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必考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必考知识

第1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育方式并不科学,老师们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老师认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跟着怎样理解,跟着老师的步子亦步亦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气氛通常十分呆板无趣,这样的氛围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管理的方便,刻意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它并不单单只是一门高考必考知识点,更是中国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这种教育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教育精神[1]。

二、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

(1)在课程中科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的话,那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兴趣是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根本条件,所以,老师们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因材施教,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文言文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可选择一个同学扮演邹忌,另一个同学扮演齐王,还有对文中的角色一一安排同学上台表演,这样的方式能不仅更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更让他们认识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人的幽默感。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学的教师从心理产生认同和好感,从而对老师所教的学科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不受约束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3]。

(3)加强文言文语法的训练。因为文言文语法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们很难学进去,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文中的语法和句法进行整理归纳,且针对这类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个专门的学习测验,这样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法系统概念有着大大好好处,更能使学生们对语法知识的记忆加深印象。

(4)结合新科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了课堂之上,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在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上有着不错的成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清晰更形象直观的把文章重点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深刻、更理解。也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涵义。

(5)创建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能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们可以把自己难以接受、可以接受或是希望实行的教学策略等反馈给老师,方便老师对学生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正。

三、结束语

第2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接轨;新课改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一、高中Z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二、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开阔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是如此,也是在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2.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做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语

第3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1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是一门必考且极为重要的科目,因而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应试教学要求而被迫接受语文课程的学习,却很少有学生是发自内心喜欢并热爱学习语文,这种现象尤其在高中教学中较为明显。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语文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成绩。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大多数老师教学的重要目的,导致老师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应试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愈发凸显其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同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固定的授课模式下,任何问题老师都总是给予学生最完整的讲解以及最为标准化的答案,而轻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讲解,忽略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听与记笔记,这不仅很难体现出学生能动自主的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不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文化素养。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2.1营造活跃、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不是让学生仅仅是为应对高考而处于被迫学习的状态。老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不断学习。活跃、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2.2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而并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书面知识的讲解学习,这是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一个弊端。长期以往,会逐渐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及语言文化素养为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与感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因此,基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明确把握新课程目标与新教材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内容去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合理运用教学技巧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当今时展的需要。

2.3注重角色的转变,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带领着学生进行学习,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知识也在不断的拓展,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部分,在体现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同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会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要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学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去发现、挖掘获取知识的方法,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4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6)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三年下来,学生学了六本书,到底有哪些收获,恐怕谁都难以说清。难怪有的高中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初中阶段提高了多少;有的老师也反映,高中学生的作文书写不如初中时工整了,句子不如初中时流畅了,内容不如初中时明白了。这虽然说的是个别现象,但由此也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失误。其中教材编排上体现不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梯度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变革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 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是当务之急,我们期待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见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于漪先生的《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近几年,高考这个指挥棒经过不断的调整,高考语文试题逐步稳定在“基本脱离教材,注重考查能力”上,这在语文教学和应试中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种与社会生活实际逐步相吻合的导向受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界的肯定和赞同(当然,高考试题并非不存在问题和缺陷)。指挥棒的方向对了,并不代表高中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刻板程式和习惯也马上改变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一下子来一个大转机。不过,我们考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许多可喜的现象:高中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实效,越来越注重能力培养,越来越注重课堂容量;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人多了,研究教学方法的人多了,研究训练规律的人多了。由此可见,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训练到位,高中语文教学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并不否认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目的的单一性、功利性和训练的单调性、机械性这些高中各学科所共有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上调整和矫正高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谈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是指考试题目准确无误,试题容量和编排合理有序,还应该包括试题考查内容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比如现行高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几项基础知识,本应属于初中或小学阶段的考查内容,现在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是否合适等等,都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考试内容应具有明晰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才算科学。所谓考试内容的导向性也不是单纯指导学生应考的问题,如果单单理解为应考导向,那就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陷于考试的怪圈,永远也走不出来。

第5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紧扣课本、精讲熟读、以点带面,高考语文命题必须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高中语文课本虽然是选本式教材,但所选篇章大多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优秀之作,编者基本上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便让中学生借此了解文学发展的概貌,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打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必须重视。

要立足教材,做到“抓纲扣本”。“纲”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本”主要有三方面:课程标准、语文课本、考试说明。在平时教学中应采取以“本”为主的策略。

在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诸多知识点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实词,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句、默写名篇,其采分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而其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选择常见的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重视课本,进一步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实词,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试时才能成竹在胸,应对有余。

现代文阅读主要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文学类主要分析作品结构、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近五年的考试出题来看,其中四次考情节,一次考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四个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例如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后习题就是在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实用类大多为访谈和传记,主要是分析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通用性,既是高考必考学科,又是各学科中综合性、通用性最强的学科。教好这门学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抓好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教学中注意整合初中学过的知识,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初中的语法教学还未能系统化,学生涉及较少,所以,高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系统安排语法内容。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如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内容必须补充,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其次,科学处理教材,合理改编重组。高中语文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有很大的弹性,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师生选择和处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对选修教材进行调整处理或改编重组。如,“杜甫和杜诗”专题教学、“悼亡诗文”专题教学、“咏史诗文”专题教学活动式整合,又如“认识杜甫”活动式教学、“咏史诗文”课件设计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

第6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古代诗歌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更是重要内容。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找到怎么读懂古代诗歌的好方法,从命题本身出发,推测出题者的意图,从而找到答题思路,提高得分率。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的重要方法。

一、了解诗歌术语,确定考查目的

以往的诗歌鉴赏题通常会涉及有关诗歌术语,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认识术语,对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掌握术语,知道考查的范围是什么,然后再准确答题。例如:在以往的一道高考题中,题目要求阅读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然后回答问题。问题是让学生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来是很容易得分的,然而由于学生不懂“颔联”“颈联”这些诗歌术语的意思,不懂诗歌常识性知识,因而没有办法答出此题,结果失分严重。在古代诗歌中律诗分为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结果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导致失分。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又例如2012年湖南有道高考题,阅读李益的《度破讷沙》,回答从题材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对于第一问还是对古代诗歌常识性知识的考查,古代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很多种类,但是题目中已经明确说出从“题材”角度来看。从题材角度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送别怀念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倘若学生了解这一诗歌常识,那么就很容易得到这两分,但有大部分学生没能拿到分数。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二、标注关键性词语,确定答案方向

每一道考题,命题人都会给学生一些答题暗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因此,聪明的学生会在审题过程中标注出题目中的

关键词 语,从而了解出题人的考查方向,学生就能知道到底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创造出得分机会。例如,2010年有道高考题是这样的: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学生在解答此问题过程中,应当先审题,标注出问题中的“送别季节”“词语”“柳永《雨霖铃》”等

关键词 语,然后在诗中找到有关内容。这可以是表现季节的事物,往往会是有关的农作物,而这首诗中正好有“橘柚”。但学生应当注意的是橘柚是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诗中写到橘柚香表示果实已经成熟了,而果实通常都是在秋季成熟的,因此答案应当是“橘柚香”,而不是“橘柚”。学生再根据送别的季节——秋季,和问题中的

关键词 语:“直抒离别之情”,可以知道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两句应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此在题目中标注出

关键词 语,对学生准确答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

高考中有些题目是较为“苛刻”的,但是又要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分,因此命题人在出题过程中会给出一些暗示,需要考生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从而理清答题思路,最终得出准确答案。在2012年的某道高考题目中出现了“意境营造”和“赏析”这种有更深层次的词语。意境的意思是情和景相融合的境界,因此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景物,然后分析通过植物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思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建造,也就是将情和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分析时应当注重诗的构思和写作手法。赏析的意思就是欣赏并且分析,应当对意境有一定的描绘,然后再展开分析。答题思路应当包含描写意境、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揭示诗歌情感。又例如,在2010年的某道考题中命题人给出“醉别”“江风阴雨”这两个词语,他们已经暗示学生答题的思路。“醉别”意思是因为离别而醉,好友离别,内心苦闷,举杯相送,浇愁而醉。“江风阴雨”,从字面看来是写天气,而实际上是写心情。因此,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理解题目意思,理清解题思路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教学生关注题目的问法和得分技巧,这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规范答题习惯。通过题目的问法,如何问就如何回答。比如题目有2分往往答案有两点,题目有三分往往答案有三点,以此类推。只有这样答题,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例如,在2008年某道题目中问道:“何种修辞手法”“何种表现手法”,学生答题时应当知道就是一种,不能写多。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高考题目,为学生找出更好更多的解题技巧。命题人出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分,但又不能直接送分给学生。因此,命题人在出题时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加强审题引导,就算是再难的诗歌,也能够通过审题得到基本分数。只有准确审题才能更好地答题,才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促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第7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笔者是驻马店市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学习河南省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现实思考:

一、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重点:

对大多数高一新生而言,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心理特征,不管是学品养成还是人品养成,和初中生比起来,都没有明显的不同,作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高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并做好必要的衔接教育工作。就语文学科而言,高中教师应该主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办法、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衔接教育计划,让新课改精神分步骤、讲方法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从理念上明确、行为上规范、学习上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以免新课改落入只影响教师而不指导学生的误区。

二、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是关键:

高中语文教师,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实现知识性与能力性的合理互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对语文学科属性的传统解说认为语文学科由四大分支学科――语言学、语用学、文学学、写作学组成。这一解释让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地突出基础知识、鉴赏能力、模式化写作教学,而学生借助语文知识理解社会、理解人生、沟通他人、养成品德的能力培养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新课改正是要纠正这一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让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人格养成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关注、选择当下主流作品是突破口:

目前高中的语文课文主要根据文学史历时线索,本着全面展现各种文学体裁的目的编选的。在被选课文的组成上,占最大比重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发表的作品),西方现当代作品、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发表的作品虽也有涉及,但篇目不多,在教学中很难成为重点。这样的教材安排,很难让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高中生热爱教材,因为教材里找不到他们的影子,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甚至于也解决不了他们的困惑。于是学生们功利地看待语文学习,高考必考的,硬着头皮学一点,高考不考的,搁在一边不予理睬,久而久之,语文学习连最初的艺术性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堆让他们痛苦的必须识记的易读错字与易写错字。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丰富的、言说当下主流意识的文学作品熏陶学生,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里获得真、善、美、爱的启发,在饱含热情的状态下,学习学科知识,养成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四、大力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保证:

新课改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地讲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讲解习题很容易,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却并不简单。这要求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激情,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大量资料的收集、严密的逻辑推理、精彩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换位思考的智慧、以身垂范的勇气。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在学校承担的工作除了语文学科教学外,大多数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而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他们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才能有效完成。很多语文教师感言:"如果能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精力,我将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实际的情况却与此相左,所以新课改要有效地落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五、储备一定的新课改学术资源是当务之急:

第8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一、高考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审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1.教学目的的功利性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生个人的完善。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1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这一目的已经被“分数为上”的原则所替代。许多学校将评价教师的标准与高考成绩挂钩,语文教学始终围绕高考服务。教师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核心,而是潜心钻研取得高分的捷径和法宝。阅读、分析、写作都总结出固定的模式,一些学校甚至研究历年高考选择题答案分布规律,告诉学生在不会做的情况下猜哪个选项正确率更高。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以满足高考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把高考的成功等同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囊括万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包含多种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故事等,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它不像数学那样,有着固定的定理公式,它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的特征,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一味围绕高考进行,“高考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无疑使得原本丰富的语文教学视野变得局限和狭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高考的范围之内,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博大深厚的文学世界,引导学生去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局限于高考考点的语文教学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变得单一枯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模式化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成果,将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目前模式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肆盛行,许多学校都总结出特定的教学模式,在本校教师中推广,一些模式甚至影响全国。课堂教学的确需要有章可循,模式化教学能够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教育的优势,也能为新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老师、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的接受方式均有所差异。不考虑客观情况,而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科学的。如某种模式建议,语文课堂应该按照“课前学习--新课导入--课文朗读--课文分析--学生探究--师生互动--学生反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一模式进行,并建议了每一环节的具体用时,于是教师们就根据规定动作和时间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除了课堂教学外,教辅资料的编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也都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这种学生熟知,老师熟练的程式化教学,极大的约束了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

4.教学手段的形式化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多媒体教学、情景化教学等,这使得一些教师过渡追求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教学内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然而,许多教师过渡依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一股脑的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学生的思考。多媒体作为一个手段,是教学的辅助,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是需要想象的,多媒体的展示会让学生失去这种想象的空间。当《关雎》中描写的窈窕淑女,被一个具体的形象所取代,文学的美感就会被破坏。还有不少教师追求课堂的生动,将课文内容通过舞台剧、小品等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用的恰到好处,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盲目追求表面的形式化,并不能起到期待的作用。课堂成为一个热闹的舞台,学生却只记得当时的热闹,过后并无所收获。除此之外,诸如分组讨论、鼓励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存在走向极端或流于形式的现象,重形式过于重实效,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弊端的有效途径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命题中寻求一种平衡。明确教学的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融“工具性”于“人文性”;丰富教学内容,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从“考试专家”变为“知识杂家”;改进教学形式,搞活教学课堂,追求课堂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载体,转“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1.明确目标,融“工具性”于“人文性”语文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个教人识字阅读的工具性的学科,更多的是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能够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应该只是通过考试、获得高分,而应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对其形象思维的形成、文化品味的提高很有必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定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促进其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情操高尚的人。因此融“工具性”于“人文性”,化知识为能力,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既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习到基础知识,又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社会和世界形成一个正确认识。

2.丰富内容,变“考试专家”为“知识杂家”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多是围绕着考试而开展,学生个个都是考试的专家,但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却远远不够。因此,要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必考部分,而应该多方位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去除高考教学的功利化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一切用成绩说话”的观念。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范围很广,包容量大,对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强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基础,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变“考试专家”为“知识杂家”。

3.改进形式,求“多元化”与“个性化”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模式化的,而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所谓多元化,就是不唯一。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文学的解读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文章的时代语境和读者语境发生变化,对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灌输给学生一种标准答案。要做到多元化,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的颜色,同样,每一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不可以以标准答案来改变学生的想法,否定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自主学习。

第9篇:高中语文必考知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语法 教学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22-01

初中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早改变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多数人往往都很功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否则就弃之如敝履,逐渐被“淘汰出局”。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意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1998年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1998年以后,忽然间欣闻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这对于我们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

四是学习古诗、对联等,讲到对偶时要用到词性知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些内容时,提到有关语法知识,学生都是如坠云里雾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形声字、词性、句子成分、句子主干等。没办法,为了不带着学生陷入语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只好教学生跟着感觉走。如修改病句:先把句子反复地读几遍,然后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别扭、不顺畅,往往那里就有问题,再锁定目标细心诊断,确定病因,最后根据语言习惯加以改正。老师讲的模模糊糊,学生听的懵懵懂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就会让缺乏语法功底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特别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感固然要靠经验,但更缺少不了语法层面的理性认识。

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高中语文考语法、英语考语法,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基础,怎么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呢”?

所以,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语法不能淡化,更不能 “淡而化之”。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再重新回到过去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精深、烦琐、难偏的语法教学状态中。而是说,对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最起码的语法技能,是不宜“删”,不宜“淡化”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切教改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犯矫枉过正的错误,不要再走物极必反的老路。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编者的任务是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那么教者的任务就是预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质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都安排有适量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向学生做一些介绍,并作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将对语文其他知识的学有帮助,而现在考卷中的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含义、古诗词赏析、仿写对联等考点都会迎刃而解。其潜在的功效也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维. 浅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 科技资讯,2012,2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