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变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革新与挑战
一、 数字化变电站的定义、结构以及主要技术特征
(一)数字化变电站定义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之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之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体现在过程层设备的数字化、整个站内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开关设备智能化的实现。
(二)结构技术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结构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数字化变电站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智能化的一次电气设备主要包括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智能型断路器/隔离开关、智能型变压器以及其它电气辅助设施。
变电站内的二次设备主要包括本文重点叙述的机电保护装置和防舞弊装置、测量控制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在线状态监测装置等。
数字化变电站的逻辑结构则包含了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合面。
间隔层主要功能是: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实施对一次设备保护控制功能;实施本间隔操作闭锁功能;实施操作同期及其它控制功能;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以及控制命令的发出具有优先级别的控制、同时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功能。
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两级告诉网络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按照既定数据将有关数据信息传送至调度或控制中心;接受调度或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并转回间隔层、过程层执行;具有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具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设备的在线维护、在线组态、在线修改参数的功能;具有变电站故障自动分析和操作培训功能。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信息建模标准化、数据采集数字化、信息交互网络化、通信介质光纤化、一二次系统状态可监测实时化。
二、数字化变电站对继电保护带来的的革新以及后者在前者中的应用挑战
基于IEC61850通信协议的数字化变电站将变革传统的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它的特点是采用分布多层的结构体系,面向对象的数据统一建模,数据自描述,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和特殊通信服务映射技术,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互相操作能力,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结构。他给变电站的设计、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行带来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变电站信号回路和操作控制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数字程控器以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将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继电保护测试也将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的测试,需要充分了解保护的配置,利用通信协议规约的特点,创新测试方法、设计出完善的测试方案,同时测试通信、同步功能、检查上传信息等多项功能,测试才能够完善、全面。
数字化变电站的安装和调试过程是系统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过程,需要针对IEC61850的固有特点和需求作出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以期适应系统的要求。
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给现场验收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根据相关标准,不仅要验收系统中的软件硬件,还包括系统之中使用的说明文档等项目。
以IEC61850为核心的新设备功能更加强大,设备通过灵活的配置信息得到可靠的管理。
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开放、标准的网络技术,所有的供应商都可以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应用程序来监测控制或远程诊断,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因此,加强安全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非常突出而重要的问题。
实现数字化、程序化的操作流程是数字化变电站必须的,变电站间隔层程序化操作和控制模式可以影响响应速度和可靠性,使得操作愈发便捷,但是必须保证程序化控制的可靠执行要求保证系统程序的稳定和可靠。
由于目前广电/电子式互感器的生产厂家数目有限,产品可选型号的厂家较少,部分电压等级的电流互感器变化较大,并不能满足现场运行需要,所以一般在合并器上采用软件的方法修改变比,使得其输出精度可能无法满足要求,给变电站的计量和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广电/电子互感器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方式,导致互感器的角差、比差现场试验难以进行只能等到设备投运带电后才能够检验接线的正确性。加之光电/电子式互感器的局放试验、伏安特实验的方法和标准也与常规设备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设备专家和运行主管单位专门制定。
数字化变电站保护校验相对复杂,在变电站运行的条件下对部分间隔层保护校验的难度很大,目前的常规继电保护检验装置无法提供数字化保护所需的电流量和电压量,由于电流量和电压量必须经过合并器才能够进入保护装置,而要完成实验必须自带合并器提供模拟试验中的电流量和电压量,要完成母差保护这类需要大量电流量和电压量的保护校验便显得非常困难。
IEC61850通讯协议本身并没有对变电站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做任何规定,同时协议本身的开放性和标准型给变电站的网络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要做到二次系统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确定性,符合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是自动化长期需要考虑和完善的技术环节。虽然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变电站采用了防火墙以及分层分区隔离等手段进行防护,但是防护的效果仍然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变电站的运行管理系统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但是当务之急在于缺乏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企业标准《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和《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中并未设计适应IEC61850的有关内容。
三、结束语
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字化变电站顺利投入了运行,总体来看,设备运行平稳,各类数据采集传输无误,保护和自动装置运行正常,至少已经说明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并已经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满足了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要求。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当前采用IEC61850构建的数字化变电站,还属于功能实现的初步阶段,极端保护运行管理工作尚未与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同步进步。本文结合数字化变电站的试点建设和运行经验,初步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的优点和带来的挑战,数字化变电站中继电保护的技术标准、检验标准和标准化设计规范还有待于完善,继电保护反事故措施尚未修订。如何实现全智能的自动测试,出示报告,如何测试多台保护装置进行完整的整组试验,如何完全适应IEC61850的继电保护测试仪研发和使用,人员培训等。相信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逐步推广运营,上述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提供完善高效安全的继电保护装置以及回路检验的新方法、新手段,相信在通信,自动化等各专业的共同协作下,数字化变电站将会取得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志,郝燕丽.开放式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地讨论继电保护,2004,32
>> 数字化学习的变革:理论基础、学习文化与学习范式 数字化学习的新进展:学习文化与学习范式的双重变革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动力因素 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 工作场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 翻转课堂的学习理论基础探究 任务型协作学习模式理论基础分析 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现策略 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构建与现实应用 浅谈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程序设计 电力营销的理论基础与管理创新 浅谈“教学案”的理论基础与编写 教学节奏与“小块分割”控制的理论基础① 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 浅谈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应用 国家自信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 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05-13.
[6] 肖勉. e- Learning2.0理念下学习社区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16-17.
[7] T. Kozlowski. E-Learning 1.0 and E-Learning 2.0 - Two Sides of the Coin and How They can Blend Together [DB/OL]. , 2013-03-20.
[8] 余胜泉等. e- 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 远程教育杂志,2009,(3):3.
[9] Mark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3(1):201-233.
[10] Stephen Downes. Hole in the Wall [EB/OL]. http://downes.ca/post/53456, 2013-05-25.
[11] Stephen Downes. The Role of Educator in a Digital World [EB/OL]. http://downes.ca/presentation/285, 2013-05-13.
[12] 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5,2(1):3-10.
[13] 牛端等. Web2.0下的E-Learning变革: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共 享[J]. 现代教育技术,2008,(8):14.
[14] 汪家宝等. 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对E-learning的影响[J]. 教育探索,2007,(10):14.
[15] Issham Ismail.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 London: Academic Conferences Limited, 2010:301.
[16] Timothy Stagich. The Price of Freedom: The Purpose And Power of Free Choice [M].New York: Global Leadership Resources, 2005:151.
[17] Arhtur J Cropley.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 learning[M].Abington: Routledge, 2005:6.
[18] Christopher J. Wheatley & Ronald S. Calinger. Humanization of Social Life [M].Washington: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 & Philosophy, 2005:41.
[19] 郝德永. 学习者信条与学习范式的重建[J]. 教育研究,2008,(12):59.
[20] Thanasis Daradoumis.et al, Technology-Enhanced Systems and Tools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caffolding[M].Heidelberg: Springer, 2011:47-48.
[21] J. Luca & E. Weippl (Eds.).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 Chesapeake: AACE, 2008: 4257-4266.
[22] Sylvia Thinna Foster Gale .Generative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Low Performing Students[D]. Colo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2006:104-105.
[23] 巍薇等.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来自批判教育理论的检视[J]. 现代教育管理,2011,(2):81-8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可持续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1-02
如何保持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持续发展的模式尤其引人瞩目。本文借助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共性特征和各自特点,揭示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模型,探讨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机制,希望能够借此拓展思路,抛砖引玉,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 (图1)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蠢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蠢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蠢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蠢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臣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等,支出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有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媒体艺术;交互艺术;教学互动;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TP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9703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管是在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还是在探索自身发展问题上,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数字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作为人类表现意识的工具,具有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有形化方法,如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相对应的数字化内容,是数字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数字化艺术,这是数字技术所能表现的内容,在教育领域有不同的教学数字艺术,包括内容艺术、交互艺术以及结果艺术等,这也是数字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革命。
1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就是把客观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的艺术将由多媒体数字化的影音视听与网络传输的艺术形式所替代,数字将成为通用的语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从观念上影响人们对现代艺术概念本身的理解,而且将成为人们沟通方式的一种应用工具。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所依赖的物质媒介,因为应用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其期待也在逐渐加强,更多的是通过突破媒介的依赖,打破时空界限,缩小文化差异。教育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更是令人振奋人心,随着新技术的参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将形成新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积极付出的欲望。
(1)数字化技术的内容。从广义上说,数字化技术所能表示的内容很广泛,如各种技术所蕴含的功能性和工具性,这是技术化内容中最普遍的领域;从狭义上说,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包括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技术内容,数字化技术工具最突出的是数字媒体,它包括媒体功能的内容,而技术内容则是关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在教育领域中,不仅仅是技术内容推动教育的变革,更是数字技术的工具内容所引起的。数字媒体功能的内容包括数字媒体的特定技术应用,以及与信息有关的获取、处理、传递和使用等。这也是教育变革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部分。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包含的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技术内容这两方面也是数字化技术内容的特点所在。
(2)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是指技术内容所能表现的意义。数字化技术形式一方面利用数字处理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如艺术欣赏、教育目的和社会问题冲突等,另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以及处理客体的方式和手段,把技术看作是展现方式,因而也参与了现实的构成。数字媒体的内容所带来的形式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不同的数字媒体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和价值不仅仅带有主观性,更主要的是数字媒体的技术手段达到的内容表达使得作品更加神奇。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教材中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用技术丰富知识的能力,教育变革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编辑和交流,教师更多的是更好地说明教学目标、学生最终要实现的要求以及怎么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和各种学习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潜在地传递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自我有了艺术感染,因而能促进自我表达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
2 数字媒体交互艺术
交互是经验,这暗含着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经验累积。它往往和激起、选择性注意、感知等这些词有关,这些词与行为有关,伴随着情感的变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参与,交互性过程开始从技术交互和交互环境转变为情感交互。数字交互不仅让人体验日常的经验,而且让人能够体验生与死,探索生命的边缘和宇宙的断裂地带。数字交互从行为出发,塑造经验,创造境界,一种以往任何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境界,因此,数字交互甚至比真实交互走得更远。Ske Dinkla在《交互艺术的界面历史》中认为:游戏赋予玩家个性,并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根本上,技术运用于对话彻底改变了图像的传统。因此,艺术家主要关注彼此的对话和界面的设计,这关系到最终呈现给大众的内容和形式。交互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伴随着内容的呈现和结果的展示,因此交互艺术的载体离不开内容和结果。交互、内容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1)数字媒体的内容艺术。教学媒体的内容艺术是指利用数字媒体将教育内容用更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容艺术就是体现出内容形式和含义符合教学性以及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性,更多的是能引起学生对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数字媒体艺术拉近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综合形成了一个很强的载体,使它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当今教育,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至今没有给教育者和学习者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的数字化是数字媒体最核心的特征,所以一方面,教学内容上突出的是教育内容的符号化,其次是信息化,然后是内容的艺术性,教育变革不能单单只从内容上来行动,还要从方法上。
(2)数字媒体的方法艺术。数字媒体的方法艺术是指怎么样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实现教育手段的变革,更多的是教学观念上的变化,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中的互动性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和手段,具有不同于传统艺术特色的、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媒体和艺术之间的差距首先来源于艺术理解的不同,其次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表达不利于真正的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媒体艺术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本身已经被限定在了手段之中,常常成为一种技术能力的运用和展示,成为人对技术特性的理解的展示,因而弱化了艺术本身的目的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艺术原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然而,从教育理论中得到,反馈是必须的,因此,在形成媒体艺术时,要突出其互动价值。
(3)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互动性是数字化艺术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例如,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每一个观众都能以个人的方式,找到有共同点的作品样式。观众阅读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媒体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对作品做出回应和新的探索,主动的参与创作,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观众在分享作品中,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
数字媒体的结果艺术。数字媒体的结果艺术不同于是数字媒体的内容艺术,更多的是数字媒体以及其艺术影响以后带来艺术作品,或者说是通过各种形式包装艺术产品。数字媒体艺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艺术创作的形成与过程。包括:①数字图像,包括数字矢量图形艺术作品、数字绘画、数字摄影等;②只读光盘艺术,即基于CD-ROM、DVD-ROM的多媒体艺术作品;③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如基于VR技术的电脑游戏、基于VR技术的场景展示等;④网络艺术,即基于Internet或其它信息共享网络的数字艺术作品等。
教学领域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更注重学习作品,如作业或者是学生个人思想变化和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人们创作和发表自己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特权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断地建构起一个图像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这时,艺术家的任务不再是自我创作,而是设计环境,空间,构造框架,让观众能参与其中,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在网络时代,各种理念也相继产生,如凡客体的背后是一种自由表达理念的支撑,这对于教育的变革也是很有价值的,凡客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
3 数字化教育中的启示
数字时代将人自身数字化,将自我意识数字化,从而形成外在于自我的数字自我,使人的身份和自我认同得到新的实现。麻省理工的马文・明斯基在《心智的社会》中提出,把意识移至到机器内将可能实现。还有人提出,可以存在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的人的“网络智慧”。 “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
学习者需要学习多媒体信息,同时用多媒体作品来反馈自身的学习效果,使教学结果更有直观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计算机网络媒体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互助学习、个别学习、ELearning和远程学习等。
(1)数字媒体的教育大众化。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始终与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而言,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如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与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使进入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还实现了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学生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教学“学生的代言人”。但是,教育功能是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公共的参与性的水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育媒体内容和形式如何统一。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活动由一种美的艺术变成了后审美的艺术,前者是指本身具有审美属性和自主性外观的艺术,后者则不具有这种直接的审美属性和自主性外观,它的审美属性是间接而来的,其存在也不再是自主的,而是依附在数字技术的展示价值上;二是人们对艺术品的接受由凝神专注式向消遣式转变,这对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内容艺术、方法艺术(互动等)以及结果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教育变革中所能体现的三方面,这也是数字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革命。但是在用数字媒体变革教育内容时,若达到内容艺术实现的同时不能达到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那么还有必要为了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舍弃内容吗,还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决定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教育变革中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3)教学互动的意义。交互是人与机器的共同参与,让世界改变。教学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对可视的和可听的实际教育内容进行操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交互是衡量计算机是否更为人性化的一个标尺之一。人性化教育是可以通过艺术互动来说实现的。交互艺术可以认为是一个过程和选择媒体的一种方式,以及使用媒体的一系列准则,通过那种媒体所能够表达的一系列价值,即信仰、观念、感觉或者一种感觉。特里・威诺格拉德把交互设计描述为“是人类和交互空间的设计”。交互艺术是艺术家与作品、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它时常强调交流、过程和知觉的建造。
教育领域中,学生与内容交互,与教师交互,与其他学生交互,无时无刻都在交互环境中,因为交互,使得学生不再限制在课桌上,不再限制在安静地放好双手,不再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灌输,更不在学校中受到学习的限制。由此,数字媒体为学习开发了具有艺术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这为教育的数字化革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日本京都ICCNTT Inter Communication 博物馆 “生命的空间”的互动场景,用户与网络用户通过Email 传来的文字创造的生命产生互动。
4 结语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计算机网络媒体发展下具有多样性,而转变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去接触教学媒体,与其发生交互,要发生交互行为,一方面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就必须要了解人类学习的认知过程,依据人来设计教学材料,如视频材料、多媒体课程等等,才能更有效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习者。计算机网络媒体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并能满足学习者进行交互和沟通。
多媒体学习方式是个笼统的概念,具体来说是抛弃学习依赖的想法,自主地寻找学习资源,不要只靠别人提供的资料,而是要在知识世界中有目的、有意义地形成自己的知识概念和结构,并通过各种渠道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浅析\[J\].电影评价,2008(4).
\[2\] 杜卫民.浅析数字艺术的产生与发展\[J\].艺术理论,2007(5).
\[3\] 李于昆.从膜拜到展示――对数字艺术中的数字技术之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
\[4\] 曹田泉.数字艺术的交互本质与特征\[J\].艺术与设计,2007(1).
\[5\] 周年国.新媒体新体验新设计――浅谈基于数字媒体的信息设计与传播\[J\].艺术与设计,2007(4).
关键词: 数字化 大学教育 教学模式
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它的出现为大学教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现代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这种有效的整合,以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它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可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数字化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更有效地利用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笔者就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影响的一个侧面――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变革之前,首先要探讨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
1.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论中最早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三个阶段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校园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相关研究。
2.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教学模式的概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由乔伊斯和威尔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②
目前,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③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即: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④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是建设教学环境和运用教学软件的重要依据。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教学模式的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组成。教学模式的各要素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依据和基础,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制约着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师生组合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排方式;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评价是人们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评价如果没有达成,则促使调整操作程序、师生组合等,以便使教学模式进一步得以改造和完善。⑥
教学模式大致就是由这几个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数字化的加速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受到质疑,大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再度思考的话题。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数字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带来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发生变革,大学的理念在更新,这使大学必须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加速了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导致大学教学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2.数字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便捷,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再是仅限于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对于独立思维意识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它的利用和推广,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职能。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转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网络的便捷性为每个人都带来新的知识,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有时候,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甚至比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更多。纯粹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大学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知识的数字化,不断通过数字空间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网络课堂,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
4.数字化优化了师生组合,有利于教学评价。
数字化网络时代构建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角色,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实现师生的最佳组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更多体现为互相沟通交流,在对话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在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下,更容易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利于实现教学评价。
5.数字化给大学的教与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大学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过去的“教室、教材、黑板、粉笔”时代,而是向“教室、教材、黑板、粉笔”与“网络信息、数字屏幕、敲击键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教学的最有效功能,教师与学生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教与学相对变得更加轻松,更有可选择性。
6.数字化使大学教学效果的发挥达到了极致。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授内容声、图、文并茂。一些复杂的图形、实际发生微观变化的过程、高度精密的计算过程等通过数字化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使得一些认知过程简单化、简约化,给教学过程带来一系列便利,使得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掌握数字化的各类软硬件设备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有效的知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繁荣了数字化产业本身,而且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大学作为数字化的发源地更应该率先从高等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使得社会分工和人员角色都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乘着数字化的东风大规模进行改革,使现代的大学教学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教育带来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对大学教师和学生是严峻的考验。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化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发展契机。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顺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
②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1.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1-55.
[2]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崔屹.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1-72.
关键词:数字时代;数字化设计;建筑设计方法
在现今时代,无论是对于人类生活还是生产和创造活动,计算机无疑都显示出了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计算机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一种操作工具,还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以及空间概念认识,促进了建筑设计的重大变革,使建筑设计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计算机对建筑设计的引领作用
现今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类比式设计工具已经逐渐被数字化设计系统所取代,因此在今后设计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两种文化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转化,分析和探寻类比式设计方法和数字化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点。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将其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发挥计算机对于建筑设计的引领和辅助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机有了画图功能并逐步得到应用,而我们所谓的计算机辅助功能也就是将计算机的绘图功能引入计算机当中,并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今天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它逐渐演变成一种能够对设计理念以及创作方式进行思考与呈现的媒介,由此计算机媒介化设计应运而生。计算机能够缜密、科学地对自由形体进行创作与塑造,能够将设计以虚拟实景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是很多的传统设计所不能做到的。
二、数字化设计的应用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绘图工具随之淘汰。由于建筑设计的多方面程序都需要计算机的参与并发挥作用,因此很难将计算机技术从建筑设计中移除。计算机工具的学习工作要比传统的设计工具复杂得多,所以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在现今的建筑界,CAD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对产品图纸进行绘制是其应用的重点,而不是一般而言的设计。对于CAD系统,很多设计师持怀疑态度,这是因为CAD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发挥明显的支撑作用。像CATIA这样的系统应用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建筑设计的创造力。它不仅是一种设计工具,还能发挥出对建筑项目的纵向过程的支持作用。建筑师应用CATIA能够激发对于建筑设计的更多的可能性,创造出更多奇迹,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缩短形体塑造的思考决策过程。
三、数字化的设计呈现
与传统的手绘技巧相比,计算机能够更为清晰、全面、细致地呈现设计的三维空间关系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发挥了对建筑设计巨大的效用和影响,这表现在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控信息,实现设计合作中的信息共享,还能使设计师的灵感与想象用视觉化的方式得以呈现,发挥对于建筑设计的更大可能。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在达到了对各种计算机软件的有效掌握后,还能将非常复杂的设计项目更为清晰、生动、细致地用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来,此外还能用三维建筑构成要素系统全面地展示设计概念的发展过程。
四、数字化制造的应用
由于数字化具有的灵活性和可弹性特点,使其能够容纳进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在数字时代的建筑中也包含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主要是不确定的模数、不确定的表皮、不确定的边界、不确定的沟通程度、不确定的内外空间等。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其功能不断变得更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加工一些非标准甚至异型材料,通常其成本较低,不仅能实现大批量生产,同时还能满足个性化的生产和设计需求。数字化能够有效实现个性化批量定做。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强大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个性化产品成批生产的时间,有效化解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从现今的建筑行业来看,虽然现在主要的建筑设计材料仍是钢材和混凝土等,但是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到非常规材料。在生产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建造方法与建造工艺的有效性逐渐增强。柔性制造是数字化制造中的一个关键点。它能够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还能通过利用计算机调整和控制制造流程,使建筑师能够实现对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满足建筑师的建筑设计需求。
五、结束语
现今,在建筑设计领域仍然会较多地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但是在现今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这一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再思考,要学会利用各种新的、更为先进的设计工具,使建筑设计迸发出新的活力,使其拥有更多的可能性。相关人员要采用客观化和物质化的方式调整计算机的内在处理过程,实现建筑师的感性思维与计算机逻辑思维的统一。建筑师通过掌握这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并用创造性的思想进行建筑设计,能够使未来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高锦恩.分析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J].建筑与装饰,2016
[2]于鹏祖.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J].四川水泥,2015
[3]黄亮.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J].科技风,2015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关键词】数字时代;档案管理;变革与创新;问题与对策
1前言
90年代,电信技术因为数字化的出现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和爆炸式增长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手段和环境,将人类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随之而来。在这变化的浪潮中,依然存在一些无法跟随时代变化而进步的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进程的发展。
2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深入,档案管理随之进入数字时代。首先将档案管理工作从纸质记录向电子化记录的重大转变,档案管理从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转变为电子化档案,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被记录、储存和传递。从空间的概念的突破来说,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资源的储存空间的变化,二是档案工作者活动空间的变化。从功能性角度来说,档案管理突破了传统的馆库形态,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服务,获取馆藏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获取馆藏资源的形式更为丰富,也更为便捷。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其物理空间、功能定位以及记录、保存和传递方式都面临着全面的创新与变革。
3数字时代档案管理变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3.1这是数字时展的必然形态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数字化档案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可能,再加上数字信息平台的普及,使得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能够及时归档,通过接收、复制、分类以及存盘等整理后,可以第一时间将其集成,并添加目录、摘要或以全文形式反馈给用户,进而实现对资源的归档整理和共享。在数字信息平台体系中,可以实现无纸化的档案数据录入办公和查阅,可以减少很多的人工环节,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档案服务。进而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减少大量繁杂工作导致的档案管理工作失误。此外,通过电子化的档案备份,也能够降低档案丢失和损坏的风险,进一步保障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是新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2这是档案数字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档案的内容不断增加和丰富,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能够及时收集档案,并提供有效、准确的技术手段做好档案的内容新增工作。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办公档案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以图片、音像和磁盘等多种档案载体为主的记录、储存和传递方式并存的档案管理方法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档案,档案储存的体积及所需要的资源降低,能够储存的信息量扩大。现代人对档案储存数量的要求以及载体形式的变化,都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的进程。
4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观念落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二是手段落后,存在管理上的缺陷;三是档案更新落后,投入力度不足;四是档案管理队伍松散,人才建设不畅。这些问题都是由当前的现状决定的,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依旧采用陈旧的档案管理方法,而很多单位由于担心新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仍然沿用陈旧的档案管理方式。此外,采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法,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当前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因此,要想在数字时代中为档案管理谋求发展,更好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逐一击破。
5数字时代档案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方法
5.1更新档案管理的理念
首先,要将档案管理者的观念由传统、保守转变为开放创新、开拓进取,将档案工作业务观转变为档案工作服务观,培养主动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观念。其次,必须紧跟时代,了解档案工作数字化是当前社会的发展必然结果,从观念上转变对数字化的认识,了解数字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及内涵。最后,自身的行为也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明确数字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已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而是要做出风采,令用户满意。
5.2与时俱进,创新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工作掌握着虚度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又是见证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据。数字时代为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丰富的管理理念,转变了档案管理的创新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有由实体档案为主向以数字化管理为主、由资源管理为主向以技术应用管理为主、由以区域为主向全方位、网络化创新管理转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储量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停滞不前,除了观念上的转变,工作方式也应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字化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不至于在接触新方法、新手段时不知所措。
5.3实现档案管理的技术升级
首先,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通过当前的技术,增加以音像、磁盘等载体存储和传播的信息存储方式,加快档案数字化的转变进程。其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档案工作的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建设需要相关部门的网络信息制度和法规作为支撑,因为不同的档案具有不同的密级,某些档案具备一定的机密性,需要进行权限分级,仅供拥有权限的人查看和使用,在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因此,为了保障档案不同程度的机密性,需要不断完善管理软件的功能,研发出更加完善的计算机管理软硬件。最后,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就是需要尽快完善和实施文档一体化和可控化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以企业或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需求为基础,制定长远的自动化规划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多方比较,根据企业或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可靠、实用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推进档案管理技术的智能化进程。
6结语
数字时代的档案管理是传统服务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与拓展,档案管理工作者无法抗拒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和方法,我们必须做好纸质档案时代与数字时代档案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观念上的融合与衔接,不断探索新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秉着服务社会、紧跟时代、提高档案管理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初衷,从观念和方法上创新数字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邓胜利,司莉,苏小波,等.面向更宽广的信息职业创新LIS教育———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C].图书情报知识,2010-11-10.
[2]刘宇.数字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创新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4.
[3]白小薇.迁移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
关键词 网络 数字化 教学资源 校园网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into the fast lane. In this context, how to promote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true level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based on the specific idea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oncretely discus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digital campus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network;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ampus network
0 引言
S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依托校园网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衡量一个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时,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利用水平已经成为重要参考指标。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使用电脑终端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滞后性,必将被智能化的手段替代。
1 智慧校园背景下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数字化指的是在使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科研发展、生活服务等各种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从而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是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难度最大也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实现教学数字化,必须依托于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既要完成配套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构建相应的软件平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同时,为了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学校必定会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不断提高数字化教学技术的使用水平,自觉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加工,不断提高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应用水平。
此外,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也是推动学校管理模式朝着服务型方向发展的关键,这对提升办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管理正在进行从“管”到服务角色的转变。学校必须投入相当力量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从硬件水平、网站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各方面提升数字化水平。对于学校来说,不断提高智能服务的水准,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
2 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路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硬件水平
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具备配套的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数字化基础能力,为建设智慧校园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首先,学校必须具备完备的常规教学设备,如满足教学需求的校园广播网、电子考勤系统、电子图书馆以及校园安监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基础能力。首先,应该引入适合校园实际发展情况的网络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加强校内网建设,提高校内网的运行带宽,并扩大网络信息点的覆盖范围,确保整个校园管理能够在统一的无线网络下运行,各个信息点也安全可控。推动综合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建设,建设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多媒体应用中心,应用中心应该分成多个板块,包括课件制作室、放映室、动画创作室、平面设计创作室以及录播室等,其中重点加强网络录播教室的建设。
2.2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奠定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基础
学校可以根据多元化原则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推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建共享。首先,对校园网站容量进行扩容建设,提高网站建设档次,形成一体化的展示学校形象、集成学校教育资源、发展师生个性特长的功能,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有机融合;其次,打造年纪、院系和班级的网络主页,全面展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风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再次,引导全体教师开辟个人的网络空间,有效引导骨干教师个人网络主页的建设,为教师教学特色呈现提供网络化平台,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从而有效推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建共享,为师生的网络交流提供平台,为学生自主上网下载学习资源提供便利;最后,对于表现优秀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开辟个人网络空间,推动学生交流互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快速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将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反馈练习环节、课后辅导环节、学生自学环节、在线考试环节等都容纳进来,在丰富校园网容量的同时,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式发展。为了进一步结合智能校园建设理念,学校可以开发本校校园网站的app,这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资源,从而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教学的延伸范围。
2.3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数字化资源利用水平
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W校应该变革管理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客观需求。校园网站的建设为教学资源数字化提供了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去管理和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新产品,需要学校管理者大胆创新,运用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和市场理念推动管理方式的变革。只有创新管理机制,才能满足数字化平台运作的具体要求,为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利用做好“后勤”工作。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通常采用课堂听讲评价结合学生评价投票的方式进行,这种监管教学的方式覆盖范围小,很难从本质上起到实际的监管作用。
学校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做好文章。以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数据库为依据,统计分析各类教学状态,从而获取准确客观的数据,为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学校管理人员在获取数据分析结果后,可以准确掌握当前教学情况的利弊,为后期改进和战略调整指明方向,合理调整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并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点。同时,推动支撑评定、评先评优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将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和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纳入到评定体系中,为教师在数字化方面的教学改革注入动力。
2.4 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
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利用的过程中,教师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具备较强的数字化能力,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提炼和加工。因为,学校必须树立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可以设立特定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中心,配备专门场地、延请专业培训人员,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散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网络培训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这种自主灵活的方式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的互利共享。通过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形成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网上查找资料的技巧,并掌握制作课件、上传课件、网络信息浏览和反馈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办公和教学科研工作,逐步推动办公的无纸化发展。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视频公开课教学、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推动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鼓励教师养成浏览网站的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需求,把握学科的教学发展趋势,为制作更加优质的教学课件奠定基础。
2.5 创新绩效评估模式,实施数字化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有力途径。可以将绩效评估引入到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作为有效的导向性手段推动教学变革。当前,部分教师在对待数字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消极抵制的错误思想,加强绩效评估改革是必要的。数字化绩效评估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自评和他评。教师自评,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校颁布的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进行终结性评价,一方面依据自己在网络平台应用推广数字化资源的记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信息等开展过程性评价,此外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开展形成性评价,结合这三方面的评价结果完善自评报告。他评则由学校负责引导实施,可以邀请学科领域内在教学资源数字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从技术层面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展开评价,评估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适用性,也可以聘请更加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全校教师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展开定期评估,从中遴选出优秀资源。这样,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多元化评价方式,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探索和建设智慧校园的快车道,以智慧校园为背景开展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建设努力。数字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同时也要加强软件、人才、管理方面的建设。只有实现从内到外的全方位转变,才能真正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取得成绩。
L芑鹣钅浚汉鲜〗逃畔⒒缘阆钅俊爸腔坌T盎肪诚率只萄ё试吹纳疃扔τ锰剿鳌保?016)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王凤基.高职院校智慧校园与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5.3:1-3.
[2] 蒋达央,姚琪.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2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