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

第1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和校区规模不断扩大,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出现办学行为不规范、建设资金滥用、教学设备不完善、干部违法违纪、高校发展定位不合理等问题。此外,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深层次的变革,高校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①。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②。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为摸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3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以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以从中窥见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政府教育部门设置了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机构;有73.33%配备了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0%的机关利用了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看出政府部门在较大程度上对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全部的被调查者对未来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要程度均认为非常重要。通过与前面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未来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

    通过对高校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和审计部门分管领导的调查可以基本了解高校对内审的重视程度。首先,审计机构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为: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的占78%;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占22%。其次,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审计机构直接由书记和校长领导的占27%,由副书记和副校长分管的占73%。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且有27%的审计机构直接受书记或校长领导,审计地位较高,保证了审计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有22%的高校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的分管人为书记、副书记等党委成员的占52%;为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的占48%。该数据表明了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开展工作时的权力支持。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情况

    (一)审计人员的来源

    总体上,审计部门人员来自高校招聘的占43%,财务部门调入占29%,其他部门调入占28%,没有临时聘用情况。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高,互补性较强。高校毕业招聘的人员对审计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创新性较强,但缺乏工作经验;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调入的人员有工作经历,业务能力较强,但新审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审计人员来自高校招聘和其他部门调入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并且保证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数量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共有574人,均值为7人。与全部在校生均值28 697的比例为1∶4 099。具体来看,全职人员10~16人的占22%,5~9人的占51%,1~4人的占27%,比例最大的是5~9人。数据显示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工作任务重的状况。审计人员的缺乏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人员学历

    

    高校全职的审计人员中本科毕业的占50%;硕士毕业的占37%;博士毕业的占5%;其他情况占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2%,反映出高校审计人员学历较高且结构比较合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质比较高。

    (四)审计人员技能

    

    总体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含高级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5%;具有中级职称(含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8%;具有CIA资格的占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比较高,有利于审计业务的拓展和职能的转型。

    (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整体上,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上、5~10年(含5年)、3~5年(含3年)、3年以内的人数比例均在25%左右,差别不大。5年及以上的占55%,说明多数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工作时间较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容易受到固有工作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创新方面有待提高等。5年以内的占45%,说明新进审计人员占比较大。

    四、高校审计工作保障情况

    (一)审计方式的选择

    调查显示,在审计方式使用方面,全部被调查学校使用了事后监督审计;使用了专项调查审计的比例为90%;使用了事中控制审计的占79%;使用了事前预防审计的占51%。在审计方式重要性方面,其重要性由强到弱排序为:事后监督性审计、事前预防性审计、事中控制性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无论是采用审计方式最多的还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事后的监督性审计,虽然事前、事中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相对事后监督审计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仍不足。

    (二)审计软件使用

    

    68%的高校已经使用审计软件;16%的高校准备使用审计软件;15%的高校暂时没有使用计划;1%的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数据表明,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不足。审计信息化是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内部审计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拓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三)审计经费

    

    审计经费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审计质量的基本保障。被调查高校中,85%的高校审计经费可以保障审计工作需要,15%的高校存在审计经费不足问题。

    (四)审计部门职权

    调查结果显示,审计部门拥有的主要职权为建议权(98,77%)、资料索取权(97,53%)、调查取证权(83,95%)、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51.85%)、处理处罚权(12%)。资料索取和调查取证权是审计独立性和准确性的保证,数据结果表明了审计部门基本都获得了这 两项权利,但是,拥有调查取证权的比例不到84%,说明有部分院校审计部门调查取证权缺失。没有调查取证权,何谈审计工作的开展?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可以提高审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审计结果得到广泛关注,从而促进问题的整改,然而,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的比重仅为51.85%,说明高校审计信息尚未完全公开,应该进一步赋予审计部门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12%的处理处罚权不利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整改措施的贯彻实施。

    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情况

    (一)内部审计项目主要来源

    

    审计项目主要来源比例最大的是学校下达,占68%;审计项目来源于本部门立项的占26%。学校下达和本部门立项之和为94%。说明审计部门主要满足了学校内部要求。审计项目来源于本部门立项的只占26%,也表明审计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强,被动项目较多,主动服务意识较弱。

    (二)审计部门的日常业务

    总体来看,开展工作最多的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占90.77%;其次是工程造价审计,占72.31%;再次是基建工程跟踪审计与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占46.15%。说明外部法规要求的审计业务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学校内部自身需要的审计业务范围偏窄。

    (三)审计部门开展的新业务

    审计部门开展过“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业务的占87.32%;开展过“风险评估和控制”业务的占26.76%;开展过“管理审计”业务的占71.83%;其他的占15.49%。按比重大小依次为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管理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说明内审新业务在高校内审中逐渐受到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主动转型,但开展的项目不多。

    (四)审计业务外包情况

    总体中有77.5%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外聘了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在外聘过审计机构或人员的高校中,外包审计业务占全部审计工作的比重为5%~90%不等,平均约为40.65%,进一步证实高校内审机构人员不足,工作繁重,单独依靠内部人员无法完成规定的工作。调查问卷显示,审计业务外包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审计工作中。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复合型知识人才。因此,审计队伍应该由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专业结构较为单一,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工程方面的人才缺乏。

    六、高校审计结果公布和利用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布

    

    调查结果显示,有专属的审计网页且公布审计结果的占26%;有专属网页而不公布审计结果的占58%;无专属网页但通过其他网页公布审计结果的占6%:无专属网页且未通过网页公布审计结果的占10%。总体来看,只有32%的高校在网上公布了审计结果,68%的高校内审结果未予公布。内审部门未公布审计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独立性较弱且没有建立制度性的规定。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高校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

    (二)审计报告出具份数

    

    审计报告出具份数为2份、3份、4份、4份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2%、24%、14%、50%。内审机构出具4份及以上审计报告(除本部门留底外)的比例约为64%,少于4份的占36%,数据说明审计报告使用部门较少。有三分之一多的高校出具的审计报告份数少于4份,存在审计结果利用不足的现象。

    (三)审计报告使用部门

    在使用了审计报告的部门中,被审计单位比例达97%;组织人事部比例为85%;纪检部门比例为67%;校务会比例为57%;其他相关部门比例为59%。审计报告首要使用部门调查结果为:校务会,占44%;被审计单位,占27%;组织人事部,占17%;纪检部门,占12%。审计报告使用部门主要集中在被审计单位、校务会、组织人事部和纪检部门,表明审计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审计结果对高校的管理、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七、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

    (一)高校内审未来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未来高校内审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治理结构,占33%;管理方式,占30%;民主监督机制,占26%;建设环境,占11%。高校治理结构、高校管理方式和高校的民主监督机制三个因素几乎各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高校治理结构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而高校的建设环境被认为对内审工作的影响不那么明显。

    (二)主要应对措施

    

    针对未来高校内审的影响因素,被调查者认为:第一,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占61%;第二,加强理论研究交流,占15%;第三,拓展业务范围,占13%;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占8%;其他方面,占3%。有过半数的高校内审部门认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是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首要武器,反映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八、高校内部审计服务宗旨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高校内审未来应树立服务理念,建设“服务导向型审计”。关于内审服务宗旨,调查结果为:为学校发展服务,占88.89%;为学校管理助力,占61.73%;为学校规范尽责,占62.90%;其他方面,占2.4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过去主要是为学校规范尽责,未来应该拓展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和为学校管理助力。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宗旨是:为发展服务,为管理助力,为规范尽责。

    注释:

第2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1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夯实审计工作基础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基础。多年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大的背景下,审计机构独立设置。学校主要领导主管审计,亲自审定审计工作计划,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提出工作重点和要求,批阅审计报告,过问审计意见整改;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度召开审计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不断强化审计效果,树立审计权威;审计处长与学校签定任期目标责任书。这些都为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提供了体制上、机制上的支持。

健全的审计工作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序、持续、健康开展,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审计处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以流程标准、制度健全、业务规范为目标,逐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审计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实施办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管理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具体审计制度和规定,同时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设计了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标准审计文书表格,不断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规范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客观要求。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规范、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程序,才能高效地实施审计,才能将内部审计理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我们重视审计环节的规范操作,各审计项目由2人以上组成审计组,进行细致的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制定审计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发送审计通知书,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采取抽取样本进行符合性测试等审计技术方法以及现场观察、询问、突击性盘点等方式,审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会计资料、财产物质、会议记录等内容,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和关键环节,逐一核实审计发现的问题,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进行三级复核,经过综合、分析与判断,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报主管校领导批阅后送达被审计单位。由于注重在每一审计项目、审计阶段、审计环节遵循规范的审计程序,从而规避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认可,大大的提高了审计效果,也逐步提升了审计的威信力。

3注重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力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因素,一切制度和程序都需要人去制定和执行。刘家义审计长在谈到审计队伍建设时曾提出“要培养查核账务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是关乎审计成效、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认为,注重审计队伍建设,一要不断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高校作为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在不断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形势下,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也随之改变,由原来单一的人才结构向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结构转变。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中,不仅要有熟悉会计、审计的专业人才,还要配备精通基建、法律、风险管理等人才。二要强化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高校审计部门认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和有关培训。近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审计人员轮流参加辽宁省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同时还在单位内部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与工作交流,通过学习与交流,使审计人员的知识得以补充和更新,经验和失误得以总结和提高,增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提高了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审计质量。

推进审计信息化,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信息化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基础工作。在审计信息化下,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目标,可以全面记录审计工作内容,根据设定要求自动反映审计质量评价结果,实现审计质量过程化控制。近年来我们利用工程造价审计软件、财务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审计数据库,并恰当运用数据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开展审计评估,加强审计监督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可以及时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和改进工作。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内部审计主管为了检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定期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内容包括对审计方案的合理性、审计依据的充分性、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审计底稿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考核以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评价。外部评估一般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协会等机构来完成。外部评价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后,出具外部评价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改革方案和措施,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近年来,我们除了坚持审计项目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外,为了使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实处,我们每年年末都开展审计自我评估活动,通过评估促进了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水平、审计效率的不断提高。

结论

第3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沟通技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2010年IIA全球内部审计调查报告2——《今天内部审计人员的核心能力》显示,沟通技能、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跟上业务和规则的变化以及专业标准是公认的内部审计人员最重要的三项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第11号、第20号也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审计结果的沟通、人际关系等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中沟通的重要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沟通技能更是至关重要。

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沟通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高沟通技能是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审计计划到报告的各个阶段分别要与不同的人员进行沟通,主要包括主管审计的校级领导,被审计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财务、资产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等,这主要是由高校的审计现状所决定的。

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的副校长(副书记)主管,审计工作的年度计划、计划的临时调整、审计报告的结果沟通都要由主管的校级领导审批,因此,审计工作要与主管审计的校级领导进行必要的沟通。

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学校下属的二级单位,包括二级学院、学校机关(处、部、室)、直属部门、后勤、产业部门等,因此,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往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情况,而高校目前的财务工作基本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财务部门集中对学校下属各二级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核算,资产管理工作一般也由学校统一设立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因此,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然要与财务、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还要与其有关人员进行沟通。

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审计任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沟通技能。

(二)提高沟通技能有利于构建高校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第十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主动、及时地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第十二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主要沟通方式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种方式。”可见,沟通技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提高沟通技能,与校级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领导增加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信任,重视审计工作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支持,有助于审计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三)提高沟通技能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提高沟通技能,在审计计划阶段,有利于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拟开展审计项目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经济快速地做好审前准备;在审计实施阶段,有利于顺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报告及整改阶段,有利于有关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利用。

(四)提高沟通技能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复杂的情况下要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迸行判断,为学校及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这些都是有风险的。审计人员通过沟通,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双方关系融洽,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提高沟通技能

(一)明确审计工作定位 树立审计沟通理念

高校内部审计正由监督形向服务型转变,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审计部门只有与学校内部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建立互相信任、平等的工作关系,获得更多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协助,才能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沟通,力争与工作相关各方建立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二)恰当选择沟通方式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有口头沟通(如电话、会议、面对面会谈)、文书沟通(如报告、签呈),每种方式各有利弊,实际工作中要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并主要掌握以下技巧:

1.选择环境。对于典型的收集事实的沟通,将沟通安排在一个使受访者感觉舒适的环境中是有益的,如选择在受访者的工作场所进行沟通;在沟通涉嫌舞弊者时,选择降低受访者心理紧张情绪的环境将有利于沟通。

2.考虑人数。根据沟通的目的不同,选择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或是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多人互动。

3.注意语言。不仅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还要注意语速、语调和身体语言,尽量避免表现惊奇或疑问,要通过身体语言表明真诚,表现出是提供帮助而不是进行责备;沟通语言要有启发性,这不仅可以影响被审计者的思维,也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耐心倾听。应该少“说”多“听”,理想的沟通应该有80%的时间是受访者在谈,突出倾听,创造信任气氛,取得对方信任,使之愿意提供信息。

5.控制时间。审计人员需要预先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尽量不超过一小时,如果预估沟通会超过一小时,最好分步进行。

6.畅通渠道。受访者常常在沟通后的1~2天会想起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审计人员需要敞开大门,欢迎随时联系打电话,提问题,或者讨论没有谈过的但是应该讨论的问题,让受访者知道与审计部门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

参考文献:

[1]陈艳娇.内部审计人员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J].中国内部审计,2011(02).

[2]王佳黎.浅谈内部审计中的沟通技巧[J].浙江内部审计,2011(03).

第4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65-02

一、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内容

1.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概念界定

在官方的定义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1]。简单来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为了实现其审计目标符合国家或行业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审计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和程序的总称。这一概念基本确定了审计质量由审计结果来决定,也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必须注重对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遵循既定的审计准则,把控审计质量的微观基础。

2.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概念界定

在本质上,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普通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并无区别,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经济工作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区别在于,高校内部审计的部门和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必须在高校规定的程序内为达到预定的高校目标而运作。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经济目标并不是为了能够从外界获得多少钱,而是要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益和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来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

3.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内涵

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果的最重要前提。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工作,我们以较小的部分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满意的高校内部审计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发展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面对高校迅速发展的形势,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如形式上独立但结构上不独立、审计环境不够完善、审计人才能力水平不高等。应该从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和审计人才等多因素来分析影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原因。

审计计划包括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封闭性致使其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不全面,在取证用于审计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资料时,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所导致的数据分析不深入,使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高校普遍都流传着“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这样有可能错过重要的信息,隐瞒重大的事项,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高校内部在审后撰写审计报告时的要求不严格,审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固定的程式,对问题的纰漏存在人为取舍的现象,失去了审计报告的意义。

高校内部的审计管理是一种以行政主导的审计管理。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其中绝大部分的审计机构管理直接由副校长或者书记进行管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高。内部审计的人员在走审计程序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单位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得过且过”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内部审计的质量、职能和权威性得不到良好的循环。

有数据显示,学生人数为1万左右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两人,其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审计质量需要不断提高的要求[2]。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高校审计人员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但随着高校内部职能的扩充,其主要的职责已经逐渐转为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综合性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思维保守、现代审计技术掌握与运用不足的现象,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强有力的保证,制约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提高策略

1.管理制度方面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不完善,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不仅要有制度来规范审计机构的人员构成、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驱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2.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审计质量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业务量也越来越大,急需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人才的建设,提高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质量。学校可以采取岗位轮换、竞争上岗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引进综合性审计专业人才,并在从业培训中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物质和精神上奖励高校内部优秀的审计人才。

3.审计监督方面

高校内部审计是基于财务审计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作为会计监督机构的审计无论从发展起步、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硬件配置还是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技术、软件开发、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显著落后于财务的发展[3]。内部审计还停留在事后监督、走过场的表面,远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监督手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审计的发展,也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增加更大的风险。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设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专职人员成为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的有效手段。结合高校自身的现状,建立起符合高校情况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采取不定期的内部审查业务监督检查,并对内部审计质量人员进行考核,同时不定期奖励和惩罚,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机制,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常态化。

第5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境外;高校;内部审计;启示

一、美国大学的内部审计现状

1.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与职责。美国大学的审计部门通常独立于财务部门,业务上需要向主管行政、财务工作的校长汇报工作,并且可以直接将重要审计结果汇报给校董会。审计部门在维护学校资产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捍卫学校声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审计部门在规模上属于一个较小的单位,约10人左右,但在高校正常有序的运转中执行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高校审计室的职责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估政策、程序和系统,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和规章的遵循程度较高;保护资产的完整;有效地使用资源。

2.内部审计的作用。高校内审部门的主要作用不仅限于审计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管理职能。高校审计室通过执行审计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进行相关的指标,提供恰当的改进意见,提高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职业道德,促进他们更好地履行相应岗位的职责。审计部门是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之一,审计人员应该更客观地站在学校和校长的立场上提供客观、公正的意见。高校内审部门更是如此,审计人员不仅应该精通审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财经管理办法,更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擅长高效率地控制和平衡风险。在美国高校中内审的具体作用包括:开展内部审计、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专项调查、风险评估和控制。

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在美国高校内部审计中相当广泛。如康奈尔大学,每3年审计部门就要帮助确定大学内部控制程序存在缺陷的风险。首先,学校被分为很多可以审计的独立单位,有74个单位。然后,对诸如规模、业务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这些单位打分,审计部门再基于这些风险评估结果决定审计哪些单位。低风险的单位只需定期进行有限范围的评论,审计部门通常将较多时间分配在高风险的单位。同时,注重内审与外审的一致性。

4.健全的大学内审组织。在美国,大学内部审计机构通常会接受大学审计师协会(ACUA)的管理和协调,ACUA成立于1958年,是一个国际性专业组织,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500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服务。首先,ACUA为高校内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的机会、调整高校内审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其次,ACUA也对大学之间的内审工作进行一定的协调。每隔几年,大学之间的审计机构会进行交叉审计,这种“同等级别的交互审计”过程也利用内部审计协会指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审计工作,并对审计中发现的和提出的建议出具审计报告。最后,ACUA有自己学术刊物,并以此鼓励高校内审人员积极从事内审方面的工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间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香港地区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之后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加强两地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下面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简单介绍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些特点。

1.独立性强。香港城市大学的内部审核组刚成立时,审核组直接对校长负责,审计计划由校长批核,项目完成后,将审计报告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全部送交校长。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通过对香港几所大学进行审计,建议大学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强化内部审计职能。香港城市大学董事会的6名校外成员被吸收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内部审核组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而审计委员会作为非行政部门向校董事会负责,其审计工作的结果向董事会报告,这使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得到提高,其独立性也得到加强。

2.客观性强。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行政决策,只是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对被审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而且意见和建议往往是宏观上的。另外,比较重视被审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及对审计效果的追踪。审计报告的提交并不意味着审计项目的完成,审计人员要等到审计意见落实了,情况得到改善了,审计项目才算结束。

3.重视风险评估。香港城市大学内部审核组非常重视风险评估,建立了一套专门的风险评估方法,将各个院系、行政单位和经济业务循环的风险指数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决定各单位和业务的审计时间表,高风险指数单位和业务将被优先处理,并据此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4.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的项目管理,香港城市大学起用了某会计师事务所开发的审计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包括前期计划、审计程序、审计建议、组长评阅程序等全部以电子化模式记录和储存,改善了审计工作底稿的储存,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审计软件的工作底稿都经过加密程序处理,也加强了审计底稿的保密性。

三、境外高校内部审计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然而,要使内部审计专业在新的世纪里更加受到重视。通过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建立完善的高校治理结构。构架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视为当前我国高等体制改革的一种初步思路。一方面,依法将国家或其他投资者(举办者)对高校的财产终极所有权同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产权相分离,前者通过国家宏观管理和有效监督来实现;后者通过高校依法对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处分权来体现。这既可巩固畅通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筹资渠道,又密切高校、国家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促使高校依法在吸纳多方投资后形成独立的法人财产,成为国家或社会所有,高校自主经营、自求独立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主体,在真正、完全意义上享有在国家政策引导、遵循教育下的独立办学自,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法人治理结构。

2.由“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能。高校的内审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查账,应该充分利用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充当一个“好参谋”。这应该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五个职能上。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了管理的框架,要让管理得到强化,得到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就需要内审的支撑。在学校内部的各种职能部门中,内审地位超脱,最适合担任这一角色。这正是国际上管理界而不是审计界首先提出开展“管理审计”的原因所在。

3.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协会。审计工作要做到“研究要先行”,一要为内审人员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比如,创建教育系统内审的专业杂志、举办学术交流的研讨会;二要培养内审工作的人才,包括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的后续教育等。建立专业的高校内部审计协会将更有利于以上工作的组织协调,发展国内高校内审机构的团体会员和相关研究爱好者的个人会员,共同致力于高校内审工作的研究、规范和监督内审人员的工作程序,为会员提供后续教育服务。

4.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内审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检查、监督财务部门或者有关经济责任人的,而是着眼于整个学校的全局目标。客观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内审的风险性。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理论上,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良好的前提下的,也规定审计时采用制度基础审计,但是,我国大部分审计机构都在使用账项基础审计。因此,审计结论普遍存在重大隐患。内审人员应着眼于风险基础的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所从事的日常活动、学校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学校实际状况的关系,确定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爱东.国外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中国内部审计,2003,(8).

[2]王光远.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J].财会月刊,2002,(4).

第6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全、规范内部管理,促进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校内部审计小组根据教育局审计室XX年度年初工作计划和学校内部审计计划,在本年度完成了以下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制度;强化了业务学习,解决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审计工作由查错防弊型向风险防范型和管理促进型转变。

二、认真学习相关业务,及时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对学校是否按政策规范收费、对作业本费的使用及结算情况、日常公用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审计,保证内部审计在落实本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三、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经费管理工作和食堂伙食费收支情况做到了一期一审,并及时上报审计工作报告,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学校经济活动特点,今年我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

1、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了审核,内审小组认为学校的所有收入都及时入账,并纳入了学校的财务核算,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情况。

2、对学校的各项支出情况,包括教师工资、绩效工资、经补贴、伙食费等支出情况进行审核,重点审计了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没有损失浪费等行为,内审认为均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各项支出均属合理。

3、对于学校的资产构成情况,经审计认为货币资金按规定办理了收付手续;固定资产做到了帐帐相符、帐物一致;各类往来款项作了相应清理。

4、对学校的负债也作了相应审计,学校从xx年后没有产生新债,更没有举债消费。

5、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了重点审计,未发现乱收费现象,学校收费合理,只按规定收取了相应的生活费,且按月收取,用规定收据一月一开,并做到了收前公示。并对学生生活费给予了补助。

四、认真贯彻上级内审部门的文件精神,及时完成了教育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审计工作中的措施

1、严格执行了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提高了对计划严肃性的认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2、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对学校的财务审计既以真实性为基础把基本情况摸清楚,又抓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争取了从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7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audit takes a top level,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al surveillance and the supervisory work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lthough many university management audit work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but the overall, Our country University management audit pattern does not adapt with university's fas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udit's function still did not have to display fully, thus needs to improve and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audit work unceasingly,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university audit work's present situation, makes the constructive comment.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key word: University Management audit Internal control

作者简介:王亚丽(1977-),女,浙江衢州人,衡阳师范学院审计处,审计师,CIA。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位没有改变。高校内部审计就是顺应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形势需要而开展的审计工作,其职能在于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检查并评价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对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正确评价其经济职责履行情况、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 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 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四) 审计人才机制建设落后

目前高校审计工作中,内审人员多数是由财务转岗过来,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人员编制少,有的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有的审计人员身兼多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犹为普遍。因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报告的质量等不能有效保证。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

(一) 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 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

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 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

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 科学利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成效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所以高校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形成领导重视、审计资源共享、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审计结论,以审计评价作为考察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对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表扬并积极推广,对政绩一般的干部要督促进步,以保证干部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模范性。其次纪检部门对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要严肃处理,该行政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经济处分的要落实,有违法责任的要追究。再者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要重视审计意见,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讨论,深入研究,作出整改方案,落实审计建议,全面提高部门的经济管理水平。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 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 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三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容专业、政策性和审计风险于一体的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要独立,人员配置上要有会计、审计、工程、管理等专业人员。要不断补充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到审计队伍中。同时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不断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组织协调工作能力。

(四)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校内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非现场审计。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中审计法,推行日常审计方式;改变审计项目的计划方式,借鉴计算机中的“显示”与“隐藏”方式,对审计覆盖面做出有“显”有“隐”的安排。创新审计资料的采集方式,变集中、一次收集为日常、多次收集;创新审计资源的使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审计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校外可以利用其他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内审人员中财务人员和计算机及网络审计人员的比例要恰当,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开阔内部审计视野。

(五) 不断拓宽审计领域

高校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的职能作用,必须在拓宽审计对象上下功夫:一是开展同级审。对于高校内审,开展同级审可以从源头上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制度监督。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本级和院系其他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计监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同级审的作用,内审机构还必须要求一级财务机构定期报送审计资料,如学校审查批准的本级预算、年度收入计划以及本级各部门对下属各单位批复的预算等。二是尝试风险审计。内部审计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中,随时预测风险,为学校有关决策部门提出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建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把学校扩展作为重点风险领域来监控。同时,高校内审机构还应加强对校办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价,帮助其监测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提出其控制缺陷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三是完善专项审计。专项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组织并发现全局性、共性问题;便于提出建议,服务于宏观决策。

参考文献:

[1 ]朱波强.试析高校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财会月刊,2004(11)

[2 ]翁伟,时广海.经济责任审计探讨..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8(2)

[3 ]回良滨,李志革.深化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管见.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8)

第8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监督,正确评价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完善学校内控制度,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高校干部管理和评价较为通行的做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4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拉开了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序幕。1997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至此,高校内部建立了领导干部离任必审的审计制度。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依据现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有:高等学校校长;高校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高校机关行政处室负责人;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附属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校办企业法人代表。目前,高校校长、副校长、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上级主管单位安排进行,审计规范覆盖面广,主要特点体现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高校其他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进行审计,主要特点体现为学校自主审计。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部门考核和聘任干部的重要依据

按照现行《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二条相关规定,审计结论和评价是考核、任用和评定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归入干部档案。依据上述规定,多数学校党委要求在高校领导干部离职、换岗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党委会范围内公开,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审计过程中发现,内控制度健全且得到有效执行的部门,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普遍良好。另一方面,通过审计横向比较,部分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进行整改,使相关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得到了有效加强。

(三)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树立经济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审计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时,相关任职文件和考核制度中没有明确其经济责任是什么,致使他们任职后不清楚应该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二是部分领导干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部门管理过程中对财经制度不熟悉,执行财经规章意识不强,致使相关管理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相关责任宣传,强调财经制度、明确经济责任,达到对领导干部普及财经知识的目的。

(四)做好单位自主经济责任审计是确保在上级单位委托审计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

按照现行规定,高校校长离任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论是评价校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管理实践中,校长将日常管理的经济责任分解给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和附属单位的负责人,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审计实践中,上级单位委托对高校校长、副校长和总会计师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放在二级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上。因此,高校日常开展的自主经济责任审计,将有效的监督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上级单位委托审计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学校领导掌握二级单位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现阶段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到位

由于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工作尚不到位,部分被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尚不到位,认为审计就是不信任,是来查错纠弊的,在被审计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个别被审计部门行政负责人所在单位员工,仍存在被审计就是领导干部经济上出问题了这样的误解。

(二)高校内设机构工作性质不同,行政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差异较大。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工作性质差异较大,他们涉及二级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督导处、基础部、思政部等教学科研单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财务处、资产处等行政处室;团委、学工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学校附属单位,各类单位性质不同,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各有差异,在审计实践中给经济责任审计统一评价标准带来困难。

(三)指导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规范的文件较少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交接工作并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下发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但以上制度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程序、内容、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出规定,内容较为宏观,实务操作性不强。由于在审计实践中,缺少必要的、统一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缺少统一的行政责任定性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审计工作主要体现为财务审计,没有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侧重于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审计内容与预算执行审计重合度较高。审计过程中,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审计、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等涉及不深,影响了审计部门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全面性。

(五)审计过程中部门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是单位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工作需要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审计处、纪检监察办公室、财务处等多个部门配合。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未形成合力,没有制定有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计划。

(六)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发表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承担相关责任的风险。出现审计风险主要因素有: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人员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2.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3.审计取证手段有限。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包含被审计人员个人廉政情况评价,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取证主要手段是账面审计,个人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账外账、小金库、接受贿赂,以上这些现象很难从财务账面上发现,给审计评价带来风险。

四、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分类建立经济责任指标,加大审计宣传力度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审计部门需要会同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部门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责任目标,并在任前明确告知并签订经济责任履职责任书,让相关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明确告知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查错纠弊,是对被审计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评价与认可,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二)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是规范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支柱。为使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各高校应根据2010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原有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常规内容,依照相关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审计程序。同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逐步探索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报告作为干部档案管理资料进行存档。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审计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工作涉及面广,部门之间关联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高校应按照2003年中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规定,与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组成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邀请教务、科研、财务、资产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通过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即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职,形成审计合力。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和完善审计队伍建设是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已经由财务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深层次发展,这些都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需要建立一支财务、基建、管理、风险防控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现有审计人员也要不断加大学习力度,以适应审计业务不断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加强审计风险控制是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保证,当前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在审前准备阶段,要遵循法定审计程序逐步开展审计工作,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分工责任制,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特长和审计任务相匹配,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被审计人员的沟通取得被审计人员和所在单位的配合,坚持审计公告制度,公开审计信箱扩大审计信息收集渠道, 落实会计信息资料承诺制,有效的划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是得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因此,正确运用审计取证手段获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在形成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时要发挥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正确选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注意法律规章制度的针对性和一致性,对于审计报告要建立复核制度,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史伟民.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J].中外教育研究,2012(7)

[2] 张 梦.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建立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2)

第9篇:学校财务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化解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和对内对外经济交往领域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责任越来越强,内部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地逐渐增大。分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探索规避风险的措施,对当前高校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总体上已经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或结论,给利用审计结果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结合上述规定,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应该是高校内部审计主体依据已知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审计资料并不限于单纯的财务会计资料,还包括高校在建工程、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经济责任和内控制度等诸多专业资料;二是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经常表现为,高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而审计主体却认为是合法、公允的,而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高校客观的环境制约所造成的审计职业风险;二是高校审计人员能力所限,或主观判断错误造成的审计工作风险。前者多来自外部环境对审计行为构成的风险,后者多来自个人主观因素对审计行为造成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客观性指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审计风险的存在有自身客观必然性;普遍性指随着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的每个项目和环节,例如财务收支、固定资产管理、基建和修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等;潜在性指这种审计风险不一定能及时显现,而可能在未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损失。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造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与高校体制结构、审计行业政策、高校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照此规定,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院)长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多为下列几种:一是在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二是由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三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内部审计机构;四是属于财会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许多高校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审计过程、问题的公开披露和纠正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如果高校负责人没有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很难想象内部审计能对高校运作和财务管理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结构弊端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常常遭到不同形式的行政干预,影响内部审计公信力。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体制结构制约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缺少有效的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机制

不少高校正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事前审计计划、事中审计程序、报告期审计复核。但在审计报告期,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同级和同事关系,审计报告因环境所限,带有协调关系色彩,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比较模糊,使得一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受到制约,给高校健康发展带来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现有高校内审工作依据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规章。但以上规定、准则均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且指导性条款多,缺少高教业内各项运行细化规范和具体意见。审计准则与现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涉及法律诉讼案件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必须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实施细则和审计法规建设。

(四)高校审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从财务收支延伸到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经济责任和内控制度等方面。审计方法从事后审计转变成事前(中)和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人员要参与到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审计目的从经济监督变为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上。如果审计人员对校内各种经济发展情况认识不足就会造成判断失误,加大审计风险。

(五)审计资源占有的非对称性

高校扩建后大多校园分散,管理上相对不集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要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广泛占有审计资源,显然比较困难。与长期加工和使用审计信息的被审计单位相比,其审计资源的不对称性很突出,并且有些被审部门还存在“两本账”、隐瞒或篡改审计资料的现象。因此,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资源占有上的非对称性往往会形成审计风险。

(六)信息环境变革易导致审计风险

高校财会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网络化。数据的存储介质和传输形式发生了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安全性、保密性已经突破单个部门能完全掌控的范围。在手工会计环境下,熟悉财务的审计人员能根据会计钩稽关系,辨别被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而电算化的施行,对原始数据的非法修改和删除、病毒破坏、黑客侵袭等行为加大了审计人员识别难度。高校电算化系统的定期安全测试和审计,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新的重要范围。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审计建议的正确性,影响决策层的政策制定。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目前,我国高校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较慢、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无力发现错弊。还有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徇私情、害怕打击报复,发现重大问题时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甚至放弃原则,提供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同时,由于审计部门近年来任务加重,人员少,后续教育、学习培训又跟不上,以致一些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目前的审计工作不相适应。

二是高校内部审计手段的单一,方式的落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然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先进的监督软件和内审信息网络化还是空白,审计手段仍沿用传统的单一手工操作、抽样判断等。为此,如果专业判断能力不强或样本选择不当,都有可能使审查的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者遗漏,甚至与事实严重偏离,出现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建议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虽然具有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种风险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减少,以提高审计质量。

(一)提高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不到位。在他们看来,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作用不大。因而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肯定,工作得不到重视,很难深入开展。高校审计人员与需要进行审计的工作量不相适应,出现事多人少的现象;内审人员普遍知识面狭窄、业务能力不强,很难满足现行高校发展的需要,这都与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有关。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学校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内审部门在人员引进和培训,经费划拨,工作独立性上提供有力支持,对审计意见充分关注并采纳。没有高校领导的重视,控制高校内审风险是一句空话。要在高校党委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下,逐步扩大院、系两级审计事务公开的范围,营造领导支持和重视内部审计,教职工关注和信赖内部审计的新局面。

(二)探索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新框架

随着高校与外部经济活动逐步扩展,现代经济活动周期日益缩短,经济活动实时性增强。相比外部审计的滞后性,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及时性的优势,及时审查和评价,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减少运行风险,促进管理。针对高校内审机构设立的必要性,而又独立性不强的矛盾,建议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高校单独设立机构,受校长领导,向校长负责并报告工作。但是如果校长对审计工作不熟悉或支持不力,仍然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借鉴现代企业治理框架,避免管理者和内部审计师的正面冲突原则,建议在部分高校试行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部分高校的内审业务,统一考虑该校内审人员的选择任用。这些高校内审部门可以直接对省教育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逐步树立高校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扩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倡导审计内容的前瞻性,做到内审工作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使内部审计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管理。

(三)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区分体制

一要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负责制。做好主审负责、审计底稿复核、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在审前、审中、审后进行质量跟踪,严格审查项目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内部审计风险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质量考核标准,责任到人,对一些经过审计未被发现而由其他检查部门发现或在以后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审计部门也要承担相关责任,这种责任要根据审计过程细化到岗位责任。一项具体的审计活动是由多个审计人员参与,多个程序组成的系统行为。只有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责任,才能形成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效机制。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阶段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和审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对某个环节、某个阶段出现的审计差错,要严格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过错责任,促进各级审计人员各负其责,保障审计质量。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人才素质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素质;二是职业道德素质。高素质的人才是审计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要加大引进、培养内审人员的力度。

在人才专业素质上,高校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给审计人员在职称和待遇上给予关注,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高校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事业单位,如果高校内审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较好的学历和职称,很可能会自发流动到教学和科研岗位。相比企业,高校如何引进、稳定和培养管理岗位的内审技术人员显得更迫切。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适度将引进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充实到审计一线。不断加强高校内审人员业务学习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加强理论研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增强理论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大小。职业道德水平低,缺乏工作责任心,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能周全地关注审计质量,造成审计风险。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诚信为中心的高校人文精神,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五)加强对审计计划的控制

高校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时,既要合理安排,又要量力而行。高校各项经济活动日趋繁杂,而审计管理人员人手有限,这种矛盾要求高校必须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高校运行中的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以最低的审计成本对高校风险性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和程序等实施针对性的审计。对于暂无力承担的审计项目,充分做好审计前期准备,或者考虑审计外包。完善的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学校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彦.试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师,2008(12).

[2] 刘淑蓉.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3] 颜赛燕.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框架构想[J].财会研究,2009(2)

[4] 沈衍棠.试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8(11).

[5] 李旭熙.高校内部审计的中美比较与相关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