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

第1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全面预算;优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20-02

新时期下高校将要面对各种新问题及挑战,能否保障高校资源取得最佳产出率、高校获得最大利益就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它在当代高校管理工具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能更好帮助高校进行财务管理和整合,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的财务信息的公开化,而且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财务控制关系着每一个教育活动,保障高校财务开支与财务活动能有序、合理、健康的进行,保障预算资金更好的运用。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把高校财务收支状况作为管理对象,把学校内外资金和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资金进行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高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作用。

1、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资金集中管理,根据学校总体所反映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准确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关注重点,优先控制风险以减少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在高校财务控制中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高校的资金使用率有着很大的提高。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把学校内外的资金重新整合,如对政府直接给高校的教育划款、银行贷款、学校市场运行筹措和其他一些学术项目获取的资金进行统一支配,把学校能自主使用和不能自主使用的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使得学校资源能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这些资金的合理利用,从根本上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教学、科研等方向合理倾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2、有效结合学校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高校全面预算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财务预算和短期财务预算,两者同属于预算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长期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短期财务预算才能达到战略目的。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以实现短期目标为主,更要重视学校的长期目标,只有制定有利学校日后发展的长期战略性目标,才能确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走向。全面预算管理能有效结合高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将高校的长期战略目标逐渐分解到每个职能部门,转化成短期的目标,使得高校战略目标得到实际的落实,保持学校院系发展目标和学校总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目标完成以后,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与事先作出的预算作对比,进而判断某个决策的执行情况和目标的达成情况。

3、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项根本制度。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经济统筹与调控能力,维系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可以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制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然后把预算结果由上自下进行传达,各职能部门就能够开始实施,不需要事事都经过领导签字和批准,可提高高校的内部管理效率,使得高校的高层管理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制定学校的正确发展方向和规划等问题,有效地把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使得高层管理者既能把握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又能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掌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控制中应用的现实情况

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非常浅薄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大多高校对全面预算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特别表现在效益意识上。虽然高校做到了实施预算程序,但由于经费主要来源是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性收入,不涉及成本核算、控制,对资金所发挥的效益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思想观念很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故造成一些经费的使用不够节约的状况。

2、缺乏健全的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担负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完成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通常还要担负一定的创收任务才能使高校生存并更好地发展。高校对国家拨款资金项目管理与执行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部分高校没有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全面预算执行中缺乏强有力的有效监督。如该按月计提与合理分摊的财务费用处理不够及时;有的高校的预算统计不精确、不规范,不能给管理决策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滞后,等到年终,为了各自的考核指标再突击花钱,大大降低了资金投资的效率。

3、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我国有些高校对于预算走形式化路线,只是在形式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中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责任不清的情况,全面预算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和执行力。学校对全面预算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并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学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形式化趋势,且实施过程中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改正,资金利用率也会降低,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三、全面预算管理下实现高校财务控制优化的策略

1、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促进统一

新时期下,高校如果想实现对财务制度的优化,首先要逐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深刻了解到对财务控制优化管理实现的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到对财务监督和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的是要让每一个财务人员都能做到自觉遵守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因此,财务相关法律法规有新的政策颁布时,或者对目前财务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正时,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利用各种途径,及时地对高校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宣传;并利用各种反面教材对财务人员加大警示作用;最终是要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训,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2、提高高校管理层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高校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在整个财务监督与控制中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高校管理层不具备有效地职业素质和决策能力

是出现财务控制缺陷的主要原因。高校要重视不断提高高校管理层的职业素质和决策能力。首先,高校管理层应当通过对我国及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深刻学习和掌握,明确管理层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同时强调高校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活动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另外,作为管理层决策者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做好模仿示范,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3、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首先,我们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确定所需要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其次需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明确决策者的职责、权利、义务,要更好的激发决策者的在财务活动中的事业心与责任心,严格服从财务监督与控制,提高管理的水平,实现预期目标。其三在决策中因为失误而造成损失的个人或者单位,需要根据相关的制度及时给予处分和警示,要严格执行违章必究;最后将惩奖制度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优化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水平。

4、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监控工作

高校财务的内部控制活动不能只是一种制度形式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注重过程,重视对财务活动的动态的控制,也是高校教育事业正常发展与良性循环的自我调节方式和约束的内在机制,它贯穿于高校各个环节的发展过程。因此,当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做好财务控制制度的调整,随机修正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和保障高校财务控制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网络管理技术加大监控范围,及时构建反馈机制并加以完善,进一步保障高校经济活动在合法合规中有序的运行。

5、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的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高校要重视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管理方式创新能力,从而让财务人员拥有财务核算、财会监督、财会控制、财会法律法规较为全面的知识,同时在思想上加强认识,遵守和执行高校财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会计工作水平,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并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岗位责任管理制度,从而保证高校财务控制制度优化顺利实施,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

结语:全面预算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系统,对高校的整体营运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导,才能建立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对财务控制的优化,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质量,从根本上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力,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新明.全面预算管理下高校财务控制有效策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3(3)

第2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管理

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基于这种客观实际,有必要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研究,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思路与方法指导。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一方面,环境向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自然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影响着环境质量。为此,企业必须承担起为环境负责的义务,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的措施

第一,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确认。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确认是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准确地确认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才能正确地核算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从而为环境财务成本控制提供基础。如果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总之,不管环境财务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则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一种代价,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如果环境财务成本并不会在来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如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计量。企业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财务成本的特殊性,环境财务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财务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双赢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财务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同时在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辅以其他的计量单位,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第三,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为了使利益相关人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由于环境财务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所以可以将环境财务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

二、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管理是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财务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财务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财务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财务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

第一,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环境资源和环境属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少到最小,最终设计出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产品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第二,绿色制造。传统制造活动是在其过程的末端对污染排放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法规的正常排放标准要求,减少罚款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环境财务成本控制战略,并且投入大,费时费力。绿色制造是指对高效、清洁制造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标要求,即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将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在绿色制造中,绿色采用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有“生态”的观念,尤其是对某些食品企业来说,每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原料都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身心造成伤害,而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造成大量的运输包装费,还有储存保管和处置成本。因此改进采购活动可以达到减少相关环境财务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山.环境财务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

2.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

第3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 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成本管理

一、自动化工程项目的特点

自动化工程项目企业有着与传统工业企业和一般高新技术企业所不同的特点,自动化工程产业相比其他产业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积累性、技术含量高、生产链条长、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等特点。在自动化工程项目的运营过程中,不能直接套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模式,而是需要在借鉴传统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动化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应用。

二、自动化工程项目中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自动化工程项目企业发展较快,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旧有的思维层次中,与国外先进企业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无法发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本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自动化企业的生产链条较长,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生产循环,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人工费与材料费、直接与间接制造费共同构成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因此对于生产的成本管理也就格外重要。而目前很多自动化企业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原料费与人工费相加、工程造价与工程进度来进行简单的成本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计算方法很容易造成工程项目的管理混乱,很难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更无法根据各个工程项目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成本管理办法。在生产后期由于各个环节之间的成本计算不够清晰明确,往往会造成对于成本超支结余的项目无法做出有效的分析,也就无法为下一步的工程生产做出成本管理方面的建议。

2、财务管理存在局限性

在目前的自动化工程企业中,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能制定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具体规定和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月为单位进行管理和核算,每个月末提供该月的成本支出和资金流量,由决策者根据此信息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而在自动化工程中,由于生产链较长、生产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快速而即时的财务信息反馈,在这种情况下,每月一次的财务信息报告就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直到月末或者生产项目完结之后才能得到相应的财务信息报告,对于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就已经迟了。因此,在自动化工程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跟上工程项目的节奏,缩短财务信息报告的周期。

3、会计核算有所脱节

在自动化工程企业的会计核算中,由于自动化企业的生产环节多、生产周期长,财务信息的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会计核算的难度较大,账面信息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别。加上自动化生产中的成本计算比较复杂,导致会计核算中的成本具有不确定性,核算结果不够准确,往往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总成本数据,这样的成本数据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并不大。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来报告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本和现金流量,这种报告往往是提供给外部的,而并非是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汇总,这就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企业本身的财务需求产生脱节。

三、如何改善自动化工程项目中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1、采用适合自动化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自动化企业中,工程项目的生产链条较长,生产过程中会包括若干个生产环节以及不同的生产模式。对于这种多个生产环节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生产链,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的。在自动化企业中,可以将成本管理根据生产环节的数量和类型分为独立的几段,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中采用独立的成本管理核算,最后将各个成本管理的结果相结合,得出总体的数据。如在基础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可以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进行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成本费用构成与传统工业产品成本费用结构比相似,对成本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费用预算管理,成本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费用的主要途径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耗、提高产品成品率等等。而在产品装配调整的环节中,则可以采用与工程施工企业相类似的成本核算模式,将之前环节中生产的产品作为此环节的原料,和人工费、制造费一起构成此环节内的成本,通过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来实现此环节中的成本控制。采用这种方式,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使用不同的成本管理办法,最后再将数据加以综合分析,使总体的生产成本更接近实际,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数据。

2、从整体生产链上对财务管理进行完善

自动化工程的生产链较长,要想保证财务管理的完善,需要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都能得到及时而迅速的财务反馈。这就需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业务相结合,让企业全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企业的全部经营业绩是靠一个个自动化系统工程项目汇总组成,所以必须关注每个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过程控制,注重项目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平衡。自动化工程项目企业往往呈现出利用指标偏低、企业的预收账款高、销售毛利率较高、随产品研发投入的周期变化净利润波动的特点。针对此特点,企业应当在各项目投标期要注意发标项目资金来源,对企业自筹资金的项目要注意企业的信用情况,在资产管理上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排在首位。由于工程项目的生产周期长、涉及行业多、用户分散、区域广,所以对于资金管理的要求很高,为了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应当及时利用财务信息,以周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财务信息的反馈与总结。

3、采用灵活性和效率性的会计核算方式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是要依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进行记录、核算和报告,给外界提供一个财务方面的参考信息。而对企业内部而言,这种模式就有些滞后了。对于自动化工程项目这种需要迅速得到财务信息反馈的企业而言,可以在企业内部采用一套独立的会计核算方式,采用更为灵活的核算方式和分析方法,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财务数据的记录、分析、汇总。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数据,高效率地收集财务信息,根据管理者和的决策需求制定数据收集的形式、范围、方法,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梅君.自动化系统生产企业会计核算特点[J].自动化博览,2005;22

第4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务成本 会计核算 管理措施

一、引言

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而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新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了。在基于环境污染破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在财务运作方面需要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进一步的分异与研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处。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基本情况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概念

环境成本就是在基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下,对企业的运营活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所付出的成本,以及企业为了达到相应的环境目标所以付出的其他投入成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概念的提出是对环境保护重视的一个新认识,其是为了预防、治理、恢复由于企业生产运作带来的环境破坏。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特征

企业环境成本具有以下几个特殊特征:一是多元化。企业环境成本是存在在企业的生产运作的每个环节之中的,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二是环境成本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这是由于环境成本的投入与其他投入成本不同,其不是发生在生产运作的直接材料或人力之中的,其的出现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定性与随机性[1]。例如,当企业的环境污染物排放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会造成罚款,这也是企业环境成本的一种。三是滞后性。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性,所以在企业在对环境产生即时污染时对环境的破坏并不能即时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四是全面性。企业在核算传统的投入成本中一般不会将环境成本纳入其中。企业环境成本所包含的范围较大。其中包括原料的选择、加工、销售等过程。

(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管理作用

1.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生态环境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并且企业环境质量的高低又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另外,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例如大量的废水、废气、废物等。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环境负责的义务,充分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保证生态资源持续发展[2]。

2.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对环境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是合理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对环境成本的核算范围进行确定,并且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降低企业生产作用的环境成本。另外,强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还能够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三、环境成本计量的原则与内容

环境成本计量的原则:对于环境成本计量主要遵循的原则为遵循科学配比原则,也就是企业的投入成本需要与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匹配。在基于合理配比的原则下,需要对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的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做出判断。在基于成本收益的原则下,即时出现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应该即时进行确认;涉及一段时期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应该进行资产化处理,在有效时期内进行摊销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预先支付,并且进行科学预测,根据其可能性进行评估。

四、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化与费用划分不明确

环境成本的资本与费用主要是指将环境成本资金化,并且将其确定为一项资产进行核算。由于环境成本资本核算的标准不统一,所以导致在会计处理中各个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环境会计法规尚待完善

关于环境成本的核算方面,我国只存在一项相关法律的规定,那就是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存在“排污费”以及“绿化费”。除此之外,我国在核算环境成本方面并没有做出其他的明确规定。

(三)环境成本量化难度大

鉴于环境资源的破坏程度以及破坏类型十分多样化,所以其判断标准与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环境恢复的技术与标准也并不十分明确,所以要将环境成本进行量化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也是阻碍环境成本会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3]。另外,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以及企业的自身条件有限也是阻碍企业环境成本量化的重要原因。

五、强化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对企业发展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逐渐严格。在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且以良好的势态发展就必须对环境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强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不单单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

(一)明确环境成本资本与费用化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基于经济与社会角度思考认为,只有在考虑环境成本问题会增加企业未来效益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将环境成本进行具体点资本化。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即使环境成本不能够获得任何的未来经济效益,但是可以从企业其他资产中获得其没有产生时所获得的未来经济效益。二是环境成本存在可回收的价值,并且资本化的金额能够以收回的金额为限制。另外,其他环境环境成本应该进一步进行费用化处理。

(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环境会计法规方面制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情况:对会计法规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增加有关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将硬性的法律法规问题作为会计工作的最高规范。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制度纳入会计法中,将环境会计的地位提升到强制性的法律形式,并且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归入会计要素,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制度。

(三)强化环境成本核算

1.明确环境成本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企业环境成本是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其与其他成本计量一样也是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成本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计量方式还应该遵循经济与社会效益和谐共存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秉持着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追求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够为了保护环境而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环境成本在计量标准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环境成本核算所控制的活动不单单包含人类的生产活动,还包含了自然环境基本情况,其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质,而又不仅仅限制于商品性。鉴于这一特殊性就要求环境成本在计量时需要使用除货币以外的计量单位。

2.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企业采用一定的形式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有关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进而落实企业环境成本的实际意义。环境成本信息与传统的会计信息不同,其存在记叙性,非货币信息以及货币信息。基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企业只有保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平衡,才能够长久的坚持环境保护活动[4]。

(四)环境保护设计与营销

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持着绿色环境保护设计与营销理念。绿色设计主要就是指在产品生产初期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环境属性,使用各种先进的手段与技术,将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绿色的营销理念就是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满足自身经济、消费者需求以及环境利益三者相平衡的要求,进而达到绿色消费的目的。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重视,政府对企业的环境管理的要求也逐渐要个。企业自身需要对所破坏的环境负责这一趋势以及逐渐普及。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核算不单单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需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完全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将环境成本的确认以及计量情况落到实处,才能够进一步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Na Liu,Jin Deling,Shao Guangcheng; On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st management [J].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02)10-11.

[2]徐玉凤.关于建立或有环境成本准备金制度的基本设想[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0(10).

第5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enterprise group financial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to standardiz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behavior of the basic standard, is to circumvent the important measures of financial risk, is to ensure that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establish a set of clear smooth accounting business process and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ccord with the actual post standard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enterprise group financial problem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group; Inner financial control

一、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基本含义

通常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及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

二、建立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财务计划的顺利实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要保证能顺利地实施财务计划,需要适当地按需要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调节任务。并且企业财务计划是在企业财务活动之前就制定的,而财务活动复杂多变,使得财务计划很难做到完全与企业的财务活动相符合,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漏或者不足。所以,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必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是保证会计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根本保证。

三、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难以覆盖所有的风险点,迫切需要新制度来加强内部管理,但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善充实的新型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给企业的发展留下风险隐患。同时,我国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直接限制了财务内部制度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财务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主观因素较多,内控人员的岗位职责划分模糊,相关控制程序也不规范,从而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二)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的财务活动的记账会计凭证,在填制、审核、记账、主管人员的印鉴等方面都不是十分规范。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有欠缺.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和程序,还必须具备自我评价和监督机制,在监督内部制度有效运行的同时,不断规划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目前,我国企业偏重于设计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控制手段,而往往忽略缺乏对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监督。

(四)财务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企业的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来说,只有制定和切实执行完整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整个财务内控的效果,预算管理制度是财务内控的骨架和精髓。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我国企业普遍制定了预算制度,但财务预算缺少时效性和准确性,各部门的财务预算也缺乏沟通和交流。首先,企业的预算管理仅仅关注于生产经营阶段,强调生产成本的节约和控制,而缺乏全面预算观念,忽略了完整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没有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来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从而无法衡量预算完成情况和执行效果,使得企业预算流于形式;再次,对预算执行的考核手段陈旧,单一的激励方式也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企业内控信息传递滞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和合作。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的不断增加,使得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相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日益困难。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体制下,信息的传递速度降低,而传递成本不断提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信息传递手段滞后,使得内部控制的信息交流缺乏畅通的渠道,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无法实现全面、准确、快速传输信息的目标,难以共享相关内控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没有较好地贯彻到财务部门,使得内控效果大打折扣。

四、完善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纽带构成的企业集团,其基本要求是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确立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出资人地位。公司总部作为控股股东,必须以人格化的方式,通过股东大会进入子公司的董事会,并在董事会中获得控制权;其次,制定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司章程是公司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可以称为公司的“宪法”。在章程中,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人员的职能和权限。

第6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预算;起点;战略财务计划

关于预算起点,目前学术界存在着生产起点观、销售起点观、利润起点观、不同阶段不同起点观。这些观点是与过去不同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立足于当今已经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现代企业的预算起点是什么?对此,本文提出一个新观点: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作为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

一、各种预算编制起点观点评述

关于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1)以生产为起点。约20年前,我国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和企业管理教科书中,在谈到预算编制时,一律主张从生产开始。(2)以销售为起点。1980年以后,我国引进的西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企业管理的教科书,一律主张销售是编制预算的起点。这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3)以利润为起点。2000年,杨雄胜教授组织的关于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63.5%的企业以目标利润为预算编制的起点。(4)认为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编制预算的起点不同:初创期以资本为起点,增长期以销售为起点,市场成熟期以成本控制为起点,衰退期以现金流量为起点。

预算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经济环境,有赖于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第一种观点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所有制相适应的。1980年以前,我国国家代表全民拥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供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是通过国家计划部门统一调配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企业只是执行国家指令的“生产车间”。在供给短缺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生产决定销售。因而类似于预算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编制的起点是生产。

第二、三种观点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市场的约束。销售决定生产,生产决定设备、材料采购和人员聘用,进而决定筹资与投资,因而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的起点是销售。销售起点观基于两个重要假设:销售是利润的唯一限制因素,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动是一致。但是,销售并非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二者变动有时也不一致。现实中,存在着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如外贸企业亏本出口;也存在企业成本费用因控制不佳而造成利润偏低或亏损的情况,因销售起点观隐含的假设是不准确的,销售起点观亦不科学。第三种观点主张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是基于销售起点观的假设在现实中不成立而提出的。笔者认为,作为预算编制起点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从起点出发按照内在逻辑性进行推导,应该能涉及经营预算、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所有的预算。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只能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所以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无法将这两种活动的预算包容进去。也可以说,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基于没有筹资、投资活动的假设。笔者认为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生活节奏还不够快,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不多,假设不存在筹资、投资活动还大致符合现实。另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变化慢,产品生产周期短、更新换代慢,所以在管理中多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可以将当期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在以销售作为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时,可以销售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因此可以说,利润起点观、销售起点观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关于第四种观点,笔者认为,在相同经济大环境下,同一企业预算编制起点只有一个,然而不同起点观将预算管理的重点与起点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别。起点是预算编制起始点,而重点则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或主要的部分。

二、现代企业预算编制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更新加速,企业所处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在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带动企业的筹资活动也日渐增多,再假设企业没有投资、筹资活动则是脱离现实的。当年投资、筹资活动的安排分别通过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进行。预算起点应该站在包括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所有预算整体角度考虑。以利润作为编制预算起点是基于没有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而在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情况下,预算编制的起点显然不能再是利润。从现实情况看,现代企业不再看重眼前利润,而日益重视长远利润,有时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润,甚至忍受眼前的亏损。因而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利润,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再以利润作为出发点编制预算显然存在缺陷。

那么,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到底是什么?预算是一个财务控制系统,它与财务控制的其他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应将预算置于整个企业财务控制大系统中考察其编制起点。预算是企业财务控制动态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不得不从长计议,注重战略管理。首先,从财务角度考虑,企业需要制定财务战略,而后根据财务战略制定战略财务计划,以保证财务战略的实现。其次,战略财务计划是执行财务战略而决定实施的、主要对未来项目投资做出的安排。如果说财务战略是财务控制的总体方向,那么战略财务计划便是朝这一方向前进的路线,没有这条路线,企业就像航海的船一样容易迷失方向。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是3年、5年、10年等,具体年限可根据企业集团具体情况确定。第三,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内,可编制责任中心预算。如果没有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而直接编制预算,则会强迫企业在预算阶段考虑大量的战略问题,这样可能产生信息过载、对战略方案考虑不周、忽视一些选择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资源分配决策的质量,因此战略财务计划不可缺少,每年预算编制必须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所以笔者从财务控制动态模式角度考虑,认为战略财务计划是编制预算的起点。企业应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投资、筹资长远安排,编制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对经营活动的长远安排,结合现实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目标利润,编制经营预算;最后根据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财务预算。

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从国外有关学者的论述中得到印证。美国的罗伯特N·安东尼、维杰伊·戈文达拉扬在合著的《管理控制系统》一书中写道:战略计划在预算编制之前,并给每年制定预算提供一个框架;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为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

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真正执行战略财务计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具有满足目前需要的冲动,表现在财务方面,则倾向于当前利益,特别是在事务繁忙的情况下,往往忽视更为重要的未来计划。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则可以强迫企业做出长远计划,通过预算将战略财务计划落到实处,避免战略财务计划成为空中楼阁的情况发生。二是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转移到战略的竞争,谁的战略正确,谁在商战中获胜的把握就大。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企业必须重视财务战略、战略财务计划。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促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战略财务计划,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三是可弱化经营者的自利行为。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编制预算,将经营者预算行为约束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框架下,可防止其为了私利而突破战略财务计划,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能够某种程度地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

参考文献:

第7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外高校;预算;经验;启示

高等学校在整体发展目标下的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基于现代管理的MBO(即目标管理)理念,预算产出效果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以效果引导预算过程,确保预算过程中的工作计划、工作结果符合学院发展整体目标要求。西方国家经济发达,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较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很多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经验

(一)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预算管理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1907年美国纽约市政研究局在其《改进管理控制计划》的报告中首次提到,对于已审批的项目要提高其资源的使用率,这被看作是绩效预算管理理念的最初萌芽。20世纪30年代中期,绩效预算理念在实践中逐渐得以体现,到1949年美国第一届胡佛委员会在政府报告中给出了绩效预算的完整概念,之后预算管理在美国的政府公共部门逐步铺开,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而美国高校在管理上的漏洞也逐渐显露,美国大学呈现出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学术研究进程缓慢,高校的经济效益以及成本控制处于被忽视的边缘。政府愈来愈意识到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注重管理机构的设立、预算经费收支如何分配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之下,从1972年开始美国综合性高校预算管理改革正式起步,到1996年其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初步建成。近年来,美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预算管理制度逐渐完善。预算法律严格规定高等学校资金使用范围及具体内容,高校必须在预算法律规定的权限之内进行资金使用,不能逾越预算法律的规定,禁止超越部门预算法律权限的活动及超越权限的融资与收费。美国高校的预算资金来源可能是多渠道的,且可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其高校的财务工作非常注重资金的财务指标分析及经济效益增长,力求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美国高校还非常重视教育资金收支的全面预算管理,其预算编制建立在近3年资金收支资料的基础上。具体做法是,根据历年资金收支情况,分析各项支出在经费预算中所占比重,使每年的教育经费分配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从学生培养成本的角度考虑分配经费的预算办法,使得各院系、部门资金预算分配更加平衡、科学、合理。

(二)英国和德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英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起源较早,管理比较规范。1992年英国成立了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这个机构的职能是分配并监管国家高等教育经费。高教委员会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但它却不是官方机构,这样设置的理由在于,高校不会因经费事项受到政府、政治环境及事端的干扰和影响。高教委员会一般依据各高校招生、师资、教学与科研等情况进行拨款,做到公平合理与透明。高校内部也设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首先确定预算编制的原则与程序,依据收入确定支出,严禁赤字,使财务预算更加严谨。在综合考虑上年度经费预算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入的基础上,学校校长、行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先征求各学院及部门意见,再提出本年度财务计划基本方案,学校董事会讨论审定后,报主管学校的政府部门审批,最终形成正式财务预算方案。一旦学校的财务计划,下属各系部一定要遵照执行,不能超过计划。在特殊情况下,如有必要增加支出,可在每年七月做出调整计划,经学校董事会批准,才可实施该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调整方案、增加支出,是在有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才能予以批准。学校还设置了强大的预算管理约束机制。首先,确定年度预算,根据国家分配的预算资金,向各部门预算指数;其次,各部门经过充分讨论,编制本部门财务预算,并上报学校财务处;最后,学校根据资金来源和实际情况,编制学校预算并报校务委员会批准。校务委员会一般由20~30人组成。其中,著名教授占30%,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职员占30%,学生占30%。

(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校预算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发展非常迅速,他们非常重视学校的预算管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校预算管理中,编制的财务计划更规范、更全面,实施时执行综合财务计划也非常严格。首先是预算过程严格。根据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来年的业务发展需要,学校财务处制定新的年度预算草案,执行副总裁牵头组织,与学术委员会及预算委员会一起,针对财务处提出的预算草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再提交学校委员会讨论是否通过;其次是预算合理分配。澳大利亚、新西兰大学的经费预算中人员经费为65%~75%,非人员经费为25%~35%,两者比重可做一定调整,但调整幅度最高不超过2%。各学校所需经费的预算方法也比较科学,主要依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同时考虑培养成本系数。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学院的资金分配,除按照学生的数量计算,还进一步根据不同的专业培训成本分为七个等级系数,最高和最低之间的差异很大;再次是预算较透明,学校出台预算草案后,必须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每个工作人员和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对学校预算的意见。在正式通过预算之后,也要向全校宣布;最后,学校预算是由校董会讨论后,由学校财政管理部门严格执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增减财务预算经费,如发生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处理。

二、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经验的启示

结合以上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针对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编制合理的经费预算。

基于美国大学的预算管理经验,其预算系统是以过去几年的数据作为基础,在预算中针对支出比例进行分析,资金的分配是比较稳定的。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更为简单的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并不合适,一方面供需矛盾会加剧;另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不能产生合理的预算分配方案。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于预算管理进行了改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反映的内容不够全面,数据统计不够完整、不够真实,决策的主观性和任意性太强等。年度预算和年度工作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现有的预算是根据公历年进行的,而学校的日常工作是根据学年度安排的,这样势必导致会计期间的预算与会计期间的实际使用存在较大差距,提高了预算编制和管理监督的难度。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一些做法,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将预算年度和工作年度进行相应调整,切实落实预算管理责任,使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二)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我国高校预算经费一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资金分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非常大,高校几乎没有自。具体的资金安排,根据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大学资金的获得与使用不具有公平性,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学术自由的发展更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从英国高校的做法中得到启示,建立一个非官方的中介机构来分配资金,这样既能保护学校学术发展的自由,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也保障了高校经费分配与使用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此外,高校内部还可设立由学校知名教授、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及学生共同组成的高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凝聚学院大多数人员的力量,突出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一线大学教师和学生主动关注经费预算事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并对经费预算的执行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预算评估体系。

我国大部分高校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不高,有时公示的也仅限于财务数字,对于这些财务数据后的经费使用说明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不利于预算的监督。借鉴英国高校高度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高校财务预算也能够尽可能的做到公开透明,可以定期将一段时期内的预算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加强预算示范和透明度的可行性,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这样能大幅提高预算实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预算管理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在增强透明度的基础上,要建立科学的预算评估体系。欧洲、美国高校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评估十分重视,一直在致力于推进预算管理的评价研究,预算管理标准体系的设计也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指标体系,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我们自己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国家范围内在制度和法律上的保护,对预算绩效评价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保证高校的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大勇,解建立.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9.4.

[2]严吉菲.高校绩效拨款评估机制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7.5.

[3]李柏生.中美高校预算管理比较及启示[J].会计之友,2009.8.

第8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关键词 财务计划 全面预算 现状分析 克服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企业大多都在实行预算管理,然而实践表明,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各项职能。预算的实际效能低,编制程序不合理,不能给企业管理带来实际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财务控制薄弱及编制程序的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济造成影响,必须加强财务计划工作、实行全面预算。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石化钻井工程公司如何克服财务计划工作,实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详细的阐述,加强企业预算编制程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比较落后。由于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存在的问题不同,有些公司的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问题,没有把财务管理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去,现代管理理念比较缺乏,使得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二)财务控制薄弱。

目前我们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现金的管理不是很到位,现金周转不灵,存量现金没有盘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有些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有关对现金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随意的,如果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话,那将很难是现金的到快速的周转。(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终其原因,是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没有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及收款政策,而且还没有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操作,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账风险。(3)在存货控制方面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有效的管理,没有很好的存货计划,也没有对存货实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对存货的日常控制不是很到位,一些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还超过其营业额的2倍以上,造成资金周转不灵。(4)本企业对利润的管理能力不足。对营业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理解的不透彻,以至于会做出错误行销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5)注重钱而不注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一些重要的制度不健全,事前的预计能力差,事中的控制能力不强以及事后事情认识的能力不够,导致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的管理不到位,出来问题没有人追加负责,资产的浪费相当严重。因此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过程中存在核算不实在、控制不严格、控制体系不健全等管理问题。

(三)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的内容极为复杂,为了保证自编预算的统一性,企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制定一些基本目标、要求和原则,作为各部门、各单位自编预算的基础。具体有以下几点:(1)预算期的目标利润;(2)预算期的销售总额;(3)工资标准、主要原材料的单价和工料消耗定额;(4)物资的储备水平和控制。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企业预算编制程序。

企业应编制程序控制。企业应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这就要求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在与各预算责任中心一是建立系统的指标分解体系,并在与各预算责任中心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分解下达初步预算目标;二是各预算责任中心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预测的执行条件,认真测算并提出责任中心的预算草案,逐级汇总上报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三是预算管理委员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进一步调整、修改的建议,形成企业年度全面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五是董事会审核全面预算草案,确保全面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相协调。

(二)加强企业财务控制。

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资金管理;(2)盈利管理;(3)综合管理。在这几个方面里,又可以分别按阶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在资金管理方面:加强货款坏账的管理,为了减少坏账损失,要充分考虑坏账损失;加强存货资金成本管理,转变观念,提高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意识;对于预算的编制和审定。

(三)加强企业会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不仅要及时向财政部门反映新情况,新问题,而且还要经常地同财政部门的信息网络探寻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信息。这就要求财政企业之间协调配合,财政部门树立为企业提供信息企业发展财政就会壮大的观念,企业树立多向财政获取信息企业就会发展走向辉煌的观念,那么这项工作就好做了,财政企业双双都会发展壮大。

三、结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管理企业,既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又要创造外部优良环境,时刻把企业的问题当成财政的问题来看待,财政管理企业的工作就会有力度,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有起色,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3班)

参考文献:

[1]吴艳珍.刘小燕.浅析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财经世界,2009,10.

第9篇:财务计划与预算管理范文

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很多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而仅限于编制财务计划或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对财务预算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他们认为,财务计划就是财务预算。对计划与预算的概念混淆不清,对财务预算的认识存在许多盲区和误区。

(二)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管理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编制财务预算和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多数事业单位也曾尝试过编制财务预算,但做法十分简单。首先,由财务部门出面组织各部门申报下年度的支出情况;然后,把一些财务报表相关的数据汇总;最后出一个报告和预算进行简单比较,事情就了事。

(三)在已经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少数事业单位中,因为财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对继续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已失去信心。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预算集中反映了单位组织资金的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是公共组织财务工作的综合反映。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点,而预算的重点是预算编制和执行。但是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缺乏统一性。很多单位的预算只包括预算内资金,大量的财政性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致使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编制粗糙,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些事业单位预算中财政资金采用“切块”管理,财政部门只知道划拨给下级单位的资金是多少,而不知道划拨的这些单位将资金用往何处,财政部门并不掌握。这种预算的拨款制度常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导致单位之间分配不公,影响了财政支出的效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扩大各种开支范围,随意以多种名义发放各种奖金,或提高各种补贴发放标准,不按支出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的用途的随意更改,经常发生“专款不专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解决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升事业单位领导层、决策层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

事业单位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首先应提升事业单位领导层、决策层对财务管理的认识程度,从事业单位治理和事业单位管理创新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财务预算管理,进而全力支持事业单位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实践证明,事业单位最高领导层、决策层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决定了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失败。

(二)制定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确定事业单位战略目标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多数事业单位没有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或者长期发展规划,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没有中、短期发展规划。因而编制的预算缺乏战略性指导,普遍存在短期行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整体行动规划,因而属于管理导向性的战略管理。财务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以事业单位战略目标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没有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就是事业单位的短期行为,就会失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不可能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

(三)事业单位必须对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进行重整,以适应财务预算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多数事业单位,都是一种职能部门的架构方式,每个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什么权利,都不是非常明确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它涉及事业单位内外的各种经济现象,因此,要真正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就必须对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进行重整,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来加以规范,正确划分各个责任中心,明确每个组织的责任权利,每个作业流程环节的责任权利,每个人的责任权利,以适应财务预算管理的需要。

(四)扎实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尽管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施预算管理,但不同的基础管理工作对预算管理的推进作用及其最终收效是不同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是以业务预算为基础的,而业务预算所要求的是各种业务开展必须规范,各种业务流程必须科学。因此,事业单位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从多个方面加强其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在基础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的好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要真正搞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切实在科学管理中得到提升。

(五)创新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要使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运行,事业单位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既是预算管理本身,又是将制度从文字落实到行动的前提。成功事业单位的实践证明,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预算管理成功的一半。

预算管理制度是预算管理行为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的方法和依据。事业单位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首先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预算管理的业务流程、预算指标、预算编制方法等;然后,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分别制定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控、评价、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规程,将整个预算管理过程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保证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赵佩荣,姜青梅,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做法[J],中国农业会计,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