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卸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给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创新。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记下每个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四四十六”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会了“每行栽4棵树,栽4行要16棵树”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如果只有12棵树,每行栽4棵栽4行又该怎样栽?”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明明4乘4得16,怎么能4乘4得12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一树两用”,仅有12棵树也能实现“每行栽4棵,栽4行”的要求。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了解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会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会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发展。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概括法、假设法、图示法等,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通过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目的地投入到动手和思考中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也就是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真正成为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小主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实验操作:先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上画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拼出“长方形”后,有的学生拼出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讨论“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这些关系,你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让学生理解它易变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而且还要靠教师的指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为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敢地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去。总之,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与教的氛围,从我做起,从学科教学做起,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及时雨,不久的将来定能出现一批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克荣.我眼中的“智慧数学”[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04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是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让存在已久的知识产生更有光芒和吸引力的知识,从而让学习者能够轻松的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创新,我认为应从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应该做到改变观念
现如今教育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紧跟时代,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时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目的,真真正正的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善我们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人,教材的践行者,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把新课标寓于胸中,做到成竹在胸,切实的掌握教材的灵魂,让自己的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收放有度。虽然教育的大形势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时刻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由于应试教师根深蒂固,往往还是教师在做主体,教师的教授占据大量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与素质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固有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都能处在学习的最佳状态,以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二、利用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但越是逻辑性强的课程,因为知识的抽象程度比较高,才需要更多的实践内容来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从实践出发,激发创新意识。这样形成的知识更加的印象深刻,更形象。例如,“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我们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自己见过的长方形,实际动手量一量,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想联系的,达到加深知识认识的目的。同时如果再配合上这样实践作业,让学生用上课学过的知识去实践,通过量长和宽的方法再次去量课前量过的长方形,会对已有的知识形成巩固,并且获得成功感,这样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造条件提高兴趣,满足学生创新意识需求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小学生都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现有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的变成我要学数学,这样便能在产生了兴趣之后,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如果只是理论的讲解,往往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渐渐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从而跟着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反之如果教师注意教学方式多以各种新鲜样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利用多媒体、实物教具等形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本学科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
四、让学生多发掘,发散思维尽量一题多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得到切实提高,途径最行之有效的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观察角度和实践进行鼓励,多层次开发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大限度的开发创新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来源与生活,最终也要为生活服务,从而达到学生在学完知识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把这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并且能举一反三,真正的现学生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观点,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做到一题多解。再有就是,学生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教师需要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或者者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从而进行创新思维。
五、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就是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掘问题深度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让同学之间能够对问题展开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确定起跑线时,结合运动会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跑道每条之间的差别怎么测,学生会说出很多种,如可以车打表测量,有的同学说可以用尺量,有的同学说可以通过迈步的方法进行测量。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相互阐述,互相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这种形式是对创新思维培养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提升策略
创新意识的提升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其意义在于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培养灵活多向的思维、求真尚美的数学精神以及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社会层面看其意义在于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现代中小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是对被应试“绑架”了的思维的解放。它不仅是对数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更是人们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中都会用到的思维武器。
一、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升基础
1.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创造力、创新意识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要求和规划自己的发展的精神态势[1],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属于心理品质的范畴;而创造力则是指人们在问题情境中,不墨守成规,灵活运用知识经验,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具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属于能力的范畴。由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有局限性,要求其在数学科学领域探索或得出新的成果、解决新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中小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主要指能用新的思维解决当前问题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在数学领域中其特指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和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则进行探究思考,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致力于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式。另外,创新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也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数学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建立在其他基本素养之上综合性更强的素养。它不仅仅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科技的改革发展、人类进步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其各部分都得到合理发展才能起到理想的实际效用,不然就会造成木桶效应。简言之,数学创新意识广泛存在,并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数学核心素养也有许多子结构,数学创新意识就是其中之一。2.创新意识的提升基础(1)以综合素养为知识技能基础。数学创新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它需要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运算能力等思维能力做支撑;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技能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入手,通过“裁剪”和“拼接”的转化思想来推出结论。推导求证这类知识点迁移的过程,于学生而言就是再发现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意识的契机,但是若没有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与基本的算数几何知识做基础,教学都难以开展,更别说发展创新意识了。(2)以兴趣动机为情感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理解)、好(喜爱)、乐(兴趣)是学习的三种境界,而创新意识往往只有在“乐”这个境界中才能充分发展。兴趣是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动力,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促使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意识的立锥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需要———想让自己是一名发明者、创新者、思考者。这种心理在小学生的心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否则,它就会因逐渐失去兴趣和激情而消失。”[2]传统教育中,兴趣和动机通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如今已逐渐转型成为教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是创新意识培养中的情感基础。(3)以学校社会为环境基础。人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时会觉得耳目一新,思维会更加活跃,没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是对创新意识的抑制。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多元性,适时更新教育环境(例如灵活多变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促发的作用,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条件
1.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1)依赖思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源丰富便捷,但是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则会让思想产生惰性,形成思维依赖。首先是对教师、教材的依赖。笔者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做他没学过的知识点的练习题被拒绝,理由是“没有学过,所以我不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探究的动机,遇到这种陌生情况,就给自己找了个似乎合理的台阶,“将来老师会教的,到那时我就会做了”,这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依赖。其次是对教辅和互联网的依赖。遇到问题就条件反射似的四处查资料,以期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依赖思维会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需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3]依赖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道隐形的屏障,阻碍了学生进行创造探究的脚步,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帮助的平衡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摆脱依赖的习惯。(2)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指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4]数学问题是变化莫测的,当情境发生改变,定势思维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它阻碍主体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3)直觉顿悟思维。直觉思维指停止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去做其他事,一段时间之后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它与创新意识和定势思维都有联系,如果说定势思维对于顿悟起抑制作用,那么创新意识就起着催化作用。离开原有情景,换个角度分析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会强化学习者对于创新意识的把握和运用,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2.创新意识的提升条件(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数学往往以公式和抽象的定理呈现给学习者,愈加功利化的数学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在数学面前往往是被动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无法得到释放,因此,数学情感的培养对于创新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是要领悟数学价值。数学模型具有极大的数学价值,它是对实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数学价值的领悟和认同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兴趣。其次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再次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注重对公式原理的推导,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追本溯源,真正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验数学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5]最后,在教学中不应当将数学局限于“数学”之内,而应利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促进知识迁移,激起对其他学科兴趣的泛化。(2)强化教师的培养意识。教师首先应当创新观念、能力和人格。创新离不开模仿但也绝非全盘照搬,模仿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来激励学生,起到外部强化和榜样作用。其次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不管是数学大师还是小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创造的潜力,并且有创造的欲望。学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微而至著的生长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可能迸发出独特的创造灵感,因此教育者应当做好旨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准备,并在教学中抓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契机。(3)营造创造性的环境氛围。环境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教育可利用的隐性资源。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摆脱教师与分数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塑造主动思考的创造意识。其次,数学教育应当利用好生活中的资源,开展趣味数学竞赛或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活动。应用是学生进行创造最主要的动机,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实际创新中提升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最后,要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每一位家长,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家庭中也得到重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提升的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恰到好处的教学过程对儿童创新意识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课堂中的基本策略表现为通过独立思考(生长)讨论交流(发展)教师引导(提升)实践应用(巩固),以提升创新意识。这条主线看似易把握,若要真正使其发挥提升创新意识的作用,还需要更加具体的策略的配合。1.给学习留“余地”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并强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给学生学习留“余地”,一是“时间余地”。传统的教学不仅是满堂灌,拖堂占用自习课等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又谈何发展创新意识。这里所说的“时间余地”并非指拿出时间来给学生休闲娱乐,而是通过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跳出数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超越一般的角度来思考数学。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二是“思维余地”。教学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潜力。在基本知识和练习之余,还应该让学生尝试解决层次更深、综合程度更高的问题。思维具有独特性,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个性余地”。生活中的数学是见仁见智的,许多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课本中的数学虽有着标准答案,却也有着无穷的解题思路。教学中武断地否定与标准答案不符的思考无疑是对创新意识的扼杀,教学要留给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在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意识。2.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人们对没有把握的事物总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学习也不例外。要克服这种心理上的恐惧,首先是要正视失败,犯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同样是有价值的学习经验,错误越多并不代表能力越差。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恰恰许多灵感和顿悟都是在尝试错误中产生的。其次是克服对评价的恐惧,这是他们害怕表达自己观点的原因之一。在集体学习中,当情境模糊,抑或对自己的客观判断把握性不是很大时,学生通常为了逃避消极评价而不自觉地选择从众。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减轻群体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恐惧感(例如秤有哪些用途、测算圆形花坛的周围扇形座椅的面积、如何统计期末考试成绩等)。可以以班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先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的特点,再鼓励他们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线索和想法,不论正确与否。头脑风暴是一种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意识的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灵感,它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反馈的延迟性,即非即时评价性,对于提出的观点不能立即作出评价,要将讨论的目的定位在尽可能多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观点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评价的延迟可以克服学生对评价的顾虑,“不计后果”地进行自由思考,有意识地生产出创造性思维产品。二是评价的积极性。众多的创新结果中,肯定有巧妙的也有笨拙的,不论水平高低都不宜做消极评价,应当看到每种思维积极的一面,热情地赞扬学生的创造性工作,激励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创新意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全员性。教育不止为了学生的发展,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轮流发言、无记名默写或者两两讨论法等都是很好的办法。要发展想象力,首要措施就是缓解压力,转变教育观念,从绝对的应试中走出来。现如今小学减去了升学压力,初中知识的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大纲不动,应试就依旧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性增强,教学行为表现为对特定目的的追求,对于课本中的定理公式背诵多于理解、固定情境应用多于创造性应用。无形当中就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这种控制性的管理氛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将创造意识也扼杀在摇篮当中。其次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实验观察、类比模拟、发散求异、多方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新意识。4.进行非常规性思维训练非常规性思维是突破定势的重要途径(如逆向思维、证伪思维、发散思维及转化思维等,也包括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归纳思维等常规性思维进行协调的新颖独特的组合),这类思维往往是引导人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钥匙。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数学史上思想成果的学习来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再发现”,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渗透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逐渐累积而成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教会他们在各种思维中灵活转换,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有独特的作用。总之,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提升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潜力,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情感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思考,积极实践,开阔思路。力求培养个性化思维,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得到提升,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7.
[3]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9.
[5]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J].星教师,2016(2):9-27.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把教师自身位置摆正,我们不应是那种传道、解惑的教书匠,要当博学多才的“导演”;其次要把学生的位置摆正,他们不再是“一只只听话的小绵羊”,他们有个性,有想法,敢大胆地创新。给学生们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生动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蜜蜂吗?它可是很勤劳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喜欢!可有一个学生却失望地说:可教室里没有小蜜蜂啊?我把握时机地说:“没关系,老师可以把小蜜蜂画下来啊!”这时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都急切地等待着“小蜜蜂”的出现,紧接着我在花丛中画好了8只小蜜蜂,又在远处画了3只飞向这里的小蜜蜂,让学生们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几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引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让同桌之间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另外,我还请了8位男同学和6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1)有14位同学做游戏,其中6位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位?(2)有14位同学做游戏,其中8位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位?(3)有8位男同学和6位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位同学?(4)有14位同学,走了8位,还剩下几位?等等,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和合作精神,而且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例如:在教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五幅空盘图,学生先是感到奇怪:这五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也随之而来,于是我边释疑,边让学生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梨?如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五个盘里共有几个梨,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五幅图里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5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和0×5的结果是否相等?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知识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国目前教育和培养人才提出的迫切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显示主体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学和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倒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的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接着我们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从而达到创造学习的目的。
1.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在培养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还要多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产生纵向、横向、逆向联想,培养他们的思维扩展性、多项性和发展性。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如采用创造情境,设计疑问,鼓励表扬等方式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
2.大胆探索,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独特的、新颖的观点,这是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简介。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探索热情。
3.重视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国家需要的是更多的创造人才,那种死啃书本或单纯地传授知识已经远远落伍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结合小学数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切实打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么说,学生通过基本能看懂教材的内容,有的甚至还能发展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套公式计算,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丰富的基础上,达到再创造学习的宗旨。
三、以奇激趣,培养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意愿和态度,它决定了人们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倾向性。没有创造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他们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兴趣,鼓励启发他们大胆质疑。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像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以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的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四、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多让学生议论、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和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的双边活动。而议论质疑的基础是要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参考,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把重点的地方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看书后质疑:百分数、百分比和百分率是不是完全一样等同,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指点得以解释。像这样的教数学,通过对一些发散性质质疑问题的解决,即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当今提倡的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需要创新,创新促进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萌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岂能产生创新意识?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意识
打造培养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实现持续全面发展的核心保证。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构建良好的创造思维,引领实践行动与价值观。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创新学习并不是将形成的创新成果视为判断准则,而是树立锻炼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目标。新课标明确,需要进一步引领学生知晓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注重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索与不断的创造。应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明确发展方向,基于数学学科核心优势打造高效优质的小学课堂。
1.开创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透过心理学研究不难发现,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与情绪,可令学生神采奕奕、精神振奋。相反负面情绪对其学习活动将形成抑制,进而影响最终效果。为此,教师应为小学生开创打造民主、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应令学生以及教师互相尊重,保持平等关系。该环境下,学生将放松心态,积极的调动思维,体现创造力,令学习数学能力大大提升。该课堂氛围中,学生自始至终均会满怀自信,充满朝气,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的完善,升华,展现自我主体性,并快速高效的实现由被动学习向着主动进取的转变。培养形成创新意识,需要借助学习活动的创新完成。该阶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应被动滞后的学习,应在已掌握知识以及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创新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创新思维在其主动探究新知识的阶段中形成,并持续不断的完善。为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将其置于主体地位。该环节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思维,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各个学生。将其视为平等、自信,具备发展潜能的人。应对每位学生充满信心,引导他们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可实现更优秀的发展。应令学生明确自身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数学教师则是有效的合作人、组织人以及引导人。
2.开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勇于猜想
数学学科知识来自于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同时可推动人们实现不断创新。因而数学知识获取学习的科学方式为,通过再创造,令学生自身将学习的内容通过自主的发现以及创造形成。该过程为有效科学、和谐的方式。只有借助自身力量创造学习掌握的知识,方能被丰富灵活的应用。因此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开创合理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之中形成探究学习问题与知识的兴奋点。这样一来,学生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找寻思路,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在讲授有关百分数知识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草原逐步沙漠化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植物较易在沙漠环境中生长成活的具体问题。而后可呈现有关农场分析、做实验获取的数据,令他们分组讨论。学生通常会充满兴趣,思维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并快速的发觉利用一百做分母表示植物成活率较为便利容易,进而可高效合理的掌握百分数内涵意义,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尝试,积极探索。猜想是一切创新行为的萌芽,当然猜想有否体现价值性,则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不断猜想的阶段中,还应激励他们细心认真的进行验证。倘若在验证后发掘猜想存在误差,则应快速的理清思路,进行重新的论证分析,只有引领学生将验证以及猜想有效融合,方能体现核心意义。
3.全面尊重个性,激励学生勇敢质疑
学生为单独个体,个体的建设发展具备不同特征。因此,我们应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令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动脑思考,探寻问题最终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问题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形成对问题积极思考判断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态度。不仅应令学生学会知识,还应掌握会学的技能,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后,学生产生疑问,汽车测速器对其行驶距离进行记载量测是怎样实现的呢?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疑问,则是受到教师有关车轮为何做成圆形的启发引导而形成的。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将测速器以及圆形的周长、车辆的车轮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可明确圆形周长有关知识,令问题迎刃而解。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可令他们主动的质疑,并积极的释疑,不但令所学知识更加深化,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同时知识将更加完备。还可引领学生由多视角入手有效的应对问题,启发创造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4.灵活踏实,有计划培训学生思维
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激发其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灵活踏实,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尽量令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倘若课堂教学阶段中,仅有教师进行单独的演示,而学生没能亲自进行操作,则其获取知识仅能较为肤浅。倘若令学生个个均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便可令其积极的调动感官认知,进而学有所或,通过自主动手操作,提升创新意识。例如,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有关长方体内容时,教师可令学生进行自主动手,一些学生将剪下来的牙膏盒进行比对。一些学生在纸张上描绘出长方体的不同面并展开比较,还有一些学生采用直尺测量长方体棱长。在动手剪、亲自量、对比分析等活动中,学生可逐步明确长方体不同面的具体特征。该实践过程中,学生将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并且直观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其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将逐步发展,并可锻炼逻辑思维,丰富内涵素养。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将爱心播撒在学生中间,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优美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唯其如此,才能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民主和谐气氛。
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很多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那么学生就会萌发创新的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只要是思考了,错误也是美丽的,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最后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些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给予其肯定。此时,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我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不一味相信别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同学们马上又动手操作起来,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积极讨论,纷纷举手作答,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
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了答案: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动自由,主体意识强,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创新意识。所以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否有更简便、更快捷、更方便的,答案是不是唯一的,等等。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如果按一般方法做题,学生也能够列出式子,得出答案:(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有更巧妙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呢?教师可以从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解法,比如试着让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入手去解答。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到另外三种解法:
(1)8×4÷2-6=10(厘米)。
(2)8×2-6=10(厘米)。
(3)8+(8-6)=10(厘米)。
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妙,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不要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提高。
三、适时进行鼓励,增强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的萌发。针对这一点,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应进行延时性评价,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否定。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讽刺挖苦,使学生处于学习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之中,保持乐学的心态,在探索研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众所周知,目前的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习惯于课堂上牵着学生走,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其结果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一个好的小学数学教师绝不能迷信课本和权威,也不要拘泥于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模式,不要动辄“课本上是这样编排的”“××权威这样讲”的,要敢于创新.如教学“7的加减法”一课,我就大胆改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调整,在复习6的加减法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梨,将7个梨分成两堆,要求左边的一堆个数比右边多,然后按不同分法列出加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打破了过去一个算式一个算式教学的常规,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创设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二)教师要树立“每名学生都有创新潜能”的观念
布卢姆通过实验曾经提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有效的帮助,95%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同样,每名学生也都有创新潜能可以开发,问题是教师是否把学生真正推到了自主学习的境界.有研究表明,有些创造力高的儿童通常具有顽皮、淘气、为所欲为、逾越常规等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爱优等生,更要关爱那些所谓“顽皮、淘气”的学生.另外,相信学生有创新潜能可以开发,并不是引导每名学生去搞什么小发明小制作,而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得出新结论、具有求新的意识.如“7的加减法”一课,学生在分梨过程中就提出了教材中没有的新算式:7+0=7,0+7=7,7-7=0,7-0=7.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合学生创新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感想、敢说、敢做.
(一)激发兴趣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他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如果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毫无兴趣或爱好,这就难以激起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学“5的认识”,当学生学习数数量是5的物体时,我安排学生用5根小棒摆各种图形,学生兴趣很高,摆出各种不同的图形,除几何图形外,还有房子、花草、树木等,既巩固了数数,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性.
(二)评价强化
实践证明,创新意识是可以强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比一比、夺红旗”等竞赛活动,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规律或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别出心裁的见解,教师都要适时给予表扬;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其克服困难,强化其创新意识.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设计用机器猫提出问题及“看谁最聪明”等竞赛活动,效果就比较显著;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设计拨珠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及时给予表扬:“真不错,通过努力,你们自己找到了规律.”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油然而生.
三、设计问题,引导探索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创新因素,设计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创新意识.
(一)设计探索性的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设计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同时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就没有按照教材所设计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一种剪拼方法去实验,而是每名学生都备有平行四边形图形的学具,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把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学过的图形,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固定模式的束缚,想象丰富,剪拼方法也各不相同,但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从中找出剪成的图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决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某一事物.小学数学问题也是千变万化的,也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固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当学生已初步认识12,13后,教师设计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要求任意平均折分成几份,然后涂出几分之一,并写上分数,再通过同桌交流,培养学生认识了更多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而不囿于教材中只认识14,15这两个分数.再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在学生学习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和简单的统计表后,教师安排学生用周围的事物数据编制简单统计表的开放性练习,学生积极性很高,用小组人数、年级人数、一周安排的课程等编出了各种统计表.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光靠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讨论等形式合作交流.
(一)自主W习,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目前的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等都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承认学生潜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如教学“小数的性质”,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猜测这些小数中有没有相等的小数,然后探究验证0.1米、0.10米和0.100米是否相等,0.30和0.3是否相等,再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变化规律,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如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先在前提测评中复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明了商0的道理,然后通过口算渗透末尾有0的除法的口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尝试笔算例题480÷3和3424÷6.以上两例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己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的,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