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历史;综合素质;论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论述能力,首先我们要认知什么是历史论述能力?论述能力是指一个人叙述并归纳、总结、概括事实,表达观点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上则是指学生通过给定的历史材料归纳基本史实重点、表达观点的能力。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考查中论述类的题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值不断提高,但是这类型的题目也被学生视为最难解决、最难得分的题目。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重点的侧重存在很大的联系,教师对于学生论述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从下手,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史实运用不准确、观点不明确,文字表达不恰当等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论述能力,笔者认为要可以从巩固基础历史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三方面入手。
一、巩固历史基础知识
在学生阅读一段历史材料时,常常出现不知道材料所述史实、不知道材料出处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不够广泛。学习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不能够让认知和思维太过局限,要V泛的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就要以课内学习为重点,以课外学习为延伸。
(一)以课内学习为重点
高中历史学习要以考试为重,所以对于课内历史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课内学习材料重点是教材,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的时间线和横向的分类史实,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也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复杂,难以让学生生硬的死记硬背,此时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结构的学习。
首先构建学习主线――把握时间轴,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记不清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时间顺序,所以我们可以把教材拉通,按照朝代顺序把具体的时间线给学生理清楚,让学生掌握清楚。其次,模式化掌握重大历史事件,高中阶段对历史的探讨主要是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工业革命等等,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主要是把握其时代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这五方面。采取这样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以课外学习为延伸
历史学习最忌讳知识的掌握不够,在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往往只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很少自主的去扩展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虽然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重点,老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有侧重的教学,但是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独立的事件都和其他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个联系往往就成为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有重点的教学和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重点外、课本外的知识有所涉猎。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历史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考查,在论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运用累积的知识,研究历史问题并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安排探究性的课程,提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例如在学习时,对于其对我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们就可以在这一问题上让同学们进行探讨,表达观点,形成完整的论述,并且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主客观相结合,用事实作支撑,避免完全的主观臆断。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如果拆开来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全面考查,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理解材料,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是总结表达观点的表达能力。
(一)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历史理解能力,需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理解能力需要以大量的材料阅读量为支撑,所以首先我们要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地阅读历史材料,包括教材和适当的课外延伸材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惯性,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问题思考,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比如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就要让学生分辨出其中的客观事实叙述和主观评价;关于两段相似史实的评价就要思考其异同点,掌握普遍规律。
(二)不断激发学生思考
学习探究需要保持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激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一的讲授,让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参与到课堂中,不参与到学习内容中来,参与课堂的最好方法就是思考问题,已有的知识并不是绝对全面的、完全正确的,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个人主观立场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保持思考是参与到学习中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教材之后,对于其中需要研究的原因、过程等问题,我们不要直接提出,而是让同学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逐步达到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答案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教学;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自己会“教”,更在于会指导学生的“学”和教会他们“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维持型”学习变为“创新型学习”,把“一次求学”变成“终身求学”,这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学习进步的成就感。那么,高中历史课堂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精心设计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前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最好在课前精心准备好学案,在上课时,留给学生大约10~15分钟的时间,以学案为导学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研、互研,教师导学释题为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方法指导、知识纲要及问题、优化练习和作业推荐。着力点放在思路引导上,尽力做到学习内容纲要化、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以及作业梯级化,能够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通过学案教学还能实行因材施教,克服了旧模式中学习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学习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通过对身边的历史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了解,可以总结出有这样一些原因:有些同学学习很认真,书读得很熟,就是不知道怎样运用;有些同学觉得历史知识点太庞杂,记不住;还有些同学做选择题总是做错,等等问题,反映出他们缺乏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经常把一些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终身受益,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如指导学生科学记忆、科学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从而有能力去学,自然而然就能够对历史学习有信心,也就有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良好的自信情绪给学生一种情境,营造能学、会学的心理优势,消除学生畏惧、紧张的心理,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议、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行,树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学好历史的勇气和自信。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备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讨论,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现实生活源于历史,从而强化了情感、体察历史知识内涵。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拓宽思维领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有一次讲授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一节内容时,有一个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系列火箭比较苗条,而美国的火箭比较粗壮?”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没有急于给他们答案,而是和他们一起探究:我首先问他们中国的航天发射基地在哪里?火箭制造基地在哪里?怎么运输?学生通过讨论得知发射基地有酒泉、太原、西昌等地都在中西部地区,火箭是在上海等地制造,运输采用火车运输。然后再问他们:把火箭造得粗壮些,在运输途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坐过火车的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说不能经过隧道。经过探究学生知道了中国火箭苗条的原因,但有同学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不把隧道拓宽些?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结论:是由铁轨的宽度决定的。我又继续提出问题:铁轨的宽度为什么这么狭窄呢?跟谁有关?同学们又继续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惊人的结论:是英国人史蒂芬孙最初利用马车改装为火车机车,马车的两个轮子的宽度决定了铁轨的宽度,也就是说代表世界最新科技的火箭技术竟然受到古代马车的两个轮子的距离的束缚!在究根问底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知了现实生活源于历史,也离不开历史,他们明显表现出了对历史学习的热情。虽然这节课偏离了教学重点,但明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原来历史并不是这么的枯燥无味。
四、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创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