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豆栽培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第1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字】 东北地区 大豆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1. 地块的选择与整地

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低,但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栽培更容易取得高产。大豆栽培切忌连作,因为重茬或迎茬会加重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植株畸形,明显降低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因此种植大豆要选择生茬地或3年以上没有种植大豆作物的地块。前茬作物最好是禾本科作物。在进行整地作业前要保证地块的底墒,同时要施足底肥。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2.1品种选择 把好熟期关。所选择的品种要在当地无霜期内正常成熟,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要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肥力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地势低洼且肥力较高的地块应选择喜肥水的品种。

2.2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选择含有一定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剂进行拌种,最好少对水或不对水。拌种要均匀,荫干后种子不膨胀,种皮不开裂。拌种后再选择防虫、杀菌、含有微量元素或膜性效果好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3.深层施肥

3.1机械深施肥 平川岗地栽培大豆时要做到种肥分开,肥料施在种子侧下4~5cm处。种肥为磷酸二铵20kg/667m2,可采用分层施入的方法:上层是种肥,深度为5~7cm,施肥量是总肥量的1/3;底肥深度为10~16cm,施肥量占总肥量的2/3。

3.2破垄夹肥或老沟深施肥 当选择没有耕翻的原茬地种植大豆时,首先要用犁破开原垄台即破茬,深度约18cm,结合破茬施入有机肥或化肥,然后再合回原垄。破茬时要注意随破随施肥、随合垄、随镇压,以保住底墒。除茬后,也可将原垄沟趟1次,深度15cm,同时将肥料滤施于老(原)垄沟内,然后用大犁在原垄上破茬掏墒合成新垄,起原垄沟变成新垄台,镇压,防止跑墒。

4.精细播种

4.1播种方式 “三垄”栽培法。即用联合播种机一次完成垄上双条播、深松、分层施肥等各项作业。此种方法适用于低温地以及水分好的平原低洼地;“两垄一沟”栽培法。在70cm的垄作基础上,每隔1垄在垄沟增加1行苗带,大行距140cm,小行距35cm,垄台穴距离15~18cm,每穴留苗3~4株,垄沟穴距20~22cm,每穴留苗2~3株;窄行密植栽培法。平播行距30~50cm,利用谷物播种机或改良播种机播种,覆土、镇压连续作业。

4.2精播 细致整地。根据前茬作物进行伏秋翻,深度22~25cm,作业时不起大土块,不出明条、垡块,要扣严,不重、漏。耕堑直,100m内直线误差不超过20cm,地表10m内高低差不超过15cm。耙耢结合,达到平整细碎;整地后土壤水分含量(干土重%),播种时应为22%左右,确保种子正常吸水出芽。适期播种。在土壤5~7cm深处,地温稳定在8℃时即可播种。东北的广大地区的大豆最佳播种期是5月1日~10日。

5.大豆的田间管理

5.1锄地与中耕 在大豆植株长出第一片复叶前进行锄头遍地,锄净苗眼草,要做到不伤苗,松表土;待到大豆苗高10cm时进行第二次铲趟,用大铧趟成张口垄,做到不伤苗、不压苗、不漏草,培土高度是以不超过第一对真叶节为准;第二次铲趟后10天进行第三次铲趟,要做到深松多上土,用大铧带培土板趟成方头垄,培土不超过第一复叶节;做到三铲三趟,铲趟不脱节。

第2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问题,随着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建设开展地如火如荼。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开始受到相关的研究所、大豆种植户的重视。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与一些参考文献,重点谈一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大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作物,可以作为食物,也可以经过一定的化工程序来转化成燃油等物质。因此,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与产量成了当前大豆的栽培技术的主要问题。提高大豆的产量与品质,能够直接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间接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要点

2.1 运用科学手段耕作

经过科学研究人员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其发现土壤的肥力的大小对大豆能否高产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土壤具有相应的肥力,就必须对土地定时、定量地进行耕翻,对土地的耕翻不仅能让土地长期保持肥力,还能在耕翻的过程清除土壤中的害虫。作为大豆,其根部的生长是其能否高产的关键,因此,对土壤的耕翻对大豆的生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具体的耕翻方法为:如果地块在此之前没有经过耕翻等工作,就要在本次耕翻的时候进行深入、细致、全方位的耕翻。

2.2 大豆的选种

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可知,种子的质量好坏能直接决定大豆能否生长、能否增产等,所以说种子的选取可以说是大豆高产栽培的首要工序,对于大豆种子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到大豆在当地的生长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温湿度等情况,再次还要结合土壤条件,也不能盲目跟风大量种植所谓的“优种”,对于优质大豆种子的辨认,其基本有以下特征:颗粒饱满、经过多代杂交等。

2.3 对种植密度、混植等进行严格的控制

从现代的种植技术的角度来说,对大豆的种植,要严格控制其密度,密度即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就会影响整个种植区域的通风、透光性,也会影响其营养吸收的情况;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就会浪费整个土地的肥力,达不到土地应有的产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有收不抵支的情况。但是种植密度的大小并不一定是绝对的,要综合当地的温湿度、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如果当地的土壤肥力情况较好、灌溉条件也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就要适当地降低其种植的密度,反之,如果土壤肥力很差,各灌溉条件也不全面,就可以适当的提高种植密度。另外,对于不同品种的大豆,其应该控制的种植密度也不一样,对于一些早熟的大豆品种,可以适当地进行密度较高的种植,反之应该降低其种植密度。

由于我省地处北方严寒地区,气温较南方地区低,所以种植的时候应该注意降低其种植密度,而且要严格控制种植的行距,要大行距种植。如果大豆与其他植物进行混植,应该注意如果混植的作物是高秆的,就应该作物之间保持大行距、小密度的种植方式,如果如果混植的作物是矮秆的,就应该作物之间保持小行距、大密度的种植方式。

3 种植方法的选取

3.1 精细点播

精细点播法一般用在秋季、对土地进行耕翻的时候进行的种植方法。具体的步骤是:对土地进行深层次的耕翻,耕翻完了之后用播种机等设备进行播种,这种播种方法的优点是播种的行距一致、能够人工控制播种的速度、深度。

3.2 窄行播种密植法

窄行播种密植法作为一种已经推广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行的大豆增产方法,受到了业界、农户朋友以及科研人员的高度评价。其基本方法是:缩小垄之间的距离,增加大豆种植的行数,根据现行的方法的统计数据来看,这种方法一般能够增产十分之一以上。在现在机械化、大面积的大豆种植上,这种方法使用的较多,由于这种方法需要高度的机械化,因此其作业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种植出来的大豆整齐划一、整体外形优美。在经过合理的密植之后,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肥力以及光能、水能等生长一切所需的资源。

3.3 原垄播种

利用这种播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土壤对大豆生长、种植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在有了天然肥料的保证下,保证了土壤温度的保持。这种方法虽然很笨拙,但是其施行的成本较其他方法来说低,而且方法简单,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抗击干旱,因此在干旱时节广为使用。

4 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对于大豆生长的所需肥料,与其他的作物略有不同,由于大豆拥有能把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氮肥的特性,因此,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并不需要外界施加额外的氮肥,因此在施肥的时候注意时节、数量地合理施加磷、钾等肥即可。同时,为了保证大豆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采用农肥作为底肥进行第一次撒播,农肥易溶于水,有着丰富的矿物质,能否很好地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同时,对于大豆的灌溉,要合理、适量,灌溉良较少,会引起大豆的干旱甚至死亡,但是如果灌溉的量态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直接影响了大豆的产量。

5 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界对大豆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保证大豆高产、优产就成了目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将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推广、普及,对我省甚至是我国的大豆产量来说是一个重点的突破。因此,需要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来做相应的分析,切不可盲目跟分,不根据实际情况就乱下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国军.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第3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

1.地理位置阐述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庆安县、绥棱县和海伦市的东北部,是小兴安岭西麓的山前丘陵地带,地势较高,一般海拔高度300―600米(最高的官五爷大山高820.3米,在庆安境内),相对高差50―110米;岗丘状高平原主要分布在绥棱农场、红光农场、海伦农场,以及庆安县、绥棱县的西南部,海伦市的东部和东北部,海拔高度240―360米,相对高差20―60米;岗阜状高平原主要分布在海伦市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林区的北部,望奎县的东部,明水县、青冈县、兰西县的东部,一般海拔高度200―240米,个别残丘海拔高程380米左右。自东北向西南缓倾斜,坡度5°―10°;微倾斜高平原呈条带状沿岗阜高平原边缘分布,主要分布在海伦市的西部、西南部,明水县、望奎县的中部、南部,青冈县、兰西县的南部,以及安达市、肇东市的北部,海拔高度180―210米。其地貌宽阔平坦,微向河流倾斜,坡度3°―5°,呈微波状起伏;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左岸,宽3―4公里,以及明水县、青冈县的西部,安达市、肇东市的大部地区。

2.大豆生产概况

黑龙江垦区,是中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种植面积50万公顷,单产2550kg/公顷(2005年)。 绥化市按面积居其五分之一,大豆播种面积年10万公顷左右。大豆单产由1950年前的750kg/公顷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2700kg/公顷以上。栽培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85年前,即农垦经营体制改革前,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栽培方式主要是:采取平翻、平作、条播、后起垄的栽培方式,经营粗放,单产水平低,在1500kg/公顷以内(83年,1464kg;84年,1462kg;85年,1263kg);1985-1999年前为第二阶段。采取的主要栽培方式:平翻深松打破犁底层,推广应用三垄栽培技术,单产达到了2250kg/公顷(97年,2392kg;98年,2448kg;99年,2265kg);进入21世纪为第三阶段。普遍应用了深松、精量点播、原垄卡、大垄密、深窄密、大垄行间覆膜等新技术,使大豆平均单产上升到现在的2700kg/公顷以上(06年2827kg;07年2608kg;08年2758kg)。近三年,在农业部大豆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活动中,八五二农场采用“一膜两密”栽培,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4258.5kg/公顷(2008年),是目前高纬度地区最高产量随着科技的进步,黑龙江省的大豆栽培技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着,先后示范推广了大豆“垄三”、行间覆膜和“窄行密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目前这些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每年累计推广面积已达4000多万亩对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种栽培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黑龙江省现有的农村生产水平下大豆生产技术还受不同区域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到底哪种模式最适宜在什么样的生态区域推广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深入探讨。笔者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和不同生态区域特点把栽培技术放到一定的生态条件中组装,试图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域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按生态区域科学合理推广应用不同技术模式进一步挖掘先进技术的增产潜力为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科技进步奠定技术支撑。

3.黑龙江省大豆主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3.1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目前黑龙江省主要推广和应用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垄上双条机械精量点播、垄体内分层深施化肥、垄体台、底垄沟分期间隔深松。

3.2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保苗株数和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可分为平作、大垄和小垄窄行密植三种模式。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选用耐密抗倒品种、伏秋深松整地、窄行精量密播大垄宽台密植、窄行平播密植和45~50厘米窄行精播、分层深施化肥、化学除草、促控防倒。

3.3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经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它是“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匀株、高密的技术路线营造出合理的群体高产结构是继“垄三”栽培后又一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单产的突破性技术措施。其主要技术要点是一是改宽行距为窄行。将常规65~70厘米行距缩小到45厘米株距扩大到10~12厘米二是改稀植为密植。公顷保苗由常规垄作20~30万株提高到35~45万株三是改常规品种为秆强耐密品种。

3.4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是针对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日趋严重的实际尽量减缓重迎茬危害、实现大豆稳产的一项综合技术集成。其主要技术要点是伏秋耕翻深松、更新更换品种、及时防病包衣、推广高产播法、平衡增施三肥、适当增加播量、病虫草综合防、田间科学调控。

3.5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黑龙江省主产区低温冷凉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精选秆强品种、平作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膜外精量点播、膜内侧分层深施肥。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区域化布局。

4.中部、中南部黑土生态区

这一地区温度、水分、土壤等条件优越,在栽培技术上应充分利用无霜期长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光温资源主要以提高大豆单株的增产潜力为主,实行标准化作业主推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4.1西北部平原和北部高寒生态区

这一地区无霜期短、热量资源不足大豆种植面积大适于机械化连片种植。在栽培技术上应利用有限的活动积温以增温促熟为核心、以机械化为重点研究建立群体密植的丰产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提高群体产量的问题。主推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和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在大豆常年连作地区也可应用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4.2西南部风沙干旱区和中西部盐碱土生态区

这一地区土质比较瘠薄气候较干旱在土壤pH值大于7.0的地区根瘤发育受到影响大豆代谢受阻产量低。在栽培技术上应以“抗旱保墒”为宗旨在西南部干旱区主要研究积蓄和有效利用自然降水来提高单产主推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中西部盐碱土地区重点研究大豆耐盐碱抗线虫等方面的问题主推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4.3东部三江平原湿润与半湿润生态区

这一地区气候湿润,土壤含水量大通透性差、热量不足、潜在肥力高。应主要研究机械化栽培改土提高土壤肥力治理低洼易涝等问题。主推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和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平川地可以主推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

第4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毛葱平均每hm2产量为22.3t,大豆平均每hm2产量为1820kg。毛葱每千克销售价格1.5元,每hm2产值33450元;大豆每千克按3.6元计算,每hm2产值6552元,毛葱和大豆每hm2产值合计为40002.0元。每hm2种植成本毛葱为9700.元,大豆为2000.元,二项合计为11700.元。毛葱套种大豆每hm2纯收入为28302.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毛葱套种大豆,主要是利用毛葱生长期短,对光照反应不十分敏感这一特点,在栽培毛葱的垄沟内套种大豆,毛葱收获后大豆可正常生长,其产量与单种毛葱和大豆的产量差别不大。大豆选择极早熟品种,生育期90-100d。主要栽培技术要点是毛葱和大豆错期播种65d左右,毛葱播种后至大豆播种前需灌水提墒保苗,大豆播种后视旱情进行灌水,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由于毛葱套种大豆除草难度较大,需要进行人工除草,但土壤利用率高,成本相对降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前景看好,现将毛葱套种大豆栽培技术如下:

一、毛葱栽培技术

1.品种

毛葱品种选用兔耳红,该品种特点头大、硬度强、外皮红、耐贮藏、口感好,种栽茎粗1.5~2cm,每hm2用量1600~1800kg。

2.选地、整地

毛葱应选择连续3年未种过葱、蒜、韭菜的中性土壤,最好选择麦茬或玉米茬地,如果选择豆茬地,必须选择上年没有施用过普施特、豆磺隆等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要求地势平坦,有喷灌条件且可以排涝的地块。 毛葱是须根系作物,要求整地标准高,应达到上暄下实,平整细碎,并做到秋起垄秋施肥,垄距65cm。

3.播种

4月6日左右人工栽种毛葱,垄上双行,株距10~12cm,密度数25.7~30.8万株/hm2。

4.施肥

秋起垄时垄夹肥每hm2施长城牌生物有机肥800kg,如果是春整地,一定要顶浆起垄,破垄夹肥并及时镇压。肥料同样使用长城牌生物有机肥,以使产品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打入国际市场。

5.田间管理

毛葱播种前每hm2用施田补3kg进行化学除草,也可人工除草。

毛葱栽植后根据土壤墒情一般1周进行喷灌,30d后进行第2次喷灌,每次喷灌水20~40mm,即可满足毛葱出苗和生长需水要求,又保证了大豆播种的土壤墒情。

6.病虫害防治

毛葱常见病害有软腐病、霜霉病、灰霉病;害虫有地蛆、葱蓟马、潜叶蝇等。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并且选用中、低毒性农药。软腐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 2000倍液叶面喷洒防治,连防2~3遍;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防治;灰霉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葱蓟马、潜叶蝇可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防治或用敌杀死和快杀灵1000~1200倍液防治。

7.收获

毛葱最佳收获时期约10d左右,早收会影响产量,毛葱易冒浆,晚收不耐贮藏易腐烂。一般要求暑伏后2~3d开始收获,时间为7月上旬。人工采收。经验得知采收后的毛葱在原垄上晒7d,毛葱不怕风吹雨淋,然后剪头,剪头标准毛葱直径2cm的为中葱,直径3cm为大葱。分别装袋贮藏、出售。

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选用极早熟品种

北豆26、北豆36、黑河49、北兴1号、丰收1号等。

2.实行种子精选

剔除病斑粒、虫食粒、杂质、使种子质量达到纯度高于98%,净度高于97%,发芽率高于90%,种子大小均匀。

3.种子处理

选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按药种1:80比例进行种子包衣,可有效的防治苗期害虫并且还可防治地下害虫,大豆根腐病、立枯病。注意包衣的种子不能再用生物钾肥拌种。

4.确保密度

极早熟品种一般都是主茎结荚型品种,hm2保苗30—33万株。

5.大豆种肥每hm2施高磷撒可富(大豆专用肥)150kg。

6.播种日期

6月5日左右在垄沟内机播大豆。

7.田间管理

(1)即时铲趟:毛葱收获后大豆要及时铲趟两遍。

(2)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霜霉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大豆根腐病等。

8.叶面追肥

在大豆初花到盛华期各喷施一遍磷酸二氢钾液面肥,促早熟,增粒重。

第5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合农60;高产潜力;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29-02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每年大豆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黑龙江省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半矮秆大豆是美国大豆育种专家Cooper发明的新株型,半矮秆大豆结合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给大豆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1-2]。由此可见,良好的栽培技术和配套的栽培品种是提高大豆单产的关键[3-5]。

1 合农60号品种特性

适合我省第二、三积温带种植,生育日数117d左右,需活动积温2 288.6℃,有限结荚习性,垄作株高40~50cm,窄行密植株高65~70cm。2009年生产试验小垄(45cm)双行密植栽培平均产量3 909.8kg/hm2,具有4 500kg/hm2的产量潜力。合农60突出特点有:(1)优质,油分含量高;百粒重17~20g;脂肪含量22.25%,蛋白质含量38.47%;(2)高产、超高产,增产潜力大;(3)根系发达、秆壮、耐密植,是窄行密植专用品种,在高肥水条件下不倒伏;(4)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中抗灰斑病。

2 合农60窄行密植产量及构成因素分析

黑龙江省大豆平均产量至今未能突破200kg/667m2(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从表1可知,3a的试验结果表明半矮秆大豆新品种合农60号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产量均达到300kg/667m2以上。可见,合农60号高产潜力大。

2010年与2008年、2009年相比,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2008年和2009年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此外,由于合农60号秆壮、耐密植,2010年密度达到53株/m2,其产量达到364.6kg/667m2,较2008年、2009年产量分别增加62.8kg/667m2、57.44kg/667m2。

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2010年与2008年、2009年株荚数、株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荚粒数差异不显著。

3 合农60号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地 上茬为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佳,实行轮作方式种植。

3.2 整地 黑土层深的地块翻深达到22cm以上,黑土层浅的地块翻深18~20cm,深松深度30~35cm。翻地以后要及时耙、耢,使其达到待播状态。整地时间以秋、伏最佳,避免春整地。大豆窄行密植要求整地以后土壤平、暄、碎,起垄作业要求垄直。

3.3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适宜种衣剂防病防虫。

3.4 施肥

3.4.1 底肥 结合秋整地,每hm2施用有机肥30t;化肥做为底肥要求深施,施肥深度为种下14~16cm,化肥用量占总施用量的60%~70%。

3.4.2 种肥 种肥在大豆播种时施入,在秋整地时未施用底肥的地块,播种时采用分层深施肥,第一层将施用化肥总量的30%~40%,施到种子侧下方5~7cm,第二层将化肥总用量的60%~70%施到种下12~14cm。

3.4.3 追肥 根据大豆生长发育的具体情况使用速效肥料进行追肥。在大豆三片复叶展平期进行叶面追肥2~3次,每7d追肥一次,以生长调节剂、中微量元素、腐殖酸类肥料及磷酸二氢钾为主。

3.5 播种 在土壤0~5cm 土层温度稳定通过7~8℃时播种。正常年份或地块镇压后播种深度3~4cm,干旱年份或地块镇压后播种深度为4~5cm。

3.6 田间管理

3.6.1 化学除草 (1)秋季土壤处理。在土壤封冻前,气温稳定低于10℃时,用72%都尔加48%广灭灵加50%的速收;用90%禾耐斯加48%广灭灵;用80%阔叶草清加2,4-D丁酯等,用药量要比春施药多10%~12%。(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在大豆播后3d内施用农药,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用禾耐斯、都尔、乙草胺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用广灭灵、普施特、赛克津等,对于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地块用都尔、禾耐斯等与赛克津、广灭灵混用。(3)苗后茎叶处理。在出苗后2~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施用农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用15%精稳杀得乳油或用5%精禾草克乳油或10.8%的高效盖草能乳油或用12.5%拿扑净乳油或用6.9%威霸浓乳剂;防除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农药用量要相应增加,一般用加倍量。防除阔叶杂草,用24%杂草焚水剂、25%氟磺胺草醚、21.4%杂草焚水剂、10%利收乳油、25%虎威水剂、8%苯达松水剂、24%克阔乐乳油。

3.7 灌溉 在大豆初花至鼓粒期如天气干旱,采用喷灌、滴灌方式灌溉。

3.8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农药用量、方法按GB4285、GB/T 8321执行。

3.9 收获 大豆收获在黄熟期进行。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脱落,子粒呈现合农60特有色泽,植株摆动时豆粒有响声。泥花豆≤5%,拾禾脱粒损失率≤2%,收获损失率≤1%,综合损失率≤3%。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

4 结论与讨论

半矮秆大豆新品种合农60的育成为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重要保障。3年平均单产达到324.52kg/667m2(表1),由此可见合农60号高产潜力大。

半矮秆大豆密高产植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对黑龙江省大豆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Cooper R L.Development of short-statured soybean cultivars[J].Crop Science,1981(21):127-131.

[2]Coopr R L.Influence of early lodging on yield of soybean[J].Agronomy Journal,1971a(63):449-450.

[3]杨朝辉,刘岱松,张代平.浅谈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的演变[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05).

[4]张国军.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第6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烤烟烘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宋朝鹏 李富欣 陈少斌 樊军辉 宫长荣 (6)

山东省沿海地区蔬菜生产现状及出口发展战略齐林 韩惠芳 周勋波 宁堂原 (9)

我国主要作物磷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程明芳 何萍 金继运 (12)

脱落酸与赤霉素对瓜尔豆叶片光合作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周玲 魏小春 郑群 马萍 (15)

陇中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效应侯慧芝 吕军峰 张绪成 杨如萍 郭天文 (21)

伊贝母根系分泌物对其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王英 凯撒·苏来曼 李进 张云玲 朱国强 (25)

杂交中稻组合在长江上游不同地域种植全生育期的预测方法研究 徐富贤 陈应平 阎运德 熊洪 朱永川 张林 郭晓芝 (29)

大豆转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研究李海燕 刘淼 武小霞 韩英鹏 李文滨 (33)

京郊不同生态区玉米雨养旱作生产降雨保证率分析宋慧欣 叶彩华 王克武 郎书文 (36)

草地早熟禾对多年生黑麦草种苗化感影响的研究王玉娟 刘婉娈 康英 董宝龙 龚束芳 (40)

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宫秀杰 于洋 钱春荣 马军韬 赵杨 姜宇博 (43)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朱霞 胡勇 王晓丽 陈诗 (46)

盐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叶片和根中Na^+、K^+、Ca^2+及脯氨酸含量变化的研究韩金龙 徐立华 徐相波 王同燕 周柱华 邢燕菊 丁一 (49)

春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脂肪含量及其组分变化研究宫纪娟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53)

北方粳稻不同品种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研究郑旭 徐正进 张喜娟 卫大明 (57)

种植环境和施氮水平影响粳稻稻米铁、锌矿质元素含量文建成 汤利 谭学林 李少明 张忠林 金寿林 陈丽娟 (61)

吉林省26份主推玉米杂交种的苗期耐盐碱性分析张春宵 刘晓鑫 周波 郝东云 李文华 李晓辉 (66)

硫酸锰浸种对马铃薯幼苗的影响林晓影 马光恕 廉华 王彦宏 (70)

水分胁迫对内农大莜1号裸燕麦品种生长指标的影响赵海超 刘景辉 任永峰 张向前 李倩 王莹 (73)

刈割方式对皖北地区大麦饲用品质的影响李焰焰 方彭华 张晓涛 董召荣 (76)

铁皮石斛茎段离体初代培养研究李进进 (79)

玉米DH系的表现及其同工酶电泳分析魏俊杰 陈梅香 刘志增 陈景堂 祝丽英 (81)

渍涝胁迫对芝麻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张根峰 张翼 (84)

基因枪介导法转化苎麻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宫本贺 熊和平 马雄风 喻春明 王延周 (87)

白头翁3种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申晓慧 张敬涛 姜成 刘婧琦 邱磊 (91)

性信息素在小菜蛾、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监测上的应用杨健 宁国云 (93)

两种类型的低温对广西玉林冬季免耕马铃薯的影响陈国保 夏小曼 李永平 (95)

高寒地区菜用豌豆丰产栽培技术马振君 (99)

半干旱地区苜蓿旱作播种技术研究赵萍 赵功强 马莉 (100)

青海省海西州无公害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曹永久 赵花兰 (103)

龙海市冬种马铃薯高产优化集成技术陈少珍 罗文斌 汤浩 郑龙川 吴龙井 (105)

烟台小麦高产创建问题及技术对策王廷利 林建材 陈红 (107)

河南棉花“麦后大苗移栽”栽培技术孙文喜 焦宏廷 胡亮 李莉 周大旺 王安民 彭浩 (110)

厚皮甜瓜新品种春红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庞国新 沈爱民 马建辉 郭增志 张恭 (112)

寒地水稻“稳健高产”栽培技术杨丽敏 赵海新 陈书强 孙海正 郑义方 庄同春 (113)

玉米单交种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杨力 张治安 黄晶 李娜 (115)

蓖麻杂交种晋蓖4号的制种技术张宏斌 郭志强 王宏伟 李红玉 曹越 王宙 (118)

超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豫农416的选育刘万代 尹钧 张文杰 吴宝红 (120)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中单28产量及若干生育性状的影响刘桂芝 郭保林 (122)

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漯薯6号的选育刘志坚 张勇跃 秦素研 李建国 (124)

大豆新品种吉农2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王振民 谷岩 刘吉利 康波 邓少华 (125)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中优335的选育刘立雄 陈新民 王德森 何中虎 张运宏 (126)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郑单528的选育唐保军 丁勇 李会勇 李丽华 王利锋 赵发欣 (127)

高油大豆新品种冀豆19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赵双进 张孟臣 杨春燕 蒋春志 刘兵强 (128)

新春寄语 (I0001)

水稻花后物质流转研究进展胡钧铭 江立庚 丁成泉 张玉 谭秦亮 韦登文 (1)

水稻微量元素硒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余守武 陈合云 郑学强 范天云 马德高 闫川 陈珊宇 (6)

黑腐病菌对抗感不同花椰菜品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吴晓丽 李巧云 解备涛 吴慧玲 (11)

不同品种苜蓿芽期对重金属镉的耐性研究梅丽娜 袁庆华 姚拓 王瑜 (15)

根际低氧胁迫对番茄植株叶片和果实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赵旭 李天来 孙周平 (19)

甘蓝型油菜MYB4基因RNA干扰载体构建王玉明 曹廷 冯瑜 柴友荣 (23)

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大豆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徐鹏飞 王萍 吴俊江 张淑珍 范素杰 李宁辉 王欣 (28)

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汪修奇 邓小华 李晓忠 汤层层 张洁清 (32)

不同化学药剂对玉米孤雌生殖的诱导效果王俊强 赵念力 钱春荣 宫秀杰 于洋 王振华 (35)

玉米倒伏后子粒灌浆特性的比较分析袁刘正 柳家友 付家峰 吴伟华 闫海霞 赵月强 李潮海 (38)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钱永德 刘丽华 李红宇 郑桂萍 刘崇文 (41)

中单808和丹豆14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比较分析李妍妍 丰光 齐华 黄长玲 (44)

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王萍 张淑珍 李文滨 王罡 季静 (50)

韩国玉米材料选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 于明彦 许明学 柳迎春 刘广新 代秀云 夏远峰 刘爱华 (54)

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张亚军 张林 周艳春 王振华 (58)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杨显峰 杨德光 汤艳辉 王振华 (62)

脲酶抑制剂NBPT对马铃薯幼苗生长的影响韩婷婷 孙庆元 宗娟 李阳 (66)

几种分析方法在玉米丰产与稳产性分析中的应用宋军 余桂容 杜文平 徐利远 (69)

超级稻吉粳88再生体系的建立李楠 柳青 蒋世翠 王义 张美萍 (71)

不同类型啤酒大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的SSR分析蒋玮 漆燕玲 梁守翠 (76)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刘峰 李建波 (81)

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张德军 (83)

山东省保护地根结线虫病发生调查解析张吉凯 牟建英 冯志波 王振华 吴海燕 (86)

不同药剂对稻田稻螟蛉的防治效果冯成玉 张维根 陆晓峰 (9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赵秀梅 张树权 李维艳 沈凤云 (93)

国家玉米审定品种数据库的建设研究连灵燕 王建华 孙世贤 (95)

不同药剂浸种对燕麦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牛瑞明 吴文荣 吴桂丽 赵石云 (99)

高粱雄性不育系7050A的选育与应用邹剑秋 朱凯 王艳秋 杨晓光 (101)

粳稻新品种吉科稻512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李开忠 田奉俊 孙艳梅 黄文 陈殿元 曹海珺 朴燕 (105)

不同连作年限对玉米制种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肖占文 王多成 闫吉治 程红玉 (107)

扬辐麦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何震天 陈秀兰 张容 王建华 王锦荣 (109)

大豆新品种欧科豆2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王振民 刘吉利 谷岩 康波 邓少华 (111)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龙粳25的选育王瑞英 (112)

高β-葡聚糖青稞新品种昆仑13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任又成 (113)

读者来信 (106)

温室香瓜高产栽培技术海宏文 (114)

迷迭香高产栽培技术谢阳姣 谭军 时显芸 董建平 何志鹏 (116)

耐密型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科玉12的选育与栽培技术陈殿元 周岚 于海燕 李盛旻 (118)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花培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康明辉 黄彦京 海燕 赵永英 张丹 相志国 (120)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合丰56及配套栽培技术赵桂范 (122)

牧草新品种农菁6号无芒雀麦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申忠宝 邹德堂 张月学 张瑞博 潘多锋 李道明 王建丽 (123)

密云县春播玉米新品种中单28播期试验郭保林 刘桂芝 (124)

马铃薯新品种民薯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杨有仓 (125)

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15的选育与高产栽培 王素英 刘金荣 路志国 闫宏山 刘海萍 蒋自可 李冬花 (127)

水稻可持续发展综述徐德利 陆建飞 (1)

茂兰自然保护区水族水稻种植的现状及挑战赵月 冉景丞 (4)

基于专家对我国粮食增产技术发展重点的调查分析董文 高旺盛 (8)

山东省现代农作制分区及其结构特征高鹏 耿广坡 王华伟 李增嘉 宁堂原 (11)

水稻苗期耐冷QTL的图谱整合刘涛 王敬国 刘化龙 邹德堂 (1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张庆贺 王斌 蒋凌雪 邱丽娟 陶波 (20)

小麦抗病性与气孔特性关系初探魏爱丽 董惠文 李雨春 畅志坚 (23)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分析李睿 赵姝丽 毛艇 徐正进 陈温福 (26)

油菜产量的气象模拟分析王文军 童明达 唐继云 (30)

马铃薯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白艳茹 马建华 樊明寿 (34)

低温胁迫转CBF3基因烟草生理生化响应刘荣梅 李凤兰 胡国富 徐永清 魏琪 胡宝忠 (37)

一株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臧海莲 熊明华 成小松 李艳春 潘俊波 李春艳 (40)

干旱对小麦幼苗脂类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的影响伏毅 戴媛 谭晓荣 万谦 (45)

氮素水平对小黑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吉彪 李晶 商文楠 陈龙涛 李馨园 魏湜 (50)

俄罗斯大豆根瘤菌与不同大豆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张武 (54)

燕麦愈伤组织的诱导宋秀芳 倪汉文 (56)

马蔺V-ATPase c亚基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付慧娟 周爱民 车代弟 王金刚 (60)

温度和离体失水胁迫对开花期水稻花粉粒活性的影响易婧 王石华 谭学林 (64)

转基因棉花种植对根际土壤氮转化相关酶的影响刘立雄 (69)

旱地籽瓜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的降水利用效率刘广才 杨祁峰 刘生学 王彩斌 林淑敏 (72)

8个紫花苜蓿品种多年草产量比较张瑞富 杨恒山 包宝君 王俊慧 张丽妍 (78)

关于召开“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的预备通知 (59)

齐齐哈尔地区甜菜褐斑病调查与分析李永刚 马凤鸣 (82)

几种新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筛选试验胡尊艳 (85)

对烟草赤星病防治的分析与思考刘洋 赵正雄 (87)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环境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石磊 王朝云 易永健 聂兆君 汪洪鹰 李懋 (90)

不同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麦稻轮作模式下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闫宇翡 李少昆 李玉鹏 王玉霞 (94)

春马铃薯—中稻—秋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余文畅 余贵先 陈振华 刘克荣 雷昌云 淡育红 秦前锦 (97)

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李晶 李伟忠 吉彪 陈龙涛 魏湜 冯淑华 (100)

承德高山地区越夏水果型黄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王书信 蔡学国 (104)

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龙粳20保优高产栽培技术孙海正 徐希德 孙淑红 赵凤民 王立楠 薛菁芳 杨丽敏 (106)

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6号栽培技术要点刘效华 杨文雄 王世红 (108)

油研59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林卫红 赵继献 程国平 徐春 (109)

水稻新品种龙粳2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刘乃生 宋成艳 王桂玲 周雪松 (111)

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技术研究王曙明 王跃强 李建平 李茂海 孙寰 赵丽梅 张宝石 (113)

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苟升学 王转丽 王可田 王长春 (118)

我国杂交玉米品种推广与成效孙世贤 (121)

水稻新品种昌粳9号的选育及应用杨树红 (124)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郑杂棉4号主要特性及高效制种技术刘书梅 贾新合 李宾 李平 (126)

胡麻新品种内亚油1号和内亚7号的选育王树彦 李心文 (128)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管理及安全评价武小霞 张彬彬 王志坤 姜成涛 李文滨 (1)

植物叶片衰老相关研究进展严雯奕 叶胜海 董彦君 金庆生 张小明 (4)

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区主要作物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评价 冯良山 孙占祥 曹敏建 郑家明 刘洋 侯志研 杨宁 (10)

水稻抗倒性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分析张丰转 金正勋 马国辉 万宜珍 刘海英 徐美兰 (15)

北方粳型超级稻群体生长发育及冠层特征研究孙国宏 徐海 李景波 崔景富 陈温福 (20)

氮肥对超绿水稻齐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阚学飞 赵明辉 隋阳辉 徐海 陈温福 (24)

成熟期马铃薯茎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研究陆占国 韩玉洁 扬威 张怀涛 (30)

施钾对寒地水稻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张国发 (33)

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张平良 郭天文 段英华 吕军峰 谭雪莲 (36)

春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宫纪娟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39)

水分胁迫对高产杂交稻功能叶光能转换特性的影响刘少华 陈国祥 吕川根 杨艳华 (43)

盐胁迫对红小豆种子萌发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于军香 (47)

广西沿海高磷低钾沙壤土种植甘薯氮磷钾施肥效果分析刘义明 吴善威 凌钊 (49)

半夏凝集素基因对油菜的遗传转化及REAL-TIMEPCR分析李淑洁 王红梅 张正英 (52)

不同种源佛手和圆籽银杏种仁的性状变异分析刘胜洪 粱佳勇 黄春源 陈金爱 杨妙贤 (56)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鉴定娜仁 张笑宇 张之为 杜衍平 赵君 (59)

甜高粱含糖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王黎明 黄瑞冬 焦少杰 姜艳喜 严洪冬 苏德峰 孙广全 (62)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Ⅰ)——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马春梅 郭海龙 龚振平 魏丹 迟凤琴 (65)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程伟燕 李志刚 李瑞平 (69)

模拟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王克武 程明 张建军 周继华 (73)

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杨斌 陈源泉 隋鹏 石彦琴 任军 高旺盛 (77)

氟磺胺草醚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丁伟 杨隆华 程茁 戴航宇 (81)

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测定与评估赵秀梅 崔佳嵋 李敏 谭可菲 (85)

我国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问题与对策王继滨 李慧东 李凤云 (87)

11个玉米自交系单穗粒重的配合力分析彭云承 张学超 艾拉努尔 (91)

大豆品种吉林20、30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董岭超 闫晓艳 邱强 杨振宇 李曙光 张伟 闫日红 (93)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宜密度的研究张宇 景希强 王延波 李磊鑫 张红 杨海龙 张宝石 (98)

含较重热带血缘种质川单29的制种难点及制种技术周伦理 (102)

高油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东农53号的选育宁海龙 李文滨 李文霞 王继安 赵淑文 马占峰 (104)

黍子新品种晋黍8号的选育及推广李海 (105)

抗穗粒腐病玉米新品种靖单13号的选育与制种技术黄吉美 敖毅 许世金 刘爱萍 徐春秀 周金娥 (106)

海南百合冬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对策严海 吴挺学 李劲松 (108)

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李生荣 陶军 任勇 杜小英 欧俊梅 雷加容 (111)

高海拔地区反季节荷兰豆丰产栽培技术舒建钢 (117)

双低优质油菜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初探吴安平 夏起昕 殷少华 熊飞 胡海珍 (119)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宁粳43号特征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强爱玲 安永平 王兴盛 张俊杰 (122)

新陆早42号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李保成 李生秀 周小凤 董承光 马晓梅 (124)

杂交油菜新品种天油9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陈长艳 程国平 赵继献 任廷波 李杰 张玉清 (126)

马铃薯新品种民薯2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郭冬花 (127)

优质水稻新品种龙庆稻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秋菊 李明贤 迟力勇 赵宏亮 邓凌韦 王萍 孟英 (129)

第7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春大豆;有机栽培;北疆地区

 

1土地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 500~4 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 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带病种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特别是菌核病多发区,要避免重迎茬或与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连作或间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扩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药剂或其他生物杀菌剂进行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

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参考文献 

[1] 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 

[2] 李之国.大豆有机生产及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5(2):119-120. 

第8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特点是采用主茎结荚品种、大垄宽台密植、垄底深松、垄体测深分层施肥、垄上精量点播。

1 增产的机制

1.1增加株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小垅增加10~15万株/公顷,使单位面积株数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1.2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叶面积指数增加。

1.3土壤保墒性能好,提高供水能力,减少土壤表面积,使土壤水分散失相对减少,发挥良好的保墒作用。大豆进入生育后期后,叶面积增加,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抗旱能力,供水性强。

2 栽培要点

2.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选用半矮秆、抗倒伏品种。

2.1.1种子精选 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种子质量要达到二级良种以上标准。

2.1.2种子处理 种子包衣,播种前用大豆种衣剂包衣或拌种,防治大豆病虫害。微肥拌种,未包衣处理的种子,可选用钼酸铵、或硼钼微复肥或锌肥等进行拌种。

2.2轮作与耕整地

2.2.1轮作 实行合理轮作,不重茬,不迎茬。

2.2.2耕整地 进行秋深松整地,秋季做成90~105 cm的大垄,垄高18 cm,达到待播状态。

2.3施肥

2.3.1施肥原则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各地可根据测土结果因地制宜确定施肥量。

2.3.2参考施肥量 亩产150 kg地块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尿素要在45~50 kg左右,磷酸二铵150 kg左右,硫酸钾50 kg左右;亩产200 kg地块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尿素50 kg左右,磷酸二铵175 kg左右,硫酸钾75 kg左右。

2.3.3施肥方式 种肥要做到分层侧深施,上层施在种下5~6 cm处,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1/3。下层施在种下12~14 cm处;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3。

2.3.4叶面追肥 大豆前期长势较弱时,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顷用尿素10 kg加磷酸二氢钾1.5 kg溶于500 kg水中喷施,并根据需要加入微量元素肥料。

2.4播种

2.4.1播期 地温稳定通过7 ℃~8 ℃时开始播种,中南部地区4月25日至5月10日,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5日至5月15日。

2.4.2播法 采用大垄窄行密植播种机播种,小行距9~10 cm。

2.4.3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一般每公顷保苗35~38万株。播种均匀无断条,播种时应对准垄型,偏差为±3 cm。

2.5田间管理

2.5.1大豆出苗,进行深松或趟一犁。分枝期再趟一犁培土。

2.5.2根据杂草种类采用播后苗前施药或茎叶处理。秋施药,应在秋季温度稳定在10 ℃以下,土壤湿度适宜(以翻地不结块为准),先翻耙平地后,边喷药,边用机车牵引圆盘耙耙一次,耙深10~15 cm,待全田施完药,再与第一次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耙地一次。禁用长残效除草剂。

2.5.3防治病虫害 做好虫情预报,注意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时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食心虫、草地螟和大豆灰斑病、菌核病。

2.6收获

2.6.1实行分品种收获,单储,单运。

第9篇:大豆栽培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

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嫁接到固有的垄作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大豆栽培新技术。其特点是采用矮杆品种,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大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

1 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种子的处理

1.1良种选择 选择秆强不倒伏、抗病、丰产、适于密植的矮秆、半矮秆品种。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粒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良种以上。

1.2种子处理 由于机械精播对种子要求严格,所以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机械精选。种子质量标准,要求纯度大于99 %,净度大于98 %,发芽率大于95 %,水分小于13.5 %,粒型均匀一致。

1.3种子包衣 精选后的种子要进行包衣,在根腐病发生严重。土壤pH在5.5~6.5的土壤选用配方如下:每100 kg大豆种子用2.5 %适乐时150 mL+益微100~150 mL(g);或每100 kg大豆种子用35 %多克福1500 mL+益微100~150 mL(g);或每100 kg大豆种子用2%菌克毒克1000~1500 mL+益微100~150 mL。

在pH大于6.5的土壤选用配方如下:每100 kg大豆种子用2%菌克毒克1000~1500 mL+益微100~150 mL;或每100 kg大豆种子用35 %多克福1.5 L+益微100~150 mL(g)。

MAX(适乐时+金阿普隆)或适乐时等用量低,如要拌均匀需加水稀释,拌大豆加水不要超过种子量的1 %。包衣要包全、包匀。包衣好的种子要及时晾晒,装袋。

2 精细整地

选地与选茬要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经过伏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的地块,前茬以玉米、马铃薯、小麦为主,不重茬、不迎茬。合理耕翻、精细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窄行密植对土壤层要求更加严格,平作窄行密植,在生育期间不进行铲趟,增温,防旱、抗涝等能力减弱,它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土壤耕层条件,要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平整、土壤细碎。

3 施肥要点

一是增施农肥。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用量22.5 t以上,化肥要氮磷钾搭配,施用量要比常规垄作勘口15%以上,有条件的要进行测土日2方施肥。其次农肥和化肥必须做到深施或分层施,大豆在初花期每公顷用尿素10 kg加磷酸二氢钾1.5 kg,溶于500 kg水中进行喷施。对没有微肥拌种的地块可加入微肥喷施。

4 播种

4.1种植方式 采用清种或大比例间种。

4.2播期 当耕层温度稳定通过7 ℃~8 ℃即可播种,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4月25日~5月10日,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5日~5月15日。

4.3合理密度 一般比常规垄作增加25 %至30 %,每公顷下种粒数45万粒左右。

5 田间管理

5.1播前土壤处理 使土壤形成5~7 cm药层。可选用速收、乙草胺或金都尔混用。

5.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主要控制一年生杂草,可同时消灭已出土的杂草。药效受降雨影响较大。大豆播后苗前可选用乙草胺、金都尔与广灭灵、速收等混用。喷液量每公顷150~200 L,要达到雾化良好,喷洒均匀,喷量误差小于5 %。

5.3中耕除草 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出苗后及时铲趟,做到两铲三趟,铲趟伤苗功率小于3 %。后期拔净大草。

5.4灌水 根据旱情和生长发育需水规律,要因地制宜进行灌水。在大豆开花初期和结荚鼓粒期,如无雨,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或根据田间植株叶片表现情况适时灌水。当植株叶片早晨尚坚挺,近中午叶片有萎蔫表现时就应及时灌水,灌水应在傍晚进行。

5.5促控结合 大豆前期长势较弱时,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顷用尿素10 kg加磷酸二氢钾1.5~2.5 kg溶于500 kg水中喷施,并根据需要加入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大豆植株生长旺盛,在初花期选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控制大豆徒长,防止后期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