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

第1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

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逐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推进同级医院部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加强简易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主管护士负责的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开展整体化护理,合理调配护士人力,根据科室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护理服务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

以医务人员能力素质建设为出发点,夯实医疗基本功,加强医疗法规、传染病、合理用药等基本理论的培训,继续开展教学查房、急救技能、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严肃学习考核纪律,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3.健全“医疗纠纷投诉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接待流程”,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建立医疗质量三级质控小组工作制度,加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主动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主任目标责任制度,对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方案进行细化、优化,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

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完善药事管理领导组织,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力度,建立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开展抗生素药物培训,严格掌握适应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有明确的临床药师岗位职责和相应的临床药师工作与管理制度,明确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和任务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毒、麻药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建立不良药品反应及时上报制度。

4、推进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

开展急诊常见病病种的临床路径,逐步使医疗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5.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

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医疗卫生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爱民、便民、利民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自觉为群众健康服务。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

制定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签订医德医风责任书,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医德考评落实工作,加大对医疗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

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事件,充分发挥查处的警示作用。按照全市部署,开展收受医药回扣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制度建设,堵塞漏洞,注意杜绝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净化医疗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使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

2.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不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了解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不满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促进社会对急诊科评价的好转。

三、活动步骤和安排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年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环节。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环节。通过动员会、中层干部会等途径开展宣传工作让全科广大干部职工了解“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全员参与的浓厚宣传氛围。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第2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

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逐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推进同级医院部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加强简易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主管护士负责的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开展整体化护理,合理调配护士人力,根据科室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护理服务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

以医务人员能力素质建设为出发点,夯实医疗基本功,加强医疗法规、传染病、合理用药等基本理论的培训,继续开展教学查房、急救技能、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严肃学习考核纪律,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3.健全“医疗纠纷投诉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接待流程”,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建立医疗质量三级质控小组工作制度,加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主动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主任目标责任制度,对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方案进行细化、优化,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

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完善药事管理领导组织,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力度,建立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开展抗生素药物培训,严格掌握适应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有明确的临床药师岗位职责和相应的临床药师工作与管理制度,明确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和任务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毒、麻药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建立不良药品反应及时上报制度。

4、推进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

开展急诊常见病病种的临床路径,逐步使医疗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5.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

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医疗卫生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爱民、便民、利民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自觉为群众健康服务。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

制定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签订医德医风责任书,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医德考评落实工作,加大对医疗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

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事件,充分发挥查处的警示作用。按照全市部署,开展收受医药回扣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制度建设,堵塞漏洞,注意杜绝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净化医疗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使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

2.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不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了解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不满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促进社会对急诊科评价的好转。

三、活动步骤和安排

第3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

为了加强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卫生局及各医疗单位成立了以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和信息通报等工作,以保证管理年活动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动员大会后,各单位及时传达上级相关精神,组织系统学习,为活动开展奠定组织和理论基础。县卫生局制定了《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医院也制定了本院管理年实施方案,召开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动员布置大会,让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人人知晓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目的、意义、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强调该项活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利用卫生局《蒙山卫生简报》、《蒙山信息》对“医院管理年”进行宣传报道,医院也利用宣传栏宣传,以及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医院管理年”的宣传。医院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讨论内容,为“医院管理年”营造气氛,使医院管理年活动深入人心。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一是医院领导班子和“医院管理年”领导小组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现,科室负责人为科室“医院管理年”活动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以“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的领导。

二是将实施方案中的措施、指标进行细化,逐条分解到各科室相关人员,使管理年活动深入到每个科室、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深入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依法执业,规范行医,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 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和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医院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无擅自扩大诊疗科目、无聘用无证人员、无违规医疗广告、无对外出租或承包科室等现象。所有聘用人员均经卫生局审批,无非卫生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现象。做到有证执业,杜绝非法行医,确保医疗安全。

四、狠抓医德医风,树立良好形象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医疗单位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等医德医风教育活动,教育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八项行业纪律》,严禁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行为。同时,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定期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收集患者对医院工作意见,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

实行院务公开,医院将医生简介、专家专科介绍、药品价格、大型设备检查均在医院醒目位置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病房设立价格咨询和费用查询处,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落实便民措施,设立导医咨询,提供人性化服务等,配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树立了医院形象,创造了良好就医环境。

五、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管理网络健全。医院有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各科室有医疗质控小组,每季度末均进行综合质量检查,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建立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保证和巩固基础医护质量。医务科注重医疗环节质量管理,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加大病历和处方的检查力度,病历、处方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定期检查临床、医技科室、各门诊部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实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

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

医院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管理年活动,全方位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改善了服务态度,也规范了医疗行为,降低了医疗费用。不但提高医疗质量,而且确保了医疗安全。

六、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

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财务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一切财务收支活动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了规范的经济活动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分清级次,责任到人。

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

七、存在问题

在这次自查中,我们发现了工作中一些薄弱环节,如:⑴有的医疗、护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⑵抗菌药物管理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⑶医院感染管理方面未开展消毒环境卫生监测。

八、今后打算

1.在今后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经验,力求将经验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以建立长效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把管理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工作长久地延续下去,努力实现医院管理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2.我们继续把“医院管理年”活动落实到关心患者利益的实际工作中去,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还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还要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还要认真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和“药品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要切实纠正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问题。

第4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目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评估临床成分输血管理流程潜在风险因素,提出改善血液病患者输血安全的可行性方案,降低输血差错率。方法:根据HFMEA方法,成立输血安全管理小组,绘制输血流程,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找出相关原因,对于需优先解决问题进行措施改进。结果:我科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由2011年0.46%下降到2013年0.07%。患者的满意度。2011年92%提高到2013年97.5%。结论:将HFMEA应用血液病患者成分份输血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成份输血管理流程;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Key words:Malignant blood disease;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process ;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40-01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为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防范,通过根本原因分析及流程改进,达到杜绝减少缺陷发生率[1]。我科2011 -2013年收治血液病1467人,白血病603例,恶性淋巴瘤225例,多发性骨髓瘤2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00例。输血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输血差错以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后果更为严重。对血液病患者用HFMEA输血差错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科室HFMEA项目小组:

2011年我科成立成份输血安全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副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小组成员接受HFMEA系统培训。运用HFMEA分析易导致血液病患者成份输血安全的因素进行危险评估,提出持续改进方案。

1.2 绘制输血流程:

遵医嘱准备采血管认真核对采集血样责任护士将血样与输血科申请单送血库,双方逐项核对护士取血时与血库老师双方核对准确无误双方签字取回两名护士到患者床旁再次三查十对无误后执行输血输血结束护士在输血单双签名写护理记录

1.3 危险因素分析:

召集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流程中每一个步骤列出所有可能失效模式,找出所有可能出现失效原因、导致结果,再有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安全输血的实现风险指数(RPN)。

1.4 确认失效模式根本原因:

输血错误发生在医嘱开立、医嘱处理、血标本采集、血库取血、输血过程等。其中医嘱有误6起,占18.75%,护士处理错误3起,占9.37%,血标本错误2起,占6..25%,(被及时发现,给予改正).血标本溶血4起,占12.5%,输血记录漏签或代签名字15起,占46.87%。

1.5 制定持续改进方案

1.5.1 正确开具和转录医嘱: 规范医嘱,严格执行《医嘱管理制度》。处理可疑医嘱护士大胆质疑,加强医护沟通,澄清认识,严格掌握成份输血指征。

1.5.2 输血时严格核对患者身份: 患者入院时即带上腕带,输血前后核对腕带信息。至少用两种以上身份辨识方法。当医护人员询问病人全名时请务必应答,如未确认身份或确认不清时需当场澄清[3]。

1.5.3 血库配血流程改进: 采用一对一交叉配血实验,实行交接登记制度;规范送血标本及取血窗口隔离;改进血库计算机进行血制品价格录入制度。

1.5.4 血液领取流程改进:

“双人核对”环节错误,是输血错误一个重要原因。专职取血护士与责任护士到床旁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然后护理记录单上双签名。

2 分析与讨论

医护人员科学、合理用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临床输血操作不规范,对成份输血适应症掌握不全,输血流程欠缺等都可能导致输血差错发生,新流程达到预防差错的目的。血液病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由2011年0.46%下降到2013年0.07%。患者的满意度由2011年92%提高到2013年97.5%。

运用HFMEA方法预防护理人员在血液病患者成份输血安全中危险因素,发挥科室小团队集体力量,使危险最小化。对于高风险因素,小组成员都要结合自己存在的危险因素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和规范化培训,减少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HFMEA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是PDCA的循环,是一个循序渐进且持续改进的过程[4]。

参考文献

[1] Kohn LT,Corrigan JM,Donaklson MS.To err is human :bul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11.

[2] 江朝富. 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226-228.

第5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迎接等级医院护理评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的基本知识,成立品管圈组织,制定活动方案,通过自愿报名,选择22个试点小组,活动结束后制定标准化流程,在全院推广应用。结果:活动后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静脉输液重穿率、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腹泻率、电话随访空号错号率、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均低于活动前(P<0.05),正确安排静脉输液顺序率、住院患者腕带使用的规范率均高于活动前(P<0.05)。活动后病区管理、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消毒隔离、急救药品及器械、护理病历得分均高于活动前(P<0.05)。活动后护士掌握了管理工具的使用,增强了护士解决问题、沟通协调能力和责任心,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精神。结论:开展QCC活动在迎接等级医院复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营造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氛围,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和团队的凝聚力,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品管圈管理;等级医院评审;护理质量;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01

QCCapplicationinmeetlevelhospitalevaluation

WANGLong-feng(TaizhouPeople’sHospitalofJiangsu,Taizhou22530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inmeetingthelevelofhospitalnursingreview.Methods:Nursingdepartmenthadstaffedtolearnbasicknowledgeofqualitycontrolcircle,establishedorganizationofthequalitycontrolcircleorganization.Throughvoluntaryregistration,wehadselected22groupsformakingexperimentthathadmadethestandardprocessaftertheactivitiesinhospital-wideapplication.Results:Aftertheeventsinhospitalizedpatientsmissadoserateoforalmedication,intravenousinfusionheavywearrate,postoperativeenteralnutritiondiarrhearate,telephonefollow-uprateofemptynumberwrongnumber,hospitalizedpatientsfallingoutofbedtheincidenceoffalls,inpatientincidenceofphlebitis,pressuresoreswerelowerthanbeforetreatment(P<0.05).Therighttoarrangetheorderofintravenousinfusionrate,standardizedrateofhospitalizedpatientswashigherthanbeforetheeventwristbands(P<0.05).Aftertheeventwardmanagement,hospitalpatientcarequality,disinfectionandisolation,emergencymedicinesandequipment,medicalcarescoreswerehigherthanpriortotheevent(P<0.05).Aftertheeventsofnursesmasteredtheuseofmanagementtoolstoenhancethenursetosolvetheproblem,communicationskillsandsenseofresponsibility,improvethenursesworkmotivationandteamwork.Conclusions:QCCactivitiescarriedoutinthemeeting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hospitalreviewandcreatebenignatmosphereofcontinual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care,improvestheoverallqualityofnursingandteamcohesion,continuousimprovementinthequalityofnursing,andwasworthytowidelyapplication.

KeywordsQualitycontrolcirclemanagement;Hospitalaccreditation;Qualityofcare;Application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创,指的是由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要解决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圈圈),然后分工合作,通过成员分享想法或提供改善工作流程及方法的建议[1],充分激发个人潜能,通过PDCA循环发现查找问题,确定解决方案,持续实施改进,应用各种统计手法进行分析,建立标准化规范文件,提升服务质量、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品质[2]。将QCC引入医院后,对医院的工作质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3]。为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我院护理部作为全院的第一个试点部门,按照《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结合《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要求,我院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针对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QCC管理的方法,深入开展QCC活动的探索和试点,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有着90多年历史,本地区最大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时也是本地区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分南北两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共有45个护理单元,11个大科。为迎接等级医院的复评,护理部从2012年6月~2014年1月在全院22个护理单元开展QCC活动,设立QCC活动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圈名、圈徽、活动主题。22个QCC小组分布在全院各个大科,其中南内科2个、北内科3个、南外科2个、北外科3个、肿瘤科2个、感染科1个、骨科1个、妇儿科2个、重症监护病房(ICU)1个、手供科2个、门诊部3个。22项QCC涉及专科护理5项、护理服务3项、基础护理3项、患者安全4项、护理管理3项、健康教育1项、延续护理1项、护理操作1项和护理文件书写1项。选择活动前(2012年7~9月)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54.3岁。活动后(2014年1~3月)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6.2岁。活动前后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QCC活动前按常规管理,QCC活动后按QCC管理,具体如下:

1.2.1成立护理QCC管理小组为迎接等级医院复评,保障QCC管理活动有序、高质进行,护理部成立护理QCC管理小组,由分管护理质量的副主任担任组长,专人负责,制定整个活动的计划及督查活动推荐情况;大科护士长为副组长,负责本科QCC管理活动的技术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等;病区护士长为组员。

1.2.2组织品管圈管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2012年6月始,护理部利用护士大会、护士长例会进行宣传发动,讲解品管圈活动的重要性,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要求等;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品管圈管理知识的讲座,要求全院护理人员参加培训;用循证的方法收集QCC的有关知识,组织全院性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QCC的认识[4],护理部购买了品管圈丛书,每个护理单元一册,并作为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工具书,病区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护理部下发《开展品管圈管理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活动通知,要求科室自愿报名,护理部提供人力、设备、理论和技术支持等,在实施过程中与科室共同探索,及时沟通,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尽量使QCC活动规范。

1.2.3科室成立品管圈组织新的评审标准制定,很多条款涉及质量持续改进,为了提供优质护理,保障患者安全,规范护理行为,持续质量改进;改变护理理念,创医院服务品牌,护理部鼓励每个护理单元自愿自发地成立QCC,每个单元均可报名,最后根据报名情况,经研究决定在22个病区运用品管圈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圈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一般为6~10名人员组成,负责指导、督促实施整改措施和问题反馈,圈长是推行QCC活动的原动力和灵魂人物,由圈员互相推选产生圈长,一般由护士长或科护士长担任,也有的科室邀请护理部人员担任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项目设计、措施制定、检查;圈长结合圈员的性格、能力、职务来决定工作分工(秘书、调查、统计等),制定相应的职责,并召开圈员会议,确定圈名、圈徽等。圈名是由圈员共同决定,富有持久性及象征工作性质和意义的名字,开展活动主题的圈名如效能圈、骨力圈、星火圈、心声之圈、甜甜圈、Good圈、生命圈等。QCC小组活动基本程序遵循PDCA循环,具体步骤如下:

1.2.3.1确定活动主题品管圈活动单元围绕科室上半年质量检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患者家属经常投诉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结合科室工作特点,小组成员提出7~10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圈员通过召开QCC讨论会,使用脑力激荡法,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根据上级对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采用5,3,1打分标准,圈员进行集体表决,按得票多少确定,最后提出一个主题实施改进,并陈述选定的理由,如内科的降低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新生儿科的降低新生儿钙剂外渗发生率、输液室的降低静脉输液重穿率等。通过QCC活动达成圈员统一的意见和方法,共同拟定实施计划表。

1.2.3.2制定活动计划(1)现状调查,2012年7月份成立QCC活动的护理单元,收集2012年1~6月分活动主题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算出活动前的现况值。(2)设定预期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通过脑力激荡法进行原因分析。分别从人(护士、医师、患者、工人)、物(物品、药物、材料)、环(环境、环节)、法(制度、方法、操作、管理)4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画出因果图(鱼骨图),即:P(plan)制定实施计划,包括5W1H(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处,who由谁做,what做什么,how怎么做);D(do)组织实施;C(check)检查确认(包括中间修正);A(action)调查改善[5]。(4)整改措施。针对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来思考对策,全体圈员就每一评价项目,依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指标进行对策选定,圈员采用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实施改进,每一对策由专人负责,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实施改进措施。(5)效果确认。实施后总结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数据统计。采取柏拉图进行改善前后的效果对比;计算出目标达标率、进步率。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6)制定标准化流程。对品管圈改善后的工作情况,制定出标准化的流程,由护理部下发到全院,要求在全院各病区按标准化的流程实施,护理部进行跟踪检查。

1.3评价标准护理指标评价为护理部在QCC活动前后现状调查,各项指标进行统计,比较活动前和活动后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静脉输液重穿率、正确安排静脉输液顺序率、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腹泻率、电话随访空号错号率、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住院患者腕带使用规范率的指标评价。护理质量评价采用护理部设计的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护理部质控组成员定期或随机对全院病区进行检查,比较活动前和活动后护理质量评价,活动前后均为45个病区,护理质量各项目满分均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或χ2c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活动前后各住院患者主题内容发生率比较(表1)

2.245个病区各项护理质量检查得分比较(表2)

2.3无形成果通过QCC活动,护理人员掌握了护理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使用,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更加准确熟练地运用PDCA循环,解决了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大量问题;规范了护理工作流程(如口服药给药流程、预防静脉炎的流程),增强了员工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每个人都可以提问题和对策,既给予圈员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体现了每位圈员必须对团队负责,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3讨论

3.1QCC活动营造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氛围2011年中国医院协会编著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将质量持续改进,尤其是在给药、标本采集、围手术期、预防患者跌倒、压疮等环节的管理列为重点。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探索符合工作实际及患者需求的改进模式,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我院护理部从2012年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并组织了品管圈比赛,由院领导、职能科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担任评委,现场公布评选结果,由院领导颁发奖状和奖金,通过QCC能够给护士一个展示的平台,在激烈的角逐中让护士展示自我、体验成就感、锻炼演讲能力,并借助医院内各种有效的宣传工具(展板、院报、OA网等)和在不同场合以多样化的形式倡导QCC活动,护士价值得到体现,护士对护量质量持续改进充满了信心;每项品管圈成果均举行会,要求制作PPT讲解,为了在发表会上展示精彩,QCC小组和圈员会前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和积极向上的压力,整个护理团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护理质量持续改善的氛围。

3.2开展QCC活动后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品管圈活动早期是开展工艺、管理方面的改进,近年来,逐渐推广到医疗卫生行业质量改进上。品管圈活动在新加坡、台湾地区医院广泛开展,效果肯定,而在国内尚处于萌芽状态,我院护理部从2012年6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品管圈活动的成果,护理部通过文件形式下放标准化流程到各护理单元,各病区针对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照标准流程进行改进,护士长、护理部各质控小组进行督查,达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表1结果显示,在活动后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静脉输液重穿率、正确安排静脉输液顺序率、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腹泻率、电话随访空号错号率、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发生率、压疮发生率、住院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住院患者腕带使用的规范率均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活动后护理质量各项检查得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院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3.3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我院45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培训参与率95%,护理人员对QCC活动知晓率为100%,直接参与率50%以上;护理人员已充分认识到QCC活动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运用品管圈管理,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人翁意识,一线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展示。培养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护士的质量意识。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并形成良性循环,护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护士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对做好的方面加以肯定,把需要改进的地方标示给大家,这样大家自然会相互比较,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差距,积极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从而使护理组的整体素质从不了解到了解、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作为到有所担当,得到了自信和快乐,增强了责任意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3.4QCC活动前后护理团队精神的提高护理品质改进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卓越,在护理管理体制内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变革,从尊重人性出发,QCC活动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能使护士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6,7]。因此,通过QCC活动,有利于形成团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全体护理人员在一个平等、友善而有意义的工作环境中做事;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圈员能够及时统一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护理组的凝聚力,还对护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品管圈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互帮互学和共同提高的意识,运用品管圈管理,便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5存在的不足在品管圈活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单元选的主题不够恰当,品管圈管理手法的运用不够娴熟、效果评价的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4结论

综上所述,新的评审标准将质量持续改进,尤其是在给药、标本采集、围手术期、预防患者跌倒、压疮等环节的管理列为重点,说明护理质量在医院评审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适应新的医疗形式下新的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将QCC引入医院后,对医院的工作质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7]。我院今年5月顺利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省等级医院的复评,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省检查组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QCC活动使护理人员主动学习评审标准,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基层护士主动关注科室管理质量、安全隐患的预防及护理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频数及时机对预防质量,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并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对迎接等级医院的复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余春华,吴洪美.品管圈管理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0):1201-1203.

[2]校爱芳,冯国琴.品管圈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10-212.

[3]梁铭会,刘庭芳,董四平.品管圈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37-39.

[4]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5]张艺,姜秀文,张鸣,等.品质管理圈活动促进护理品质改进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04-105.

[6]李斌,邝蕾,周桂萍.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诊抢救记录规范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B):2248-2249.

[7]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第6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质量评价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60―02

医院管理是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好的医疗质量可以保证医院持续稳定的生存和发展[1]。因此,好的医疗质量评价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有效地质量评价来进行医疗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并加深医护人员对医疗质量的理解和实施的自觉性,为医院管理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和社会的需求。

医疗质量评价被认为是能有效监督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方法之一,它是指运用切实有效地医院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对医疗临床工作质量进行检验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而找其根源、制定解决方案、监测整改效果、进行制度优化,最终实现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2]。

为保障医疗质量评价的有效进行,需确定对医疗临床工作中的哪些项目指标进行评价监测。经过对医疗质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提炼出其中能准确反应医疗绩效、医疗效果及有利于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指标,并应用相关分析工具进一步对这些指标精确性、效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使其对医疗质量评价结果的偏倚达到最小,作为常规有效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3]。

截止现在,国内外已经在医疗质量评价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我们也积极地在医疗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且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1研究内容

1.1因子分析法对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的评价研究

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结合医院实际,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医院各科室医疗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基本能反映科室的工作实际。

1.1.1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评价[4]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采用人均床位数、人均出院数、人均门诊工作量、病床周转率、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三日确诊率、治愈好转率、院内感染率、抢救成功率、入院及出院诊断符合率、人均手术例数、人均无菌手术例数、无菌手术感染率、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这16项卫生系统常用的统计指标,对医院16个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1.2非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评价[5]

收集医院12个非手术科室12项统计数据(包括人均门诊工作量、人均床位数、人均出院病人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三日确诊率、入院和出院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院内感染率)作为研究资料,用因子分析法初步评价医院非手术科室的医疗绩效。

1.2科室目标化管理医疗质量考核评价

我们按季度实施科室目标化管理医疗质量考核评价,整个评价过程依照PDCA循环的管理学方法,注重反馈、整改、提高,实现管理目标的持续改进。

在考核评价中设置了两类指标,一类是数量指标,一类是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基于医院年初根据各科室情况,分别针对每个科室制定的医疗任务指标,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次、门诊诊疗人次、药费比、手术科室还包括手术工作量等,定期按照科室实际完成的各项医疗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优于指标加分,劣于指标减分。

质量指标基于医院根据各科室医疗工作的质量(危重系数、医疗服务半径、CD型率、疑难重大类手术比率、进修医生管理、病案质量、处方质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核心制度落实等)的考核成绩,逐项给予相应的分值。

两类指标得分的总和作为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评价得分,依据科室获得的分值排序,用于评价科室医疗质量,并给予优秀科室奖励。

2 讨论

2.1国外医疗质量评价

对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最早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由美国的潘顿设计。之后,随着对医疗质量和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很多国家的相关专家(如美国的麦克依陈、日本的三腾宽氏等专家)纷纷开始致力于对医疗质量方面的研究,并最终决定将13项指标作为对能医疗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其中的一些指标现在仍在用。

为实现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成立了国家医疗质量协会(ISQ),作为国际上对医疗质量的各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的代表组织[2]。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分析总结,出台了许多关于医疗质量评价的指南,如《服务业务质量管理及质量体系要素指南》,该指南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0年的[2]。另外,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IQIP)[6]也是专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的典型指标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它的主要特征是着重于对医疗服务结果的关注,包括直接反映医疗结果和患者安全、经研究证实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和侧重反映患者利益这3类指标。

在国外[6],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实施监管,并强调需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评价医疗质量,该机制要涉及用于对医院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用于对医院进行评价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保障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的科学、规范的合理,有效地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另外,也设有专门的医疗评价研究机构负责对医疗质量各方面评价的研究和管理,力求建立一种能精确的、科学地、全面地反应医疗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该体系不仅体现共性,而且也有个性。从而将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医疗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

2.2国内医疗质量评价

我国第一项医疗质量评价制度是用于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工作、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效果、效率的统计和分析报表管理的一套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原苏联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经验,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套医院统计报表制度,该制度主要是进行医疗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等方面指标的统计分析。之后,我国加速了在医疗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方面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进程,不断探讨和积累经验。首先,1991年经过终极的研讨,最终确定了医疗质量评价中统计指标的一个基本框架。之后,以基本框架为基础,以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最优化为目的,结合我国临床工作中医疗质量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实际特点,国家卫生部于2005年出台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并对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该项指南被认为是最符合我国国情、最能反映我国医疗质量,其指标体系最能有效进行医疗质量评价的指南。

既往进行医疗质量评价时,进行评价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卫生部2001年修订的病案首页,包括3个方面的指标[7]: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周转次数、日门诊人次及每床出院人数等)、效益指标(人均门诊医药费用、人均住院床日费用、医院费用比率、平均手术费用等)和质量指标(诊断质量指标和治疗质量指标2类,前者包括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等;后者包括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抢救成功率、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院内感染发生率等)3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实际应用,我们发现从病案首页中提取指标数据存在一定的缺陷:指标设计与医疗服务结果缺乏相关性;部分指标未与国际接轨;“间接指标”使用过多;缺乏规范性;特异性不足。

针对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进程,经过医院管理研究所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对医疗质量效率效果的评价,与国际的比较,结合实际国情,力求做到实用性高、可操作性强,于2008年建立了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CHQIS)。该指标体系有住院死亡相关、非计划重返相关、不良事件相关三大类11个1级指标和33个2级指标。

2.3今后的研究方向:

我们既往应用的因子分析法及目标化管理医疗质量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在考核奖评、调动积极性、创先争优等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医疗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后需要学好用好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的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洪茹,朴玉台。用综合指数法对医院医疗质量评价和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1,4:58。

[2] 辛有清,聂广孟,潘习龙等。我国综合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弊端[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0):21-22。

[3] 孙娜。我国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病案,2011,12(3):25-26。

[4] 晋淑媛,郝斌,樊瑞华等。因子分析法对医院手术科室绩效评价的初步研究。中国医院统计,2008,15(4):337-341。

[5] 晋淑媛,郝斌,樊瑞华等。因子分析法初步评价医院非手术科室的综合绩效。医药与保健,2008,16(12):98-101。

[6] 梁铭会,杨婷婷,马丽平。典型国家医疗质量监管体系比较研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6):2-5。

[7] 刘慧,章雄。我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医疗质量与安全,2009,16(4):361。

通讯作者:

第7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平台,将“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公立医院改革、创先争优、医疗质量万里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文明单位创建、平安医院建设和行风评议等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医疗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争创人民满意医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活动范围

全院各科室。

三、20__年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做到“服务好”。

1.进一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医院实行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实施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对社区转诊预约的优先诊治。

2.进一步优化诊疗环境、改善服务流程。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在医院全面实行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畅通急诊抢救“绿色通道”,推行“三先三后”(即先救治后检查、先抢救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确保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和救治的及时有效;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患者,可开具2—4周的处方用量,方便慢病患者配药和就医(但仍需落实控制费用措施);改善门急诊设施和条件,严格实行分科、分层、分散候诊、挂号和收费;按日平均就诊人次需求配备轮椅、平车、候诊椅及饮水设施;实行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工作人员弹性工作制,做到高峰时段开足窗口,有序分流患者;简化就医手续、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导诊、咨询、报告单查询与打印服务以及志愿者医院服务等便民措施,保障患者有序就诊。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进一步落实完善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从落实专家门诊准点率入手,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帮扶工作(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县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帮扶工作)。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采取重视护理服务环节、夯实基础护理服务、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探索弹性排班制度、公示分级护理标准、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等措施,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力争20__年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60%以上的病区,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患者满意率达到90%以上。

5.继续实施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在既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医院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院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社区、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进一步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推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具体工作是:

(1)今年五月份开展以“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为主题的检查活动。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检查除按常规方式检查外,本次活动特别采取专项检查、专项追踪和专项整治,确保见实效。

(2)做好三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评价指标有关工作。医院将三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评价指标分解到各科室,由各科室选择相关病种对应相关指标进行控制和管理,医院将组织人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各科室,并上报院长办公会议。

(3)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工作。全院医务人员、行政

后勤人员,人人有责,积极参与患者在医院就诊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安全目标工作的管理。(4)做好医师定期考核和手术授权与再授权管理工作。全院医师应认真做好各自的医师定期考核申报工作。医院由专家委员会对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进行授权,每隔2年进行考核评价与再授权。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手术医师将停止或限制相应手术权限。

(5)强化科主任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今后医院将采取邀请临床科主任(从科室行政正主任开始)对每个月该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点评,点评方式采用书面报告、讲座、讨论等形式。

(6)建立医疗不良事件强制报告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主动报告制度。为了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有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医院采取医疗不良事件强制报告,人人有责。鼓励医务人员对医疗安全隐患进行主动报告。对于科室能及时报告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安全隐患,并在符合诊疗操作常规情况下,出现的医疗不良事件,原则上由医院负责;若未能按规定报告,造成不良事件的由科室及个人负责。

(7)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督导员工作制度。为了更好的落实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各科室推荐副高职称人员一名做为医院医疗质量督导员,工作期限6个月,医院制定相应督导员职责,并对督导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督导员工作期限及考核结果将与职称聘任挂钩。

(8)建立医院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医院制定的业务科室综合考核实施方案进行细化、调整、落实。

(9)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医院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后将组织考试,学习和考核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内容和申报职称评定的条件。

3.严格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检查,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维护患者权益。医院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临床检查阳性率,维护患者权益。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进一步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弘扬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和树立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规范医院各类人员行为准则,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坚决制止“乱收费”、“分解收费”等危害患者利益行为,严肃查处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违纪违法事件,进一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进一步完善住院患者体验和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回访活动,积极征求患者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2.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努力增设门诊收费、取药等部门的服务窗口,拟在相关窗口设置患者满意评价器,对窗口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即时的评价监督。

3.构建内部和外部和谐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环境、和谐秩序、和谐文化、和谐氛围、和谐关系,实现医院内部、外部全面和谐统一。

四、活动步骤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我院20__年“三好一满意”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阶段。

(一)学习宣传阶段(4-5月)

1、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

2、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卫生部有关会议通知及文件精神(包括中层干部会议、全院员工大会进行动员和宣传),把“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医院的“创先争优”、“医疗质量月”活动等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宣传力度。

3、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召开科室会议、座谈会等,进行宣传。

4、社会服务处通过报纸、墙报、宣传栏、电子屏幕、宣传册等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

(二)查找问题阶段(6-7月)

医院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各科室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摸清医院行风建设现状,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患者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并于7月31日前向市卫生局报送医院整改方案。

(三)整改提高阶段(8-11月)

医院根据查找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并对各科室“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及时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卫生部提出的便民措施,扎扎实实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三好一满意”取得活动实效,并于9月15日前向市卫生局报送医院整改情况。

(四)总结评比阶段(12月)

医院主要任务是对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考核、总结,要求各科室认真总结,交流经验,书面总结材料于11月15日前报医院医务处,汇总后由医院于12月1日前向市“三好一满意”活动办公室报送书面总结材料。

五、活动要求

(一)建立层层责任制。医院成立“三好一满意”活动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领导和指挥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综合组、宣传信息组、督导检查组(人员名单见附件2),负责日常工作和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医院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各科室具体抓好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全面参与,做到人人有责,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二)加强督导确保活动成效。各科室开展自查,医院加强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对落实工作不认真、消极应付的,要进行重点督办,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对因服务态度差等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人和事坚决予以严肃处理。“三好一满意”活动领导小组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有重点地对各部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情况进

第8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关键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科护士长;三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59-02

持续质量改进的观点是由美国著名学者w edward deming 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演变而来的,最初应用于工业,持续质量改进是通过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工作,使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我院护理部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及“三好一满意”要求,引入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过程监控、反馈与改进、安全保证” 等5个环节推行持续质量改进,科护士长依据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1 科护士长的角色定位[2]

1.1科护士长作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其职责和权限明确。既要保证按护理部的要求落实,又要对病区护理指标全面监督落实。应具有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

1.2要及时了解医院制定的管理规范,熟悉和掌握科内各病区护理工作动态、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及专科疾病护理常规要求;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措施得力、管理到位。

1.3在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不断更新知识,加强道德修养,遇事秉公处理、冷静沉着、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2评价标准的落实

2.1评价标准是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目的是保证护理质量达到连续、动态监控的效果。护理部是方案的构思、制定、论证、组织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的宏观控制者,科护士长是控制、监督和落实方案的中介指挥者。因此,科护士长应牚握考核细则,分析所管辖范围的病区中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根据等级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整体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进行评价。

2.2病区的护理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有:①急救物品完好及管理质量,检查定人管理、定时检查、定点放置情况。②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检查是否每天评估患者,护理措施是否符合病情需要,是否能保障患者的安全,是否舒适和使用管道是否通畅。③基础护理质量,检查落实晨晚间护理,是否符合患者实际需求,操作过程能否保证患者的安全与舒适。④消毒隔离质量,检查消毒灭菌方法和消毒剂浓度,熟悉传染病的种类和上报时限,熟悉锐器刺伤后的处理程序等。⑤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记录内容的连贯、客观、准确、及时,能反映患者的社会、生理和心理变化。⑥病房管理质量,要有计划、有重点,能保证病房环境的安全,有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特殊、高危药物的定点放置,标志醒目。⑦健康教育质量,健康教育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病种、不同患者的需求。⑧护理服务质量,询问患者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有困难能否得到帮助等。⑨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抽查护士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标准。

2.3评价方式:科室对护理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采取集中检查、专项检查或突击检查。集中检查分6个组对9项护理质量评价内容进行检查评分;专项检查是根据情况需要,每周就其中某项护理质量进行单独评价打分;突击检查的内容是以存在问题最多的项目,为排除安全隐患所做的抽查。每月对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分析汇总,并对做的较好的病区及个人予以奖励。

3护理过程监控

护理过程监控指的是护理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把护理程序贯穿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注重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患者的舒适、安全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护理质量的终末评价指标[3]。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每项护理操作程序的细节,包括晨会报告及交班,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患者的实际需求满足情况等,主要在护理质量控制过程中从细节上把好关。

4注意倾听护士反馈并加以改进

检查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项目应作为当月的质控重点,对各病区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落实进行跟踪检查。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一线护士的反馈,与质控护士一起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协助纠正不足,直

问题得到解决。将检查存在的问题用书面形式,集中及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和责任人,定期追踪整改情况,定期追踪落实,直到把每个问题都解决,落到实处为止。如果在解决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将重新讨论、分析、寻求解决的方法,以持续质量改进循环的模式,进入下一轮回的改进步骤,做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计划、有落实、有追踪。

5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保证

落实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护理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没有终点,是确保护理质量不断保持高水准的先进方法,是质量管理永恒的目标[4]。科室把护理安全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终末指标,科室推行护理缺陷无责主动上报制度,激励主动上报,将每个护理缺陷进行登记并及时汇报,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以达到全科共勉的目的。针对缺陷的发生时间、发生人员的年限、性质、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寻找本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防范,避免出现相同的缺陷。

6效果与体会

6.1科内实行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当班护士进行一级质量控制,保证日常工作无误;科内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进行二级质量控制,保证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护士长进行三级质量控制,全面管理,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一级、二级责任考核制度。每月底召开科室质量控制组会议,针对本月存在问题制定改正措施,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6.2科室基础护理措施实率达100%,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病区随访率大于60%;手术后随访率在70%以上。空气、物体表面消毒符合消毒隔离规定,达标率100%;各种器械消毒灭菌、监测符合规范,达标率100%。此外,医务人员定期进行手卫生的监测,合格率100%。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未发生医疗护理差错,无护理投诉。

6.3科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不仅是领导、决策、指挥和监督者,还要与护理部、科主任、病区护士长之间上下沟通的“桥梁”作用,因此管理要讲艺术、讲技巧,特别是要与科主任就护理问题加强交流,相互理解、默契配合;要熟悉、掌握每个病区护士长的性格、特点及工作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她们,最大限度发挥其工作潜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科护士长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敢管、能管、会管,才能把好护理质量关,从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反之,持续质量改进将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高恪.持续质量改进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0):19.

[2]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39.

第9篇: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方案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法联合品管圈管理对肾脏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成立追踪管理团队,由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组和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组成,依据三级评审标准制定追踪管理优先关注项目,并运用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法对肾内科优先关注项目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每月将所发现的问题总结为十大类,并运用品管圈活动不断改进肾内科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半年后肾内科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尿量统计出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完善了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肾内科护理质量改进。

关键词 追踪管理法;品管圈活动;肾内科;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47

作者单位:330000南昌市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肾内科

魏芳梅: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Effects of tracer method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on nursing quality of nephrology department

WEI Fang-mei

(Nanchang Third Hospital,Nanchang330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cer method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activities on nursing quality of nephrology department.

Methods:A tracer team which was composed of nephrology department nursing quality group and hospital nursing quality group was built up.The tracer team formulated priority contents of tracer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ertiary hospital assessment standard,and employed individual tracking and system tracking methods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priority items of nephrology department.All existing problems were categorized into 10 aspects,and the problems of prime concern were settled through QCC activities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of nephrology department.

Results:After half a year,the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of patients in nephrology depar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while the error rate of urine volume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

Conclusion:Tracer methodology and QCC activities improved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nephrology department and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Tracer methodology;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Nephrology department;Nursing quality

追踪方法学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医院评审过程中广泛应用的评审方法,包括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两种方式,其最大特点是评审专家从评审员和患者的双重角度进行现场评审,发现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和服务问题[1,2]。不断改进以完善肾内科护理质理管理体系,建立肾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疗活动有序开展、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2013年4~9月我科采用个案追踪法和系统追踪法进行监测与评估,并运用品管圈活动不断改进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追踪管理法及品管圈活动

1.1.1追踪管理团队组成与培训追踪管理团队包括科室

护理质量管理组和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组由病区护士长、6名护士和2名医师组成,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由护理部具有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及丰富临床护理管理经验的护理管理人员组成。所有成员均参加追踪方法学和品管圈管理工具理论及实践培训,熟练掌握追踪方法学和品管圈活动的流程与方法,由培训专家从病例选择到个案追踪进行全程演练,让团队成员能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追踪方法学的实际操作,最终经护理部考核合格后入选组成追踪管理团队。

1.1.2追踪方法

1.1.2.1目标患者选择追踪目标患者的标准:住院超过1个月的患者,经急诊收入院的患者,急危重症患者,转科治疗的住院患者。

1.1.2.2追踪技巧(1)个案追踪。①看或问患者,跟随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手续、标本采集、接受检查和治疗的全过程,以评价各项护理项目的执行情况,如入院评估、安全核对、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的实施。②看或问护士,针对追踪时发现的问题,随机抽取2~3名护士提问,并抽取责任护士现场操作,以评价护士对护理工作制度、流程和规范的掌握与落实情况,以及实施的规范性等。③评估的重点项目,包括重要的护理工作是否达标和落实,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跨部门交接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及配合协调情况。④反馈、分析和建议,追踪管理团队定期对前一阶段检查涉及的相关项目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整改建议。⑤持续推动护理质量改进,追踪管理团队继续追踪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并定期对建议整改的问题实施第2次追踪检查,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直至达标。(2)系统追踪。①重点关注内容包括标本采集、危急值报告、健康教育、院内感染控制等。②追踪方式包括与医护人员座谈,了解其在上述重点关注内容的执行情况;与患者或家属座谈,了解其对标本采集重要性的认识、医护人员配合是否协调、护士健康教育与指导是否到位等。③为评估同一标准在不同人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制度与流程中存在的纰漏,追踪管理团队定期以会议形式对相关条款进行评价,对存在疑问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促进问题不断整改。④追踪管理团队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第2次追踪检查,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直至达标。

1.1.3追踪问题统计设立追踪问题记录本,针对追踪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并将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总结为基础护理、急重症护理、护理安全、病区管理、药物仪器管理、护理文书、医院感染、管道护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礼仪十大类,并定期进行统计。

1.1.4品管圈活动统计后将发生率高的重要问题作为品管圈改进的备选项目。品管圈成员根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分[3],评分最高的问题作为品管圈的重点改进项目。品管圈成员根据品管圈9个步骤对所选改进项目进行持续分析、改进和追踪[4]。本研究追踪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肾内科患者尿量统计出错率高为品管圈的重点改进项目,并对其进行重点改进。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全面评估患者,包括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患者排尿情况及排尿方式、文化程度、沟通、理解力及合作能力。(2)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指导,告知患者记尿量的目的及配合方法。(3)统一测量工具,指导患者或家属购买标准刻度尿壶。(4)发量统计及监测记录表,并教会患者和家属使用。(5)患者、家属或护士将每次测得的数值按时间顺序记录在表格上。(6)护士按表格上的记录,每班进行统计,通过的就划掉,避免多统或漏统。(7)由大夜班护士进行24 h总结,异常时通知医师。最后采用柏拉图评估改进前后的实施效果,改进有显著成效并通过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审核后即形成标准化规范和制度,改进效果不明显者重新进行新一轮整改活动。

1.2评价方法比较追踪管理法实施前(2013年1~3月)和实施后(2013年10~12月)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急重症护理、护理安全、病区管理、药物仪器管理、护理文书、医院感染、管道护理、健康教育、服务礼仪共10个项目,每项10分,满分100分,由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对25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分,并于追踪管理法实施前后各随机选取100次患者尿量统计,比较尿量统计出错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和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追踪管理法实施前后肾内科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1)

2.2追踪管理法实施前后肾内科患者尿量统计出错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理念倾向于将护理不良事件归咎于护理人员的个人错误,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而是众多环节中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问题导致的,其中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系统原因[5]。追踪方法学是近年来医院评审中广泛应用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价方法,更加关注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及服务问题[6]。追踪方法学通过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检查医护人员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实现了对护理质量的动态管理。追踪方法可分为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个案追踪指通过对选定患者的追踪检查,评价护理人员对护理流程、规范的执行力和护理服务质量。系统追踪指多个部门协同工作,围绕某一目标就医疗过程中的高风险项目,注重组织系统功能实现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整改[7]。本研究综合运用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法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并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分析与改进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取得了理想效果。

两级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应用追踪法到肾内科病区进行现场观察、询问、查阅病历、与患者交流、与医护人员座谈,全面了解患者入院、检查、治疗、护理、宣教的执行情况。两级追踪小组对追踪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和记录,讨论分析后将追踪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归纳为十大类,并将发生率高的重要问题作为品管圈改进的备选项目。品管圈成员依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分,评分最高的问题作为品管圈的重点改进项目,最终尿量统计出错率高被评为品管圈的重点改进项目,品管圈成员通过运用品管圈九个步骤明确重点、设定目标、解析原因,最终拟定改进对策并加以落实,落实后持续进行效果评价并最终形成标准化规范和制度。

我科通过为期半年的追踪检查与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完善了肾内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同时修订了存在纰漏的流程和制度。结果表明通过以上改进,肾内科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患者尿量统计出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同时科室护理人员也意识到应用追踪方法学和品管圈管理认识问题现状、解析内在原因、改进潜在的问题与危险因素的重点性。总之,追踪方法学联合品管圈管理能够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后追踪检查,落实改进效果,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8]。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陈虎,等.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2,16(3):1-6.

[2]张幸国,刘庭芳,杨泉森,等.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价及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9):691-694.

[3]蔡贤黎,王萍,徐建鸣,等.品管圈活动减少患者内镜诊疗等候时间[J].护理学杂志,2013,28(13):1-4.

[4]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55,89-116.

[5]段霞,施雁.追踪管理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5):1-3.

[6]傅臻,孙正英.个案追踪法在产科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督查中的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6-7.

[7]王海蓉,邱服斌,张爱琳.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2):551.

[8]潘继红,叶宁,周立平,等.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