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中学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育的特点

第1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分化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1-02

发展心理学将中学生所处的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年龄阶段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生理成熟的标志显而易见,而心理成熟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使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童年期的心理特点,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核心内容。

一、相关概念

1.自 我

自我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的认识。自我是行为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作为客体,别人对我做出各种评价;作为主体能够分析别人的评价,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对环境施加影响。

2.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对自已以及自已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青春期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

中学生在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由于身体迅速成熟,而心理还未成熟。这种生理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使中学生自我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他们渴望独立,摆脱依赖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享受成人的权利。如果父母忽略到这种要求,易形成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

2.自我开始分化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复杂和丰富,这表现在自我开始分化:

(1)中学生将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自我分化使青少年不仅站在自己立场上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且能站在另一立场将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评定。自我分化是自我意识成熟的一个表现,它体现为对自己的客观审视、评价及接受自己。

(2)中学生将自我分化为现实我和理想我。现实我即当前的自我,理想我即自己努力想成为的自我。理想我与现实我存在一定差距和矛盾,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矛盾形成动力,推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3.自尊心高度发展

从自我体验的角度来看,随着成人感的产生,自尊心在这个阶段高度发展、并且表现得非常显著。中学生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外界的评价特别敏感。当他们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当受到否定和批评时,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4.自我评价趋于成熟

自我评价是指自我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中学生崇尚个性、追求独立,他们越来越少地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是独立地评价自己,心理发展也在这种过程日趋成熟。

(2)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初中生的自我评价比较片面,常常过高地评价自己。随着经验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评价逐渐趋向稳定、客观和全面。

(3)自我评价已从表面特点向内心品质方面的评价转化。青少年后期已能把对自我的描述从表面化深入到内心,对自我的评价日益抽象化、概括化。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教育建议

根据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将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个性,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促进中学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完善自我,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

1.家长应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对子女进行正面教育。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中学生心智成熟的过程大大提前。他们要求与成年人平等相处;他们渴望独立,遇到事情想自己做决定。家长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2.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当代中学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参与意识,容易怀疑,喜欢思考,渴望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观念,不能要求学生一味服从;教师不能一味的说教,应以平等的探讨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尊重学生。

3.帮助中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中学生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学校和家庭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应创设多种条件,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或基本依据,前已提及,青少年期自我开始分化,更多的从新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剖析自己,使自我认识更客观。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识。

(2)为中学生寻找并树立榜样。中学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时期,青少年难以找到可模仿的理想模式,家长和教师应为中学生寻找和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摒弃低俗的模范。中学生可对照模式调整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日]关忠义.青年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

第2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育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3-01

高中数学与以前初中学的数学知识在本质上有区别。再加上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灵活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得广大高中生的数学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等现象,为数学教育者的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得展开。根据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探寻高中数学这门课的特点,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特点

从高中数学这门课正来看,数学的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例如初中时,学生数学课主要学的函数,到了高中,不仅要加深的函数学习,还在函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而在集合这部分知识中,“对应”“映射”等知识的抽象性表现的特别明显。第二,数学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高中数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相比,内容明显的增加,知识点繁琐且复杂,难度比以前要大许多。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通常是将知识点细讲,并有足够量的习题练习,而高中,老师一节课讲下来,只是似是听懂但是一做题仍旧无法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再加上高中的数学知识比以前难得许多,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使得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知识更难明白。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讲、复习三个主要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高中生学习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首要环节,而且课前预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数学老师不仅仅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还要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和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向量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布置几个简单的有关向量的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学习特别吃力,此时就凸显出老师讲解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老师要是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数学的定义、概念、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课上师生之间在加强沟通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以外,课后的复习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料,给学生多讲解一些典型习题,带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度。

2.带领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使学生在巩固和复习知识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课堂笔记的整理有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掌握一种科学严谨的、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将老师总结的知识要点系统化。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带领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学生很难把握好做笔记的技巧,容易因为记笔记而错过要点或者听到要点记不全笔记,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告诉学生书上有的,教材上有的,简单易懂的不需要记,只需要记录教材上没有的,所学单元的重点疑难的知识。第二,在课上做笔记不需要从头记到尾,而是灵活的记录,记录知识的关键点,也就是所谓的详略得当。最后一点,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定期整理笔记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做题,考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特殊的又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公式,一定要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换句话说,就是对笔记加以补充整理,加深、巩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以便期末考试时复习。

3.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做到举一反三

高中数学还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灵活多变性,特别锻炼高中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因为自由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创新意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所谓举一反三,也可以指对一道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一味的知识与思想的传授,而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其最主要的优点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步骤激发和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其承认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认知、分析、反思世界的一个过程。是其对社会行为的一种理解和创造。并不是教师的一种刻意、死板的传授。在教学上反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甚至更加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认为高中数学老师要对教学的只是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按照知识的规律等进行教学,并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培养创新意识,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解不等式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常规的方法解题外,还可以借助图像来解决问题。比如:解不等式x2-2x-3≤0 ,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出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3和-1,辅之以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题,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同样的,在解决这道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n+1)x+n(n+1)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的数学知识虽然具有复杂性、抽象行、独立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但是,只要老师把握住高中数学的特点,根据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整理出一套适合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整改优化,促进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洪云,蓝毅斌.藏族学生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和教学方法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6):62-64.

第3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教育 特点 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1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1.1 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的中介。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的形成,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3 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体育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技能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心理也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向消极的方面变化。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由此,体育教师要具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整体的良好教育。

1.4 渗透性。体育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赖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这样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2.3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主要的方法有: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②组织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③恰当安排游戏,合理组织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挫能力。

2.4 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仁贵.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第4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任务的双重性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3.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4.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5.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3.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

我校是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同时,社会信息反馈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赞扬。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单位即是生产能手,又是文体活动骨干。

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4.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1.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2.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第5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探究性教学模式 兴趣 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增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得到应用,且应用效果良好,主要是其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为主要目标,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认识和分析,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形式,一般来说它包含了探讨和研究两个方面,通过对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它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选择、理解及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国当今的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创新精神。探究性教学模式提倡平等、民主、开放、激励的教学手段,倡导教师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多采用鼓励政策,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帮助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教导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辩证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掌握知识的奥妙,探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死板,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教师们只注重对词意句意的解释,并没有将其结合生活实际来对学生进行解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为应付考试。教师安排的背诵任务,学生大多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进行机械记忆,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最终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当作主要目标,转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为顺应时展的需求,这种忽视学生学习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彻底的改革,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兴起和应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种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必将使得中学有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创设问题情景为探究前提的。教师要重视对课文导读内容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本组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教材训练内容在整个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幽默风趣的解读体现出教材的新颖性,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惑和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对答案的公布,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解题的热情,让其学会自主解题。教师要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传授给学生,首先必须学会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有效的和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扎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实践活动,让中学语文中的“言”和“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才能将探究性教学模式更好的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明确合作探究、相互双赢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学会发挥团队优势,互帮互助,多进行学习方法、思维形式、表达方式、认知风格等的交流,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沟通,根据其学习能力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归纳、概括和掌握中学语文学习的知识要点,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充实感和愉,同时,也能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回归整合的能力,让其自主学习,对课文内容、线索、自身感悟都融汇到一起,实现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教师在对中学语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还要带领他们对知识进行剖析,让其学会对知识进行活化和举一反三。提高他们对听、说、读、写及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语文知识,开拓学习的思维。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除了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自主学习外,还要构建相应的知识平台,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

讨和研究,并对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给予肯定。教师还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和社会生活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发扬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使得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培养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当成一种习惯和乐趣。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必须注重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微型探究教学 特点和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微型探究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微型探究教学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使用微型探究教学,在以往传统教学方式中融入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目前高中数学的微型探究教学方式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微型探究教学的概述

在高中数学中开展的微型探究教学是一种探索性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中,要把数学的实质性内容作为探究的方向,结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微型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把教材内容作为微型探究教学的基础,对知识进行全方位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分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微型探究教育方式是把传授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结合在一起,在不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充分地把微型探究教学的优点展示出来。

二、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特征

在高中教学中,实施微型探究教学有如下优势:微型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微型探究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主体应为学生,为满足学生的求学心态,教师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展开教学工作,从学生角度出发实施针对性的微型探究式教学。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高中数学教学的课时有限,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需对教学进度予以注意,还要保证教学质量。目前,高中数学已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是没有充分地考虑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保证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微型探究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微型探究教学对学生关于知识掌握的过程给予了更多关注,并没有把学生最终的学习情况放在第一位。在教师探究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最终达到微型探究教学的教学目标。

4.在使用微型探究教学方式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想象,在想象中构建数学模型,对数学中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探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微型探究教学的方法

1.依据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设计微型探究教学的课题。高中数学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数学中的概念,才可以接受数学中的重点知识。所以,设计一个和数学概念产生过程相关的课题是很有意义的。数学概念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现实有关的微型探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高中数学中有线与面平行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线与线的平行,再把线线平行转换为面面平行,之后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屋顶与地面的平行关系,结合实际理解线面平行的关系。

2.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微型探究教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解析是十分关键的。教材中选取的例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教师可以根据例题设计微型探究活动,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目的。例如,有一个储蓄罐,里面只有一元和五角的硬币,根据总钱数和总个数计算一元和五角的硬币分别有多少个。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应用微型探究教学,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不仅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还可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3.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微型探究教学。数学概念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所以不管是数学概念的探索还是例题的探索都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逐渐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高中数学中证明面面垂直,可以先考虑线线垂直,再延伸到线面垂直,最后到面面垂直,学生可以结合教室的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面面垂直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是与数学有关联的,教师要结合生活设计微型探究教学,让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微型探究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定向探究,在课上课下都可以使用。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完成部分的探究,其他部分就可以由老师讲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微型探究教学,可以保证选题精确并且详细,再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社新.高中数学微型探究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4(07):16.

第7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第8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特点

G623.2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与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当代师生迫切解决的难题。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特点的研究,归纳了以下几点:词语理解、古诗赏析、名著导读、活跃课堂、口语与写作。

一、深刻理解词语,运用自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是最基础一个方面。词语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句子,掌握整篇文章内容和含义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理解和记忆词语不能一味地靠死记硬背,要深刻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总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创建特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词语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词语分类。例如:褒义词的卡片与贬义词的卡片分类,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还让学生对学习词语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词语的含义是一对反义词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像这样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反义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析古诗,塑造学生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古诗的学习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在西方国家对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古诗的学习,吸收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是唐诗,距今已有上千年。古诗虽然容易诵读,但往往内涵深刻使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诵读背诵使学生不能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古诗变得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对兴趣。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这首《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出这幅妙趣横生的初夏美景。让同学真实地看到“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般美景,引领学生领略这富有情趣的诗境。

三、品味经典的文学名著,提高审美水平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优美的唐诗宋词,经典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研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积累优美的语句和人物故事素材,学习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运用在生活或写作中,提升语言运用水平。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时,“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细腻生动的描写,指导学生运用在写作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四、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导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有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往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领学生去主导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经典名著《西游记》节选《猴王出世》r,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所读的内容情景再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我国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西方国家的小学生要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尤为迫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制作良好的口语交际情景。比如,以“走进田园”为例,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然后抽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学生么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也提高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合理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乐趣,让快乐学习伴随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外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59-01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良好的教学体系对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外活动作为小学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以外,还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情感、人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性、创造能力和责任感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外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借助于灵活多样的儿童活动过程才能得以实现。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自愿参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接受按教学大纲进行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课外活动的参与与否,参加哪一项活动,这些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自主选择。参与的主动性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在活动中较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消除因被动学习造成的厌烦情绪或逆反心理对学习效果的负面影响。被激发与调动出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改变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使他们不再把学习当作外来的任务和责任,从而全面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活动。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教师更多地是指导者,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苦难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示或是指导。自主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决定读什么书、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等等。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学习化社会对每个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实要求。课外活动对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及的。

(三)形式多样。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受教室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途径。学生可以采用科技活动小组、读书会、实地调查、游戏、报告会、科普讲座、兴趣小组和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即使是同样的活动内容和目的,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实现。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活动性关系加强,又使这一活动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四)内容开放。课外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课外活动不受或是不完全受教学计划的控制,它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等为基础,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展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老师们的特长,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掘他们的潜力。展现独特的天赋,使个性的发展丰富多彩,又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把最新的信息引入到学生的认识范围之内,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时代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

课外活动的这些主要特点,都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则是建立在这些特点之上。正是课外活动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学校教育在知识方面为学生将来生活作准备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再也不能保证学生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成功和为社会做作出的贡献。而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则可以使社会成员迅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把握自己的人生,使之与社会进步协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被限制的,学习的方法又以接受为主,这使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课外活动则可以在这方面为学生发展创造出无限的机会与活动空间。

(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统一性,会使学生的个性特色的潜在能力被忽视甚至是被压抑了。课外活动则给了学舌根充分地展现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外活动相对于自由的活动内容、方式等等,也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个性和反复强化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在课外活动中,统一的分数标准一不再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而在某一方面的独特表现和突出进步,则是课外活动所关注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性鼓励学生尽其所长,选择能体现自己个性优势的发展方向。这样,以个性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为基础实现的儿童整体的全面发展,才能表现出人的本质和人类的潜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创造性的本质特点是与众不同的,不能展现个性的教育是无法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