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中小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线商业银行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垄断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也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形式。促进了金融业向买方市场的发展和转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基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问题,尽快摸索出新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关键词:商业化;过度商业化;古镇旅游;可持续
古镇旅游依托的是具有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名城。所谓古镇,往往指的是有深厚文化积淀,在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独特文化价值、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城镇。古镇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形式以及生活形态等丰富内涵,同时也是我们研究过去历史的重要依据。在体验旅游、人文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已成为古镇旅游主打的“名片”。近二十年,在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随着开发的急速扩张,也暴露出诸如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风土民情和原住民生活遭到破坏的问题。
一、古镇旅游开发的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
商业化是基于社会生产和产品的价值转换而存在的。当劳动产品经过价值交换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就成为了商品,在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应运而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因此,生产者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就是要面向市场,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为了顺利实现这惊险的跳跃。古镇旅游开发就是以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核心,当然也符合这个市场规律。
(一)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概念之别
商业化指的是以提供商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商业体系,商业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应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商业化促进生产社会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生产关系和生产过程,促使工业产品充分而迅速地实现价值,从而建立循环、高效、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是商业化也可以充分动员社会资源,有效生产和积累社会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及不断差异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商业化通过教育、文化、技术革新不断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丰富的生产要素,创造就业机会,并为扩大再生产培养和提供消费者。
明清以来,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正是商业的繁荣成为了促进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城镇的商业化步伐加快。商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文化古镇的兴衰,商业在促进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从商业的基础上长成的永久性的社区,我们不妨称之为‘镇’”,这种城市化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农业商品化、手工业基础上,是在大中城市市场带动下萌生起来的。事实上,旅游和商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商业化,既是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古镇旅游兴盛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描述过商品交换的历史变化:从中世纪交换的只是剩余产品的前商品阶段,到一切产品、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的商品阶段,“最后到了一个时期,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这就是全面商业化的阶段,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商品拜物教和人的异化。
(二)过度商业化的意涵
“过度”商业化,显然已经超越了商业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性及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极度扩张的生产与商业化使得“堆积与丰盛”显然成为工业社会给人印象最深的描写特征。这种由人而产生的物的堆积与丰盛,“像可恶的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一样,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造成了人的异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矛盾。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简单地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开发对象来对待,过分强调其经济功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迁就投资商和开发商的不合理要求,采用开放式而非循环式的旅游经济模式的过渡开发的行为。
二、丽江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丽江古镇是曾经的茶马古道上的中转集散重镇,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声名鹊起,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古朴、奇特的文化和自然优势赢得了全世界的美誉,从而一跃成为了新兴文化旅游热点,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瑞士”。然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当然是古镇原有的活态文化资源日渐消失。古镇原有的古朴韵味一点点退去,不再满足游客期望,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红牌。
商业化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古镇的旅游商业化能增加居民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古镇的传统空间结构,使古镇传统风貌特色有所消退。对商业模式的依赖在短时间内会得到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如果不能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循环与可持续的生产系统,这种依赖性反而极易导致城镇的快速衰落。根据实地考查的情况,下面对丽江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及古镇发展的现状进行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整理分析可见,丽江古镇的发展现状和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不难看出这绝非巧合,表明了丽江古镇旅游开发已经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三、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原因
近年来古镇旅游热的兴起,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人的异化,也加深了人的焦虑情绪,古镇沉淀的古老文化氛围与质朴的生活方式,可以满足人们逃离都市喧嚣与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从而在对人类古老生活与人性本真的怀旧中,获得心灵的慰籍与平静。因而,可以说社会心理需求是造成古镇旅游热深层原因。此外,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的提高为人们走出家门、各地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因此,古镇旅游热度持续高涨,与此同时古镇旅游开发不断加速。
商业化是古镇旅游开发的必然结果,商业化促进了古镇旅游业的繁荣,但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生产的极度扩张与商品过剩性堆积,造成了资本主导下以不断创造新业态为发展模式的产业格局。随着资本的深化,古镇旅游在利益趋动下的盲目开发导致商业地租高启,从而形成了古镇空心化现状,古镇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传统空间结构的消解使古镇的生活型功能退化、商业型功能突显,并超越了古镇自身代谢与循环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商业化的积极意义被解构,逐渐陷入因“过度”商业化而形成的发展陷阱。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丽江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原因。
(一)从古镇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
旅游开发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古镇的过度商业化问题。古镇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建筑布局无不是围绕着旅游开发的需要进行。发展旅游业成为提升保护和管理古镇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切为旅游提供服务导致了古镇旅游开发在定位上的偏离。古镇旅游功能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忽视了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延续,致使当下古镇充满着现代商业社会的浮躁,缺乏当地民族文化内涵,商业化的“过度”不可避免。在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就了“丽江模式”,也给今天古镇旅游过度商业化埋下了伏笔。首当其冲的是,暴涨的游客数量必然导致对相关服务设施的要求不断膨胀,古镇的建筑形式、建筑风貌、空间结构等势必会发生改变,为满足大量游客需求而急速发展的古镇商业背后也潜伏着一系列生态问题。其次便是政府和企业等面对巨大商机而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不注重整体和长远利益,出现了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管理滞后等问题,加剧了古镇旅游商业的不健康发展。
(二)从古镇管理角度分析
地处西部边疆,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古镇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滞后,管理人员专业水准不高,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丽江古镇在对旅游服务上投入了巨大力量,但主要的管理手段还是停留在提供单一服务上。政府没有正确认清自己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中的位置,使丽江古镇管理部门只重视效率而不重视公共道德,只重视产出而不重视投入,只注重个人和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不注重公共利益最大化等。政府是古镇的开发者也是古镇的保护者,认为只有开发好了才有资金来保护古镇,从而忽略了不合理开发对古镇可能造成的破坏,于是一方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地开发古镇,放松了对其的保护监督,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居民、旅游开发者一个误导,从而逃避遗产保护的责任,最终促成了古镇的不健康发展。比如管理部门对丽江古镇商铺价格控制的无力导致了房租高启的局面,据调查:东大街一家面积约为20平方米的日用杂货店年租金高达约5万元人民币,而位于次繁华阶段新义街的一家面积约为20平方米的民族服饰店的年租金也要约3万元人民币。利益趋使房东把房子租给出价最高的商家而不注重其经营性质,从而加剧了传统文化氛围的破坏和民族特色的流失。
(三)从古镇居民的心理角度分析
丽江古镇急速的商业发展和快速增加的商机给古镇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以及与现代物质享受不相称的传统居住条件的综合对比之下,大量的古镇居民外迁,选择居住条件和环境都更好的新城居住,把房子租给了大量的外地商家,从而给古镇旅游商业的爆发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条件。同时随着原住居民的大量外迁,古镇的文化传统也逐渐被冲淡甚至断裂,与巨大的利益相比,文化的传承对于百姓的心理影响显得苍白无力。
(四)从政策法规角度分析
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制约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制体系是维护和保障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虽然1983年出台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和1994年出台的《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引领丽江古镇的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道路,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世界遗产保护法规出台。面对蓬勃的古镇旅游商业浪潮,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的负面影响被不断放大,从而加剧了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步伐。
四、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各地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盲目开发,无序开发,错位开发,过度开发和超容量开发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改善古镇目前所面临的“危机”,摆脱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困扰,实现古镇旅游的长久,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稀缺性矛盾的研究,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伴随着人类与自然和环境资本的维系与延续。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往往涉及到代际公平的问题,关涉人类对未来的可预见程度,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就是追求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512)。Martain(1995)指出旅游开发应建立在可持续性标准的基础上。伴随着1994年国务院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从可持续发展概念、资源配置原则、基本要素、区域与生态平衡等多维度展开了研究。
因此,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开发为未来留有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样性、有序性、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方面满足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使旅游者体验到旅游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享受,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1995年西班牙“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旅游可持续发展达成世界共识。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了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也包括了系统环境与区域协作四个部分。
古镇旅游开发在面对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活态文化资源消逝等现状,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丽江古镇在旅游开发及发展的过程中要解决好生态破坏、特色消逝等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供参考。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要求,丽江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强调旅游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社会、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是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理念决定了行为选择,对古镇可持续性发展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古镇遗产保护的理念,加强对古镇遗产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商户、游客、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原住民对古镇遗产价值的认识,从而转变对古镇遗产开发就是挖掘其商业价值的单一认识,真正发展好古镇旅游。其次,经营与开发理念要建立在遗产保护之上,而非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坚持保护古镇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合理开发,适度开发,健康发展从而杜绝过度商业化现象的再生和扩大。发挥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与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从而保障古镇保护的再投入。再次,要改变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应认识到古镇文化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公共性和有价值性,形成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的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政府与群众,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员,商户和游客,开发和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政府要成为古镇旅游开发可持续的管理主体
完善的地方政府管理职能、科学的制度安排是合理配置古镇环境、人文、原住民与开发商各方资源的基础,是实现市场机制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主导力量,是对制约古镇可持续发展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管理的主体。地方政府建立统一管理部门,监督和指导古镇开发,规范和约束古镇保护;建立独立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古镇旅游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古镇居民,商户,企业等都能参与古镇管理的相关机制,达到优先管理的目标,实现人人监督,自觉保护的目的。一个高效、成熟、恰当作为的政府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开发可持续创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开发要往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新型旅游产品应致力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内涵,提升品质,保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是盲目的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纳西古乐、东巴文化等都是很好的素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也都是很好的代表,但是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深度挖掘古镇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档次,让旅游产品系列化、多样化、高品质化。从而提升古镇旅游商业发展的品质,有效抵制其盲目发展、畸形发展,促进其健康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方面的可持续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方面,古镇自身还应有效改善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古镇内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城市等,为古镇旅游商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要扩大古镇的资金来源,形成古镇发展的强力保障,加强古镇文化传承力度和内涵挖掘力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市场运营机制当中,有效阻止古镇开发因盲目追求利益而形成的过度商业化现象。政策法规也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完善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管理,才能促进古镇遗产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此,古镇的开发和发展才能步入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木永跃.世界文化遗产地政府治理问题分析――以丽江古镇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2]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镇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
[3]董建春.世界自然遗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对策研究――以重庆芙蓉洞为例[J].魅力中国,2010(17).
[4]Meadows,D.Limits to Growth.Universe Book[M].New Yoek,1972.
[5]Buryatia.Conceptual basis for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Round table talk,2000.
[6]Martian,C、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
ourism,World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tourism[J].April 1995.
关键词:中间业务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 SWOT分析 应对措施
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到1996年启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有20个年头,基本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且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开放昭示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存款利率也将完全开放。这一趋势对我国2013年第一季度利息收入占总收入76%的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西方国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美国的中间业务范围涵盖传统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而我国的中间业务大都却还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如何摆脱现在这种情况,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随着我过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强。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将其划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托管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行情况
从各商业银行年报来看,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迅速扩张之后,2012年中间业务增速有所放缓,这主要是受监管政策和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各商业银行仍把中间业务当作战略发展的重点。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2年皆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收入增幅赶超营业收入增幅,北京银行同业收入增幅甚至达到了66%。而大型商业银行同业收入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说明其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低于其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发展速度。
从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来看,除顾问和咨询收入外,2012年中间业务其他条线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各有偏重,中国银行收入增幅最大的是银行卡收入(39.13%),农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则是业务(57.5%,200.23%),招商银行是资产托管业务(51.51%),北京银行是信贷承诺业务(249.61%),南京银行则是支付结算业务(72.97%)。其中,各商业银行均在资产托管业务有较大增幅,顾问和咨询收入则均出现负增长。而信贷承诺业务则出现两极分化,作为北京银行增幅最大的业务却是农业银行跌幅最大的业务。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传统业务范畴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中间业务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中间业务虽快速发展但市场份额仍较小
许多商业银行开立中间业务的目的是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进行补充,使客户不因中间业务的缺乏而流失,并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主要业务板块来对待,也没有意识到中间业务的巨大盈利空间。而且由于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品种单一,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操作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上,如支付结算、工资、代收水电费等。而对技能要求较高、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的中间业务如理财咨询、资产评估等中间业务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2、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虽然在业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间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仅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其他一些指导性文件。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商业银行经营性风险,但也使得有很多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不敢大力开展,只敢小规模试点,而涉及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托管类业务更是大受影响。
3、定价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中间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来获得收入。但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统一规范的定价系统,并且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来监管各商业银行的不合理收费。而商业银行以防止客户流失为目的开设的中间业务项目,通常只收取较低的手续费和佣金,并不能体现中间业务的服务性特征。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就会降低,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会不足,金融创新就难以发展。
二、江阴农商行现状
2001年,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注册,由一个传统的合作制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具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这十几年,董事会围绕股东大会各项决策,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业务发展,以江阴发达的经济为依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截至2012年底,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33.73亿元,较2011年增加170.77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1.71亿元,较2011年增加7.77亿元,增长率为17%。2012年,全行实现利润总额12.33亿元,净利润10.04亿元,比2011年增加1亿元。营业收入23.65亿元,比2011年增加4.4亿元,增长率为22.8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432万元,占收入总额的2.29%。相较于第一部分分析的各家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非常低,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项:结算及业务、银票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贵金属业务。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拓宽了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范围,在原来老客户的基础上,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青年客户不断增多。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2001年成立时共有员工76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2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是0.26%和3.12%。到2012年年底,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共有正式职工1031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5人,大学本科学历58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是3.39%和56.64%。由此可见,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结构、专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团队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三、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江阴地区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众多的网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推广到江阴的各个角落,而与中小企业、农户的良好业务关系,则有利于设计并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农业、农民的特殊中间业务,来填补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空白。第二,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快速高效地办理中间业务,由于其管理决策层较少,对市场的变化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地传达到各个支行、网点,这是有层层决策层的大型商业银行所做不到的。第三,国内外成功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中间业务经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非常成熟,美国的商业银行提过2万多项中间业务服务,并且国内的中国银行等也已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千多项中间业务,这就为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新设中间业务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减少了开发新业务的成本与风险。
(二)劣势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主要还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占的比例很小,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统。整个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效的系统,而是将中间业务分散于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各自管理。第三,防范风险能力较小。由于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净资产较少,使得其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时,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这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先天不足。而对于中间业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专项审计稽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经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风险状况把握不准确,从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推广造成影响。第四,产品品种较少,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涉及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支付结算、个人理财、贵金属等,产品品种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第五,创新能力不足。受电子银行覆盖面较小和高端复合人才严重缺乏制约,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没有实现创新,现开设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三)威胁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威胁:第一,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欧债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银行坏账率节节攀升,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系统风险、信用风险必然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第二,竞争对手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很多,而大型商业银行因为中间业务开班较早,资金实力雄厚,占据了中间业务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使得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较小。。第三,客户需求多样化。新时期的金融消费者,已经不仅仅从存贷款利率来选择银行,而是更加注重选择有助于创造自身价值的综合性高端银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银行提供更全面、更精细、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应对办法
(一)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产品开发能力和同业竞争情况来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一般而言,如果是作为资产与负债业务的补充,防止客户流失,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间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应实行较低的定价策略,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客户。如果是本身具备极强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广泛,独创性强,可复制性低的中间业务,如理财咨询、资产评估,应实行较高的定价策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以期获得较大利润。
(二)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现有员工专业素质,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中间业务从业人员进行较高层次的脱产与在职培训,使其更专业化、复合化。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加盟,为江阴农商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大力促进电子化发展
建立江阴农商行自己的金融数据库,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建立完善高效的市场信息传递处理系统和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季伟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及天津银行应采取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6)
为避免国内经济受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我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信用总额扩展迅速,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信贷规模,积极发放信贷。当然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这也造成了我国市场流动性泛滥,CPI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引起社会对通胀的担忧。为控制经济过热,央行通过准备金手段收紧流动性,并采取了信贷规模窗口指导,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非常高。根据2011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显示,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很高,基本保持在2/3以上。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间接融资总额减少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都会导致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方面面临着重大考验。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各家商业银行日益加强了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而在中间业务中,投资银行业务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一般来说,投资银行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投融资决策的服务。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尝试开展的新型业务,目前除了尚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IPO)、经纪和交易等券商类业务外,已涉及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等多数投资银行业务。近年来,随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领域。
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其金融总量一直保持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前列,金融各行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而且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而××银行深圳分行作为××银行总行的直属分行,一直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改进服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一、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主要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业务、投资银行、理财业务、业务、外汇业务、银行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托管业务、养老金、凭证工本费等十几项,因各行所处经济环境、客户特点等不同,各行的中间业务的不同项目的比重有所不同。
2011年根据该行具体特点和授权,深圳××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包括常年财务顾问、信息一点通、评级顾问、资信服务、一般投融资顾问等;另一类是品牌类投行业务,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
为协调和统筹该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分行下辖投行部,负责全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业务指导、辅助审查、协调各单位等职能。
在2011年,该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在所有业务板块中排名第一位。而在投行业务收入中,基础类投行业务占比47%、理财推荐类29%、股权融资14%、并购重组5%、其他5%。
尽管投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辖属各支行投行业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收入金额前两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30%,前七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60%,而且仍有部分支行未发生任何投行业务。
该行投行部人员不超过15人,负责全行28个一级支行、120多个二级支行的业务指导和营销推动。
二、当前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基本上由银行资产业务转化而来,往往无切实有效的投行服务
一般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业务所转化或带来的,主要方式是将贷款综合收益率与贷款利息的差额部分作为投行中间业务收取。比如审批一笔贷款3亿元,5年期,综合收益率(即客户支付的总成本)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30%,但是在签订的借款合同上的贷款利率仅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10%,那么综合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部分往往可以纳入投行中间业务予以收取,尽管2012年2月份国家出台规定,要求银行表内贷款不能附加收费,但是银行往往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解决。
这样就造成了部分投行中间业务的收取并非独立的,而这些投行业务既不是独立的服务项目,也没有相关服务方案,更没有真实提供任何投行服务。
(二)投行业务设置较为简单,无创新权限,个性化服务不足
一般情况下,为控制风险,各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门的产品设计及其创新权限仅限于总行,并没有转授权至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所以其提供的服务品种大部分为标准化服务,业务设置非常简单,各省行或直属行只需要按照总行的设计成果予以营销即可,如果有需要变通的,往往需要与总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这样不可避免的出现沟通效率很差的问题。
另外,由于是标准化服务,所以其很多产品无法针对客户个性化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
(三)投行业务授权不足,人员配备捉襟见肘
根据现有授权,分行仅有办理业务的职能,而无相应审批职能。几乎所有业务均需要分行乃至总行相关部门的审批。
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该分行共有28个一级支行,辖属120多个二级支行网点,而投行部所有员工总共不超过15个(含总经理及内务工作人员),而由于投行业务种类较为分散,而且需要与总分行的各部门进行沟通,工作较为繁杂,人力不足势必影响业务的办理,也已经成为制约投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思路
(一)银行应提供切实有用的投行服务,以基础类投行业务为切入点,巩固和竞争优质信贷客户
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业务创新意识,并积极采用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真实有用的投资银行服务,并使得该服务能对客户带来好处。
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托客户、信息及渠道优势,大力发展基础类投行业务,比如信息类服务,财务顾问等等。
信贷客户方面,应继续挖掘信贷客户资源,尤其是要认真思考服务的内容、效果等因素,切实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投行业务。
各行不要仅限于银行自身的信贷资源,而应该充分挖掘所有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尤其是无贷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资讯或服务。
根据现阶段信贷规模偏紧的特点,投行部门也应该以此为契机,配合分行贷款规模资源的经营思路,通过提供相应的投行服务适当提高该行融资服务的议价能力,并降低贷款被他行置换的可能性。
(二)持续创新、打造品牌投行业务,深化公司与投行业务互动发展
该行品牌类业务包括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等业务,在当今信贷紧缩,客户融资需求不能通过信贷渠道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重点做好相应投行业务,真正有效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例如对于有授信额度但是无规模可放的情况,积极采取理财委托贷款予以解决融资规模;对于拥有能带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资产的客户,可以通过投行部门的设计,将表内贷款业务包装成财产收益权或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对于暂时无有效资产或有效担保、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企业,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或股权融资等方式加以解决,等等。
再例如,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增长,国内和跨境并购市场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并购市场已披露案例的交易完成规模从2006年的1434.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921.52亿元,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顾问业务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各行要认清形势,大力发展该项投行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投行业务的先导作用,首先通过投行业务可以阶段性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为银行公司业务的后续营销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主动将其他基础类投行业务加以运用,并在充分了解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情况的基础上,实现投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实现投行营销模式转型
首先应持续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增加人员或者发动支行人员积极参加资格认证,尤其要引导拥有企业理财师资格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分支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工作中。以XX银行深圳分行为例,已经拥有48名一级企业理财师、8名二级企业理财师和9名高级企业理财师,但是大都是其他岗位的员工,该行应从中挖掘优秀人员充实到投行服务团队中,或者引导他们在自身岗位上适当履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职责。
同时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投行业务和产品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投行业务从业人员的营销意识和服务能力,确保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和再创佳绩。
(四)加强引导和监管,防范投行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投行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发展最快、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也是监管机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各商业银行应切实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商业银行不规范经营的规定执行,认真处理好投行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与规范经营的关系,认真落实“依法合规、服务匹配、协议完备、客户自愿”的原则,尤其是要保证收费与服务相匹配,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提供服务的行为。
业务办理中要认真落实各种要求,认真做到每笔业务有方案、每个方案有项目、每个项目有内容、每项服务有记录。
终上所述,尽管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客户三方共同做好协调,一定会将该业务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田瑞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3]常怀宇: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问题探析.福建金融,2005.9
[4]王文利: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趋势分析.商业时代,2007.6
[5]程丽芬: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经界.2007年第9期,P70-71。
[6]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依据和模式.经营管理,2005(4)
[7]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12期
[8]李丽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北方经贸;2004年09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12-0082-04
托管业务是个舶来品。国内于1998年起步。作为新兴的中间业务之一,倍受关注。本文拟分析国内托管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商业银行发展托管业务的对策。
一、托管业务发展的现状
1、托管业务法规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模式,是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资产托管人制度,依托《信托法》的法律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确立和完善起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1997.1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03.10)和《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管理办法》(2004.11)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托管业务制度框架的基本确立。引入托管人制度,将资金运作的后台管理工作从投资管理人处分离出来,交由信誉良好、专业性更强的托管银行来完成,形成外部第三方对投资管理人的制约,有效防范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了公信力和受托资产的安全性。
2、托管银行运营架构初步搭建。商业银行在资产托管业务方面近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建立了一套托管业务体系:一是基本的运作体系。各托管银行均设有独立的资产托管部门,配备独立的托管业务技术系统,设置独立的托管业务账户系统。二是基本的内控制度。各托管银行资产托管部内部,都设有独立的监督稽核部门,负责托管运营的日常监督、风险控制及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等工作。这种日常的流程控制与商业银行已有的审计、稽核等部门的定期检查相结合,更好地保证了托管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是基本的工作团队。各托管银行已初步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托管业务知识、经验,经过市场考验的托管业务营销、运营、风险控制和投资监控业务人员。
3、托管银行队伍逐渐壮大。由1998年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展为包括光大、招商、浦发、中信、民生、华夏、兴业、北京和深发展在内的14家银行。
4、托管业务品种不断扩充。托管业务从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公募基金)起步,到目前已有10余类品种,以公募基金为大头。近年来,全国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QFII、QDII、券商集合理财、集合信托计划、特定客户理财、产业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业务相继推出,各监管部门在相关的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要求引入托管机制。虽然不同的资产管理品种,当事人各方的法律关系各有不同,对托管人的受托责任也有一定的区别,但托管人的基本职责和定位是一样的,都要求其承担财产保管职责,目的是提高资金运作的安全性,促进信托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5、托管数量和规模迅速攀升。以公募基金为例,1998年底有基金5只,规模100亿份;到2007年底,有基金385只,规模2.23万亿份。规模在10年间增长了222倍,年均增长182%。
6、托管收入成倍增长。以公募基金为例,1998年托管费收入1619万元,2007年则为47.56亿元,增长了292倍,年均增长187%。为商业银行贡献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不高,约为1%左右。
二、托管业务发展的趋势
如果说前10年是探索的10年,那么未来的10年将是托管业成熟的10年。将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
1、托管市场规模迅速增长。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托管市场也将水涨船高。第一,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到2020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将包含丰富的投资产品、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形成满足多层次投融资需求的市场体系,为托管银行做大做强提供广阔的平台。第二,机构投资者成长的巨大空间将给托管业务提供巨大商机。到2020年,伴随资本市场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发展也将进入新的时期。以基金管理公司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成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较保守地预测,仅公募基金每年将以3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其规模将达11.88万亿元,是2007年底的3.7倍。
2、产品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托管业务虽仍以公募基金为大头,但将逐步呈现出品种多元化的格局,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一是已有的品种进一步扩张。如,保险资产托管业务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不同性质的基金将陆续进入托管行列。首当其冲的是社会保障系列基金,如住房公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为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也将陆续实行市场化运营,引入投资托管机制。三是资本市场创新催生的托管新品种。证券产品及其交易方式将继续不断创新,托管业处理的产品与服务种类也将更加多样复杂,从单纯的股票、债券发展到股指期货、风险资本基金、对冲基金、外汇或掉期基金等。
3、服务内涵不断扩展和深化。由于证券产品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使得投资机构也相应地需要托管银行提供更多、更复杂的服务。托管银行将从最初的单一证券托管业务,发展到一系列与证券处理相关的附加服务。如,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的引导下,托管银行将随着政策开放,逐步推出融资融券、交易经纪的高端服务功能。
4、全球化扩张趋势凸现。2002年12月实施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将国外资本引入国内;2007年7月实施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将国内资本放行国外,商业银行托管业务也由此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随着相关法规的建立健全和投资者对境内外市场认识的深化,国际托管业务将有较大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内商业银行将逐步认识、学习国外托管业务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并不断向其靠拢。
5、托管银行将出现分化整合。一方面,托管银行之间会出现融合、兼并发展的趋势。托管业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可拆分性,当商业银行出现战略调整或竞争亏损的情况,会选择整体转让或部分剥离托管业务的作法。另一方面,托管银行的市场地位会出现多样化的形态,例如会出现全能托管、优势托管、全球托管、次级托管等不同的分化结果。
三、托管业务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激烈,中小托管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首先,托管业务是个规模化的业务,本大利小,只有达到一定的托管规模,技术投入、渠道培育和人员成本才能发挥边际效应,才能有稳定的利润。
从国外情况看,规模过小的托管业务最终都被大的托管机构并购,被迫放弃。
第二,争取规模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小银行的处境较为艰难。规模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资源交换,如基金托管,谁主代销谁托管。销售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能否争取到托管业务。基金公司,尤其是有一定规模、业绩较好的基金公司,往往绑定渠道广和网点多的几家大银行,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态势。
第三,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对公募基金以外的业务品种,各家托管银行大打价格战,甚至出现零收费。近两年国内托管业已经开始探索差异化竞争的策略问题,但各家银行还远未走出同质化竞争的状态。甚至有的小银行还在竞相加入这个趋同竞争的行列。
2、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延伸。随着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委托资产、OFⅡ资产、保险资产等资产托管业务在国内全面铺开,增值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银行托管服务目前基本局限于财产保管、交易结算、会计核算及估值服务等基本托管服务,大量的增值类托管服务,如基金业绩评价、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现金管理、资金(包括债券)管理,乃至融资融券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基本上没有开展或没有进行正常的商业意义的运作。托管银行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等传统的服务,而必须提供包括增值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与一体化解决方案。
3、技术系统有待进一步升级和完善。总体上说,国内托管银行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务系统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善,但是总体性能水平多半还处于封闭式、分割化、半自动的状态,存在系统繁杂、分割现象严重、封闭性强和管理统计功能差等问题,更无法提供客户远程登陆等功能。日常运营还处在点状运营阶段。各方面条件尚不能适应今后大规模运营的需要。
4、托管业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步提高。从托管银行内部来讲,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目前最需要的是既了解资产管理行业内的产品特性。又知道在后台如何处理的人才。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托管业对于熟悉国际托管业务规则,具备国际托管经验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四、托管业务发展的对策
对每一个托管银行来说,做大做强托管业务,说到底,还是要解决好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走什么路、自身的特色是什么、以什么为发展目标?即“何处去”的问题;二是在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搭建金融集团架构和打造流程银行的今天,托管部门在全行或整个集团一盘棋中,处于什么方位,体制上如何定位?即“在哪里”的问题;之后,还要解决业务创新即“做什么”和优化服务即“怎么做”的问题。
(一)解决好“何处去”的问题
一是要有别于国际托管同业。外资银行的客户优势、全球托管经验、全球机构网络和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使国内托管银行暂时无法与之就国际托管业务展开竞争。明智的做法是,与外资银行就国际业务开展合作,成为其在中国的次托管人或选择其为境外的次托管人。利用国内托管业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业务上,依托国内优势,提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二是要有别于国内托管同业。在竞争中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如全面领先、全面追随、部分领先、部分追随,或差异化竞争、规模化竞争、专项优势竞争等等。从国外的经验看,经过30年的发展,托管银行经过竞争、整合,最终形成了三类并存的格局:以全能、全球发展见长的巨型环球托管人,如纽约、道富、花旗;以某些地区、行业和客户见长的中等规模托管人,如布朗兄弟、北美信托银行等;以专注某一特定市场见长的小规模托管人,如百慕大信托、汇丰等。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中小银行一定要避开与大银行的同质化竞争,走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二)解决好“在哪里”的问题
对于大银行而言,可以积极探索设立托管子公司的路子。从可行性看,设立托管子公司要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政策上有可能。这需要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积极争取,既然银行系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已有先例,设立托管公司的难度不会太大。二是业务本身有一定独立性。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而言,托管业务独立性较强,从托管产品的研究、开发,系统的开发、维护,业务运营,到产品的销售和客户服务等。自成体系。三是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几家大银行业务品牌已初步树立,业务规模的原始积累已基本完成,生存无虞。从必要性看,有利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的托管业务经营管理机制,形成从托管产品研究、开发、销售到运营的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发挥托管业务系统整体合力,不断开发出市场和客户需要的托管产品,提高托管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托管部门在流程银行中宜定位于中、后台。由公司部、市场部负责市场调研、客户营销、产品推广、市场维护等,腾出托管部专业人员集中从事中、后台业务,其中将通过细分客户,设计不同的托管产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与收益预测,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以达到产品创新、风险收益平衡的经营目标;后台则凭借统一、实时、专业的托管系统,专司交易、清算、核算、估值、绩效评估、流程控制、风险管理等,以强势的中、后台业务博弈资产托管市场。
(三)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
紧贴市场,与时俱进地开创新业务领域,持续深化托管业务内涵,是拓展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拓宽托管业务边际,加大对诸如产业基金、信托资产、私募基金、QDI I等资产托管业务的研究与开发,探索证券借贷等托管衍生业务可行性,以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对产业基金的托管,应重点研究产业基金与一般证券资产托管的异同点、对银行托管服务的特殊要求,开发相应的技术系统,探索托管业务流程和风险防范措施;对信托资产和私募基金的托管,应借助银行的销售渠道,选择业绩优良、风险控制能力强、偿付能力高的投资管理人,把银行的理财服务与托管业务结合起来;对QDI I资产的托管,应在全面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准确进行客户定位,顺应客户需求联动发展本外币财富管理业务,同时,慎重选择境外托管人,在与之合作中,逐步向国际托管标准靠拢;对证券借贷业务,应跟踪监管部门关于融资、融券的政策动向,借鉴外资银行经验,探索作为中介机构的操作流程,如交易申请、交易撮合、借人方提供担保品、证券拨付、盯市、证券返还等。
2、深化服务内涵,逐步实现证券交易全程服务、一站式服务。交易前包括:市场信息提供及分析咨询,资产组合管理及合规分析等;交易中包括:执行交易指令,从事证券借贷、现金与外汇管理等;交易后包括:交易确认与清算,业绩分析,资产组合会计、税收、红利支付及报告等。特别是随着“直接贯通程序”实现,交易周期缩短,托管行在交易的前期即与机构投资者接触并参与交易过程,而不仅仅只在交易完成,进入确认、清算时才加入,使托管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一体化的目标。
(四)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
l、提高服务标准。现在的QFⅡ托管业务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契机,努力学习QFⅡ全球托管人的服务标准,以此为基础提高其他托管业务的服务标准,进而提高自身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各项服务的流程,如月报、季报、专题报告、投票、信息服务等,明确解决问题的时效、特殊情况的处置程序、客户反馈制度等。
2、实现差异化服务。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了解客户详细信息、确定客户需求、贡献度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实现针对客户特点提供个性化投资配套服务。
3、重视技术系统的开发。保持技术系统须与客户需求的高度吻合,于细节处满足客户的需要。一是在生产运行上,以直通式处理为目标,逐步实现高度自动化的通讯手段和先进的托管技术系统。提高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手工操作误差、降低风险和人力成本。二是在客户服务上,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服务,尽快建立起“托管服务网银专页”,实现托管服务的标准化与高效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金融信息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全世界各国、各行业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主要项目被广泛发展起来,并化身为商业银行新的内部技术、管理运行方法。虽然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其未来发展和规模来说都是好处极多,但是说到底作为一种新的模式,信息化建立在我国发展时间有限,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障碍和不足。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高频率、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被更多商业银行所采用。而信息化程度高低作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方式成为整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之间竞争激励的主要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问题较为突出,面对不断攀升的大数据和各种高强度业务对客户信息的准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在吸取国外在信息化建设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的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二、关于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其主要就是作为营利单位,发放多种金融产品并进行相关银行业务拓展增加其企业资本的一种金融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进行判断,可以看其是否以营利为主。
2.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为基础,将企业管理制度、手段甚至是流程通过计算机数据形式体现出来。信息化建设包括了多个方面,企业内部的客户信息、员工信息、财会、质量等等方面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方式体现出来,其高效性、便捷性、实时性、准确性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并使用。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并不简单,刚开始的建立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的消耗量都大,所以,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帮助,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供给和良好的信息化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外部环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商业银行也是如此。面对当今信息化建设如此受企业的欢迎,也使银行意识到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信息化体系刻不容缓。所以,在研究商业银行信息化过程中其发展概况、原因都是应该研究的重点,创建完备的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来说作用明显。
3.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过程
由于我国相应的科研技术、信息化掌握能力以及管理者认识程度存在缺失,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建立并不完善,问题较多。尽管近些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使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国情等多个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依然和美国等国存在差距。尽管存在差距,但不得不提的是在认识到信息化建立重要性后,我国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找寻方法力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事物的发展既存在优点,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缺点。这就是说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发展时间有限,存在的不良方面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效益的影响。面对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理论角度上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确保银行掌握的信息化技术朝着健康、和谐、高效的角度发展,在未来实现高收益与低风险乃至零风险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只要商业银行能够从自身出发,严格按照制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定办事,在为客户办理相应业务或是内部数据完善的时候做到严格监管、严格审核,就能够对完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最终实现商业银行高效益的目的,为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早日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管理方面成功的典范。
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概况及存在问题
1.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概况
所谓信息化建设管理具体指的就是商业银行依照世界银行及各界发展趋势,基于自身的大数据就相应信息进行的一种完备的信息化数据库整理,通过数据库的整理查阅可以更快的使银行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工作。商业银行在自身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将信息化的建立放到发展的轨道中,随着商业银行对信息化科技水平要求的重视,通过多样方法建立健全其内部数据库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完善工作和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或者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乃至港澳台地区。信息系统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不力、工作人员自身等多个问题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就是形成我们现在看到商业银行信息化尚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对于国家和商业银行来说,只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世界各国的信息化管理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是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向更好、更远的地方发展。
2.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比较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存在时间短,HIA正在信息化建立的道路上尝试前进、找寻机会积极投入到现实工作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应对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出现风险的时候,大多会拿出于其利益点相违背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对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工作,对于我国来讲,这种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自身权益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2)缺乏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
从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息化体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较短,从开始到现在也就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缺乏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例如对信用卡顾客关于其自身信誉记录的有利消息和不利消息都存在着不完善,数据不全或者花费时间较长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时对于信息的准确判定。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相关审核和监管工作还都是趋于传统的人为工作,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高效性、时效性和操作性,增加了更多在时间上的浪费、审核处理程序繁杂,缺乏科学化现代化的监管。
(3)发展规模与信息化程度不相称,发展空间很大
对于任何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基础,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前景。随着经济发展能力托大,我国商业银行营利水平和规模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导致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关于客户信息、数据信息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也是不争的事实,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四、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
1.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在针对其在管理方面的重要项目或是业务时都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为的就是希望通过制度来确保相应事项顺利进行。随着近些年我国在商业银行等经济领域存在的犯罪问题看,信息化建设也应当通过强有力的严格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保障,确保商业银行健康发展下去。在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银行自身和我国实际国情,在二者基础上制定出符合银行未来发展战略的管理制度。
2.制定标准的客户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明确一点,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客户,因此,信息化建设应当以客户的需求和要求为基础建立。对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看,其对于客户在信息化的使用大多停留在“幕后”,即对客户相应信息的安全把控上,而促进银行实际销售的客户业务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化,所以,对于这方面银行还是有一点管理上不足。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健全,商业银行将通过更为直观和对比的数据全面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及范围,同时通过丰富充足的客户信息和其最初业务信息在信息化分析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银行业务。
对于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指的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各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体系系统,保证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互通的联系,例如,其中一家商业银行不知道顾客的个人实际情况是否良好,影响其作出错误的判断。通过建立完备信息化体系,使得商业银行间构建出良好的客户个人信息诚信网网,一旦需要办理信用卡的客户出现过信誉危机或是在偏远地区的小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卡诈骗行为,将会很快的被商业银行了解,有效的杜绝或降低风险发生,这个也是在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方面,信息化建立体现的最完善的一个方面。
3.银行内部加强信息化培训,严格要求内部人员专业化
对于银行来讲,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重要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银行应该定期对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技巧方面的培训,保证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立意识,做到专业化、制度化和不盲目。商业银行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和个人素养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银行在筛选人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工作经验等,对于已经在银行从事工作人员,不能采取放任态度,要定期在银行内部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逐渐重视,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
4.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一个国家管理社会的必要手段,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安全,通过法律保证更能确保商业一行内部信息的安全性,确保其信息化可以平稳、快速、有保障的建立,由于信息化等隐私性、高保护性内容被纳入到国家法律法规,具有国家意志性,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护。这个就法律发挥其强大作用的时候。
对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日本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风险纳入大到国家的刑法中,对于一系列违法行为都会严加惩处,更是增加了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的法律地位。
五、结论
商业银行对于我国来讲他的地位是特殊的,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能够撼动的,商业银行就像是一个大的中转站一样,我国人民的钱存到里面,商业银行再用这些资金去进行其他的业务管理,这样良性循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快速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信息管理上的失误或者偏差,不仅对于人民来说,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商业银行信息化建立质量上的提升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够永远保持这样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最后希望本文能够对商业银行信息化建立的研究在实际运用上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完善和发展,相信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也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贺聪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职业圈,2007(12).
[2]张同.当今银行信息化问题发展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客户营销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当前,随着愈来愈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变得激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规模经营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银行本身发展的需求,交易的规模也无法非常精准的反应银行经营利润。有调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百分之六十的利润是由百分之十的客户提供的,因此和交易的规模相比,优质、高端客户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客户的营销工作重要性逐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管理现状
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营销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项工作收获了一些成果。
(1)商业银行逐渐变得重视形象的建设,每一家商业银行形象鲜明的服务已经是客户对银行进行识别和判定的一种重要指示。很多银行设置了客户作为,综合各方面因素来为客户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环境,提升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2)银行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多家银行在很多繁华地段都设立分析机构和经营网点,在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占据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3)业务种类逐渐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很多银行都在不同的时间段推出了有奖储蓄、信用卡等服务形式,以便于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4)加强宣传,提升银行本身和新产品的知名度。部分银行为了提升新型产品的知名度,都不约而同的加大了宣传力度。
二、商业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分析
(一)客户基本需求的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是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健康发展。当前,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自由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此人们对银行的需求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由基本的储蓄和贷款转而向着金融理财类产品转变。但是通常情况下普通客户自身是不具备专业的理财知识的,因此他们对专业的理财人员有了更多的需求。
(二)经营风险的变化
入市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外来资本的进入,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显著提升,这就要求它们必须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改变,降低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由最基本的信贷关系转变为了投资、融资以及资产管理等服务型内容。
(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比如大数据技术。采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将银行各个网点的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和处理,并通过一定的运算从中筛选出重要的客户信息,提升了客户营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商I银行客户营销的发展策略
(一)开展差异化服务,紧抓优质客户
现在,在商业银行行业中基本上都认同“二八定律”,即银行经营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奉献的。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客户营销工作开始时间较晚,因此在发掘百分之二十优质客户这一方面工作效率还远远不足。国外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在挖掘优质客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且借助现代技术建立了客户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分析与运算他们能够更迅速的发现这百分之二十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个潜在的优质客户在与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提出希望利率能够有一定幅度的下浮,银行虽然会在这笔贷款中利润较低或者亏本,然而却能够在该客户的其他业务中赚取到更多的利润,这时假如银行对该客户各方面情况了解不清晰,那么极有可能不敢经营这项业务,给自身带来很大损失。
(二)重视对新型优质客户的挖掘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新兴行业以及新型企业往往都会涌现出一大批的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该重视新型企业以及新兴行业。通过对新兴行业和新兴企业的调查与研究,及时的在最佳时间点对成长性优秀的新型企业提供服务,与其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和手段来不断巩固这种关系。
(三)建立新型的银企管系,尽可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我国银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有可能会影响到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新形势下,银行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丰富业务种类,以此来确保能够和企业构建起更加优秀的以利益为纽带的新型战略关系,将优质客户牢牢稳固住。与一般的客户相比较,优质客户有着更多的服务需求。因此,在对优质客户的营销与服务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从服务种类、效率以及质量等方面来进行强化,最大程度的满足优质客户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自身电子化以及网络的建设进程,从而更加便捷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改革银行内部管理,适应客户需求
在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工作中,不仅仅需要优质的外部环境,而且还需要银行改革内部的管理,为优质客户营销工作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1)构建起上下级联动机制,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效率。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在对客户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优质客户抱怨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效率问题。银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服务效率,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纵向上提升服务层次、减少管理和审批环节,加大上级行直接经营的力度。对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客户,商业银行应组成由总、分、支行客户经理组成的服务小组,开通“直通车”,提高评估。业务审批的效率其二是从横向上加强银行各级机构的营销部门。产品管理部门。技术支持保障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参与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方案设计、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形成统一的整体。
(2)强化信息管控,技术精准的把控到优质企业与项目。新时代,信息为王。在对新兴客户争夺过程中,信息是制胜的关键,谁先掌握到了精准的客户信息,谁就能够在客户营销工作中占据有利位置,更容易获取客户端信任,建立合作关系。所以,商业银行在工作中还应该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及时精准的掌握各个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项目的信息。可以说,只有比别的银行先一步获取有用信息,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优质客户的发掘与合作打下良好的基A。
(3)要对新兴客户研究制订分类的信用评价体系、贷款政策和策略。因为新兴客户都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而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是针对传统成熟企业设计的,不完全适合对它们评价。因此,对前文所述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等潜在优质客户,我们都必须在信用评价上做出一定的修改,制定分类的信贷指导政策,以便做出更全而、准确的判断
(4)完善客户经理制和产品经理制。商业银行不仅要进一步深化客户经理制,培养市场营销的主力军,通过纵向畅通的客户服务系统,集中优势对优质客户进行差异化营销,同时还要根据产品品种或类别设置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的管理、销售推进和开发,作为与前台业务营销和客户经理相适应的后台。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职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优质客户服务体系的两条主线。
(5)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营销工作中,不但要进行制度的改革以及创新,还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奖励约束机制。银行作为服务型企业,他的业务量和利润率存在于服务过程中,而人在服务过程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也就是讲,客户营销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积极性决定了营销活动的效率。所以,银行应该重视对营销工作人员的激励,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稳固当前已有的优质客户,不断深入挖掘新型优质客户是我国现代商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银行要重视对百分之二十优质客户的营销与管理,在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改革内部制度,从各方面、全方位的为优质客户的管理提供便利条件,只有这样,上下级联动,才能够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旧能够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鲁业铮.客户关系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4,(01).
[2]耿刚.谈商业银行客户营销的环境与控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05).
[3]岳跃飞.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客户营销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招商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3,(3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以及特征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种类繁多,中国人民银行暂行规定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一个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2003年6月26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是靠存贷利差来满足银行需要,随着近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俨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一个增长极。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不动用银行资金,是商业银行的表外的业务,因此在性质上具有中介的性质,而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近300种,种类非常的多,而且服务面广,通过接受委托,收取手续费来获利。这些性质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
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更好的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别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选取两家对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新的产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总体上成上升的趋势,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形式上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由于负责国际结算类,所以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明显的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机制,西方国家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机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银行所占的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商业银行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已经超过了存贷利差。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但是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仍占主导的地位。很多的商业银行仍认为中间业务在其整个的生产经营中无足轻重,有部分银行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其“附属产业”,其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由于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根深蒂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一直只是停留劳动密集型的最基本的方面。并且,由于监管的谨慎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上缺乏积极性。没有引起经营领导层的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科技人员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大多是大力资本和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阶段,但仍处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与现代的金融业务之间,层次不高。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它涉及范围广,属于高级服务,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既懂技术,又要会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精通金融、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却极度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导致中间业务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较多,但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逐渐受到关注,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其产品已经有了上千个品种,而且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其覆盖范围却相对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业务上,比如对技能要求也较低的结算支付类以及委托类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工资、代收水电气费等。而技能要求高、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并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产评估、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四)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不到位
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分析来看,它们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了维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扩大其中间业务范围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和占据市场,获得竞争的重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是将其实现标准化,然后适合普遍的大众购买。新产品的诞生不仅耗费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而且由于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因此,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与同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相适应,缺乏针对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任何销售手段,而是习惯性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这必然会导致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办理及收费等问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进而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不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营销还不到位,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必要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银行品牌发挥应有其应有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而是分散在其他若干部门。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加强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促使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必须注重中间业务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监控,设立风险评价部门,对潜在风险和防范化解措施进行分析。
(二)市场目标定位
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的调查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反馈,进行同行动态产品的替代等,争取推出市场反映强烈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还要明确营销目标,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
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员工长效培训的机制,给思想先进、积极肯干并具有业务拓展意识的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壮大银行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
(四)营销培养品牌
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设计开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例如:开办私人银行业务,为私人或企业提供理服务,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便利型业务;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企业上市包装、企业并购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宋慧.从统计数据分析青海商业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J].青海统计,2006(12).
[2]程凤朝.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商业银行.
[3]许达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1(8).
[4]卢立富.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J].
[5]张文轩.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1(8).
关键词:上海市;羽毛球;运动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羽毛球运动的雏形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流行的一种叫做“踢毽子”的游戏。它是起源于日本,诞生于英国的一种体育运动,不仅以其千变万化的技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更随着在世界的推广与规范,其竞技性也越来越强,极大程度地锻炼着羽毛球爱好者的拼搏精神和完美身段,并得到了“观赏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艺术”的美誉!这一运动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项目,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思想的实施,上海市羽毛球行业市场在数量与规模上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一、羽毛球行业的价值分析
1.锻炼价值
羽毛球运动具有健身功能。长期进行羽毛球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力提高;可以做到运动量的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运动中的安全隐患得到良好的保障。因为羽毛球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的掌控运动量,并且,在参与所谓的比赛过程中,又没有直接性的身体接触,所以说,这种运动的安全系数比较高。羽毛球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它能有效地缓解因繁忙的工作带来的所谓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容易上手,简单易行,老少皆宜。运动中的相关规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很容易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讲,它还能合理的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参与羽毛球运动时,需要与自己的同伴或是对手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以有效地锻炼人的表达和交往能力,从而扩大自己的交际网。
2.商业价值
所谓的商业价值就是指其市场效益。我们就拿明星效益来说,我国的羽毛球成绩,在不断的提高中,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级比赛的见证,运动员不断挥洒的汗水,不断付出的艰辛过后,终于出现了一道绚烂的彩虹。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在各个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更让国人更加关注羽毛球运动。这也让运动员们的身影、名字不断以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展现在国人面前。尤其是我国的头号男单运动员,林丹,自成就大满贯梦想以来,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商家金光闪闪的大招牌。运动员获得殊荣之后,并与各个商家合作,给各品牌做代言。这些运动员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国人面前,必然会使国人更多的去关注羽毛球运动,这也就促进了我国羽毛球市场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商业价值。现如今,羽毛球运动由于自身的优势,将会成为多数人们以达到锻炼身体的一个很好的体育项目,这也就慢慢的带动羽毛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普及率和羽毛球人口的比例。而伴随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一系列产物,例如:羽毛球拍、羽毛球鞋、羽毛球服饰和球场的租用、请教练等等的消费,也就慢慢增加起来,以达到刺激羽毛球行业市场的不断发展。
二、上海羽毛球行业发展有利条件
1.羽毛球职业化发展
随着中国羽毛球职业化改革,以羽毛球俱乐部等团体为中心组织的各类联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让一些商家看到了许多噱头,从而增加了对羽毛球行业的投资。
2.羽毛球俱乐部的开展
以羽毛球俱乐部等团体为中心组织的各类联赛的发展为羽毛球行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资本。这种联赛的创立同时也激活了上海市的羽毛球行业市场,带动了羽毛球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3.经济的促进
国内经济的良好增长,同时也为羽毛球行业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经济增长的直接产物就是促进市民的消费,据最新消费资料统计,目前上海市市民的消费品中,羽毛球产品的消费量,名列前矛。现在的市面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了羽毛球运动中,这也直接为上海市羽毛球行业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羽毛球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大部分俱乐部中,管理层人员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根本就没有把这种团体当做一个企业去管理。上海市的职业羽毛球俱乐部里面并没有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去做企业的老板,所以,就导致了缺乏那种既懂羽毛球,又懂得如何经营和管理的人员,结果就造成了团体自身体质的不健全。
2.市场开发不足
偏过于重视竞赛市场的开发,而对于以全民健身为主消费品和体育培训方面等市场化的开发,就有许多不足之处,导致这些市场的相对落后。
3.国内羽毛球行业市场的发展不平衡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的羽毛球市场相对来说开发的比较好,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羽毛球行业市场就不是很理想。另外就是上海市以这种俱乐部等团体为主的组织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羽毛球行业的管理体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阶段,是由国羽中心组织联赛,地方羽协承办,俱乐部等团体出资联合经营的一种管理体制。它是以依靠国羽中心的相关指令和与法规的约束,并与一些团体组织协商相结合,羽毛球俱乐部等团体组织没有机构设置,而与俱乐部等团体组织相结合的企业又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参与这种团体组织的运行工作,所制定的相关体制在总体上还有些欠佳,可操作性比较薄弱,所以说,执法过程中以权代法、压法的一些现象还是不断出现。
就目前来讲,上海市羽毛球市场,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方向。在具备资金与良好的管理体制的时候,还是可以考虑的。同时,也希望广大有能力的人才,能积极投向上海市羽毛球市场中来,为上海市羽毛球行业市场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