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初高中语文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高中语文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高中语文的区别

第1篇:初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而初中教师又怅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在培养高一新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注意文面的习惯,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第2篇:初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77-01

谈到怎样上好高中语文起始课,很多教师都会想到这样的内容:为何要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有哪些重要性?认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调整语文学习的方法;提出语文学习的要求等等。这些惯常的内容大多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而且一次提出这么多方法与要求,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的高中语文起始课就是隔靴搔痒,流于形式。因此,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直接进入了教材的讲解,这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缺乏一个好的开端。学生会认为,高中语文课只不过是初中语文课的机械性的延续。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就是课本,学语文就是读读、背背。语文学习一切照旧。

基于上述现象,我认为高中语文起始课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思想,改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狭隘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着眼生活,向生活开放,要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转变语文学习的方法。下面,我列举几个实例。

示例一――介绍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让学生欣赏罗大佑改编的歌曲《乡愁四韵》,仔细品味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安排学生活动:欣赏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将方文山作的歌词改成一首诗,尽量保留其原有意境。

示例二――介绍李煜的词《虞美人》。让学生欣赏一幅丰子恺根据《虞美人》的内容创作的漫画,让学生感受虽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但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感受绘画与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受语文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安排学生活动:欣赏一幅国画,请用你记忆中的某首诗词来诠释其意境。

示例三――展示几部经典电影(《简・爱》《哈姆莱特》《安娜・卡列尼娜》等)片段,让学生品味经典的电影对白,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影视与文学之间的完美融合。

示例四――介绍两副对联:(1)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2)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汉关,高祖姓刘。让学生讨论其妙处。

展示几把美丽的中国折扇佳品,让学生感受到一把折扇集工艺、书画、诗词于一身,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让学生欣赏、感受印章的文学与艺术水准,感受文人的文化层次与艺术趣味。

无论是对联、折扇还是印章,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文人雅玩的工具,这便将文学与游戏联系在了一起,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第3篇:初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分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提高这也是他的最大愿望。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学生在班级中各具特色。一个班级能高效地运作起来,就得有一个能让学生各显其能相得益彰的学习舞台。在教学中实施“简单分层教学”是我在学习分层教学理论,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和科学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动态分组——给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一)初步分组。首先提出作为学科组长的几点要求:(1)自己觉得本学科学习比较好;(2)有做小组长经验;(3)喜欢本学科,想当本学科小组长;(4)喜欢帮助他人,能把自己明白的问题给别人讲清楚。本着毛遂自荐的原则,让学生主动报名,在师生自愿的情况下10几个学生成为了学科小组长。他们给其小组成员讲题,检查小组成员作业完成情况。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二)科学调换。小组成员不能一成不变,经过一段的学习,教师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也有了正确的认识,组长和组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学习比不上某某组员,自己辅导不了组员,某组员纪律不好影响自己学习,自己喜欢某某组员,喜欢某某组长等等。在此情况下采用科学调换、自愿结组。本着自愿、合作、促进的原则。班级前30名都可当组长,组长和组员自愿结组。以前组长成绩较好仍可继续当组长,先让组员选组长(每组不超过3人)再问组长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组员。小组分好后,都是学习有差距但关系比较好的三两个人一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互相学习。

(三)一帮一小组。一个多月过去,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多数同学都有所进步。组长都在班级前30名。我决定从考试前30名中再选几名新组长,建立一帮一小组。原小组每组只留一名组员,其余的拨出安排到新组当组员,还是自愿的原则。小组成立后,一人帮一人无论是讲题还是检查作业都容易了,教师先面批组长的,再让组长批组员的,促进了全体学生的进步。一帮一这种捆绑式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整体成绩。

(四)学科带头人的产生。从期中考试前六名学生中让组长选其中3人作为数学带头人。要求:讲题明白、有耐心、品质好。组长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可以与这三个人探讨,还解决不了时再问老师。学科小助手的产生以平等的角度处理问题,学生易于接受。

动态分组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老师并不明确指出学生的层次,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一)布置预习。改变以往无目的的预习,把下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作为预习任务,布置预习时做到以下几点:1.预习任务提的要具体,明确。例如:(1)要理解哪些概念。(2)要会画哪些图。(3)要回答哪些问题。(4)要完成哪些动手操作……。2.预习任务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组长完成哪些预习题,完成到什么程度,组员完成哪些预习题,完成到什么程度要布置清楚。3.布置预习任务的基本原则:对组长要求高一些,对组员要求适当降低,无论组长和组员只要努力了就能基本完成任务。

(二)同学交流。上课后让同学间互相交流:首先组长之间交流,解决预习时的遗留问题。接着组长和组员之间交流讲解,为组员排疑解难并得到组员的反馈。在交流过程中,组长、组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同层次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师精讲。经过交流后学生提出共性问题老师讲解,直到学生没有疑问为止。本节课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在本环节中一般先讲组员提出的问题,在讲解过程中组长和老师恰当配合,为组员解疑,促进组长对知识的理解。再讲组长提出的问题,重点讲方法,讲解题思想,意在提高学生能力。

(四)练习补缺。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成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学生练习完后,由各组的组长说出问题的答案。针对答题情况老师再做回授讲解,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同时老师能准确了解各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提高。针对本节重点知识留适量作业,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布置作业要分出层次:一般分为A:组长选做题、B:组长必做题(组员选做题)、C:组员必做题三个层次。这样布置作业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提高,避免了好学生因题简单收获不大,学困生因题较难完不成任务,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写作业。

(六)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优秀的学生通过和别人讨论、给别人讲解、听老师精讲,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组员通过和别人讨论,听组长、听老师讲解,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学间、师生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第4篇:初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1.学生方面。初中语文由于教师过于侧重背诵,导致学生只是为背课文而背课文,不去理解和体会,不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学生学得粗浅,中考要求也低,导致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与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相矛盾。语文新课改的力度大,要改变以往几十年沿用下来的教学体例,要大胆引入了专题和模块教学,使语文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可问题在于专题和模块教学要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之上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情和目标的差距,这就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以专题为单元的模块体系所带来的教学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感。如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就是较难的诗歌单元,而第二单元又是学生感觉困难的文言文单元,这让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一下子茫然失措,疲于应付。

3.教材方面。优点突出,比如文章正文与课后补充相补充,资料丰富。缺点同样明显,大段的文字表述有时缺乏连贯和统一,或者表述含糊不清;学术化、成人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古诗十九首、古诗体例、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等概念,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得教师不得不留出大量的时间处理,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再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内容就会涉及初中语文教学,而初中中考又不考,所以高中教师就得先完成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问题,课时减少单任务量并没有减少。讲还是不讲?讲影响教学进度,不讲影响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进度慢。

二、对策与措施

面对问题与困难,一味地抱怨于事无补。我们首先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胆合理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程标准,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不讲,或少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充分,讲透彻。比如刚才提到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文言句式问题,教师要先讲句子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探索。

2.设计学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调动学僧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讲了也不会的问题不讲。同时,教师应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通过改变观念和制定措施,我们逐步走出困境,课堂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流畅。

三、尝试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审视课程资源,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的观念,学会“用教材教”。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我们要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比如,去年在五县赛课中,我接到任务,准备一节新授课:“一轮复习中的诗歌炼字专题讲解”。新授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的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选择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在短暂的准备时间内,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我们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帮助下,我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但在试讲时,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实质上,合作学习活动知识流于形式,真正的意义并没有得以体现,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粗浅的、缺乏价值的。究其根源,课本给了大量的信息,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缺乏思维的真正激活。于是,我将前面学过的几个专题进行了整合,引申出炼字题的一般模式,然后结合本节内容,设计出几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样的设计模式是否可行,允许合理修改。在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这一模式自行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交流,这一思路获得好评,这一探索也得到其他教师的肯定。

第5篇:初高中语文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职 语文学科 课程 改革 方法

当前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驱使下,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有的学校干脆就砍掉了这些课程。语文类课程既没有“思政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课”的尚方宝剑,因此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得到学生的喜欢、变成为学生上大学的必修之课,就必须进行深刻的课程改革,且这种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语文类课程尴尬处境原因的探究

1、高等职业教育“工具意识”的影响。

教育的“工具意识”是仅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功能,在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重视传递“工具”而忽视了人文教化,教育的“工具意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被加强。在“工具意识”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日益偏向于智力和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化,是强调文化的“工具价值”而忽视甚至挤压文化的精神价值。

2、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局限。

高职院校采取“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瞄准职业或职业岗位的需求、强调职业技能的“专才”教育定位的理解,往往因为注重强调学生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呈现了明显忽略的倾向。多数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定位,使各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一落千丈,使高职语文教育陷入了困境。

3、语文类课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落伍。

有人称大学语文类课程为“高四”语文,认为大学的语文类课程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教学模式、方法都沿袭初高中的教学,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我国当前空前繁华的学术研究脱节甚远。虽然几易教材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仍然没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材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视了文化的传承。

4、大学生群体的功利化思维。

学生的功利化思维与整个社会对待语文类课程的态度密切相关。在确定语文类课程的功能时,人们通常会从表达的功能去考虑,忽视了语文对人的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不是可以简单养成的,语文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就是文化的作用。

5、社会文化视角缺失。

文化不是一种实用工具,而是通过具体的人来体现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大学语文类课程作为这种传递文化价值的载体在逐渐衰败之时不得不让我们看到这种衰败的背后社会文化视角的日益缺失。

二、高职语文类课程开设根本目的的探究

1、高职语文学科是一门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职业性是高职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语文类学科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2、语文学科的教育内涵十分丰富。

语文学科不仅是对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包括文化价值,它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增强人的想象力,发展创造力,培养思辨能力,将人塑造为较为完整的人,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人,而是全面的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的高素质的人。

3、语文学科具有“载道”特征,这决定了语文教育还兼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

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仅仅只靠每周3节或4节的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而语文的“载德”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来实现的。因此,高职语文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又一个重要动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共建大学文化氛围的不可缺失的通识教育课程。

三、高职语文类课程改革出路的探究

1、强化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高职语文类学科应明确课程定位,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注重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创新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己任。 2、改变对高职教育及其培养人才规格的认识。

高职教育虽然是以面向生产一线和基层管理岗位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使命,但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精神品质的事实,高职院校还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办学根本任务。

3、改变高职语文类课程的“西宫”地位为“正宫”,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一个人只有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是传承人类文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武器,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不断拓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拓展性和应用性。

要充分利用文本内容丰富多彩的优势,把“单一型”变为“综合型”的新课程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科分界,兼顾语文的审美性、历史性、思想性,达到文史哲融通的境界。这样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实有效地培养起来,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才能冲出以往的尴尬困境。

5、要对语文类课程本身进行全新的定位和改革,切实地从教学出发,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1)在教学中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精神诉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采取传统的黑板与现代的多媒体相结合,增强动感和形象思维,扩充授课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

(4)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高职语文类学科的内容要在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素质和能力训练,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摆在首位,结合专业特点,凸现职业指向,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

6、要协调好文化素养熏陶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关系。

要突破在教育中存在的“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养”的错位和扭曲,加强从语文知识向文化素质的内化。要由知识的梳理到人文精神的解读,从文本的情感感染到思想的深层解剖,必须兼顾文化素养的提升和语文学科基础技能的学习,不能有所偏颇。以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以“精神成人”为核心,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语文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育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教与学,更不是在自身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不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就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育者更要在这样一个不利环境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将语文类学科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江景平 周钟鸣 朱萍华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非中文专业)探索之一[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2、江景平 周钟鸣 朱萍华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非中文专业)探索之二[J].中国教育导刊,2005(7)。

3、董渊 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8(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