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1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建设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1.1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激活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基础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前进,为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央企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以流程再造为契机,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央企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逐步建立统一的央企资源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接口的综合办公系统等。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信息化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央企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的水平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央企,注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展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投资以协同设计制造和资源共享为主线的一体化研发信息化建设;远程服务及计划、质量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2.央企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2.1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2.2央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央企均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央企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制生产能力,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央企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集成程度较低。

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同,负责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造成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困难,无法兼容,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无法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此外,随着门户、商业智能及协同应用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企业的现状,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成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2.3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比如: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战略、主要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研究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愿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等。

结合产业特点,建立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纵横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垂直延伸至所属单位部门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围绕管理业务,建设以OA、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支持等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涉及计划调度、质量、财务、项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材料等管理协作平台;二是贯穿央企各板块产业主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制造、总装集成的业务工作部门,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模拟化、数字三维化、协同化、试验验证仿真虚拟化、三维数字制造、可视化、敏捷化等专业协作主题,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央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央企的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宏观上,央企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和传播,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还能够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从微观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3.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切合实际,对企业进行统筹全局的规划,并且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1)

[2]范炳健.国外军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03)

第2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中央企业档案是中央企业重要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使档案资源更好地发挥支持企业决策、管控、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数据资源的作用。

从2010年起,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由过去国家档案局直接管理转变为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与指导。中央企业的档案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实行档案评价工作以来,央企的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档案管理体系、制度不断健全,硬件建设、人员配备不断加强,馆藏资源不断丰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大,央企档案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地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当前档案管理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需要。

2、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某些企业领导受短期经济效益影响,对档案管理缺乏重视,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企业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范畴,工作标准和要求不高,“某些企业重经营、轻管理,档案管理走下坡。”没有认识到档案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2.2档案管理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企业对档案管理缺乏重视,有钱也舍不得投资,资金问题成为一些地区和部门档案工作发展的最大障碍。”许多单位的领导往往认为档案管理只投入不产出,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因而对档案管理不管不问、任其发展、置之不理,造成档案管理投入严重不足。

2.3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某些领导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般事务性工作,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安排一些专业素质以及实践管理能力不高的非专业人员管理档案,有的企业的档案工作甚至停滞,出现了档案堆积成山等现象。有些企业中的相关档案人员没有经过正式的档案培训,只是凭借传统经验,脱离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要求,更难与现代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此外,档案人员因为工作辛苦、清苦和艰苦,往往思想不稳定,人员变动较频繁,造成业务不精。

2.4企业全员档案管理责任意识普遍缺乏。目前,许多企业尚未形成全员参与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就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尤其是部分工程项目的总工及技术资料管理等人员档案归档意识差,对档案自行立卷要求在思想意识上更是认识不到位,认为不是份内工作,有抵触和畏难情绪。全员档案管理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档案形成的前端管理十分薄弱,“谁形成、谁负责、谁移交”的档案管理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2.5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水平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虽然购买、使用了档案管理软件,但仅仅实现了电子文件的适时归档,以及各类档案案卷目录的网上录入及查询,距离档案管理全文数字化的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差距较大,档案编纂力量普遍薄弱,编研水平不高,编研成果较少,尤其深层次编研资料更是少,使档案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3、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发展途径

3.1增强意识,坚持依法治档。依照《档案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评价办法》等相关规定,树立牢固的全员档案意识。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切实落实把档案管理“三纳入”,即: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企业管理重要日程与制度、纳入相关人员职责和考核范围,营造全员参与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谁形成、谁负责、谁管理”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3.2制定标准,规范档案管理体系。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一件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档案管理与企业发展相同步”原则,即:档案管理服务于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促进档案管理。企业应当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企业档案工作和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融合为自由及整体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3.3加强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将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确保档案工作人员队伍稳定。要采取在职教育、业务培训、实践学习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档案工作队伍。中央企业要关注档案人员的学历教育、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各类切身实际问题,为档案人才的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3.4保证资金投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应明确档案工作经费列支科目,并将经费列入预算管理,保障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档案库房安全防范、保管装具、设施、现代化设备的配置、配备作用,做到设施齐备,同时,要加强人员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培训,做到物尽其用,切实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硬件要硬、软件不软”。

3.5提前介入,档案和企业信息化发展同步。即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展。要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轨道,同步开展并保证进度,满足档案业务开展要求,适应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需要。要逐步建立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化、信息存储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要逐步建立企业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实现重要档案资料数字化。

第3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新版GMP大考

目前,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正有序推进,新版《中国药典》药品安全性检测标准也明显提高,药品注册申报程序进一步规范,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特别是随着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正式实施,药品电子监管体系逐步建立,这些因素均对药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升药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实施新版GMP是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多次提到的重要内容。新版GMP更趋向于国际化管理,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并且将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到了新的高度,增强了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指导性,使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

2013年是新版GMP认证全面实施的时间节点,国内医药企业近期都在为获得新的认证而忙碌准备。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也纷纷出台措施,引导药品生产企业贯彻落实新版药品GMP认证,以提升药品生产管理水平,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新版GMP认证将改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低、小、散、多”的问题。目前全国接近5000家制药企业,截至2011年底,通过新版GMP的企业只有154家。通过这一轮认证,制药行业的集中度将会更高,通过并购重组将产生更多规模上百亿、上千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和行业有序竞争。

但是,GMP认证对医药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升了制药档次与水平,另一方面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此,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要引导相关制药企业注意量力而行,避免过于关注硬件投资,盲目扩大产能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和生产线,企业应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和本企业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判断,主动淘汰落后的过剩产能。

“新版GMP认证还加入了对医药企业计算机系统的验证内容。”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CIO王卫列告诉记者,“新版GMP增加了对医药企业的计算机系统的验证,包括企业计算机系统管理规定的验证,确保生产及装置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数据的真实可靠和可追溯性等。”

王卫列表示,上一版GMP认证主要参考了美国GMP管理的认证要求,对计算机系统的验证并没有过多涉及,而新版GMP认证则是依照我国GMP的管理实践、美国GMP管理要求以及欧盟GMP管理要求相结合而制定出来。

事实上,目前国内医药生产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无一不涉及,尤其是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因此,新版GMP认证将对生产设备、计算机系统的验证作为医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医药企业GMP管理提出更严格和细化的要求。

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新版GMP管理与认证,推动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生产文件管理,提高生产环境标准,建立落实质量风险管理,完善药品安全溯源体系。同时,强调了提高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提出加强计算机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控制。推广应用生产执行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可控性,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原CIO现公司副总经理兼公司董事柳骏表示:“GMP是制药企业的另一个执照,更注重规范化管理,在物料流动的各个环节,以质量控制为先,对批次的跟踪要求切实有效,设备管理的体系较为完整。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强调整体效益,并且随着GMP、GSP(良好的药品供应规范)的有效实施,企业也越来越规范。”

据了解,爱民制药在“十二五”期间,将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确立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性规划,通过2~3期工程分步实施,以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为基础,实施企业所急需的网络分销管理,然后逐步实施生产计划管理MRPⅡ、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远程OA系统、人力资源HR系统、供应链SCM系统、电子商务应用,从而完成整个ERP系统的建设,实现开发、生产、销售及办公的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使企业敏捷响应多变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柳骏表示:“企业要适应制药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以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全面提升公司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抓住新版GMP改造的机会进行信息化建设,既节约时间成本又能赢得先机。”

向管理要效益

随着医药企业对于信息化依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国家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推动下,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现在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三个层面。

“十二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有利,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医药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喜忧参半。

由于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加强,医药企业生产成本近年来不断上升,而在国家新医改政策的促使下,药品价格趋于下降,现有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加上能源成本上升,某些原材料供不应求,资源约束加剧,对医药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为了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医药企业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信息技术加大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强计算机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提高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效能,推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

中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发展很快,恒瑞医药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施。王卫列认为,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部门级应用、企业级应用、集团化应用。

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医药企业大多已经实现了企业级应用,“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将集中在从产业的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到临床使用情况等一条完整产业链的管理。

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家发改委相关项目的推动,恒瑞医药完成了全集团的信息化管理,将ERP系统覆盖到集团下属所有分支机构,同时完成了财务和预算的全集团化管理,建成了全集团的决策支持系统。同时,为了满足集团30%年增长的业务需求,集团信息化建设还实现了从管理到管控的过渡,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系统,将办公推送到了移动终端,进一步提升了办公效率。研发方面,恒瑞医药尝试性地对企业研发和临床实验统计系统进行了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王卫列透露,目前恒瑞医药的产业链管理已经覆盖全部业务的90%,下一步将对现有ERP系统和财务系统进行进一步升级。同时构建集团私有云,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安全融灾水平,从虚拟化向云计算演进。

向云计算演进

无独有偶,作为国内医药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国药集团也早就规划出清晰的“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云蓝图,即“155”工程。所谓“155”,“1”指的是国药云服务中心;第一个“5”指的是符合国药战略要求的五大专业平台,即:集团综合管理、决策分析、融合协同、共享服务一体化平台,集团一体化工业ERP平台,医药物流分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国际经营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第二个“5”指的是建立五大信息化体系:信息化管控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安全体系、一体化集成门户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内容复杂、功能强大的复杂平台,按照国药集团的规划,要在3年内建成云服务平台,在4年内对服务平台进行优化,5年内实现创新服务。

据了解,国药集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是在新经济、新医改、新技术、新国药的“四新”环境下来考虑。新经济,是指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新医改,是指国家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将推动医药行业格局的变化、药品质量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药品成本的降低等一系列医药行业变化和发展;新技术,是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深刻改变未来。新国药,是指在中央企业重组的过程中,老国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生物、中国出国人员总公司四家央企重组形成了如今的新国药。

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部主任雷万云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国情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来孤立考虑,而是要深刻理解国际国内、行业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和企业战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本身的事情。

雷万云将“155”工程的实施划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做好整体的信息化规划,实现从集团发展战略到信息化战略的映射、落地,并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从上到下提高认识,统一思路;第二步,打造IT管控体系,提升信息化执行力。像ERP这样非常重要,但是集团很难做到统一规划的系统,要做好各下属公司ERP系统与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保证国药集团各下属公司的ERP系统在上线后能够纳入集团的云服务平台;第三步,建立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为集团信息集成共享打好基础;第四步,做好主数据、BI等关键项目建设。

作为“155”工程中云服务平台的重要依托部分,国药集团数据中心的改造很早便提上了日程。鉴于国药集团对于数据中心的职能定位于从成本中心演进为服务中心,其功能也从支撑业务发展到驱动业务发展,进一步成为业务创新的加速器。

国药集团信息中心项目经理李懿凌向记者介绍,国药集团对于此次升级改造提出了三个目标,即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绿色节能;搭建一个动态资源池,能实现1变N和N变1,同时要考虑以后升级扩容等问题;部署一个面向国药集团内部的自助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的云计算平台。“在满足安全、可靠、先进性的前提下,国药集团要将数据中心打造成智慧的、绿色的、灵动支持业务发展的智能数据中心,实现监控可视化、控制自动化、管理流程化。”

神州信息集成解决方案SBU BD解决方案部总经理熊飚向记者表示,此次国药集团云平台的改造更多地需要神州信息从技术架构层面进行升级。这次升级是对现有机房进行重新装修,同时对软硬件平台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等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的弹性架构。另外,新搭建的动态资源池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计算资源的供应,满足不同时段业务系统对计算资源的不同需求。

第4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在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指出目前国有企业面临集团化、信息化不断加强的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集团面临的财务风险监控方面的财务造假、资本运营和内部人控制等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理念指导、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监控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中央企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迅速提高,2007年7月13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6年度全球500强企业名单,内地企业有19家,其中中央企业就达13家。但是,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集团的组建,国有企业的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即集团化发展趋势下的财务管理模式、风险监控和管理等,探讨如何在目前经济日益发展、业务日趋复杂的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 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资源整合,国资委于2006年12月颁发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其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推进国有企业强强联合,强强联合要遵循市场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合理的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2. 集团化趋势加强

    在《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就强调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内部的重组:通过简化企业组织机构,对层级过多的下属企业进行清理、整合,通过关闭、破产、撤销、合并、取消企业法人资格等措施,完善大企业的母子公司体制,强化母公司在战略管理、资本运作、结构调整、财务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功能,通过对业务和资产的调整或重组,发挥企业整体优势,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3. 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

    国资委2007年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大力建设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集中控制能力。充分运用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所属企业的战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决策与执行效率,支撑集团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 财务造假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为了在考核中过关或多拿奖金,一味粉饰经营业绩,做假账,虚报利润,导致资产不实,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质量,不断滋生潜在的财务风险。从管理上看,由于企业集团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变程度严重,导致集团公司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

    2. 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的分配。目前,有些企业集团采取非关联性的多样化经营,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投机性,而企业集团自身管理能力又较差,导致企业资金回报率低,甚至出现亏损。一些企业投融资管理混乱,乱投资、乱担保,或只投不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损失;有的企业不严格执行有关会计核算制度,该提留的不提留,该调整的不调整,该入账的不入账,或私设小金库,违规操作资金。

    3. 资金管理问题

    有些企业集团公司的资金流动与监督控制严重失调,出现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资金管理失控。一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使企业集团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闲置;二是子公司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大部分由母公司贷款获得,如果母公司对贷款难以及时调回会影响母公司的财源和资信;三是集团公司内部整体资金调剂无序,资本经营意识不强。

    4. 内部人控制问题

    有的企业经营者相互勾结,通过多种渠道向外转移国有资产,或披着合法的外衣,肆意将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能不到位或者虚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监控的对策

    1. 创新理念,提高风险监控意识

    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应当将国有企业集团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各项基本制度保障、风险监控工具、风险监控机制、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解决措施等。其核心思想是"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通过采用合适的风险监控制度安排和工具应用对各个领域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督;风险管理--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活动来实现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由此可见,风险监控在集团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提高风险监控的意识。

    2. 注重财务风险监控制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对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而言,要实现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有效监控,单靠一两项制度、措施是很难达到的,必须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财务监控制度体系。国外大型公司都十分重视监控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譬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内部的财务监控,审计委员会、财务总监、委派会计和内部审计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通过多种不同层面和角度的监控制度的设计,形成了互相牵制、互相补充的体系,发挥出了较好的整体效率。

    3.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监控机制的运作效率

    通过大力建设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快速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从而保证监控机制的有效性。

    4. 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

    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的重要部分,需要对风险监控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能和流程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方面,结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五大步骤。内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集团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所处行业状况和企业经营环境;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分析,制定与企业愿景相适应的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各项财务或经营报告目标以及指导企业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规制度的合规目标;通过内外环境的分析和企业制定的各种目标可能或已经实现的程度,动态的对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评价潜在风险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程度;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等。

    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它需要确立明晰且被企业全体成员认同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级;需要系统的组织体系和明确的职能来保障执行;需要相应的工作流程、制度、考核、信息管理等进行支撑;并需要通过文化的培育、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套企业内部的长效机制。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参照国资委2006年6月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等主要内容,规划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审计; 审计目标

2007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了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有企业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在内部控制、管理和治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信息系统审计与公共部门信息系统审计的不同特点。

一、增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可信性

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取决于法定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显然,真实性是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之一。信息系统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审计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国有企业审计的真实性目标,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真实性的信息,这意味着,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必须把真实性作为审计目标之一。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65条的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且,2008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或者通过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由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维护出资人权益。”大家知道,依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①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是要求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可信性。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国有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由国有企业的信息系统产生形成的,因而必须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可信性目标,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可信性目标。

同样的审计对象,不同的审计主体,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目标。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审计机关还是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其中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真实性。而根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是可信性。那么,什么是真实性?什么是可信性?这两种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为什么说审计机关应当把增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可信性作为审计目标呢?

(一)真实性与可信性的基本涵义

我国审计法强调真实性,根据2010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那么,什么是真实性呢?真实性只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信息质量的最低要求。如果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但是不够完整或者披露不及时,仍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甚至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事实上,就真实性本身而言,由于会计估计、核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把真实性作为审计目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可信性,从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可以看出,当编制的财务报表公允表达(presented fairly)或真实公允(true and fair)时,它才是可信性的。从字面上讲,公允(fair)或公平的要求,强调了财务报表各种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从理论上讲,公允表达或真实公允的概念比真实性概念具有更多的内涵,涉及会计适当性、适当披露及审计责任等概念。在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中,公允表达是指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公允”还意味着超出财务报告框架所要求披露范围的必要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必须偏离财务报告框架的可能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主要是指适用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大家知道,我国会计法强调“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根据会计法的要求,我国的财务报表不仅要具有真实性,而且还要具有完整性。总的来说,可信性并不否认真实性,真实性是可信性的必要前提之一,但真实的并不一定是可信的,可信性的内涵更加丰富,真实性是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最低要求,可信性反映了对财务信息质量更高的要求。

(二)可信性目标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一般认为,受社会需求变化、自身技术手段及审计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发展演变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查错纠弊阶段、3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验证会计报表真实公允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真实公允与查错纠弊并重阶段,及90年代后期以来的增强信息可信性阶段。虽然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然而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看,真实性只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早期目标,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的可信性目标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新发展,是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目标。

(三)可信性目标比“真实公允”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成为更为广义的概念――“保证业务”(Assurance Service)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译为“鉴证业务”②。2004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了《国际保证业务框架》,2005年1月1日生效。2006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对象与鉴证对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当鉴证对象为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历史或预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信息是财务报表;当鉴证对象为非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企业的运营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反映效率或效果的关键指标;当鉴证对象为物理特征时(如设备的生产能力),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有关鉴证对象物理特征的说明文件;当鉴证对象为某种系统和过程时(如企业的内部控制或信息技术系统),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关于其有效性的认定;当鉴证对象为一种行为时(如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或执行效果的声明。不难看出,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只是鉴证业务中的一种。鉴证标准随着鉴证对象的不同,也从财务报表审计中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框架,如编制财务报表所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扩展到单位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绩效水平等方面。从其定义看,鉴证业务的目的在于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真实公允目标是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可信性目标在概念外延上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可信性目标不仅适用于对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而且还适用于非财务信息(绩效信息)的可信性。对财务报表来说,如果它是真实公允的,即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框架编制的,它就是可信性;对于其他鉴证信息来说,如果它是符合适用的鉴证标准,就是可信性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现在已不仅仅是财务信息系统,还包括各种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为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局限于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许多非财务信息。所以,在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中,把可信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比真实性目标更加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可信性目标反映了审计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可信性不是一个孤立的术语,它是新审计理论(或一组新的相互联系的审计概念)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随着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发展到鉴证业务,传统的审计理论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大家知道,审计三方关系是指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受托责任论,即审计动因论,是建立在传统的审计三方关系之上的。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给出了一种新的审计三方关系,即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在新的审计三方关系中,被审计人与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之间责任关系的含义更加丰富,除传统的受托责任关系外还有其他种类不带委托性质的责任关系③。在新的审计三方关系中,预期使用者应包括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传统受托责任关系中的股东外,还应包括经营者、员工、顾客、供应商、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监管层、竞争者等。聘请注册会计师的通常是预期使用者或其代表,但也可能是责任方。责任方、预期使用者和注册会计师三方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可信性的保证者之间的关系④。增强信息的可信性,实际上是减少了信息提供者与预期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鉴于预期使用者的广泛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有利于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拓展了审计的社会功能。可信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鉴证对象信息是否具有可信性,需要执行一定的业务程序。审计师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责任方的鉴证对象信息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适当的标准后,才能为鉴证对象信息的可信性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从而提供给预期使用者。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被细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鉴证对象信息被划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中财务信息被进一步细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和预测性财务信息。可信性概念是这些新审计理论中的关键性概念之一,相比之下,真实性概念在新的审计理论中却没有相应的理论地位。

(五)可信性目标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的道德准则(Code of Ethics)中,强调了信赖(trust)、信任(confidence)、信誉(credibility)对于审计机关的至关重要性。在南非审计署1911至2011年百年纪念的纪念品和网站首页上有一句格言:“Auditing to build public confidence”,即“审计旨在建立公共信任”。我国审计署2011年7月15日印发的《审计署关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可信、可靠和可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说明了信任、守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国家审计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可信性目标比真实性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经过上述真实性和可信性两种审计目标含义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真实性目标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传统目标之一,但是可信性比真实性的涵义更为丰富,可信性目标中不但包含了真实性目标,而且可信性目标要求信息系统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两种目标都对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国家审计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低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现行的审计法规定了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真实性目标,但是,从理论上讲以及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审计机关应当选择可信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即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应当促进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可信的信息。

二、促进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遵循性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审计基本原则(ISSAI-100)中,把政府审计业务分为两大类,即合规审计(regularity audit)和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并制定了相应的审计执行指南,即财务审计执行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n Financial Audit)、遵循审计执行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n compliance audit)和绩效审计执行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n Performance Audit)。在这个准则指南框架中,合规性审计包括了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遵循性审计是指对公共部门实体的活动是否与相关法律法规及授权要求相一致的审计。在《国际审计准则第250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ISA250)中,非遵循(non-compliance),是指被审计单位不履行法律法规责任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犯罪,故意地或者非故意地,与执行的法律或法规对立的行为。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遵循性(compliance)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指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由此看来,在上述准则指南中,遵循性,就是我国国家审计中的合法性。但是,在本文中,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之一,遵循性与合法性不同。

为满足业务需求,对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有一般性的要求,在IT治理框架COBIT4.1中,这些要求也被称之为信息标准(information criteria)。遵循性(compliance)作为其中的标准之一,是指“涉及业务流程与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之间的符合程度的属性,即外部的强制要求和内部政策的遵循性。”⑤在本文中,遵循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之一,采用COBIT4.1中遵循性的概念,即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监控不仅要符合来自企业外部的强制性要求(合法性),而且还应符合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规定的要求。

我国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合法性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目标之一。作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信息系统审计应当促进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合法性。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各种规定同时也纳入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呢?企业内部如何制定关于其信息系统的规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似乎审计机关不应干预,但是,效益性也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目标之一。当信息系统不符合国有企业某些内部规定的要求时就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这些内部规定,如内部控制、管理和治理等,也应纳入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遵循性目标范围。

三、改善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绩效性

绩效性目标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绩效性的阶段。绩效性目标也是IT管理和IT治理的重要内容。IT管理和IT治理的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为开展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提供了审计标准。

(一)企业信息系统绩效性的概念

当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息系统的绩效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企业信息化的早期阶段,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企业的财务会计领域,这时人们对信息系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信息系统的可信性和遵循性问题,相应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方面,强调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逐渐从财务会计领域扩展到整个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和运行成本显著提高。这时人们发现,大量的信息化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的收益,而且还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个别企业甚至因高投入造成利润下降或财务危机,有的企业因业务流程改造滞后,还会导致管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系统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投入”转向“产出”,从技术和内部控制问题转向管理和治理问题,在企业内部出现了专门的IT管理部门,IT管理和IT治理逐渐从企业的一般管理和治理中独立出来,而“绩效”是描述信息系统投入产出、管理和治理的核心概念。

信息系统的绩效性是指利用IT资源提供企业信息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基本前提。企业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利用IT资源,通过IT流程,提供企业信息服务,以满足业务需求。信息系统要实现的绩效目标必须与企业的业务需求或业务目标相一致。

(二)绩效性目标的可行性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看,目前信息系统的绩效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2011年2月,工信部电子一所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了《2010年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数调研报告》。该报告将中国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基础应用阶段、关键应用阶段、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应用阶段以及战略应用阶段,如图1所示。

该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由基础应用和关键应用向扩展整合与优化升级过渡阶段。报告的主要结论之一是,2010年“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应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企业基本完成了信息技术在各业务领域的应用覆盖,已逐渐开始深度关注企业业务发展需求,着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提高信息系统的绩效,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信息化深度发展的方向。把绩效性作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符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在现实中具有可行性。

(三)绩效性是IT管理和IT治理的重要内容

IT管理目的在于如何降低成本,以更好的弹性及更快的响应速度,向组织内外部顾客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提供顾客的满意度。IT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追求信息系统的绩效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信息系统的绩效性也是IT治理追求的目标之一。在IT治理国际标准ISO/IEC38500(组织的信息技术治理)中规定了“绩效”原则,即IT应适合于支持组织的目的并提供服务,服务等级和服务质量应满足当前和将来的业务要求。IT治理框架COBIT4.1有四个基本特征: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以控制为基础、以绩效测评为驱动。在该框架中,绩效测评是IT治理的关键,并且指出,“多项调研已经表明,IT成本、价值和风险管理缺乏透明是驱动IT治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相对于其他关注的领域,提高透明度主要通过绩效测评来实现。”⑥

(四)绩效审计的参照标准

IT管理和IT治理从企业管理和治理中独立出来,为开展单独立项的信息系统绩效审计创造了条件。就像企业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治理那样,企业信息系统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IT管理和IT治理情况。IT管理和IT治理的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则为开展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提供了审计标准,也可以作为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的参照标准。常见的IT管理和IT治理国际标准有:ISO/1EC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IL(信息技术基础库)、ISO/IEC38500(组织的信息技术治理)、COBIT4.1(信息及其相关技术控制目标)等。

四、维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维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正确理解信息安全的涵义,对于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性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性目标的重要性

根据199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是要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⑦。从这里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三个层面。就三个层面的关系而言,信息是核心,系统设施设备及其运行环境是保障,信息本身的安全是目的,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及其运行环境的安全是手段。

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中央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010年12月,公安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已有89.6%的中央企业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央企业总计建成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有16 092个,已定级14 539个,占比90.3%;应向公安机关备案的系统(二级及以上)有11 370个,已备案8 113个,占应备案系统的71.4%;列入2010年定级计划的有1 598个。中央企业在公安机关备案的信息系统总数约占全国信息系统备案总数的21%,第三、四级重要系统约占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备案总数的30%⑧。这些数据表明,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由于国有企业集中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等重要行业,其重要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命脉之命脉,保护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安全概念的演变

根据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定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的安全和支撑环境的安全。其中,信息本身的安全,即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和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安全呢?

人们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把保密性当作信息安全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初由英、法、德、荷四国制定的《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开始把完整性、可用性与保密性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自此,信息安全的概念,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逐渐被普遍接受。在2002年的国际标准ISO/IEC17799:2000《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业务规范》中明确规定,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即确保信息只能够由获得授权的人访问;完整性(integrity),即保护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可用性(availability),即保证经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到信息,如果需要的话,还能够访问相关资产。”然而,在2005年的该国际标准修订版即ISO/IEC17799:2005中,信息安全的定义,包括了七种安全特性: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及其他属性,如真实性(authenticity)、责任性(accountability)、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可靠性(reliability)等,而且,这种修订后的信息安全定义,被2007年的国际标准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与使用指南》)引用。在学术界,有人认为,信息安全的特性还应进一步包括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可审计性(auditability)、遵循性(compliance)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安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信息保密性发展到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而又发展到相关的真实性、责任性、抗抵赖性、可靠性等。相应地,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考虑,也从最初关注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层面,发展到关注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管理和治理等层面。

(三)正确理解信息安全涵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不同。从信息安全概念的涵义可以看出,信息保密与信息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安全比信息保密的涵义更加丰富。尽管我国新修订的保密法对信息系统的保密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保密法不能代替信息安全法。目前,我国对信息安全的立法仍然比较滞后,尚无专门的信息安全法。信息安全法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微观信息安全与宏观信息安全的联系。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离不开系统运行环境的支撑,系统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指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人才培养等。这就是说,微观层面单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安全,还离不开宏观层面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微观层面的信息安全是基础,没有微观层面的信息安全,也就没有宏观层面的信息安全。

3.授权管理的重要性。信息安全的概念有三个核心涵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这三个核心涵义都涉及一个共同的要素,即“授权”。保密性意味着只有获得授权才能访问;完整性意味着没有授权不得对信息进行删除或修改;可用性意味着拥有授权者随时可以使用。这表明,授权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一项关键内容。信息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授权管理主要涉及对人员行为的安全管理。

4.安全性目标与遵循性、绩效性、可信性目标的联系。从信息安全的涵义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目标不同于其遵循性、绩效性和可信性目标,但是,安全性与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安全性必须满足遵循性的要求,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使用和管理可能要置于法律规定的和合同约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之下,特别是各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保密法,以及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信息安全没有绝对的安全,所有的信息安全都是风险可接受条件下的安全,高水平的安全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因而需要在成本、收益、风险和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即安全性与绩效性的联系;最后,在信息安全技术层面,可信计算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而表明安全性与可信性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目前国际上制定的有关信息安全等级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无论是在理论概念还是在操作实务方面,对于我国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国际标准或良好实务可以作为审计的参照标准,同时也可以作为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信息系统安全性建议的依据。同时,在对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时,还要立足我国实际,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命脉之命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在重视企业本身信息系统安全的同时,还应当从宏观上揭示国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审计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单个审计项目可以选取上述可信性、绩效性和安全性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审计目标。

第6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一)会计信息化政策推广力度不够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手工会计人才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受传统观念、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人才在社会上无疑是一高地位弱势力的群体。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人的习气是害怕改变的,喜欢抱着旧有的模式不放,因为改变无形中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全感。而会计信息化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广,会计的处理流程与处理方法也因信息化的到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政策力度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具体支持,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与推进本身就存在着人心理上的重大阻碍,如果政府政策不得力,或力量不够,那么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工作与发展推进都将会受到重大阻力,要想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十分困难。会计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稀缺、初中高级职称比例的失调,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激励措施不够就是一个充分的说明。

(二)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未得到应有重视 高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基地,也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摇篮,但纵观全国各高校,无论是985学校、211学校,还是省级院校,至地区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都是各校的“小学科”、“小方向”,从课题的申报到学科论文核心期刊的认定及教学科研考核标准等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严重影响了相关教师对会计信息化理论探索与研究的积极性。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是这门交叉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是会计信息化实践的指导,也是提高湖北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相关领导对会计信息在实际意义上的重视程度对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与顺利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没有媒体的广泛宣传,没有软件厂商的技术支持,没有相关专家学者的精心设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各级领导是否在真正意义上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否有政策上的扶持与保障,才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三)企业重视会计信息化程度极不平衡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与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懂信息化,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会计信息化也对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企业,其主要目标是解决生存问题,日常事物繁琐,信息化不是领导关心的主要问题。再加上企业领导素质不高,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没有将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他们对信息化根本就不了解,从而造成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对网络建设不重视。如果再遇到业务不是很多的企业,那么这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谈不上,也就谈不上支持企业的会计人员去学习信息化,此外,再加上信息化在投资、实施、对人才的要求等多个方面给中小企业带来压力,企业负责人更是会敬而远之。如果这样的企业多了,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信息化的水平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另外,不少企业虽然实施了信息化,但其相关人员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而且没有配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而也没有从本质上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湖北的会计信息化发展与全国一样,极不平衡,地区发展情况差异也很明显,如武汉市这样经济发达些的大城市,或像中南设计院、湖北粮油、鄂西圈投、湖北盐业、湖北能源等大型国企业单位,观念相对先进,对外交流畅通,企业信息化进程也较快,这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以及企业的认知度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另外,行业不同,信息化要求与发展程度也不同,入世后面临激烈竞争的行业与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程度与投入也明显高于普通企业。

(四)网络培训会计信息化后续教育尚待加强 网络教育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在网络平台上可放置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通知和消息等,包括电子书籍、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为了解决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在外地工作、无法参加面授培训的困难,规范培训管理,防止乱办班、乱收费现象,省会计学会和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黄石、咸宁、中央企业会计学会等单位开展了网上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了培训效果。武汉市会计学会开办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免费向武汉市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在全国首开先河。但从全省范围来看,免费网络培训教育的覆盖地域还非常有限、会计信息化知识范围与相关内容还有待完善。

(五)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滞后 包括:(1)会计信息化方向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我国从1984年开始招收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从1996年开始招收会计信息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就会计大方向来说,所占比率还很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就湖北而言,“会计信息化”研究方向有硕士点的高校只有武汉大学一所,硕士导师也只有欧阳电平教授一位,湖北会计信息化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面临着危机。(2)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部属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偏向研究型人才培养,而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少高校定位与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特别是一些省属高校,虽然定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或是只把实践课程当作一门课程来完成教学任务,致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离财政部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目标还相差甚远。

二、湖北会计人员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对策

(一)理念方面 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拉开了中国会计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序幕。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首先需要各级相关领导及广大会计从业人员从观念上接受并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各级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活动,进一步深化宣传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全社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全面推进我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营造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会计学科作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开展好会计信息化的工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谐的信息化环境。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在全社会推广会计信息化工作,政策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大型企业有着较强的信息化意识,能够主动地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所以,特别针对中小型企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对购买软件进行信息化工作的中小企业,执行一定程度的当年税收减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好的中小企业实行银行贷款优惠等等。企业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才是推动湖北信息化进程,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根本保证。所以需要制定一些对企业具体的利益措施,以促进湖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会计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二要媒体积极宣传报道。每个企业都在为自己的企业及产品胶尽脑汁地做广告,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为此,媒体的报道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重要的形象宣传。对那些会计信息化工作做的好的企业与个人,可以通过媒体进行相应的定期宣传,为社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创建一个正面的良好平台,充分鼓励先进的企业与个人,创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三要奖励带头企业。每年分大中小型企业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对会计信息化工作做的好的企业进行表彰,开展会计信息化的知识竞赛,鼓励会计人员会计信息化的学习与提高。从企业与个人的切身利益上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奖励。四要严把会计从业人员准入关,提高全省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素质。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办法》(财政部令[2005]26号)精神,严格会计从业人员的准入、考评、退出和服务机制,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审批工作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广大会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将会计信息化水平与其业务能力的考核挂钩,并将其纳入依法、依规办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登记、变更和调转等日常工作中。

(三)提升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水平 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的灵魂与保障。而相关的理论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也是培养湖北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中坚力量,研究者受其所在高校教师考核指标的制约,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为此,提供如下建议:第一,加大省级与会计学会关于会计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在科研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与补贴,或是评选、推荐会计信息化方向的优秀论文,并在相关范围内以专业学科发展的名义帮助研究者将相关研究论文推荐到学校认可的较高级别的杂志发表,弥补学校政策的地方不足之处,从而使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得到一个广泛的提升。据笔者所知,会计学会的课题在一些高校就不算在科研成果考核指标里,给相关申报的教师带来消极的影响。第二,大力支持湖北省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了推动湖北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欧阳电平教授、武汉纺织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闻一教授发起,经省会计学会研究决定,成立的“湖北省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是由湖北省内从事会计、审计信息化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学术团体。为湖北省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发展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类似的民间学术团体都是非营利性质的,靠的是学者们的学术热情和奉献精神。政府应该加大对该类学术团体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吸引更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学者和实践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发挥传导效应,创造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氛围。

第7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137―06

在当前信息网络社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本身也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高度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本文基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若干问题。一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对企业技术

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是由于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以专利信息为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经济信息,具有巨大的经济、技术、法律和情报价值,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专利信息和专利文献密切相关,是对专利文献经信息化处理后的信息。专利信息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专利信息甚至被认为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它是企业实施专利信息管理和专利信息战略的基本载体和对象,企业通过实施专利信息管理和专利信息战略,可以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防范法律风险,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专利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体现于:一是提高研究起点,避免重复研究。在专利信息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相关技术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利于企业在把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瞄准技术空白点,同时可以获得研究思路的启发,提高研究的起点。对现有专利技术的掌握也有利于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避免研究资源的浪费。如根据欧洲专利局早些年提供的调查资料,欧洲专利条约成员国利用专利文献,每年可以节省300亿马克的研究开发费用,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开发速度。二是进行技术预测,跟踪技术发展方向,指导技术创新过程。检索和分析专利文献与信息,企业可以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变化趋势,主要竞争对手分布及其战略动向,从而根据技术的变化趋势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保障技术创新的成功。三是防范专利侵权。专利权具有独占性,如果企业开发出来的技术落入在先的专利权人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就可能被指控为专利侵权。在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销售前进行专利信息分析,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形的出现。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指导技术创新活动。例如,四川东风汽车公司建立了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分析平台,跟踪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专利进展情况。在一起引进与合作事务中,其通过上述平台,及时发现了风力发电技术引进与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针对阿尔斯通在我国的“汽轮机转子”专利申请对其开发核电技术造成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制定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这两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无疑需要以充分占有专利信息为前提。另外,企业利用专利信息还可以查找因故失效的专利,免费利用,以节省企业资源。无疑,专利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建构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为内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正因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信息网建设,以此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以德国企业为例,企业总部一般设立了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数据库,在公司内部实现了知识、信息共享和数据及时交流。我国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山东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在利用专利信息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于:一是在企业发展决策中运用专利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如公司通过对综采放顶煤技术等专利信息的分析,为公司选定科技攻关方向、确定优势技术和技术贸易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在专利技术转让涉及评估专利的稳定性及专利技术价值时利用专利信息帮助进行决策。三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该机制集专利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于一体,通过该预警机制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对手专利分布,避免风险。

冯兴石:《山东兖矿集团构筑知识产权优势促进企业平稳发展》,《专利工作动态》2010年第20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冯晓青: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二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公益性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机制”、“社会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的服务队伍严重不足”、“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服务网络远不能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公众缺乏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权威、高效、便捷的手段”。

科技部国科发政字〔2006〕562号。我国公共性质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总体上存在分散而缺乏整体性、缺乏统一制度和规范体系,运作效率不高的弊端。以专利信息数据库为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尽管数量较多,但深度加工不够、数据库资料欠完整和规范,检索技术和手段较为落后,不能有效地支撑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专利战略实施的需要。

我国企业建立专题性质的专利文献数据库的情况也不够理想。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对1245家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状况做过调查,关于企业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问答中,有效回答1145家,其中建立了专利文献数据库的企业191家,占有效样本的17%,没有建立专利文献数据库的企业963家,占有效样本的83%。

张少萱:《中国出口企业专利侵权预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11期。国资委2006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中央企业缺乏专利及其文献检索制度的占47.3%。科技部2011年的调查则显示,尽管只有6.4%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开发或者受让技术之前没有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和信息分析,但对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程度并不高。

三加强基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

战略融合的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

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大力改进和完善。改进的基本思路如: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增强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增加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现有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公共平台,创建内容全面、资料权威、更新及时、检索方便快捷的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平台。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的立项就体现了国家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重视。

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需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布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大体上讲,可以分为政府负责建设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平台和商业平台。目前我国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体系,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中国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和中国专利信息网,信息更新比较及时、检索功能比较齐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建立了较为庞大的专利信息资源与非专利信息资源库,另外还引进和加工了相当一部分具有特色的专利信息资源。以专利信息资源为例,截止2011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资源数据库涵盖了全球62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著录文献摘录数据库则涵盖了102个国家(地区)或组织,382种文献资源,文献总量至少有7000万件。

国家专利局专利文献部部长曾志华在2011年12月3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2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丰富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既为专利审查业务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保障,也为专利信息资源的检索、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帮助企业、行业协会建构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或者通过建构公共性质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为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数据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技术创新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对此也做了专门规定。对此,可以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讨论。

在国家层面,近些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将推进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作为知识产权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也作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从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指导地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如指导地方扩大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范围,增设地方网点设备、专利数据库更新和建设等。

在地方层面,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实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能力的政策,帮助企业开展专利信息服务,进行网点建设,对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政策规范方面,《云南省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指导意见》在关于提高专利信息能力部分指出:企业从事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研究开发活动,应当加强专利信息的利用,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立项前,认真开展中外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了解本行业和相关技术领域国际发展态势,以及国内外竞争对手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动态,提高研究开发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开发和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要跟踪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动态,及时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发生原定技术目标已被他人申请专利,失去继续研究价值的,应当及时调整研究开发方案,或者终止执行该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科技创新主体,应当建立主要研究开发方向或主导产品专利文献专题数据库,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开展企业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制定和实施不同阶段、不同方法、不同层面的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

进而言之,根据相关政策和一些地方的实施经验,为促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主要应落实以下措施。

(一)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总体上,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以专利信息为例,建立了包括国家专利数据中心、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地方专利信息中心在内的专利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不过,平台建设在制度完善、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1.重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和交流平台

《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工程”是五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根据《规划》的规定,主要涉及“国家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和“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其中前者涉及“整合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收集国内、外国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数据,建设和完善专利、商标、版权、农业和林业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础数据库,探索建立数据信息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提供知识产权申请、法律状态、基础知识等综合信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后者涉及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版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建设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建设林业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这无疑为我国今后几年知识产权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

重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的网络化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或政策性文件中已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并予以落实。例如,《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2010)》在第五部分“促进利用,形成深圳特色的效益产业集群”即指出:要“构建满足于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坚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依法建设、互连互通’的原则,在全市信息化平台的统一规划中,建立知识产权分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基础网络、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充实深圳市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网络,提高全社会对海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收集、查询、整理、分析、传播、应用的水平。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和高新区、孵化器、创业园等创新源泉地带,研究开发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模型和应用软件系统,提供全面、细分、动态、有效的资讯。鼓励专业机构、行业组织提供分门别类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在国家和地方促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政策指引下,各地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山东省在济南、青岛等建立了三个全领域专利数据库以及数控机床、食品与酒业、农业技术装备、黄金产业等五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山东还在济南建立了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山东在11个城市建立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专利数据库。

李守运:《创新山东:齐鲁飞歌唱跨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6月24日。上海市建立的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截至2011年4月访问量已达1230714人次,注册用户4236家。上述注册用户根据平台信息自主设立了专题专利信息数据库531个。该平台的运转促进了企业专利信息的利用和传播,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信息支持。

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和交流平台。以专利为例,需要立足于国家专利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资源,建立和完善国家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与交流平台。同时,加强专利信息公共平台的体系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整合全国各地方专利信息平台,提供综合性的专利信息服务。在地方层面,则需要建立立足于地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与网络,本着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加以落实。

2.政府部门指导和推动建立行业性知识产权基础性数据库,提供资金等条件,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政府部门指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行业性的知识产权基础性数据库,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化服务,对于推进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战略,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行业重大技术改造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行业的情况,可以技术领域和产品类别、门类为基准,建立一些特色性质的专利文献数据库。在这方面,日本等国家提供了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借鉴。例如,日本专利律师协会建立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文献数据库”,并在主页上刊登在我国从事专利业务的人物资料。日本的一些机构也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于企业海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知识产权法制研究中心(RCLIPR)建立了“亚洲知识产权判例检索系统”,其中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案例收集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广东等地区的知识产权判例,其数据库在网上免费公布。韩国政府对专利信息化服务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指导,其“数据库振兴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韩国数据库加工和生产。

我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和引导的产业专题数据库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和成效。例如,在装备制造、钢铁、造船、纺织、石油化工等近20个传统产业建立了专题性专利数据库,并且正在建设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专利数据库。这些专题数据库涵盖了七国两组织和上百个技术门类的全部专利数据资源,采用多级导航结构,对于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深远意义。我国一些地方在政府推动建立行业性知识产权数据库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辽宁省为例,该省知识产权局针对产业集群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从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现状出发,每年针对省市政府重点培育建设的产业集群,先后建立了系列行业专题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如本溪生物与中草药、辽宁省数控机床、锦州光伏产业和阜新液压产业、丹东仪器仪表、船舶产业、聚氨酯产业和轴承产业等专利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相关产业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当然,现行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如检索专业人员不够,检索本身的便捷性还需要加强。

3.政府主导或推动直接建立专利信息网络平台

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各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建立了专利数据库资源,既促进了专利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又有力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对专利信息情报的需求。这些专利数据库资源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我国1985年4月1日至今中国专利全文图形文件,中国专利著录项目、摘要、权利要求、说明书全文,国外专利图形文件,国外专利著录项目、摘要文件,以及中国专利法律状态数据等。这些公益性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是加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水平之所需。以下不妨对一些省份的经验加以介绍:

上海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重视以专利信息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其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在2006年4月即初步建成,增加了中国专利文摘、中国专利全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和七国两组织专利文摘等专利信息资源,同时向众多企业开放使用。信息平台不断优化和升级,强化了对专利信息基础数据的深加工、专利信息检索和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济南市为一千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建立专题专利数据库的工作,并选择了为50家典型企业无偿提供专利信息系统分析软件,指导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实施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和情报。宁夏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加强了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由政府推动建立宁夏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专利技术宁夏展示交易中心和宁夏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对自治区的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提供专利分析、战略研究和专利预警,服务于宁夏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湖南省在2006年安排财政专项经费启动了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的数据库包括七国两组织1976年以来以及我国1985年以来3000余万件专利文献资料,并逐步开通了市州和企业服务终端。还如宁波市建立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18个重点数据库,为130多家企业建立了150多个专利特色库。该平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为科技项目专利申请提供检索咨询服务、为产品进出口提供知识产权信息,以避免知识产权风险,以及为研究开发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又如,辽宁省为加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创建并运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利新技术对接洽谈会网站。通过该网站,企业可以完成专利供需项目的收集、推介、展示、选购、对接和管理。供需方在网站可以分块实现浏览和查询,专利技术需求或交易项目。

4.政府扶持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指导、引导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介入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为知识产权服务开拓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尽管有一些商业性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司和机构,但总体上服务水平有限,特别是数据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为此,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建立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政府引导和指导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各局在这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了指导性文件,重视专利信息的公共服务工作。2010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了“全国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培训指导体系”,着力打造专利信息利用促进、专利信息人才培养和专利信息宏观指导强化三大工程,其目的是提升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政府宏观指导水平,提高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促进专利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在企业层面,建立与其技术创新特色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1.企业建立与其技术创新特色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基本内容

这是企业提高其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应根据自身技术创新需要,收集、整理相关的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如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国家关于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政策与制度、专利文献与信息资料的检索与分析,如国内外产品和技术专利的申请、授权、权利要求、技术方案、技术背景、同族专利情况、专利侵权预警信息、主要竞争对数技术和产品专利、商标动态信息,典型案例、国际市场信息等。大体上,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包含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和知识产权文献资料库等,其中前者主要是知识产权实质信息内容,这些知识产权信息在法律上具有动态变化性;后者主要是收集与知识产权信息相关的文献资料。该信息平台应保持开放性、动态性和信息资料的及时更新。为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运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引进专门的情报信息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加以设计和维护。从国外企业的经验看,这些信息数据库和资料库,应和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统筹建设,尽量在企业内部更大范围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除了直接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而且还要纳入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例如,德国企业一般在总部设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实现了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的贡献和数据沟通,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市场经营、法律事务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沟通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日本企业则一般在企业总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门设立了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机构,对掌握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编辑,然后发送到各个部门。企业还应注意收集和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授权、技术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供企业决策部门参考。

2.企业专题性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设

企业建立专题性质的内部专利数据库大有发展空间。企业可以收集相关领域的专利信息和其他相关科技信息,保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和检索的便捷,为企业科技开发人员等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文献和信息支持,促进企业在现有技术成果上实现新的突破。这种专题性质的数据库具有个性化特点,能够根据企业技术战略需要量身定制,节省检索时间,直接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例如,海尔公司为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了专利专题数据库。在1988年即建立了专利档案数据库,直接为公司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服务。该数据库中收录了1974年至1986年世界上125个国家140000多条主要工业国家关于冰箱的专利文献题录。后来又陆续开发了中国家电专利文献数据库、中国家电专利数据库、中国家电专利信息库等专题性质的企业内部数据库,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文献与信息保障。

刘月娥:《浅谈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05年第8期。河南安彩集团有限公司则建立了内部知识产权网站和专利信息数据库,该专利信息数据库收录了欧美国家1985年以来彩色玻璃制造领域在华申请的专利。

3.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网络建设

为支撑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建立健全以专利情报信息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网络,建立以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战略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信息情报体系非常重要。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知识产权信息情报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企业也应当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高度融入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战略。如前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离不开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知识产权信息情报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而且企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能力也是评价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否成熟的一个参照因素。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战略,明确企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利用和管理的目标,强化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战略性资源价值,有利于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

4.企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建设

企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需要将企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开发与信息平台建设特别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产生集合效应,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在一体化建设中,还应注意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分析系统,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此,在加强数据分析软件开发和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数据开发和情报分析人员的培养。

5.企业对国外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的利用

当涉及国外专利信息或者需要作更深入检索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国外一些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如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全文数据库、欧洲专利局专利数据库和日本特许厅网站的专利数据库等。无疑,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也是应当重视的内容。很多国家为促进本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立相关的服务网络。例如,加拿大工业局建立了“商业情报快线”的检索系统,该系统目前已从原先的限于金属加工和采矿行业专利技术使用信息扩大到该国各行业。中小企业可以运用该检索系统便捷地检索到主要国家的专利技术发展情况和信息。又如,韩国知识产权局为促进企业、研究机构等利用专利地图分析专利情报信息,制作了专门的专利地图分析软件,并将其置于韩国知识产权局的官方网站供免费下载使用。韩国知识产权局甚至将绘制专利地图和制作专利地图分析软件视为其自身业务的一部分,这在该局2003年的关于专利信息产品及其作用的工作报告中即有体现。

(三)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专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