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包装的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包装的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包装的管理制度

第1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贵办关于对2019年第三季度农村村庄保洁和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收悉后,针对我镇低分较低的情况。镇主要领导立即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判,找原因和差距,并且制定了细致的整改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一)垃圾收集和转运处理得分较低。按照鄠邑区渭丰镇2018-2019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安排,在我镇原有的垃圾压缩站东侧建设新的压缩设备间和增加一套压缩设备,处理能力18m3;并建设有机质生活垃圾处理站一座,处理能力4吨/d。近期,为了满足新增加的设备的用电需求,需要进行更换电缆等,造成原垃圾压缩站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二)村容村貌和清扫保洁部不到位。镇政府工作有所懈怠,督导考核力度不大,奖惩力度不大。各村干部在思想上也有所放松。且第三季度正值秋收时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容村貌。

(三)考核资料得分较低的问题。镇人居办与上级部门沟通较少,没有充分领会到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安排部署,造成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不扎实、不细致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给全区环境治理工作脱了后腿,下一步我们将知耻后勇,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是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以本次通报为契机,立即召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推进会,组织干部认真学习环境整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行动上迅速起来, 在我镇迅速掀起环境整治工作的新。

二是细化任务,落实责任。镇领导践行一线工作法,沉下身子抓落实,将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各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工作成绩,并对当前工作进行认真的研判、分析,细化任务,明确分工,层层夯实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对清洁区和易产生垃圾的点位进行分包制度,进一步明确个人责任。

三是严格要求,提升标准。我镇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彻底扫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和明曝垃圾。

四是健全机制,高效推进。继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三包制度和保洁制度,积极探索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是整合资源,广泛参与。持续推进渭丰镇2018-2019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尽快促使新增加的垃圾处理设施早日运行,届时垃圾处理能力有望得到大力提升。广泛调动驻渭企业、乡贤、在外职工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迎头赶上,尽快实现村容村貌的大提升、大转变。

第2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 B

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2015年1月6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2014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达到了140亿件,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随着快递行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问题,在国家邮政局公布2016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6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2.5亿件,同比增长56.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14.6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同城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44亿元,同比增长43.3%;异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25.8亿元,同比增长41.1%;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意味着过亿的快递包装纸盒被使用,更不用说数量庞大的塑料袋、泡沫板和各种无法回收的防震缓冲填充物。快递包装回收难题,不仅增加了社会物流成本,还使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渐显现。因此,有效、系统解决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成为快递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快递包装废弃物现状

快递包装本质上是一种物流包装,指的是快递物品在递送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包装物、辅助物等。“十三五”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将进一步凸显,在对快递包装方面,提高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减少包装资源的浪费和提升包装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是打造快递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缺乏相关专项的快递资源管理的基本法规,缺乏执法管理的依据,造成我国的快递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相对落后,加大资源损耗和环境治理难度。我国的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快递包装物多为一次性使用品,快递包装行业普遍存在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在我国每年消耗的3亿立方米木材中,近1/10用于各种产品包装。纸质包装消耗约2000万吨。主要原料木浆占40%左右,木材超过2000万立方米,在城市垃圾中有1/3都是包装垃圾。同时,快递包装所使用的防水塑胶袋、胶带、泡沫板、填充气泡袋等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使用这种成分的包装物大多为不可降解物或降解周期较长,也着实给整个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技术的投入较低,快递业还未达到绿色包装标准化的要求,使快递公司仍有因包装不当或过度包装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处理快递包装物的浪费问题对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快递包装废弃物再利用问题分析

(一)快递包装回收率较低

我国尚未对快递包装进行专项资源回收分类,未形成规模化,回收率低。在德国、美国、日本这类较为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链条,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都有较为系统的程序。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实际回收率不到10%,我国包装物的总体回收率不到20%,未达到应有的规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纸板类包装物回收平均利用率达45%左右(其中德国瓦楞废纸的回收率已到90%以上),塑料类包装物平均回收率则在25%左右,每年美国回收包装废弃物的收益达到40亿美元。这造成资源浪费,减少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者,我国的快递包装回收渠道狭窄,网点无序,经营秩序混乱,导致回收率低;快递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没有具体列入我国发展计划中,对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站点的设置远远比不上垃圾回收站点的网点布局,造成大量资源流失;回收重复利用的纸箱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各快递公司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不进行回收。

(二)快递包装循环利用技术落后

我国快递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但许多企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国内快递企业使用的包装物主要集中在气柱袋、包装箱、编织袋、塑料袋等,这些快递包装多为塑料包装材料,具有热塑性,主要材质为PE(聚乙烯)、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这些材质优良好的拉伸性能、耐腐蚀性、防水防潮、价格便宜等特点。但是降解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以国内现有的技术难以对它进行处理。我国的快递的处理方式偏高消耗、高粗放。对于快递处理,现有的分选方法包括手工分选法、机械分选法、分散分选法、集中分选法;分离技术包括密度分离技术、漂浮分离技术、静电分离技术等;接着干燥,破碎,压实。但这些处理技术处理过程繁杂、处理成本高、技术不成熟,而且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本较高等原因,对于无法再利用的快递包装最快捷的处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烧。由于快递的包装材质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会造成土壤污染。焚烧产生大量刺鼻的有害气体和浓重生物烟雾,危害人类健康,造成环境污染。这制约着快递包装业的发展,对快递包装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大力治理迫在眉睫。

(三)各方回收意识低

快递企业、供应商、快递员和消费者缺乏回收意识,态度不积极。同时,我国倡导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远未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当前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绿色物流的教育,各快递企业、生产商以及消费者没有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快递包装回收对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人们认知不足,而且处理快递包装存在费用成本高、社会成本高的问题,电商企业和快递行业都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在这个项目。我国曾鼓励电商企业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但效果不佳,回收难度较大,导致最后回收再利用的快递包装不到一层,不仅是人们是意识层次达不到,更是因为快递包装规格达不到二次使用的标准且回收成本高。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矛盾时,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会选择前者,因为建立回收体系的成本过高,收益短期未能实现,回收物流涉及面广,领域多,人力与资金难以保证。这导致人们对物流回收的不重视,从而认知不足。

(四)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制度不健全

我国对于快递回收物流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不管是回收物流的市场制度还是行政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我国在此方面的规范还很欠缺,由于回收物流涉及多个领域,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明确划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因此造成制度的不规范不健全。而在西方国家,1994年出台《奥地利包装法》实施细则、《包装废弃物运输法》(法国)、1995年《循环经济法和垃圾法》(德国)、1996年《包装废弃物条例》(英国)等都对包装物的循环再利用体系方面进行了法律规范。我国相应约束体系只在一些规范快递行业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的完善机制,缺乏对消费者、快递企业和供应商参与回收的激励机制,同时缺少对资源回收再利用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三、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建议

(一)对快递包装进行分类回收

我国应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对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回收处理,这有利于提高快递包装的整体回收率、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在加快整合分散的回收点上,应定点建立快递包装废弃物路边回收站,健全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最终实现系统回收。同时国家应积极促进物流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鼓励生产商、公益协会等建立包装回收组织,进行专职收集和快递分类包装废弃物。我国应将快递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具体列入我国发展计划中,把资源回收再利用站点的设置向垃圾回收站点的网点布局看齐,这是提高快递包装回收率的关键。

(二)转变快递包装处理技术及规范快递包装

快递企业和快递包装生产商应改变其较为粗放的包装方式,改进快递包装货物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应当避免多种材料杂糅的快递包装现象。我国可以加快对包装处理技术的研发或改造,将食品包装袋和可降解的绿色包装带引入快递包装行业,革新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也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例如德国瑞斯漫公司运用废弃物利用技术进行废物再利用;日本在对德国的基础上推出PET技术再生,提高我国快递包装处理率。同时国家应以立法形式,对快递包装材料规格、尺寸标准和信息标准进行规范。对快递包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符合国家及行业明确的快递封装用品、安全封装、快递包装技术及标准规范等标准。规范快递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履行行业应尽的责任。

(三)提高多方快递包装回收意识

提高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和认知度是实现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关键。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积极的进行快递回收工作,以积极的态度完善自身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使用。在2014年,国家邮政局通过《快递业温室气体排放测量办法》,引导国内快递企业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回收意识上,政府应进行引导,企业做出表率。出台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对从事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倾斜,例如美国为了提高回收积极性,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由政府指导,行业引导,各个物流公司及包装企业协商成立包装理事会,促进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从而形成产业化运作,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在快递包装的循环流通方面的舆论引导和强制执行也是至关重要的,“十三五”规划工作期间,可加大对回收物流的宣传,普及公民对于回收物流的认识,倡导群众监督,减少浪费,提高回收利用率。把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中,提高快递包装回收意识。

(四)建立健全快递包装循环管理制度

我国应对快递包装废弃物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回收物流市场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使快递包装废物循环再利用体系建立并有效运行。我国可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逆向物流运营、回收处理技术、责任分担制以及延伸生产者责任制等机制,将相应机制运用到循环体系中,实现全程链条式管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是不可缺的,政府要以引导为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将快递包装资源回收纳入公益事业领域,引导企业进行转换责任,自我监督。政府可从资金支持、政策出台、优惠措施,规范办法和约束监管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与相关的价格机制、供给需求、税收优惠、奖惩制度等方面结合。

[参 考 文 献]

[1]查燕,王全权.基于网购产品生态包装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160-161

[2]王w.关注环保难题加快对快递包装分类回收[J].中国包装,2014(3):55-57

[3]吕超,段瑛瑶,杰,等.快递包装标准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5(5):113-116

第3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目的 使消毒供应室的手术器械灭菌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方法 通过对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的改造和工作流程的优化,以临床需求导向,加强质量过程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供应室的手术器械灭菌质量管理制度化和标准化。结论 消毒供应室完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供应室;手术器械;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它是向全院提供各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反复使用的带着大量病菌的器械被统一收回集中到供应室,消毒供应中心在担负着从回收到,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为保证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保证手术室工作的正常顺利运行,本院供应室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采取各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我们严格按卫生部关于《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供应室的工作特点以及医院制定的供应室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程序,如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完善各级人员工作职责。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洗涤包装灭菌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有利于供应室的清洁、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保存及发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以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种物品达到消毒无菌的要求。供应室所有工作人员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对各项规章、规程进行反复学习讨论,并狠抓落实,确保中心供应室工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 合理布局中心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和工作流程

中心供应室房间安排布局要科学合理,严格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按工作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工作区和具有一定洁净度的清洁区。各区应有明显的标志和界限,尽量使两个相连的工序设在相邻的房间内,通过墙壁上开设的传递窗口传递物品,不仅有利于防止污染,而且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方便工作。整个工作流程强调按接收、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监测、无菌物品分类贮藏和发放等顺序运行,不准逆行,各区域要分别由专人负责落实。做到工作间与生活间分开,回收污染与发放净物分开,初洗与清洗分开,未灭菌与灭菌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学习手术室专业知识,扩大知识层面,通过学习某些手术操作步骤,了解器械包的用途及各种专科器械,同时在短期内帮助快速记忆器械包内物品,提高工作效率。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相互把关,各个环节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协调完成,加强培养团队精神。

4 加强回收,清洗,包装的管理

4.1 器械的回收 回收器械时应认真清点器械,进行登记,不同的器械用不同的流动路线和存放地点,如遇传染病病人使用器械应先消毒再清洗,将尖锐物品放在专门的容器内等。

4.2 清洗 清洁清除污染物体表面的有机物,包括有害微生物、污迹和尘埃。是医疗用品再处理的一个必要过程,如果物品不能有效的清洁,污染和污渍的存在,至使微生物在物品比表面形成被膜,使灭菌难以成功。灭菌可以杀灭物品上的细菌,但无法去除物品上的异物或微粒,如果这些异物或微粒存在于手术器械上,一带进入病人体内,将会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严重影响病人伤口的恢复,为此物品的清洗质量是灭菌的效果的关键。

4.2.1 遵循清洗原则:①尽快清洗防止污物变干,必须在两小时内进行处理。清洗到位后洁净度可达到95%。②如果污染了有机污染物,如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必须要用含多酶(即3种酶以上)的清洗剂浸泡以便有效的分解和去除有机物。③管道、缝隙和粗糙面等关键部位,应用刷子仔细刷洗。能拆开的器械物品,必须拆开后再进行刷洗。 各种管道用必须用高压水枪和汽枪冲洗。

4.2.2 选择正确的清洗方法:根据污染物性质,器械的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清洗方法,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 、机器清洗、 超声波清洗、高压水枪清洗、一般先进行预洗,用自来水清洗后,用含多种酶清洗液浸泡,再仔细清洗,必须清除污渍,血迹等有机物,清洗后物品有明显标志,不可混乱 。

4.2.3 遵循清洗流程,用水要符合标准:器械使用后尽快用冷水(15~18)冲洗,使可见污染物脱落,不能用热水(>60℃),因热水易使蛋白质凝固而造成清洗困难,手工清洗用冷自来水,手工精洗及最后的漂洗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机器清洗用软化水或蒸馏水,以免影响清洗设备,导致器械上生产斑点。

4.3 包装 包装的工作质量影响着消毒供应的无菌物品质量,甚至影响到手术护士与医生的工作情绪,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和器械的性能,清洗后的器械有无残留物,有无锈渍,不合格器械返回去污区重新处理,还要检查器械的性能,功能不佳及时更换。物品经清洗干燥后应尽快进行包装,减少在空气中存放时间以免空气中微粒对器械的污染。认真清点,合理包装,工作人员应认真清点,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合理摆放,与手术室沟通配合达成共识,增减器械必须手术室与供应室共同完成,特殊器械,精密器械的保护和养护由专人负责。

5 小结

供应室为医院消毒物品供应的中心,供应物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甚至病人的生命。因此在科内加强质量教育,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工作性质和责任的重大,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无菌观念,保证工作质量,杜绝医源性感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院供应室由于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使供应室的手术器械灭菌质量管理达到制度化和标准化,保证了临床医疗护理安全,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同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秀玲,郭燕红,主编.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管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23―45.

[2] 王立波,张东航,董雨燕等. 供应室再生器械的质量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 学杂志,2007,17(9):1114-1115.

第4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1 门诊药房药品过期、失效、变质的原因

影响药品质量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制度因素和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其它因素。

1.1 环境因素

所有的药品对其贮藏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如低温、避光、密闭、密封、阴凉干燥、冷藏等。由于门诊药房的贮藏条件有限,一年四季不能保持恒温恒湿,一旦储藏条件不能达到某一药品规定要求,就可能出现霉变、受潮、虫蛀、风化,有的生物制剂贮存温度过高或过低还会出现蛋白质变性等情况。对于一些需拆开密封包装零售的零散药品,包括预先拆成小包装的协定处方药品,由于贮存条件发生改变,尽管在有效期内使用,但却很快出现潮解、变色、裂片等变质现象,容易在疏忽的情况下发放给患者,造成安全隐患。

1.2 人为因素

由于人为因素没有严格按照药品规定的贮藏条件进行储存(如避光、冷藏,阴凉干燥等),由于工作疏漏没有及时对近期药品采取妥善处理;虽然规定药品一经发出,概不退换,但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缓和医患矛盾,避免发生纠纷,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还是允许患者退药(如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医生的错误导致患者要求退药、患者拒绝使用医生开具的药等),通常情况下只检查外包装是否完整就放回药架继续发放,但有些药品的外包装可以随意打开,如果患者已经将内包装打开,或者试用过后来退药,这时只检查外包装,不合格药品就会被重新放入药房,当这些药品被再次发出时就会对其他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影响甚至产生医患纠纷。

1.3 制度因素

1)由于管理方法不当,门诊工作人员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药品的领药计划,有时某些药品使用数量有所波动,需求多时从药库多领,则造成需求少时药品积压,容易致药品过期失效。

2)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管理原则,会使效期远的先出,而效期近的积压,造成药品变质、失效,使药房遭受损失。

3)只将工作重点放在保障药品及时供应上,而对药品效期的监控管理没有足够重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和及时监控库存积压的情况,当大盘点或检查效期时才会发现有些药品已过期或近效期的药品积压情况严重。

1.4 其它因素

一些根据临床特殊需求从厂家购买的品种,由于临床需求突然减少而厂家又不允许退货等原因而造成压库报损;有的拆零包装的协定处方药品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办法有时会出现几种不同效期的混装情况,就更容易发生过期、变质等质量问题。

2 加强门诊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几项措施

由于药品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物质,其质量的好坏、是否合理使用,都将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命。药品质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对医疗机构的信誉产生影响,作为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保障药品的供应管理和药品质量管理是同样重要的。因此,要求药品质量必须符合药典质量标准或其它有关质量标准。只有做好以下几点,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药品的质量。

2.1 药品的储存须严格管理

从药库领出的所有药品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其正确存放在门诊药房储库。尽可能应用相应设备,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储存。对于门诊药房不具备条件储存的、用量较少的药品,可以在需要时再从药库领入。

2.2 完善门诊药品请领与验收制度

1)及时根据门诊药品的使用情况调整请领的药量,减少门诊药房的存药量。

2)做到少量多次请领,尽可能地增强门诊药品的周转率,避免药品积压。药品的请领量一般维持在保证门、急诊的1周用量,对于一些使用情况不规律的药品,相关人员应及时与药库联系,分析具体原因,对其请领计划作适当调整,需要时向科主任作汇报,提醒药库工作人员对该药的库存作必要处理。

3)对于效期在半年内的药品,建立预警目录,尽快与临床沟通,加快使用速度,尽量在效期内使用完,对于临床沟通无效的,及时和药库联系,尽可能退回医药公司,减少医院的损失。

2.3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台帐

包括做好门诊药房的温度、湿度登记,拆零药品标签登记,药品效期一览表、报损药品的销毁制度制定和登记。

1)温、湿度记录:由值班人员每日2次记录温度、湿度及冰箱温度,对超出正常范围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开启降温或抽湿设备,这样可保证药品始终处于正常的储存条件。

2)拆零药品的管理及标签登记:现有大部分药品,特别是普药,装量基本上是100片/瓶,临床上一般只需几片或十几片,这就必然导致这部分药品拆零,从而造成调配给患者或剩余的药品无外包装,无原装瓶,从而影响药品储藏,缺失药品原包装中的批号、有效期,甚至影响到具体的药品的认定,影响调剂的质量。对于这类协定处方的药品,在分装到一个大的容器内之前先要由拆零人员选择药品所需的相应容器(如棕色瓶或透明瓶),并记录相应的药名、药品规格、批号、有效期、失效期,确保不同时存在异批号,在下一次填充药品之前应先将瓶内剩余的药品用完后再补充,如只剩下几片零散应作报损处理,然后再行补充。医院协定处方药品分装时,除按要求做好详细分装记录外,包装袋上应有分装日期,一次分装的数量不应超过1个月的常用量,并置于密封防潮的容器中。

3)药品效期一览表:由专人将每次效期检查表进行汇总分析,将效期在1年内的药品全部重新整理,按月份由近到远制成效期一览表,把期限在6个月内的药品用醒目的红色作出标记,然后将效期在3个月内的药品,在其货架上也贴上红色标签。

4)药品的销毁制度和登记:门诊药房有时会因药品变质、过期等原因要求将药品进行销毁。为了避免不合格药品滞留门诊药房或流入社会,必须严格执行药品销毁管理制度,由专人对药品进行销毁并由专人进行监督、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药品名称、生产企业、生产批号、有效期、销毁原因、销毁时间、销毁地点、销毁执行人员、监督人员。为了避免主观原因造成失误,可建立电脑报警系统,如果没有对过期变质的药品及时进行销毁,则电脑会发出警报,并进行电脑锁定直到警报解除。

2.4 健全退药管理制度

患者往往会因药物过敏、配伍禁忌、单次取药量过大超出报销范围、医生不对症开药、拒绝使用该种药品等情况而要求退药,而退回的药品还将会继续在门诊进行调配,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杜绝不合格药品的流入。对于退药,患者必须说明理由,然后由专门人员对退回的药品进行严格的检查,确认无任何质量缺陷后给予退药,并对其阐述的退药原因、处方医师、取药日期、退药日期、退药名称、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批号、有效期、外观有无缺失、可检查到的最小包装是否完整等情况,由药剂科经手人员进行登记。对于退回的药品应及时放上药架以加快流通。

2.5 药品效期定期检查制度

每两月一次,安排专门人员对门诊药房的全部药品进行彻底的效期检查(将药品按位置分组,每组指定一个专门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有过失者须承担相关的过失责任和经济损失,对于则由专门负责管理品和人员进行检查,每个负责效期检查者在检查结束后须在检查单上注明日期和检查人员姓名,交由门诊负责药品管理的人员进行分析整理。

2.6 药品的批号管理

所有准备上架的药品在上架前都要对它们认真检查效期,如果效期和药架上的一致可以直接上架,如果不一致则将效期近的药品放在外面,并在不同效期的药品之间作出醒目标记,便于及时了解药品效期的动态管理情况并避免先产后出导致近效期药品积压失效。对于小货架也是同理,必须在每次补架之前从后往前填充。严格执行“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

2.7 加强药师的素质教育,加强人员管理

在克服环境和制度因素后,还应加强人员的教育管理,以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药品失效、变质。加强药师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药品有效期差错危害性的教育,树立对患者、医院的高度责任心,以思想带动行动,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培养每个药师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习惯。对于药片、胶囊,调剂人员在拆出一瓶用完后,才能再拆新瓶,并严格做到定位摆放,以保证“先进先出”原则的贯彻,对于针剂拆零要做到把剩余针剂保存在原包装中,最好再有专人经常检查拆零药物的效期情况,不断监督调剂人员药品拆零使用习惯。加强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辨别假劣药品的水平。

3 结语

第5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感染

医院供应室是将全院可重复利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等进行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是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科室。由于使用医疗器械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医院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同院内感染的发生关系密切[1]。加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2]。

1 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前提

医院供应室提供的各种医疗器械和物品都直接或间接的供患者使用,需达到无致热源和无菌原则。供应室应做到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程、职责分明和制度完善等,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3]。医院应根据消毒供应室的验收标准,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改造,保证及时更换新的灭菌设备和相应物品,护理部定期检查供应室工作质量,医院感染监控科每月进行检测和厂家定期对灭菌柜进行检修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在护理人员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定期学习院内感染知识和消毒技术知识。对于新进人员,应加强消毒技术知识的培训,让其熟练掌握压力蒸汽灭菌原理、范围、物品清洗包装的规范要求、各种器械的性能和待灭菌物品的装载等知识,提高全科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

3合理布局、流程

对污染物品的回收、分类、浸泡消毒、清洁包装、灭菌和发放等各个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医院供应室需严格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之间的标志和界线明显[4],且区域间设置缓冲间。保证人流和物流分开,护理人员需由三个缓冲间更衣后进入各区工作间,防止交叉感染,使整个供应室环境布局和流程科学合理[5]。

4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供应室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标准规范和责任明确,比如供应室的消毒隔离制度、监测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6]、各区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并依据院内感染的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医疗物品的质量。

5抓好洗涤去污各个环节

①各种器材和布类的清洗、包装及消毒,需遵守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严格区分未消毒灭菌区和消毒灭菌区;②包布、治疗巾和孔巾等需清洁无损,每次使用后一律换洗;③各种治疗包需标明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和核对者,对于超过灭菌日期的包需重新依照程序进行灭菌处理;④严格执行三查(查配套是否准确,查零件有无缺损,查包装是否完整)三对(对组装零件数量,对名称标签牌,对操作日期与操作者)制度;⑤各类针头需保证清洁、通畅、锐利和斜面大小、针柄长短符合要求。

6严把高压灭菌质量关,保证灭菌物品合格率

①依据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待灭菌物品的装载,使敷料在上,金属器械在下,且包和包之间需留空隙,利于蒸汽穿透;②待灭菌物品的包装应严格按照标准规格,不应出现体积过大、包装过紧、封包不严和包装材质选择不当等情况,对于包装破损、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未起到封口作用的进行及时纠正;③按照各种物品的特性,严格掌握灭菌时间、压力和温度,密切监测灭菌过程中各仪表的情况,对于异常情况,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④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各类灭菌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按月进行生物检测,并对灭菌物品按月抽样进行细菌培养的检测,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合格。

7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医院供应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管理,保证经过供应室处理过的医疗器械和敷料等均符合消毒灭菌的质量标准,对于控制院内感染至关重要。而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布局和流程的合理化、严格的管理制度、抓好洗涤去污各个环节及严把高压灭菌质量关,才能保证医院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我院供应室通过规范化管理,加强护理质量控制,确保了消毒灭菌合格率,有效地保障了患者就医安全,减少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鲁林艳,张京兰,李影.护理质量控制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22): 5096-5097.

[2]刘敏,曹华,尹芳.供应室工作人员洗手与消毒手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15): 3241-3241.

[3]朱茄英,胡娜,兰淑云.次氯酸钠加多酶对供应室器械清洗效果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03): 621-622.

[4]廖根娣,周小妹,林阿珠.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1):66-66.

第6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定量包装商品 计量 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定量包装商品已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产品计量合格与否,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产企业的形象和市场信誉,关系到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及新版《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的出台实施,扩大了监管范围和监管量限,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计量监督更加规范、科学。但就威海地区来看,虽然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合格率在不断提高,但短斤少量的现象时常发生。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足的问题,已逐渐上升为群众投诉举报的热点。

一、 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1. 部分企业计量知识匮乏、计量管理不到位

计量设备配备和检验用计量器具选择不合理,选配的计量设备的量程、检测精度和准确度等级不满足使用要求;对于新购进的计量设备、器具,认为出厂是合格的,就无须检定和校准,不计误差情况;很多计量器具超期使用,有的根本从未进行过计量检定,很多计量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对使用条件、操作方法、校验知识知之甚少,这都是造成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计量管理不到位,包装现场抽检制度、核查制度不完善,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计量监管措施,当发生计量超差现象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成批的商品不合格。一些企业对商品定量包装缺乏重视意识,对包装设备的要求不够严格,甚至故意作手脚,加之在产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净含量的缺失。

2. 定量包装商品外包装物的监管不到位

企业对商品包装的计量监管力度不够。在日常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检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对商品外包装重量的误差不重视,有的以单件外包装作为整批外包装的标准值去重,有的甚至忽略外包装的重量。一些企业未扣除超过标准规定的水分等成分的含量,在企业内部抽检中往往忽略其影响。这些都造成商品净含量计量误差。

3. 企业计量法制意识薄弱

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缺乏对计量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定量包装商品的相关计量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允许偏差、标准净含量的法定要求不了解,净含量允差标识错误很常见。同时有个别企业急于牟利,故意计量作弊,甚至销售商、生产者及商品外包装生产者串通,使定量包装商品实际净含量低于标称值,打价格牌,以低价出售并迅速占领市场,赚取更多的非法利润,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二、全面提高与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管理途径

1. 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宣传,营造计量监管良好环境

积极向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经销企业宣传计量法律法规知识,督促其履行《办法》规定的义务,同时加强检验知识的学习,合理制订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制度,掌握必要的检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知识,健全组织机构,组织人员培训。计量检测部门通过培训、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计量检测技能,同时通过计量保证能力考评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广大企业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目前,商品的计量与其质量、性能相比较,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强包装计量宣传力度,大力提高全民计量法制意识,增强企业做好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充分利用“世界计量日”等纪念日,积极开展咨询宣传活动,保持和强化与广播电视、报纸、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广泛宣传《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普及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知识。

2. 加强计量监督管理队伍和机制建设

首先,不断提高计量检测机构的建设水平,不断更新、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档案。目前在很多地区,由于受资金、观念意识、体系体制等多方面影响,计量检测机构的人员素质水平、设备先进程度与当地较大企业相比都无优势可言,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质监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支适应当地发展的高水平的计量检测与监管队伍。并在对当地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管理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基础上,建立企业计量工作管理档案,内容要涵盖企业管理体系、相关人员情况、仪器设备情况、检测能力情况等方面,以利于实施长效动态管理。

不同企业的产品,对其定量包装要求差异很大。质监部门要利用不断完善的企业商品档案,对企业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对计量基础较薄、信誉较差的企业,要求并帮助其制订必要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制度,配备与其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人员,并长期做好对企业计量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计量基础、信誉较好的企业,加强指导促使其不断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在征得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推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保证能力考评制度,并对合格企业授予标志;对于规模较小的个体、私营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管难度较大,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积极为其提供计量知识帮助和技术支持,通过热情的服务和帮助来提高其产品净含量计量合格水平,保证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管长效性。

3.加强重点节日、重点商品、重点地段、的随机抽查

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日常计量监督检查机制,并以节假日为重点,以市场和批发地为突破口,严查流通领域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违法行为。质监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定量包装商品日常计量监督检查,对流动性较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和重点区域加强监督,增加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查频次和力度。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计量监督具体实施意见,使计量监管在定量包装商品的生产、流通等领域全面到位不缺位。针对春节、元旦、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市场上流通的定量包装商品尤其是节日特色产品的净含量计量不足的现象,要拉网式大规模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严查故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计量作弊行为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违法行为,视情节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计量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强化市民对商品定量包装的维权信心和意识。

三、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做好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工作

1.定量包装商品监管、检验部门

计量检测、监管部门要加强地区间的工作交流,适时召开经验推广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检测方法、地方企业管理措施和监管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条件成熟的可以大力开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保证能力标志认证工作,根本性、规范化地保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准确性,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与管理。

2.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

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应同时加强对包装物生产企业的监督,要严格规范其产品重量,应严格按照《规则》要求,通过计算平均皮重值得出每个样品的净含量。做净含量检测时,要认真、耐心,对于皮重相差较大的定量包装产品,要分类去皮重,计量管理人员应做好产品抽检复验工作,发现净含量不准确现象,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产品种类对外包装的要求,有些定量包装商品成分易挥发、散失,产品与外包装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作用,需要科学合理分析。例如:对于粮食、食品、酒类等产品,要注意环境条件和包装物材质与密封性,科学分析净含量计量不足问题。

第7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1.1《种子法》认定经营者资格不完善

《种子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不需要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由地方政府自行规定管理办法。这两种规定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规定,但是容易被经营者投机利用,钻法律的空子。当前种子市场有相当数量的无照经营者,非常不利于种子产业化发展和种子的种权认定,也给种子的质量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1.2缺乏新品种推广保护条款

《种子法》第十七条规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广告,不得经营、推广。《种子法》这项规定是为了避免新品种实验不成功造成重大减产的生产事故,但是,对于有价值和有前途的新品种,某些人员在待审之前按捺不住利益的驱使,会与种子监管部门捉迷藏,偷偷推广。待审的新品种在审批前如何试推或者有资格地限量经营仍是法律制度的盲点。

1.3处理侵权种子制度不完善

《种子法》只进行了假冒伪劣种子侵权行为的处罚规定,并没有对市场上出现的经营侵权、商标侵权、区域侵权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至于出现法律纠纷,种子管理部门互相推诿或是无根据随意处置,人为地加剧了种子市场的混乱态势。

1.4小包装种子的委托与经营权含混不清

《种子法》法条含混不清,规定不再分包的的种子和受有资质委托代销的两种情况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对于这两方面,部分管理部由于管理水平差,采取一刀切办法,采取只要是小包装的种子,不管有无委托书和相应具备的经营执照,一律可以不办经营许可,这种管理行为对种子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1.5地方修订法案束缚种子市场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针对出台的《种子法》有权提出相应修订,使之变成适合地方适用的《种子管理条例》。《种子管理条例》作为地方性的种子管理制度,明显束缚着种子市场的开放和管理,同一类种子在进入不同地区时,会遇到不同的待遇。

1.6突击作业缺乏日常管理

当前,种子管理部门为了完成业绩,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经常突击性地针对市场进行抽检,表现为行动的集中性和管理的重点性,缺乏实质性的日常监管和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2针对种子管理市场的制度创新措施

2.1建立品种推介制

区域内种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品种推介制。具体由区域内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来完成,主要依靠科研院所对新品种的试验性种植,鉴定出适应性高、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在辖区内由上至下大力推广,从源头上规范种子市场管理。

2.2针对经营者建立资格登记审查制度

坚决取缔不登记备案的种子经营者,所有种子经营者每年均要到种子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接受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种子经营委托书,逾期未审可视为放弃经营资格;如若在未参加审核的情况下继续营业可视为无照经营,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做出处罚或者取缔其经营资格。此种管理办法是为了做到所有种子来源可查,确保监控市场上流通的种子质量安全。

2.3针对经营的种子建立资格登记审查制

每年种子管理部门要实时更新区域内种子登记情况,主要有六大类种子,分别为示范种子、合格主体推广的种子、淘汰种子、假劣种子、侵权种子、无户主种子。针对合格推广的种子,要登记好生产厂家、商标名称、生产日期、国家和地方审定号以及相应的委托合同书。针对每一家经营种子的单位,都要按照以上分类来仔细盘查,发现除合格主体推广以外的种子,均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大惩处,彻底维护种子市场的质量安全。

2.4严格种子广告登记审查制

虚假种子广告的危害在于造成大面积的坑农、害农事件,虚假的种子广告伴随虚假广告市场打击不绝。种子管理部门必须要严把种子广告质量关,把种子广告也纳入种子管理部门的登记审查之列,并要求当地的媒体和宣传部门给予大力配合。

2.5积极建立种子市场稽查、处罚公示制度

建立经营者资格、种子资格审查制度以后,定期对种子市场进行稽查。稽查制度是打击种子市场不法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稽查可以清除侵权种子、淘汰种子、无户主以及虚假种子广告的存在,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查处到不法行为,要采取处罚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避免执法犯法的悲剧。

3结束语

第8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xxxx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现有员工500余人年交易值愈4000万。产品远销英美、约旦等国家。xxxx针织有限公司服饰始建于1976年 公司有完全自主的出口贸易权。

首先领导和技术人员给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计划内容如下:车缝车间:把人,设备和空间合理地组合起来,以使产品在缝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路线最短,加工时间最省,耗费最小,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为目的而进行生产。

裁床部:工作流程为领布料、生产工作单、生产资料及软纸,然后排版,拉布,裁剪,验片,编号,分扎,送车缝,补片

样品组:贯穿裁剪,车缝,检验,包装整个生产过程:首先将面料、衬里和衬布等原材料裁剪成服装的各个部份,如前片、衣颔和衣袖等,再用缝纫设备缝合起来,然后进行压烫和整理包装。

后整包装:使用客户要求的包装材料,按客户要求包装的形式(折叠包装,真空包装,立体包装或内外包装),包装方法(袋包装,盒包装或箱包装)对服装进行包装;还要按客户要求对尺寸、数量及颜色进行合理分配装箱。

总检组:首先是尺寸测量,然后是外观质量检查(规格,缝制,整烫,污迹,线头等);查出问题的服装用返工牌标出问题,然后返工,没有问题的服装送去后整包装。

这次实践我被安排到意大利精品线上进行这次的主要实践场所,我们都是在一线生产的地方进行学习,这里是生产男西服为主要的生产力量远销海外,这里面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以下是我在这次实践工厂中的五个部门中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车缝车间

服装缝制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是提高服装生产的重要保证,其目的是使产品在缝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路线最短,加工时间最省,耗费最小,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所以要做好工艺设计,也即把人,设备和空间合理地组合起来。第一步就要做好车缝上线准备工作:设定好工段人机布置图,由段长根据目标产量,对工段均衡生产做好人员分配,上交ie人员审核,并熟悉了解该单的工作流程 因为在车缝车间时间较长,而机台都是固定员工操作,主任也很为难怎么给我们分配工作。我禀着以最少的时间了解最多公司的情况和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的原则,采取了多看,多问,多动手,多怀疑的态度,在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情况下争取多做事情,看了大量该公司的文件,如人机布置图,外发派工单,订单进程表,单元流水工序排图,生产配料单工艺制作单等等。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大货生产的工艺流程。对工段均衡生产做好人员分配,上交ie人员审核,并熟悉了解该单的工作流程。

裁床部

xx针织完全自动化的裁床设备。

第9篇:包装的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推进我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和《*区农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农贸市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农贸市场场地环境和设施设备要求

第三条农贸市场的选址和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得有影响食品卫生的污染源。应有良好的采光、照明、通风、排水、防尘、防蝇、防鼠和垃圾收集等设施,地面应当平整结实、易于冲洗、排水通畅。

第四条为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区域的食品摊位设置要按照生熟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定功能区域,分类设置摊位,并在不同区域作明显标示。

第五条农贸市场应配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保鲜陈列设备、检测设施设备、现场加工设备。

第三章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职责与要求

第六条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必须按照“谁举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监督,严格管理。

(一)镇乡、街道职责

第七条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原则,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检查,督促农贸市场做好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二)相关部门职责

第八条区贸易局是农贸市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农贸市场管理的行业规范,推进行业建设,指导行业自律;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施农贸市场改扩建、综合性整治,以及指导绿色食品推广,创建绿色市场、星级市场和“三放心”工作。

第九条区农业局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检测,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条质监*分局协助相关部门负责指导、规范和监督上市农副产品的检测。

第十一条工商*分局负责名称登记和市场交易的监督管理。依法确认市场举办者、场内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依法监督市场举办者、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受理消费者投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负责指导、规范和监督上市农副产品的检测;指导创建星级市场申报、验收等相关工作。

第十二条区卫生局负责卫生许可及卫生许可相关内容的监管;督促市场做好卫生消毒、除“四害”和场内卫生等工作。

第十三条区城管执法局负责查处场外无证流动摊贩。

第十四条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工作,并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

(三)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

第十五条市场举办者是市场管理的主体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做好市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维护好市场的设施、设备和环境卫生,对市场生产、加工和经营的食品进行检查、指导。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市场举办者应对进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经营条件进行审查,建立进场经营者的管理档案。应当与进场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保证协议书,明确入场销售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对进场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第十七条市场举办者应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责任,定期检查食品进、销、存情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市场举办者应当每天对进场经营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所经营的食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督促进场经营者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对怀疑有本办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应及时向卫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发现有本办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应立即对该食品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禁止不合格食品销售。

检查和记录的内容有:

(一)是否按规定办理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经营内容与许可范围是否一致;

(二)经营人员是否按规定接受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三)是否执行索证索票、进货检查验收和进货台账制度;

(四)禽畜肉类是否经过兽医卫生检疫,并查验检疫证明与肉类数量是否相符;

(五)生产、加工或经营过程是否符合规定;

(六)是否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尤其要对食品加工、经营中使用的原料进行检查,防止使用非食用物质或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原料;

(七)是否有其他违反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

第十八条市场举办者应负责处理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群众投诉,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市场内的执法检查、抽样检测和查处违法行为,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向当事人通风报信,不得以各种借口拒绝或者阻挠。

第十九条市场举办者应对三大类商品(肉类、家禽、豆制品)进行索证索票,确保三大类商品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市场。

第二十条市场举办者要配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和专(兼)职检测人员,提供检测服务。200个商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应当设置面积不小于8平方米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室,配备检测人员。按规定批次数量每天做好蔬果等食用农产品的检测和公布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流通档案,保证进场商品的可追溯性。对于快速定性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应当立即报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并依合同约定或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市场举办者应当每天将蔬果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进行集中公示。同时,设立无公害蔬菜专销区,区内的摊位、柜台上方必须设立公示牌,标明每种蔬菜的产地、采收日期、质量等级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市场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食品质量公示牌和诚信公示牌。对场内经营者因违法经营被查处的情况、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以及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公示。

市场举办者应当在场内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第二十二条市场举办者可以与场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用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不得挪作他用。

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提取、管理、使用和退还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在市场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依法向场内经营者要求赔偿。场内经营者离场或者市场已关闭的,有权向市场举办者要求赔偿。市场举办者赔偿后,可以向场内经营者追偿。

(四)进场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三条农贸市场进场经营者对所经营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进场经营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章和市场管理制度,实行亮证亮照经营。

第二十四条进场经营者按照规定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在取得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其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并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第二十五条从事熟食加工零售、餐饮业(饮食店、湿式点心、干式点心)、糕点加工零售、酱菜、调味品销售、非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销售、干货销售、酱腌腊制品销售、豆制品销售、水发食品销售、年糕销售、机面加工零售以及干货、副食品店的应当取得卫生许可证,其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鲜猪肉和杀白家禽销售的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第二十六条进场经营者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卫生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建档备查的相关档案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第二十七条进场经营者首次购入食品时,应当按食品品种索取并仔细查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该批次食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之后还应每半年索验一次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所列检验项目应包括法律、法规规定和保障食品安全的相关项目。

第二十八条进场经营者应建立进货台帐,如实记录所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保质期、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并定期查验所销售食品的保质期限。

第二十九条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定型包装食品及加工半成品的进场经营者均必须持有产品生产者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产品检验合格证或检验结果报告单。顾客需要了解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的,销售者必须保证能够提供。

第三十条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所销售的食品包装、标识应当真实,符合食品标签、标识的相关要求;经营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具有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该产品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或《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

第三十一条从种植户、养殖户购入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身份证明和应当检验检疫的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二条在农贸市场进行食品现场生产、加工的(包括半成品加工和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地点并具备可封闭的独立场所。场所的大小应满足相应食品加工经营所要求的洗涤、冷藏、消毒、加工、存放和销售所需要的面积;

(二)具备食品加工、经营所要求的给排水设施和洗涤、加工、冷藏和防蝇、防虫设施;

(三)加工工具及食品容器清洁卫生,食品容器存放应当设置台架,不得着地放置;

(四)从业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上岗,保持个人卫生,工作期间不得佩带首饰、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

(五)使用新鲜和清洁及色、香、味正常的原材料,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和非食品用添加剂;

(六)营业场所和周围地区的环境卫生,每日清除污水、垃圾和污物;

(七)其他为保证食品卫生所必须的设施和条件。

第三十三条生产、加工直接入口食品除符合上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制作肉、奶、蛋、鱼类或其它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熟食品的,应当烧熟煮透,生熟食品隔离;隔夜熟食品必须彻底加热后再出售;

(二)散装的直接入口食品,应当有清洁外罩或覆盖物,使用的包装材料应当清洁、无毒,防止食品污染;出售散装食品必须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三)具备食具清洗、消毒条件或使用一次性使用餐具;(四)餐具和切配、盛装熟食品的刀、板和容器,在使用前要严格进行清洗、消毒。

第三十四条食品销售者(市场内加工经营者)对在其经营场所内自产自销的食品,应当建立生产加工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应当包括食品名称、用料成分、生产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经营鲜活产品应具备能够保持产品鲜活的设施和条件。

第三十六条农贸市场禁止生产、加工和经营下列食品或当作食品的物品:

(一)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二)过期、变质、包装破损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

(三)使用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或使用农药后尚未超过安全间隔期采摘的蔬菜、水果;

(四)使用非食用色素或其它非食用物质加工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包括野味)以及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六)河豚鱼、野蘑菇等有毒动植物及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

(七)死的黄鳝、甲鱼、乌龟、河蟹、蟛蜞、鳌虾及死的贝壳类水产品以及醉制或者腌制的生食水产品;

(八)用污秽不洁或者被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污染的容器、包装材料盛装的食品;

(九)应当取得QS证而未取得QS证的食品;

(十)包装食品未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定量、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质量(品质)等级的;

(十一)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未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十二)特殊膳食用食品未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的;

(十三)进口食品无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十四)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十五)不符合国家、行业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标准的,不符合在食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食品标准,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十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

(十七)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防伪标志等标志的;

(十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四章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规范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和推进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农贸市场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下列以审核经营者资质,协议准入;商品索证索票准入;食品标识标签审核准入;食品安全检测准入和健全购销台帐制度,建立档案资料辅助市场准入为核心内容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和食品经营管理自律制度:

(一)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采取索证索票的方式,审验食品生产者或者供货者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签、标识。

(二)购销台帐制度。如实记录每种食品进货时间、来源、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食品名称、流向、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三)质量承诺制度。采取质量先行负责、“三包”等方式,落实质量承诺责任。

(四)协议准入制度。农贸市场的食品经营者对以肉类、蔬菜等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为重点的食品,实施“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

(五)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市场举办者对入场经营者的资格进行审查,明确和落实对入场经营者的食品质量管理责任。市场内的经营者均应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责任制度,建立食品销售台帐制度,严格落实食品质量责任制。

(六)食品质量自检制度。农贸市场的食品经营者完善检测条件,对肉类、蔬菜等重点食品加强入市自检,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问题,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环节。

(七)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应当严格食品退市制度,对自行检查出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超过保质期、保存期的食品和行政监管机关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及时采取停止销售、退回供货方、销毁等有效措施,并对已经售出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食品,选择能够覆盖销售范围的新闻媒体予以公告,或者在营业场所内公示,通知购货人退货,负责将不合格食品追回和销毁。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制度。公示信息包括:检测合格的食用农产品及其经营者;检测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及其经营者;对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处理情况;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市场内无公害农产品推介目录,同时对农产品销售者实行身份证登记备案制度,并将上市交易的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产地、销售人等内容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