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学生的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一、新颖的教学形式注入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往往不能吸引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新奇、有趣的教学形式,它将会给学生干涸的思维中注入一汪甘洌的泉水。日常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画好它。在学习图形工具一课中,我在桌子上出示了一个杯子,请学生们来画。学生以前都是按照书上已有的图画进行练习,这次出示的实物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观察,边观察边小心移动着鼠标,俨然一个小画家的样子。有的学生居然还给杯子画出了放置的桌子、椅子。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吧!

二、留给学生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在介绍完一节课的基础内容之后,在本节课的基础上适当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创作,在添加文字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使用即可。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动手制作电子贺卡。于是学生们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饶有兴致地把送给朋友的贺卡画到了计算机屏幕上。把自己对他们的祝福也通过画图软件写在了送给他们的贺卡上。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快速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使用,还创造性地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案画了下来。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他们能把一张白纸变得五彩斑斓。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和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和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授予方法,体验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强烈欲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六、开展师生互动活动

第2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一、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空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知道,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思维,使思路更宽,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习引入情景,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生动形象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通过开设事件评析、举办知识竞赛,查找自己和别人的缺点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发言,敢于标新立异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在教学中,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融洽师生关系,突出主体地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1.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书本,进行自学;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参与者小组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6.让学生上讲台按自己的想法讲思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把评价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做到双向沟通,积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创新思维

第3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要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成就感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好奇心又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引导、鼓励其参加各种探索性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由于受到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而去主动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而好奇心可使小学生参加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培养其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造性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践出真知,丰富的早期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新、创造潜力的学生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是因为“淘气”影响他人的学习而被开除的;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1+1为什么等于2”这类问题,被认为荒唐、捣蛋被赶出学校。上述事实说明不是所有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没有创新、创造因素。其实,在学生淘气、调皮,甚至荒唐越规的行为中,很可能就蕴涵有创新、创造因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启发,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这样会消除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正确对待那些“看不上眼”的学生,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走上理想的征途,是每一名老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五、教师要让学生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学习

每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尊敬的人。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和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人物接触。教师是学生最常接近的人,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老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播下创新、创造的种子。

第4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对课堂教育参与积极性也会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教学10.9÷6.2(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做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小数;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后,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约是1.76。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迸发创新的火花。

3、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愿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当某位同学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通过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系创新的热情。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

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是针对传统数学中封建问题提出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问题的开放、问题答案的开放和解题策略的开放。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1、问题的开放。给出不确定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补充好问题再练习。老师给出条件:一个圆形花坛外面围着一圈1米宽的水泥路,水泥外圈的周长是18.84米。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会补上跟花坛有关的问题,如求花坛的半径、周长、面积,也可能会补上跟水泥路有关的问题,如水泥路的面积、内圈周长,也可能补上求水泥路与花坛的面积差。让学生根据条件多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多角度探索研究的思维习惯。

2、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学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题:4:6=():()。这个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各个答案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比较灵活,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思路。例如四个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解决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策略①化成分母相同,再比较大小;②化成分子相同,再比较大小;③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他的思维难度往往比较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解法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三、加强思维训练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差,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必然差。因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不少教师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是一种误解。知识虽然是思维的材料,但它代替不了思维。学习知识虽然要运用思路,也要思考一些问题,但这不是在学习思考。思维是有规律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四、设计开拓式课堂教学

1、讲授引动

主题激活,全体发展。教师讲授以创造思维来激活学生,并引发为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学法发动

坚持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表现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掌握运用。

五、挖掘创新因素

第5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小学生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二、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0个和红皮球2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0+22=42(个),42-15=27(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0-15=5(个),5+22=27(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2-15=7(个),7+20=27(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我马上给予表扬——你们真聪明!

这样教学,学生既能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第6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1-0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拥哪P停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反思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生不断创新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平时对学生多用反思性语言进行启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做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唾液分泌的速度和质量?做了“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有什么启发?有何收获?这些反思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入强大的循环动力。

第7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3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必须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接受式的语文教学和分析式的语文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瓶颈”。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很小,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同一个问题,能发现新颖的、鲜见的、与众不同的新思路,给出合理的解法,这就是一种创新。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好奇与发问,应多鼓励、多引导,“雪融化了,是水”和“雪融化了,是春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师要立足课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在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参与活动,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未知领域,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影响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更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包办代替,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讨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独立思考,才会质疑,才会创新思维。而课堂上的探究讨论会使学生的创新进一步深入拓展,讨论中学生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教《荔枝蜜》时,启发学生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关系等方面思考,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文章主要写蜜蜂,写荔枝和荔枝蜜有什么关系?开头我对蜜蜂的感情不好,结尾又为什么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在课文的结尾,又写到了农民,这与蜜蜂有什么联系?文中通过三次对比,突出了蜜蜂的什么精神?正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提出富有新意问题的动机。

三、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限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文本为元素,先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个个都主动地研究教材,把握课本,人人成为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

四、创设情景,触发创新灵感

创设情景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生活展示、实物演示、表演体会、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用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踪迹,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五、加强语文教学的延伸,为创新提供活力

第8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具有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把心里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抒写出自已的诗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第9篇:学生的创新意识范文

一、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确立了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做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如果每周有一个下午设为班级竞赛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强调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其对异性的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发展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班主任不仅能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