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服务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服务管理办法

第1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第二条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七条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网站,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网站类别、内容、服务性质(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申办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2、申办机构资质证明。

3、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10个工作日内通知申办机构在规定期限内补齐,逾期不补齐或者所补材料仍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放弃申请。

第九条初步审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正式受理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网站。获准同意的网站,应在其网站主页上同时标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或备案)编号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号。

第十条已获准开办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开办者主体或者域名、地点、内容等需要变更的,应向原审核同意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医疗卫生网站,均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名称。

第十二条卫生部将依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相关的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中,如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和卫生行政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建议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关闭网站。

第2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市直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就医需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参照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标准等规定,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报实销。

第二条按照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费的保障机制,市直各职能部门按以下分工切实做好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的医疗统筹工作。

(一)市委老干部局负责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费的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办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统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市财政局负责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统筹资金的拨付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负责财政承担的医疗费统筹资金预算安排和拨付工作,确保医疗费统筹资金的按时拨付和专款专用。

(三)市地方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费统筹管理办法的执行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及医疗统筹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医疗费报销的审核工作。

(四)市卫生局负责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统筹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为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五)市第一人民医院(定点医院)负责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及医疗费报销工作。定点医院必须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等规定,对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严格把关,超范围支出财政部门不予承担。

第三条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统筹费由原渠道筹集,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离休人员按每人每年8000元标准筹集,企业离休人员按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筹集。

第四条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采取定额拨付与超定额按比例分担的办法,由市地方社保局和市财政局共同审核后,与定点医院结算,确保离休和厅级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及时报销。

第3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工伤保险 医疗费用控制

医疗费用控制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各个国家都是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实行工伤保险改革以来,工伤保险制度为保障因工伤残职工的医疗需求等基本需要、保证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伤预防、工伤医疗、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构成了工伤保险的四大要素,而工伤医疗在四大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行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后形成的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医疗费用的支出占基金的比例较大。工伤医疗费用具有较大的变动性,因为工伤医疗费用实行全额报销,费用不易控制。目前医疗费用实报实销的工伤保险制度,加大了工伤保险医疗费管理的难度,突出表现是医疗费用超常增长,有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医疗费用占同期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47%。以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例,2005年工伤医疗费总额为1790.5万元,到2010年时上升到2545.6万元,五年间工伤医疗费支出上涨了42%。2011年全年工伤医疗费总额为3222.6万元,仅一年时间工伤医疗费就多支出677万元,上涨26%。但是,由于对职工受伤后的工伤医疗费用的审核报销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存在着难以审核控制等局限,这一方面导致了工伤医疗费用开支多年来控制得不够理想,工伤医疗费用资源和工伤保险基金存在着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还会引起参保职工和接诊医院或社会保险部门之间的矛盾。对此若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最终很可能造成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失衡,从而影响工伤职工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因此,必须加强对工伤医疗费用的管理。

一、工伤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

工伤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安全意识差。工伤事故发生率低,就可以减少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有些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忽视了抓安全生产,对工人也减少了必要的技术培训,因此极易引起工伤事故的发生,进而加大了工伤基金的支出。

2、医患双方医疗期望值畸高。工伤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采取因工受伤职工看病、医院按服务项目收费、工伤保险机构付钱的实报实销结算方法,导致医院、患者均把工伤医疗费用当做“唐僧肉”。医院在经济效益驱动下,提供过度服务、资源浪费甚至乱收费等损害医德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因工受伤的职工则认为“工伤保险的钱,不花白不花”,因而小伤病大诊治、轻病住院、串换药品、无病取药、搭车诊治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极大浪费,使医疗费用失控。

3、稽查审核难以把关。由于医疗专业技术性特别强,经常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医疗费用增长,就加大了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审核难度,另外,工伤保险机构缺乏必要的医技资料,医药费用的核查显得苍白无力,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保基金的流失和浪费。

4、医疗成本增长迅速。2010年7月,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专家对9个省、市的36家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的医药费用及其变化趋势、增长原因进行调研。该调研结论认为,药品费和材料费是住院平均医药费用增长的重要因素。公立医院药品、卫生材料成本虚高带动医疗服务成本增长,2008―2009年,36家医院中平均每家医院药品支出从5.43亿元增长到6.56亿元,涨幅达20.8%;卫生材料费用支出从2.39亿元增长到2.96亿元,涨幅达23.8%。同时,由于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采用顺加作价方式,从而推动了药品和卫生材料费用上涨。

二、加强对工伤医疗费用的管理

1、健全工伤保险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事故预防功能。根据企业工伤事故频率及风险概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是发挥工伤保险事故预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企业的工伤事故往往具有反复性和不可预见性,受生产工艺的特点、作业环境、劳动条件以及广大职工的安全素质影响很大。企业的浮动费率应该根据上一年度企业的工伤事故频率、作业环境的改善、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以及员工的安全教育等因素定时调整,以激励企业抓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当年未发生工伤事故的或事故发生率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可以从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中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对于工伤事故发生率大大高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工伤保险机构应会同安全生产监察部门对其惩罚,并限期整改。

2、精选专门的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在全局范围内选择几所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和“软”、“硬”件都比较过硬的综合医院和职业病防治机构约定建立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共同管理工伤医疗,只有在工伤保险定点医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才予报销,与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区别对待。同时本着医、保双方互利、互惠、互相协作原则,规定定点医院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服务范围、收费标准、费用定额等事项;制定医疗诊治技术规范、药物使用报销范围、大型医疗检查治疗设备使用规范等规定;建立对处方、病历等医疗档案、财务凭证和医药物价审核等制度,规范医疗行为。促使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努力降低医疗费用。

3、加强工伤保险医疗机构的稽核,防止工伤保险基金的流失。在医疗消费过程中,作为供方的医疗机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加强对其医疗行为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制定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工伤医疗服务操作办法和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综合考核办法。考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工伤保险基础管理、用药管理、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管理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情况。二是加强对门诊复式处方、住院病历等医疗资料的审核力度,对价格昂贵的特检特治项目需报经工伤保险机构审批,必要时可以要求医院提供更加详细的医疗资料。三是发挥病人监督作用,在医疗终结后对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用药或服务项目与本次伤病无关的费用不予支付。对住院病人每日用药和医疗项目以明细账的形式逐日逐项记录,并经病人签字认可才予结算,以杜绝“搭便车”行为。四是对难以界定的需要中草药门诊治疗的工伤人员,实行相对限额医药费的管理办法,原则上规定每次治疗期限不超过1个月。即可方便病人,又能有效控制。

4、研究制定出相配套的《工伤医疗用药目录》和《工伤医疗特殊检查治疗项目管理办法》。在工伤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标准的落实情况上,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用药范围等规定。目前,基层社会保险事务所在实际报销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操作依据,审核工作中易引致矛盾和争议。因此,需要在基本医疗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伤医疗特点、与医疗保险用药范围有别的明确具体的《用药目录》和《特殊检查治疗项目管理办法》,使工伤医疗监管工作更加明确、具体、规范,便于操作。《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应充分考虑职业病治疗和工伤康复用药的需要,其保障水平应该高于基本医疗保险。

5、借鉴国际经验对供需双方工伤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机制进行创新。美、德针对供方的垄断地位的费用控制机制做得比较成功。美国的医疗保险从一开始就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各个医疗主体之间的竞争,工作效率高和成本低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将会被保险机构优先选择,加强了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美国还有一套对供方的监督机制,那就是在医疗服务提供前对医药服务的必须性和恰当性进行审核;建立了整套衡量医疗资源是否合理使用的评价标准;设立了具有法律地位的医生同行评议机构PROs和监控部门UR,一旦发现医疗机构有诱导患者需求或者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医保机构有权不向医疗服务的供方提供病人的医疗费用。

在德国,市场和政府责任清晰,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和控制医疗费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公共管制方面,德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实行门诊和住院双轨制,医院仅提供住院,不开展门诊业务,门诊医生仅提供医疗服务,不从事药品经营。医生的薪酬由合同医生联合会按支付标准支付给医生,主要是来自保险费。

借鉴美、德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通过让医生或医生团体展开自由竞争的方式,使患者获得性价比较高的医疗服务;还应尽快建立一整套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督标准和制度,并运用法律的手段强制实施;同时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医生的薪酬与医疗费用制约机制挂钩,以提高医生的节约意识。

新加坡在解决个人账户对需方的约束作用不足问题方面给我国的启示。作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其医疗储蓄制度很符合我国的国民习惯,并且在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绩效,很有借鉴意义。在个人账户的约束机制方面,新加坡主要做法是明确个人责任,政府鼓励公民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其个人储蓄账户包括医疗、住房、养老和教育基金等。个人储蓄的来源主要来自个人和雇主,需方在医疗消费时主要是自己付费,如果个人在医疗费用上花费过多的资金,那么住房和教育方面的资金就少。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险要进一步明确个人责任。政府设计合理的、综合性的个人账户制度,使个人真正珍惜个人账户中的基金,例如可以加大个人筹资力度,统筹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个人基金。

6、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伤医疗管理水平。目前,工伤医疗监管信息的滞后和获取上的不足,带来工作上的被动与局限,也易诱发许多争议和矛盾。建立、健全工伤保险机构与工伤定点医院的网络信息联系,实现即时信息反馈,工伤保险管理部门就能对每个工伤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动态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既可把控制关口前移,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提升工伤医疗费用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对病种、病情不相符的治疗与用药,及时提醒参保单位与定点医院,从源头上减少许多矛盾的产生。再一方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住随意更改处方的现象。

7、逐步提高工伤保险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伤医疗管理是工伤保险管理与服务工作中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工伤医疗服务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技术性,要想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增长,管理人员不懂医学知识,就会很被动。只有建设一支懂技术、会业务、事业责任心强的医疗服务管理队伍,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工伤医疗服务管理机能和对医疗机构的有效制约。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业务培训措施,不断提高现有管理队伍的政策法规水平、医学基础知识和管理能力,充实既懂医疗、又懂管理的人才,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有效制约,改善工伤医疗服务。

总之,对工伤职工医疗费用的管理,必须从“供”、“需”双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浪费。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以适应新时期强化工伤医疗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孟庆跃: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费用控制的影响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2(9).

[2] 张亚东、马剑:控制医疗费用的主体与方式[J].卫生经济研究,2003(11).

第4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我们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在七月底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1755名,完成50岁以上人口健康体检6000名,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动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诊环境和流程。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2号)和《2011年全区医疗管理工作要点》,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实行窗口工作人员提前十分钟挂牌上岗、取药等情况一般不超过5分钟。加强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排班;实行窗口、出院、电话、入户等多种预约方式,方便患者检查,力争做到随到随查;全面推行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发放制度,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节假日门急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完善医院标识和就诊流程引导系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2、优化急救服务。完善院前急救,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的协调配合,确保急救医疗服务无缝衔接。加强医院急诊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对急危重症病人应先抢救、后结算,确保及时施治;根据急诊流量,合理调配急诊力量,适时配备急诊加强班。院内要组建24小时生命救援队,配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时救治危重患者。

3、改进住院服务。全面实施以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实行责任护士制度、规范提供分级护理和整体护理服务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以“技能好、会沟通”为重点,尽快提升年轻护士技术操作能力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为住院患者创造整洁、安宁的住院环境。推行住院服务中心化,为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方便住院患者。认真落实出院患者电话随访制度,出院患者一周内电话随访率应达到95%以上。

4、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5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要尽快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教育并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升医疗质量。依法加强执业准入和监管,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强化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和手术分级管理,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手术能力和权限审核,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越级手术现象。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制度和机制,及时、完整、如实、准确上报质控信息。加强重点科室、部门建设与管理,做到人员配备到位、设施设备配套、技术水平过硬、管理科学规范。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2、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进一步落实“三合理”规范,坚持因病施治,重点落实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导原则和规范,加强对抗生素尤其是三线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检测。一类手术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三线抗生素使用率等指标保持在全区较低水平。继续开展医务人员“三基”抽考。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治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3、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贯彻落实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全区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要点》(宁卫党发[2011]10号),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大力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建立医患沟通责任人制度,住院患者主要由责任医生、责任护士负责沟通,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由主刀医师沟通,门诊患者有接诊医师负责沟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医师定期考核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加大医院巡查和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严肃执业纪律。

3、坚决杜绝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强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健全内控机制,严格统方权限和审批程序。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第5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大影响力。宣传工作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首要环节,只有让广大农民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真正弄懂了,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我们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原创: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做好宣传工作。一是通过传媒宣传报道,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力。今年,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今日》等新闻媒介,以专版、专题等多种形式先后报道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二是利用受理补偿中的实例,进行广泛宣传。在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过程中,我窗口工作人员积极、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位农民宣传、解释《管理办法》条款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合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农民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不但是受理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之所,更是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重要阵地。三是通过新闻媒体、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外公布全市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信息和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实行阳光操作,让广大参合农民及时了解全市补偿情况,看到发生在身边的补偿实例,真正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体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加、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对外宣传。今年上半年,我们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考察交流团余次,这些考察交流团参观我市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了解了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对我市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不断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这些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扩大了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也为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管理,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经办机构工作效率好坏、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我们始终把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坚持努力提高经办机构服务管理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中,广大农民最关心的是医疗费用补偿兑现问题。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把“中心”“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作为行为准则,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政策,严格把关,有情操作,实行一站式服务,运用自主开发符合我市《管理办法》的计算机软件,当场兑现医疗补偿费用。截至×月×日,全市共补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人次,门诊补偿人次,慢病补偿人次),补偿金额共计元(其中住院补偿总额元,门诊补偿总额元,慢病补偿元)。通过近两年运转,以户为单位受益面达%左右,得到元以上补偿金人次,得到万元以上补偿金人次,最高补偿金达元。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确实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我局组织开展了监督检查工作,原创:针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相关情况展开督察,发现问题,及时书面反馈,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利用乡医培训契机,加大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行为、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等培训力度,受训医生达余人,为参合农民就医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氛围,让广大参合群众真正得到优质、高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今年上半年,我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督察共达余次。同时,为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特别是参合农民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设立了监督、举报、投诉电话的同时,我们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人民医院设立了意见箱,广泛了解参合农民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和建议。截止目前,服务对象投诉率为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用一流的服务创造了一流的效益。

(三)严格财务管理,确保基金运转安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体系保证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和社会各界汇报和公布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并建立咨询、投诉与举报制度,实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制度监督相结合,确保基金运转安全。

二、下一步工作要点

第6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b)-089-01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病人医疗需求的变化,门诊护理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以说,门诊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病人对医院的选择。因此,如何创新地做好门诊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优质、快捷、安全、低廉的医疗服务,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新课题。那么,门诊护理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1 存在的问题

1.1 门诊工作的不稳定性

门诊就诊病人多、就诊环节多、病人流动性大、应诊时间短、候诊时间长,医务人员也相对不稳定。门诊护理管理具有分散性、繁杂性和不确定性。

1.2 门诊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门诊是接纳低学历、高年龄护士的地方。比如,有的护士在病区工作到一定年龄后,往往会被调整到门诊护理岗位,这部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参差不齐。

1.3 门诊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相对落后

多年来形成的病人有求于医生、护士的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门诊护理人员往往是坐等病人,主动欠缺,也很少考虑门诊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感受及心理需求,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4 门诊病人投诉增多

随着相应医疗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医疗过程逐渐透明化、规范化,人们的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医务人员虽然了解相应的法规制度,但仍然重视不够,有时会忽视病人的权益,有的医疗服务还存在缺陷,导致门诊病人不满意,投诉事件增多。

1.5 门诊护理人员相对缺编,经济收入偏低

门诊部护理组由注射室、输液室、治疗室、医疗配合、导医咨询等组成。由于门诊服务理念的转变和病人需求的提高,使门诊护理人员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量逐渐增大,导致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或缺编。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和绩效分配后,重点倾斜的是病区和医生,门诊护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于医院的平均水平,导致大批门诊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积极性。

1.6 门诊护理难度增大

随着城镇医保范围的逐步扩大和门诊业务量的提高,就诊病人的文化程度和层次差别较大。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的病人,特别是性格怪异的病人、被遗弃的病儿等,都会给门诊护理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2 应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增强医疗服务法律意识

我国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公布后,病人的医疗维权意识空前增强,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医保制度正面临新的形势,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这就需要教育门诊护理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护士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从事门诊护理服务,切实把强化医疗安全和防范医疗纠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2 改善诊疗环境,提高门诊护理服务水平

门诊就诊环境的好坏、护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病人对医院的印象和感受,同时也能体现出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进而影响病人、家属及朋友对医院的选择。因此,门诊护理服务必须拓宽渠道、挖掘潜力,在就诊的各个环节上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和良好的诊疗环境。导医护士要为就诊人员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分诊护士要做到一室一医一患,尽量减少“三长一短”现象的发生。输液、抽血化验等护理性工作要打破常规,合理调整工作流程、作息时间和工作模式,提供无节假日、全天候服务及特色服务,不断提高门诊护理服务水平。

2.3 参照ISO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借鉴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要求,强化门诊质量管理意识,把“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工作落到实处。对门诊护理服务实施全面质量控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进行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并予以及时纠正。认真执行护理岗位责任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克服以往门诊护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随意性,优化护理服务细则,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促使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4 适应新的理念和模式,建立门诊护理服务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功能定位与依法行医、综合服务与专业发展、效能管理与绩效分配、人事制度与竞聘上岗等,都对门诊护理服务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适应新的变化,门诊护理人员应以医疗需求为导向,把提升文化、学历和多学科知识作为当务之急。开通绿色通道,以确保急、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门诊部要成立护理工作管理小组,每周都要对各责任岗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护理质量检查,特别是护士长要经常深入到护理第一线,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门诊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出色地完成任务。

第7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三好一满意 服务质量 和谐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7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医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何在构建和谐融洽内外关系上走在前列,确保医院在和谐中创新发展,卫生部根据当前医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当前医院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部署了一项重大活动,即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这是医疗卫生系统贯彻“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医院管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权益的一项重大举措。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为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抓内涵建设入手,给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1深入开展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抓医院内涵建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1.1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制度管理

结合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我院实施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撰写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一级文件、二级文件及操作手册,逐步完善临床技术和诊疗规范,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指导和规范医疗服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有关规定,逐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药物滥用问题。实行综合指标体系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信息制度,定期将医疗的服务价格、单病种费用和医疗服务投诉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向社会和公布。由于制度管理完善,使医院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我院在行政、服务、后勤等整体质量管理等方面同步进行与国际接轨。

1.2端正办院方向,加强专科专病建设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精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真正为病人着想,这也是融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在“专科专病”建设方面,已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病有专药”的良性发展格局,以“五大中心”、“六大专诊”及“中西医药研发基地”为依托,向我市城乡广大皮肤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六大专诊”即“银屑病专诊”已形成完整治疗体系:“脱发专诊”从自制用药到学位注射治疗,独具特色;“白癜风专诊”使用表皮移植技术和中药制剂相结合,临床效果可靠;“面部疾病专诊”应用高科技技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真菌疾病专科”科技含量高,疗效短,见效快;“小儿皮肤病专科”中医辨证施治、小儿灌肠、药物封脐让孩子在无痛中接受安全治疗;使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独树一帜。

1.3拓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

院党委为解决因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想方设法拓宽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医疗信息,以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医院投资近百万元实施电脑化门诊医师工作站,使我院成为东北三省首家实现“无处方”医院。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让百姓明明白白看病,电脑处方一目了然,高、中、低档药品患者可自选,大处方用药已被避免,医生与患者交流时延长了,距离拉得更近了,大大降低了医患纠纷,增进医患感情。门诊大 厅的电脑触摸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诸多方便,物价查询、病人选医生、科普知识、专科特色等相关事宜随时都可查到,架起了医患沟通桥梁。

2 深入开展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的医德医风依然是医务工作的灵魂,也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行业作风建设是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反映的热点,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医院的社会信誉和形象。在医德医风建设中,我院着重抓了以下方面工作。

2.1 从监督机制入手,规范医疗行为

为彻底根治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问题,去年我们在全院广泛开展了“全程抓服务、实现零投诉”活动。制定下发了《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关于投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服务管理法规制度,确保对有损医院形象行为的科室和个人,惩处有依据,管理有章法。在门诊大厅设立“医德医风投诉箱”,定期收集情况进行讲评。在门诊大厅墙上挂着《开展优质服务 公开向社会承诺》公式,对窗口服务文明用语、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等10多项内容接受患者监督。每月对科室和个人服务质量进行一次测评,对受到患者投诉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严惩。在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医生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医药购销、诊疗行为中的不正之风的整治工作,坚决杜绝拿回扣、收红包、开单提成、乱检查现象发生,促使我院行业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为行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2.2严格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范临床用药制度

第8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情况

1.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至2015年底,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90个,其中有医院282个(综合医院154个、中医医院1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5个、专科医院1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7个,卫生院110个,村卫生室1283个,门诊部14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212个,专科防治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健康教育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17个,急救中心(站)2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6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32个,疗养院5个,临床检验中心(所、站)4个,医学科研机构5个,统计信息中心1个,其他2个。

2.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基本情况

至2015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5191张,平均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拥有床位8.27张(市辖区为9.75张,县为6.08张)。

3.卫生技术人员情况

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642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109人,注册护士28091人,药师(士)2977人,技师(士)3661人;平均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技师(士)分别为9.63人、3.61人、4.21人、0.45人、0.55人。

    二、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继续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制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年度工作重点》,以改善医疗机构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为核心,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落脚点,落实工作措施,体现工作成效。二是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市26个临床各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龙头作用,指导各县(市)区组建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小组,逐步建立“市级质控中心——县级质控小组——医疗机构质控部门”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网络。三是加强临床药事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二级以上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要求。持续推进合理用药,重点规范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四是继续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五是继续开展护理管理。按照《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在系统内开展护理服务评价工作。扩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覆盖面。规范护士分层和岗位设置管理,继续做好专科护士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护理内涵质量。推广使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指导县级医院构建“全过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六是继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继续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扩大实施医院和病种范围,至2016年底,所有三级医院和80%的二级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三级医院3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诊疗行为透明度。七是继续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各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临床重点专科群,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八是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标准化建设,对照《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要求》,找准差距,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九是务实推进城乡对口支援。落实国家和省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医院项目的服务对接,利于对口三级医院技术优势,扶持医院发展。继续实施云南省城乡对口支援项目、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提升县级医院人员综合素质。

第9篇: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 问题 改革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状况

近几年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帮助企业摆脱了因报销医药费而形成的困境。彻底改变了过去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医药费几年不能报销的困难局面 。单位每月按规定比例交足一定的医疗保险费用后,单位职工和单位完全脱离了医疗费用报销关系。单位人员就医直接到医院,出院时患者和医院结算。最后医院和医疗保险中心进行结算。这种改革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但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当前出现的问题

从资金供应方面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是在职职工工资按一定比例和政府提供的津贴,筹资比例的高低取决于人口的状况,包括投保人口的年龄结构、投保人的资金范围、缴费基础等。我国是个老年人口众多的国家,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发生率大大高于其他人群,医疗支出也高出年青人很多,目前有经济能力缴纳保费的人数却在逐渐下降,造成医疗保险资金紧张。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所缴纳的保险费较低,但人数众多,导致资金更加紧张,这对下岗工人本身和全体投保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成本控制方面看,近年来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大部分地区增长都高于经济增长,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而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增长又是总体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方面。对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只是手段而不是医疗保险体系的目的,控制费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限制公众使用医疗服务或牺牲公众的健康为代价。我国目前的支付方式是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的缺点就是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时缺少内在的成本制约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会倾向于选择比较昂贵的治疗方法或提供过多的保健服务,预计总体支出水平仍会上升。

从机构改革方面看,医疗改革以前,收入与患者没有直接关系,医院没有动力从患者这里争取收入。改革以后,政府补贴逐步减少。为了创造更多收入,医院过量销售药品,并进行过多的高科技医疗检查,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涨。为此,政府已经通过一些措施予以限制,但是只要医疗服务供方承担绝大部分成本,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支付体系,过量提供医疗服务的的现象还会存在,这将成为影响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的严重问题。

从政府管理方面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都是由政府负责,社会机构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计划是在各个地区执行,政府制定的权利和运营的责任就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地方政府则按照中央的指导原则,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实施细则。这样,在各个地区必定会形成政策差异,如个人保障范围、福利条款、缴纳比例等。因此,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将会遇到到很大困难。

三、我国城镇基本医疗改革方向

1、扩大医疗保险人员覆盖范围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企业具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全民医疗保险。现在我国农村普遍施行了新型合作医疗。最近国家已经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凡持有本地区城镇户口,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都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日制在校学生、16周岁以下非在校的少年儿童和其他非农业城镇居民这三类城镇居民均可以参保。

2、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在管理上,要求将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要建立由相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3、加强医疗服务的管理

在医疗服务管理上,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第一,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由有关部门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标准和医疗费用接受办法。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品店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确定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引入竞争机制,由职工来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三,对医疗机构进行成本核算,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规范医药服务行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4、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大力支持

改变目前重大型综合性医院轻小基层卫生机构的格局,基层卫生服务需要政府部门全方位的公共支持,使能在社区实现基本卫生服务的在基层卫生机构解决,加快医疗机构的布局调整,减少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社区医院,使患者就近就医。患者有病先到社区医院就诊,遇到重大疾病或疑难杂症,向上级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转诊。上下级医院实行联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