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讲课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效率
一、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更多更实用的教学技巧,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较之于以往简单的课堂笔记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引入问题引导法——利用学生自己预设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果;分层教学法一将持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归组,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对历史知识了解得透彻,记忆自然也就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历史上有明显分歧的事件,如拿破仑战争、等事件,也可以将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归组,让他们进行辩论,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总之,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高中历史教学多样性的内在要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技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高中历史。
二、有效备课
1、备课是一切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
若想达到清晰授课并且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热情的进入历史学科的学习当中,备课是完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前提。首先备课是教师熟悉教材、分析教材的一个过程,而且在备课中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施以不同的教法,已达到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与任课教师互动,集体备课
每个老师由于讲课经验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所以备课时以个人备课为主。但是这种备课形式不利于融合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也不会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多少改进的空间。如果同科目的教师在一起集中备课,集思广益、各自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些教学热点问题势必在教学上都会有所提高。不过切记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其他老师讲课风格。
3、课下与学生沟通并反馈信息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是教师授课效果最直观的反应。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沟通,问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喜欢老师怎样去授课、对老师教学有什么要求意见。融合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教材情况进行有效备课。例如学生反馈中提到喜欢听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小历史故事或者历史背景,那么讲到文化史近现代科技成就中“两弹一星”时,则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多讲些研制两弹一星时候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国的研发背景。
三、有效的教学实施
1、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是在教案还是在一些教师参考资料上首先提到的都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讲一堂课之前肯定会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以往教师不会告诉学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在讲课之前明确的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知道要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后会更自主的去配合教师教学。
2、讲课中突出重点与难点
在以往的授课中,只有讲到重点或者难点时才会提醒一句,有的老师甚至不提醒那里是重点难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完这课内容时把握不注重点。尤其是在现在多样化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一堂课的内容丰富,学生光顾着看花样,教学挺新颖而忽略了教学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上加重笔墨,最好能用板书或者课件明显体现出来,让学生清晰明确。
3、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任课教师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往往喜欢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大部分教师是将书本内容提炼后转移到多媒体上,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引入和尝试如辩论赛、模拟导游形式、情景再现形式,甚至可以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将人文旅游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使其相互融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物讲解员或者人文旅游景点的导游,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去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但是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对时间内容上的把握。
4、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单调死板的课堂气氛
有的教师讲课喜欢以自己讲解为主,学生记笔记为辅。但是时间长久学生会对这样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产生一种厌倦心理,而且如果不适当加入提问过程,学生上课容易有溜号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如果教师可以多些与学生的互动,将重点内容设问,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详细讲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如果将条理清晰的内容设问,学生回答一般准确率都很高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并且教师在课堂提问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不宜溜号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5、促进师生关系,融洽的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把讲台留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味的教书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往往会导致与学生脱节的问题发生,而且会把课堂变得机械而且死板,高中历史课堂也就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可言,学生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室在教学活动中要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打造一个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逐渐把讲台留给学生,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也有着多种方案,比如教师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相关章节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中首先思考中国成为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举例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就像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制度不一样,由于西方列强进行了工业化革命,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而这时候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看到西方国家的巨大变化,被时代所抛弃,成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对象。而有的学生学生也可能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入手,比如不一同抵抗外国侵略,而是镇压国内的反外势力,就像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必定让清政府走向灭亡。通过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也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听觉和视觉两大感官共同刺激学生,另外高中历史课程只是内容太过于的繁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通过播放视频自以及一些图片的形式可以把知识点简化,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比如当教师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二战纪录片,就像当年中国的中的一些记录,可以播放以及的惨烈状况,日本帝国主义采用的惨绝人寰的?鹫?手法,以及当时中国军民处于的水深火热的状况,视频和声音的双重刺激可以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时代。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下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状况的图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烈状况是战争真实写照,呼吁学生爱好和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教师加强自身历史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的应用到历史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只有教师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会在课堂中应用自如,也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榜样,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讨论 良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9-01
课堂讨论是近几年在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前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它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的老样子,而是通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在历史教学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大教学背景下,高中的历史教学背负了更重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素质和人格品质等人文方面的修养。为了完成历史学科上的这一重任,课堂讨论必须要应用在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其知识与素质修养同时培养的作用。
一、改变死板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就很广泛,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然后是各国的历史,方方面面,内容宏达,知识精深,也正是这一特点,在历史课本的编排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也是大篇大篇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是紧张而急促的,老师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难免上课的时候过于死板,导致课堂气氛冷淡,学生兴趣缺缺。而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在讨论中,摒弃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欢快的讨论历史知识的氛围。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一种补充,更是为它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动力,完善的教学方法也减轻了老师的教课任务,让所有人都能够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而应用实践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课上应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谈论交流,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历史本身就可以被当作故事的一种形式,不过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不可变更的故事,课堂讨论时有效的利用历史故事性的这一特点,就能让高中生在日常繁琐,困倦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内心对历史的热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提升历史素养,进而提高历史成绩,促进老师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历史方面的人才。
三、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生与老师如果存在芥蒂,很容易造成老师教学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减损,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而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则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焦躁、不安、困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然后该科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偏科,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其后果非常严重。而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讨论中软化矛盾,增加师生感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栋信任的桥梁。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信任,就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接受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吸收知识并灵活应用。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无法理解,难以吸收的难点重点,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和咨询,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让师生的关系融洽和谐。
四、交换学习思维,拓展学习思路
历史对学生的思维强度要求很高。历史这门学科由于历史跨度很大,对知识网架的构建、调控、总结、掌握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足够开阔,知识网架构建必须清晰,解题思路必须完整。而将课堂讨论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的历史知识和问题,彼此在讨论中交换了思路,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个人的思想只能是一个思想,而两个人的思想加起来却大于两个思想,这是因为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思想融合创新,这样产生的思想就不止两个了,何况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交流讨论,其中学生激发产生的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线是多么的丰富鲜活。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多使用讨论的方法,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创新解题思路,多角度、多技巧、多方式、多创新的应对考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吸收是一方面问题,把它实践应用起来又是一个问题。而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正好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以分组比赛限时这种方式来解决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例如就秦朝封建君主制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每队派出一个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大家进行投票表决,选出最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清楚掌握知识结构的小组成果,由老师办法一定的奖励给每个队伍的成员。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中,学生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课堂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这种方式总结的知识和历史内容印象比较深刻,后期的整理和记忆也会比较容易。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渠道。课堂讨论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形成、心智发展和情感升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堂讨论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历史知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新时代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志乾.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25)
[2]金玲燕.浅议历史课堂讨论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8)
[3]王小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4]李玉彬;任传伟.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教师.2009(S1)
[5]李志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3)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讲评课
目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出现课堂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的倾向,只是单纯和学生对答案;有的又讲得过细,效率不高,常常起不到它该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和复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探讨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1 及时进行讲评,提高讲评效果
及时性原则是试卷讲评课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为了保证试卷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控制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学习知识和方法)并输出信息(回答问题等),通过反馈(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与评价(评分与评语)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反馈信息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反馈要及时并随时进行,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而能随时反馈,信息流通频率就越高,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作用就越大。
在每次做完习题或者参加完考试之后,学生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答案而不停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来验证最终的结果。这种情况表面,学生们都总是希望第一时间知道题目的答案。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给学生讲评,就能及时地开启师生交流,就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火花。相反,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讲评,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淡化掉,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再进行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
试卷讲评一般都要在学生完成了有关的训练后,马上安排。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堂上做的练习,争取课堂上马上讲评。比如可以利用实物投影,马上反映学生答题情况,全班同学加以分析、评分和完善。这样坚持课堂上及时评价、即时反馈,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的作用就越大。此外,当天做的练习,比如限时训练,老师当天改好,收集学生情况,做好第二天讲评的准备。同时,利用张贴答案的形式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总之,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贯彻及时性原则,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信息流通频率,抓紧一切有力时机,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想学”,这是提高高三历史讲评课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2 进行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史学知识的确定性,加之以固定章节为主的教学内容,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的评价方式,导致一直存在着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使高中历史讲评课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活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人文学科色彩浓郁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其它学科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合作学习在促进教学关系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态度要友好而平等,语言生动富有激励性;学生发言人数要多、次数要多,同桌讨论、集体回答次数要多。教师的语言要具备启发性和鼓励性,所提问的题目难度要适度,使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能够答得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个别回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要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气氛。在讲评时,老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授课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评之中。对于较为典型的题目,可以让答题比较出色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对于比较典型的错误题目,也可以让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讲述一下当时的思维模式。
3 总结经验和规律,指点解题方法
在“能力立意”的要求下,近几年的历史考试呈现出题海无涯的现状,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评的时候绝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因此,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上,老师应着眼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解题技巧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讲试卷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正确答案的肤浅层面,更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解题方法。如近年来高考题大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这一类题目学生容易失分,教师讲评时应该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首先,教会学生根据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教会他们转换信息,将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思考答该题需要调动和运用哪些知识点;再次,要教会学生整合信息,把材料信息、书本知识、主题立意等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正确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次的试卷讲评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
另一方面,通常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而个别学生在答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分析学生在答题思维上的缺陷,并予以纠正。讲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一劳永逸。只有加强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做到触类旁通,才能突出实效性。
讲评过程尊重针对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客观地分析学生答卷的基础上,对准学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结所在,恰当地选取讲评材料,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讲评材料的数量,而且使讲评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去识记,从而直接提高了讲评的质量。在试卷讲评课前,老师要做好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特别是电子阅卷机提供的试卷客观题的一系列数据,应该作为确立讲评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依据。老师对平均分、得分率、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各项选肢的分布等数据,要做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哪些题目不必讲?哪些题目应该重点讲?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之处?非选择题暴露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应该渗透哪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生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和应采取的策略等等,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以上是老师对全班学生答题情况的总体分析,远不能有效地解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还必须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试卷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馈,及时查缺补漏。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反馈信息都不尽相同,讲评课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4 结语
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位置,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以评讲课为契机,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摘 要】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态度,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主动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因此,这种情境教学法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了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经历,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下,历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能够有所提升。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更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多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优化历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妙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结合现实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脱离时代、脱离现实。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看来,历史学科讨论的是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缺少把历史知识同当前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这就使得历史教学总是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古董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历史并不是与现实割裂开来,它是各种现实的根源和依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把历史同当今的现实联系起来,要让历史知识与时俱进,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有裨益。
二、利用学生的已知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容易激发人们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完全懂的和完全不懂的事物最难以产生兴趣,反而是那些了解一点儿的事情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知的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记得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课的内容时,按照以往的经验,经济史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广大学生对于经济这一块的内容往往是了解最少的,因此自然很难对它产生兴趣,于是,笔者就思索能不能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入手。经过思考,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一走上讲台,笔者从钱包里拿出了一百块钱人民币,然后说道:“这个大家都认识吧?”“是钱”大家异口同声的答道。“钱在商业活动中被称为货币,那么你们知不知道最早的货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在现代社会,我们去买东西不一定非要使用货币,除了货币,我们还可以用信用卡、银行卡等其它的支付工具,你们知不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不需要使用货币是什么时候呢?”就这样,围绕着学生比较熟悉的货币,笔者带领学生探讨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表现的像以往那样的兴趣索然,相反,大家都显得十分积极。本节课之所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就是因为笔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会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地带领学生进入了相关新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粉笔黑板基本上构成了所有的教学器具,而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更好的教学环境下,传统的粉笔黑板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器具,如今,很多教师都开始利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能够图文并茂、声像并行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知识,这样多样化的形式显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在上课之前先从网络上搜集整理了一些近代到现代的服饰资料,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再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进行展示,从近代满清时期旧式贵族旗袍到三四十年代的改良旗袍,再到五六十年代的黑蓝粗布服饰以及直至现代各式各样的新潮服装。各式各样服饰图片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根据服饰特征判断相应的历史时期,这些问题当然难不倒学生,但通过简单问题的思考却引申出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服饰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服饰的变迁也是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一个体现,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特点。就这样,借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在直白生动的资料引领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从而揭示出更加深刻的历史感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教学活动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情境的感染来带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转变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一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要把情境创设作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技巧,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詹京花.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袁栋.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问题情境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2年第7期.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__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
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关键词: 试卷评讲 分析试卷 课堂讲评 明确重心
为了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进行总结,阶段性的测试必不可少。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让其分析试卷就很难达到总结教学的效果,这样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就十分必要。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我对“怎样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进行了仔细研究,以下是我的思考。
一、分析试卷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前提和基础
1.老师分析试卷,明确教学得失。老师在给学生评卷之前应该认真做一遍试卷,在做题的过程中标注好每个题的考点或者知识点,并且将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注在试卷上,方便在评讲过程中让学生查找和标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分析试卷涵盖了多少知识点,有没有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以便在评讲课上有针对性地对试卷中没有涉及的个别知识点进行补充测评。
老师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认真分析,对比试卷要落实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得失分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情况,并与学生交流失分原因(盲区,误区,粗心),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例如,哪些是容易马虎粗心做错的题,哪些是没有理解知识而出错的题,还有哪些是涉及主干知识点记忆的题等,都应该逐一分析,以便在评讲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更有利于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在试卷阅完之后统计学生每题的得分率,并且做好分析和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遗漏和不足。这项工作可以和个别学生私下交流,也可以在评讲课上进行。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试卷,提高自我纠错能力。很多学生在考试时过失失分很多,一次或两次没有什么,但次数多了便会逐渐失去信心,消减斗志。我们要求学生在试卷发下来以后,首先找出因为自己马虎失分的题,把分加上去,这样有助于提高自信,提醒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为了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我们让学生在评讲前对错题进行纠错,并且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找出来,把页码标注在试卷上,便于学生在以后复习中提高效率。
二、课堂讲评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和保证
1.老师应备好教案。有的老师认为评卷课,不是新课,不注重编写教案这一环节。教案是教学的设计方案,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评卷课中一样有重点,不是每道题必讲;也有难点,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突破难点;时间有限,讲试卷非常注重时效性,设计好学生活动的环节,甚至精心设计好教学语言,设计好板书。
2.主干知识是评讲的切入点。高中历史课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自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主干知识是期末考试或者高考考查的对象,从主干知识的切入符合全体学生的利益,有利于试卷评讲的时效性。
3.回顾教材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在月考试卷评讲过程中梳理教材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熟悉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学生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熟悉是学生对知识在大脑中编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提取;这个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应用过程中消化吸收知识点,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4.变式提高。学生出现解题困难,除了思维能力限制外,往往是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有障碍,仅仅讲解相关试题以外,学生恐怕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比较透彻的理解。这时必要的变式训练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没有很好理解的知识。
5.指导学生自我剖析。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中犯的较为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并请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在做题时的思考过程,让其他学生在做题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某道题目比较难,就可以请答正确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分析自己答题的思路,让其他学生觉得他能想到我也能想到,从而培养攻克难题的信心。
6.强调考试心理和应试技巧。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考试心理。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考试中不认真对待,每次考试总是考不出最好的成绩,但总认为自己能够在最后的期末考试或者高考中再认真考试,殊不知他已经养成了不认真的习惯,很难改掉。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考试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强化能力。
三、从试卷评讲中明确教学重心
1 用心沟通,用爱交流
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或是年轻帅气的男老师居多。为什么?因为他们跟学生走得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所以,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不仅是熟悉、了解他们的老师,而且还要能上好课、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力股,学生只要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培养兴趣,充满期望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意用鼓励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宣传对他们的期望,特别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给他们以鼓励。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对于那些后进生,我常说这样的话:“你很聪明,就是对待学习有些散慢,耐心些;你很踏实,只要再掌握些技巧和方法,我们的前途会很光明。”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而且在批改作业时,只要答得到位,我就批示“太棒了!加油!”这句话就象给他们注入了兴奋剂,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由于不断这样进行潜移默化的传递,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确实不错,便会向好的方面努力,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成绩的取得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前进的动力。注意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
3 学识广博,旁征博引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课上的高效控制引导着课下的高效,而课下的高效又促使课上更高效。今天的课堂,像“运动场”、“舞台”,而今天的课下,则像“训练馆”、“排练场”,用“台上”控制“台下”、指导“台下”、评价“台下”,促使“台下”勤“练功”,才能使“台上”更精彩、更高效! 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肚中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已采用多媒体形式,这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有更深的功底,不但课堂知识过硬,还要懂熟练的电脑技术,以及地理、政治等综合知识。“一根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方式已经过去,我们需迎接新的挑战。如使用创设情境法,使课堂“动”起来。在讲授选修四《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时,我先放了一段视频,即《康熙王朝》的主题曲,提问: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非常感兴趣。等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你知道“康熙”年号的来历么?假如你是康熙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同学们显得非常活跃,都想体验一回做皇帝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不仅了解了历史,也增加了见识,而且对康熙帝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以后如何评价康熙帝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能力。
在平时讲课中也适当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来激发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既锻炼了团队合作,又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讲台 学生 老师
提起“三尺讲台”,脑海中不禁浮现“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属于老师的舞台”等修饰语。“讲台”总是与老师联系在一起,而台下坐着的则总是规规矩矩的、等着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能不能也让学生走上讲台,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笔者在最近两年大胆地进行了尝试,有些许的想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10~15分钟,讲授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1.想法产生的背景
本轮新课改的第一年,教材已打破了原有的框架,教起来不再那么得心应手,甚至对某些领域完全陌生,如《必修三》中的“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追寻生命的起源”等都是与物理学、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些内容学生已学过,于是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呢?”
2.具体操作
(1)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并鼓励学生从《必修三》中自由选择课文。如有冲突,请大家谦让些,由科代表负责调解;
(2)引入竞争机制,对学生的表现打分,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3)要求授课学生在寒假期间必须认真准备,并交老师审核备课稿和课件;
(4)老师要全过程地指导每位学生。
3.效果
(1)因备课时间安排在寒假期间,从而避免了与开学后作业增多现象的矛盾冲突,不会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
(2)“小老师”为了上好课,势必会进行一番精心的准备,如翻看辅导书、上网查资料、自觉深入钻研教材,从而有助于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拓宽自身的视野。这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小老师”上课时,学生有新鲜感,大部分表现出一定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能轻松自主地学习。
(4)基本上每位同学都十分珍视自己上台“亮相”的机会,为了给同学和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获得较高的分数,总是认真准备,所以多数同学的讲课都比较成功。他们会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包含着对他辛勤付出的感谢,包含着对他能力的赞赏,包含着对一位成功者的钦佩,也包含着对成功的向往。同时,在一部分同学的心里,滋生了成为成功者的希望。这才是学习的快乐!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全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能将所知的内容有声有色地说出来,并虚心倾听其余同学的发言,这样对每个同学来说是一种相互取长补短的交流机会,无形中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6)学生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开朗而有的却腼腆,有的学习好而有的则较差,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可带领他们走出自卑的困境。
(7)在老师给讲课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可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讲课前要先给老师说一遍,老师会给出一些建议,然后进行修改,最后才给大家讲。可见,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甚至有“加负”的趋势――既要自己先备好课,还要指导学生。
(2)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即使课前准备充分,上阵时也难免会手忙脚乱、语无伦次,导致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得延长教学时间等。
(3)学生授课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书上的要求复述一遍,再配上几张多媒体图片。台上学生讲的,台下学生都能懂,自己看看书也就可以了。有一种流于形式的感觉。
(4)毕竟是学生,讲的内容总会存在一些不足,老师要在本节课剩余时间重新讲过,又感觉有种重复作业、浪费时间的感觉。
二、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涉及的任意一个人物进行讲解,时间限制在3~5分钟
1.想法微变的背景
(1)在前一阶段的尝试中,深切感受到让学生讲一节课难度比较大,课前辅导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2)本轮新课改的第二年,虽然对教材有些熟悉了,但笔者承担了跨年级教学,备课量增加,更加没有时间来全程指导学生,但又不甘心放弃对“让学生走上讲台”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
(3)看过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顾忠华老师的《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文章后,对其中提到的"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洞察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受启发”。于是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可以减轻老师的指导负担,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具体操作
(1)还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从《必修三》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介绍,并引入打分机制;
(2)要求每位学生在讲课前都必须认真准备,并交老师审核讲稿,可不做课件;
(3)讲述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还要绘声绘色地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并谈感受;
(4)讲述时要求脱稿,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因为有些课文涉及的人物不止一个,也就是说一堂课并不一定是一个学生讲述)。
3.效果
(1)精心准备自不用说。为了能找到一个感动每个人的历史人物故事,学校图书馆里已许久无人问津的一些人物传记被掸掉了上面的灰尘。通过广泛的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2)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一节历史课的开始都让学生充满期待,那应该算是良好的开始吧。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的人物介绍都要精彩,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3)雷鸣般地掌声,欢乐的笑声,若有所悟的惊讶,会不时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出。
(4)脱稿让有些学生的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挑战。
(5)老师对学生的课前辅导只需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一眼讲稿,适当剪裁就可以搞定。剩下的任务就看学生自己的背功和临场发挥了。
(6)《必修三》是一部“思想文化史”,不是以人物为主,学生的人物介绍是书上所没有的,所以内容不会重复,反倒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在课堂开始的渲染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
(7)学生讲的一些内容,老师也有不知道的,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
4.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生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准备过程中敷衍了事,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很是费一番心思和口舌。
(2)部分学生声音太小,台下的学生听不清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效果。
三、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讲述历史故事,内容不限
1.想法产生的背景
高三的总复习实在是枯燥乏味,为了不“炒冷饭”,除了避免对已学内容的重复再现,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外,为什么不能让高考生在上课的时候讲故事呢?历史故事很多呀!这样也许可以把高考复习变为一份可口“蛋炒饭”。
2.具体操作
(1)选择的历史故事要生动,讲述时要脱稿;
(2)最好能交待一下所讲故事的历史背景。
3.效果
可调节课堂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能力等。
4.存在的问题
有个别同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都要高考了,还搞这些没用的!”
四、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填充板书并进行语言概括
1.想法产生的原因
俄国谢切塔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田荷珍教授也有句名言:“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事实上,当堂课的内容应该当堂完成,当堂课的问题应该当堂解决。因此,我采用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上讲台写的方法。
2.具体操作
(1)讲完一节课后,留给学生一个好看的实用的板书(板书要注意布局得体,结构合理,提纲挈领,合乎逻辑,条理清楚等);
(2)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
(3)课堂小结时,保留板书的题目和主线,擦掉板书上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填写空白部分,并要求学生讲解或解释自己填写的板书内容,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要点。
3.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上讲台填写的方法,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和紧迫感,学生在识记知识、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时,恰好是在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刚刚理解的基础上,怀着强烈的要记住的积极愿望,此时,注意力特别集中,记忆效率高。
综上所述,学生走上讲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锻炼能力,给教学活动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
所以说,讲台并不为老师所独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4]聂幼犁.《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