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抵抗力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减弱。得了肺炎对老年人来说,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会陆续引起各个器官系统的连锁反应,比如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血液细菌感染、脑膜炎等,这些连锁反应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
美国200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有20%的老年肺炎患者有全身血液细菌感染,就是人们常听说的败血症,病死率高达51%。而当肺炎球菌经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引发脑膜炎,导致多达80%的老年患者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炎使慢性病“霍上加霜”
对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气管炎、慢阻肺的老年患者来说,过冬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肺炎。这些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患呼吸系统疾病,损害了呼吸道的自净功能,使引起肺炎的细菌容易存留在呼吸道里。当身体的免疫力稍有下降,这些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加上天冷,老年人的抵抗力差,会使肺部炎症的严重程度大大增加,反复发作,使原先的哮喘,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加重,严重影响呼吸系统的换气功能。另外,对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天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大脑、心脏等主要器官的血流减慢、减少,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这些老年人的抵抗力都低,一旦得了肺炎,就会使肺的换气功能减弱,使心肌缺氧,诱发冠心病,加重原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情。对于既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又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危险系数远远高于其他人。这些老年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患肺炎:一旦得肺炎会比别人严重:从康复上来讲,老年人要比其他人慢:康复之后,肺炎依然会加重其原来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接种疫苗意识有待提高
冬天吃蓝光、夏天吃红光、春天吃紫红光、秋天吃绿光……这样,“长生不老完全可以做到,人的平均寿命不应低于280岁”,这是俄罗斯著名生物学家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教授得出的结论。
他在其撰写的新书《永生的医学和280年的尘世生活》中,讲述了与人的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有密切关系的自然机理。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美好希望。其实,科学家的意思仍然是提醒大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不同季节吃不同的“光”
冬天吃“蓝光”:按照沃尔科夫的说法,在冬季(11月15日至来年1月27日)和冬春季节转换期(1月27日至2月15日),光谱射线为浅蓝色光和伽马射线,季节转换期为蓝色光和Χ射线。
在这段时间,血液中尤其不能缺少蓝素,即含有铜的血青蛋白。铜的食物来源为小虾、蟹、鱿鱼、动物肝脏、黄瓜、西葫芦和蘑菇。还得饮用大量的水,因为水能保护细胞不受伽马射线的伤害。
那些吸收红色和红外线的食品最好不要吃,比如土豆、玉米、大米、香蕉、巧克力、蛋糕等用面粉和糖制成的淀粉类食品。此外,冬季是睡眠、休息和静养的大好时间,一天的睡眠时间最好不少于12小时,DNA好利用夜间进行“修复”。
春天吃“紫光”:在春天(2月15日至4月27日)和春夏转换期(4月27日至5月15日),紫外线和紫色光为主要的光谱射线,季节转换期,紫红色光占主导地位。多吃紫色的食物,像甜菜、水萝卜等对人体有益。不宜吃含油脂、动物蛋白之类吸收黄色光和低频射线物质较多的食品。
夏天吃“红光”:在夏天(5月15日至7月27日)和夏秋转换期(7月27日至8月15日),光谱射线为红色光和红外线,季节转换期为橙黄色光。夏天的食物讲究酸甜苦(转换期为酸和微苦)。食物最好是红色、橙黄色的,比如草莓、苹果、橙子等。宜饮用酸奶、矿泉水和像樱桃汁和西红柿汁这样的红色果汁。最不宜吃面包、甜食之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秋天吃“绿光”:在秋天(8月15日至10月27日)和秋冬转换期(10月27日至11月15日),主要光谱射线是黄色光和低频射线,季节转换期是绿色光和超短射线。应以西红柿、柑橘、茄子、蘑菇等略带苦味和酸味的食物为主,尽量不吃动物蛋白。(秋白)
四类食物减少二手烟的危害
抽烟或二手烟,做饭时的油烟,烤肉燃起的烟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被“烟毒”所扰。经常食用以下食物,可以减少烟毒对身体的危害,将危害降到最低。
清咽润肺:萝卜、木耳、梨、蜂蜜、柚子、金橘、莲藕等。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止咳、润肺等作用。韩国汉城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科杨美熙教授研究发现,吸烟者若连续4天,每天吃750克左右的梨,因抽烟或吃烤肉等在体内蓄积的致癌物多环芳烃,会显著减少。抽烟多年者吃枇杷,可以修复受损的呼吸道黏膜。
排除毒素:乌龙茶、绿茶、红茶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韩驰教授专门从事茶叶营养与功效研,发现喝茶对肺癌、食道癌等,均有不错的预防作用。尤其是绿茶,能减轻尼古丁的伤害,还能防癌和降血脂。茶还能利尿、解毒,使烟中的一些有毒物随尿液排出。
此外,富含维生素A、B1、B2的胡萝卜、柑橘、蛋黄、动物心脏、肾、香菇、新鲜蔬菜、动物肝等,都应该成为吸烟者餐桌上的主角。
科学家开发治疗糖尿病新技术
日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种能够人工生成大量胰腺β细胞的新技术,据称利用该技术有望设计出人工胰腺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摆脱每天注射胰岛素之苦。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没有植入β细胞的糖尿病实验动物在实验进行10周后死亡,而植入了β细胞的动物则存活了30周以上。实验证明β细胞对分泌胰岛素、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科研小组成员日本冈山大学田中纪章教授介绍说,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他们正在开发一种人工胰腺,内部含有大量这种人工生成的β细胞,植入体内可自行分泌胰岛素。他们计划1到2年完成设计并进行动物实验,然后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治疗糖尿病。
美国发现2型糖尿病的新疗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与国际生化研究院Livechem集团近日宣布,医学界研发出一种由天然海洋植物萃取、具有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海洋合成物,该种合成物具有独特的高效双极性特点,能有效地影响生物系统,治疗心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
过胖、遗传因素、慢性炎症等多种危险因素均会导致心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的形成。新研究发现这种天然海洋植物可促进血液循环,安全地分解由心血管病引起的血液障碍物,并可明显形成血液再生通道。此外,它可通过降低血液内的不良胆固醇,减少脂肪积聚和软化心脑血管,能够用于治疗上述两种疾病。
2型糖尿病与前列腺癌生存相关
根据美国治疗放射和肿瘤学会年会上的一项报告,2型糖尿病病史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不相关,但它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较差的长期生存。
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89年4月至2001年10月之间因局限性前列腺癌接受放射治疗的1512例男性患者。其中206例有2型糖尿病,并接受饮食、运动、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研究负责人说,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之间的初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评分、Gleason评分和T分期无差异。5年放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评分反映非糖尿病患者的生物化学衰竭率为27.2%,糖尿病患者为23.8%。非糖尿病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远处转移分别为7%和4.9%
虽然2型糖尿病男性的治疗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是糖尿病对总体结果有不良影响。非糖尿病患者的总死亡率为19.1%,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死亡率为22.8%。即使在调整了其他治疗前因素之后,这种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显著性。糖尿病与其他死亡危险因素,例如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相关。本研究样本太小,观察不到胰岛素是否是一个因素,但临床前数据提示胰岛素可刺激前列腺癌细胞增生。
ACEI和ARBs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美国科学家根据随机对照研究的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s)可降低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克雷格・科尔曼博士说,本研究明确显示通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或心力衰竭患者的两类药物ACEI和ARBs也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已知这两类药物可减缓糖尿病患者肾病的进展,但是对糖尿病的预防效应是一个新发现,这可能会影响医生为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
研究人员研究了涉及66000多例患者的6个ACEI研究和5个ARBs研究的综合数据。他们在《糖尿病治疗》杂志上报告,这两类药物都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但是都不能降低死亡、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的几率。
手机能帮助治疗糖尿病
牛津大学新陈代谢和内分泌中心的研究员们开发出了这样一种系统,可以利用手机帮助糖尿病患者随时监测自己的病情。此系统是牛津大学与e-San公司共同开发的一套服务监测系统。糖尿病患者可以将手机与“血糖标准表”连接起来,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编写成一个简短的“日志”,发送到网上,手机可立即收到糖尿病患者血糖标准的信息。患者的手机可以看到一个个人网页,显示出糖尿病患者最近病情发展趋势,包括危险的血糖含量。这些信息也允许糖尿病医生访问。
此系统的发展很有潜力,就像使用电子医学手段监测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现在,这套系统只有几百个患者使用,每个患者每个月大约的花费是49英镑。
新观点
流感增加糖尿病死亡风险
每年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时期,也是疫苗接种的关键时期。巴斯德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对控制血糖都非常重视,但对流感和肺炎却疏于防范,而这两种疾病对糖尿病患者恰恰都可以构成比较大的健康危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流感及其可能导致的肺部感染(肺炎)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后的死亡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3倍。专家指出,控制血糖和预防流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在冬春流感高发期到来之前,糖尿病患者应及早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进行预防。
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后不会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人在接种部位会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在37℃左右)等正常副反应现象,一般在24小时之后自行消失。需要提醒的是,接种任何疫苗都要到卫生防疫部门指定的正规接种点接种,以确保接种安全可靠。
母亲承受压力孩子易患糖尿病
瑞典研究人员发现,母亲承受过产生严重精神压力的不幸事件以后,生下的孩子相对更容易罹患1型糖尿病,内在机制是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腺内生成胰岛素的细胞。至于这种自体免疫反应的触发因素,医学界尚未掌握。
瑞典林科平大学安内利・塞帕研究指出,母亲如果经历过离婚或暴力之类的事件,她们生下的孩子2岁半以前出现自体免疫反应风险的几率大约上升3倍。这项研究涉及近6000名儿童及其家人。塞帕作出的解释是,母亲承受压力,她们的孩子或许也会承受压力,增加体内特定激素的生成量,进而对生成胰岛素的特定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心理压力与自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联不太可能用现有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多种风险因素加以解释”。塞帕的研究小组认定,至少就生命早期而言,心理压力可能是与糖尿病相关自体免疫反应的一个触发因素。所以,不仅母亲需要“减压”,儿童也需要减少所承受的压力。
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过男性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糖尿病死亡率也明显高于男性。有医生认为,女性寿命较长也可能使得发病率比男性高一些。此外,体力活动少,而且在50~70岁时容易产生肥胖,所以糖尿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在增高。
同时,糖尿病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80到84岁年龄段糖尿病死亡率最高,80~9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最高。人口老龄化对糖尿病死亡率的影响比其他危险因素要大。
吸烟者更易患糖尿病
据美国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发表的一份研究称,“瘾君子”更容易患糖尿病。涉及全美国的一份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吸烟5年以上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不吸烟的要高出11个百分点。“我们知道,胰岛素能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肌肉和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细胞内合成糖原或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贮存起来;又能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但是我们发现吸烟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大大少于不吸烟者”,专家说。
锻炼可减少腹部深层脂肪
研究人员对久坐超重的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开始利用踏车和固定自行车进行锻炼者,蓄积在腹内器官周围的脂肪,即内脏脂肪往往会减少或至少不会增加。相比之下,仍然坐着不动的人,其内脏脂肪在半年时间内增加了很多。
生理学家克里斯・斯伦茨说,这项新的研究证明,即使一般性的锻炼,比如快走也会抑制内脏脂肪的累积。而且,锻炼最多的人(相当于每周慢跑20英里)不仅减掉了内脏脂肪,而且腹部表层脂肪也减少了。斯伦茨说,运动强度似乎不如运动量那么重要。每周进行3小时的一般性锻炼(相当于快走)的人与每周进行2小时较大强度锻炼的人相比,其效果是一样的。总体来说,这两组人的腹部脂肪都没有大幅增加。运动量最大的人,相当于每周进行3个小时的慢跑,其内脏脂肪平均减少7%,腹部表层脂肪减少得更多。而保持终日久坐的人在半年时间里内脏脂肪增加近9%。这些人的大部分锻炼是在踏车和固定自行车这样的健身器材上进行的。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四军医大学杨林硕士等近日临床研究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明显疗效。这一结果为临床治疗该病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人员采用目前报道较少的中药制剂治疗的新思路进行研究,将68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及空腹血浆C肽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予快速强化控制血糖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最常用的甲基维生素B12500微克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续3个月;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20天。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加强饮食和运动指导。3个月后,参照《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着重检测神经病变中神经传导速度指数变化等情况。结果发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相关的正中神经、桡神经、腓神经、胫后神经及腓肠神经五大神经的传导指数,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水平。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最好关闭胰岛素泵
近期的报告显示,1型糖尿病患儿和青少年运动时开放胰岛素泵没有益处,可增加迟发低糖血症的风险。
Schneider儿童医疗中心的医生建议,为了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方便,在无计划的延长运动中应拿掉或关闭胰岛素泵,排除改变基本频率的需要并可能降低迟发性低血糖症的风险。
受试者在标准早餐和胰岛素注入后2小时左右在踏车测力计上运动40至45分钟。他们在运动前、后摄取20克碳水化合物。每个受试者均以随机、交叉方式开放泵运动一次,关闭泵运动一次。研究组发现,运动中迟发性低糖血症比急性低糖血症更常见,运动中开泵时低糖血症风险有增加的倾向。医生建议,在延长的运动中应拿掉或关闭胰岛素泵,并在运动后监测血糖浓度数小时。
新动态
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三大挑战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1.8亿人,其中五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印度。现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还在以每天3000人的速度增加,预计至2010年将达到8000万至1亿人。
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相关知识普及率低、诊断率低及控制率低等三大不容忽视的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年龄在35至74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近3/4不知道自己患病;就诊患者中,治疗达标的患者又仅占1/3;胰岛素的使用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
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二是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和运动等误区,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慢性病10年内致死近4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今后10年全世界将有3.88亿人死于心脏病、癌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报告同时提出,如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有3600万人能够避免死于慢性病,并且预防方法简单而价格低廉。
世界卫生组织题为《预防全球疾病―一 一项必要投资》的报告长达182页,这份报告给世界敲响了警钟:慢性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无关痛痒,甚至可能成为与艾滋病并驾齐驱的头号“健康杀手”。
报告首次对肥胖症、哮喘及癌症等主要慢性病可能导致的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数中有五分之三的人死于各种慢性病。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死亡人数在5800万人左右,其中有3600万人将死于慢性病。
相对于慢性病带来的巨额医疗费用和可能导致的贫困加剧,预防可以说廉价而且经济效应显著。报告预测了有效的慢性病预防措施能给各国节省的费用。以中国为例,如果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今后10年中国将节省360亿美元。如果没有任何预防措施,这项费用将高达5580亿美元。
一成糖尿病足患者只能靠截肢保命
2005年10月13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糖尿病学足学论坛上,来自美国以及国内的500多名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糖尿病患者要对足部感染引起足够的重视,穿宽松鞋子、常修脚,避免撞伤而引起脚部感染。
广州地区的糖尿病平均患病率达到6%,比全国患者率高出了2.5个百分点,有的区域甚至高达10%。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薛耀明表示,广州人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其中10%~14.5%的患者不得不通过截肢来保命,截肢后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10%,而80%的截肢患者都是因为足部溃疡引起。
国际糖尿病联盟2型糖尿病全球指南
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的大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了2型糖尿病全球指南。
这一全球指南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保持在6.5%以下,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并就此提出了有关对患者进行教育、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水平以及积极使用药物和胰岛素来达到目标水平的明确建议。该指南还提出了在预防措施失败的情况下发现眼睛、肾脏和足部出现问题的成本效益合算的办法,这样就可以尽早展开治疗。
在西方医学鼻祖家乡的糖尿病学盛会
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第41届年会于2005年9月10~15日在希腊雅典举行,此次参会的人数为12844人,创EASD年会的历史记录,中国有200余位学者参加。
本届年会开幕后的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东道主希腊雅典大学Katsilambros教授所做,题目为“营养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与慢性效应”。他特别提出了东地中海地区国家习惯用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而日本人习惯食用低脂、低饱和脂肪酸、高ω-3不饱和脂肪酸(鱼)的食品。这两种饮食对糖耐量和心血管系统均有好处。
大会公布了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即PROACTIVE(匹格列酮对心血管事件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纳入19个国家5238例患糖尿病合并有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格列酮,观察历时36个月。结果显示,用药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下降10%,各种原因的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卒中的发生下降16%,并可减少改用胰岛素患者的人数。此项试验结果提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既使对已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依然有效,但并不理想,提示我们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必须及早进行。
抗击禽流感 全球共努力
2005年11月7~9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举行了一次全球性的防治禽流感和人流感会议。这是首次由WHO、世界银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召开的国际会议,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医学专家、公共卫生专家、兽医专家、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次会议。
久坐成为致死的主要诱因之一
最新调查显示,在成人中,习惯久坐或活动极少的人群比例高达60%~85%。久坐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问题,是造成死亡、疾病和失能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据了解,全球每年有接近200万人的死亡与这种生活方式有关;世界卫生组织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久坐方式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十大原因之一。
此外,久坐还会增加几乎所有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结肠癌、胆囊癌、乳腺癌、脂肪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症、抑郁和焦虑等疾病的危险性。原因很容易理解:久坐不利于血液循环;坐姿长久固定,容易导致颈椎与腰椎疾病。
对于女性而言,久坐还容易患上痔疮、慢性骨盆充血、痛经、内分泌失调等妇科病症,甚至导致不孕。对男性而言,如果经常坐在柔软的沙发前看电视或玩电脑,也会因为血液流通不畅而影响其和发育,乃至导致不育。
因此,人们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度身体活动(相当于快走),这不仅仅因为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体力活动本身就可以减少患癌症的危险。
在正常范围体重内,胖点儿更好
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调查显示,超重者(体重指数在25至30之间)死于心脏病及癌症的风险并不比体重正常者高,死于肺气肿、肺炎、各种感染的风险反而降低了。中国也有研究表明,BMI介于24.0―24.9之间的男性和BMI介于25.0―26.9之间的女性,死亡率最低(之所以数值要低一些,是因为在相等的BMI下,黄种人体内的脂肪含量要比欧美人高)。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BMI小于19的人,一方面抵抗力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患上了某种疾病。反之,过于肥胖的人,其体内的炎症因子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糖尿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的胖最好。
咽喉部炎症或可诱发颈椎病
最新研究发现,咽喉部的急、慢性炎症也可成为诱发颈椎病的原因。因为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关系密切,咽部一旦发炎,其细菌、病毒等炎性物质,可以播散到颈椎部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使这些组织痉挛、收缩、变性,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破坏局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终引起内外平衡失调,导致颈椎病。椎体前缘骨刺形成的患者,又常会引起吞咽痛、咽异物感、喉痛、声嘶等咽喉症状。由此可见,一旦忽视咽喉炎,小病也会酿成“大祸”。
专家提醒,颈椎病引起的咽喉症状虽然少见,但是长时间咽部不适也应注意预防颈椎受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咽喉,多喝水,不吸烟,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胡椒,以及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咽喉受到损伤或感染而发生炎症诱发颈椎疾病。一旦出现急慢性咽喉炎症状,应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日减轻炎症,减少并发症,防止诱发颈椎病。
健康短信
烟民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慢阻肺与慢性支气管炎一样不能根治,并且不可逆。但烟民可通过锻炼、饮食、用药等加以控制。此外,还可多做缩唇呼吸如吹口哨等,以帮助恢复并增强肺功能。
美国华盛顿医学院研究发现,有哮喘的青少年患焦虑和抑郁症的危险是无哮喘者的2倍。研究者建议,医师在治疗哮喘青少年时,应意识到患者面临焦虑和抑郁症的危险,且应该告知患者及其家人这种存在的危险。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9~12岁儿童睡眠少于9小时的超重危险增高,并且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状况或家庭环境质量无关。换言之,按照年龄合理安排睡眠时间非常重要,预防超重方法之一就是保证儿童拥有足够的睡眠。
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抗丙肝阳性率为3.2%,约有38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丙肝比乙肝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感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国际上公认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芬兰科学家调查显示,越是肥胖的人越容易因为压力而进食,而且在压力下,这些人更容易摄入高热量的食物,也就是说,对很多胖人而言,压力并不会使其日渐憔悴,与此相反,压力越大越久,其瘦下来的希望就越渺茫。
据全国九大城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约有2380万糖尿病患者,已经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二大国,且发病率近年来快速上升。此外,糖尿病的低知晓率情势严峻,高达75%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病。
研究人员对近500名老年人进行了大约10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那些步行速度更快的人,在这项研究期间的死亡可能性更小。步态速度可能是暗示人们是否能够长寿的一个很好的指示剂,这对那些看起来基本健康的人也不例外。
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吃甜食容易损害容颜,使皱纹变多。因为甜食会在人体内糖化,随血液流动,寻找并黏住某种蛋白,最后形成“蛋白质高度糖化终产物”,从而会攻击越来越多的蛋白,让我们的皮肤松垂,皱纹变多。
医生恳谈
室温过高对健康不利
在冬季,北方城市的室温一般都会超过18℃的供暖标准,而高温会导致地板、家具、装修板材中所含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加速释放,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人体排汗,产生氨气等有害物质,导致头痛、心悸、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因此,冬天的室温不是越高越好,除适宜的温度外,室内还应保证一定湿度,否则容易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皮肤和眼睛干燥发痒等病症。
各类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
治皮肤过敏的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宜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司匹林,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蜂王浆、蜂乳等,适宜在晨起空腹时或夜晚临睡前服用。
助消化药物:宜在饭前10分钟服,以促进胃液的分泌,充分与食物混合。
催眠、缓泻、驱虫类药物:一般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抗菌素药物:因其排泄较快,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应每隔6小时服药1次。
降血压药: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服降血压药应一日3次,分别安排在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并且早晚用药量应适当比下午的少。临睡前不可服用降压药。
六类人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老年人如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即便是很小剂量也要提高警惕,而以下人群最好不要吃阿司匹林:
1. 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和脑溢血者,禁服阿司匹林。
2. 近期内有手术史,特别是做过眼科、内脏、颅脑手术者禁服。
3. 平时有出血倾向者,如牙龈或皮肤出血者,不宜服用。
4. 有哮喘病史,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不宜服用。
5. 70岁以上老年病人多有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出血,不宜服用。
6. 患有动脉硬化伴高血压症者,不宜长期服用。
此外,阿司匹林一般每天吃1次,每次不应超过100毫克。
左侧卧位可助孕妇缓解下肢水肿
很多孕妇在怀孕期间下肢会出现水肿,尤其是怀孕6个月以后,这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要减轻这一症状只要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首先不要站或蹲、坐太久,坐在沙发或椅子上时可以把脚抬高,还可以转动踝关节和脚部来增加血液循环。另外,适当散步、腿部按摩对预防水肿也有效。而在休息时,左侧卧位就可以缓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此外,怀孕期间孕妇的低蛋白状况也会导致孕妇下肢浮肿,这是因为在怀孕期间孕妇和胎儿都需要大量蛋白,如果蛋白补充不够的话也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此建议孕妇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可以多吃鸡蛋、牛奶、鱼虾等食物。
X光能免则免
X线、CT完全以X线为基础,这种放射性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体正常状态造成改变,因此过频、过度检查对健康无益,尤其对于怀孕初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来说,这种放射线体检会对胎儿产生致畸影响。
即便对正常人来说,这种伤害虽非短期所能显现,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国家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在X光线检查时,医生应主动向患者提供防护服。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则要求医疗机构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18岁以下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专家认为,健康成年人的体检中,X光检查疾病检出率很低,如出现咳嗽等症状时,再按医嘱接受X光检查也不晚。此外,在进行检查时,患者有权利要求防护措施保护。
运动后别吃荤
人在体育锻炼后会感到疲乏,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此时若单纯食用富含酸性物质的肉、鱼等,会使体液更加酸性化,不利于疲劳的解除,而食用蔬菜、甘薯、苹果之类的碱性食物就能尽快解除疲劳。
打喷嚏别捂嘴
打喷嚏是受凉感冒、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反应。打喷嚏时捂嘴是有害的。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当上呼吸道发生感染时,打喷嚏如果捂嘴,就会使咽部的压力增高,细菌容易由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吃火锅别喝汤
火锅汤中的味精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沸煮,会生成焦氨酸钠,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同时火锅中其他物质在高温下长期沸煮,也会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即使蔬菜火锅的汤,久煮后也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