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而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能够实实在在实现托管的初衷?带着这样的疑问,日前记者来到武汉,了解当地是如何开展“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为何要走托管之路

从2005年起,武汉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积极支持社区卫生医疗建设。如武汉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病人实施“五免”政策。即: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诊疗、注射服务和住院诊疗、护理等5项服务费用。2006年,在“五免”基础上由政府给予补助,对低保人员实行医疗检查“六减”(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单项检查费用减免20%)优惠政策。

2005年,武汉市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维修改造计划,按每个中心20万元、每个站2万元的标准,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和改造。2006年,投入362万元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投入1000万元,按20万元/中心的标准为50个政府举办的中心购置了设备;各区政府共投入8190万元,为3255名街道卫生院转制机构的职工(包括退休人员)购买了养老保险。2007年,投入400余万元,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设施。

具体环节上,武汉市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纳入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在新建居民区和旧城改造时,开发商必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位置、面积、设施的要求,配套建设和还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各区政府以分批购买、各街道办事处以免费提供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业务用房问题。对租用公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房管部门减免租金40%~50%;对租用私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所在区政府分别按每站500~1000元/月的标准予以补助。

而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由2005年5元/人、2006年10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26元/人。对医保定点的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费用按7500元/机构的标准予以补贴。

中心与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

这些政策的出台、大资金的投入,结果却仍是人民群众的不满意,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提高不快、工作积极性不高……

怎样让群众看病基本满意?怎样让群众对社区医师放心信任?“托管”模式,正是利用大医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管理技术和人才培养,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社区卫生机构借助托管,把好的技术“学进来,用出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托管背后的意义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武汉常住人口845万,其中中心城区423万人。截至目前,已按规划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个、站356个。

根据武汉市卫生局制定的方案,全市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被大医院托管。大医院托管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独立法人单位,并非大医院兼并办成医院分院,仍隶属辖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托管后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纳入政府财政网络化管理;大医院派人担任中心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管理上实行“两统一”、“六不变”。即:托管后中心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交由大医院统一管理:托管后中心的体制不变、享受财政拨款和各项财税减免政策不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性质不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职工隶属关系及性质不变。

大医院参与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承担对后者的经营管理责任。派入社区的医生依然在原单位领取薪酬,如此看来,大医院为何要对社区中心进行托管呢?如此高成本的投入,大医院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记者在采访了武汉协和医院及同济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后,了解到大医院对所托管的社区中心进行投入,近期还只是一个“政治任务”。而“托管”动力的来源,应该是武汉市卫生部门领导及各大医院领导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社区首诊制及“绿色通道”的建立!

“武汉市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参保人员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实行社区首诊制的政策前景下,双向转诊制度对于医院的影响非常大。医院当下对丁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是为将来建立转诊的渠道,完善门身链条。”武汉协和医院医务处季处长如是说,“从目前来看,由于社区中心资源有限,真正实现首诊在社区还需相当时日。政府鼓励大医院托管医院,目的也是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育人才,为社区首诊制打好专业基础。”

似乎可以预见大医院在托管社区后,随着“绿色通道”的建立,就诊病人的增加带来的是巨人的经济利益,医院更能够发展自身优势,从而使自己更专更强。那么,社区卫牛服务中心在被托管后,医务人员技术、收入的提高,以及得到居民的认可似乎也变成可能。

多赢局面的形成

2008年3月湖北省武汉市全面推进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至今,该市已有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大医院的托管,距离武汉市卫生局预定的29家已完成超过了一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赢”――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其不但得到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赖。过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所以缺乏吸引力,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得不到社区居民的认同。虽然,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力度,但在短时期内,要使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有质的变化可能性较小。通过大医院派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作,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到大医院进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赢得医院的技术支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意义重大。此外,医院“托管”社区卫生中心使社区医生有了一固定的、免费进修的平台,有助于延长进修时间,提高进修质量,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改进,更有利于其实现服务的规范化。因为对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规范化服务一直是其管理的薄弱环节。

社区居民的“赢”――记者了解到,托管后武汉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住院量分别比上一年增

长了41.5%、51.8%。托管后,双向转诊更加顺畅。不仅上转病人增加,下转病人数也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以研口区荣华崇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托管后上转人员由原来的2人到如今的128人,在病房刚刚成立1个月的时间内下转来中心的病人也达到了15人。

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家到中心坐诊,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服务。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有了“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会把应转往医院治疗的患者强留在中心,医院同样不会把应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的患者强留在医院。而双向转诊的建市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双方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证、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上转、下转指征的具体化,使“绿色通道”的真正建立起到了规范作用。

医院的“赢”――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其建设成自己为基层服务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现实的和潜在的服务对象,既实实在在扶助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赢得了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尤其是“双向转诊”的顺利实现,不但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和经济负担,同样也降低了医院自身的管理成本。这有助于医院缩短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托管后的思考

利益如何进行分配因为托管后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纳入政府财政网络化管理。那么在财政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对于同一个上转、下转的病人,利益上如何进行分配?是否还会出现“上转一堆,无一下转”的局面?

考核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武汉市也开展了创建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动,对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价,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标准。“由于托管模式目前属于建设阶段,所以目前为止经过托管后的医疗机构还没有建立淘汰机制,相信随着建设脚步的加快、奖惩机制的成熟,社区卫生服务会逐步走上正轨,使社区居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吴主任如是说。

“托管”并非万应灵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建立,并不适合进行“一刀切”。拿武汉市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不同,目前武汉市的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分为三种模式:托管、自办和对口帮扶。本文虽仅就托管模式进行报道,但并不代表托管模式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万应灵丹。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营建模式。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三级医院;双向转诊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30―01

泰安市中心医院在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通过组织专家坐诊、义诊,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1 实践

1.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包括定期组织专家坐诊、义诊及讲课,疏通转诊通道等。对各相关部门进行了明确分工,以保证这项涉及诸多科室、部门的系统工程相互衔接、顺利实施。

1.2建立双向转诊通道 采取托管、承办、技术合作、技术支援等方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系,并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方便社区居民就医。截至2011年12月,我院已先后与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转来门诊患者54625例次,住院患者1390例,转回患者48例,实现转诊收入3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组织专家坐诊、义诊组建社区医疗专家库,由我院业务素质高、热心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为方便居民查体,我院将一辆44座的大客车改装成流动医院,并配备了彩超、心电图机等近百万元的设备。

2 问题

2.1双向转诊受制约 目前,双向转诊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运行不尽人意。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及信誉度的限制影响,上转患者多而下转患者少;医院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术后或进入康复期的患者不能及时转回所在社区用;转诊牵扯到患者两次住院,需支付两次“起付线”,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一、基本原则

(一)确保公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型、可及性。

(二)政府主导。坚持镇(*工业区)主导,村委会参与,发挥镇(*工业区)、村委会的主体作用。

(三)保障基本。村卫生室(服务站,以下简称村卫生室)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发挥村卫生室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网底”作用以及社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整合镇村卫生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本着资源整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按照1000~1500:1比例配置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延伸至各村卫生室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完善机构管理体制

村卫生室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其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要在镇(*工业区)的领导下,在村委会支持下,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行“五个统一”管理。

(一)统一组织管理

村卫生室产权属于村委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村卫生室统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执业注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村卫生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二)统一人员管理

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培训、考核,择优聘任,建立镇村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制定适宜的鼓励政策,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户籍制管理,确保每个村卫生室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巡诊或坐诊,为居民提供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切断乡村医生收入与药品、“三费”收入的直接联系,建立与服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等挂钩的分配制度。

(三)统一财务管理

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归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帐目单独设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收统支。统收的经费有:区、镇(*工业区)的补贴,村委会投入的经费,药品、“三费”等业务收入。统支的费用:乡村医生的收入,部分社会保障金,业务支出,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经费。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镇、村要确保乡村医生工资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外收入逐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类医务人员达到同工同酬。按照有关政策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保证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

(四)统一药品管理

村卫生室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采购、调拨和管理。实行药品公示制度,建立药品进、销、存帐册,每月盘点、报帐一次,损益药品和变质过期药品一律填报盈亏报表,做到药品调拨单、盈亏表、盘存表三帐相符。严禁医务人员私自进药。

(五)统一业务管理

村卫生室各项业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安排和管理,建立和规范业务工作各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统一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资料。定期与不定期督促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提高认识,加强对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领导

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是发展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作为政府工作目标,纳入考核内容。村委会对村卫生室继续给予房屋维修、水、电等费用补贴,确保村卫生室工作顺利开展。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第一章 现状分析

全区现辖3个镇、1个乡和2个街道,共有18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户籍总人口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年开始我区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有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和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在区妇幼保健所的基础上成立,实行“一套人马,二块牌子”的运作机制,人员编制、拨款方式维持不变,并已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经区政府同意在双阳卫生院基础上转型,人员承建制转移,编制、拨款方式暂无变动。我区现有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覆盖城市户籍人口2.6万人,无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下属居委会仍保留设置村卫生所(室)11家。

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场所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及人员紧缺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停留在妇幼保健所和街道卫生院的服务模式,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所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六位一体”服务(即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六项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缺少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机构体制、运行机制及医疗资源等方面得不到有效加强,整体服务力量比较薄弱。二是服务经费补偿不足。在相应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同时还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相关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不足。提供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有经过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学服务人才,我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全方位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发展、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节 发展目标

至年,全区现有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根据实际需要同步建设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比例和综合服务满意率力争达到35%和80%以上;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区基本建成服务网络健全、政策配套落实、人员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广大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设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优化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第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照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以一、二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其它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达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完善。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70%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以上或辐射半径1.5公里以外)的区域、人口相对集中达0.6~1.2

万人左右的,可根据居民医疗需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区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原则上应相距1.5~2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以独立法人进行执业注册,实行独立核算。三级医院延伸举办或二级医院在医院内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位管理。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功能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和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模式,体现全科医学特点。

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和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寄生虫病及其它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保健、计划

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社区伤残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指导患者合理转诊并提供相应便利服务。开展家庭出诊及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各种延伸。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发展中医药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并提供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家庭、社区、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力争到年底,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率达到80%,年达到100%。以马甲医院、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区级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经培训合格者可优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社区医师和护士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支持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建立全科医学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制度,开展全科副主任以上医师资格评聘工作。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师,凡符合条件的均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鼓励公立医院在职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省级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并按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和转后年限合并计算。

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入社区和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满2年的医师和护师,经区卫生局认可后,可以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专业类别考试。积极吸纳本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鼓励离退休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

第四章 建设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筹集

第一节 建设任务

至年,全区规划改扩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数量达到2所,同时规划建设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后,如新增街道办事处,则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确定的原则,设置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按照全区规划布局要求,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用房进行调整、改建扩建或新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人才培养,使其达到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具体工作任务分解详见附表。

第二节 建设标准

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依据省卫生厅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基本标准的要求(卫医[]202号),完成标准化建设,合理设置科室,配备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并按功能划分为预防保健区、诊疗与辅助诊疗区、康复区、健康教育区、行政后勤保障区等,确保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应当具备开展全科诊疗、中医、护理、康复、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并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50平方米。原则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具体到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由区编制部门根据有关编制标准核定,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第三节 资金筹集

明确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区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业务用房使用面积按照标准要求,由区政府和所在街道负责无偿提供。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补偿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和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社区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定额补助。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要求,对通过省级绩效考核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人•年,经费由省、市、县(区)级财政分担,同时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标准化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由区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经费补助的主要责任,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以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

第四节 建设进度和管理

到年底,改扩建完成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新建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全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着手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到年,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城乡结合部撤镇改街的卫生院在年之前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示范社区。

着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由区政府担负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区综合体系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原则上不再新建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建设时,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预留业务用房或建设用地,原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因建设需要拆除的,要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分期分批改造建设计划,立足现有基础,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等形式,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匮乏问题。力争在2年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面积、规划布局有根本改观。各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各方代表组织的管理委员会或相应组织,牵头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二是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审批,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项目和执业范围,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价格、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共同落实残疾人康复、红十字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落实到位。发改、财政、审计、卫生等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建设要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及招投标法进行监督指导,并依法加强对社区卫生专项经费的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卫生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使用。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中国政府已基本实现2009年至2011年的医疗改革目标使中国13億人口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在这三年间,中国政府投入1.2万億元人民币,并特别关注“下一个十億人口”-4億城市非就业人口和6億多农村人口。

鉴于这些发展,中国的医药市场无疑充满活力,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张。

新的中国医药市场

中国城市大医院仍将是制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之地,但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吸引力日益明显。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过去三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县级医院是6億多农村人口看病就医的把关者,是中国医疗改革最大的受益者;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迅速成为某些慢性病的疾病管理中心,在疾病初步诊断和长期治疗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较低的支付能力、较大的地区差异、县级医院地理位置的分散性以及基本药物目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限制,制药企业需要调整高举高打的常规战略,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

县级医院:新的竞争舞台

中国拥有约一万家县级医院,其中有定级的约6000多家,遍布2000多个县市。这些医院正日益成为农村人口首次就诊和疾病管理的重要渠道。例如,50%以上的高血压病例是在县级医院首次诊断的。此外,已有80%以上的患者在县级医院续方。

县级医院是医改的最大受益者。在政府过去三年持续投资的推动下,这些医院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病床总数和医生总数也实现较大增长。2008年,中国大型县级医院拥有约300张病床和150名医生。如今,中国大型县级医院拥有550张以上病床数和超过200名医生。此外,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将推动“特大县”的兴起。到2020年,大约500多个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和上海2010年水平相同,650个县的人口将超过500000,县级医院的市场规模将是2010年的1.6倍。

县级医院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药品支付能力的提高使患者更加有兴趣向跨国企业品牌升级消费。例如,近些年,在所有更改药品处方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60%从本土品牌转向跨国企业品牌。制药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的调查显示,3%左右的县级医院曾接受过拜耳和阿斯利康销售代表的拜访和宣讲。跨国企业已在部分药物品类中取得了领先地位,特别是在规模较大、发达程度较高的县级医院。但总体而言,县级医院市场较为分散(前十名的药企仅占约15%的市场份额),本土企业在县级医院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要优于跨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销量最大的20家企业中有19家是中国公司,诺和诺德是唯一一家跨国制药公司。此外,由于本土企业的销售成本较低、仿制品价格实惠且营销手段灵活,因此本土企业的总体业绩也胜过跨国企业。

跨国制药企业若要在县级医院市场斩获成功,则必须调整其产品组合和商业模式。他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1 产品组合至关重要。跨国企业必须拥有针对本土市场量身定制的多种产品,特别关注价格较低的仿制药以及价格溢价较低的成熟产品。

2 市场细分有助于提升业绩。如同城市医院一样,县级医院的规模和成熟度差异颇大。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相比,较大的县级医院治疗的患者更多,而且药品销售是前者的两至四倍。考虑到县级医院在地域上的分散性,企业必须能够根据当地需求和经济状况灵活地调整商业模式。

本土制药企业将面临来自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为了更加有效地与跨国企业抗衡,本土企业必须在医生教育和服务以及品牌营销方面迎头赶上。

尽管县级医院市场潜力巨大且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挑战——地理位置上较为分散、地理差异较大且发展水平不均衡。此外,农村患者的支付能力受到新农村医保政策和水平的进一步限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的前沿市场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市场规模较小,只为城市医院市场的十分之一左右。但鉴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疗上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市场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慢性病治疗药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销售目前为城市医院同类药品销售的四分之一,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目前城市医院同类药品销售的一半。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城市医院更为优惠的药品价格和城镇非就业居民门诊统筹的日益普及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快速增长。

除了药品使用占比不断增加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慢性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服务中心的医生已不仅只为病人续方,还开始承担一些初诊和疾病管理工作,并在治疗药品的品牌选择及更换方面发挥影响。据调研统计,在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80%的患者曾更改过处方,近一半患者还不只一次更改了处方。这其中有一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更换的。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上,前十名制药企业占据了该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因此,与城市医院市场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的集中度更高,而且跨国企业药品的渗透率也更高。大型跨国企业已在许多富裕城市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很多投入。我们的调查显示,在中国最富裕的40个城市中,30%至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曾接受过拜耳、阿斯利康和辉瑞销售代表的拜访和宣讲。调查还显示,这三家公司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培训的投入力度也最大。这些城市中40%至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曾获得过这三家公司的培训支持。而在这40个最富裕的城市之外,只有不到1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曾获得跨国企业的关注。

尽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患者不断增加,并且中心本身也在快速发展,但制药企业在社区服务中心市场面临的挑战要比在县级医院市场更多。第一个挑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对数量及其分散的特性。中国目前拥有约80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250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而且随着许多二级乙等及以下医院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种政策。许多基药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政策(比如强制使用基药、零加价以及政府补贴)在各地差别很大,有些政策也不可能完全落实。其中,厂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各省实施的基药招标政策。在大部分省份,如果基药品种不参加基药招标,它们仍然有机会在城市或县级医院进行销售。因此,制药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是参与各省以价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基药招标、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基药市场,还是维持原有价格、而被隔绝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之外?

不管各地政策的差别如何,基药市场总体来说对于跨国企业和本土大型企业都是个攻坚战。招标政策仍侧重于“价廉”,而对“物美”的要求还往往只是表面文章。我们相信,政府未来会将质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因为处于谷底的基药价格已经引起了有关安全和供应短缺的担忧。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我白天要工作,以前碰上老人小孩需要看病,只能由我和爱人轮流请假陪他们去医院,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24小时服务,省了不少事,像我这样的上班族,不管是自己,还是陪老人小孩看病都方便了很多。”这是近几个月以来,北京市实施24小时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较常见的一个场景。

从2010年7月开始,北京市城八区的1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门诊延时3小时的试点工作,还有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医疗应急处置服务。如今,工作已开展半年有余,开展的情况如何?社区医务人员对此有何看法?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状・

政策实施半年 试点情况各不相同

“全科门诊延时3小时”,“24小时医疗应急处置服务”,这些举措赢得了前来就诊患者的声声叫好。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就诊量是否也增加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中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北京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接踵而至

该中心医生涂峥嵘说,每到晚上六七点钟,不少慢病患者就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取药,还有些感冒、发热或是复诊的患者也选择这个时间段前来,中心有时会接诊三四十个患者,相当于原来1天的门诊量,医生经常要忙到21:00以后才能吃上晚饭。

北京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班冷冷清清

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截然不同。该中心主任张立军介绍,为了配合24小时门诊,该中心曾为此安排了两组医务人员轮班工作,并在小区内做了大量宣传,但20:00以后来就诊的患者很少,多数居民已经养成了19:30以前来就诊的习惯。现阶段,一晚上也就1~2名就诊患者,但所有的医务人员又必须待命服务。

北京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量人力资源浪费

“24小时服务对上班族来说,确实很方便,下班后就医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就诊的患者真的很少。”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熊卫红认为,24小时服务有点儿资源浪费。拿药、复查在20:00之前就基本结束了;急重病情患者都会选择到大医院挂急诊;偶尔来一名外伤或急症患者,家属也要求立即转诊。

其实,不只有北京试行了24小时社区门诊,上海、海南等地也早有所行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中介绍,上海就曾进行过以社区为单位的24小时全科慢病管理,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以慢病人群为主,而现实情况是慢病患者晚上就诊概率小,因此最终取消了这一服务。

・分析・

如何看待24小时社区门诊实施中遇到的“冷热不均”的问题?专家表示,这些现象都是合理的,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医疗需求也会因为地域、周边环境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偏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夜间的医疗需求就多,靠近市区的地方反而就少,这与城市医疗资源配置是相符的。目前,患者少、人手不够等问题已成为推进24小时社区门诊的突出问题。但我们更需解决的问题是:厘清社区提供24小时卫生服务的概念,解决好合理的资源配备。

24小时服务≠24小时门诊

如今,不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涌现了24小时门诊、节假日门诊等试点潮流。如此大力度地推行这些政策都是出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力求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对此,不少专家呼吁,不应盲目炒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小时”的概念。

张建中指出,24小时社区门诊是指社区医务人员应该提供24小时贴近居民的全方位医疗卫生服务,类似于美国的家庭医生,可以在患者需要时随叫随到。例如,24小时手机开机、轮流值班等理念,但绝不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小时营业。

在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时,我们要首先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需求。张建中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慢病患者进行管理,而这类患者在一般情况下,病情不会迅速发展,以致危及生命,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晚上问诊和第2天早上问诊,在医学上通常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而这恰恰是社区的主要服务对象。

这与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许峻峰的观点异曲同工,“社区急诊”是社区“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全天候服务的形象提法。与大医院的急诊概念完全不同,社区医务人员提供24小时服务不是在卫生服务机构里坐等患者,而是提供“随叫随到”的上门问诊、随时随地的健康咨询和对突发急病居民的辅急救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程华丰表示,24小时社区门诊与大医院急诊、节假日门诊不一样,对于社区的基层医疗资源,不能单纯考虑利用率和效益,因为它是由政府埋单,向所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大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政策实施前,均需把考虑患者和居民的需求摆在首位。

合理配置服务 不会造成浪费

在实行24小时社区门诊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调配是管理者最关注的问题。在政策推行之初,就曾有一位卫生局局长提出,将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延长3小时,需增加50%的人力。现有的社区医务人员一人承担多项工作,维持现状已捉襟见肘,更别提24小时门诊了。这样的难题怎么解决?

“实行24小时服务后,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人力紧缺,目前社区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和医务人员的人数已经不成比例,如果再增加加班、轮班和值班,根本是无法调配。”熊卫红如是说。

据北京王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秀泉介绍,他所在的社区医疗机构24小时服务分为两个层面:24小时门急诊服务和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其实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的配置和设定来说,其本身并非提供急救的机构,而是给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实行24小时服务以后,给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带来较大压力。

那是不是需要为此不断地往社区输送卫生人才呢?张建中指出,在社区医务人员的配备方面应秉承科学性,以能保障居民安全为衡量点,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绝不能出台一项政策就增加相应人手。如英国,居民:全科医生=4 000:1,但英国的全科医生无需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不需要处理突发事件,这点和我国的情况又不相同,因此,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按居民和全科医生的配备比例应该是3 000: 1。

程华丰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人员数量远远不够。若要社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显然是力不从心。即便如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然有为居民更多服务的义务,但不一定受限于“24小时”。可以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同时保留24家医院的24小时制,既能方便群众,也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延伸・

探索多样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在采访中,医生和专家们提出,在推出24小时社区门诊前应该先摸清居民的“底”,看看他们到底需要哪些服务,这些服务中又有哪些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24小时社区门诊试点情况不尽如人意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我国在探索为群众提供具有公益性的社区卫生服务道路上迈出的一步,未来如何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我们还需要探索尝试更多的模式。

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长门诊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晚上就诊的需要,并且提倡了首诊进社区,但是,这一理念尚未完全被居民接受和认识。目前,患有小病或常见病的居民大多还习惯集中在上班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而患有大病或急症的居民多直接到大医院急诊科就诊。因此,有效的宣传加上合理的引导,使居民逐渐认可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提高延长门诊时间内的就诊量。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建立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素质较高、筹资渠道畅通、政策措施配套、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以调整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改扩建和新建为辅,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符合条件的卫生院(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坚持综合改革、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考评、购买服务的分配制度。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增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完善财政补助方式,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协调发展。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医院模式发展。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二)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政府举办为主,按照3-5万居民规划设置。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的社区,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新建和改建居民区时,要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或用地不少于1000平方米,做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对未规划预留用地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在人事、业务、财务单独管理的条件下,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其业务、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统一由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社区卫生服务,镇卫生院和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序列。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的协作关系

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要选派主治(管)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落实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二级以上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探索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到基层执业,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逐步建立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取服务费为基础的新激励机制。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培养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市级卫生医疗单位,要主动承担社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任务,一方面要无偿接收社区人才进修培养,另一方面要每年分批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到社区服务3个月以上。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他们提供便利,享受相应待遇。凡到政府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聘任中级职称时可免予下乡,免于外语、计算机考试。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

要严格执行《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原则,认真落实工作目标。要结合工作实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重点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完成任务的兑现补偿和奖励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实行考核任务与绩效工资挂钩。

(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要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开展医疗服务。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

三、落实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

全面落实省财政厅、发改委、人社厅、卫生厅《关于完善对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的暂行办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1.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部分等费用由市财政全额拨付。

2.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列入财政补助范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常住居民数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以及单位(或综合)项目补助定额,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核定补助。市卫生局、财政局按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标准》要求,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与服务效果挂钩,在严格监督和考核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情况的基础上予以核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卫生局根据实际支出情况核定。

3.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所需资金按项目支出情况核定补助。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经有关部门批准和专家论证后,进入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滚动项目库,由市财政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安排。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所需经费,市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符合国家规定离退休的人员费用,由市财政根据离退休人数和国家统一规定的离退休金、补贴项目和标准核定补助。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原则上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以及个人付费等方式,由服务收费补偿。对因政策原因造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由市财政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收支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5.政府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建设程序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经市发改委综合平衡、审核批准后,列入年度投资计划,所需资金由市发改委核定安排。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纳入我市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其基本建设按规定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实施细则》(财社〔〕22号)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机制,规范会计核算,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纳入预算外管理,全额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市卫生局可实行收入统筹政策,对综合效益较好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统筹上解一定额度资金,由市卫生局统盘考虑使用,作为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基金,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及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末收支结余为正数的,可按60%提取专用基金,剩余40%部分转入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的提取和用途按《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二)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

市编办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其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按每万居民4.5-5名配备。要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要充分利用退休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毕业生资源,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同工同酬。

(三)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要及时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并逐步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适当提高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起付标准和个人负担的比例要低于二级以上医院,具体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四、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卫生服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三区、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编办、卫生局、民政局、建设局、规划局、人口委、食药局等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形成多部门协作共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部门各司其职

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区要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设施保障;指导社区居委会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入户调查,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社区调查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市发改委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按照国家和省上政策,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加强药品价格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对经费收支及社区卫生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市民政局要积极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城市医疗救助中的作用。

市编办负责按程序办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关事宜。

市建设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房屋设施建设,并依法进行监管。

市规划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在新建和改建居民区时,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

市人社局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突出公益性,坚持便民惠民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提高社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我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政府举办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与辖区医疗中心、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率100%,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家。

2.健全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足额预算社区卫生补助经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3.加快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步伐。完成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以组织管理、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4.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计算机过程化控制率70%以上,依托各街道完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70%以上的辖区居民拥有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拥有健康档案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达95%。

5.全面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2-15名卫技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岗位培训率达85%以上,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3名及以上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合理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根据全区“十二五”规划情况,结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科学设置、合理布局,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加快推进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的建设思路,逐步完成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确保每个街道拥有1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公立中心房屋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设置30-50张康复床位,公立中心机构用房由区政府协调解决;同时合理调整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机构用房面积200-300平方米,由所在街道提供房源并签订租赁合同,若房源为街道资产的,区政府以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若为租赁社会房屋的,区政府每年以房屋租赁价格的50%予以补助,不足部分由街道承担。(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1.推行人事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基数,按12-15/万人配备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的90%,定编定岗不定人。以街道为单位,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制度。以组织管理、服务数量、质量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制定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制度,区卫生行政部门定期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规定的可分配总额内,制定职工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实行适度向关键岗位、优秀卫生技术人员倾斜的新型分配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从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星级评定等方面,保障医技人员待遇,逐步建立健全职工收入合理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稳定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编办、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2.建立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区政府承担公立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并对经常性收支差额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对公立机构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定期上报机构收支情况,接受相关部门督查,落实政府监管职能。(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

(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全区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进行零差率销售。根据省有关规定,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统一配送的采购机制,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各机构的采购计划,对日常采购需求按规定进行审核,并设定基本药物结算专用账户,对基本药物货款统一支付。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统一目录、统一品规、统一价格、自主采购、政府补助”的规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

2.加强基本药物制度配备使用和监管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培训,引导科学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区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药品采购监管平台,对各公立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进行监督,发挥监管职能,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食药监局)

(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1.完善职能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控、卫监、妇幼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职能,建立各机构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工作机制。健全双向转诊制度,推行社区首诊制,明确双向转诊对象,规范双向转诊流程,依托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转入上级医院接受诊治。(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转变服务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全科医师服务团队,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医师职责,以定期上门服务的形式,提供巡诊医疗、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用药指导、健康指标监测、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等卫生服务项目,使居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便捷、价廉、优质、贴心的服务。(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3.加快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信息平台,做好“一卡通”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完善社区卫生9类52项信息子系统推广和应用,实现就诊记录、健康档案、体检情况等个人信息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社区卫生管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中医师等专业岗位培训,开展临床医疗、护理技术等业务知识的继续教育活动,邀请市级专家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安排在职医务人员定期前往市级医院进修,不断提升现有社区卫生医护人员素质。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选送1-2名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参加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力争每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同时选派业务骨干进入上级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科医师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卫生人才。(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建立评优和择优机制。制定相关评优方案,成立卫生人才专项资金,以业务水平与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选内容,选出一批业务精、素质高、服务优的医护模范,并进行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2.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投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建、改扩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照省相关标准进行建设,配备较先进医疗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对建设专项经费的监管,保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3.确保落实社区卫生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区两级专项经费按照上级要求逐年提高,保证辖区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明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各方职责。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为新建、改扩建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用房。

卫生部门负责编制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订社区卫生准入服务项目和管理规范,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人社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奖评机制。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范文

SWOT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工具,是西方企业用来分析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的综合性方法,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安德鲁斯提出。它通过分析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识别自身的优势(strengths,S)和劣势((weakness,W),分析组织所处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O)和威胁(threats,T),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一个组织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这个战略应是一个组织“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目前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面的SWOT分析研究很少,专门针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SWOT分析几乎没有,而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1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SWOT分析

1.1 优势(S) (1)较强的地缘优势。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区域卫生规划以后,所在辖区居民密度一般比较大,机构按“居民在15分钟内步行到达”这一要求设置,方便了居民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就医。辖区内卫生资源相对缺乏,其他医疗机构也较少,因而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地理环境。(2)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扁平化”的管理层次。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一般就是投资者,多数毕业于医学专业或者管理专业,他们既掌握,临床知识或管理知识。又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一般素质较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一个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只设1名中心主任和1名副主任,而各科室不再设科室领导,根据中心某一领域的实际情况,再设置负责人。比如,某个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病房,护理人员比较多,因此设1名护士长负责管理。“扁平化”的管理不但可以节约管理成本,而且信息传递机制灵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管理氛围。(3)房屋和设备的利用和使用方式灵活机动。不同于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租赁和修缮、设备的购置和维修保养等费用全部自付,政府对此没有任何补助。但是,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标准,每年的房屋租金将达到1.5万元。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配备X光机、B超机、血液分析仪、心电图仪等设备,一次购置费用就需50多万元。无论是房屋还是设备都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较大的支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了生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新的方法,即把房屋、设备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盈亏平衡点。例如,某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刚成立时,租用了两层楼的空间,但是既得不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又得不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中心收不抵支。连职工基本工资都发不下来,生存面临困难,于是不得不退掉二楼的房屋。设备也不是一次性购置齐全。而是根据中心的盈亏情况,分批购置,最终该中心摆脱了生存困境。该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齐全、新颖,除了国家规定必须配备的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外,通过对市场调查分析,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并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还配有血液分析仪、微波半自动生化机等,基本满足了日常工作的需求。(4)精简高效的人员配置和“以人为本”的内涵文化。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置具有精简、高效的特点,即以最小的成本争取获得最大的产出。机构的管理灵活自由、“软硬兼施”。这里所说的“软”是指“员工第一”:机构配备空调、软椅等,给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逢年过节,颁发奖金、礼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中心主任放在最后;机构帮助年轻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使年轻员工形成对机构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强烈的向心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5)“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也是“软硬兼施”中“硬”的体现。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日常工作的监管非常严格。首先严把医疗质量关,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安全,体现了对居民负有责任;另一方面,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力量相对薄弱,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就有可能退出当地卫生领域,并且再也没有资格进入。其次,严把服务质量关。要求工作人员在服务中认真负责、态度温和,如果与居民发生争吵或者居民向中心管理者状告某医生,一经查实,立即处分。从服务理念来看,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居民的健康第一”的理念,微笑服务、亲情服务。由此可见,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视服务质量,讲究服务理念,并能以良好的服务、较低的服务价格赢得市场竞争。

1.2 劣势(W)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基础设施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居民认可程度低、双向转诊政策不健全、医保政策不完善等共同的问题外,还因为其特殊身份所面临的一些特别的困难:(1)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处辖区流动人口很多。和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比例很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购买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常住人口进行补偿的,但是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体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时,服务的对象却是辖区内所有人口。因而,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时,工作量大,补偿不足,压力沉重。(2)“重利用,轻培养”的用人机制弊端突显,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重利用,轻培养”的用人机制不利于吸引人才进社区,缺乏支撑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发展的年轻技术骨干力量,形成两头宽、中间窄的“哑铃状”人才结构,使机构人员过少,工作任务太重,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工作任务太重”又是工作人员产生离开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最主要因素,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既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进来。也不能挽留原有人员,陷入“两难”的境地,使人员配置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3)“以药养医”、“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严重。药品收入依然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最主要支撑。民营社区卫生机构存在开“大处方”的现象,每张处方所开天数、每张处方开药个数都比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平均处方费用明显偏高,药品收入占机构收入的50%左右,“以药养医”现象严重。同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调查得知,平均100张处方中就有80多张含有抗生素,并且多是通过注射来使用的。(4)重视基本医疗工作,轻视公共卫生工作,很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对公共卫生工作却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开展了一些健康教育、慢性病普查、儿童计划免疫等工作。究其原因,一是机构内工作人员配备少,无法全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二是民营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所处辖区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很大,而政府只根据常住人口进行补偿,并且补偿不能足额、及时到位;三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是自然人举办,资金有限,没有后备支撑力量。基本医疗工作符合医生和患者的传统理念,不仅利润大,而且服务方式固定。不需太大的人力资本;公共卫生功能的发挥却需要转变服务模式,走进社区、主动服务,不仅耗资、费力,而且利润微薄,加上政府补偿不足,机构得不偿失,所以使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多地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5)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产生利益之争。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为自然人举办,资金力量相对紧缺。因而无力在中心下面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因而在辖区内,中心和站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不能进行统一化管理。同时,中心和站为了争夺有限的卫生资源和争得政府的更多支持及居民的认可,产生了利益冲突。

1.3 机会(O)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面临的机会主要是指近年来政府的鼓励政策。2002年8月20日卫生部联合十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提出: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并鼓励部分国有中、小型医疗机构转制为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实行国有民营。这是由政府主导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公共医疗服务领域第一次向民间资本开放。至此,国家开始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2002年颁布的《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暂行条例》规定: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不同的财税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的医疗收入免征各种税收;而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可自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对其取得的医疗收入免征营业税。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刚刚起步,本来就步履维艰,如果国家再向其征税,将危及其生存。最近,卫生部等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新的定位,使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从而更专心于社区卫生工作。

1.4 威胁(T) 目前,政府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没有“一视同仁”,对于大多数民营机构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就是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偏袒公立卫生机构,这对它们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1)在房屋和设备方面:《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中提出,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经有关部门批准和专家论证后,进入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滚动项目库,由同级政府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安排。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所需经费,同级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目前,政府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租赁和修缮、基本设备配置和维修仍没有任何资金补助。(2)在人员核编制度方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指出,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国家只核定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这一规定有利于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竞争机制,自由选人、用人、裁人,但是,由于人员没有编制,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愿进入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造成吸引不到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和人员流动性大的不利后果。而且,许多机构为了节约成本还会缩减人员,造成人员不足,工作不能全面开展。(3)在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面:国家对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指导价管理,而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可根据运行成本适当放宽。这一制度有利于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实行灵活的价格机制。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不可能高出平均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

2 促进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建议

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注重服务态度、提供简捷便利的医疗服务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降低医疗药品价格、改变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的功能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扬长避短,大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降低医疗和药品的价格,转变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的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满意,这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亲情般的照顾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因而更多的居民会愿意来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其次,就诊过程的简捷,等待时间的缩短,不仅会节约时间,而且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满意度,是民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再次,要改变“坐堂行医”的服务模式,增加积极性、主动性,深入社区,贴近群众,开展有特色的、灵活的、人性化的服务,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规范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加强药品管理,改进用人机制,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正确引导和严格监管,使之淡化“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政府应该严格规范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服务的准入,确保科室的设置突显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如设置骨科、牙科、美容科等都要体现“保健,功能,而不能为了追求利润随意拓展服务内容。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具备了开展某项服务的人员、条件和环境,政府及上级相关部门才能审批通过,而不能只因为设置了科室、拥有先进的设备就放宽政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指出: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数配置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护理人员数都达不到国家的要求,这一情况不仅影响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而且过重的工作量引起工作人员的不满。地方政府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通过正确引导,监督管理,确保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符合国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