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上《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 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用问题的猜想,提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欲望。
数学的创造始于猜想,设置富于猜想的情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一摞很厚的试卷用纸,如何很快地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张?又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为多少mm?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有多少层楼高?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如图: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C处,B村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利用原有知识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先出示一张统计表。
问:①你们最喜欢哪一门功课,为什么呢?小组讨论。
②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填写表格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门功课?
③教师小结:从这张统计表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数学,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张表设计成一张漂亮的图好吗?(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④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那条形统计图又是怎样设计的呢?趁热打铁,教师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画要点。
⑤制作条形统计图时,要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沿水平方向由左向右的射线叫横轴,与横轴垂直的射线叫纵轴。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与间隔。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教师边讲解边板书设计条形统计图。)
⑥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制作一张条形统计图,比比谁画得最美?
通过从学生身边的事引入,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了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结合教师提供的知识点,精心理顺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 把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用手中的学具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
② 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论文摘要】实验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就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办出专业特色,从捌新理念的树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近年来高教界的热点之一,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近,国家教育部又再次发文强调“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要求。学校轻化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的重点专业,也是湖南省的特色专业,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办出专业特色,培养轻化工程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印染行业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是摆在印染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传统实验课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和其它大多数传统课程的实验课一样,染整工艺实验一是大多数是验证性、观察性的实验,实验只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这样的实验学生只要根据指导书中的步骤完成操作就基本能获得实验结果,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二是实验设计没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教材对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不用自己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用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的空问得到束缚了,创新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训练;三是实验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传统的实验考核一般是根据学生实验纪律、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的情况等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中没有提供容许学生实验失败、改善实验过程和获得理想结果的机会。因此,学生往往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不愿意去尝试可能失败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
2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1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实验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以便应对当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技社会的挑战。提出创新教育基于以下4个因素:第一,中国传统教育宗旨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存在诸多弊端;第二,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先进于中国,导致中国培养的人才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第三,创新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这样一个客观规律早已被历史所证明;第四,中国高等教育部门已经对创新教育的突出作用有了更高认识。全国有十余所院校开设了轻化工程专业,该校轻化工程专业是中南5省唯一。作为湖南省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立足湖南、立足本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当务之急。由于轻化工程专业性很强,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必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实验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轻化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改变应试教育、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格局;确定实验教学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既重视学生的适应性,又不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更应注重加强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2.2保障创新教育的条件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条件的保障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目前湖南工程学院在这方面改革力度较大,有一些重要举措,如一方面增加了教育投入,出台了一系列向一线教学与科研阵线倾斜的政策,改善教师待遇,提高了引进人才的待遇,提出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口号,以留住本校人才,吸引优秀人才来湖南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教师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如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鼓励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活动等,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轻化工程专业现有三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有相关教师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各种学术活动。现在轻化工程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在学校是有目共睹的;还有,丰富教学手段,如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教案等进行教学。
2.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实践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染整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沿,结合轻化工程实验室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对一种织物进行工艺设计的实验巾,从所选织物、实验的设备、实验方法及条件、实验步骤、性能测试指标及测试仪器等诸多方面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设计几种方案,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勇于打破常规的实验思路,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将知识学活、学透,并尽量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2.4改革原有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动手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轻化工程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首先通过有专家和教学及学术委员会参与的教研窒会议,大家统一认识,理清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了解社会对印染人才培养的各种信息;二足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如交流比较兄弟院校轻化工程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效果,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等。在广泛学习、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体现在以突出“宽El径、厚基础、强实践、有创新”为目标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建立厂校合作实践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开出高水平实验。现在轻化工程教研室与广东德美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染整新技术开发研究室,实验材料得到充分保障,实验内容得到充分扩展,实验项目与染整新技术和社会接轨;四是规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管理。
2.4.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选题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选题的更新就是在研究染整工艺实验自身的教学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显著减少,更新实验选题,大幅度增加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形成由“验证性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统一组织实验教学。
验证性实验主要开设一些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如纤维的鉴别、表面活性剂的鉴别等。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理论课程知识进行验证、理解和掌握,重在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潜在的创新意识,掌握专业实验的仪器设备的操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敬业精神,为进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实验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并启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对纺织化学与染整学科发展的前沿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轻化工程专业就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课题一般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1人1组,独立完成。
设计性实验是在学完某门专业课后进行,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产品工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学生学完练漂工艺原理后,要求学生设计一种织物的练漂工艺流程,但织物的选择、工艺的选择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是教材一卜的,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设计多种方案,通过实验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学完整个专业课后进行的,以小型课题形式进行,为期两周,叮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开出高水平实验。教师只给出实验题目,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所学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教材中没有的问题,会有失败,这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研究创新性实验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问题,在课余时问到实验室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或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1人1组,也可2至3人1组。通过独立选题、独立研究、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实现自主学习、自山发挥、自主创新,施展个人才能和组织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工作竞争奠定基础,实现个人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主要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开展。从在校学生的反映、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这种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2.4.2改革考核、考试方法,制定相应的综合考评体系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了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3级综合考洋体系,第1级是把每一次实验的提问、实验操作、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第2级是进行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理论考试;第3级是进行每门实验课程的综合性操作考试(包括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实验教学环的综合考核和考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验证性实验采用级考评体系;设计性实验采用2级考评体系,各占总分的50%;综合性实验采用3级考评体系,各占总分的2O%、3O%和50%。
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则根据学生选题的创新性、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呵靠性、团队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的努力程度等进行考核。因为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各种困难问题的精神是研究和创新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作为考核的重要困素。在考核中,学生以研究报告和答辩的形式进行,对实验操作过程,除非出现重大的人为事故,一般不计入考核范围。这种不以实验操作过程为依据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长时间纠正实验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新问题、新方法进行尝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术社团;高职机电;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10305
0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2]。同时,根据大量企业调查发现,高职机电类学生除了应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然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如下:高职机电类学生大多墨守成规,禁锢于书上的标准答案而缺乏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这跟重视技能的教育方式有关;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的实践,大多数学校的学术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于少数学生;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和管理还不完善[46]。
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以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及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前建立了专业学术社团“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协会”,本着“以科技为创新源泉,以实践为创业动力”的理念,积极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通过这些社团活动提升了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并建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1实践“三阶段、立体型、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做好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始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具体实践中采取控制总学分、课程优化、分层教学、辅修专业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意向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培养的弹性,促进学生自主提高。通过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系统设计,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三阶段、立体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三阶段”是指创新创业意识融通人文课程体系,创新技术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渗透专业方向课程;“立体型”指以实验实训室、学生工作室为依托的课内外“创新实践平台”,和以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绍兴市科技馆等为依托的校内外“创业训练平台”互补立体型结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锻炼提供了保障;“多元化”指创新创业成果多样性和评价体系多元化。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取得超出培养方案规定的课外学分,可用来替代相关专业拓展课的学分,比如参加竞赛、开发作品、对外服务、、学生项目等获取课外学分,这为学生自主性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实现了培养目标多样化、课程体系柔性化、培养方式个性化、实践形式差异化。
1.2实践以学术社团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支撑建立的学术社团“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协会”通过科技竞赛、项目互动、对外技术服务等内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自觉对接和延伸第一课堂内容,开展“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学生训练”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社团活动使得学生从“要我学―我要学―我爱学”的过程转变,在离开教师监督时学生能自主学习和管理,从而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和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增强社团主体地位。为体现学术社团的地位和价值,成立学生工作室、创新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学生工作室设置社团办公区、资料查询区、作品及荣誉展示区、社团文化展示区;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设置了材料安放区、产品设计区、加工区、装配区,并配备了各类加工机床和工具,满足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Robot工作室配备了机器人开发所使用的软硬件,并展示了开发的各类机器人,包括舞蹈机器人、武术机器人等。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社团文化。管理制度对社团开展的各类科技活动、社团人员分工、社团招新和宣传、工作室卫生等规定了详细的任务和要求。社团的组织机构采用“两长三组一室”,其中“两长”指协会会长和副会长,“三组”指成立的机械创新设计、机电产品控制、机器人三个兴趣小组,“一室”指办公室(设主任一名),下设财务处和宣传处。为了让W生在社团中建立起自己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社团重视文化建设,包括社团发展历程、优秀社团成员成果及毕业后获得的荣誉展示、社团成员在各媒体中的宣传报道等。
学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学院以教师科研平台为依托,建成一支教学团队,配合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制定教师奖励和评职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学院、导师和社团成员的关系如图2所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开发出融知识、技能、产品和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与创新教学项目。通过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积累,促进了"机器人调试与制作"等课程的改革,实践了“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创新型”一体化教学过程,构建了初级动手训练、系统动手训练、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级创新教学体系,比如构建了基于燃料温控卡等纺织电子产品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基于舞蹈机器人等融趣味一体的创新型教学项目。
以"机器人调试与制作"课程为例,开发出融知识、技能、产品和趣味于一体的机器人教学项目,如武术擂台、灭火、探险游等项目,构建了初级动手训练(掌握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等)、系统动手训练(构建一个较复杂的系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块进行创新训练,实现各类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支持和孵化,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技术技能将他们的发明创造由创意转变为有形的创新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三级教学体系。
3) 开展规模化、多样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年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各类学科和技能比赛,通过这些创新创业类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激情与斗志,全面考验学生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社团做好的科技活动包括:每年下半年开学初社团配合做好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技术指导;每年上半年做好学校技能文化节宣传和组织工作,学生参与度达到专业总人数的70%以上;做好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的选拔和总结工作,社团成员在做好“传帮带”、参加竞赛和成果总结、社团管理等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和社团根据贡献度给予相关奖励,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自2010年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社团成员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技能比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18项,学生作品申报专利15项(已授权10项),学生主持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新苗计划)5项和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9项。
另外,对外交流和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除了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技能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外,结合专业学术社团的整体实力,开展一些大型普及教育和交流活动,比如学生完成创新设计与制作后将作品展示给不同群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形成市场开拓和承受挫折的意识,社团通过绍兴市科技馆、各类学校开展一系列对外技术活动,比如“携手志愿,对话科技――绍台大学生义工科技交流活动”“与智能机器人的亲密互动”“科普知识进幼儿园活动”“科学达人秀”等等。
在提高学生创新与对外服务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生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竞赛训练到自主创业的递进学习过程。为推进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学校设置了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并对入驻的学生工作室给予免3年租金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对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导师参与策划创业方向和技术指导。目前众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由学生组建的公司入驻了基地。
2成效
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学术社团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等各项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参与,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典型成效如下。
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专业吸引力。目前基于学术社团为载体培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几家合作企业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接受度极高,甚至超越了对普通重点本科毕业生的期望度。目前上海铁路局在本专业中招聘学生数为318人,大型企业来校设置奖学金,比如杭汽轮、罗克韦尔专门为机电类专业学生设置了企业奖学金。大型企业(比如上海铁路局)每年单独或组团开专场招聘会;校企合作单位(比如绍兴旭昌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参与校技能文化节,组织技术人员参与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开展讲座等。
2) 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基于课程建设过程中所构建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获市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已经应用于专业的教学活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目前本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和浙江省特色专业,建成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市级精品课程,出版10本省级教材。
3)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2014年和2015年的浙江省自动化教指委年会上向同行介绍了基于社团开展创新创业的成果经验,同类院校来校参观和交流经验;以绍兴市科技馆为通道开展各类大型成果普及教育活动,得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的大力宣传;绍兴市职教中心、桐乡技师学院、绍兴县机关幼儿园等师生来校参观和学习创新成果。
4) 学生创业活动。近三年来,学生社团中涌现出了如任德铭、钱招利、陈超等一批学生创建的公司,并得到浙江教育报、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比如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社团核心成员创建的绍兴市众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除了对外开展机器人技术培训、技术开发、产品宣传等相关活动外,也积极为社团成员的创新c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孙云龙.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213.
[1]刘艳,闫国栋,孟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徐博函,苗苗.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5859.
[4]刘玉荣,张进,涂铭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138140.
[5]刘鸫根,钟健.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20):1216.
[6]李晓华,张丽萍,王晓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4):8489.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快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形式、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十分繁多。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内容还在不断增多。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少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试偏重知识的记忆性。因此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走出传统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误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设定题目,固定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新技术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动机,利用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其在独立思考下,发挥想象力、勇于探索、发现、创新,从而创新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定题目、定要求、定时间的模式,只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小项目如电子小产品、应用程序、功能电路等,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实际应用项目的功能、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等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或改进,该类型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只有鼓励和促进,因为不管学生完成的程度如何,他都是对现有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认为创新意识是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的实现,如果只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那么就不能对创新进行升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建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1.探讨在本科教育中,结合学生个性能力引入项目培养制,学生自选课题或与教师、同学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实践能力;2.尝试挑选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3.建立层次化、开放式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综合性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举办各种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电子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单一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些知识不是靠课堂单一教学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由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环境的建设
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期的地位居于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相互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需要注意创新环境的建设。结合教学体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
1.开设多种可以选修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2.提供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3.组织各种兴趣小组;4.组织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专题讲座;5.联系科技创业中心,为科技发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突破口。
四、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及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死读书本,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们要改变过去考试模式单一、成绩评定标准单一的现状,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不采用标准答案,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见解。开展非考评学,通过写专题研究、参与科研实践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分。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会对教育有不同的期望,对希望培养出的人才的目标不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改的大环境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一味的进行填鸭式的固有知识教学,而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学习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应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开始,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黄金阶段。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本文中我们理解为创新能力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产生的一些能够有价值的思想、活动、发明等等。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对固有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而是怎样去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更新知识体系的意识和更新知识体系管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完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知识传播与更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新教改环境下,目的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三、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技术、管理创新所必需的进取意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具有打破常规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思想与技巧,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其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种辅助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1.高职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新的必要基础是全面而扎实的掌握有关领域的相关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其有着丰富广泛的内涵,但是其主要是指观念、思维、方法上的创新。创新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有着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的,高职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其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如科技知识,在深入理解科技知识的基础指后,领会已有的精髓后,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改进,进行知识的重新组织与转换,进而萌发出新的构想,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活动,最终产生新的创造发明。
2.高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应大胆应用知识动手实践,开展独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如小发明创造、新颖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等。在学生科技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或实验证明来解释和解决的,但也存在一些用理论和实验无法解释和解决的,这极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寻找答案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产生一些新行为,从而创造出科技成果。
3.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品质。
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要完成这种创造性工作,高职学生想要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具备这种科技创新意识。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尝试,不怕失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一旦认定一个目标,就执着地去实现它。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不断吸取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成功实现科技发明成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模拟场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动性
1.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当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仅仅让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汽车安全距离控制装置获奖作品也是通过平常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汽车安全距离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很需要,但是又没有相关的产品和软件,于是提出了进行设计开发的念头,经过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改进最终成型。
2. 通过"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发问或者布置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思考,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其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这次对其他参数作品的了解发现,绝大多说发明创造都是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与构思,另外通过老师的指导才能成功的,因此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突出的作用。
(二)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注重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提倡怀疑精神的。质疑对十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开始。本次国际青少年发明博览会上,许多参赛作品的代表表示,发明的过程是艰辛的,一个个方案观点试验的否定再否定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创新能力也是这样,要十分勇敢的去质疑,大胆的运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分析,学会判断,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功放电路为例,在单元电路完成后,通常我会让学生对电路做两方面的改进与尝试:一是保持电路原理不变,重新设计PCB电路.通过不断的试验与改进,让学生明白对不同的PCB电路可以实现同一个电路功能,同时告诉学生,在PCB设计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依赖过去,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功放电路试验,增强了学生识图能力,学生创新性地掌握PCB设计的工艺要求。另一个改进是以原电路为基础,增添适当的功能。如增添前置放大、音调控制、话筒输入电路等。通过改进让学生意识到复杂的电路是由不同的单元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完成不同的功能、实现不同的效果。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求异性与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践,发掘潜能,支持创新点
实践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它也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还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老师没有必要在所有活动中都起到主导作用,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当学生有了好的创新点子,老师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行定期指导与跟踪、反馈的机制,积极支持学生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展我们学生发明了三个作品。这三个作品科技水平高、创意精巧,还成立了精锐的创造研发团队,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准备,经历了艰苦探索和反复打磨,视角独特,思路独到。其中聋哑人对话器这个作品是关注弱势群体,使用者可以通过按钮随时进行呼叫,护理员也可及时做出反馈;高速公路安全距离控制器这个作品关爱生命,通过相关装置可提前向司机发出提醒信号,保证行车安全;魔术鞋这个作品则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鞋底的机械装置来调整鞋跟,保护关节。这些都是学生提出创新点子,老师进行指导下研究开发完成的。
五、总结
在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本次日内瓦参赛作品创造过程来看,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创新意识,为指导学生创新提供支持,其次确立学生创新开发的主导地位,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校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多多向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的机会。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良.4F学生管理模式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6):第70-71页.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培养方法 创新意识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也面临不少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化学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化学科研力量的水平,通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水平,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本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次,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1.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质,首先就要增强其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现阶段高中教学课堂上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找出解决方法,本章节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1教学理念老旧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理念老旧这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学校相关领导还是普通高中化学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即使有部分老师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大的教学环境和高考制度的影响,无法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教学策略的实施。
2.2重复布置作业
通过相关学生反映,在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重复布置作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完成相关作业,不得不牺牲课余时间甚至是睡觉的时间,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这一问题。为了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部分教师只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接受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强化。
3.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章节针对上文分析的相关问题,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
3.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生化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在黑板上板写出相关知识点,学生则在下面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记录,一节课45分钟,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发现高中化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科目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很多知识特别抽象、复杂,只利用口头的传授和书写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2中《化学键》这一教学内容时,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原子间如何结合成分子?他们看不到摸不着,抽象。不管老师怎么说,学生也像听天书,对相关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写离子键和共价键电子式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相关原子间是如何结合分子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奇妙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3.2将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初中时接触到化学这一门学科,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我们就要直观地为学生展示相关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化学教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抓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教学内容,本文就以加成反应为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3.2.1课堂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加成这一反应原理,并能够结合实例进行相关反应现象进行描述。
3.2.2本次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为加成反应机理的掌握。
3.2.3课堂教学过程
例进行教学,当中,学生可能对碳原子为何增加6个氢原子不甚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火柴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火柴折断,并拼凑成苯的形状,当苯与氢气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化学键断裂,就可以让学生将代表化学键的三个火柴撤去,这样就多出了六个位置,然后由氢原子补上,学生就可以对这一反应进行深入理解,充分掌握这一知识点[3]。
3.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褪为无色。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一现象原因的讨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个原因是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个原因是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4]。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造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通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我们必须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亮.坚持核心教学理念,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1-153.
[2]郭玲香,杨洪,蒋伟,房雷,周建成.实施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2:158-159+165.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要从小学开始,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教育,小学美术的教学也开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小学的美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但无法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教学还趋于形式化,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对小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其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其智力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和学校都将小学美术当作一门辅课程,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就更别提对小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理论课为主,完全按照课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给对小学生实施美术教育。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本来就非常的抽象,再加上理论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发现美术的美,也无法掌握画画的技巧,也就无法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改善,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创作出既具有个人特色,又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来。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益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的创新意识,就是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事物之后,还能够举一反三,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新的看法,就是创新意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年纪对于一切事物都是充满着好奇,在接收新鲜事物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培养其创新意识,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将自己的感情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实施创新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尽情的想象,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其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激发自己画画的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有益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但要求教学内容新颖,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三、激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在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的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培养和提高其创新意识。其次要学会因材施教,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同时还要有效地利用电教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准确把握小学生心理,培养和提高其创新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这个年纪该有的观念和想法砼嘌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对学生要求太高,避免快节奏的教学方式,引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的对其进行引导。小学生这个年纪对一切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都比较弱,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即新颖又单纯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予其充分的自由,让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绘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小学生的主观性比较强,对于色彩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色彩,切记不要过多的干涉小学生的自主思维,给其留有足够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来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其多角度的去审视美术作品,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因材施教,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素养的根本,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和教育。美术作为一门艺术,不但要求绘画者有着高超的美术技巧,还需要绘画者有着高超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年纪正处于思维活跃的能力,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掌握每位小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并根据闪光点来对小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提高创新素养。针对同一个题目的美术作品,每个小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会绘画出不同的美术作品,教师就是要从中找到小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对其进行个l生化的培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教学的辅助,其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些抽象的事物生动的、直观的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生对美术的注意力,让其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课文;创新人才;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91-01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最基本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而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创新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在各科目的教学中已融入了创新教育,但我作为一名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师,还要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创新教育,体会浅谈如下:
一、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之一,只有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地工作,正确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才能造就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竞争所要求的开拓性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探究科学奥秘,寻找科学规律。创新教育更是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培养目标,以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开发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而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核心的一种高标准的教育形式。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要有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否则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实施和重视创新教育是时展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体现,更是成为了衡量教育教学成败的最高标准。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创新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如何实施和重视创新教育呢?
1、正确引导,诱发创新意识。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的程度跟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新型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责任,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要重视创新教育,把培养教育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设置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在此内容传授的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新观点,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宽,不要拘泥于课本的小范围内,要激起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的意志和勇气,让他们超越课本,超越老师,突破以往的陈旧观念和思想,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学生发言的胆量也逐渐大起来了,也能培养他们善于发言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思维和创新,使他们产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然后,要灵活运用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创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来源于教师创新意识的影响和传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创新的教育教学的手段,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观点,敢于向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或设想,让学生溶于创新的学习情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创新的学习中,激起他们的创新兴趣,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在课堂中创设创新的情景,演示创新的画面,引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表演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还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词、词组、段落进行扩写、改写、缩写或续写,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全面发展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