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市场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国有经济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与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其许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国有经济所无法取代的。第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领域,如邮电、铁路、港口、供水、供电部门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都由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经营,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国有经济承担着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并为其它经济部门和企业取得效率与收益创造条件的职能。第二,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工业部门如重要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生产等,由于投资规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长,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许多也是由国家投资、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国有经济发挥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创造经济增长和市场正常运行基础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许多经济领域,国有经济承担着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以促进本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职能,承担着创建新兴工业和产业、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职能,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调节的职能。同时,在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开发和援助落后地区、接管某些发生危机或破产的重要民间企业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国有经济的这些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明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国有经济履行这些职能并有效发挥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这就使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定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具备了基础性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低效或无效的产出,很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经济运营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是和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有关的。那么,是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比如,忽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生产经营不从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出发,决策随意而出现重大失误;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监督检查;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用低效、产品质量下降;忽视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在管理上墨守陈规,不思创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遇到困难。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矛盾并不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特有的,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因此,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所有企业都存在这种矛盾。对国有经济而言,解决这种矛盾,主要是要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4.机制性矛盾
即国有经济所特有的运营机制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在运营机制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是所有者,国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制度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其运营都要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发生联系,因而如何提高国家或政府的效率、合理确定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国有经济在运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二是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国家,任何个人、组织或团体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拥有,因而如何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果与相关主体的利益关切度就成为国有经济运营机制的一个关键。国有经济的这些特点,要求在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在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中,建立既适合国有经济有效运营、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产运营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但是,在国有经济的运营实践中,这种机制往往是待完善的,从而产生出矛盾。在市场经济中,对所有的经济类型、所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一般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所特有的;对所有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则具有普遍性。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通过探索和创新,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
5.功能性矛盾
即由国有经济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的特有功能决定了一些国有企业不能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往往要服从于有关的社会目标和政策目标,经营行为也往往要符合一定的公益准则。从一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看,偏离利润目标往往与市场机制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存在于承担国有经济特殊功能的国有企业,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特殊的政策,达到国有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四、确立和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是中心环节,其基本点应是进一步确立和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关键词] 旅游投诉率显性旅游投诉隐性旅游投诉
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年度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中,均按照三大市场(即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分别考察旅游投诉情况。比如:2001年,投诉的案件中,入境游56件,占受理总数的1%;国内游5153件,占受理总数的89.8%;出境游529件;占受理总数的9.2%。2006年,投诉的案件中,入境游投诉为92件,占投诉总数的0.88%,国内游投诉为9476件,占总数的90.55%,出境游投诉为897件,占总数的8.57%。但笔者认为,三者不存在可比性,因为,国内市场旅游者人数本来就很多,而入境和出境旅游者人数本很少。因此,如果把三者用一个比例来衡量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笔者认为,考察三大市场投诉的游客占相对市场游客的比例,更能说明问题。由于三大市场游客的主体类型不同,三大市场在我国发展的阶段不同,因此,相对应的投诉率的高低应不同(这里只考察显性投诉率)。现在理论上对三大市场的投诉情况作一个分析。
入境旅游市场相对发展较早,具有一定的接待经验,各项接待水平均较高,但入境的游客维权意识也较强,因此,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旅游投诉率表现为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国内旅游市场是继入境旅游市场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各项接待还不是十分成熟,但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相比,维权意识也较差,因此,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旅游投诉率也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出境旅游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各项业务均处在探索之中,且出境旅游者人数还不是很多,都是高消费群体,并有一定的话语能力,属于维权意识较强的类型。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出境游的投诉率较高。
表三大旅游市场投诉主客观因素及博弈结果分析
同时,为验证上面的分析结果,我们对2001年~2006年度三大旅游市场的投诉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了2001年~2006年度全国三大旅游市场显性投诉率变化图:
上表验证了我们对三大旅游市场投诉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出境旅游市场投诉率最高,2001年达到百万分之6.573,之后逐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降到最低,2006年有所上涨,达到百万分之6.867。(2)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显性旅游投诉率都较低且变化都不太大。但显性投诉率国内旅游市场高于入境旅游市场。虽然我们前面从主客观因素对三大旅游市场的投诉情况作了分析,得出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的投诉率处在一个不太确定的状态。但我们还要分析一下,抛开上述考虑的因素,为什么国内旅游市场的投诉率要高于入境旅游市场。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外旅游者不同的“投诉环境”造成的。
图2001年~2006年度全国三大旅游市场显性投诉率
首先,从投诉主体面临的“心理环境”看:入境旅游者如果想在中国投诉,面临着不熟悉的地域环境,因此,即使有侵权事件发生,很可能不表现为显性的投诉。同时,即使不在中国投诉,回国之后,也可能要到其所在国家投诉,而我们在考察入境游客投诉时,是没有把该部分计算在内的。而对于国内游客来说,面对着熟悉的国内环境,没有“地域恐惧”心理,同时,既可以投诉地接社、又可以投诉组团社、还可以投诉旅游经营商,甚至是经营商之间的相互投诉,因此,投诉的覆盖面比较大。
今年4月,**省政府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计划,国际旅游岛建设分为3个阶段性目标,2013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为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和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省工商局制定了10项措施。
这10项措施分别为:
一、营造**和谐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开展创建“**省旅游消费诚信示范单位”活动,工商、旅游部门对连续3年在旅游经营过程中,诚信经营且没有违法行为的企业和单位,公示为“**省旅游消费诚信示范单位”。
二、引导旅游行业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大力支持旅游部门在全行业开展“**省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活动,凡被旅游部门向社会推介的优质服务旅游购物点、旅游酒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列为工商部门优先服务对象,实行专办员跟踪服务制度,并由每年年检一次改为每3年年检一次。
三、支持大型外资旅游企业和各种新型旅游业态进入**市场。
四、培育**旅游优质品牌。树立旅游行业商标意识,大力推进旅游特色产品著名商标的认定工作,3年内认定的旅游行业著名商标数量不少于30件,并为争取驰名商标认定提供各项基础。
五、规范旅游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对旅游市场主体及旅游珠宝玉器商场实行总量控制,凡从事旅行社经营业务的,必须先取得旅游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后,方可核发营业执照。违反规定从事旅行社业务的,按超经营范围依法从严查处。坚决打击各种变相从事旅行社业务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完善旅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以旅游土特产经营店、珠宝玉器经营店、海鲜大排档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演艺场所为重点监管对象,全面落实旅游市场经济户口管理、旅游市场重点商品准入、旅游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旅游消费服务内容及价格明示、旅游市场12315进场进店等制度,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秩序。
七、建立旅游服务、旅游投诉联动工作机制。按照“有诉必接、接诉必查、查诉必果”的工作要求,积极整合12315和12301旅游消费维权服务资源,建立快速反应的旅游消费维权机制。
八、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工作的协调和互动。积极会同旅游部门定期对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进行综合巡查。定期通报监管工作信息。对旅游部门依法吊销旅行社经营资格许可证的,工商部门一概责令办理变更手续;对拒不变更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旅游部门建议吊销营业执照的,工商部门依法予以吊销。
二、引导旅游行业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大力支持旅游部门在全行业开展“**省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活动,凡被旅游部门向社会推介的优质服务旅游购物点、旅游酒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列为工商部门优先服务对象,实行专办员跟踪服务制度,并由每年年检一次改为每3年年检一次。
三、支持大型外资旅游企业和各种新型旅游业态进入**市场。
四、培育**旅游优质品牌。树立旅游行业商标意识,大力推进旅游特色产品著名商标的认定工作,3年内认定的旅游行业著名商标数量不少于30件,并为争取驰名商标认定提供各项基础。
五、规范旅游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对旅游市场主体及旅游珠宝玉器商场实行总量控制,凡从事旅行社经营业务的,必须先取得旅游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后,方可核发营业执照。违反规定从事旅行社业务的,按超经营范围依法从严查处。坚决打击各种变相从事旅行社业务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完善旅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以旅游土特产经营店、珠宝玉器经营店、海鲜大排档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演艺场所为重点监管对象,全面落实旅游市场经济户口管理、旅游市场重点商品准入、旅游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旅游消费服务内容及价格明示、旅游市场12315进场进店等制度,促进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秩序。
七、建立旅游服务、旅游投诉联动工作机制。按照“有诉必接、接诉必查、查诉必果”的工作要求,积极整合12315和12301旅游消费维权服务资源,建立快速反应的旅游消费维权机制。
八、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工作的协调和互动。积极会同旅游部门定期对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进行综合巡查。定期通报监管工作信息。对旅游部门依法吊销旅行社经营资格许可证的,工商部门一概责令办理变更手续;对拒不变更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旅游部门建议吊销营业执照的,工商部门依法予以吊销。
1.1走出困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专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运用于真实旅游企业经营,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理论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而获得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销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学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国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合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学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自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2.2.1深化多层面理论知识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的思索。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2.2.2扩展视野与充实实践知识第一,赴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从事企业兼职工作,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熟悉新的营销方式与管理模式。第二,参与校内锻炼与培训。可以向学校申请组建学校旅行社、开办学校酒店。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经营管理中,增加师生的实际企业运作能力。第三,勤于出游。教师应深入到景区、旅游地,多欣赏、多研究、多体会、多反思,开拓视野,积累相关的教学素材。
一、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降价竞争。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还是有利可图。但从营销战略的长期性看,这种做法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坏旅游企业自身利益。此外,外团降价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国内旅游收入,近几年来由于东南亚团队价格偏低,导致该区潜在游客减少,旅游业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使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忽视售后服务,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给予游客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让游客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要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甚至认为这根本就没有必要。
(三)法制意识淡薄。在我们身边有的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名牌等。这些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法制,从而使旅游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受到了损害。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也破坏了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子,大多停留在电话和传真机的使用上,基本上没有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这样的运营模式显然已经是落后的。
(五)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销售目标。我国的很多旅游业追求的只是短期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营销目标。在旅游企业中有几个是在年初制定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的,更别谈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计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去选择合适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谈不上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和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旅游品牌。“三流企业卖资源,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品牌”,这是旅游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目前,世界旅游经济已经从产品营销时代进入品牌营销时代,只有形成优质的旅游品牌,才能以品牌感染游客,以品牌的宣传来带动市场。数量旅游品牌,需要旅游企业在品牌文化内涵上下工夫,要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立于不败之地。有了品牌支撑的旅游产品,其生命周期就会长,增值空间就会大。所以,品牌的优势才是旅游业最大的优势,品牌力才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向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旅游业的竞争实质就是旅游目的地直接的竞争。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在旅游者心中地位的高低,决定着该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单一的旅游景区营销,其营销主题、营销资源、营销能力都很有限,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是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营销主体,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加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它强调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参与者不仅是某个旅游企业,而是目的地内在所有利益相关者,是旅游目的地所在的城市,营销的对象不是某个旅游产品,而是包括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特色文化、风土人情和服务等在内的很多内容;旅游的受益者也不限于某个旅游企业,而是整个旅游目的地。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为游客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从而获得更大、长远、综合性的效益。
(三)加强旅游个性化营销。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旅游者阅历的增长,以旅行社为中介、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传统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独特的旅游目的地,追求多样化的旅行方式,讲究灵活组合旅游产品价格,重视旅游个性化服务,散客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散客时代的旅游者在旅游产品的购买上强调“点菜式”或“量体裁衣式”,即游客自愿结合,自行安排旅游行程路线,“随走随买”,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而非一次性付清旅行费用或完全被动接受既定的旅游项目。散客旅游者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个性特征在旅游过程中能否得到满足,用同一种旅游产品去满足多层次、多特点的旅游需求的旅游营销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市场营销由大众化转向个性化是旅游发展的趋势。个性化旅游市场营销必须认真分析散客的需求、特点、爱好,在营销方法、营销理念、营销渠道等方面创新,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四)扩大网络营销手段。通过网络、旅游消费者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同类型的旅游产品的特点、价格,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门票、酒店等等。一句话,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网络营销手段,才能不断改变旅游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建立信息经济时代旅游市场的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来武装自己,顺应时展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旅游产品的公共性
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相关的产品及服务,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三大部分: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延伸部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产品既包含有形的商品,还包含无形的服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形态的产品,带有强烈的社会本质属性;第三,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基于这三方面的公共性表现,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及协调。
2.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二是不同的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需要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建立起信息系统,披露准确、真实的旅游信息。
二、政府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举措
1.树立政府旅游管理的新理念
政府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树立新理念,可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服务主导。政府创新制度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实行旅游管理时,政府要坚持服务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起公众满意的旅游管理制度。第二,公民本位。所谓公民本位是指政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了解公民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创新。第三,有限政府。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将自身定位于有限政府,承认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不能包办一切事务,进而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第四,透明政府。政府应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将政府相关的旅游政策透明化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管理制度时,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依照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强化政府旅游管理主体的责任感
旅游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公民、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责任主体,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责任主体责任感普遍不强,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感,进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4.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
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要参与其中外,我国的公民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及服务。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地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并有效地增强公民的整体素质及政治能力,让公民参与到旅游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进而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人翁,最终实现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目的。
三、总结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 消费者初始信任 顾客价值 模式创新
旅游市场电子商务消费者主体的确定
明确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的情况,将有助于对发展模式创新的探析。传统旅游市场在做营销时,依据旅游者在需求、欲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把旅游市场整体划分成若干个旅游群体的市场(崔晓等,2012)。根据我国旅游群体的现有状况,一般可以分成青少年、中青年、中年、老年几大旅游群体。从《2011年中国网民旅行及预订行为调查报告》看,2011年上半年,52.8% 的出行网民采用了自助游的方式,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的一年中预计将增加到57.1%。这一数据其实也是和整个旅游市场正在逐步进入“散客时代”相符合的,在成熟发达的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散客市场份额更是达到70%-80%,经营散客旅游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该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散客网民将是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那么这一群体的年龄段如何,和我国现有的青少年等旅游群体相比,有何特点,需要通过数据来做进一步分析。本文以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大的面向个体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淘宝”为例。通过“淘宝指数”平台选取了在“2012-06-01”到“2012-08-28”,这一旅游旺季时间段内,在淘宝中以“旅游”为关键词来搜索或购买过“旅游”相关产品的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关注电子商务旅游产品的网民群体以25岁-35岁的中青年为主,而通过在线交易的年龄结构则更成熟,其中30-35岁的比例由22.8%上升到了33.3%。这也符合旅游市场中,青少年群体主要由长辈代为完成交易或者随同出游。从上面的分析基本可以得到中青年散客群体将是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所面对的消费主体群体的结论,这也是本文基于中青年旅游市场来探析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倾向于自助游的中青年散客群体将是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所面对的消费主体这一结论,这也是本文基于中青年旅游市场来探析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的原因。
现有旅游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旅游电子商务从业形态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一类是以传统旅游企业为主体依托,将旅游业务信息化,如中青旅等,这一类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另一类是由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结合传统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的企业, 如驴妈妈等。然而无论是传统企业转变而来,还是新兴的网络企业,电商运作模式都是直接面向终端消费群体。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产品内容普遍存在单调和雷同现象;个性化细分市场开发不足;线上线下一体化整合程度低;创新不足。
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大多数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设计,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渠道中的产品进行信息化后照搬,竞争也多体现在价格竞争。这就和电子商务环境下所面对的消费主体的主要需求相脱节。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这一主体是倾向于自助游的中青年散客网民群体,而不是以商务团队游为主的。他们对旅游的期望也与传统团队游客对旅游的期望是不一致的。
确立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信任模型
要解决好这两者期望相差的问题,还是要从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选择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根源着手。国内外也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基本上是从信任和风险因素这两方面去分析的。而旅游市场具有事前消费性、无形性、主动需求性、信息供需量大,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更大程度是信任度。消费者通过对商家的信任度加法来导向自己的消费行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直面的是电子商务网站,网站就是其信任度加法的基础。另外,通过网络消费者转换成本很低,能够很容易地转换不同商家。因此,商家建立消费者对网站的初始信任是至关重要的。Koufaris&Hampton-Sosa给出了初始信任的定义:从未浏览过某个BTC网站的消费者在第一次访问之后对该网站产生的信任。国内研究者也提出了初始信任的构成:消费者初始信任则由消费者信任倾向、网站有用性、网站易用性、商家声誉和网站安全五个因素构成。而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环境及网站开发的成熟以及消费者的主动参与页面内容生成的积极性的提高,笔者认为可在原有消费者初始信任构成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消费者初始信任由外在影响因素和消费者主导因素所构成,外在影响因素包含网站规范、网站易用、网站安全、支付便捷、商家声誉、物流配送,消费者主导因素包含口碑评价、内容信任、网站有用,如图2所示。
在现阶段,随着网站开发技术的成熟以及第三方服务的引入,这些外在影响因素逐渐不再成为导致消费者初始信任差距的主要因素了。加上我国旅游市场本身竞争较为充分,对于在线经营的各电子商务网站,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商家声誉差距。这样起到主导消费者初始信任的因素将是消费者主导因素。口碑评价是指消费者对网站产品与服务的评价并分享这些评价,内容信任是指消费者对网站的产品以及资讯内容表示信任,网站有用是指消费者认可通过网站有助于其购买相关产品,提高了实施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在消费者主导因素中,更多的是考虑从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出发。
因此可以认为,在现阶段的旅游电子商务市场中,对顾客消费行为起到真正导向的是基于消费者主导因素的消费者初始信任。而现有的一些模式制约了消费者主动参与到旅游电子商务中去。要促使顾客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初始信任,需要从根本改变旅游电子商务只是以卖初级重复的产品为主的运营模式,改为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运营发展模式。
从顾客价值理论可以了解,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所谓感知利得是指顾客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能感知到的一系列利益;所谓感知利失是指顾客在评估、获得和使用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一系列成本(沈唯洁等,2010)。要改善顾客价值就是提高顾客感知利得以及减少顾客感知利失,这也正是与消费者主导因素相关联。顾客是旅游行业产品接受与服务的对象,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所感知的得失感与主观评价,也就直接导致了对该行业价值链的感知和评价。使顾客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从旅游价值活动创建之初就以提升顾客价值为目标是企业吸引顾客,提升消费者初始信任,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模式创新探索
(一)注重UGC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民对网络应用来满足需求层次的提升。UGC,即用户生成内容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符合马斯洛人类需求金字塔模型的,当通过网络满足了人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这些较高层次的需求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也有许多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已经开始注重这一方面。蚂蜂窝网站的页面重点就是可供下载的旅游目的地攻略、目的地个人游记、目的地特点点评、目的地照片和目的地讨论区等。而这些页面内容都是由网站会员们生成的。特别是最具特色的做成电子杂志的目的地攻略,攻略中的旅行贴士和照片等信息都来自会员旅行的真实经历,网站方选编后定期更新,而入选作品的会员则也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UGC可以提升顾客的需求层次,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顾客对网站内容的信任度以及使网站内容有用性更高。
(二)SNS分享传播
通过SNS特性,将好友机制与分享机制相结合,可以产生难以置信的传播特性,也是提升消费者对网站内容信任度的重要途径。通过SNS的机制,可以在网站中构建不同的圈子和活动群体来吸引用户。一般喜爱旅游的群体往往注重团队关系,特别是好友之间的分享及信任。而这样的分享和信任也会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和基石。而在旅游市场,对于目的地的普遍陌生和旅游爱好者的群体特性则更加重了这一趋势。
(三)C2B反向模式的引导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深入,个性化定制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旅游者从一开始就主动地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去。C2B模式是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反向电子商务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消费者作为主导因素的趋势。这种模式满足了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这一模式的实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反向。淘宝旅行组织的“淘友团丽江”活动就是属于直接反向,消费者将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定制出自己合适的线路,并且找朋友来评论,甚至可以招募同游者,让消费者拉动消费者。一份旅游计划在完成过程中不断修改,消费者可以不断地参与进来,产生更好的黏连性,也可更为紧密地衔接各旅游产品。淘宝旅游通过这类旅游计划归类后,再向当地旅游企业、酒吧、酒店客栈等进行采购,从而实现多元化差异化的组合。将线路游与自由行进行了结合,打破产品界限,实现了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引导。另一类是间接反向。例如,飞票网根据在线市场自驾网民群体的需求进行精确定位。在秋冬季组织的温泉专题活动,以特色温泉加低价高品质的四、五星酒店(地段较偏或者新店促销)的多样性产品组合来满足网民中大多数人既对价格敏感又想度假型的需求,同样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四)移动商务应用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3G、4G通讯以及其他移动商务终端技术等新技术应用给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带来新的契机和空间。越来越多的在线旅游网站企业开始开设基于智能手机的客户端,使各方面的应用从计算机在线扩展到手机在线。通过手机客户端,使前面所说的UGC与SNS在空间、时效、便捷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另外通过对智能手机终端的信息推送,使交互的“智慧旅游”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的洗牌再所难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若能紧密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坚持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注重UGC、SNS运用的深化革新、以及以C2B为引导结合移动商务等新技术的运用,积极开展模式创新的探索。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完成对产业价值链重构,有效提高消费者的初始信任,为我国旅游市场电子商务发展探索出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崔晓,孙秀.论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推动旅游业的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陈京昌.米胖网—以应用创新为核心打造旅游电子商务网站[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个人游” 女性旅游市场 对接与合作 闽台
2011年6月12日在厦门举行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宣布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将于6月28日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和厦门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两岸双方还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个人旅游。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联、法缘相循,是互为目的地的巨大客源市场。2010年闽台旅游界签订了“10万福建乡亲台湾游”的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市场。21世纪是“她”时代,“个人游”的启动将吸引更多女性游客出游,为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一、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现状分析
2010年第一季度大陆赴台游客达34万多人次,成为台湾最大的旅游客源,福建作为我国海西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以及国家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与海峡东岸交流日益加深。台湾是亚洲最大的客源地之一,出游人次惊人。2010年台胞出岛旅游达941.51万人次,其中前往福建156.92万人次,占出岛旅游人次的17%左右;福建是大陆游客主要赴台通道,在客源输送方面成绩斐然:2011年前4个月福建居民赴台湾本岛旅游769个团,18195人次,其中经“小三通”赴台381个团,10333人;福建接待台胞近36.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6%,随着6月28日“个人游”的正式启动,两岸旅游对接将更为频繁。
《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城市女性对于旅游的热情持续升温,75.9%的被调查者有旅游计划,其中27.5%计划出境游(含港澳台),这部分女性收入集中于4501-5000元/月,消费能力较高;旅游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的中国城市女性自身消费第三大支出。台湾女性旅游以其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庞大的消费支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旅游地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Queensland和Guam就将台湾女性作为其目标市场;同时,随着福建女性在社会家庭中角色的转变、经济的独立以及自我意识的提升,使得她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旅游逐渐成为其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入境、赴闽台湾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多数入境台湾游客都将福建作为自己的目的地。台湾游客在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一直保持在30%-40%左右,厦门成为台胞大陆旅游首选目的地。另一方面,随着两岸关系回暖,经贸、文化方面合作加强,台湾游客自身旅游动机的变化,赴闽台客占入境台客的比重正在逐渐缩小,福建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有所下降。闽台交流需要在新的时期、新的合作项目中继续加强。
根据台湾方面近五年的数据统计,台湾女性出岛游蓬勃发展,尽管2008、2009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短暂下十年来的《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数据表明,目前入境台湾游客仍以男性居多,但台湾男性游客比重呈下降态势,女性台湾游客比例由25.3%跃升为36.4%仅仅只用了6年的时间。笔者对福州、厦门、泉州地区旅行社的调研结果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可见,越来越多的台湾女性游客选择赴大陆观光休闲。在旅游花费方面,入境台湾女性游客人均天花费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男性游客;而赴闽台湾同胞人均天花费普遍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2009年达193.26美元/人天。
2.赴台福建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
2007年我国出境游市场份额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10%之多,而2008年两性比例基本持平,男性游客多倾向于组团旅游而女性游客则偏好自助游,我国女性游客在出境游中表现更为积极,赴台“个人游”符合女性市场需求特点,值得引起出境旅游运营商和旅游地关注。2010年经厦门直接往来两岸的游客达160多万人次,其中大陆居民经厦赴台游的为16.5万人次,同比增长84%,名列大陆口岸第一位;接待台湾游客87.9万人次,在大陆城市排名首位。在福、厦、泉几家大型旅行社的访谈表明,福建地区女性赴台积极性有所提高,赴台人次增长迅速,但相比国内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京、沪、广)女性赴台旅游意愿不明显,旅游消费也较低。
二、闽台女性旅游市场的产品分析
1.福建女性旅游市场产品分析
福建省山海交融,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区位优良,武夷山、鼓浪屿、客家土楼等旅游景区品牌响、美誉度高,但针对女性游客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却少之又少。每年的“妇女节”是春节后旅游市场的第一支催化剂。而全省仅有个别大型旅行社推出“妇女节”专题线路,且这些线路和平时的相差无几,并非是女性专享的旅游产品,也很少针对女性优惠。由于与常规团不同,专享团需专门设计产品与线路,成本较大。如果专为女性打造的特定产品与线路而不收男游客,旅行社成团几率将随之降低,加大其运营风险。据此现状,一些旅行社也正在探索满足都市高端女性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但距离大规模的市场开发还尚有一段距离。
2.台湾女性旅游市场产品分析
台湾地区与国际交流频繁,女性自觉自知自主意识强,更关心自身全面发展,将出游看作是自我完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出游率、旅游消费相对较高。岛内女性旅游市场细分明晰,旅游产品灿若繁星:针对不同年龄女性(如年轻女性的美容瘦身旅游)、不同生理周期女性(如怀孕女性的孕期保健旅游)、不同社会角色女性(如职场女性的减压旅游)、不同家庭组成方式女性(如单亲妈妈的亲子旅游)等。岛内的一些旅游专列上还设置了柔美气息浓郁的女性游客专用车厢,保障了女性出游安全,增强了旅途舒适感。台湾女性旅游产品富有创意、特色鲜明、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准确,体现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三、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利益者分析
1.妇女联合会
福建妇女联合会是党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它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及华侨妇女的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妇女联合会(FTWA)也一贯秉承着与全世界妇女组织共同联合,保障并推动妇女权利在各项事业中的实现的宗旨。海峡两岸妇女组织活动一直都很活跃。2007年福建省妇联与台湾妇女会总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妇女委员会、澳门福建妇女联谊会在台湾联合举办以“亲情合作•共享和谐”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妇女论坛。论坛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被评为当年闽台关系十大新闻之一。“海峡妇女论坛”工作品牌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妇女交流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中的一大亮点。旅游以交流沟通为特点,它作为一项提升女性综合素质的事业,积极推动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流。闽台两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在两岸女性组织广泛共识的土壤中萌芽,也将为两岸妇女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
2.旅游企业
闽台两地旅游企业合作迫切、意向明显。作为同一经济文化合作区,两地旅游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旅游企业是随利益活动的经济体,他们发现两岸女性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认识到到赴台“个人游”将为两岸女性旅游市场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注意到女性作为新的经济主体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在显性方面,女性出游越来越频繁、旅游消费日益增多;在隐性方面,女性作为家庭事务的主要决策者,掌握着诸如全家出游等事务的实施与否。加之两地的“五缘”优势,闽台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前景广阔,利益丰厚。
3.女性游客
女性游客是闽台两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她们在时空转变中分别扮演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角色。这种对接与合作更利于旅游过程中各主体利益的实现。它不是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碰撞,也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强强联合,共同进步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可以还原对方生活的本来面貌,更真切体验对方的感受,增进对话,加深了解,以游会友、以友促游。
四、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显示,2011年区域旅游呈现“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2000-2010年,我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项目约90多个,但多数合作协议都流于形式。从区域旅游合作伙伴的空间关系模式角度划分,可以将闽台旅游合作区归为伙伴空间不连续关系模式,旅游合作旨在建构稳定的“互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合作伙伴关系。笔者试图基于汪宇明(2009)提出的 “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之上来探讨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机制(如图一)将围绕闽台互为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和女性旅游权利的保障这两大战略愿景所构建。两岸成立闽台姊妹旅游合作同盟,并以此为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协调利益冲突,形成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海峡两岸旅游协会、妇女交流会)、游客与当地居民五位一体的旅游合作态势。其中,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分别为对接合作机制提供政策、资金、智力支持,打破了旅游合作机制中一贯的“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模式,参与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政府的政策导向决定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两岸合作发展进程,其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中所发挥的领航导向性与整体调控性作用毋庸置疑;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以及旅游企业纷繁庞杂的系统与门类,使得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的先遣队,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因此它们寻求区域合作也最直接、最积极;非政府组织既熟悉自身领域发展动态,又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资源优势,可以为闽台女性旅游市场的对接与合作献计献策。当今社会谁掌握了信息主导权,谁就可能在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两岸资讯传播仍较为滞后,“个人游”的发展需要加强媒体纽带作用,女性自身对出游安全十分重视,在合作中推动海峡媒体的互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女性游客因所掌握信息的有限性而导致对闽台旅游的不确定性。游客与当地居民在旅游合作机制中既是旅游经济的创造者又是受益者,为旅游合作发展提供最牢靠的群众基础。组织结构中的会长、专家小组以及秘书处分别从组织、理论、实施三个方面保障游客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解决出入境有关问题以及协调解决女性游客旅游安全与购物方面的问题,针对女性心理对价格的敏感性与市场对接的需要,以“多予少取”的优惠政策打造多赢格局,汲取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成功经验,实施常态化会议机制。
闽台两地共建“海峡旅游区”是两岸业界的共识,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促进两岸加深了解的必要手段。“闽台女性旅游”品牌作为“海峡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质与市场特性,赴台“个人游”时代的到来,将促进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实现,将海峡旅游区打造为区域合作的典范,成为继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之后的中国区域旅游第四级。
参考文献:
[1] Chen, Joseph S. Chang, Lan-Lan. Cheng, Jen-Son. (2010). Exploring the market segments of Farm Tourism in Taiw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19(4): 309-325.
[2] Connie Mok and Thomas J. Iverson Expenditure-based segmentation:Taiwanese tourists to Guam Tourism Management 21(2000)299-305.
[3] 范向丽,郑向敏.基于台湾女性旅游者行为倾向的福建省旅游市场开发策略[J].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8-73.
[4] 夏怡然.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20): 28-33.
[5] 林如瑛.(民国95年),女性出国旅游动机之研究,硕士,亚洲大学,台湾.
[6] 黄东正,黄福才.台湾赴大陆团体旅游者意愿与动机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15-22.
[7] 黄福才,张进福.大陆旅游市场湾旅游者行为研究[J].市场营销,2004(17):63-67.
[8] 郑耀星,刘少艾,李炳宽.基于“五缘”优势的闽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93-96.
[9] 汪宇明.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