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生物技术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技术概念

第1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无穷级数 调和级数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27-02

高等数学相对于初等数学而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显然都要复杂得多。很多定义、定理、证明、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非常强的逻辑性。对刚刚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学生不适应,于是很容易对学习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较接近实际的问题,学生更是觉得无从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的教学就是不断激发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它是消除学生厌学、恐惧心理,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无穷级数作为高等数学中相对独立的章节,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无穷级数的概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生佑腥さ氖道引出无穷级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建立起无穷级数的概念,并对此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文科学生所擅长的形象思维与数学概念、定理中的形象因素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 实例引入,巧设疑问

芝诺提出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几个悖论――两分法悖论、阿基里斯悖论、飞矢不动悖论和游行队伍悖论,其中阿基里斯悖论在无穷级数教学时是多数教师普遍引用的教学实例[1-2]。但这个例子对于经管类这种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趣味性不强,并且难懂。不如举一个经济学中的有关实例作为引例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例:每当经济陷入低潮,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时,国家总会采取一些积极的经济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通常国家采用最多的是两项政策:银行降息和扩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那么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抛出实例:如襄阳市政府在经济上投入1亿元人民币以刺激消费,据以往消费习惯的统计数据看,襄阳市的每个经营者和每个居民都将自己收入的20%存进银行,消费掉剩下的80%。那么这笔投资会带动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分析:从最开始的1亿元,初次消费了0.8亿,而产生的0.8亿消费又成为别的企业及个人的收入,他们又消费掉其中的80%,即消费了0.8*0.8亿,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消费下去,那么由最初的1亿元投资引起的消费金额就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这是个无穷多个数相加求和的问题,那么这无穷多项相加求和是否有意义?若有意义,又该怎样判断及求和呢?

2 建立概念

初等数学中,我们只会计算有限个数的和,学生不但不会计算无穷多个实数的和,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无穷多个数的和。对他们来说,无穷多个实数的和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概念。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新概念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我们已知的有限个数的和紧密联系着。最终,我们发现由有限个数的和转化到无穷多个数的和可以借助上册内容中的极限这个工具来实现。由此引出无穷级数的定义。

定义:给定一个数列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叫做无穷级数。[3]

称作无穷级数的部分和。则为级数的部分和数列。 若,则称级数收敛,这时极限叫做无穷级数的和。若不存在,称无穷级数发散。

由刚才的定义可知,只有当级数收敛时,无穷多项的和才有意义,而且这无穷多项的和就是无穷级数的部分和数列的极限。

3 回顾讲解实例

4 设置悬念,引出新内容

通过定义,容易得出结论:若一个级数

收敛,其一般项必满足条件。反过来,若,那级数是否一定收敛?下面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例:判断调和级数的敛散性。

很多同学直觉上觉得这个级数是收敛的,但事实上,这个级数很难用级数收敛的定义来判断它的敛散性,从调和级数的形式来看,我们求不出它的部分和。那么除了用级数的定义来判断级数的敛散性,还有什么其他判断级数收敛性的方法?这样就适时地抛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期待下节课学习其他判断级数收敛性的方法。

显然产生矛盾,因此调和级数并不像直观感觉的那样,实际上调和级数是发散的,它是目前已知发散最慢的无穷级数,它的前1亿项的和约为21,前1万亿项的和约为28。

5 结语

也就是说只是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那么请同学们思考级数收敛与否,是否与级数一般项趋近于0的速度快慢有关呢?从而为下节内容中讲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设置问题,用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及与直觉不同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孙宝法.加强数项级数教学的趣味性初探[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9(2):28-29.

第2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 生物学 教学思考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院科合字G201201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8-01

现代生物技术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意愿来创新的生物机能和生物类型,实现造福和改造人类。随着DNA重组技术、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的成功运用,逐渐发展成了系统生物学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工程,不断使生物技术涉及到环境、农业、工业、医药、海洋、空间等诸多科学领域中,可能会在进一步的细胞计算机、细胞制药,乃至生物太阳能和环境保护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科学专业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和地位。该课程也是一门综合型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需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一直都开设了现代生物技术理论课程,但由于缺乏实践创新,导致大部分同学在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致使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信息时代,生物技术在不断的日新月异,面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时间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加上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定的教学时数下,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根据现代生物技术课程的更新快、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加之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掌握基础、应用到实践中的原则出发,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已进行了思考,并加以实施。

1.教学指导思想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学校而言,我们的教学必须实现“高效、实用、先进”。近年来,全球教育均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培养教育模式单一的影响,造就了他们理论知识不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差,造就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要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适应社会,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2.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所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思扬主编教材,其余多种教材为辅,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备生物科学基础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大四学生,他们对于生物前言知识和热点话题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1-4]。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讲授可以分为:(1)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以及怎样推动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时刻关注生物技术的新成果和动态。(2)上游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以及转基因工程。在这一部分的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研究思路及方法,怎样利用这些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不断创新奠定基础。以细胞工程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的情况下,多多结合新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来介绍细胞工程在动植物、环境、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局限及展望。(3)下游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是加工应用阶段,通过下游工程实现了产品的企业化、商品化,我们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进入到企业、工厂,医院等地方认识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技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物技术无处不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3.1教学新理念的形成

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所讲知识进行模块化,如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动植物、医药、环保等应用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分化,先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感受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各自的意见和观点,最后在由老师解疑答惑,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且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虽是教学的基础,但体现教师专业水平关键还在于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的现代生物技术教材,内容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上课时大致需按指定教材上,但实际上一本教材不能完整体现出全部内容。那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双语等)来提高学生的观赏性,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不仅加深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除用板书、多媒体等传统教学手段方法外,更多应该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一些探究性实验项目、创新性试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已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次深入研究,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假设、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定让学生不断的通过实验来完善理论知识。

3.4考试成绩计算多样化

对于课程学习的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平时作业、上课回答问题、期末考试、实践教学、出勤率来综合评定。在试卷命题时题型一定多样化、灵活化,一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体现出学生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思扬.生物技术概论(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吕虎,华萍.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6

[3]王永芬.生物技术综合实训教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马越.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第二版)[M].中国轻工业.2015

第3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概念;印染废水特征;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 X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157-01

1 固化微生物技术的概念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固定化酶技术在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一种高效的生物技术。这种技术是物理及化学措施的协助下,把处于游离状态的细胞固定在预期规定的范围之内,让细胞聚集在一起,确保其具有很高的活性及反复利用的可能性,进而提升生物系统整体的适应及处理能力。采用这种技术来对废水进行处理,在处理反应器里中可以获得聚集量比较高的微生物,能够迅速产生反应,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污泥处理之后再次发生污染。在这种技术形式下,可以将具有优势的菌种充分聚集起来,营造一个优异的微环境,促进微生物获得更快更好的繁殖;而且能够同时施行硝化与反硝化,两个过程并不会发生冲突,生物获得理想的脱氮速率,整体效率非常高。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冲击、抗毒作用,在复杂的废水成分中呈现良好的适应性。

2 印染废水的特征

印染废水是一种非常难以进行降解的工业废水,其水质及水量存在的不定性因素非常多,随时都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水质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含有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这种工业废水的色度深,pH值十分高,只存在较低的可生化性。目前印染废水是我国水质及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元素,各种各样有害物质包含在其复杂的水质中,对常规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生存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其中印染废水的色度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与标准排放要求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3 印染废水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方式

将固定混合脱色菌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对工业印染废水施行全面细致的处理,得出相关的数据显示,两者结合使用可以获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印染废水在处理之后可以获得85.15%的脱色率。以下是及种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工业印染废水的有效方式。

3.1 选择使用海藻酸钠的处理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使用海藻酸钠将白腐真菌F29固定在限定的范围之内。然后把海藻酸钠分别放入三个具有差异性的生物反应器里,观察其反映在偶氮染料Orange上的作用情况,测定并记录脱色获得的效果。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及记录可以知道,这三个差异性生物反应器全部都能够获得理想的脱色效果,脱色能力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最终的脱色率都超过95%。

3.2 选择使用聚集-交联固定法和吸附法

在这种方式中,PSB即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混合菌体将会被固定在限定的区域之内,实现含酚废水及工业印染废水满足标准排放要求的目的。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混合菌体如果处于厌氧及光照环境中,会非常容易被表面多孔、粗糙、具有很强吸附能力的载体所吸引,从而依附在载体上,例如沸石、石英砂、活性炭等。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混合菌体不会被强度较大的水力冲刷掉,可以获得的脱色率范围在81%至97.8%之间,CODcr去除率则处于52%与75.6%之间。若聚集-交联固定的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混合菌体得到解毒活化,将会有效提高酶的活性,脱氢酶的活力将会超过自然细胞一倍以上,脱色的速度提升30%。

3.3 选择施行印染废水脱色实验研究

这种脱色实验研究方式主要采用聚乙烯醇来将混合细菌细胞固定在限定的区域之内。实验得出的相关数据及结果显示,和自然细胞进行比较,混合细菌细胞在被固定之后,针对工业印染废水的脱色活性来说,最理想的温度应该维持在30℃至40℃,pH的值则等于7.0。但是当pH的值在6.0至8.0之间,温度在25℃至40℃之间,将会获得较高水平的脱色活性,热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在持续一个月时间的试验研究里,水力停留的时间在不超过三个小时的时候,脱色率将会保持在70%至80%之间,满足了废水处理的标准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3.4 选择使用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的方式

琼脂作为包埋物,把蜡状芽孢杆菌包埋起来施行酸性红B的脱色实验分析研究,当进水的浓度为42.1 mg/L的时候,可以获得87%的平均脱色率。

3.5 选择使用深海锰结核的方式

深海锰结核作为固定化载体处理工业印染废水的时候,HRT值等于100小时,可以获得90%的脱色率,80%的COD清除率。这种处理形式方法的有效寿命要比无菌体等量活性炭方式长,使用纤维挂条作为固定化载体将脱色菌固定在限定范围之内,对工业印染废水进行处理,获得的效果和使用同样接种量无载体的游离菌液处理方式是一样的,都能满足标准的排放要求,处理废水使用的时间少于处理游离菌液使用的时间。使用核桃壳颗粒固定优势菌模拟方式处理印染废水,并检测获得实际水样的数据,发现水质的COD消除率是94.5%,浓度低于160 mg/L,脱色率是99.3%,色度小于5倍。

4 结束语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在人工强化作用下,持续提升微生物反应能力的印染废水处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水质,缓解了我国近几年来水体生态系统所承受的污染压力,同时也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本文通过阐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改概念,分析印染废水的水质特征,提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若干种有效应用形式,希望能够给予废水处理工作者一些工作上的借鉴或帮助,为改善我国水质环境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旭,陈胜,孙德智.印度废水生物法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臧艺鹏,李悦,曲洋,孔范龙,郗敏.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载体截留法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研究应用[J].科技信息,2010,07.

[3]刘帅,张培玉,曲洋,郭沙沙.包埋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中的载体选择及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学,2009,05.

第4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一、化妆品市场概念营销向功效营销的转变

化妆品市场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为化妆品随不同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不同需求,市场产品的细分化。化妆品产品复杂众多,新概念、新成分、新产品等目不暇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概念炒作”在化妆品广告中越加强烈。一些新概念的产品逐渐发展。例如清洁产品中的深层清洁,强力清洁等名词;护肤产品从简单的滋润保湿到全面的抗皱、美白、祛斑等;鉴于大众对于光老化的深入认识,也促生了防晒产品的研发。随着而护肤产品系列化,直接出现了诸如常规护理、日间护理、夜间护理、区域护理、晒后修复等名词,从而使护肤逐渐程序和复杂化。近几年来敏感皮肤逐渐受到人群的重视,化妆品厂家则随之出现了诸多的针对敏感皮肤的产品。所有新概念和名词的出现,都是随着人们对护肤的逐渐认识和关注程度加深而出现。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消费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化妆品性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是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这迫使化妆品领域市场由 概念向功效的转型。当然在化妆品领域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于虚假,化妆品的功效性也是由概念向真正作用转变的过程,并在经受着市场考验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很多产品的新型技术都可能经历由概念向实际性能的转化,而化妆品属于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技术产品,产品在制备、使用及产生作用的过程中,涉及到胶体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学、皮肤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不允许概念的存在,就相当于把新型技术扼杀在摇篮之中。事实上每一个行业的新产品都会寻求一个新的“卖点”,也即概念,只是如何把概念实现为真正性能的问题。

二、化妆品的安全性

随着化妆品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对化妆品原料提出了专门的质量要求,美国CTFA机构不断评价、修改和完善化妆品原料;日本有化妆品原料规格;欧洲不断对化妆品中的禁限用物质作出新的规定;我国的卫生部也制定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又做了新的修订,这些都是化妆品安全性的基本保证。但是在化妆品领域依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安全性问题,如产品中包含了禁用物质,限用物质超标等现象。

化妆品与食品都属于快速消费品,近几年来屡屡报出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不可避免的波及到化妆品行业,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于化妆品安全性思考的意识。化妆品中的安全性主要发生在一些特殊用途化妆品中,为提高化妆品的功效性,选用了禁用原料,如祛斑美白化妆品中的汞制剂、抗衰老化妆品添加激素、染发剂中的醋酸铅等。但很多种化妆品的禁限用物质均以化妆品原料副产物的形式带入,如AES中的二恶烷、粉质原料中的重金属等,以极微量的方式存在于化妆品中是不会造成危害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也明确规定了这些物质的限定含量。

针对于化妆品领域的安全性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要慎重谨慎,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不需过度紧张,不科学的限定会限制化妆品行业技术的发展。化妆品的使用方式与使用剂量均不同于食品,在食品中出现的安全性问题简单的转移到化妆品行业是不科学的。在引发安全性问题之时,媒体常常用的一句话“××原料大量使用,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危害”,这一描述是相当不严谨、不科学的。对于不同的原料所谓的“大量使用” 的剂量及“一定的危害”的严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原料在有些产品中根本就不可能“大量使用”,而消费者不能明确界定原料的使用量,就无法判断“一定的危害”,此时消费者就会理解为“有”即会产生“危害”。如前一段时间的“塑化剂风波”,首先出现在食品行业,但很快就影响到化妆品领域。事实上化妆品中的塑化剂除了指甲油外,其他产品中的塑化剂主要缘于香精、化妆品塑料包装的带入,是极微量的;而化妆品属于外敷性产品,有的还属于洗去型产品,在如此低的含量,如此的使用方式下,塑化剂不会影响绝大多数化妆品的安全性。

针对化妆品的安全性,一方面从化妆品原料入手,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消费者相关化妆品科普知识的宣传。相比较而言,消费者对食品的了解较深,比如很多人对于牛奶过敏,消费者不会说某某品牌的牛奶让他过敏,这样就不会对产品造成伤害。同样在化妆品领域使用者对原料过敏也是正常现象,如消费者对酒精、羊毛脂过敏,但消费者往往会怪罪于某品牌的产品,这样就使得化妆品行业为了安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非常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的。

三、化妆品领域的新型技术

1. 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随着全世界化妆品市场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天然化妆品热”也逐步形成。消费者更加青睐温和、有效的天然化妆品,同时也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希望化妆品原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无污染。一些化妆品原料商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制备和纯化各种植物提取物并应用于化妆品中,在护肤、美白、抗衰老、治疗皮肤病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天然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其中植物活性成分的应用最为广泛。它已成功应用于保湿、美白、抗衰老等护肤产品中。与传统化妆品相比较,它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分子更细小,更容易被皮肤吸收和消化,而且不会在体内产生沉积;同时,植物提取物类化妆品还具有疗效明显,针对性强,长期使用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优点。因此,利用植物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研发化妆品是目前化妆品行业的热点和趋势,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植物提取物用于化妆品的生产,而且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运用于化妆品中的植物提取物主要有:熊果苷、植物类黄酮起到 祛斑美白的作用;原花青素、植物多酚、茶多酚、葡萄多酚、苹果多酚等起到抗衰老的作用;透明质酸、维生素等起到保湿修复作用;还有果酸、芦荟、甘草、紫草、桂皮、沙棘、白芝等起到防晒的作用。 目前,以功效性需求为主流,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注重美容与健康相结合的理念影响着化妆品的研究开发。因此,植物提取物类化妆品将成为未来化妆品产业的主导力量。

2. 生物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医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在化妆品原料的研发、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等化妆品工业领域中的多个环节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如透明质酸(H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皮生长因子(EGF)、核酸(RNA)等,作为功效添加剂都成功地应用于化妆品。趋向生物化是当今化妆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生物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为化妆品提供新型生物活性添加剂:生物技术主要用于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化妆品活性添加剂,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提取分离技术、生物发酵技术、酶工程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为化妆品开发提供高效、安全和价优的原材料和添加剂。

(2)对化妆品进行功效性评价:客观有效的化妆品功效性评价方法是限制化妆品领域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运用生物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评价化妆品的功效性,主要包括化妆品美白功效、抗衰老功效、抗敏功效、祛红血丝功效等。

(3)对化妆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和皮肤科学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为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如检测化妆品刺激性、检测化妆品中致病菌等。

3. 新型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大多数化妆品均属于乳状液体系,新型乳化技术是化妆品行业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相对普通乳状液,乳状液乳化粒子具有独特的结构,可以具有促进化妆品有效成分在皮肤上的渗透,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改善化妆品的肤感等优异的性能。应用于化妆品体系中的特殊结构乳状液有:液晶结构乳状液、多重结构乳状液、纳米乳液、微乳液、固体颗粒乳化等。

(1)液晶结构乳状液是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形成液晶结构的有序分子排列,这种有序排列使得液晶乳状液具有比普通乳状液更好的稳定性、缓释性与保湿性等优良的使用性能。这种体系液晶结构的形成不但与乳化剂的类型有关,还高度依赖于乳状液的配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等。

(2)多重结构乳状液是在某种类型的乳状液再分散到以原分散相为介质的液体中形成的液液分散体系,按结构可以分为水/油/水(W/ O/W)型乳状液及油/水/油(O/W/ O)型乳状液。多重结构乳状液同时具备了W/O型与O/W型乳状液的优点。由于其多重结构,在内相添加的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要通过两相界面才能释放出来,这可延缓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延长有效成分的作用时间,达到控制释放和延长释放的作用;多重乳状液中不同的活性成分可以置于不同的乳化相中而彼此又被隔离,可减少它们之间的接触,使它们各自产生即时的或持续的释放特性;多重乳状液结合了O/ W型及W/O乳状液的优点,具有优良的肤感。

(3)纳米乳液是指粒径分布于微乳状液与普通乳状液之间的一种乳化体系,粒径分布一般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纳米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不会发生聚结,即使在超离心作用下出现暂时分层现象,一旦取消离心力场,分层现象即消失,体系又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稳定体系。纳米乳液由于其粒径分布很小,可以促进乳化体系中的活性组分的渗透性。

(4)微乳状液指一种液体以粒径在10~100nm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中形成的透明的分散体系。微乳状液由于其特殊的形成机理,使得体系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比其它的乳状液均有良好的稳定性。微乳状液应用于化妆品中主要有以下性能:自发形成的微乳状液,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稳定性好,可以长期储藏,不分层;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成分较高的产品,且产品无油腻感;通过微乳液的增溶性,还可以提高活性成分和药物的稳定性和效力;胶束粒子细小,易渗入皮肤。

(5)固体颗粒乳化体系是指固体颗粒代替传统的化学乳化剂,固体颗粒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液滴之间的聚集,制得稳定的油/水分散相。以固体颗粒为乳化剂的乳化体系性质不同于传统乳化剂的护肤品配方,主要适用于防晒配方、低刺激性配方以及液态粉底配方中,该类型的配方主要有以下优势:首先由于用固体颗粒乳化剂替代了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而使配方的刺激性大大降低;其次固体颗粒乳化剂本身可作为防晒剂使用,并与其它防晒剂有协同增效作用,降低配方中防晒剂的总用量,进而降低产品的刺激性并使产品更加清爽;第三,固体颗粒乳化剂的使用可改善产品的肤感和涂抹性,开发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第四,由于固体乳化剂和许多活性组分的相容性更好,所以在选择活性组分时的范围会更广,配方的功能性也会体现的更明显;另外,固体颗粒乳化体系的稳定性不受油脂 性质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护肤产品,可以选择更宽范围的油脂,以制备出性能更佳、更稳定的产品。

4. 包覆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化妆品功能性如营养、保湿、防晒、美白及抗衰老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研制这些功能性化妆品时,起作用的活性组分在皮肤上的渗透性、作用时间、稳定性以及在一定浓度下对皮肤的刺激性都是实现功效性的关键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大大地限制了功能型化妆品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许多化妆品厂家更多地进入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以期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包覆技术。近20年来,欧美及日本对化妆品中功效性活性组分的超微载体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微胶囊、多空聚合物微球、脂质体以及有脂质体结构衍生的固体脂质微粒等,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化妆品配方中。包覆技术主要是将活性组分包覆于一微结构中,大大提高了活性组分的稳定性;鉴于微结构与皮肤之间的亲和性,促进了活性组分在皮肤上的渗透性;活性组分在微结构中的缓慢释放,实现了活性组分的缓释效应,达到长期有效的性能;同时对于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活性组分,微结构阻隔了活性成分(如防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活性组分对皮肤的刺激性。

【参考文献】

高薪,王峥,王超,张林波.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1,(04):318-319

张广伦.生物技术在几种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4):28-32.

张婉萍,朱亮亮.乳化工艺对液晶形成的影响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9,39(1):35-38.

张婉萍,刘玲雁.配方组成对烷基糖苷体系液晶形成的影响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0,40(1):35-38.

张婉萍.固体颗粒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6,(09):25-28.

张婉萍,朱海洋.应用在化妆品中的纳米脂质载运系统[J].日用化学工业,2008,38(5):327-330.

牛庆华,曹磊昌,张婉萍.固体纳米脂质微粒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日用化学工业,2009,39(5):77-79.

张婉萍,牛文霞.包覆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固体脂质微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学报.(已接受)

MULLER R H,PETERSEN R D, HOMMOSS A,et al. NLC in cosmetic dermal products [J].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07,59(6):522-530.

RADTKE M, MULLER R H.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the new generation of lipid drug carriers[J]. New Drugs, 2001,2(1):48-52.

第5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学科,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自1971年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Cetus)成立至今,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已走完了近四十年的路程,已有近百种生物技术药品陆续完成临床试验,投产上市。二十一世纪又将是生物技术制药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普及较差,教学活动相对滞后。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高校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实验技术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技术,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基本技术已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这就造成相应的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脱节。学生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了解,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内容联系不上,更无法谈到后期的产业化应用。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同药物生产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中强调相应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体现“实用”这个原则。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后期的发酵工艺和纯化工艺。由于是一门产业化的综合工程,所以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个分支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刚刚入门的大学本科药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制药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不切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理论中精选出同各种主要工艺密切联系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手段主要阐述相应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比如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其基本原理可以用分、切、接、转、筛这五个字进行概括,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时结合动态的flash课件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简明的概念。当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时,我们可以联系平时药物的生产过程。比如阐述诱导程序对基因工程药物产量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介绍工业生产中采用高热气体瞬时升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利于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后期纯化。同时结合常人洗澡时,高温造成体内热休克蛋白增加这一事实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枯燥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后期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2实验教学前预习已往的实验技术

预习是诸多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所涉及的很多技术,比如分子克隆操作、杂交瘤制备、细菌发酵培养等都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中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将不会赘述。但是很多学生对其相关内容掌握不够,这就造成在讲述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时,学生对以往知识未免生疏,而对新知识又疏于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前,应该对以往学过的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导课的作用,利于后续药物生产相关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当讲授发酵工艺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预先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特性、生长周期、生长代谢特点等一系列微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复习以往知识,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发酵工艺学教学部分,讲述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诸多对细菌发酵的影响因素。可见预习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3重点学习同各种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

同理论内容一样,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的实验内容同样庞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精挑细选,重点突出。介绍每一分支的制药工艺时,精选1到2个主干的实验技术,这样既为学生理清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脉络,还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操作有一基本了解,达到教学目的。而素质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此实验教学为主干,继续进行扩充学习。

4注意各种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横向联系,相互结合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实际的生物制药往往是众多生物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单独的一门技术无法完成从药物生产到后期的鉴定这一综合过程[4]。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将各项技术有机结合、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进行生物药物纯化工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纯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术,同时提醒学生高质量的纯化效果需要各种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将会增加各种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一部分。让学生合理应用已经学过的各种纯化技术设计实验,分离相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纯化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纯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可见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是生物技术制药从实验教学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必备手段。

总之,生物技术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预习已知的实验技术、重点学习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203.

[2]金晶,许东晖,梅雪婷,许实波.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36-38.

第6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乳制品加工 生物技术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进程的日益深化,食品加工和风险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如何通过生物技术的引入,提高乳制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乳制品生产加工技术与质量,完成企业和国际的接轨,早已成为各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1、生物技术的含义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先进的工程学技术、生物体系和先进的生物学,进而促进生物特性的改变达到物质的转化,以满足人们对各种产品的生产需求。我们可将生物技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的生物技术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阶段。传统的生物技术阶段主要以酿醋、酿酒和酱油的酿造等为主;而近现代的生物技术则是以生物标本和发酵技术等为主的;而新型的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现代生物的反应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等,均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阶段。乳制品行业的各方面均有用到现代的生物技术,例如良种牧草和乳牛的选育、乳产品成分的改善、饲料生产和乳品质检、提高产奶量等均与现代生物技术密不可分。

2、在乳制品的加工中应用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

2.1 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乳制品质量

通过将生物技术引入到乳制品加工企业,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乳制品质量,增加了乳制品的产量。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实现了企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通常为了提高乳牛产奶量,可能会向乳牛注射某类激素比如牛生长激素(BST)这一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

2.2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增强乳免疫功能

生物技术在入职品的加工和使用中,可提高产奶质量,提高乳制品免疫功能。为了使乳制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广阔的市场,占据有利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以SWOT分析为基础,细分乳制品市场,并从中寻找突破口。利用生物技术,对细分的市场实行乳制品的质量改进措施,提高某方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举例如下,婴儿的乳制品市场,婴儿尚未有完全的免疫系统,在婴儿的乳制品中有目的的引入生物技术,对婴儿的乳制品免疫功能加以改进,有利于乳制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使乳制品企业生产出适宜于婴儿食用的乳品,增强乳制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企业的生产销售阻力,使企业更容易趋避利害关系,更有利于企业社会使命的的完成。

2.3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增强乳免疫功能

竞争力的概念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进入我国的,并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公认的竞争力战略研究的权威应为麦可.波特,他提出了有关竞争分析方法与技巧,并特别强调了竞争力应以企业产品的差异化能力与成本领导能力为本。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体现在不同方面:成本、产品差异等。乳制品企业同样应当考虑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增进了乳制品企业和国际间的联系,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3、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

3.1 生物技术的引入,加快乳蛋白生物的活性肽的开发

生物技术的引入有利于改进乳制品的产量与质量,及乳蛋白生物活性肽。乳制品的重要原料是乳蛋白,而乳制品的生产则依靠蛋白酶,该领域如此受重视的原因,就是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肽,经过水解乳蛋白,可获取大量的生物活性肽。

3.2 增强乳制品免疫功能

婴儿正处于发育期间,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急需要母乳的保护。但在生物技术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新的乳粉的开发,并增添了免疫球蛋白,可有效的抑制并杀死肠道病原菌,增强婴儿的免疫功能。生物技术的引入为乳制品行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3.3 生物技术的引用,可降低乳制品中苯丙氨酸含量

将生物技术引入到乳制品企业的加工过程中,可有效降低乳制品中的苯丙氨酸含量,降低乳制品产生的副作用。在乳制品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公众对乳制品的强烈需求,而且企业所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必须符合各项国际指标,使其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发展。苯丙酮尿症属于先天性的代谢异常病症之一,这种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酪氨酸不足,苯丙氨酸羟化酶阻碍了苯丙氨酸的转化,致使大量的苯丙氨酸积存到血液中,大约在正常状态的10倍,损伤了大量的细胞,影响婴儿的智力发育。人体健康可能会受苯丙氨酸影响,尤其会对8个月到8周岁的儿童中枢神经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

4、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企业的乳制品质量,优化企业的乳制品加工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在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引入:乳蛋白的生物活性肽、固定性技术、ATP生物荧光技术、利用乳脂肪修饰和降低乳制品中苯丙氨酸等的生物技术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乳制品企业的发展。因此,乳制品企业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根据相关数据和定性对其进行分析,并使该技术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方辉.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新进展.饮料,2001.

第7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一、高中生教学“绿色”概念渗透的背景

“绿色”问题之所以成为当代最热门的话题,是因为人们日益感到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危机已愈来愈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人们究其原因时发现,所有这些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地球本身的背信弃义,而是我们人类的自身行为所致,它们是自然对人类无节制行为的报复和惩罚,它们警示世人:必须善待地球,尊重自然,照拂环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同生、共养、和谐的新型关系。绿色环保问题也引起了国家与国际的重视,2009年1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为自愿、自主行动。而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达国家要大幅度的减排,这个行动是强制性的。

转基因食品应该被标记出来么?你对转基因生物的态度是拒绝还是接受?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紧缺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生物技术在解决食用蛋白、饲用蛋白等矛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物教学能否回避这些问题,回答是不可以。

二、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绿色”概念

1、从生活着手

在生活方面,人们开始追求绿色消费、使用绿色产品。出于对近来英国疯牛病、香港禽流感、欧盟四国二恶英等恐怖事件的担心,目前人们最熟悉的绿色产品可能是绿色食品。据报道,国际组织对于绿色食品(国际上称之为有机食品)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指尽量避免生物肥料和农药栽培、且加工过程尽可能少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尽管它们的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出0.5~1.5倍,但在欧洲有85%以上的消费者宁愿高价买。

香蕉、马铃薯、番茄、西瓜等都是真的!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它们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紧缺成为全球性问题。生物技术在解决食用蛋白和饲用蛋白的矛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大规模培养细菌、酵母菌、霉菌以及某些原生生物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或者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来提高其品质,如提高营养价值、增强抗性;甚至可以利用改造过的植物生产药物、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等。

2、从国家生物研究看绿色生物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有三项:“纳米医药制剂、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器件”纳米生物技术是一项涵盖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综合性跨领域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纳米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因此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对超细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3、从教材中挖掘“绿色”

第8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治理方法;生物技术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兼有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特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主要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污染控制的生物,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修复和重污染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各个方面,环境生物技术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细胞融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等技术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生态概念的不断加强,市场对生物技术、生物产品的需要明显增多,政府也更加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本身也将更加成熟。

一、环境生物技术

在废气及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采用生物技术控制和处理废气,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或恶臭物质降解或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类物质,从而净化空气,是一项空气污染控制的新技术。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所采用的生物反应器为生物净气塔、渗滤器和生物滤池等。

(一)生物过滤法

生物滤池内部填充活性填料,废气经加压预湿后从底部进入生物滤池,气体中的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或恶臭物质与填料上附着生成的生物膜(微生物)接触,被生物膜吸收,最终被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其它成分,处理过的气体从生物滤池的顶部排出。该方法的特点是设备少、操作简单、不需外加营养物、投资运行费用低、去除效率高,但反应条件较难控制、占地面积较大。

(二)生物洗涤法

生物洗涤法分为废气吸收和悬浮液再生两个阶段,通常由一个装有填料的洗涤器(吸收设备)和一个装有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生物反应器(再生反应器)构成废气从吸收设备底部进入,向上流动,与顶部喷淋向下的生物悬浮液在填料床中相互接触,经传质过程进入液相,再进入微生物细胞内或经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分解,净化后的气体从吸收设备顶部排出。吸收了废气的生物悬浮液从再生反应池的底部进入,通入空气充氧,废气被微生物氧化利用的过程也就是悬浮液的再生过程,再生后的悬浮液再进入吸收设备进行顶部喷淋,吸收与再生两个过程反复进行。该方法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易控制、压降低、填料不易堵塞,但设备较多,需外加营养,成本较高,对溶解度小的化合物难以处理。

二、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处理水中污染物的方法,通常被称为生化处理方法或生物降解法,以植物吸收为主来净化土壤与水体的方法有土地生物修复、生物塘和人工湿地技术等。

(一)生化处理技术

由于生化反应的过程、条件和参与反应的微生物种类的不同,生化处理技术可简单地分为好氧与厌氧降解两类,两类生化反应的基本过程如下:好氧降解:有机物+氧气+好氧微生物/酶水+二氧化碳+无机养分+能量。厌氧降解:有机物+厌氧与兼氧微生物/酶降解的有机产物+无机养分+能量。

(二)生物自然净化技术

生物自然净化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水体生物处理系统的生物塘(厌氧塘和氧化塘)和土地处理系统的人工湿地。生物自然净化技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占地面积大,出水水质不易控制。

生物塘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等方式带走污染物以净化水体。氧化塘中除选育合适的水生植物外,还增加了曝气,以促进水体中生物的好氧降解。传统的生物塘占地面积大,污水停留时间长,处理效率较差。目前通过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水葫芦、芦苇、水莴苣等),建立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增强了生物塘的处理功能,促进了水体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三、环境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固体废弃物中的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主要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发酵沼气。

(一)卫生填埋。卫生填埋是将城市生活垃圾存积在大坑或低洼地的卫生填埋场,填埋场下层应有不透水的自然隔水基质或人工隔水层,在填埋场设置排气口和监测系统,每天填入的垃圾压实后铺盖一层土壤,并通过科学管理来恢复地貌和维护生态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垃圾通过卫生填埋还可产生沼气。

(二)堆肥。堆肥是固体基质在有效的低温条件下的发酵过程,适用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其基本步骤是:废弃物―预处理―堆肥―后处理―存放。对堆肥处理器进行足够的通气是堆肥成功的关键。该技术安全性高,成本低廉。

(三)发酵产生沼气。主要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等。其原理是微生物厌氧发酵使有机质降解,产生沼气,此法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沼气不但可用作照明和燃料,还可建成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猪、沼、果”生态农场等生态农业模式。

第9篇: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生物技术药物是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疗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2012年全球销量最高的10种药物中,有7种是生物技术药物,现代生物制品的概念已外延成为生物药品或生物技术产品的同义词[4]。随着全球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及适应症不断增加,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5]。目前,各高校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开设是相对更为普遍的,如何做到生物制品学与生物技术制药的合理搭配和内容衔接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二者相比较而言,主要的差别是生物技术药物不包括各类疫苗、菌苗、血液制品以及人或动植物原料制备品种。为此,在生物制品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保证主要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强调以上区别而注意体现两个课程的差异,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讲授。

2.关注国内生物制品领域发展现实情况。

尽管目前我国生物制品的种类、数量不断在增多、生产工艺持续改进,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该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制品在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新产品的研发多为仿制品或工艺改进品,科技含量高的新、特、优产品较少,且研发周期长,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4]。以上原因导致国内新产品的研发跟不上疾病流行趋势变化。我国政府对生物制品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研究在各级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如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十二五计划等[4]。在政策、条件、人才、资源多方条件的协调下,我国生物制品产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我国生物制品的标准化研究和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批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标志我国从此跨入国际一流的生物制品质控队伍行列[6]。新产品方面,我国已经先后批准上市多种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和血液制品以及36种国产生物技术药物,其中7个品种在国际是首先批准上市,包括重组血管内皮抑素、重组葡激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整个产业产值方面,2010年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已经超过1200亿元[6]。以上这些现状决定了高校生物制品课的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振兴的人才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最新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对其今后的研究和工作能够发挥引导作用。

3.注重教材和讲义的建设和更新。

生物制品的教材建设相对其他课程明显落后,正式出版的教材屈指可数。针对这一现实,我们经过长期时间的研究总结,编著了一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适合综合院校本科相关专业使用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很多相关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之相关研究内容和技术及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因此对该部教材已经在进行新的修订(第二版)。尽管如此,教材的修订速度仍无法跟上相关研究和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弥补这一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讲义的不断更新,在保证主要框架结构无改变的前提下,注意生物技术各个方面的最新发展以及应用到生物制品领域的最新变化。特定传统生物制品品种的工艺改变和技术提升、以及最新制品的产生和生产是主要的关注点。

4.课程论文的作用。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效果显著,但也有过于教条等缺点,在正常授课和考试考核的基础上,把部分成绩和课程论文联系起来,用课程论文作为一些专业课考试形式,作用将非常巨大[7]。通过指定内容或自选内容相关领域的文献阅读,完成综述论文的撰写,达到成绩评定和自身文献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通过广泛的特别是英文文献的阅读,不但可以加强文献阅读能力培养,而且对于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也具有促进作用。此外,该论文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还可以弥补单纯考试的局限,经实际评估,该举措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5.课程实验课的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