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学科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第1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内驱力 培养

高中语文在学习方式上更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质上就是学习内驱力的外在体现,是学生在内心深处所蕴藏的学习动力。学生具备了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往往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学习消极被动,效果事倍功半。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摸不着头脑,或觉得无从下手,往往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具有自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觉自发的,而非是被动的。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才有可能多投入时间,在高效完成课内任务的同时,无限地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深入钻研,领会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自主性是语文学习高效的前提。

所谓持久性则是学习动力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而非是短暂的或偶然的。因为持久学习,所以才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因而学习内驱力的持久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高中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源自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需要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驱力源自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需要的内因和外因两种情况。

语文学习的内驱力的内因,是学生本身出于对语文本身的喜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如培根所说“读书可以怡情”的作用,便是在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和。这种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喜爱反过来又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语文的学习。

语文学习的内驱力的外因,多是源自诸如升学、考试等外在的因素。学生为了达到升学或考高分的目的,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加强语文学科的学习,出于这样的动机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样可以促进语文的学习。当然,出于外因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较之内因而产生的内驱力则显得功利了许多。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加强内因在学生内驱力生成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内驱力,实质上就是使学生喜爱语文学科,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

三、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首先,宏观上要加强指导,发掘语文学科的巨大魅力。

语文学科的魅力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我们身边的人、事、自然都隶属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使学生懂得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从而自觉领悟生活并最终懂得珍惜和热爱生活。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语文教学中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通过语文的学习传承祖国文明。语文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采用优化艺术的教学语言,或风趣幽默或精彩生动,去感染鼓动学生,“粘住”学生。

其次,操作上要形式多样,展示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都将形成学生学习的审美疲劳,从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妨碍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电影赏析、戏剧表演、各类竞赛(诗歌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等),或其他如日记、周记、摘抄等多种作业形式,这些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文。

再次,理念上要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学科的自由灵活。

第2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63-01

一、最为完备的语文学习心理解读

高考语文大纲是中学语文科目考试的最高纲领性指导文件,对高中语文教学复习具有权威性的指导作用,本人从心理学角度,对语文考试大纲进行阐释,突出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最完美的品质。

(一)就“考试能力要求” 突出“语文智力水平”

智力在心理学多指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中心,对以语言为媒介承载祖国文化的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智力指的是“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这五种能力构成语文的智力结构,其中突出中心的是“表达应用”能力,阅读的“鉴赏评析”,这就突出语文的性质特点,即自己要善于利用语言媒介来表达思想,又要利用语言阅读来弄别人表达的思想。将语文智力水平摆列出来,这样语文教育的能力目标更加明晰,更加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把语文质的概念用心理学来表达,为语文教学奠定了学科目标方向。

(二)就考试内容:突出“语文知识”及语文心智技能“语文阅读技能”“写作表达技能”“语言技能”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分为五大类,“第一,语言知识和

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第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第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第四,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第五、写作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概括这五项考试内容,就心理学角度来说,分为语文知识和语文心智技能,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些语文知识需要基础的记忆和理解,更多的需要学习的汗水,特别是语文学习的习得。当然语文其他能力也对语文陈述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试内容方面,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就属于语文心智技能,涉及到语文思维核心,突出语文思维能力,既然语文技能的提出,那么就打破语文神圣天赋说,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特点,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训练的心理学依据。语言技能,作文技能,阅读技能就可按照技能训练的方式,按照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凭空所想,随意模仿或刻意追求某种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或部队训练高强度的疲劳训练,应该以语言为媒介,按照认识,理解,表达应用,语言技能要规范,阅读技能要阅读,积淀文化素养,充分概括和总结,写作技能要勤练,多思,讲求技巧。由于口语考试的不易操作,高考语文教学大纲并没有对口语做出考试规范。但口语交际却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不可偏废。

(三)就语文实践:突出语文“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高考语文一半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考查,同时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一个临事不惧,从容不迫,做事大胆,仔细的良好心态,不是教师、学校、家庭过分溺爱,万事都事先考虑好,而应该是自己敢于经历风雨,接受生活磨砺,从生活中,从汗水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探寻成功的捷径。语文大纲提到的能力,实际上能力指的是一种个人的个性心理,这就承认语文缤纷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语文教学实践和学习开阔了视野,为语文实践开拓走出课堂奠定了心理学依据。语文智力水平提高,应在各种非智力条件下,即社会文化生活,个人生活背景,和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领悟条件下,来训练自己语文技能,语文不是圉于象牙之塔的,而是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概况

通过实践调查,高中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正值风华正茂的黄金岁月。身体生理活动紧急集合,身体发育的拔节,第二性状的出现,致使高中学生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波澜,高中学生社会阅历扩展继思维方式的变化,成长的烦恼,表现在学习也较突出,而语文又是一门承载社会文化比较丰厚的实践科目,最能反映高中学

生心理的灵光。

为此我们制作一份调查表,主要通过语文学习的动机,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阅读,写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来分析。通过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的打点取样,仔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有其共性:对语文兴趣稍减,语文动机不明确,语文阅读难以向深发展,对阅读作品不感兴趣。写作文缺乏哲学的思辨,课外语文学习时间较少,对作品鉴赏缺乏应有的力度,普遍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自我封闭心理,阅读的懒散心理,消遣性阅读的成瘾性心理。

第3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格教学

1.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需要提出人格教育。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由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2 从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2.3 人格教育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

3.1 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于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3.2 把人格教育放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公平公正、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教学的过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变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3.3 把人格教育延续到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续到课外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培养出的抽象情感力量,内化为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如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实践创造机会。

3.4 寓人格培养于语言能力中。把人格的培养寓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我们提倡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我们很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听说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3.5 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潜能。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阅读、累积、解读和使用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感性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以此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使人格得到升华,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并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学人物等,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的责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智慧和人性光芒,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波.语文教育与文化人格的培养.临沂师范学报.2002 (7):66.

[2] 陈杰.人格对话: 语文教学的时代论释.学科教育.2003(8):87.

第4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一、相关概述分析

1.新型语文课堂的含义。新型语文课堂:所谓“新型语文课堂”是指在新的教育形势、新的高考模式之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过程中,有别于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依循传统的人本教育思想,凸显文以载道,以“文本”为“人本”服务的特点,优化课堂的实施环节,节能增效,从而在多维度超越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是课改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有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堂。

2.课堂的包容性含义。课堂的包容性:是指语文课堂在突显语文为载体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具开放性,要融人更多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元素和教育方案,体现“大语文教育”的广博和丰富的特点。如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古典涵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美学艺术教育等。

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作用,还具有人文性内涵,其主要是因为该学科跟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也正是如此,才赋予了该科学强大的包容性。虽然在课堂上学习好语文很重要,但是要想真正学习好语文,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课外阅读、经常跟他人交流等。

3.课堂的交互性含义。核心概念三:课堂的交互性:是指课堂中师生、生生、生师、生本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特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生成长中的意识碰撞,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互相促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学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学模式也不能一尘不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且富有活力的。因而新型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具有活力,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书本、学生和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透视新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容性和交互性的意义

1.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透视新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容性和交互性特点的背景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各学科有效教学命题的提出。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高中语文课堂在授课思想、教学内容、教化意识上的兼容性。其中课堂的包容性研究的价值在于大语文教学思想的再深化和大语文意识的再升华,有利于推进“大语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凸显。而“交互性”则是研究髙中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特质。

2.打造立体的多维的课堂的需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高中语文课堂应兼容更多的内容,以语文作载体,来满足高中生在思想成长、知识吸收中的需要。寻找语文学科与其他 学科之间的交集,寻求立体的教学效益。语文课堂除了体现一般课堂的特点外,还应呈现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从而提升语文的魅力。

把语文课堂作为一类平台,兼容更多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人文性的内容。把语文课堂与文学世界对接起来,以文学的表现内容来丰富语文课堂,产生更多交互活动。把语文素养的提升与高中生成人感的需求巧妙对接,寻找最有效教育途径。新型语文课堂中应渗透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古典涵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美学艺术教育等。

3.实现新课程标准与语文课堂的对接的需要。透视新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容性和交互性特点是为了研究新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课堂的对接的最佳方式与途径,努力达成顶层设计的期冀与目标;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效提升的方法和艺术以及提升的具体环节。如何实现“减排增教”;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立体融人更多的内容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内容的有效方案;探寻高中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式;寻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通道、新艺术、新效果、新境界。

三、如何透视新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容性和交互性

1.要实现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透视新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容性和交互性特点要实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跟其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跟如何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文化强素质高的人才;三是要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跟发展其智力素质、非智力组织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本职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该能力的发展又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点表现在学生的读、写、听、说等方面;四是要讲学生的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是因为这四者具有想通之处,所谓听,即用耳朵读;所谓说,即用嘴巴写;而读则是用眼听,写则是用笔说,四者之间本来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但是纵观传统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即便在升学考试中也没有针对听说设定专门的考试命题,再加上当前在现代化信息背景下,学校缺乏对听说的高度重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只教读写,不教听说;只考读写,不考听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能力的提高。

2.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研究上。透视新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容性和交互性特点需要把重心放在高中语文课堂包容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研究。思考语文课堂中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开展师生、生生活动的研究,高中语文课堂如何通过“包容和交互”实现突破的研究,高中语文课堂的包容性可以从那些方面进行分解、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上交互性可以从那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等问题上。

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命。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生命教-172-育、在阅读过程中感悟生命教育、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课外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

3.以学生为本,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必须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学生营造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彻底消除学生课堂上的思想包揪和学习压力。记得我曾经看到一位学生在其日记中写道:语文老师是一个极其温柔的人,若将其他学科的老师比作时一团烈火,那语文就好似一方纯净的甘泉,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即便答错了问题也不会惴惴不安,常常带着愉悦而平静的心态去上语文课,那感觉美极了。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赞美和喜爱,更坚定了轻松学语文的观念。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仅仅只有轻松的学习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语文老师在备课方面多下工夫。特别是随着新课标颁布,学生经常会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若语文教师能够应对自如、善于梳理,及时探索其中的共性和规律,相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将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凸显出来。

4.动员一切条件开展语文教育。语文作为社会的产物,而要想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虽然学校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单凭借学校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联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组织并动员社会中可能争取到的一切条件用于语文教育,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但是从当前我们开展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常常是过于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教学,更不会顾及社会实践,即便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仅仅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很少将语文表达跟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是沿袭的传统教育模式。因此在新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朝学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跟其日常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将语文教育跟做人巧妙结合起来,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跟发展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素质巧妙结合起来,将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其语文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高中语文课堂要通过“包容和交互”实现突破。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立体融入更多的内容来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内容,探寻高中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式为语文课堂教学再注新泉。

第5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

一、新课标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新教材的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主题鲜明,板块设计科学、新颖,所选用的材料多为生活中的真实材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且具有时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它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策略探索

1、抓住基础不放松。词汇和基本的语言知识是语言大厦的基石。没有这些基石,语言学习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词汇和基本语言知识仍不能被忽视。没有一定的输入量作保证,很难实现有效的输出。但输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以词汇为例,词汇在大脑词库中是按语意领域分类储存的,所以可以按主题或意义或词根将词汇打包,采用词汇包的形式教授词汇,并培养学生的词汇包意识。例如:学到ACityofHeroes一课时,讲到那里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引发学生思考他们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这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将学生提供的词汇以及他们想知道却不会表达的词汇打包列于黑板上。词汇和语言点的教授也可以采用场景式教学,设计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自然的语境中习得英语,并配合定期的检测,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2、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也是时展的一大趋势。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有大量输入的情况下也能有足够的输出,真正使学生在课堂锻炼中有所收获。切忌走形式,走过场。

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时可采用场景式任务教学,预先设置好场景,使学生可以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这既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生活中习得英语。

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口头语言本来就不像书面语言那样严谨。犯错误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即使犯点错误也无关紧要。只要不影响交流,注意力应放在流利程度上,而不是准确程度。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对说英语的恐惧,使他们愿意开口。这是学好英语,说好英语的第一步。至于普遍性的或影响交流的错误,教师可以在练习之后集体纠正,或做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引起重视。

3、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中学生仍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的支配。情感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短期学习效果,还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全球意识。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不同地区的语言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地域特征、经济面貌、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因而,语言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学习一门语言本身就包含了学习其内在的文化。因而英语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语言来学。英语只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学习英语语言本身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给学生讲讲复活节的彩蛋和感恩节的火鸡,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并与我国的情况做适当的比较,既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又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全球意识。

第6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如何化解危机,使人类文化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多元化发展与繁荣?最有效的策略应当是交流和沟通,即在全球化趋势观照下增强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使未来的各民族文化既适应全球化交流、汇通的新需要,又发挥自身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创新特色。这一时代的使命必然地落到向来以交流与沟通为“立身之本”的比较文学的肩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关注比较文学的时代使命,并且在为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全面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以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为视角开发学科的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为,“课程资源”的研究将为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加课程的普适性添加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应用前景。但应该注意到,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还相对粗浅,并且“课程资源”对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而言还是一个较为生疏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更没能成为多数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因此,认真探究“课程资源”开发应当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其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开发课程资源,意在使课程资源丰富而适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与此同时,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很显然的,该课程目标一经实现,便意味着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素养,具有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也因此得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密切呼应的。据此,可以推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果能以“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引领,开发丰富且适切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能促成课程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三、以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为视角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必要而可行的

(一)把“比较文学”这一典型的人文学科理念引入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是必要和紧迫的

早在1995年,“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就提交给教育部三条关于提高“比较文学”教学质量的建议,其中之一就是从“二十一世纪人才观”的角度说明了“中小学普及比较文学”的必要性。1998年,教育部下达的有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文件中,把“比较文学”列为师范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与此同时,教育部师范司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比较文学”,即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比较文学”。2001年5月,来自山东省胶洲市第一中学的姜悦亭老师在于潍坊市召开的“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有感于“比较文学”符合全球化新时代的需要,再次呼吁“比较文学”走向中学,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重视。2002年5月,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由潍坊学院和潍坊市教育局联合承办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研究”开题会议在潍坊学院召开,从此揭开了“比较文学”走向中学语文特别是高中语文的新篇章。

但时至今日,我们却遗憾地看到,把“比较文学”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呼声还未能汇聚而成激昂的改革号角,关于“比较文学与高中语文”的探索和实践还相对零散相对肤浅,我们能够查阅、搜索到的关于“比较文学与高中语文”方面的文章实在非常有限,至于以比较文学理念为视角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就更少了。这是一片亟待开垦的沃土!

(二)以比较文学理念为视角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可行的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融、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做贡献的学科。所以,它以人文关怀为学科宗旨,以开放、前卫、综合、跨越为学科特点,以沟通对话、尊重宽容、互补共建为学科精神,以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为学科目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泰斗乐黛云教授认为,从“比较文学”的宗旨和目的上推论,在21世纪,“比较文学”已经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原则,一种人生的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的“高层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笔者由此认为,如果能用比较文学的理念来观照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首先将进一步彰显作为21世纪最重要学科之一的比较文学的学科宗旨、学科特点、学科精神和学科目的;其次将使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更加切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总目标;最后,它将使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承担起服务时代,推动人类迈向沟通、对话、尊重、宽容、和谐、和平友好的新时代的光荣使命。

四、比较文学理念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之探究

(一)正确解读“课程资源”

只有正确解读了“课程资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有可能进一步有效地开发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吴刚平教授在《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把“课程资源”界定为“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并按其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物质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的数量、图书馆、活动场所、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后者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

(二)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我们所应关注的物质与人力资源开发是“有开发价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这就需要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建立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第一,应通过教育哲学的筛选,使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第二,应通过学习理论的筛选,使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应通过教学理论的筛选,使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三)以“人本”理念为引领,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益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作为新课程的有效建设者和执行者,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而教师本身就是最基本同时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益,教师首先应该以“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也就是以比较文学的核心理念引领课程改革实践,有效地为学生搭建终身发展所需的实践、体验和创新的平台,并与学生同行在个性发展的精彩过程中。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愿有更多用心于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同行加入讨论,尝试行动,分享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淳.关于比较文学与中学教育的思考,2002

[4].刘献彪,孟宪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002

[5].刘蜀贝.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北京:人民教育,2003

[6].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北京:教育研究,2001.9

第7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李鸣晓

尊敬的杨桦老师、各位语文教育界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是宁国中学高中部语文老师李鸣晓,非常荣幸能代表此次阅读教学论坛高中组做主题汇报。下面,我将从现状、困惑、尝试、建议与规划五个方面反馈我们小组的讨论心得。

此次相聚在一起的高中语文老师,来自浙江及安徽的各地市,学校几乎涵盖各类型,从省示范至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齐聚一堂。在交流后,我们普遍达成当下语文教学现状的共识:一是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巨大,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在冲击高考分数的模板式教学下很难得到体现,语文教师心急如焚却无力回天。二是基于学科特点,语文学科在高考中很难拉开差距,各类学校中均有语文是“后妈生的”的感觉。有好事人为高中各学科排位:数学第一,理综文综第二,英语第三,语文最末。而在此情况下,学校的行政偏向性,班主任的重视程度都让语文学科走入不起眼的脚落,漠漠心伤。

我们全组老师讨论时无可奈何却又想力挽狂澜,是以在交流中形成诸多困惑点,特向杨老师及北大语文研究所提出:①从学校高考升学率角度考虑,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成绩的情况下,让语文科目受到重视?②从日常教学角度思考,阅读欣赏与试卷训练所获成绩不成比例,高考能否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从评价机制上改变这种现状?③从教师成长角度考虑,如何练好语文教师内功,且能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得以彰显?④从学生发展角度思考,学生读书兴趣如何引导?如何让高中学生在短期时间内感受到实效?

此次为语文阅读教学论坛,单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小组又有以下困惑:①教材与配套读本如何协调处理?②阅读教学单独的评价体系怎么建立?③阅读教学实践的优秀范例又在哪儿?

我们的困惑太多,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困惑实在太多。其实,我们都曾努力尝试过。在小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浙江省的学校阅读课已开展多年,且已形成一定体系;安徽的合肥一六八中学等已将阅读课纳入高一范围。以我所在的宁国中学高中部为例,我们学校在09年分层教学后,14年借鉴江浙模式,开始将阅读课纳入高一及高三必修课程,并开设了二十五门选修课,其中包括《动漫·游戏与文学》《大师的爱情——民国那些神仙眷侣》等阅读欣赏型选修课程,初步尝试走班教学。我们努力的去做,正如小组中孙凯老师所说:“做该做的,做能做的,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惶恐地向北大语文研究所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能不能从深度广度上加强对我们一线学校切实的指导,如开设教师及学生阅读的书目,给阅读以具体操作的指引;又如提供阅读评价表格,方便直观评价师生阅读效果;再如及时分享高考的前沿信息;还有更宏大遥远的念想,如高考语文考卷的调整以使阅读及阅读教学的作用真正得以显现。

我们一线语文老师知道,路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我们只是希望杨老师和北大语文研究所能成为这条路上的明灯,指引我们少走些弯路。

最后,向大家汇报一下高中组的初步规划:

我们拟定从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双方面入手,达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高度。教师角度,拟定依照北大语文研究所开出的书目,每月从中挑选一本教育教学名著精读,在QQ群中写下点滴感悟,一年后形成文集,力争出版;同时加强交流,不定期安排组员赴某校交流;此外,已先行的学校或个人随时在群中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生角度,拟定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将学生阅读效果呈现在组员面前,研讨改良,最后形成跨学校的学生文集。

第8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文道统一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与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寓德育训导于学科教学之中,积极构建闪耀德育光辉的语文教学课堂,于点滴渗透、润物细物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道德教育。

一、担当教育责任,构建学生道德人生

纵观语文教学历史,无论是古代的私塾教育,还是近现代学科教学都赋予其德育教化的任务,历来的语文教育都是坚守文道统一思想,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当前,对学生积极进行“训诲开导,培养品德”依然是语文教学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不可否认,当下,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趣味分散,重智轻德的泛娱乐化时代,对于中学生而言,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更加明显。君不见时下有很多孩子理所当然地追求名牌,无所顾忌地接受八面来风,疯疯傻傻地与人交往,睥睨一切地看待周遭事物,他们在注重自我、张扬个性、挥洒青春、轻舞飞扬的同时,往往缺少一种在逐渐长大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恩之心、担当意识、道德形象及主流价值观。对此,最易沟通学生情感与心灵的语文学科应更多地承担起教诲开导,启迪心灵的教育任务。

文学即人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德育素材,注意将富有人文关怀内涵的教育意愿表达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教育。从教师层面来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生求知问道、学习成长过程中,老师既要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问题,又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科教学而言,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与语文结缘并积极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以“育人”“树人”为己任,帮助学生有效规划和构建道德人生,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充实他们的成长岁月,让他们在听课学习、及读书习作中学会敬畏生命,懂得感恩,担当责任,追求知识,体验幸福,丰富心灵,完善人格,做一个有上进心和道德感的现代中学生和现代的“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语文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心灵自由、精神世界和个性、人格的发展。当前,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语文学科在这方面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仅从教材编写情况来看,我们一直把语文与道德教育视同一体来看待,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历来重视选编一些富有哲理意味和道德含量高的经典作品,旨在用优秀的文学成果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进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内在修养,塑造健全人格。讲授这些文章,教师应积极开掘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联系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对作品中的道德观进行恰当地讲解与评价,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有效发展学生道德上、伦理上和社会公德上的判断能力。

其实,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精神丰盈,能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的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教学时若能做到以情激情,因事说理,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情理交融、水到渠成地达到培养学生心性情趣、道德品质的目的。

三、坚守文道统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篇篇文质兼美,课课有“道”可道,有的洋溢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反映了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有的则体现了高尚优美的人生趣味,展示丰富的人生底蕴。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做到文道统一,以文释道,以道度人,让这些闪耀着德育智慧光泽和人文精神光芒的的文章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该说,只要我们立足于感文悟道,育心育德,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训导、人文关怀的独特素材。如讲授《拿来主义》一文,可以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照,从中了解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对今天的指导意义,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关照和文化思考意识;讲授《项链》一文,既要指导学生从路瓦栽夫人的形象中体会社会人物的性格弱点和追求虚荣危害,又要变换角度从故事中认知诚实劳动的价值意义;讲授《鸿门宴》一文,可以从项羽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性格缺陷所造成的悲剧。古人云“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讲授这些课文时,既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去提醒和启发学生以人为鉴、以文为鉴,去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守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要去拨亮这些道德的火苗,使之熊熊燃烧,烛照人心。

第9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消极心理 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一)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时常常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别的;对课后作业采取应付态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做别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而且表现在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身上,尤其是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突击别的学科,等临近高考再突击也来得及。他们认为语文提分不快,不如数理化来得容易,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

(二)应付老师,被动学习。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中等生当中。这些学生学习语文,乃是迫于高考或者老师的压力,他们之所以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主要是在成绩上怕被甩得太远。但是他们学习语文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也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仅仅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他们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但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

(三)焦虑日深,失去信心。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底子差,学习方法不当,虽然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成绩非但不见提高反而出现倒退,渐渐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动摇了,甚至怕上语文课,焦虑日增,对语文学习不知所措。

(四)投机取巧,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有学好语文的能力,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但只是因为高考,高考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所以对语文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语文分数,而不是语文本身,见题就做,企图“巧遇”高考试题。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我聪明”、“运气好”的心理,依靠考场超常发挥。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热心的原因

(一)对语文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其对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他们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提高语文素质,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盖楼房,必须从根基打起,一点一点地向上砌,投机取巧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开语文就会寸步难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性的,较之其他学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花很大力气也不出成效是正常现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学生心理都不太成熟,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努力一番仍不见效果,就打退堂鼓,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是着眼于高考,怎么来分怎么学,是典型的投机心理。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自我调适能力差。

许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与理科相比,更抽象,不像理科那样有逻辑性,答案标准,容易形成成就感。其次,语文不如理科分数来得容易,见效慢。再次,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潜下心来学习,是个慢功夫,而高考的临近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在所难免。

三、改变学生轻视语文的态度的对策

(一)让语文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能够生成目的,目的能够推动行动,行动能够优化心态。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那么重要了,产生了“我不需要学了”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语文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办法很多,如,在讲名人名作时,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通过播放电影、纪录片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改变“黑板+课本+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使文学类课程活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难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2]崔藏金.怎样成为反思型教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豁.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2(2).

[4]李玲,陈静.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5]姜巍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径――反思性教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6]毛师丽.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