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

第1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朝阳市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该文首先对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实现步骤进行分析,再总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的特点,最后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措施进行探讨,为提高其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打下基础。

[

关键词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计量认证;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81-0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需经计量认证后,才能获取合法检测的资质,而将质量管理体系当作大系统,对实验室的计量认证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计量认证的目的。通过“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起草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步骤,实现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同时实验室的计量认证还需通过领导的重视,做到全员参与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更新老旧设备,促进各部门的相互协作等内容,实现质量的有效管理,提高疾控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该文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1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

1.1概念

实验室质量认证指的是依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实现提高疾控中心的实验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从而为客户服务的一种认证标准。同时还可按照《标准化法》《计量法》及《产品质量法》等法规,在质量检验机构的规范中增加审查认可和计量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由众多的组织结构组成的,这些组织结构自身的职责、过程等即相互独立,有相互依存。质量管理体系包括4个层次,分别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其中质量手册指的是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质量方针、最终目标等的详细概述,并对质量体系内的文件进行描述,具体阐述实验室内的质量方针,将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明确;程序文件则是完成所有质量活动的方式或者方法;作业指导书为实验室采取的标准检验方法[1]。对实验室建立、保持和承担的检测内的工作范围、类型和工作量等质量体系进行明确,并将质量管理体系当作大系统,以详细理解计量认证过程中的运作方法和管理内容等,从而实现计量认证这一目的。

1.2实现步骤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实现,主要分3步走,详情见图1。

1.2.1成立领导小组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第一步就是成立领导小组,小组内的主管或者组长主要由疾病控制中心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疾病控制中心的各部门技术人员及其部门领导组成,将管理环节落实到位,共同构成联系紧密的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成员网。

1.2.2制定工作计划依据领导小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制定出完善的工作计划,如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增强工作计划的可实施性和合理性。

1.2.3起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金字塔,主要分为四层,最高层为制定出《质量手册》,将其当作体系管理中纲领文件;第二层为制定出《程序文件》,规范质量管理的管理者、内容、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第三层为制定出《作业指导书》,即对具体的实施作业项目进行详细指导;第四层为制定《记录》,采用表格、报告、签名等手段,对信息实时记录[2]。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的特点

①全员参与性:实验室计量认证主要是由疾控中心的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并组织中心的各部门人员积极参与,在设立疾控中心总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各部门也设立部门目标,从而将质量评审工作深入到疾控中心的每个环节中;②管理规范化:质量体系下计量认证让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计量认证的程序更为规范,使其业指导书更为合理,使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将传统的强调检测报告审核的思想转变为“预防为主、加强环节把关”,并规范检测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使检验报告更合理;③强调服务性:实验室的计量认证需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并重点强调其服务性,从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3]。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措施

3.1提高管理者的认识

在实验室计量认证的最初,疾控中心的领导就需要认识到认证工作的重要性,可通过学习、实践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全中心管理者或者部门领导对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的认识,同时提升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熟练操作的流程。领导者在提高其认识后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同时需合理安排和调配中心的工作人员,督促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计量认证的工作。

3.2强化计量认证人员的素质

计量认证工作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疾控中心需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能力提升及职位晋升空间,以减少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4]。需尽快完成主要职工的配备,并给予配备人员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机会,使其符合计量认证工作需求。人才引进可采取职称和考核两者结合的方式,确保能引入优质人才,并使其能在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工作技能培训,具体方法为: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实施,从而提升全中心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更符合疾控中心的人才需求。通过外出培训、学术交流、内部交流和讲座等培训方式,也可发动先进和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加强对中心内人员的培训工作[5]。

3.3增强各部门的相互协作能力

质量体系运行之初,疾控中心内各科室都需学习质量体系的管理内容,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并坚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态度,全力与其他科室实施沟通合作,在制定质量管理文件的过程中,需增强各科室共同参与度,在执行中需明确共性问题,协商个别问题,从而完善质量体系的运行流程。

3.4更新仪器设备及实验环境

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多,人们对疾控中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经计量认证后,再进入市场,成为疾控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质量管理中,仪器设备的陈旧、老化问题,导致检验数据的误差增大;部分仪器存在操作不便的现象,也需要更新。因此,疾控中心需采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对部分老旧设备、故障多发设备实施更新换代,新购买的仪器设备,需安排人员进修学习,使其熟练新仪器的安装、校准和操作,并安排人员定期对其进行保养和检修[6]。

更新实验室的方法,主要是扩大原有实验室的房屋面积和操作场地,完善实验室的环境,并建立较好的实验室环境。对实验室的设施,如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照明和采暖条件及通风设施等实施维护,同时排除外周环境对实验室产生的干扰和不利影响,如微生物的菌种、电磁和灰尘干扰等,对于相领的实验室需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从而预防出现交叉污染。需为实验室的检验人员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具,实验室内还需配备应急设备,以保护实验室内检验人员的安全[7]。

4 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实验管理的水平和技能技术,并尽量降低实验室的检验误差,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现阶段的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中需完善的内容有管理者对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的认识、工作人员的素质、检验仪器设备的更新等,疾控中心部门做好相应的调整后,就能提高其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

参考文献]

[1]何作凡,李汝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的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3(2):398-399.

[2]孙淑滨,陈秀荣.浅谈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5):134.

[3]刘静.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实验室发展[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2,5(3):42-43.

[4]袁静.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26.

[5]吴红燕.计量认证对实验室工作的促进[J].水利技术监督,2012(1):369.

[6]贺冰.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1,1(5):172-175.

第2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一、目的

(一)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动态;

(二)及时发现流感病毒变异并做出预警;

(三)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毒株的预测和推荐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工作要求

(一)流感样病例监测

1.监测病例定义

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2.监测时间

所有国家级(9家)与区(县)级(11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均开展全年流感样病例监测。

3.监测指标

每日内科门急诊病例总数,每日分年龄别流感样病例数,每日流感样病例百分比。

4.监测诊室的设置

(1)综合医院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或)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当包括所有内科诊室和感染性疾病科。

(2)儿童医院在儿内科门诊、儿内科急诊和(或)发热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如哨点医院儿内科门诊有细分的科室,儿内科门诊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的诊室应包括所有儿内科诊室。

5.流感样病例的报告

(1)监测点医院设置监测诊室的医务人员,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对诊室每日就诊的病例进行诊断,登记分年龄组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填写“流感样病人门诊病例登记表”,报医院主管科室。监测点医院主管科室汇总后,每日上午10点前上报前一日数据,国家级监测点分诊室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区(县)级监测点将报表传真或电话通知至辖区疾控机构,辖区疾控机构于当日上午11时之前录入“*市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平台”。

(2)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在每个监测诊室的产生来源必须一致。

(3)哨点医院可自行安排主管科室,但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报告和数据录入;院方做好对主管科室的监督和检查。

6.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和运送

(1)采样对象: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且没有服用过抗病毒药物。

(2)咽拭子采集方法:用带有聚丙烯纤维头的拭子适度用力擦拭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应避免触及舌部,将拭子头浸入采样液中,尾部弃去。采样所用材料由哨点医院对应的流感网络实验室提供。

(3)标本数量:每家国家级哨点医院在10月至次年3月(流感流行季)每周采集10-15份流感样病例标本,4-9月(流感非流行季)每周采集1-3份标本,标本采集量每周应均衡分布,避免集中、突击采样。

(4)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8h内运送至相应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保存温度为4℃以下;如未能48h内送至实验室的,应当置-70℃或以下保存,并保证采集的标本1周内送到对应的网络实验室。标本应当避免反复冻融,各监测点对应网络实验室见附件1。

(二)病原学监测

1.实验室检测工作要求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哨点医院的常规监测标本后,24小时内对标本进行处理,利用状态良好的mdck细胞和(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实验室工作完成24小时内要将标本信息和核酸检测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区县网络实验室将分离到的所有符合报送标准的流感毒株,应送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鉴定后,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上送国家流感中心,标本采集到送至国家流感中心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每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向国家流感中心报送流感毒株数量每年不低于30株,流行季节每月不少于5株。

区县网络实验室对于不能区分型别或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要求在24h内送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仍不能区分的24h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对发现的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的毒株和阳性标本应当立即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三)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

1.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

2.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1)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死亡病例;

(2)在某一社区内(如同一乡或街道)1周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

3.暴发疫情报告要求:疫情暴发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后,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可先向当地乡镇卫生院)报告。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及时核实疫情,如达到报告标准,应当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4.标本采集和运送: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必要时可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每一起暴发疫情采集10份左右咽拭子标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样本采集后在4℃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对应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见附件2)。血清标本可暂时冻存在-20℃以下冰箱。

5.暴发疫情标本实验室检测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暴发疫情标本后,要求在24h内利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检测结果在实验完成后24h内上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发现流感病毒新亚型或疑似新亚型,应当立即上报,同时将相关毒株和阳性标本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检测。

亚型鉴定后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要进一步对核酸检测流感病毒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每起暴发疫情至少对5份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开展病毒分离,如采集标本数或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数小于5份,则对全部标本均进行病毒分离。

各网络实验室暴发疫情来源标本分离的毒株报送程序、要求与常规监测部分相同。

(四)其他要求

流感样病例监测、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过程中,有关流感病毒毒株和标本的采集、运送、保藏和检测等各项活动均应当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三、组织管理及职责分工

*市流感监测网络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技术实施单位两部分组成。技术实施单位由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科学有序的原则开展流感监测工作。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督导、考核、评估全市流感监测工作,保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并按要求安排配套经费,适时组织对前十流感监测网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区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督导本辖区流感监测工作,保障本辖区流感监测网络顺利运转。

(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市流感监测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开展流感监测督导、考核、评估工作;负责流感监测和暴发疫情处置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2.定期对流感监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上报,包括日报、周报、月报,同时编发流感简报反馈监测点医院。

3.负责收集和检测对应监测医院的标本,对区县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标本或分离的毒株进行复核;逐步建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分析、基因特性分析和耐药性监测的能力。

(三)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流感监测工作,开展本辖区的流感监测督导、培训、考核、评估工作;开展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按要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保存和运送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标本;开展辖区阳性病例的流调工作。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对应监测医院的常规标本和对应区县暴发疫情标本收集、检测工作。

(四)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

1.按要求设置监测诊室,明确监测工作日常管理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数据原始记录至少保存2年;对本院监测人员开展培训。

2.负责按要求报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国家级监测医院还应开展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工作。

四、培训、考核和督导

(一)培训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组织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不具备病毒分离能力网络实验室的培训。各网络实验室可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国家流感中心进修。

(二)考核和评估

1.盲样考核

国家流感中心每年组织对*市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盲样标本考核,抽查区县流感网络实验室1-2家,盲样考核样品由国家流感中心统一提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考核区县流感网络实验室,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网络实验室并同时报送国家流感中心。

2.监测质量评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照国家考评方案,制订本市考评方案。每年组织对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网络实验室所在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并将结果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3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随着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的启动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也在这种机遇下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受人员队伍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检测工作质量,确保检测数据、结果真实、客观、准确,公平公正出具检测报告,以科学证据来指导和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的疾病防控。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职能特性,其实验室设置较多,主要包括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消毒实验室、媒介生物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等,且每种实验室都有着专门的监测和检验对象。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公共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多发,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社会各界对疾疾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质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但质量体系文件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面

(1)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是保障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还没有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设置单独的保障和供应科室,与此有关的工作分散在不同科室,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检验科、有的在财务室……常常因职责不清,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而造成工作疏漏,直接影响检测工作。

(2)记录的控制

虽然质量体系文件明确了质量活动的记录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问题:一是因整个检测活动都需要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忙于设备操作,嫌填写记录耽误时间,就直接填写一张原始记录表,复印多份,只留下无法复印部分才补充填写,于是出现检测结果忘记填写、检测样品编号涂改、检测结果错填等问题。二是实验活动完成后,不及时规范、完整填写活动中的相关记录表格,等到定期检查才补填,于是出现乱填写、字迹颜色参差不齐、逻辑错误、交差了事等情况。

(3)内部审核

内审是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规定和要求,也是体系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受限,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内审员既是实验室人员,又有可能是报告签发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加之内审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往往默许一名内审员完成整个内审工作,从而使内审流于形式,审核结果无任何价值可用,管理评审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2.技术方面

(1)人员

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中,人员是其中最具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其它因素不能替代和无法补救的关键性因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多数是2002年合并成立的新机构,人员素质高低不齐,年龄、能级、学历、专业结构也不合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其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尽而影响到实验室检测能力

(2)设施和环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有的是新建,有的是改(扩)建,因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规划等原因,限制了实验室建设规模、布局、需要与可能等内、外部环境,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不可能严格满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对抽样、检测、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设备和标准物质

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实验室开展检测/校准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检测数据的基础。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这个要素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设备、标准物质状态标识混乱、设备档案不齐全、设备到期不检定或漏检、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设备故障频发、办公室乱发放仪器设备上岗证书、标准物质保管不规范等。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

1.加强实验室监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高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并要求全体人员形成共识,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设置问题,人员普遍存在一人多岗、一人多责现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落实会有实验室检测人员参与,在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很难系统地、独立地完成检查。例如,在进行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间工作比对、期间核查等工作时,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因而就没有真实的验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否有效地、持续地按管理体系要求运行,最终,效果评价报告无任何意义。因此,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加强体系文件运行监管,严格审查工作质量,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需要中心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来源是多方位、多渠道的,涉及质量控制管理的各个方面,收集和反馈这些信息不是仅依靠某个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客户的需求等宏观环境方面的变化信息,主要依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领导层收集;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信息主要依靠实验室人员完成,体系是否按要求运行、体系文件是否过时或失效等方面的信息,就要依靠内审员质控人员收集。所以,持续、有效的对中心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用目标管理、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各种方法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实验室的经常性工作。这项工作在各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会千遍一律,只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宜,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岗位,明确岗位责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是一个单位高效运转具有活力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有了制度,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领导体制和实验室内部的分工协调,各部门才能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实验室的管理目标。随着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凸显,实验室内部的管理必须随着环境、目标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完善各种制度势在必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对实际存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现行规章制度、科室职责、人员岗位职责或职务说明书等,以便确定其职责、任务、工作条件(环境),任职人员所需具备资格及享有的权利,以及其相应的教育培训要求等规定,详细制定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更好的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实验室永葆活动。

第4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c)-112-02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教育已渗透到卫生保健工作的各个领域,健康促进和社会动员的进一步兴起与发展,将健康教育推向新的阶段[1]。健康教育在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有着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成为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健康教育机构,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我国目前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尚不统一,其机构设置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国家、省、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科),一条是省、市的健康教育所(中心),其中,省、市两级不甚规范,有的是省级有独立的健康教育所,而在下辖的市级有的是独立的健康教育所,有的则是在疾控中心内设健康教育所(科)。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有时会出现业务关系不甚理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独立的、省级的健康教育所下达工作任务给市疾控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科)时,常与省疾控中心下达给市疾控中心的业务相交叉,容易产生一些误会。辽宁省大连市健康教育机构变革后,曾一度出现过问题,总结经验后,才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工作关系,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创了健康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 大连市健康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

1.1 健康教育机构独立期

大连市最早的健康教育机构成立于1959年11月,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曾经举办过卫生科普游园大会,建立过卫生科普活动中心,开办过心理门诊,开展过各类人群教育等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大连市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2年2月,大连市预防体系全面实施机构改革,撤销了多年独立存在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而将其业务和人员归于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健康教育机构撤销期

由于多种原因,在一段时间里,市疾控中心内没有设健康教育科,而是将健康教育业务部分归于慢性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科,部分归于其他科室,在此期间,虽然学校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等还在持续开展,但从整体而言,健康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1.3 健康教育科成立期

2004年3月,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结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重新组建了健康教育科,将健康教育业务归口。又打报告至市编委,经批准成立了归属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所。经历一年的摸索和实践,从2005年开始,大连市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两年多来,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宣传手段,创新工作方法;狠抓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树立典型单位;实施档案管理,开展学术研究,增强健康教育实力;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实施小学生铅中毒防治干预项目,探索健康教育新途径,推动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强化医院健康教育,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各项工作蓬勃开展,遍地开花。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疾控系统上下级、市疾控中心内的各科室互相帮助,紧密配合,保证有交叉的工作不出漏项,顺利完成。

大连市的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的阵痛 ,工作也有低落期,但是,重新组建后很快焕发了生机,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2 讨论

2.1 机构设置应适应当地机构改革的大趋势

从近几年我国机构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否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而且与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密不可分,机构如何设置不仅受到卫生部门的管理制约,而且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对此拥有决策权力,卫生部门认可的事情,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则不一定予以认可,卫生部门决定机构设置与否往往从本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则必须从全局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全面考虑。而且,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很难形成统一模式。1986年4月15日,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成立。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省级健康教育所发展到26个,地市级健康教育所发展到150多个[2]。笔者2006年11月20日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会议时了解到,在其所登记的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机构中,在疾控中心内设健康教育所(科)的占21家,独立的健康教育所(中心)占16家。从中可见健康教育机构的一些变化。因此,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是继续独立存在,都是当地机构改革的必然,只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则不应强求其机构的合并或独立。

2.2 机构的设置应以是否有利于工作开展为唯一原则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刻也离不开卫生宣传教育,换言之,任何一项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的业务工作,都需要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没有健康教育手段的支持,具体的疾病预防工作就不会完善。如果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与疾控中心分离,在业务开展上可能会产生重叠,或产生漏项,造成宣传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从业务角度看机构合并,最大的好处在于宣传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单位内部宣传业务的合理分工,有利于上下级业务部门的有机配合,从而有利于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部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在市卫生局、爱卫会的直接领导下,深入厂矿、机关、学校、乡镇等单位,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从这些方面看,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则优于疾控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科)。所以说,机构无论怎样设置,各有利弊两方面,只要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则视为合理。这应当是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的唯一理由。

2.3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社会网络

在目前的情况下,寻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的统一设置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逐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3]。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健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健康教育网络。不管健康教育机构如何设置,由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构成的社会网络系统必须健全。通过健全的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使社会各行各业人群都能够在健康教育专业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为群众提供信息,发展个人自控能力,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做出抉择[3]。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让社会各行各业均有人参与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健康教育专业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应当看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空前高涨,这又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这就需要健康教育机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努力,逐步扩大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为健康教育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体现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开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美好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履行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职责[5]。在这部法律中还多次提到健康教育,所以,不管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的健康教育所(科),还是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都应该全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这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3.

[2]朱庆生,殷大奎,彭玉,等.中国健康教育五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

[3]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3.

第5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构建肺炎疫情快速防范体系,确保任何一所学校发生疫情时,能快速获得信息,立即组织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全县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目标

普及病毒肺炎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病毒肺炎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三、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县教育局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全面摸排组、物资保障组、督导检查组、安全稳定组、宣传工作组、卫生防疫组、教育教学组、纪检监察组。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我县教育系统应对病毒肺炎的处置工作,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学校一旦出现疫情,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学校、幼儿园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

3.预防为本,及时控制。认真开展排查工作,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部门联动,群防群控。教育局和各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卫生健康、疾病防控等部门沟通联系,形成部门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

5.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法规上、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和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对全县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应急工作进行组织部署,实施联防联控,开展督导检查,主要职责如下:

1.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学校病毒肺炎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2.贯彻落实上级的决定事项,做好对学校、幼儿园病毒肺炎的信息监测、预测和预防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

3.督促、检查各学校、幼儿园落实病毒肺炎应急处置工作的情况。

4.学校发生疫情后,会同县卫生健康部门分析和研判由此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果断作出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发出处置指令。

5.协调本系统病毒肺炎的应急处置、事件调查、事后评估和信息工作,及时向上级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理的信息。

6.负责承办上级领导交办的应急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

五、教育局疫情防控应急专项工作组及职责

1.综合协调组:

组长:

组员:

负责对接、协调县委、县政府安排的防控工作任务;负责对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县教育局防控工作会议的组织、综合材料的起草和审核;负责教育局防控工作文件制定、下发和简报编辑、对上报告;负责疫情防控结束后所有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负责协调需要局领导出席和参加的关于防控工作相关活动等。

2.全面摸排组:

组长:

组员:

负责对全县各学校教职工、学生,风险区及非风险区的离、返长等情况进行摸排,并向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上报。

3.督导检查组:

组长:李辉健

组员:时衍春、张业成

负责对全县高中、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含民办)落实防控工作措施进行日常的督导检查;负责开学后全县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及常规管理监督工作;负责协调局领导和相科室包保人,对包保学校进行定期督导;负责收集汇总各督导组督导检查情况。

4.物资保障组:

组长:

组员:

负责对局机关和全县各学校防控物资储备、防控工作经费落实等提供保障。

5.宣传工作组:

组长:

组员:

负责涉及教育系统防控工作的信息;负责县教育局防控工作信息对外、对上宣传;负责有关涉校涉生的舆情监控,负责教育系统防控工作的舆论引导;负责师生防控知识宣传教育。

6.安全稳定组:

组长:

组员:

负责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期间,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负责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负责涉校涉生社会稳定事件的应急处置;负责局机关及全县各学校离退休老干部、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

7.卫生防疫组:

组长:

组员:

负责与县卫健局和疾控中心的沟通、协调;负责学校疫情防控技术业务指导工作;负责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中消杀指导,防护物资配备指导;负责学校防护物资废弃物处置指导;协调指导对教育局机关大楼日常消杀、机关出入人员体温检测登记;负责协调指导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负责对本科室工作人员体温晨午检和外出情况摸排登记。

8.教育教学组:

组长:

组员:

负责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加强对学校日常管理的监督;负责停课期间“空中课堂”开播等工作。

9.纪检监察组:

组长:

组员:

负责对有关单位和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渎职、失职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负责通过公开电话等方式向县教育局举报各学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措施不落实等失职、渎职问题案件的查处工作。

各校根据工作需要,也要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组,并明确其职责分工。

六、学校职责

1.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预案。

2.按照局领导包学校、校领导包年级、年级主任包班级、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包学生、中层干部包教职工的“五包”原则,负责本学校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因病缺课和病因追踪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做到“一人一档”。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学校发生的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接受县教育局与卫生健康局的督促和检查。

4.负责组织开展对本校全体师生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学校校长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作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

6.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1)首选校医或保健教师;

(2)工作要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3)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7.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病毒肺炎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信息报告;

(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3)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七、疫情监测

教育局和学校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到主管教育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各学校要建立学生晨午检、因病缺课病因追踪与登记制度。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课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做好记录。

(一)晨检工作

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对早晨和中午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班级要有晨午检记录本,学校卫生室要有就诊登记本、传染病疫情报告记录本。

(二)因病缺课及病因追踪工作

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立即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并做好记录。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三)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报告: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联系人:

县教育局:

联系人:

八、应急措施

一旦学校发生群体性病毒疫情,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疫情报告

(1)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学校校长、教育局、卫生疾控部门报告。

(2)学校医务人员对可疑病人进行首次诊治,并上报学校有关领导。学校领导根据传染病类别、发病人数、病情等疫情程度,指派疫情报告人1小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逐级上报。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

2.疫情处置

(1)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室)进行医学观察,不能确诊的,应送医疗机构诊治。

(2)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3)对引起传染病传播的可疑物品要进行封存,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防止疾病扩散,等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检测和处理。

(4)对被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学校校长或分管校长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消毒处理。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检查和预防措施,并进行医学观察。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未经医务人员同意,任何同学、同事不得前往探望。

(6)暂时停止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必要时经报请县政府同意后可采取停课等措施;加强对校门的出入管理,控制人员的进出。

(7)学校在接到上级部门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启动后,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应按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听从指挥。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让师生了解情况,稳定师生的情绪,安定人心,维护各学校的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九、善后处置

1.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各学校要做好病人及其家人的安抚工作;要配合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病防治、调查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要形成详细的疫情报告,对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第6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疾控中心;管理策略

疾控中心是我国卫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综合性,它是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融为一体的机构,疾控中心的工作性质具有公益性承担着社会责任,疾控中心是由财政部门进行全额拨款支持工作的事业单位。因为固定资产为疾控中心开展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加强对疾控中心固定资产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提高使用固定资产的效率和保护国有资产以及提高我国在疾病预防方面的水平。

一、疾控系统中在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不断加强对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采取管理方面实施了新的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做了划分,重新定义了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等,为了更好地对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规范,实现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在此之前需要解决疾控系统中固定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疾控中心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根本不具有基本的管理财务方面的能力,在对财务进行管理时无法完成对财务报表的整理、信息的记录和分类等财务工作,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我国正在采取的预算会计制度,加之我国的疾控中心是由国家进行财务拨款,因而很多管理者对资金运用的不够重视,管理者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对财务管理的失误,而且很多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够,认为财务的管理只是简单的对现金的管理,对相关的财务管理考虑的较少,因为很多疾控中心的部分财务工作是靠兼职出纳和兼职会计来完成的。其次,疾控中心财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部分疾控机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是将固定资产和实物资产分开进行管理,这两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个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继而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在购置新的固定资产时不能做到及时入账,对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虽然已经做完相关处理,但是在账目上依然存在,而实物部门不能及时做到盘点,盘点后不能及时对账造成双方不能及时进行账目核对出现账目不实的现象;随着中央财政对卫生专项资金的不断投入,购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设备以及装备的数量增加,但是因为调拨手段的相对落后,造成大量固定资产未能及时入账,使账面价值没有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对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使账面价值没有及时减少。最后,在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资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各种疾病频频发生,我国财政部门对疾控中心的财务投入不断增加,但在实际操作时依然存在着资金短缺和设备紧缺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资源配备相对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疾控中心对固定资产的预算和管理没有做到位,相对应的财务部门对自己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际存量不清楚,在进行预算时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在配备资源过程中没有及时做到监督和反馈处理。缺少科学的配备标准,没有做到实地考察,依靠个人的主观进行配置,所以出现配备的资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局面。

二、疾控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的策略

(一)对财务人员进行管理

加强对疾控中心的人员管理,尤其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从疾控部门的财务管理现状看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可以解决许多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应该选拔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对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在对财务人员进行选拔应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选拔的标准来提高管理水平,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要不断的对财务人员进行组织学习,强化专业水平,使财务人员适应信息化财务管理办法,具备信息化办公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在财务人员的思想水平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现代化意识的培养,财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对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不断的学习与财务管理有关的知识,财务人员需要充分意识到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协调好工作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做好管理内部工作,合理的利用资金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提高资产的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疾控中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原有的疾控中心会计制度不必计提折旧也没有应收账款只有重要的固定资产管理才会重视这一问题,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在原来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了折旧和应收账目等工作,使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更为繁重,原来的成本会计核算中包含着直接和间接两部分成本核算,而每部分核算工作中还包含其它的子项目,核算工作已经很复杂,在新制度下又增添了许多的工作,对财务工作人员来说无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用人单位需要充分的为财务工作人员考虑,为财务人员提供轻松的工作环境,加大对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增加财务工作人员,做到分工合作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二)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健全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制度,依靠新会计制度的指导,对疾控中心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及时准确的反应出规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建立管理制度的方面,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在对构建制度的相关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构建制度时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着固定资产的流动价值来制定,在实施制度的过程中,要保证制度的原则性。在制定的过程中首先是对固定资产的流入与流出进行管理,在固定资产流入时要对其进行详细信息的录入包括编号和产品名称以及厂商等等,必须由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批签字,做好登记和标签的粘贴,要做到账目属实,在流出管理上要做到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应,在得到批准之前对固定资产进行妥善的保管,在批准后按照报废程序的流程进行处理,残值及时上交,在账目的管理中及时做到销账处理。其次,在日常管理方面的应摒弃重财务轻实物的管理理念,加强固定资产财务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对于流出和流入的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批申报程序,两部门之间要进行固定时期的核查,对固定资产进行按时盘点,明确资产的使用状况,将这些情况及时与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做到实物变化与账面变化一致。最后,在新的会计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的长期使用会造成一定的损耗和消耗,需要进行进一步折旧处理,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就明确的规定了事业单位需要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做折旧处理,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对于折旧固定资产的处理,需要在新的会计制度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单位的折旧方式,在针对更新换代较快、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设备的折旧处理方法中,采取加速折旧法有利于将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还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管理质量。

(三)实行信息化管理办法科学的进行资源分配

疾控中心应该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科学的配置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率。疾控中心可以和信息技术公司进行合作,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构建属于自己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固定资产的流动价值做到实时监管,保证从购置到日常使用到折旧处理等每个环节的信息及时掌控,明确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具体构成和存量以及价值,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管理提高疾控中心的资产管理效率,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因为固定资产配置在疾控中心的财务支配中占据较大比例,通过信息分析结合未来单位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配置,防止不科学采购造成浪费资源的情况发生,要依据配备标准进行配置,要根据基本装备与推荐装备来制定,其中基本装备是发挥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中所必需的,推荐装备以基本设备为基础,依据疾控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居民健康方面的需求,结合我国公共卫生的事业发展、疾病的流行发展和达到国际卫生水平所需要的设备。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化的配置,管理者需要充分的从本单位的基本配备情况和操作人员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水平、设备整体的运行环境、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做到不浪费资源,将设备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使用设备时做到正确的使用与保养减少后期维修所带来的额外花费,提高使用价值。

三、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资源的管理工作为疾控中心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为保障公众的健康应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好坏对疾控中心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增加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必要的,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位,提高中心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淑芳.浅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15(04).

第7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摘要:了解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研究生导师带教现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67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8.21%(39/67)的导师每周至少指导研究生1次,83.58%(56/67)被动开展和接受学术指导。100.00%(67/67)能够面对面指导。80.60%(54/67)的导师认为指导研究生数量合适。92.54%(62/67)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92.54%(62/67)是亦师亦友和朋友的师生关系。97.01%(65/67)导师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88.06%(59/67)导师认为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是带教难点。其中因指导研究生产生压力方面,导师和副导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6,犘=0.0358)。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导师带教现状良好,副导师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指导研究生主动性不强,导师启发调动研究生思维创新不够等问题,对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加强。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导师;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中起着高层次引领作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研究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双重任务的主体,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198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心)研究生院获得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目前,是我国唯一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疾控机构。自2014年开始,中心实施研究生副导师制度,着力构建导师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截至2014年,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病所)已培养研究生700余人,是中心下辖11个直属法人单位中培养研究生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本研究调查了病毒病所在岗研究生导师和副导师指导研究生现状,为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导师指导研究生新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病毒病所2014-2016级科研型1~3年级在读研究生在岗导师和副导师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聘请研究生教育管理专家和导师代表共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沟通主动性、指导研究生压力、师生关系类型、指导研究生内容、创造学术机会、指导研究生难点等。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应答率80.72%。13统计学处理应用SAS9.2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中,男性24名(35.82%),女性43名(64.18%);<40岁15名(22.39%),40~49岁42名(62.69%),≥50岁10名(14.92%);被中心研究生院聘任为研究生导师19名(28.36%),副导师48名(71.64%);涉及免疫学专业29名(43.28%),病原生物学专业27名(40.3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5名(7.46%),流行病与统计学专业6名(8.96%);其中高级职称50名(74.63%),中级职称17名(25.37%)。22导师和副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分析本研究从多个维度分析导师和副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仅“因指导研究生产生的压力”上,导师和副导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6,犘=0.0358)。本中心58.21%(39/67)的导师每周至少指导研究生1次,83.58%(56/67)被动开展和接受学术指导。100.00%(67/67)能够面对面指导。80.60%(54/67)的导师认为指导研究生数量合适。92.54%(62/67)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92.54%(62/67)是亦师亦友和朋友的师生关系。97.01%(65/67)导师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88.06%(59/67)导师认为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是带教难点。

3讨论

3.1导师指导研究生现状

本中心导师每周至少指导研究生1次的频率为58.21%,高于在全国27所高校现状调查的结果(48.1%)[2]。77.61%(52/67)符合中心研究生院每月至少指导1次的相关规定,表明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频率较高。被动开展和接受学术指导为主(83.59%),主动性较差(16.42%),表明双方商讨研究计划更多习惯于按部就班。100.00%能够面对面指导,可能是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均需从事大量实验室和现场工作,共同工作场所提供了师生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机会。80.60%的导师认为指导研究生数量合适,而有19.40%的导师认为数量不足,这可能与中心招生名额有限,并建立了副导师制度,因而导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相对充足。92.54%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病所历史悠久,有众多病毒学专家,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出现,中心“疾控、应急、科研、教育”四位一体的职能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成为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精英团队中的一员,因而普遍压力较大。亦师亦友和朋友的师生关系超过90%,表明师生关系融洽,在科研工作中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共同研究,体现了平等的科研伙伴关系。除学术指导外,就业规划、人生观和价值观、日常生活问题均占较大比例,说明导师注重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能够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较大帮助,也从侧面说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较为融洽。97.01%导师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原因可能与病毒病所承担较多高层次研究课题,对外学术交流频繁,且研究生能够深入参与课题研究。

研究生的思维创新和学习态度排在前两位,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读期间绝大部分处于课程、课题和科室工作的忙碌状态,加之就业等压力困扰,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导师对研究生也缺乏个性化培养,不足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师资力量雄厚。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其思想修养、治学态度、为人处事、奉献精神等对研究生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才能在研究生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尊崇度和权威度[3]。中心的导师作为疾病预防领域的专家,大多为国际知名学者。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媒体报道中心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事迹后慕名报考,学习中不仅将导师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师长,更是将其视为学习和仿效的人生楷模。由于中心招生名额所限,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相对高校少,师生比例保持在1∶3,能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存在师生关系雇佣化、导师指导不力等问题。科研条件优厚。中心承担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仅病毒病所十二五期间承担或参与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39项。一流的设备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可以使研究生更专注于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生除了参与实验室工作,有大量的疾病预防控制现场实践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为培养科技精英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副导师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下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导师“散养式”培养方式的不满意,抱怨和导师见面不多,导师指导时间不长[4]。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日趋完善,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强调了导师小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5]。目前,中心每名研究生由导师亲自选聘2名副导师,其指导研究生的理念、专业、方式与导师具有一致性,协助导师完成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室操作、现场实践、科研论文撰写以及日常管理等。本研究结果表明,副导师制度的建立,减轻了“疾控、应急、科研、教育”四位一体体制下导师的指导压力,与导师的指导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使年轻的副导师得到了锻炼,为构建导师团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3问题与对策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研究生普遍存在主动交流意识不强、思维创新不够,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的研究生应该是精英科研人才,能够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因此,研究生培养要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训练[6]。导师的“教”与“导”是研究生夯实学科基础的重要途径,而创新思维则是检验导师培养人才质量的最好指标[7]。

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中心应本着“探索生命科学,致力疾病控制”的培养方针,通过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体系,促进导师能动作用的有效发挥,鼓励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交流和探讨关系,在保证沟通频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师生交流的主动性,将“知识的授受关系”变为“合作的探究者,平等的协商者”,充分体现学术自由,在实现课题目标的同时允许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并结合课题的研究内容,挖掘学术兴趣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8],充分发挥本专业机构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注重人文关怀,满足师生良好利益诉求,激发师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9],以稳步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输送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果,田维毅,柏静.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4143.

[2]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7(9):714.

[3]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9):1215.

[4]汤晓茜.研究生“导师制”改良的内外途径[J].江苏高教,2017,33(2):6466.

[5]黄秋波.“导师负责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2015,4(1):6061.

[6]孙健.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2):4145.

[7]凌云志.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的建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0(4):104107.

[8]贾黎明.导师是老师,还是老板———试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10):15.

第8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1.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031;2.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 绩效评估,也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预定的标准,考查和审核组织、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任务履行的程度,以确定其工作绩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在不断改进。政府和社会对疾控机构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疾控中心许多新的职能。通过评估区级疾控中心完成政府授予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及各科室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及时改进工作,使管理工作标准化。以公平、公开地评价科室工作绩效为目的,建立适应现代卫生防病体系的、客观反映疾控中心各科室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的、适应区级疾控中心实际情况的绩效评估关键指标体系。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开展关键绩效指标的研究,为实施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1 关键指标的设计和实施原则

设计关键指标有一个重要的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有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数量化或者行为化,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T代表有时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2]。

2 统计分析方法

对研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复习、问卷调查、焦点组访谈和关键知情人访谈等。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2.1软件和Excel 2003软件,数据分析使用 SPSS 11.0软件。

3 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实施步骤

3.1 职工问卷调查

为了解职工对绩效评估的认知度,对徐汇区疾控中心的职工进行了绩效评估意愿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职工共75名,回收调查问卷71份,应答率为94.7%。参加调查的71名职工中男性占38%,女性占62%;业务科室共48人,占68%,职能科室(包括管理层)23人,占32%。71份调查问卷中,一般职工占79%,管理层和中层干部分别占4%和17%;研究生4人,占6%,大专和本科共49人,占69%,中专10人,占14%,其他8人,占11%;调查涵盖了从管理层到普通职工、从研究生到中专生各层次人群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结果形成了15张分析表格。我们注意到选择“决定收入的因素”为“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决定收入”和“工作成绩决定收入”的分别有57人和8人,共占被调查人数的91%,比例很高,这说明管理层和职工能够接受一定的激励机制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

表2表明,被调查人群认为如果采用绩效评估,对于增加工作效率等有较大的推进力度,说明有部分的职工认可采取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办法,但是比例还不是很高。如果要采用绩效评估,还要加大宣传沟通力度,使大多数疾控职工能够认可这种评估方法。

职工绩效评估意愿调查表明,大多数的职工认为收入应该由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决定,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是可以接受的,绩效评估是激励机制的良好方式。同时管理层和职工普遍认为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或较大作用,职工认为绩效评估对于推进工作有很大或较大作用。根据职工绩效评估意愿调查的结果,可以认为在该区级疾控中心实施绩效评估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3.2 焦点组访谈

为了解管理层和科室负责人对绩效评估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对评估小组成员和被评估科室部分负责人(共16人)进行了焦点组访谈,结果见表3。

3.3 关键知情人访谈

对全体业务科室科主任和部分科室条系负责人进行访谈,征询对绩效评估关键指标组成的建议,并了解各业务科室业务工作数量和衡量指标。调查涉及防疫计免科、消毒科、慢性病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科、劳动卫生科和环境卫生科6个主要业务科室。根据关键知情人的访谈结果,初步形成了172个业务关键指标,这些指标作为评估业务工作的主要指标。

3.4 关键绩效指标的初步形成

根据职工问卷调查、焦点组访谈和关键知情人访谈的结果,初步建立了科室整体绩效评估的关键指标体系。本研究的评估对象疾控中心各科室。关键指标分为2个层次,第1层8个一级指标,第2层20个二级指标(其中有5个指标兼为一级和二级指标)。第1层中指标1~5权重合计为100%,分别为业务工作、精神文明、科室管理、培训继续教育和科室评分;第1层的指标1~5又可以分解为第2层的17个指标,分别为工作计划、过程管理、业务工作、行风政风、社会公益活动、出席会议、科内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团队精神等;第1层中指标6到指标8为额外加减分内容,不计入总分,分别为市级以上专项检查、工作创新和突发性工作。指标的赋值全部为1,内容和权重见表4。

3.5 Delphi法调整关键绩效指标权重

为了修正完善关键绩效指标,经过2轮的专家咨询,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调整。Delphi法第一轮选取8位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全部为熟悉疾病预防控制理论、具有丰富管理和业务实践经验的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士。第一轮Delphi法咨询,8位专家们对20项关键指标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20个指标中标准差小于1的指标有12个,占60%,其中组成100%权重的17个指标中标准差小于1的指标有12个,占71%。衡量专家意见一致性的指标采用变异系数C V=s/x・100%;95%可信区间采用的公式是x±1.96sn。

第二轮Delphi法选取同样的8位专家,人员构成和第一轮相同,应答率为100%。20个指标中标准差小于1的指标有14个,占70%,相比较第1轮的结果,第2轮专家的意见更趋向于一致(表5)。根据两轮特尔斐法的结果,基本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表6)。

4 讨论

采用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评估时应向被评估者明确说明评估体系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使评估具有透明度。对被评估者的任何评价都应有事实根据,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感彩。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评估者和被评估者要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今后应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评估的结果要适当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绩效评估应该成为疾控中心各级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职责,对下属做出正确的评价是管理者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通过评估促进团队及个人的发展[3]。

5 参考文献

[1]任真年.世界管理方法解读之四――绩效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4):91-93.

[2]饶征、孙波著.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9.

第9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基地;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1],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要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实践培训,随着基层疾控中心软件与硬件设施的更新以及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强,更多的医学院校选择其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从2005年开始承担实践带教工作,现已是省内外4所高校的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检验等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将学生培养作为科教重点工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构建了适合基层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1.1基地概况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任务和工作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从单纯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扩展到人群健康促进[2],卫生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余杭区疾控中心目前有行政业务用房1.2万m2,检验用房3500m2;固定资产2800多万元,2014年区财政项目经费投入达500万元。在编79人,其中硕士16名,高级职称20名;设有公共卫生应急科、传染病防制科、公共卫生监测科、慢性病防制科、地方病防制科、健康教育促进科、检验科等业务科室;其中检验科是浙江省第一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有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质联用仪、荧光定量PCR分析仪等1200多万元设备,实验室国家认可/省级计量认证项目达549项。中心为适应教学需要,专门建有教室、图书室、宿舍,配备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用的示教室。1.2教学管理机构建设为了适应毕业生实践教学的要求,规范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疾控中心专门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中心主任担任教学管理领导组组长,在综合业务科设立教学办公室,负责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实习计划和学生管理,检查评估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教学办公室下设预防医学、检测检验和卫生管理3个独立的教研室,配备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成员和带教老师,共42人,具体负责各项教学工作。选派工作作风良好,具有五年以上现场工作经验,6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特别注重选拔具有创新思维强、知识更新快的中青年人才承担教学工作,并根据带教工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1.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基地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办公室工作制度、教研室工作制度,教学例会制度,讲课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和各级人员工作职责等。各教研室也建立了教学工作台帐。每学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教研室会议、实习生会议、师生座谈会等专题会议,加强与各高等院校联系,交流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分析存在问题,讨论并采取持续改进措施,使教学管理不断规范。

2预防医学实习生的带教模式

带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并将获得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了能完成教学目标,经过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导师负责、实训带动、情景模拟、过程评估的带教模式。2.1导师负责导师负责就是为每一位实习学生指派1名固定的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校实纲的要求安排实习任务,但进入不同科室轮转实习时另有专科指导老师。学生如遇到在专科实习时无合适的病例、疫情、操作、现场情况,则由指定的指导老师负责设计模拟现场来完成相应的实习计划要求。这种带教模式,一方面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感,使带教老师能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了良好师承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了带教老师所追求的共同培养医学人才培养的愿望[3]。2.2实训带动在带教过程中强化三基教育,倡导实训带动的带教方式。我国现行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多在第九、十学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由于以往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或接触社会较少,往往表现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足,与各地文献报道的情况基本一致[4-7]。其原因,一方面,现行的基层疾控工作运转主要是按国家或省市制定的规范或指南开展的,而这些规范或指南往往是大学理论学习阶段没有碰见过的。另一方面,现场事件不是预先设置的,由于缺乏现场经验,许多学生到现场后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融化到实践工作中去。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制定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2.2.1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作为学生现场实习的主要教材学生转入科室时,由带教老师组织学习,让学生对现场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有了初步印象,如疾病监测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置,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慢性病社区管理等各种工作规范。通过重点讲解各类规范制定的理论依据,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在规范中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培育现场工作经验。2.2.2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培育现场工作动手能力余杭区疾控中心负责了全区20个镇(街道),近200万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现场。医学实践是将学习转为动手实践的重要过程[8]。实习期间,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社会最基层,到社区、厂矿、学校、医院等现场参与社会实践,包括:①疾病和健康项目专项调查,如心血管疾病人群危险度调查、免疫规划接种率和成功率调查、人群膳食调查,人群健康素养调查、慢性病人群生命质量调查等,通过项目调查,培育学生包括语言、沟通、交往等社会活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②突发性事件处置,如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分析、判定、现场处置、风险沟通等,努力提高学生现场应变能力;③技能操作,包括现场监测样品的采样,简单监测设备的使用,常用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等,提高学生现场动手能力。2.2.3提供丰富的现场资料,培育科研写作能力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不断延伸,积累了大量现场资料和数据,对现场资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报告,成为疾控工作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训练学生如何利用现场资料,基于循证医学的原理,写出科学报告成为实践教学重点之一。我们通过举办现场调查报告和医学科研论文撰写方法的培训班,规定学生在参加现场工作后必须自主撰写完成6份报告作为实习作业,开放中心档案室,供学生查阅历年资料目录,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总结报告的撰写,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知识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在现场碰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方式,提出自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2.3情景模拟2.3.1结合实际工作,安排情景模拟实践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课程和训练项目。根据具体情况,模拟训练可以在示教室进行,也可以到各社区完成。训练项目包括个人防护技能、疫点消毒处置技能、现场检测仪器使用、血防查螺技术、灾后防病技能、标本采集技术、预防接种技术、健康教育演讲等各种技能训练操作机会。通过这样的讲课,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体会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应用的重要性。2.3.2结合疾控管理职能,安排情景培训专题讲座对辖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疾控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是疾控工作的职能之一,该工作除了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了解地域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公文写作技能,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我们设置了相应的理论课程,针对各专业科室工作内容安排学生的大小讲课。内容涉及网络直报方法、疫情监测报告方法和分析报告撰写、应急物资如何储备与管理、如何进行病人随访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与流调报告撰写、免疫规划管理与报表制作、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与调查处置、结核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卫生监测与相关事件调查处置、实验室认证认可体系和质量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与方法、科普演讲稿撰写、如何进行辖区业务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一系列内容。此外,还包括如辖区风土人情和卫生工作情况介绍、疾控工作职责与任务、各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介绍、办公软件使用、公文写作、培训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健康教育资料的制作与、工作计划总结和台帐整理、如何进行辖区业务指导等,使学生能逐步适应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状态,掌握疾控管理工作的基本功。2.4过程评估评估是促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设计了专科评估、综合评估和双向评估,有效促进了实习工作的开展。2.4.1专科评估轮转科室对每位实习学生均进行出科考核评估,包括考勤与纪律、实习态度、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考试等。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需完成和上交专科作业,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疫情监测分析报告或慢性病监测分析报告、业务培训方案、应急健康教育方案,科普演讲PPT、实习体会等各1份,以此作为出科成绩考核的依据。2.4.2综合评估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将参与的现场调查工作,用PPT进行总结和汇报。要求学生从事件发生时的接报、个人防护、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资料分析、干预措施制定、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报。教研室老师在现场进行评分,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点评。并以此作为对学生实习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的依据,具体内容包括①工作作风:计30分,包括考勤与纪律、实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等;②理论知识水平:计30分,主要考核三基知识和各种技术规范;③现场工作能力:计40分,作为学生最主要的考核方法和内容,包括现场工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面试成绩。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训练和提高的过程。2.4.3双向评估每年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带教老师,实行学生和老师双向评选制度,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学生对也带教老师进行不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内容包括工作作风、理论水平,现场带教能力等。教学办公室对每届学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把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双向反馈,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质量。

3教学效果与思考

此教学模式通过5年的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近3年进行无记名测评,学生对基地实践教学的综合满意度平均为92.9%,有较多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希望来本基地实习。学校对此教学模式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召开的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的介绍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现实问题:如学生管理问题,由于实习后半学期,部份学生因找工作等原因,忙于应付各类招骋考试,专业实习心思不定,投入不足;几个月的实习时间,还不能完全让学生适应社会,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还较弱,现场独立应对、处置能力相对不足;此外,现场工作的复杂性,有别于学校案例教学,许多事件结局并非能找到充分病因,如病原学依据,往往使学生对现场工作的科学性产生疑惑。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薛红丽,李志强,许飞华,等.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65-66.

[2]詹思延.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3]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4]杨红茹,左群,马立新.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89-92.

[5]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等.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2017-2018.

[6]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3):10-11.

[7]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