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
引言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红袅.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
一、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特点
白银地区初中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课文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2.突出“同类比较”。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
3.突出“自主性”。北师大版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性探究的深入。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突出“独特体验”。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
2.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炼。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3.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4.开放互动性。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通过研究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对新课标精神的贯穿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致的,都比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毕竟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加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怎么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老师要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弄清楚了初中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设置、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的特点,明确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的不同要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原点意识非常必要,不能盲目跟风、创新。遗憾的是,个别脱离教学一线的教研员和部分教师矫枉过正,把继承当成了落后。
一、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课堂教学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地位。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
3.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读报时间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大家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认识已经到位,观念已经转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促进动态生成;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使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
新课程的实施,非议最多、受到干扰最大的莫过于语文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隐性校园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干扰最不容忽视。所谓隐性校园文化,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的文化”。它有三个层面:其一是隐性物质文化,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其二是隐性制度文化,即学校一些不成文的制度以及某些成文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三是隐性精神文化,包括三部分:(1)隐蔽的思想观点,如某些领导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教师中心”思想以及“见物不见人”的学校管理思想等;(2)校内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等;(3)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教辅人员作风等。当前不少基层学校甚至某些省市示范高中干群关系不和谐,教辅人员不参加校本培训,对教改不配合,部分校长不懂教育(由乡镇长调任而来,这种情况在县一级学校较普遍,某县五所完中有三所学校的校长由乡镇领导调任而来),对语文教学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他们听不懂外语、数学等课,只能“听”语文课),对开展语文活动冷嘲热讽,语文教学改革的阻力明显大于其他学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有所为的是,争取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家长的配合,力争形成合力。此外似乎无能为力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若再能排除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不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2.《稳当地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民教育》,1953年,第7期。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思想,作业内容要多多关注现实生活
大语文教学思想最初是河北省邢台八中张孝纯老师提出并实践的。张孝纯老师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这是作业个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语文作业只是围绕着教科书布置时,势必有些单调。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首先在作业内容上,要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把视角关注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
(一)作业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活动中完成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布置课外作业,可以让学生准备积累本,摘抄名言名句、名篇佳作段落、鼓励学生开展阅读报告会,作品分析研讨会、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笔者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注重身边的细微变化,描绘自然界的花鸟草虫、记录大自然的阴晴圆缺,这些作业学生非常有兴趣完成。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写日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这些作业设计,精密联系现实生活,都是学生乐于完成的。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当学生对语文作业没有兴趣的时候,语文老师应该反思,是不是要重新反思作业的布置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现实需求?
(二)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焦点
高中生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未来社会需要高中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从现实社会的焦点问题入手,就是一个抓手。《无锡日报》有个栏目“无锡时评”,就是对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发表看法,提出对策。每一期出刊,笔者都组织学生集体阅读。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新闻联播内容、或者对“焦点访谈”栏目热点事件发表看法。要求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是让学生走进时代,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作业内容也是学生喜欢的。
二、以人为本,作业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如果语文作业就是反反复复抄写、默写、做习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消失殆尽。语文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新作业新式,让作业形式多样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学生个体差异,那么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一)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主题是“向青春举杯”,选入了《沁园春q长沙》《致橡树》《雨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经典诗歌。那么,学习这个专题后,笔者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举行朗诵比赛,有的学生分角色朗诵《致橡树》《雨巷》,有的学生朗诵课外诗歌《再别康桥》,再由评委打分,评出奖项。奖项范围尽量大一些,多奖励一些学生,让比赛学生在朗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分角色朗诵,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作业设计注重开放性,形式多样化
实践型作业的设计。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很强,通过实践型作业,让学生把语文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通过作业这个渠道联系了语文与现实生活,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尽量多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语文作业有趣。例如设计“汉字听写大赛”,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在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后,学生对故事感兴趣,让他们继续读《史记》全文,设计课本剧表演,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探讨新型师生关系,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然后设计作业,写影评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实践型作业把书本与社会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锻炼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探究型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雷雨》一文后,教师设计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让学生搜集资料,论证观点,让高中语文学习真正的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1.教学现状堪忧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高中就是学习职业专业技术,对于基础科目语文没有太多的兴趣,对于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没有太高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自身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课堂整体氛围不够活跃,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就更加使得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下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应该有的魅力不能被很好的展现出来。
2.生源素质较差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相同类别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不断竞争,很多中职学校在生存压力之下,不断降低自己的入学门槛,使得本来生源就不足的中职教育教学变得更加缺乏教学质量。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很多中职学校在招收生源方面只能是越来越差,这也就决定了在职高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质量。
二、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目标的改革和优化
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育活动的其他各项措施才有章可循,也才能够顺利开展起来,而这个“章”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确定。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牛鼻子”,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个“牛鼻子”,教学活动中的其他要素如教学计划才能够合力制定,教学方法才能够合适的选择,教学方向才能够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才能够有效组织和确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以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能够为满足我国生产建设等工作需要而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即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本。在这个基础之上,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要以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教育,努力优化和整合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几个方面的能力。同时,针对职高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方面,对学生进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向,务必做到职高语文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目标方面合理和准确。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所谓教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材料,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教学材料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没有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刺激,课堂教学也就无法进行,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内容对于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生命力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网络、新传媒、教科书以及各种研讨会和辩论会,同时还有博物馆和纪念馆等也是很好的语文教学基地。另外,职高语文教学还可以与各自不同的专业相结合,例如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的应用文,语文教师就可以找相关的资料和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更多侧重交际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商务秘书专业的语文课堂就科员多学一些写作和书法类的课程;旅游专业的语文课堂就要侧重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常识方面的学习。同时,职高语文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3.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张志公先生指出:“多年来,语文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追求有效,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亟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有什么办法能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出了问题或是不尽如人意,你想改变或提高,你首先要找到导致问题的关键所在。向课堂要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杜郎口、洋思等等,在教改上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理科)的课堂效率低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本人结合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同行们的看法,认为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下:(1)教与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只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2)教法与学法陈旧。这些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也大有人在,只给学生“鱼”,而不是“渔”。(3)教师唱独角戏:一本教参一支笔,一个人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再怎么生动,学生还是沉沉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得不感兴趣。(4)认为语文课堂不听无关紧要。 所以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任务。
针对以上的几点问题所在,想要使高中语文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到以下几点:
1 更加深入钻研教材,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教师要深刻钻研教学材料,明确教学的层次和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材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守这种层进关系的规律,势必会造成很多无效的劳动。同一知识点在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就得有不同的目标和教学方法。如果在教学时不注意先后和难易的差异,就不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不能使学生有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新课改以来,我们江西采用的教材就有着“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特点。教师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程度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做好整体的教学规划。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进行作文教学,在高一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是复杂的记叙文,为了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进行训练;在高二阶段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议论能力,主要是通过论说文的训练;而在高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题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楚,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 更加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打造智慧、幽默型现代教师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常识;就能力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诸多方面;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牵涉到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各方面的知识。总之,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就要让课上的有滋有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多才多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杂家”,是个“全才”。假如课堂教学死板,缺乏活力,没有乐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转变教学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上升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成为新课改的接受者和创造者。而这种观念的转变更加提高了对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底蕴的需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流水,继而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自己找水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尽快完成教育观念与教学角色的转变;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学习和研讨,取长补短;从现实社会中积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与有关教研员或者专家的联系与交流,虚心接受他们的指导。让课堂语文教学变成生活的语文、竞争的赛场、幽默的舞台。
3 更加广泛了解教法,创设情境以激活兴趣
关键词:情境创新 高中语文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00-01
常规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情境创设”的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虽然平时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一些评优课及说课等比赛活动,但大多数还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年底工作总结时有内容可写。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真正平台,急需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校本教研路径[1]。
1 情景创设模式教学的内涵
情景创设简言之,就是寻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针对高中专业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课或相关的课上进行深入的实践解决,课后集体进行再反思、情景创设。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土特点的、具有高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具有高色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理论,进而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情境创设是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情景创设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设为:上课创设再上课创设……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特点:“情境创设”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情境创设”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
2 高中语文课程情景创设模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学习语言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阶段,尤其是对原始来说,这些都是表面的高中意义理解文本更深层意义的转换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将不可避免的文本文字变形和误解[2]。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理解的状态,选择正确的回应方式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他们的独立的正确的中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我们理解文本知识和思想的掌握和理解,情境创设实际就是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施以改造加工,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是人脑所特有的,哪怕没有已有事物或符号呈现于眼前,人类也一样可以不受约束地构造出新的符号、事物和关系,极大地阻碍了高中语文课的发展。思维必须以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的“直观因子”,引发契机,促进实践从低级的感观直觉上升到高级的理性直觉,对解决高中语文课程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探索具有积极作用。
情境教学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3]。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程情景创设模式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才能使课堂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祝浩.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201-202.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期望通过个人的语言魅力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而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总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如何将传统的方式与先进的技术和谐地结合?可参照以下原则:意识上,要灵活、主动、超前;形式上,不必拘泥于完整(如完整的课件);操作上,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模式上,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可采用不同的结合模式。具体操作有以下两种设想:1.文本感悟模式。即以课本和语文读本为文本,立足情境教学,灵活结合信息技术,深入感悟文学的至真至情至美。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最基本的层次。比如在教授《琵琶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琵琶女激荡起伏的内心世界,笔者结合此文的相关语段,编辑了《十里埋伏》一曲,通过琵琶的特有演奏技巧让学生感受情感融于音乐的魅力;教授《茶馆》时,播放北京人艺的精彩舞台表演片段,且作了灵活处理,隐去画面,让学生结合剧本,通过感悟艺术家对台词的生动声音演绎,进一步理解文本本身。实践证明,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2.超文本研究模式。即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的知识容量大,收集信息速度快的优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做相关内容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其具备初步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理论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阅读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培养的关键。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合作、交流的平台。以《长亭送别》一文的网络教学为例,具体流程如下:
【信息整合环节一】激趣导入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离愁别绪的情境。
2.师生共同整理作家作品、戏曲常识相关知识(利用网络搜索)① 提供搜索引擎,重点教会学生两种检索方法: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如:Google,百度。② 指导学生光顾教育、文学和语文教学专业类网站。如:K12 .cn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信息整合环节二】曲词赏析
1.重点阅读[端正好],品味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妙趣。① 播放视频材料:黄梅戏《长亭送别》片段, ② 配以深秋背景,与景物色彩相对应的文字材料,学生朗诵,赏析。
2.设计问题,公布于网上,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①你认为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② 崔莺莺为何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离愁别恨?③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联系学过的诗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信息整合环节三】比较阅读
内容包括:柳永《雨霖玲》、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高适的《别董大》等诗,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不是抒写离别之情,但也是一腔柔肠满腹愁绪的诗词作品,借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情感视野。
【信息整合环节四】语文活动
①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② 试将[一煞] [收尾]两首曲词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尽量体现原作的意境。
(学生习作上传“长亭送别专题学习网站”中“作品展评”栏目)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一、引言
怎么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师和同学。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上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它却不是易事。而实际上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花的课外时间是少之又少。他们平时掌握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大多仅是靠语文课堂上的45分钟得来的。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管窥之见。
二、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课堂上就要会听,而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所以,学生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听觉和视觉并用,边听边思,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三、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
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引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语文学习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教学任务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却往往使讨论开展了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能力强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高素质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渔,在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探讨得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课堂上的研讨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只有做到这点,才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钮绪纯.新课标下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J].语文学刊.2009(13)
[2] 汪建芳.一主三导四互动――对优化英语讲评课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