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行程。是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民俗旅游活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庆文化、和信仰文化等。其中民族风情游、乡村风情游,古村古镇游,胡同老街游等以传统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民俗旅游。
一、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满族民俗文化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因素和生产力因素,开发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意义重大.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是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抢救的需要,抚顺即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又处于白山黑水之间.这片土地和北方独特的气候条件不仅为满族的先世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同时也造就了满族先民勇敢,强悍,粗犷,豪放坚强的性格.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对独具特色的满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和文艺等习俗所进行的开发。
二、永陵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众所周知,永陵是是清朝入关前的都城,因此,直到现在清永陵的建筑风格仍然保持着清朝入关以前的满族特有的风格,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现在“一宫两陵”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古迹。
从1999年至今已以游“一宫两陵”、吃“满汉全席”、穿“满韵清风”、购“吉祥如意”、穿“时尚旗袍”、看“皇家礼仪”为基本内容的旅游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开展主题为“抚顺满族风情节”的旅游文化节是以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文化节。在“满族文化风情节”的举办期间,有着特色的满族歌舞文化表演,并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而在满族民俗文化中最具发展前景的要数满族的饮食文化了。其中主要形式就是餐饮开发。如满汉全席、满族大清花饺子通过文化节和满族饮食厨艺大赛的方式进行推广。正宗的满族八碟八碗和满族小吃成为这里饮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满族食品有的已经被很多人知晓,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以沙琪玛为代表的满族糕点的开发,现已远销全国,成为妇孺皆知的喜爱产品。
在满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旗袍了,在全国各地都很盛行,不论是款式、面料、工艺上都不断出新,成为服装界经久不衰的亮点之一。除了旗袍之外的还有旗鞋、马褂、满族刺绣和剪纸等都得到了开发。尤其是香包被评为辽宁省十大旅游纪念品之一。以东北三宝为代表的人参、貂皮、乌拉草、在距清永陵不远的赫图阿拉城内玲琅满目的展示着。2006年,抚顺满族风情节组织了“旅游商品设计包装大赛”的活动。
三、永陵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满族文化已失去了其“原汁原味”
永陵作为满族的发祥地,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这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然而这笔财富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正在失去。在旅游开发中,开发者和经营者也存在着问题,随着整个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旅游景区保护与开发得不到一体,就会对旅游景区照成破坏,不再是原有的面貌。例如:为了更好的纪念满族留下的传统,满族人是不吃狗肉的,要敬乌鸦等民俗。而今,现在的抚顺等满族特色的一些地方,开启了狗肉馆,开狗肉馆的人,也大大地超过了满族原有特色的八碟八碗。
在发展清永陵满族民俗旅游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这三大效益没有高度重视。一是景区环境质量下降,随着清永陵知名度的提高,游客的承载力加大了些,在旅游旺季时,没有限制景区人数的接待量,对景区照成了破坏。
(二)旅游产品没有创意,模仿成风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大都忽视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求,基本以静态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更多的自由选择。同时,各地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基本相同,都是民俗村、民族饮食、民族文物展览等,没有体现出不同地区满族民俗文化的独特性。这种低水平、重复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也会形成旅游景区(点)的恶性竞争。
(三)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以萨满教为例,萨满教分为宫廷萨满,民间萨满。随着清王朝的毁灭,宫廷中的萨满已经基本消失。2005年抚顺市最后一位跳“火神”舞的艺人和法库县最后一位跳“撒满舞”的艺人相继去世,这两门口传身教的技艺在当地消失。随着现代化的城市不断加快,满族传统的相对居住格局被打破,许多的带有满族特色的日常用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大量的遗失。
四、针对永陵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加大对满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既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让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利用满族民俗文化。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还能带动永陵的经济,从而促进辽宁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满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清永陵应重视满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如严厉禁止编造“伪民俗”,不能为了吸引游客而丢失满族特色。对于旅游者来说,在旅游景区内应爱护满族民俗展示物,在景区应注意宣传满族民俗文化,扩大满族民俗文化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二)开发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目前很多人对满族旅游的观念已经淡化了。在很多景点已经找不到能够代表满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了。但是作为“满族第一镇”的清永陵来说有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像这些传统的饮食、歌舞、节庆现在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其实这里的任何一个景点绝非单纯的景观,它包含着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只有将这种文化内涵发掘出来,才能渲染旅游者,才能开发度假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在开发清永陵旅游产品的时候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挖掘内涵和价值。
(三)注重在开发中保护
满族文化是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的重要特色,也是当代民俗旅游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对文化的深入开发,又要保护遗产使其文化得以发展与继承。
五、结语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关键词】土楼旅游;开发现状;对策
1 土楼概况
永定土楼的规模和范围较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其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分散主要表现在数量多、分布广。永定客家土楼现存20000多座,形态种类齐全,达30多种,如三角形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碉堡式方楼、椭圆楼等。
南靖土楼是指遍布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的土楼。南靖土楼有15000余座,分布最多的是书洋镇。目前除田螺坑、裕昌楼、和贵楼和怀远楼已初步开发外,其他土楼群和单体土楼均未开发。
永定县和南靖县以土楼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两地的土楼不仅在数量占有优势,代表性的土楼群或单体土楼也独具魅力,各有特色。(如表1所示)
2 商业开发中的问题
2、随着“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土楼进一步走向了世界,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世界遗产的“名片效应”的增强,使慕名到土楼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因此带动了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土楼的景区产业化倾向日益凸显,表面上呈现得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背后却隐藏着矛盾和冲突。
(1)“捆绑式”申报存在问题
福建土楼”在申报世界遗产时采用了“捆绑式”的方式,即由永定土楼(23座)、南靖土楼(20座)和华安土楼(3座)联合申报。三处联合申请,共同使用世界遗产地这一旅游品牌形象。但是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旅游利益上的竞争关系。地方政府经常进行自我保护,更多强调的是竞争而非合作。
(2)土楼居民与游客、土楼公司的矛盾
游客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一些土楼居民存在乱收门票,纪念品质量低的现象,致使游客与居民的冲突时有发生。
政府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经营土楼,但土楼居民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优势不明显,收入较少。此外,土楼公司对居民生活区的管辖和规范引起居民很大争议。
(3)过度追求经济效应
许多居民在土楼内做起了小生意,出售着粗加工的土特产和缺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大大降低了土楼原有的文化价值,破坏了其原真性和整体性,弱化了土楼人家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氛围,损坏了土楼的旅游形象。
(4)土楼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观光游览过程中,导游人员带领游客,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度较低,这种游览方式无法使游客真正领略土楼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从而影响到游客对土楼价值的真实判断。
3 解决对策
两地在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促进土楼的长久发展:
3.1 联合发展,共同进步
永定、南靖两地的土楼群,有联合发展的可能性。两地区可以针对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氛围,在共性的条件下突出个性,尽量杜绝不良竞争、无序竞争现象,加强合作,相互借鉴发展经验。
3.2 加强官民交流
土楼管理层应定期举行座谈会,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相互交流。
政府鼓励土楼居民参与土楼景区的规划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3.3 改变旅游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
土楼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作为土楼的住户,却多以“被规范者”的身份出现。以提高居民门票收入提成、交通费用提成等方式来改善居民们的收入,可以使他们更加配合管理。
3.4 提高土楼居民素质
土楼管理层可以通过召开宣讲会、发放宣传册的方式,培养居民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对土楼开发保护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土楼居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利用职业技能实现创收。
3.5 重视民俗文化建设
现存土楼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是旅游发展中的一大特色。注意保护民俗文化,定期举行弘扬民俗文化的专题讲座,并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土楼民俗结合起来,举办民俗活动;减轻商业化对土楼文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俗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老年;潮汕
随着社会改革和转型背景下,社会老龄化不可避免地到来,中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活动状况间接反馈着区域性社会生产力的稳定情况及转入老年后生活质量与社会健康等问题。潮汕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观念和信仰,造就了潮汕民众独特的民俗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中老年人群对休闲体育的参与现状有什么特点?研究潮汕中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活动现状与特点,可以为研究潮汕地区中老年人体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潮汕休闲民俗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潮汕籍民众与广东省其他地区民众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潮汕民俗文化、体育价值取向、休闲体育等方面的资料,确定研究方向。1.2.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问卷根据为广东省体育局《潮汕民俗舞龙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对潮汕四市(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和广东省其他地级市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发放回收812份调查问卷中,抽取41岁以上中老年人问卷293份。其中来自城镇的居民占34.13%,来自乡村的民众占65.87%,男性占60.41%,女性39.59%。其中潮汕196份,珠三角34份,广东边远城市及省外问卷63份。问卷经过重测法,随机抽取20名调查对象,在问卷回收后第三周重测,重测信度达89.66%。1.2.3数据统计法:采用EXCEL和卡方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1.2.4逻辑分析法: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独特的潮汕民俗文化特点分析
潮汕地处广东东北部,位于国防门户,远离省城的东北边陲。潮汕居民是古代的东夷人,闽粤人、南粤人,不断从东北和福建迁入的移民构成。[1]历代不断南迁的北方移民使得潮汕平原不堪重负。北方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儒家文化和后期形成的海洋文化千百年来不断地晕染,形成了现代独具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2]中华的儒家文化在潮汕地区保存完好,在独特的潮汕地理环境和民俗民风晕染下又展现了独特的风格。2.1.1潮汕民俗文化具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性:浓厚的乡土地域性,强烈的血缘意识区域性是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文化形态的原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和基本特征。古代中原移民带着中原正统的农耕、狩猎的文化在潮汕地区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3]。近代潮汕人多地少,潮汕人非常依赖有限的土地资源,他们安土重迁,注重血缘和地缘,地理环境的原因导致聚族而居的封闭性和远在他乡时对同乡关系的重视。受传统的农耕文化影响,潮汕地区有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男人是氏族中的香火,是家族的顶梁柱,男人的数量越多,则这个姓氏族群人丁兴旺,在地区中越有势力,有地位。[4]2.1.2潮汕民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特性潮汕地区水系资源丰富,山区河流密布,平原河网纵横,湖泊交错,[5]漫长的海岸线也为潮汕人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地势的原因,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历来有很多迁移海外的侨胞。潮商是潮汕地区最明显的海洋文化的产物。因此海洋对潮汕地区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培养了潮汕民众敢闯敢拼,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同时由于历代水灾、旱灾在诸灾害中的危害最甚,科学知识落后的古代潮汕人把希望都寄托在神明上,信神至诚,因此,直至现代,潮地所祀的地方神灵,尤以祀奉安济圣王(水神)、风雨圣者(风雨神)为盛[3]。2.1.3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潮汕地区各个地方的民俗都有固定的民俗规约:有固定的祭祀展演日期、模式和独特的传承方式,一切均围绕着祭祀时“悦神”的需要而进行,这种民俗规约不见文字的记载,但整个姓氏或族人都孰能知晓,并且能自觉按照这样的规约严格遵守,世代更替,传承了千百年。潮汕各地区的民俗传承至今仅是靠氏族头领的言传身教。氏族的头领是氏族里非常有名望的长辈,他们是氏族里没有官印的权威人物,几乎他们的行为就是模范,他们在民俗活动中的言行就是氏族在祭祀中不可触犯的规约,在他们手里似乎有一把看不见的权杖,一代传一代[4]。
2.2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概况与特征
2.2.1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分布概况从表1可以看出,潮汕中年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多达26个,其中现代体育项目比较集中在羽毛球、骑自行车和篮球等项目,以个人项目居多。而民俗体育项目则集中在拔河舞龙、龙舟和武术太极拳等项目,以团体性项目居多。老年人参与现代休闲体育项目较多集中在中长跑、骑自行车和羽毛球等个人项目,民俗体育项目则更集中在舞龙、龙舟和打秋千等团体性项目。我们可以发现中年人在工作日与周末业余时间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而老年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都集中在年俗节庆的小长假。这种情况与其他大城市中老年人的活动比较,参与现代项目的情况较为相似,如慢跑、骑自行车、羽毛球等,但潮汕中老年人群更多地参与民俗体育休闲活动,如舞龙、划龙舟、打秋千、武术等项目[6]。为比较潮汕中老年人群和不同地区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不同,把珠三角和广东其他边远城市的中老年人群的情况做为比较数据。在所有参与的293个调查对象中,在41-60岁中年的人群中,每周参与一次体育活动的人数的比例,三个地区有显著性差异,K=6.75,0.01<P<0.05,潮汕中老年人群的比例最小,为17.33%。在60岁以上老年的人群中,每周参加2-3次体育锻炼各地区人数比率有显著性差异,潮汕所占比例最小,仅占26.09%,而珠三角老年人比率最高,达70%。当把数据合并起来,发现珠三角老年人群每周2次与2次以上体育锻炼的达80%,而潮汕老年人减少为43.48%,而每周参与一次到一次以下的比例上升为56.52%。见表2。纵向比较以上数据,三个地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越大,呈现出不同的升降态势:生活节奏比较慢的潮汕地区的人群年龄越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越小,而在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珠三角地区,年龄越大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比率呈现大幅上升。显然,在老年人群,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已经不是影响体育休闲频率的主要因素。其他边远城市的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锻炼频率也有所回升,可见地区经济状况也不是决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频率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群经历的年代较久远,接受地方的文化熏陶更长久,参与体育休闲数据的差异可能是地方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不同造成。2.2.3潮汕中老年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研究数据显示(表3),三个地区的中老年在工作日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小长假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没有显著性差异。潮汕民众e(中年)年龄段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工作日的业余时间和周末的时间,而节日长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f(老年)年龄段的活动时间大多集中在周末业余时间。2.2.4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其他地区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陪伴比较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各地区中老年人群活动参与的数据变化,把各个年龄段的活动陪伴的数据罗列出来,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三个地区的数据比对分析发现,三个地区的青壮年、中年和老年年龄段的人群更倾向于和和家人与亲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其中青少年年龄段的活动陪伴有显著性差异,潮汕青年人更多地选择与朋友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详见表4。亲友一起参加,D随意和陌生人组合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三个地区的人群在选择休闲体育的陪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青少年人群更多地选择与朋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青壮年、中年、和老年人则更多地选择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潮汕地区的人群随着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参与休闲活动,虽然数据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但这种数据呈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导致的这种差异不明显。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隐约看到,潮汕人中老年人群更具有强烈的血缘意识,中老年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伙伴的选择更倾向于亲戚家族成员作为陪伴。从本课题的大数据显示,潮汕青少年与其他地区的青少年参与休闲体育的特点大致相同,这可能是在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与作息制度作用下的结果。从潮汕中老年人的数据的不同趋势,可以看到不同区域性的不同的参与特点。民俗文化不同,造成了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体育价值取向的不同,为了研究这种数据差异的根源,不妨回到潮汕民俗文化的根源来探讨造成这种体育参与现象不同的原因。用占据主要思想的儒家的体育观来解释潮汕中老年人群的休闲体育参与现象。在儒家的体育观里,以内省、内悟、内观为手段,重视体育对个人品质和素质的塑造价值,自身的道德修养价值,关注调身、调心,[5]通过身体的整体动作,来调整内在的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6];在“中庸平和”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便会会出现“胜亦可喜,败则无忧”的胜负观,以和为贵,维持和协调人与己、人与群体、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因此潮汕人在项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儒雅、表演性质和团体项目,例如:武术中的太极拳、气功、舞龙、英歌舞等项目;随着年龄越大,潮汕人越来越重视家族姓氏和血缘的关系,越来越倾向于家族化的活动;潮汕民众重经验,追求稳定、不求变化、知足常乐,[6]因此在儒雅的价值观里,潮汕人在身体健康允许的状态下,更倾向于选择儒雅的个人品质和素质的提高方式,如美术、书法、或者是潮乐等,休闲体育并不是人们休闲的第一选择;而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动力更显现在岁时节庆的民俗祭祀活动中以悦神为目的的民俗祭祀舞蹈,例如:岁时节庆祭祀的舞龙、舞狮、布马舞等大型的民俗体育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潮汕民俗文化是以中华儒家文化为主流,具有浓厚的乡土地域性、强烈的地缘意识和血缘意识的农耕文化特性;具有海洋文化特性;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3.1.2潮汕中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体育有如下特点:休闲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羽毛球、中长跑、骑自行车和篮球等项目,参与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是舞龙、龙舟、拔河和武术太极拳等民俗休闲体育团体项目;潮汕中老年人群参与随着年龄越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越小;潮汕中老年人群倾向于民俗活动中具有悦神功能的“祭祀”舞蹈;随着年龄越大,潮汕民众越倾向于参加家族性团体的休闲活动。3.1.3潮汕中老年人群倾向于休闲体育对个人品质和素质塑造的价值;注重族群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维护族群间的团结与稳定,打造和谐社会的价值功能,;倾向于儒雅、稳定、知足常乐,调节生活娱乐身心的价值功能。
3.2建议
潮汕民俗文化是在潮汕地区开展休闲体育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的选择、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等做到结合地方民俗特色灵活应用;在中老年人大力宣传体育休闲的价值与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培育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在组织休闲体育活动时,应吸取地方民俗体育活动的精华,剔除糟粕,运用科学的表演方式和训练方法,引导中老年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组织中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时应考虑中老年人年龄段的特点,在中年人群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现代休闲体育项目,而中老年人群则应多开展简单易行的个人项目,比如羽毛球、骑自行车、中长跑等,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可以考虑应季应时地开展舞龙、龙舟等团体性项目;在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工作日及周末时间开展短期的体育休闲活动,大力开发节假日长假的休闲体育市场。这样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开展民间休闲体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更广泛地得到民众的支持,效应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154.
[2]刘钊.论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潮汕文化特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76-77.
[3]马林芳,王建平.当代潮汕文化变迁中的文化适应[J].探索,2005,6:70-72.
[4]孙虹,周进国.潮汕民俗舞龙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2:60-63.
[5]潘哲浩,陈浩庆等.潮汕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6:40-43,47.
[6]陆启瑞.上海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7]胡素梅,苏克强.《论语》之养生思想解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2-15.
关键词: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文化品牌;现状研究
一、糖球会的起源及发展
(一)糖球会的起源
相传,明朝期间,青岛海云庵附近的湖岛村,四方村的老人经常梦见观音将要来四方区定居。几天之后,海边上果然飘来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座观音像。村民们认为观音真的显灵,便拖着大树和观音像从海上往四方运。结果当走到海云庵时,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大树就是拖不动,大家普遍认为是观音选择了这个地方。于是,观音像就在这个地方被安定下来,人们也养成了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在海云庵开庙会祈福的习惯。由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糖球是美好和团圆的象征,于是糖球就逐渐在海云庵庙会中兴起,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象征着美好和团圆的糖球逐渐成为了庙会的象征,于是人们把庙会更名为“糖球会”,糖球会由此兴起。
(二)糖球会的发展
1.海云庵庙会阶段(1949年一1989年)
建国之后,海云庵庙会延续了古老的庙会形式,跟以往的庙会性质相近,依然是烧香、祭拜以及以糖球为主题。在这一阶段,糖球会的规模和形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也不仅仅是局限在青岛市民中间的庙会,其游客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青岛周边的区县以及其它地区。
2.海云庵糖球会阶段(1990年一2004年)
经过建国之后的逐步稳定发展,青岛糖球会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于是,在1990年,青岛市四方区政府以政府的名义出资对海云庵这一地区进行了修复和调整。这样,海云庵糖球会就不仅仅是糖球的盛会,还是一项以糖球为媒介,能够很好的突出文化传统,能够很好的将人文与社会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3.海云庵民俗文化特色街区阶段(2005年至今)
为了更好的提升海云庵糖球会的知名度,在2005年,四方区政府建设了以海云庵为中心的文化特色街区。海云庵糖球会的社会知名度也逐步上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60年来,海云庵糖球会实现了由传统庙会到新型旅游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特色街区的转变,也实现了由全国百项重点旅游节庆到中国十大民俗节和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升级。
(二)2017年糖球会概况
萝卜・元宵・糖球会素有“岛城新春第一节”之称。节会期间,惊险绝伦的杂技、奇人绝技让市民们大开眼界;茂腔、柳腔等传统曲艺专项演出让老青岛们如痴如醉;萝卜雕刻大赛、元宵制作大赛、狮王争霸赛更是将节日的气氛推向。
节会分设萝卜、元宵、糖球、美食小吃、商品推介和娱乐互动体验六大展销区,摊位500余个,商户260余家。美食小吃街上,除了青岛传统老字号外,印度飞饼、榴莲酥等东南亚美食,山西碗秃等内地美食,蚵仔煎等台湾小吃纷纷亮相;新出的红烧肉糖球则让市民直呼“脑洞太大”。
二、糖球会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注重太多而忽略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海云庵糖球会确实加入了许多文化特色项目,但是从全国各地请来的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难免掩盖了海云庵本地的文化特色,古老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当地的文化背景不能很好的展现出来。
(二)社会知名度不够
虽然在糖球会期间,这一民俗活动会在各大网站,新媒体平台进行介绍与宣传,但是在整个一年的时间周期里,不能进行很好的宣传,形成一段传播的真空期。这就造成糖球会社会知名度不高的问题。
(三)没有很好的创新活动
青岛市海云庵糖球会仅仅局限在海云庵这一较小的地区,不能将范围进行很好的扩大。其次,糖球会的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良好的创新。
三、对于糖球会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一)深入本地区特色文化研究
糖球作为这场传统民俗节庆上的主题,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青岛本地的高家糖球以种类繁多、口感质量超群最受欢迎,并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好优质糖球的工艺、保护好地域特色戏曲、挖掘民俗技艺传承人才能继续将品牌主题传承下去。
(二)注重品牌的推广
由于糖球会在冬天举行,想要针对外地的游客就显得极为困难,因此。必须通过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做好宣传,然后建立健全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能够让游客满怀期待的到来,开开心心离开。
(三)创新活动的体验形式
传统的民俗活动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受众游客需求,这就需要给传统的形式注入新鲜的活力与血液。这就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保留传统的民俗文化基础上,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与创造,使其更好的展现给大家。
关键词:A;西府方言;图腾崇拜;经济文化
一、西府方言概况
西府位于陕西西部,地理位置与现在的宝鸡地区相当,并包含甘肃天水部分地区,位于渭河平原西段,该地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鲜明的人文环境,史前人类足迹生息相传,该地处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处,保留了两种文化的叠加,语言资源丰富,民俗文化突出,尤其是反映人们衣食住行的词语丰富多彩,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A”字意义分类
西汉毛亨、毛苌对《诗经》做的注释中“A”为,大也,AA然 。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对“A”的解释是,大笑也,从口至。后来演变中包含了“啮”字的义项,即“咬”的意思。如:“虎尾,不A人”等等。
(一)“大笑、笑的样子”的意思
1. 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毛诗・国风》
2. 下官遂作而谢曰:“沧海之中难为水,霹雳之后难为雷。不敢推辞,定为丑拙。”遂起作舞。桂心AA然低头而笑。《游仙窟》
3. 忽见梁将军,乘车出宛洛。意气轶道路,光辉满墟落。安知负薪者,AA笑轻薄。《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七》
4. 老奴A的笑道:“爷在厅院,跟我来,不怕狗咬。”《歧路灯第七回 读画轩守候翻子史 玉衡堂膺荐试经书》
(二)“咬”的意思
1. 履虎尾。不A人。亨。……履虎尾。A人凶。 《周易・第十卦履天泽履乾上兑下》
2. 吾子搏一虎而群虎皆出,吾以矢射之,其弓不扬,为虎所A,而伤其臂。 《天禄阁外史・卷七》
3. 一夕,虎入县廨,A所蓄羊,弃残而去,宰即以会客,彭亦预召。《青箱杂记・卷一》
4. 其于广东、云南皆受事于万难措置之时,履虎不A,权略有足称焉。《清史稿卷三十三・列传第一八》
5. 罗浮有哑虎,不啸不A。《广东新语・卷二十一・兽语》
6. 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A噬 《聊斋志异・卷五》
(三)“伤、受伤”意思
1. 盖由热啖纡其腹。而杜康A其胃。《艺文类聚卷第六十五》
2. 邦佐复任以来,G恶不改,益肆凶残,^类,A人毒于猛虎,《炎徼激闻・卷二》
3. 乃制火器猎虎,最后获一虎,左牙折,知为A父者,烹之,告父墓。《清史稿卷四十八・列传第二八五》
(四)北方少数民族佛经书中人名、族名、地名、山川、河流名等
1. 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A、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A、于尼护等,胜兵可二万。《北史卷九九・列传第八七》
2. 复立薛延陀内俟斤子也A为小可汗。《北史卷九九・列传第八七》
3. 龟兹国,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白,字苏尼A。都城方六里。胜兵者数千。《随书卷八三・列传第四八》
4. 其秦王、齐王下领三卫及库真、驱A真、车骑并准此。《旧唐书卷四二・志第二二》
5. 发其千骑并回纥万人,进至曳A河。《新唐书卷一一一・列传第三六》
6. 陀摩驮那(八十六)A地夜那(八十七)阿波罗没o世(八十八) 《宝星陀罗尼经卷第二》
三、“A”字的文化内涵
(一)“虎”图腾文化含义
“A”在西府方言中的意思和字书记载的意思稍有不同,是“大笑、笑的样子”和“咬”的意思的叠加即“狼吞虎咽式的吃相”,该方言词被一些专家认为是“粗俗欠雅”没有收录到一般的方言词汇书籍中,而景尔强教授编写的《关中方言词语汇释》一书却有收录,并做了解释。例如:
1. A一碗热干面,喜气洋洋。 2. 饿的不行了,多A几个蒸馍。 3. 走,A羊肉泡去。
在以上三句话中“A”是动词,描写人大口吃食物的样子,就像动物吃肉一样。该词在表示“吃”的意思时,从先秦时期到民国,能和“A”字搭配的对象主要是“虎”这种猛兽,老虎吃食的样子比较残忍,能将动物的肢体撕碎,再大口地吞咽下去,所以西府地区的“A”其实有模仿虎吃食的样子,是一种原始的农耕文明下对图腾文化崇拜的延续。渭河流域是虎文化的发源地[ 李强 《伏羲虎文化与宝鸡民间美术的渊源》 出自《文教资料》2010年12月],伏羲氏族就生活在当地,而伏羲氏族尊“虎”为图腾的观点民俗学家早已考证有“虎伏羲”之说。在西府地区民间有很多关于虎的元素,如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护手、彩绘泥塑虎、百岁虎、面虎、虎头挂片、虎纹窗花等等这些都是当地人对虎文化崇拜的体现。
(二)自然生存文化含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西府地区的民众也摆脱不了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A”字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吃食物的样子,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映。西府地区民风淳朴中带有彪悍,带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质,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A”字在北方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河流、山川等命名中用的比较多,占到85%。这也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豪爽、彪悍的性格。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西府地区的人们就带有了两种文明的烙印。反映到人们的饮食文化中也就有“A”字的存在。
(三)社会经济文化含义
“A”字既然有“狼吞虎咽式的吃相”意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衍生出来的饮食文化要讲究餐具大,饮食的场面大,食客的心情要好能烘托出吃饭的喜庆氛围。在西府地区讲究吃饭用大碗,大碗豆腐脑儿、大碗干面、大碗喝酒、吃大席、吃大锅菜等等,这就需要如何开发“A”字背景下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人们在参与、品尝西府饮食文化中对自身精神、情感、内心世界产生的愉悦感受,这种感受主要包括观赏价值、娱乐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信仰崇拜价值等等。这就需要突出饮食文化的品牌建设、饮食文化的品种开发、饮食文化的旅游消费建设等等。
综上所述,从“A”字的书面意义以及在西府方言当地使用的实际意义,体现了该地民众的三种民俗文化含义,从“虎”的图腾崇拜到西府地区民众生存的自然形态,再到社会交流的经济形态,代表了当地文化的一种发展演变,对认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维慎 王峰.从“A”和“啖”看古人饮食的豪爽性.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23卷(2期).
[2]王超 陈清利.浅论“A”和“扎势”.安徽文学.2008.5期.
【关键词】周村古村落;民俗保护;社区开发对策
山东省中部的淄博市周村区,有一条铺满青石板的路,路边皆是明清时期古色古香的店铺,店铺安坐着一位或几位手工艺人。古村外面立着“天下第一村”的牌坊,牌坊上的颜色已经有些消褪,但依旧巍峨矗立,依旧在今天散发着它不变的魅力。周村古商城,一个在风雨沧桑中依旧不变的古镇,总留给世界太多的问题,太多的思考。
一、周村古街民俗文化资源概况
周村古街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根据实际考察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把周村古村落的民俗文化分为以下几类。
建筑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它能够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各时期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山东淄博周村的古文化街的实地考察,我们也见识到了许多的关于古街的古建筑民俗文化。许多建筑内部的装饰也都保留了建筑的本色,十分古色古香。大都保持了自身的风格。身在其中,会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沉浸其中,仿佛能感受的到周村古街的先人们的悠然的生活态度。如果可以,真的想在其中停留多些时间。
淄博周村大街除了各种古代建筑以外,还有就是数不清的玉器店、石艺店、古玩店和服饰店。当然最多的店面还是周村烧饼。周村的烧饼店,许多都是现场做工,供游客来观看。许多的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亲自做周村烧饼的乐趣。现在,周村烧饼,对于周村人来说已经不是一种美食,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被传承的非物质文化。走在周村大街上,漫步其中,不远处就会有一家周村烧饼的店面,许多热心的商家还会让你品尝,第一次走进周村大街,也是第一次在周村古街品尝到周村烧饼。很多时候,还未进到店铺,就已经被烧饼的香味深深地吸引到了。所以,对于周村人来说,烧饼真的是一种凝聚许多文化因子的美食,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资源。
现在,大部分古街人民还在继续传承先人关于烧饼的做法,无形之中会将古街的物质文化资源发扬光大,这既是古街人民的物质财富又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现在淄博周村的烧饼已经走向了全国,在市场中很有吸引力,希望周村的这一物质文化资源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二、目前周村民俗保护与社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困扰周村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权问题。周村保护工作难以进行的很大原因就是大部分建筑是属于个人私有财产,而进行建筑的修补工作需要大量的经济财产支持。然而大部分村民并不能一时间拿出如此多的财产。如果寻找政府的帮助,一方面周村有太多这样的急需修缮的建筑,政府财政方面可能一时间不能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另一方面,建筑群仍是归私人所占有,用公共财产去给私人财产提供支持,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很多政府采取了这样一种方法,那就是回收建筑的所有权,使其归为公共财产,这样修缮保护工作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要想统筹建设周村和新村,就要明白它们各自所起到的作用,各自有哪些功能。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周村的名声吸引游客,而让新村的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服务于前来的游客们,充分做好前后的衔接,两全其美,各有所得。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古村原有的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特性,充分开发特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对新村建设做好规划,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完善旅游的基础设施,衣食住行等方面药要格外重视,当然还有纪念品等等。同时,这些设施应建在新村,避免对古村落的过度开发而影响其文化氛围。
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会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现如今我国的村镇基础设施发展并不令人乐观,造成了城乡生活差异大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并没有把农村基础设施真正当作重点工作抓起来,缺乏管理和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没有得到保障,只是进行无关痛痒的小修小补,临时性支持较多而没有系统的政策支持,导致现代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要想缩小城乡差别,就要完善小镇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建设,网络建设,饮水保障等。
三、周村民俗与社区保护对策
(一)维持周村的整体风貌,对部分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
首先,对当地的建筑的数量,破损的程度以及如果修缮需要的资金和工作量等进行仔细调查,登记在册,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古村落的建设拿出具体修缮方案。一方面要尽量保留原有的风貌,在此条件下就要求我们尽量采用与原来相似的材料和技艺,维持原有的外观;另一方面,要着重对内部设施如水电网络停车位等进行改善,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另外,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措施,在结合周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尽量不使村落闲置。
(二)亮出周村古商城古街道名片,提高知名度
周村古街文化资源丰富,大染坊、旱码头等影视资源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此外还有杨家大院、状元府、魁星阁、民俗展览馆、艺术博物馆等实体建筑,这些都是周村的名片,是能够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财富。要善于抓住细节,处理好细节,对照片、文献、口述历史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保存。
面对周村古街群众性参与的文化活动缺乏的现状,在周村景区,我们可以增加参与性项目和举办多样文化交流活动,进而活跃古商城氛围;通过报刊、互联网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创意周村文化广告以扩大古商城影响。顺应时代号召,将周村古街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如鲁商精神的研究宣传,周村烧饼历史展示。此外要注重不断提高周村古商城旅游服务质量,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引进国内外老字号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尽最大努力把周村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文化自信。
(三)出台保护规划编制,处理好古街与周边社区关系
古街与周边社区开发的矛盾显现出来。要实现周村古街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地政府除了要加大宣传,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之外,还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有序规划。
(四)构建生态博物馆,积极面向广大青少年
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法国。此后,作为一个重要的博物馆概念,其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着重大影响。生态博物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机关和本土居民共同设想、共同规划建设、共同经营的一种实用工具。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人们将文化遗产转移到一个特定的实体建筑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要保护的这些文化遗产脱离了它们的所有者,同时也脱离了它们所处的最初环境。而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它最大的亮点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点之上:将文化遗产原滋原味发展,将其最初的面貌保留在它所处的社区及环境中。
走在曲折悠长的周村大街上,你会发现两侧的店铺招牌格外醒目,一旦走进各个商铺,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如丝绸店、瓷器店、木雕店等会吸引无数游客。但也存在不少店铺商品重样、现代化过强问题。为吸引更多游客,周村古街可以借鉴台儿庄古城做法,所售商品种类要确保多样性,以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为主,虽然设计变了,但是工艺不变。通过不断融入现代气息,满足现代人喜好,促进周村古街向这一正确方向发展。要加大对古老手工艺传承人的扶持与鼓励,做好宣传,促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此外要尽可能减少与社区及周边环境的冲突,将周村古街的发展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最重要的一点,文化遗产传承的希望在青年,重任在青年,周村政府要积极联合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前往周村古街参观学习,进行社会实践等,借鉴朱家峪古村建设经验,逐步形成周村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创新理念。
四、淄博周村古村落民俗保护与社区开发展望
古村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在古村落的保护和社区的开发过程中,依照其自身的优势对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一个周村古街独特的品牌,并依据古街自身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增强古街的独特性。社区的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不可避免,但是社区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古村落的历史遗迹及文化传统带来损害,对现在的古街造成不良影响。掌握开发力度,重在保护合理开发,从古街当地实际出发,最大程度减少对古村古街的破坏。淄博周村古街如何在文化传承和社区文化的开发中彰显自身特色,与当地居民对古街文化的热烈拥护和强烈的责任感不能分割。在对古街民俗文化保护和社区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彰显古街鲜明文化特色,增强当地居民对古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村落的民俗,领悟到古村落的精神价值,感悟广大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国劳动人民不怕劳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保护古村落民俗文化与合理开发社区是一件利在当前、泽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关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也是塑造民族个性与品格的重要环节,让我们高举保护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强对古村落民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社区,使得古村落能够继续散发生机与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德刚.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北方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罗杨.守望古村落[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3]王恬.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现有古村落的民俗保护与社区开发研究――以淄博周村古街为例。
1.1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旅游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做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的研究。例如,山东师范大学李东成的《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1],作者侧重于探讨山东民俗旅游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陶思炎的《略论民俗旅游》侧重探讨民俗旅游的定义、分类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原则[2].王祥玉在《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我国民俗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又具体阐明了如何抓住重点开发地方性民俗旅游,最后阐述了开发民俗旅游的必要性[3].而广西师范大学彭谊的《民俗旅游开发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4].以上诸例充分说明民俗旅游正成为越来越热的研究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事业中来。本文是在综合介绍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2民俗及民俗旅游的界定。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开发利用独具特色、旅游功能强大的民俗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和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旅游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活动,是一种体验异地民俗风情的旅游活动。同时它也以强调旅游活动的体验性而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区别,这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背景两方面的体验。民俗旅游是人们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风情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旅游的乐趣[5].
2、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2.1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传承性强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影响广泛、开发较早、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以山东文化为主体。山东文化又称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又包括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涌现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墨子、管仲、晏婴、孙子等贤哲圣人。他们是齐鲁文化的奠基人。
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以“礼”为形式,以“天人合一”为目标,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其中孔子创始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爱国诗人辛弃疾、李清照,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等,既是齐鲁文化的继承人,也为丰富发展齐鲁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山东人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礼让待人、吃苦耐劳、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传统美德,其源盖出自齐鲁文化[6].
2.2民俗旅游类型多样。
民俗旅游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2].根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山东的民俗旅游可以划分为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旅游。
3、山东省各种类型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省内推出了许多民俗旅游精品线路。例如,日照市王家皂民俗旅游度假村、淄博市周村民俗游、岱岳区下港乡马蹄峪民俗旅游村、济南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章丘市朱家峪民俗旅游区、莱芜王石门民俗村、滨州惠民县胡集书会、泰安市邱家店镇生态民俗旅游,日照市山海天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日照市董家滩旅游度假村、日照市吴家台民俗旅游度假村、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潍坊市安丘石家庄民俗村等。山东省民俗旅游主要分布在日照、淄博、泰安、济南等地。根据山东省的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山东的民俗旅游分类如下。
3.1民俗博物馆旅游。山东省在地方风俗集中而独特的地区,专门成立了民俗博物馆,供旅游者集中观赏。如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目前山东已有170多个民俗博物馆,数量多,种类全。
3.2节庆民俗旅游。山东的节日民俗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们对于旅游者都有着极高的观赏和品味价值。为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山东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等。此外,还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济南千佛山庙会、泰山庙会、淄博灯会、滨州胡集灯会等。其中济南千佛山庙会,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闪耀兴国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泰山庙会则是以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传教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岱庙一带还形成了许多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
3.3婚俗旅游。婚俗旅游一般有三种行式:一是参观婚俗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参与婚俗活动。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婚礼。这些活动都极富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3.4渔家乐。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味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并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推出了以“吃渔家饭,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自1990年开始,举办的荣成国际渔民节融文化、娱乐、经济为一体,以弘扬海文化为主题,以体验荣成渔家生活为基调,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为目的。荣成渔民节举办了耍龙、划船、海上灯会、文娱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演出了“渔鼓催春”、“群龙闹海”、“八仙过海”等海味十足的游艺节目,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1].
3.5农家乐。参与“农家乐”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活,欣赏农家小戏,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乐”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的比较好,其中泰安的埠阳庄开展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3.6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旅游。山东的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有济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等地。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景区还不多,但是发展潜力很大。
4、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民俗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是目前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民俗旅游资源重开发不重保护,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和社会效益,有些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4.1市场调研少,产业化程度不深。民俗旅游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长官意识,忽视了民间节庆活动的自发性、群众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主办者、协办者和承办者往往都采取“拉郎配”的形式,不了解广大参与者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6].
4.2忽视地方特色,创新内容不多。较长时间以来,许多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人文旅游资源改造建设相结合远远不够,一些主办者也很少考虑这一点,盲目模仿。民俗节庆活动相似化和庸俗化严重,某些景区(景点)的民俗节庆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民族歌舞。缺乏创新,而且品牌意识不足,有些民俗节庆活动的时空布局不合理。以济南为例,春节黄金周期间,大明湖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趵突泉灯会相继登场。两大名胜都打民俗牌,一个有“乾隆游大明湖”一个有“乾隆游趵突”两个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4.3民众参与不多,营销手段有待提高。许多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者都以当地市民为主,外地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参与的形式也以散客为主,团队很少。这说明山东民俗旅游在宣传、包装、促销上都有待提高。山东省虽然已经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打出了“好客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口号,但有些富有特色的景区、特色节庆活动仍不为人所知,或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极小。例如肥城桃花节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使得肥城桃花节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此外,山东的民俗旅游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真正使得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很少,这也是山东民俗旅游吸引力低的重要原因。
4.4民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山东有多处景区(景点)出让经营权限,把景区(景点)交给公司经营开发,由此导致了诸如文物保护、收益分配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三孔”管理体制变更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问题。在2000年12月6日至13日的卫生清理活动中,孔府、孔庙、颜庙等处出现了用水冲刷硬物摩擦擦拭文物的现象,使三处古建筑群的22个文物点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损坏严重。很明显,“水洗三孔”的做法不是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做法。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也认为“把世界遗产和国家文物交给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家文物保持法”.事后曲阜市委市政府对文物管理体制也进行了重新确定,“三孔”文物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由曲阜市文管会统一负责,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三孔”的管理工作立即停止[7].[ LunWenData.Com]
4.5“内讧”式的不规范竞争。相似区域共享的民俗旅游资源被不规范的内部竞争分割,不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同时分流了客源市场。济南春节黄金周期间的“乾隆游大明胡”“乾隆游趵突”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却定位在“山东民俗旅游第一村”.首先,二者都以“民俗旅游第一村”命名,不利于突出特色;其次,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既然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毫无疑问,它也是“山东民俗旅游第一村”,王家皂以此定位,不但重复,而且笼罩在石家庄民俗旅游村的“阴影”之下,给旅游者的印象是: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只是山东第一,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才是中国第一,如此以来,不利于对外宣传促销[1].这些也都存在景区(景点)各自为政,重个体得失轻共同发展的问题。
4.6门票定价缺乏全局思想。很多地方只重经济利益,忽视游客的可接受能力和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以“蓬莱阁”为例,2001年11月,蓬莱阁景区宣布门票涨价,不少游客只远远看看就算到此一游了。景点不断涨价,使得景区旅游总体报价提高,反而降低了旅游收入[8].
4.7民俗旅游纪念品欠缺。现在许多旅游纪念品质量粗糙,工艺水平不到位,而且大同小异,真正作为民俗旅游纪念品使旅游者欣赏的很少。而像捏彩人、剪纸等以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工艺则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缺少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大大降低了旅游地的经济收益。
4.8景区(景点)季节性太强,旅游发展滞后。山东省四季分明,旅游地季节变化性强,也就造成了山东旅游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山东民俗节庆活动众多,但很多都集中在春季或黄金周期间,其余时间游客稀少,门庭冷落。
5、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5.1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山东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可开发的民俗活动比比皆是,论文格式但如果我们思想不解放只会坐失发展良机。民俗旅游的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文化特质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5.2突出独特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它们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突出民俗旅游资源本身原有的特征,有意识地保存和增强这些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工作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
5.2.1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本土特色,任何过分修饰和全面的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旅游资源来说,这种做法只能消弱它们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有关实物的重建也应注意尽量反映其历史风貌,而不能代之以现代的建筑风格。
5.2.2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应以特色为依据,突出各地区的民俗旅游特点,设计和推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购物品。否则,总是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弄得一样的景观到处建,一样的产品遍地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难具有什么特色,当然也谈不上长久的吸引力和长远的效益[8].
5.2.3努力反应山东的文化特点在民俗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中,强调地方化、民族化,保持当地传统风格,也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利于当地旅游形象的树立。对山东民俗旅游业必须突出文化特点。首先,开发和经营者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有较全面的理解,对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能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类民俗事象,发掘民俗旅游资源。其次,民俗旅游项目应创造民俗文化的氛围,以便让旅游者能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受。最后,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要具有民俗的“神”,还应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从而把民俗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表现出来。
5.3观赏性和参与性并重的原则。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观赏的层次上,应注重开发新奇、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当然开发旅游产品要以游客为中心,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开发。
5.4分期分批有重点的开发原则。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预测,分期分批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而不宜无计划的盲目开发。
5.5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原则。所谓合理开发主要体现在其开发规模不得超过该地的旅游承载力,并且有关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规模、高度、造型、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都应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在山东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更要注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抢救和保护,要有长远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统一原则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6、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6.1全省统一规划,开发民俗旅游精品。
全省要在“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基础上把全省民俗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山东东部注重海洋民俗旅游,西部重于发展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菏泽民间艺术旅游,形成横贯山东的旅游线。整合民俗旅游资源,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强,促进山东民俗旅游的发展。山东省各地区应该积极实施民俗旅游精品战略,加强旅游深度的开发,了解游客的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对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活动,满足广大参与者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同时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也应该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促进民俗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没有全局观念各自为政投资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可能出现重复建设、重复宣传、互拉客源、两败俱伤恶性竞争的局面。
6.2大力发展民俗节庆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是山东省民俗旅游的主体,山东省的民俗节庆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要想把山东民俗旅游办的更好,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6.2.1民俗旅游产业化,以节创收要使节庆活动能真正吸引广大旅游者参与,一定要了解潜在参与者在该地区的流向、逗留时间、消费能力、交通工具及相关情况。在政府扶持调控下,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等机构的积极性,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将民俗旅游活动与农工商贸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民俗节庆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为重点。带动企业效益和商贸发展,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6.2.2合理进行时空布局。以节促旅从时间安排来看,民俗活动一般应控制在8~15天,太短无法产生规模效益,难以回收投资;太长又会使工作人员疲惫不堪,公众产生厌倦、反感,给附近市民带来不便。从季节分配来看,要一年四季民俗活动不断,营造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使民俗旅游魅力长在。从空间布局来看,应注意如何划分活动地点,如何呼应。可以把民俗旅游活动分布在旅游区和新景点内,也可以在旅游集散地进行民俗表演,把民俗节庆活动与旅游促销活动融为一体。要注重保护环境,避免该旅游者带来不良印象,败坏民俗节庆形象。
6.2.3增强民俗旅游节庆的娱乐性和大众参与性。山东民俗节庆旅游要在保持民俗真实性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运作方式,挖掘民俗节日的娱乐成分,增强民俗旅游节庆的大众参与性。
6.3重视对山东民俗的提炼和升华,不断进行创新。山东各地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在确定当地民俗旅游活动的主题时,应重视对当地民俗风情的搜集、整理和挖掘,在民俗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提炼升华,避免对传统民俗的异化和商业化,只有真正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断发展[9].
6.4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树立旅游形象。民俗旅游品牌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产品各要素布局趋于合理,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像青岛国际啤酒节、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等已经形成节日品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而像杨家埠以特色民俗为主题的“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也突出了自己鲜明特色,推动了山东民俗旅游的发展。
6.5完善民俗旅游的管理体制。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保证民俗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管理方面的分工负责,统一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加强监督,避免“水洗曲阜”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所下辖的乡村幅员辽阔,农业发达,特色突出,这些都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丰富了沈阳旅游的内涵,而且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并制约着沈阳乡村旅游的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沈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帮助。
一、乡村旅游的含义及开发形式
(一)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自然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以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开放乡村旅游区的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亲自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乡村独具特色的绿色景观,还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观光体验。就小韩村来说,每年的固定时间都会开房村内的温室大棚以及各个菜园果园等来供游客采摘等,并收到了很好地娱乐效果。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模式。
2、以农庄或农场为主形成的教育型乡村旅游
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3、民俗文化村类型
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以形成独特的民俗旅游村。
4、康乐型乡村旅游
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这也是目前很多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最多的开发形式。
二、沈阳小韩村乡村旅游景区个案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沈阳小韩村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座落在于洪区光辉乡双树村,紧邻沈彰产业大道,处于规划中的四环快速公路和五环高速之间,由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三亿元开发建设,占地总面积三十二万平方米,分为小韩村蔬菜工厂和温泉会所两大区域。其中蔬菜工厂分为科技展示区、生产示范区、育苗培植区和配套设施区等四个功能区,是中国农科院高新技术转化基地,也是全国第一家现代化蔬菜工厂。度假区中包括温泉、采摘园、种植园等。各个功能区彼此相通,但又各具特色。
(二)小韩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由于受到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的影响,现在的农村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乡村旅游这个新词的具体意义。而且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可能要涉及各个农村家庭的经济利益等等问题,小韩村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动员民众将种了几辈子的土地转让出来用作旅游开发,以及如何让民众转变延续千年的农耕思想,而这些都是开发中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对乡村旅游的人事不足以及观念等落后的因素都会形成乡村旅游的障碍。
2、市场单一、混乱。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如同其他乡村旅游一样,小韩村的乡村旅游在操作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品牌意识较弱。小韩村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等方式向外界宣传其旅游产品,没有形成一定的良好品牌,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因为没有良好的品牌,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游客访问率偏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这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尤为严重的问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较大教育宣传力度,转变观念
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型的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小韩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在开发的初期,开发商首先从村干部开始做思想工作,在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再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在得到民众的支持后,小韩村在后续的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国内为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如吸收成都“农家乐”模式中的精华,开展采摘活动,种植活动等。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小韩村乡村旅游管理者应注意最新的旅游趋势,创新旅游项目,新的活动等等,并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持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二)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这些小韩村做的很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小韩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它们恰当的结合到旅游开发中,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开放农业种植园,在不同的季节让游客有不同的采摘体验,尤其是对城市旅游者,他们对农村的生活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感,也正式利用这一点,小韩村的乡村旅游开展了亲手种植农作物体验,让那些没有在土地中劳作过的人有了新的对农村的体验,另外他们还组织有当地特色的活动,野外烧烤,篝火晚会,民间游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的突出了本地的特色。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品牌意识
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这样的政策领导下,小韩村抓紧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并在宣传上做足了功夫,电视,网络,报纸,各个旅行社等等可以用到的宣传手段全都用上了,印制旅游宣传手册、通过短信平台发送促销信息、与酒店进行合作宣传等等,这些宣传手段得到了很好地效果和回报。在加大宣传促销的同时,小韩村旅游管理团队应当就自己的品牌发展做一些规划,如宣传的同时设计自己的旅游标志、标语,开展更多的活动,对参与员工包括旅游者进行一定的品牌意识的引导。品牌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质量,这将对景区将来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加强培训引导,增加农民收益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