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特征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为进一步加快上海市闸北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2005年10月闸北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闸北区社区诊断报告”工作,这项工作被区卫生局列为重点社区卫生项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闸北区8个街道及1个镇的社区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健康保健与卫生服务、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等4类10项。

1.2调查方法

采用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提供的《上海市闸北区社区诊断工作手册》的要求和方式,使用统一格式的调查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街道、居委会、学校、居民进行定量调查,并结合社区居民定性访谈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面访、逐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的质量控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一级质控和区疾病预防中心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其中5.00%进行复核的二级质量控制。

1.3数据处理

对访谈、讨论等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与整理。调查问卷统一

收回,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自然环境状况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共辖8个街道、1个镇、2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区域总面积29.18 km2,其中陆地面积为28.76 km2,人口密度24 240人/km2,绿化覆盖率17.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8 m2,环境空气质量为中等污染,四季平均温度18.1℃。

2.2人文环境状况

2005年,区增加值562 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3%,财政收入362 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6.91%;居民户均住房面积54.37 m2;区内共有普通中学52所,小学35所,幼儿园57所,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休闲娱乐环境包括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室内游泳馆1个,各种训练房5个,文化馆11座,图书馆11座,电影院4座,茶艺馆1座,革命史料馆1座,评弹团1家。

2.3社区健康状况

2.3.1人口学资料社区常住人口8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7 323人,流动人口约110 645人,总户数257 638户,沪籍户均人口2.75人。社区中男性占50.52%,女性占49.48%,男女之比为1.02∶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76%,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3.41%,老少比为2.84∶1;平均期望寿命80.72 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5‰,老龄化程度明显。2005年共出生3 204人,粗出生率为4.53‰;0~6岁儿童20 669人,占2.92%,育龄妇女占25.06%,残疾患病率为1.67%。各社区人口学特征见表1。表1显示,平均每个社区所辖服务人口为8.84万。

2.3.2流行病学诊断2005年全区共死亡5 716人,粗死亡率为8.08‰。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39.10%)、肿瘤(29.31%)、呼吸系统(9.93%)、损伤和中毒(5.19%)、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4.16%)。婴儿死亡率为2.81‰,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1 706人,发病率为241.04/10万,死亡12人,死亡率为1.70/10万。从死因来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40%)已不再是闸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社区8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率为高血压19.68%、糖尿病4.11%、脑卒中1.38%、骨质疏松、骨关节病6.36%、高血脂5.24%、肿瘤1.17%、冠心病2.62%、慢性支气管炎1.90%。病房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糖尿病。

2.3.3需求与利用社区居民主要就医需求一部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专科或三级医院确诊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治疗、定期复查及接受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复等;另一部分为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门诊每医疗费用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84.46元,平均每住院病人费用6 044.01元。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心理因素30.06%,吸烟19.37%,高脂饮食18.67%,饮酒11.60%,肥胖10.37%,其他9.93%。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居民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94.66%,平均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时间10~15min。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为9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95.08%。居民医疗费用构成:医疗保险88.98%,自费7.02%,劳保1.76%,其他2.24%。

2.4卫生状况

2.4.1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区内共有公立医院28所,其中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三级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3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精神病医院2家,口腔医院、妇幼保健所、专科防治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全区总床位数4 679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数475张,占10.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见表2。

2.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共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职工总数7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46人(执业医师302人,注册护士219人,共有全科医师109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0.43人、护士0.31人。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11.91%,大专30.02%,中专51.27%,中专以下6.80%。卫生技术人员≤35岁占37.27%,35~45岁占14.37%,45~50岁占20.22%,≥50岁占28.14%;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16.87%,初级及以下职称占82.11%。

2.4.3社区卫生服务量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总人次占全区门诊总人次27.02%,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人次5.84%,年住院人次占全区住院总人次4.66%,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总人次4.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运行状态见表3、表4。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上呈发展势头。区域内近90%居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尚合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方便性较好,慢性病居民多数选择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率也较高。

区域内>60岁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9.76%,>80岁高龄老人占3.41%。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0%或≥65岁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时,这个地区或国家就成为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1]。闸北区8个社区≥60岁老年人口比例均高于10.0%,且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老年人口已达254.6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98%[1]。而闸北区老年人口系数指标已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临汾社区≥60岁老人所占比例数(21.28%)位居全区之首,最低的社区也达到17.98%,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区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上海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均要高于其他年龄组[3]。因此,有必要结合本社区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特点,提出适合老年人口的卫生方案和卫生政策,政府应对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进行规范、支持和政策倾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几种常见慢性病提出几套可行的治疗规范和治疗目录,同时增加站点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家庭病床的服务数量及领域。

疾病谱显示,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骨关节病、高血脂症、白内障和糖尿病。可见高血压是每个社区位居首位的疾病,它是引起其它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开展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社区当务之急。必须积极开展控制高血压病的干预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健全以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居委会为基础的多层次的慢性病防治网络,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工作。在对慢性病人良好管理的同时,影响周围人群,让慢性病防治工作家喻户晓[4]。

从社区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统计结果来看,心理因素占首位,为30.06%,是影响该区居民健康的潜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在目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重视。处于第2位的是吸烟和高脂饮食。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发生除了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外,与目前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也有一定关系[2]。必须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家庭“三站式”服务,全面深入地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知、信、行水平[5],尤其是针对性地多开展一些相关专家咨询和讲座活动,以使居民多了解一下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降低由于长期心理压力对身体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损害。

目前闸北区南北卫生资源之间无论在固定资产、业务用房、年业务收入和收支节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还是以药品占主导地位,预防保健经费总数占总收入的7.12%,远远低于医疗及药品(61.35%)等所占的比例,导致达到全区慢性病全人口规范管理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全区平均每位病人出院费用为6 044.01元,平均每一病人门诊均次费为128.88元,平均每张处方值为84.46元。这些数据均要高于2004年上海卫生统计年鉴统计的分别为4 709.95元、125.66元、75.60元的数值。说明,目前闸北区居民的医疗成本仍偏高。我们要立足于利用社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盘活社区内卫生资源的存量,有针对性地调配,注意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卫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和降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充分利用该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优势,扎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学历及职称结构来看,两者的构成不合理,医护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全科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水平的要求。调查的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学历仍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80%左右;职称结构也以中初级职称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高级职称医护人员,这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的目标还有差距。同时根据每万人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全区共需243名全科医师,而2005年全区全科医师仅为109人。除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外,其余的都紧缺全科医生。上述这些都影响了社区医疗队伍本身的水平。建议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加速培养一支培训到位,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务人员队伍;吸引本地或外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改变社区医生以中专、大专为主的情况,增加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的比例,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交流学习,不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外部输血和自我造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可信度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

4参考文献

[1]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0.

[2]周海城.社区慢性病防治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全科医学,2002,5(6):421-422.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06.

[4]濮欣,朱丽娟,刘晓明.中山市岐江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社区诊断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17):1428-1429.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关键词】政府管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影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显现出与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的滞后性和矛盾,存在诸多的问题,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政府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调配者和管制者,要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的调配,并成为政策的拟定者和执行者,有效地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相关概念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社区结构,它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群构成,拥有共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利益诉求等,并形成了共同的社区意识,对于居住的社区有极其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则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利用社区资源和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向社区范畴内的居民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在社区的区域范围之内可以实现便捷、经济、实惠的卫生服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主要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现实需求是满足两个条件,即:有卫生服务消费的欲望;有购买卫生服务消费的能力。潜在需求是有明确的卫生服务欲望,却还由于各种因素而没有付诸行动的需求。现实有效需求可以直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和政府管制效果。

政府管制主要涵括经济性管制方式和社会性管制方式。其中:经济性管制方式,主要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预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而采用的管制方式,它可以确保需求者的公平利用。社会性管制方式,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的视角,对社会环境、自然资源、安全等方面,实施强制性的管制方式。政府对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影响,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强化宣传等策略和方式,将市场调节与社区管理相融合,依循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规律,做好“按需分配”,将城市社区居民的潜在卫生服务需求转化为现实有效需求,以达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好地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履行其管制职能。

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管制机制分析

(一)国家政府管制机制

1、确立国家政府性质及地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之中,国家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地位和作用,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处于国家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管制的辅助和配合角色,围绕政府的建设规划、社会动员等主题,从基层机构的层面,突显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管制。对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政府要严格把关,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管制,避免一定区域内的医疗竞争秩序的混乱。还要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模、数量等加以宏观的控制。

3、实施因地制宜的管制方式。在国家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制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性,兼顾医疗服务的可竞争性和可度量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管制。同时,政府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好地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效能。

(二)地方政府管制机制

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其便捷性、普惠性而成为社区居民的医疗首选,然而,其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是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为此,城市地方政府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制,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社区居民无法准确地获知服务的质量。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价格管制。为了避免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垄断性,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管理过程,实现对卫生服务价格的管制,要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供应管制,适当扩大药品供应的种类。

3、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竞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的特征,然而他们在提供同样的卫生服务时,却无法获得与公立医院相等的待遇,这极大地挫伤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为此,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政府要限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投入和公共利益的监督管理,要固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返还基数,对于其增加的业务收入要全额返还,以供社区卫生机构内部分配,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绩效。

三、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管制应对之策

(一)强化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

1、实现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设置

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配置,重点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人才队伍配备、设备配备等,实现优化配置,要在政策调整的前提下,梳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明确机构的运行机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用人机制,采用绩效考核和人事分配制度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多元化的运作模式,探索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构职责和范围,并核定其资金补助政策,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2、合理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和药品价格。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持公益性的地位,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措施,以更好地实现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属性。属于社区卫生服务常用的药品,可以由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向社区居民进行零差率的销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要使用的医用耗材也主要是采用这一运行机制。在这种“收支两条线”的运行机制之下,可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的安全性,也可以极大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以社区居民的实际现实卫生服务需求为主,最大程度上保护社区居民就医的最低需求,这在一定程序上也缓解了大型医疗机构的压力,对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价值和地位有直接的影。由此可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中,采用“收支两条线”的运行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较好地控制药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所占的比例,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同时,还要采用多元化的医疗补偿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可以有效地减轻社区居民的高额医药费用压力和负担,较好地保持社区居民卫生服务保障的水平。

3、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监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推进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要强化对双向转诊机制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疗机构的循环医疗康复制度,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内的三级医院都有双向转诊协议,以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调和控制管理,更好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制度化。同时,还要推行监管医护人员的执业准入制度,以更好地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形成一种健康的、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价值,也可以有效地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和难题。在这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下,可以使小病不出社区、少数需要专业医疗技术处理的病人转诊到大型医疗机构中去,实现协调的、监管有效的、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扩大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将常见病和慢性疾病项目纳入到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报销范畴,政府要给予医疗保险报销方面的倾斜政策,引导人们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就医的首选。

(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

1、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素质,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技术考核,吸引具有临床经验和住院医师进入其中,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可以采用定编定岗、短期在职培训、长期学历教育、专业转换培训、合作交流、多点执业等方式,更好地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诊断、健康干预和指导。

2、注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发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在增强自身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同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明晰自身的功能定位,最大程度上降低医疗风险。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要以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质量管理的目标,要重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评价,要仔细全面地辨析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要让社区居民重视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知和了解,直接表达出自己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并客观比较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差异,更好地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将自身的服务项目细化和分解,首要考虑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卫生服务项目,确保预防与治疗并重、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并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我们要重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要基于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不同需求,关注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费用、药品价格、服务态度和质量等因素,实现政府管制之下的有效解决和应对,强化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宏观管制,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伟. 中国政府管制原因和改革――一个解释框架[J]. 晋阳学刊. 2012(05)

[2] 赵德余,梁鸿. 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上海的经验[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 张敏. 谈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0(10)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卫生服务 现状 干预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8-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划分,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老年人作为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 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 结果及分析

2.1 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占总人口的17%,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 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龙泉街道15.1%,朝阳街道17.8%,飞英街道17.1%,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 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 干预对策

3.1 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 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使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92-02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要求现代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各项职能日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的重要职能项目之一,也是保证全民身体健康,提高国民素质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化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非常重要。

1 背景

1999年卫生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2003年1月国务院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03]3号)中提出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分工合理、方便快捷的新型城镇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城镇主要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城区重点是加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贯彻国务院这一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外部支持环境,促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部、民政部等部委已于2003年开始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2006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上海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将“试行患者约定服务和双向转诊”作为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2009年,国家医改方案要求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加快建立适合国情民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必然途径。

多年来,长宁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发展,紧紧抓住二个关键,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政府职能;二是转换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也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2 现状

2.1 中心和站点情况:截至2009年底,长宁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均在3000M2以上,其中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超过5000M2。虽然,与上海市其他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较,长宁区的业务用房并不宽敞,但是,各家中心把服务流程、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形成不同服务特色。长宁区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业务用房面积为5732.2M2,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136.48M2,其中有59.5%的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小于150M2,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但是,与2008年相比较面积达标服务站的个数增加了28.6%。每年,长宁区下达一级工作目标,把对未达标服务站的改扩建工作责任落实给一级政府街道,由街道政府负责选址、提供用房和装修。

2.2 人力资源情况:截至2009年底,长宁区平均每1000名居民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24人,拥有医生0.601人,拥有护士0.523人。平均每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为616名居民服务,医生为1664名居民服务,护士为1912名居民服务。平均每1000名居民分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为1.403人、0.519人、0.452人,分别为社区居民服务人数为743人、1926人、2212人。

2.3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情况:2006~2009年,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呈上升趋势,2006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0.76%,2007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4.13%,2008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6.96%,2009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8.15%,其中中医门诊服务占当年门诊服务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43%、14.86%、16.85%、12.04%。社区家庭病床服务数2006年为46294人次、2007年为78222人次、2008年为77907人次,2009年为63915人次,2006年~2007年家庭病床服务人次明显增加,2007~2009年家庭病床服务人次逐年下降。2006年开始试行的双向转诊工作量呈逐年大幅度增加,上转病人分别为2006年264人次、2007年2854人次、2008年7050人次、2009年12953人次;下转病人分别为2006年131人次、2007年121人次、2008年273人次、2009年698人次。

2.4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2006~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例数逐年下降,分别为2006年360例、2007年279例、2008年245例、2009年146例。2006~2009年孕产妇保健人次数分别为8164人次、1244人次、14009人次、10955人次。免疫接种2006~2009年逐年明显增加,2009年与2006年接种数相比较增加130182人次。高血压病管理有效控制率由46.48%上升到64.05%,糖尿病有效控制率由27.19%上升到39.22%。

3 分析

3.1 不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长宁区将中心和站点建设纳入所在街道的当年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挖掘潜力,共同筹集资金,使站点改扩建工作落实到位。目前,共建立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居民步行十分钟即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由于长宁区地处中心城区,选择服务站用房选址较难,同时,社区居民对于站点的设立有着种种误解,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强烈,对社区卫生的服务非常认可,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邻不能接受。因此,服务站改扩建工作越来越难。

3.2 不断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根据规定一个全科医生平均服务对象1000名,目前已经达到1500~1800名居民,存在严重的全科医生缺乏的问题,也制约了提供服务的能力。此外,目前,全科医生由原先的专科医生经过岗位培训和职称专业考核后转到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测试不能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等同。

社区卫生基本服务项目中,涉及内容广泛有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残疾人服务、计划生育等。一是需要全科型中心层面管理即质控部管理人员。质控部的管理人员要精通各项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掌握考核的方法,能够有效实施。质控部管理人员是中心层面管理的核心,承担所有的业务工作的组织实施。目前,在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配备3~4名主要质控人员,分别担任医疗、公共卫生、护理质控主管人员。二是需要全科型团队层面管理即全科团队长。团队长不仅要精通业务工作,更主要的是发挥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团队人员。部分中心的团队长年龄组在50以上的占50%,年龄结构明显老化。所有的全科团队长和质控人员均由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而来,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知识。在思路的前瞻性、管理的科学性、处置的合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此外,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和主要方法的认识,,在管理考核实施中力度有限。

3.3 不断更新理念与认识。在社区工作中,医务人员缺乏整合意识,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没有有机结合。门诊只是开方配药,没有将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等内容进行组合。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没有跟上社区卫生改革的步伐。此外,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也有盲点,一味追求无偿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全然不知,对社区卫生所担负的康复与健康教育职能了解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各种原因,缺乏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人员,造成能级普遍低下。另外,人员构成比例极不合理,不能够配全、配足临床医疗以外的如B超、心电图、预防医学等专业人员。在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上述岗位人员日显重要,只能由临床医生、护士转岗或者兼职,一方面使医护人员更趋紧张,另一方面导致能级结构的不合理。

4 对策思考

4.1 建立社区卫生分级考核管理网络。建立考核网络,由团队长负责一级考核、质控部负责二级考核,同时,确定了卷面抽查和数量核对的比例,确保了考核覆盖面。质控部定期将质控情况汇总后,通过简讯或例会的形式,不仅反馈了信息,更是质控考核方法的带教。

此外,加快全科团队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提高考核质量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4.2 建立社区卫生多方联动服务网络。首先,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转变服务功能。需要开展社区诊断,经过统计和分析,得出社区的疾病谱及卫生需求,按其排列次序,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计划。如社区内老年人居多,特别需要加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防治管理,着力开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其次,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有效提升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强与街道民政、计生、残联等有关科室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共享,让居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享受社区卫生服务;做到“疾病预防立足社区、妇幼保健深入社区、应急行动依靠社区、城市医院牵手社区、责任医生扎根社区”。

4.3 建立社区人力资源培育网络。首先,要明确社区医生应是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特征相适应的全科医生,是不同于专科医生的综合型人才。其次,必须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培训工作,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选送培育全科医生。其次,运用协同服务机制,将专家请进社区,带教培养,提高全科医生技术能力。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进展

1.1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2,3] 政府严格监控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内的医疗系统。从各行各业的专家库中,议会每年抽调一小部分人员组成考核评估组,召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工、患者、患者家属、周边临近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召开座谈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舒适度、医院员工的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具体周详的调查。

1.2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4-6] 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是紧密相连的。初级卫生保健分为以下2种方式:①以社区为中心的保健服务,主要指为特定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以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社区模式著长;②以专科形式开展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特指专业医疗服务,分为专业合同和专业协作模式。

1.3美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7] 在美国,主要应用临床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种模型进行绩效评估。前者是通过观察医生提供的服务过程和结果,分析医生的服务模式。后者是分析医生服务的经济活动。现在,美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发了许多复杂的工具,并用这些工具来量化医生绩效。

1.4澳大利亚全科医学绩效评价[8,9] 澳大利亚的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包括健康状况和结果、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系统绩效3级19因子。这些级别是不分层的,而是充分反映卫生服务绩效多因素的影响。卫生系统绩效包括结果有效性、设计合理性、范围可及性、响应能力、安全管理和可持续性等几方面。

2 国内社区卫生绩效评价进展研究

2.1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梁万年等[10]采用"投入-服务-效益"的模式,对"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其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投入情况、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和特征情况、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服务的效果和效益情况、服务的费用等方面的指标,其对权重的设定采用的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1]。

胡晓玲、朱新侠及陈丽云等发表的文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初步应用》,最先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定量剖析,建立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了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其设立的指标体系对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比较适用。

《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文章中,周俊安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就诊费用、公平性、反应性以及满意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了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史,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取证所得[12]。

郭清等人[13]采用"投入-服务-效益"模式,并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实证研究,并在《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初步确定了三大类十五项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标体系[14]。

鲍勇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指标分为综合指标(包括硬件建设、服务质量评价);业务指标(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被动评价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卫生服务行业行风评议、其他)。在权重设置上采用专家直观判定法,利用在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中常用的千分制考评法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价[15]。

2.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16] 文献研究法:查阅现有的有关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的资料,收集本单位历年相关的所有指标,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考核指标体系备选库。

系统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将与评价有关的诸指标按系统(或属性、类别)划分,通过座谈的方法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获得个指标的评分结果,据此确定其主次,再从各系统挑选主要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专家讨论法:它是建立在指标库的基础上,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组织专家拟定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备选指标。

现场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考核指标体系中从日常报表中无法收集的资料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开展调查,收集资料,核实指标。在调查时注意指标的可及性。

专家评判法:主要是Delphi法。其核心是通过2~3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寄给每位专家,供专家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从而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较为可靠的结论。一般参加的专家以10~15人为宜,他们均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情者,这是因为预测精度与参加咨询的专家呈函数关系,随着专家数增加,预测精度提高。但是,超过15人后,进一步增加专家人数对预测精度影响不大[17]。

数理统计法:是将现场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筛选出合格的指标,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定权法、嫡权法、相关系数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指标筛选中,较多的采用系统分析法、专家讨论和评判法,较少采用客观评价法。

2.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是德尔菲法(Delphi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按其重要程度,依照经验主观确定系数,最后得到一个趋向一致性,且比较可靠的方案[18]。Brown.B提出选择专家是德尔菲法(Delphi法)预测成败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评价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估计的相对合理性和一致性,常常利用专家擅长系数和意见一致性系数等指标。擅长系数指的是某一评估专家对所提问题作出正确应答概率,通常擅长系数q不应低于0.80。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是反映所有专家对全部指标权重评估的一致程度的指标。一致性系数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评价指标评分的协调程度越好,说明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估计越为稳定可靠。

国内外经验表明,德尔菲法(Delphi法)能够充分利用各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是解决非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手段[19]。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梁万年[20,21]等专家学者采用了德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126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32项目,三级指标89项,并将126项指标编制成调查表进行现场预试验,并函询确立计算指标权重,同时采用克朗巴赫a系数和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评价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温亚彬[22]等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张家口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对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任晓晖[23]等四川省12个城市CHS中心的综合评价的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3 总结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国外绩效考评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其理念、宗旨、方法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但随着国家卫生资源投入的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指标的筛选与方法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强化,这些都是绩效考评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 12号).

[2]Martinc Misener R, McNab J, Sketris IS, et a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in health systems change: The Nova Scotia experience with the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 Initiative[J]. Can J Nurs Leadership,2004,17(2): 33-45.

[3]Diane EW, Anne-marie B, Robert JR. A results-based logic model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Laying an evidence -based foundation to guid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 College of health disciplin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4.

[4]PauL A, Lamarche. Marie -dominique beaulieu, raynald pineault. choice for change[R]. The restructuring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 in Canada, 2004.

[5]Developing Ontario 's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orecard. Health care: New research, new priorities new directions [R]. January 2006.

[6]Primary care for children. Primary care in Ontario[R].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science, 2004.

[7]NICE clinical guideline 34.hypertenti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2004.

[8]杨辉.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服务质量管理框架、措施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6(11),869-872.

[9]杨辉. 澳大利亚政府和专业组织在提高全科医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6(11),875-877.

[10]梁万年,土虹,杨兴华.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18 (8) : 460-462.

[11]栾兰.大连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估与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程晓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全科科学,2005(1):1-3.

[13]郭清,土小合,汪胜,等.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 (10):802-803.

[14]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

[15]鲍勇.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9-39,102-137.

[16]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3.

[17]孙振球.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8]卢祖沟,主编.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22.

[19]刘光富,陈晓莉.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2008, (1):23-26.

[20]李晓惠,陈旭嘉,陈建,等.加权秩和比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5-1306.

[21]张立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摘要】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员工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绩效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如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指标缺乏科学理论和依据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个人绩效考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绩效考核;社区卫生人员;社区卫生服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其中既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也包括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消费。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来提供。新近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业已成为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关键点。但是,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个人绩效考核制度已势在必行。

1 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迄今,全国各地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制度目标设计、运行等环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许多地方的绩效考核是为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行为,而不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服务;②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指标大多放在社区卫生人员方面,本该重点关注的社区居民反应性指标缺乏;③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指标本身不具有敏感性和可靠性;④指标的定义不够具体、独立、全面和易懂,极易造成理解错误和无法得到相关指标值;⑤考核主体单一,主要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单独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而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利益团体或关心评价结果的组织或个人,如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未纳入评价主体中;⑥考核的实施不规范,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相对完整的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也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功能方面进行设计考核的指标,但是由谁来实施考核和如何实施考核,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凡此种种,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挫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2.1 指导原则:根据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办法》的指导原则:①按工作数量定酬,按居民满意度定酬,兼顾岗位工资原则;②按劳分配,促进效率优先的原则;③标准时间设计参照标准时间设计参照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强度、工作技术难度为基数。

2.3 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以效益工资为主、岗位工资为辅,在分配中突出绩效。绩效考核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计算有效工作点数,重点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工作点数的考核。

工作数量以分钟为单位,按照中心实际开展的工作及所消耗的时间计算点数。根据国家法定工作日251天,8小时/天,共120480分钟每月10040分钟。在根据点数计算点值就是可分配总收入除以社区服务人员工作总时间及总点数。工作质量、满意度和信任度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在群众满意度与社区居民信任度等方面再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得出有效工作点数后根据点值算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的衡量单位是有效工作点数,有效工作点数是有效工作时间的有效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评定,即在一定时间内对各类工作人员均设定有效工作时间、工作量,并进行工作效率评定。工作人员下社区所做的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填写卫生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记录单;其次,在卫生服务人员中进行抽查;再次,在被服务对象进行抽查,以证实服务人员下社区服务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3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3.1 绩效考评项目和内容:绩效考核考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①普通门诊服务人次数;②常规检查(三大常规)人次;③特殊检查(心电、B超等)人次;④清创缝合服务人次数(含小、中、大);⑤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⑥病危病人服务人次数;⑦健康体检人次数;以上再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①社区诊断,主要是调查并掌握辖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等;②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及普及卫生保健常识等;③防疫工作,包括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及艾滋病的防治等;④慢病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控等;⑤保健服务,包括老年人、妇女及儿童的保健服务等;⑥精神病管理,包括定期随访登记、精神检查及心理咨询等;⑦残疾康复,包括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定期上门进行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等。以上再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3.2 个人绩效工资计算过程及方法

3.2.1 基本医疗类服务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计算过程:工作数量点数计算明细,见表1。

3.2.2 公共卫生服务类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计算过程:工作数量点数计算明细,见表3。

工作质量点数计算明细,见表4。

3.2.3 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和信任度点数计算: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各50点,进行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按照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他评资料获取办法: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标准值为90%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1点,扣完为止。

3.2.4 个人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法:

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者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为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满意度、信任度四个指标的有效工作点数之和。

个人绩效工资的计算公式:

个人收入=岗位工资+个人绩效工资

个人绩效工资=个人有效工作点数×点值

点值= 可分配总资金工作有效总时间

相关说明:①工作数量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个月)向基本医疗或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方提供的优质、无差别的服务量。

②工作质量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能够满足患者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

③满意度指居民(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医务人员提供的卫生产品、服务、形象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④信任度居民(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医务人员提供卫生产品、服务后对其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 周良荣.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 [D].2003

[2] 王勋英.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医院,2004

[3] 龚勋,姚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8

[4] 龚勋,姚岚,陈启鸿,陈瑶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关键词: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制度困境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对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递送体系和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组成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统称。优先发展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递送体系,能够通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心的下移,较好克服卫生服务递送体系的高端集中现象,带动卫生服务利用重心下移,促使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医疗与康复的有效供给,以实现卫生服务的提供公平。为了厘清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基本问题,这里分别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及其制度困境予以实证解读。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现状,我国医疗体制所存在的初级卫生服务与二级卫生服务之间缺乏制度化分工的结构性特征,需要构建一个专门的初级卫生服务提供者网络。鉴于此,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就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也作为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1999年,卫生部等10部委联合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5年各地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初级卫生服务。自此以后,各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始建立起来,全科医生培养也开展起来了。可以说,这种制度设计考虑到了我国的具体实际。“从理论上或者从制度设计者的主观愿望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有较高效率与较好经济性的卫生服务模式”,能够很好实现卫生服务提供公平。但客观的现实并没有同主观的愿望相吻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据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各地都新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只有少许政府部门兴办,大多数为集体所有制或民营;在2003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面还相当窄,即使在卫生资源条件较好的大城市上海、北京和天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较少,且用同期全国两周就诊率测算(资料来源: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即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最多的吉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理论上要在每天服务140人次;从2003年一2O0年的数据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在相当一部分西部地区以及若干直辖市相对滞后。

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利用率较低。从2002年一2004年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的市场份额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门诊服务市场上的份额相当低,在2002年一2003年甚至低于门诊部,绝大部分为医院所占据。在西部11个省,城市患者仅有10.3%前往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无疑,大部分患者还是直接到医院去寻求门诊服务。

再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普遍比较低,同时服务面狭窄。据调查,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远没有达到政策文件所规定的、或者教科书所描绘的状况,而基本上停留在门诊、输液、注射、出诊与访试(跟踪随访)等服务内容,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建立以及家庭病床服务刚刚起步,至于精神病人管理、儿童系统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残疾人康复等服务基本上没有开展。

2.制度困境。自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国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形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法规。尽管这些系列法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技术队伍建设、财政补助、服务功能、医疗保险定点、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对以上系列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反应。笔者认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以下制度性困境。

(1)社区卫生服务补偿的制度困境。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无疑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也涉及到两个部分,即公共产品的补偿和服务的补偿。前者属于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范畴的项目,理应以政府投入或购买为主,必要时个人也分摊部分费用;后者属于有偿服务的项目,除了从医疗保险获得补偿外,个人也应当负担部分费用。显然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途径理应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医疗保险支付、个人支付等形式。其中政府投入既包括对公立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阵地、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包括政府购买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鉴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公立性的,一般指前者。医疗保险支付是指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可是,这两方面的制度建构与制度落实均存在严重问题。

目前各地仍然将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展大型医疗卫生机构规模、改善大型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和加强大型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人才建设上。尽管政府投入卫生服务的资源十分有限,而这一资源却主要用于补助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医院、尤其是高等级医院。据卫生部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资料显示,2004年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拨款与补助仅占当年卫生拨款与补助的2%,而医院占当年卫生拨款与补助的64%。同时有资料表明,政府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10%。“全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自己通过市场租赁来解决业务用房问题,通过银行借贷来解决医疗卫生技术装备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了控制保险基金的使用、规范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采取定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办法,就意昧着部分非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失去了对经营绩效有着很大影响的参保就诊群体。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近1.4亿人,可是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这既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政府补偿的不公平与机构发展的不平衡,又放缓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非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边缘化,减少了投资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既未能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又严重影响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究竟是应该先提高能力再赋予守门人角色,还是先赋予守门人角色然后它们就可以自然提升能力,这的确是鸡和蛋孰先孰后的问题。”这也是医疗保险定点制度构建必须思考的问题。

(2)人力资源建设的制度困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面较窄等现象显然同他们的能力建设滞后相关。人力资源是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全科医生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社区为取向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构建与落实情况。目前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受现行体制的限制,没有固定的人头经费,同时政府不发工资或工资额度很低,主要依靠自己创收解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的医护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社区很难吸引和留住有用之才。加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短缺致使“重利用轻培养”的用人策略盛行,且未建立有效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引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严重短缺。据资料显示,在东中部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生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l/5,中专和大专学历的还占绝大多数。同时根据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5)数据显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卫生技术人员却从2002年的29.22人下降到了25.87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许多业务还未开展起来的现实,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卫生技术人员的减少是其人力资源不足的表现。

(3)双向转诊的制度困境。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系列法规中都不同程度规定了“双向转诊”制度。可现实中,双向转诊制度却遭遇了“零病例”的制度运行困境,主要表现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导致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由于双向转诊制度设计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双向转诊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现行制度规定对于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转入、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转出以及如何实现便利、通畅的转诊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同时没有规范医生的转诊行为,也没有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转诊与接诊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比如现行医疗保险定点制度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排斥在外,现行卫生服务价格没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综合医院之间拉开明显差距,体现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价廉”优势。

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1.现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域为基本单位,以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为功能连贯、人才接续的节点,构成了底座庞大、顶尖狭小、中间枢纽贯通型的”医疗卫生机构体系。而在市场体制下,因环境与需求的重大变化,加之卫生政策法规的被动性偏移,致使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县、乡、村机构各自为战,之间的体系联系不复存在,尤其是乡、村两级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走向了停滞与倒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大萎缩。“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桥梁和枢纽。”而乡镇卫生院却在外部的市场经济与内部的计划经济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处于“村级诊所和县医院之间,在技术上它不如县医院,在服务的灵活度以及成本方面又不及诊所”,显得相当尴尬。同时村卫生室发生体制变化,“集体所有制下的村医制度变为私人执业医生制度。”其直接的表现即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减少。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资料显示,从2001年一2005年乡镇卫生院从48090个下降到了40907个,下降率为14.94%,村卫生室从698966个下降到583209个,下降率为16.6%。同时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1%的农村病人是在村一级医疗机构就医,而2003年全国尚有23%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因此,尽管我国农村基本上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但是,农村居民的初级卫生保健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部分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甚至又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

其次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素质较差。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人才的培养有了明显成绩,但新增的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镇。据调查,0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36.4%;技术较高的医护人员多数集中在县城和县以上医院。在作为网底的村级机构,还主要依靠乡村医生,且大多数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虽然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业务培训.

但因缺少专门的业务训练而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疗需要。且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一2005年农村每干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数由1.28人下降为1.16人,同期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从1.41人下降到了1.40人。

再次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效率很低。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取按行政区划建院的体制,基本上每乡镇建一卫生院,每行政村建一村卫生室。在市场体系下,卫生机构随着乡镇区划的改变而撤并,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在撤并后没有按照人口和地理环境进行资源配置的调整。同时卫生机构按部门分置,乡镇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与卫生院分设,造成了农村不多的医疗卫生资源高度分散和无序竞争。同时,乡镇卫生院违背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初衷,与县医院竞争,设立专科、增加病床、配备检查设备。但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和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居民倾向于“大病”进县医院、“小病”就近看村医,致使乡镇卫生院的设备使用率很低,门诊与病床利用率都很低。

2.制度困境。“以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为重点,保障和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历来是我国各级政府一贯坚持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制度建构方面表现为我国制定了系列有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这些法规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观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之中的问题,不难发现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以下的制度性困境。

(1)缺乏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明确了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乡镇政府管理经营。由于本级财政只负责对本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因此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运作更多地依赖于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鉴于农村县、乡财政的拮据,加之“农村医疗卫生在基层财政预算中的份额没有明确的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由此带来的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在意料之中。”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成本补偿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转型中的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一2O00年间,我国农村卫生的财政投入仅增加了48.5%,年平均增长4.49%,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13.1%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全国农村总费用12.6%的年均增长速度。政府对县乡卫生机构的拨款占其支出总额的比例仅有5%一30%左右,而对村卫生室没有补贴。

同时,目前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财政差额补助一般选择按人头或按床位数的方式进行。该补贴方式所引起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力资源准人降低和机构床位的虚设,导致了投入效率的低下,加剧了供给过剩。另外,该补贴方式也加剧了农村卫生服务市场的进入成本,不利于农村医疗市场有序竞争的形成。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护理;职业培训;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7―01―07

作者简介:徐凯(1951―),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任全国卫生管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根本奋斗目标的前提下。伴随着新兴医疗体制改革和创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那么医学教育要适应医疗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的培训纳入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逐步尝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纳入教学全过程,以适应社区管理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部教字(2006)13号文件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作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是全科医师培训的承担者,我院2000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市举办三期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对35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原卫生部部长彭玉同志专门到我院考察。2001年我院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课程设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成人学历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后,各级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批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医院的医疗服务机构走向社区。由于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这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以沈阳市社区分布情况为例。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3至10万服务人口,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居民15分钟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补充设置服务站。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市已有街道办事处112个,社区1290个。但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医疗服务人员近2000人。但是这部分医疗人员学历结构依然偏低,亟待培养,以适应社区服务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全国社区医疗和护理的人员中,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本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12.5%,专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7.6%,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占社区医护人员的49.9%。职称层次也偏低,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8%,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25.7%,初级职称(医师),占社区医护人员的71.5%。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和医疗服务人员相比只能是更低,本科学历占极少数,职称普遍偏低。

医疗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随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完善,职称评定畅通,随着国家逐步打开通向社区服务的医学毕业生的道路,这样形成了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群体,大批从事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人员,将接受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历教育。

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过程

国家卫生部已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以逐步向社会公布了13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要求,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社区中“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决定了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职业要求。

从“六位一体”的六个服务内容要求,全科医学和护理人员要逐步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健康教育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预防、保健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防疫员的培训和鉴定。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可参加妇幼保健、护理的培训和鉴定,也可扩展社会人员参加护工的培训,有利于社区实施家庭病房建立后的护工的要求,缓解护士的人员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有市场、没人才”的局面。

三、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大批医疗服务人员逐步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这批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系统培训,沈阳市有关资料证明(截止2006年10月),已培训了2048名医生,占全部社区医疗服务人员2238名医生的91.5%,已培训1642名护士,占全部2416名护士的68%,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86万余份。年均入户服务60余万次,使320万人次直接受益。“医疗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和护理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医学继续教育重要内容,知识更新、五种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均需要纳入岗位培训内容。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特征范文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患矛盾;特点;差异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8-0014-0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medical institutions

YAO Zhen

(Wujiaocha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ontinues tension, all kinds of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the factors about the scale, service items, treatment expense, types of patients and so on.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

医患矛盾在任何医疗机构几乎都无法避免,不同大小、级别的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医患矛盾也各有其成因和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在门、急诊患者数量、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资源配置、病症严重程度、治疗方式方法、医者学历水平甚至是患者结构分布等方面的不同都会使矛盾呈现明显的区别。

1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近年来,无论是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抑或是医疗资源配置完善与否都已不再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取而代之的是种种骇人听闻的医患矛盾新闻。这些负能量事件让医患关系不断呈恶化趋势,也为处于新医改体制下的中国医疗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2013年全国医疗机构发生的医患纠纷已达7万件[1],大量爆发的医患矛盾让医患双方都备受煎熬。根据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卫生工作者协会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海市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发生的涉及赔偿的医患纠纷事件有3 600多起,即每天大约发生10起左右的中、大型医疗纠纷,总计纠纷赔偿金额达到1.5亿元。

一份在全国5省市30所医院的随机调查显示,患者对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满意的占51.3%,对治疗效果满意的占56.9%,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的占44.8%[2]。由此可见,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不满情绪。从医患的访谈调查中感到,医务人员包括医学生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表示出了比患者群体更多的担心和恐慌[3]。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医患矛盾特点对比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患矛盾主要特点

以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1―12月的投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表1)。

研究数据显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医患纠纷总数61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之一是以周边辖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患者常年反复于中心就诊,医患之间沟通密切、医患关系易于维持,医患矛盾发生较少;服务态度引发的纠纷共37例,占纠纷总量的60.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应对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老年慢性病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对于此类病情稳定的患者,不满情绪通常存在于服务态度方面;因医疗质量而产生的纠纷共10例,所占比例达16.4%,位居第二。这与医疗事故集中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形成了鲜明反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与技术水平相对欠缺导致医疗事故纠纷较为罕见。而医疗质量原因所占比例位居第二,说明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业务培训提升医疗质量也是一种避免矛盾发生的重要措施。

2.2 综合性t院医患矛盾主要特点

二、三级综合性医院目前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医患矛盾发生的主要场所,总体数量及赔偿金额较为集中。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患者普遍对治愈疾病抱有较高期待,且综合性医院可供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多,然而在同意医师选定的某种方式治疗未果后,怀有负面情绪的患者或家属会将其视为医师带有诱导性的选择,将矛盾扩大化,患者也很难比较理性的思考和进行协商。医患双方无法正常谈判时,需要以第三方调解或司法机关介入帮助进行赔偿解决。

3 影响矛盾差异的因素

3.1 医方差异

3.1.1 规模差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性医疗机构最直观的差异就是规模,它体现在占地面积、门急诊数量、工作人员数量、诊疗项目、专科数量等各个方面。规模决定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患基数和潜在纠纷的数量,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没有夜间急诊也不设置病房,这就规避了部分矛盾发生的风险。

3.1.2 服务内容差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开具常用药和常规检验两大服务内容作为支柱,实际用于临床治疗的操作较少。而综合性医院手术多、临床治疗方式多,相对治疗的风险系数高、纠纷的发生频率高。

3.1.3 医技人员差异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基本由高等医学院校附属,人员选择方面具有人才输送便利、选择范围广、专业能力强、专业学历高等优势,更有利于吸引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加入。以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例,其在岗职工137人,医技专业技术人员114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为5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65人,其学历构成相较于普遍以硕士为执业医师最低标准的三甲医院相距甚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薪资待遇不高、地理位置偏僻、服务项目单一等现状是造成不同医疗机构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3.1.4 费用价格差异

高昂的医药费用所引起的医患矛盾仍然普遍存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也有差异。患者选择收费相对较为昂贵的综合性医院,若没有获得满意的疗效,就会产生支付医疗费用与所获得服务不匹配的想法,发生医患矛盾的概率就会上升。

3.1.5 资源配置差异

综合性医疗机构相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医疗资源配置更为丰富集中,对资源合理分配的要求也更高,往往综合性医院在提升床位周转率的同时会伴随术后观察期短、康复不系统等现象。甚至存在个别综合性医院将伤口拆线、拆除石膏等后续工作下沉至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如何避免矛盾隐患是目前综合型医疗机构迫在眉睫的问题。

3.2 患方差异

3.2.1 综合性医院患者

选择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患者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未明确病因但伴有持续性不适症状;②表现出了严重的突发症状,急需就诊处理;③已经诊断明确有严重病情或某些罕见疑难杂症。这些患者都具有以下特征:病症程度较重、治疗欲望迫切、心理期望较高、治疗过程复杂及治疗花费巨大。以上特征的任何一项都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发生原因。

3.2.2 基层医疗机构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以罹患常见病、慢性病的老年患者为主体,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就诊时有固定或熟悉的全科医师,通常侧重点不在于精湛的医疗技术而是诊疗时有如“家庭”关系般的关爱。患者老龄化伴随的视力、听力、行动力的下降使社区医务人员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此类患者心态稳定、沟通便捷、医患矛盾尖锐程度小,医患关系也易于维系。

3.3 体制差异

3.3.1 综合性医院体制

综合性医疗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较多科研项目,但政府部门不会为其所需的经费进行全额拨款,为保障自身发展需要,综合型医疗机构难以完全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许多进口或自主研发的药品仍需要患者全额自费。这些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与群众所期待的理想化医疗模式相距甚远。

3.3.2 基层医疗机构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二级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运转模式,即医疗、药品等所有收入及时上缴区财政专户,而其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资金统筹、综合预算、收支平衡”[4]。这种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医疗机构服务的公益性质。2016年上海市着力于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切实将“患者满意度”作为绩效分配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医务人员重视医疗服务态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侧重家庭医生般无微不至的非医疗技术服务,而综合型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医患矛盾多为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好目前医患关系的难题,必须二者结合、分工明确,注重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思想转变,逐步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

参考文献

[1] 麦子. 医患相煎全民之痛[N]. 检察日报, 2014-08-27.

[2] 郭永松, 吴水珍, 张良吉, 等. 国内外医患关系现状的比^与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08, 21(11): 1-3.

[3] 高勇. 改革中的美国医疗纠纷诉讼[J]. 医学与社会, 2000, 13(6):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