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数字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数字化技术

第1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模式;协同

一、 引言

现金流,作为企业的血液,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为融资难问题所困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实务界及政府提出并尝试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和措施。在这其中,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一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十分广泛,同时有关这一模式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优化措施,期望能为我国企业融资难及现金流管理方面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贡献。

二、 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 关于现金流的研究。西方国家对于现金流量及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较早,FASB在其1984年公布的SFAC NO.5中就曾指出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应报告期间内的现金流量。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现金流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尼森(Denison)的关于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对“现金短缺”的诱导效应研究;二是以瓦尔特(Walter)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应用的研究;三是从投融资角度对现金流与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詹森(Jensen)的自由现金流理论,以及梅耶斯(Myers)、麦吉拉夫(Majluf)的啄食顺序理论;四是以尤金·法玛(Eugen Fama)、詹森(Jensen)等人为代表,从信息有用性视角考察了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有效性市场假设理论。国内学者关于现金流的研究多偏重于其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的应用。陈志斌和韩飞畴(2002)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企业如何实现对现金流的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结构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流程的改造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和效益。

2.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以Santomero(2000)为代表的研究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出发,认为供应链与金融中介服务的结合使得金融中介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拓展服务品种等途径获得巨大的增值空间;Michael Lamoureux(2008)则强调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对资金的成本和可得性系统优化的过程;Aberdeen(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供应链成本流程的优化方案。国内学者中夏泰凤(2011)则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模式收益分析、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方面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在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并以此框架为蓝本提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仓储服务模式。

3. 关于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Gonzalo Guillen等(2006)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对企业的运作、现金流融通与管理的作用以增加整体收益。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Wesley S. Randall和M. Theodore Farris II(2009)基于案例演示的研究,表明强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能够通过现金流量和共享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以减少财务成本的供应链。国内学者冉辉(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全流程的供应链融资在满足不同企业多样化需求同时,更有助于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高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融资业务的良性循环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4.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从上述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已经离不开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以及现金流的有效管理,并从企业及银行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和管理方法。然而以往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是孤立的看待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量管理,在对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还不充分和深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以弥补上述不足,为供应链金融以及相关现金流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三、 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模式梳理

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上游的企业将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而获得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对象是那些在商品销售阶段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这些企业资信水平通常不高,因而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授信渠道获得贷款。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债权的转让,银行因获得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担保物而降低了信贷风险,也就愿意提供短期信贷给企业,这样一来企业面临的资金缺口就可以得到弥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避免了上游企业因应收账款未收产生资金占用,提高其现金流的管理效率,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价值最大化进程。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包括债权企业(上游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及银行间联接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债务企业以对下游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物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授信;上游企业向银行等及金融机构还款的资金来源是应收账款的变现,因而当上游企业在还款方面出现问题时,下游企业需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这部分损失承担责任,在整个体系中扮演反担保人的角色;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借款人及下游企业作为双重还款保障,其最大的坏账风险不再是传统授信业务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而是下游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盈利能力,换而言之,也就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应收账款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企业在赊销过程中,需要考虑下游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及往来关系,关注对于其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债权能否作为抵押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同时,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信贷的上游企业要提前做好信贷偿还的资金准备,以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更好的维持与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下游核心企业同样需要关于应收账款因素对于现金流的管理的影响,避免因上游企业不能及时偿还信贷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追索责任,而给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

2. 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指在销售方(上游核心企业)同意回购的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担保,在取得提货权前提下,向下游企业授信的业务模式。这一融资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向销售商垫付账款,同时又存在资金短缺的下游企业。在该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支付预付账款的形式从上游大企业购买原材料,然后将原料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逐笔缴纳保证金分批提取原材料。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按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负责质押物的监管和运输工作。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获得了信用增级,提升了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分批付款的模式也减轻了下游企业因订货而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上游核心企业也能够从这一模式下获得诸如提高销量、扩展市场、降低存货占用成本等好处。同时,物流企业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可以扩展其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因而,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扩大客户资源增加收益,其他几个参与主体也能从中各取所需,获得好处。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存货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生产企业应当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出发,通过增强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过多依赖于银行信贷,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应收账款的减少也将保障的资金的回笼。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则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融资便利盘活现金流,集中订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易获得银行信贷解决资金短缺;另外,对于销售存在季节性差异的产品,可以通过反季订货,在避免旺季资金紧张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3. 融通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生产企业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以此作为担保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短期信贷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存货或半成品的企业。在供应链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担保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因而生产企业能够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品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避免生产中断的窘境。在这一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扮演着融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相互融通中介的重要角色,负责存货存储、价值评估和监管等职责。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融通仓融资在使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存货对于现金流的挤压,实现资金的周转和产品的再生产,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效率。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赢得了客户资源,扩大的经营规模能够使得仓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这将进一步增加其经营利润。融通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要立足于资金流与物流相互拉动、盘活这一核心理念。企业(特别是对于产品附加值大、发货频率高的企业)在协调管理好融资、流通、仓储三者关系下,能加速货物的流动、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优化对策探讨

1. 转变各参与主体思维,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应当认识到,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下的各参与主体首先要转变过去单一主体的经营思维,学会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去思考和寻求解决现金流缺口、提高现金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办法。各参与主体中,核心企业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受到过去传统经营理念和文化的影响,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能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下,企业往往需要为其他企业提供偿债担保,这无疑会增加自身的风险和责任,因此核心企业对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意愿并不强烈。这种保守和不积极的心态正是基于单一经营主体角度,忽视了当下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环,仅通过自身努力孤军奋战已经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相反,依托于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以身作则盘活整个体系,其自身必将能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提升中获得巨大收益。其次,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在理解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成为直接受益者同时,应当认识到环环相扣的业务模式下,只有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赢得核心大企业的信任,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服务者角度出发开展业务,并积极拓展新模式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而应当寻求与企业及银行等主体合作拓展诸如估值、担保、监督等业务。

2. 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尽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引入的时间较短、各参与主体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基于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缺乏规范性,因而导致了企业对于现金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并不理想。专业化、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无疑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以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而这一规范化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各参与主体积极协作的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可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为现金流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化起到牵头引导作用;核心大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化的改进方案,在完善自身管理体系的同时督促其他企业积极整改;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的问题以及核心企业的整改意见,需要积极配合,结合自身实际规范企业现金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协助供应链金融下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进程。即按照银行金融机构牵头、核心大企业主导、其他企业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助的思路构建规范化的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体系。

3. 做好控制措施,共同防范风险。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单一主体的信贷融资模式,会涉及上下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多个主体。而较多的参与主体及较长的信贷链条无疑会使得传统业务中即存在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会进一步被放大,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对于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企业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企业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去,以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单个主体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无法应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风险。企业在做好自身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与其他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物流公司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化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益和效果;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积极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质押物的验收、价值评估、监控等工作;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营运状况、交易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评价信贷风险、严把准入机制,避免不合理的业务给自身及供应链其他主体造成负面冲击。

4. 政府主导,建立供应链金融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的管理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工作的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各主体紧密关联、业务环环相扣,经营管理活动越是一体化越需要及时相关的高质量信息。然而,目前各主体信息标准不统一、配备设施不完善、协调能力差等问题的存在,却严重制约了各主体的决策效率和效果。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个集成的现代化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立,但考虑到平台的研发建立成本高、风险大,单凭企业难以实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破解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积极寻求高校、科研机构的帮助,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出适合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于这一现代化平台,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能够及时实现信息共享,这无疑将有效促进整个供应链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志斌,吴玲玲.中国企业现金流运转状况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58-66.

2. 鲁其辉,曾利飞,周伟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2,(5):10-18.

3. 王婵.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7.

4.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80-86.

5. 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浙江大学,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金流价值创造与风险显现嬗变机理研究”(项目号:70972039);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基于GFS与政府会计体系融合的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价统计研究”(项目号:2012LY176)

第2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2018年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关键发现

仅有10%的全球制造企业成为数字化冠军,约三分之二的企业尚未迈上数字化之路 。

亚太地区引领全球数字化浪潮。19%的受访亚洲制造企业已经成为数字化冠军,而美洲仅有11%,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该数字跌至5%。

从行业角度出发,汽车和电子品行业的数字化冠军最多,分别为20%和14%。消费品(6%)、工业制造(6%)以及加工业(6%)明显落后。

数字化冠军大规模采用新技术,人工智能初露锋芒。

三分之二的企业缺乏明确的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来支持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文化变革。

工业4.0 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转变制造业,但仅有少数企业能真正地从中取得竞争优势。在普华永道思略特2018年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的受访企业中,仅有10%可以被归为数字化冠军,他们将数字化视为积极创新的长远目标,而非仅仅将数字化视为自动化和网络化。

19%的受访亚洲制造企业已经成为数字化冠军,而美洲仅有11%,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该数字跌至5%。亚洲地区涌现出一批热衷数字化技术的年轻管理人员,加之薪酬与生产成本的飙升迫使亚洲企业将主要运营流程数字化以保持竞争力,因此,亚洲企业快速推出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速度远超全球其他地区的同行。

2018年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的重要发现数字化将提升成熟市场的产量,让定制化生产更贴近终端客户市场。但是,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程度还未达到中等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缺乏工厂自动化和生产设备互联。与亚洲地区的竞争对手相比,欧洲、中东、非洲企业往往缺乏将企业战略与运营、技术和人才相关的能力,也很少在业务模式中依赖合作伙伴来创造客户价值。

由于落后与其他地区,因此欧洲、中东和非洲企业对未来五年在新技术和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投资仅会带来12.7%的数字化业务收入增长,而亚洲公司为16.6%。

普华永道思略特德国合伙人Reinhard Geissbauer博士表示:“亚洲企业在工厂自动化、员工队伍甚至IT架构网络等方面几乎从零开始,即无需升级、整合或摈弃大量复杂的历史遗留系统和设施,因此独具优势,易于建立稳健的数字化运营。此外,亚洲企业似乎更乐意尝试新型业务模式,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

各地区不同数字化成熟度企业的分布近三分之二的全球制造企业刚刚开始或尚未开展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加工、消费品和工业制造行业中,数字化冠军寥寥无几。虽然很多工业设备企业已经非常智能化,但汽车和电子品行业的数字化成熟度最高,数字化冠军中有20%的汽车企业和14%的电子企业。汽车企业的运营已经历数十年的优化、自动化和联网;电子制造企业一直处于外包制造的前沿,需要打通和管理延伸价值链上的不同系统和合作伙伴。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工业产品及汽车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夷萍表示:“汽车和电子制造企业能够超期其他行业竞争对手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拥有高水准的供应链集成能力和优秀的全供应链综合规划能力。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通过精益技术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减少浪费并回收运营资金。电子品企业在供应链整合方面也具有出色表现,因为他们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紧密合作,并频繁使用外包合同制造商以满足需求变化和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

各行业不同数字化成熟度企业的分布新技术正在被企业全面实施,但只有数字化冠军能够通过这些新技术实现整条价值链的互联与协作。数字化冠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观全局,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在整个企业内部将关键技术相互连接,而不是单独实施各项技术。他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实施来显著削减成本并提高效率,计划在未来五年节约16%的成本,而数字化菜鸟(报告中数字化成熟度最低的企业)的这一目标则为10%。

至少90%的数字化冠军已经实施、试点或计划使用时下流行的关键技术,比如工业物联网(97%)和先进机器人技术(90%)。相比之下,仅有三分之一的数字化菜鸟采用了预测性维护(39%)和供应链综合规划(32%)等最常见的运营技术。

三分之一的数字化冠军已在重要职能部门中布局人工智能,主要侧重于通过辅助智能和自主智能来实现人工作业和认知作业的自动化;而99%的数字化菜鸟尚未开始使用任何人工智能技术。总体来说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已经初见锋芒。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将慢慢浮现。即使在数字化冠军中,仍有52%的企业表示他们缺乏广泛实施人工智能系统的人才。许多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全面铺开仍迟疑不决,怀疑其产生的数据不够成熟。亚洲企业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其中有15%实施了重要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而欧洲、中东和非洲企业则远远落后,仅有5%采取了上述举措。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工业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陈兆丰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数字化冠军的运作,以及未来的企业经营方式。在数字化成熟的企业中,人工智能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跨越了简单的流程自动化,进而实现了自我学习和自主性,对业务、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方式、人机互动和企业发展战略都产生了影响。”

不同数字化成熟度企业的新技术实施情况三分之二接受调研的企业表示,他们缺乏明确的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来支持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文化变革。仅有27%的受访者表示员工具备把握数字化未来所需的资质。另一方面,70%以上的数字化冠军的管理者拥有清晰的数字化愿景,在企业内部起到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数字化冠军大力投资人才发展和培训,并培养多学科团队,进行跨职能创新。

夷萍表示:“智能工厂配备了大量先进技术,即机器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而其所处的生态体系也包含大量开放式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能操作复杂设备并编程控制,对产品线、设计、合作伙伴的输入变化能迅速做出决策的熟练工将受到热捧。58%的企业表示,数字化转型将增加未来五年对熟练工的需求。”

第3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 建筑企业数字化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许多物流研究学者提出“数字化物流管理”的概念。“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数字化物流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Barcode)及射频技术(RF)、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DW)和Web技术的有效集成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多种业务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数字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一、建筑企业的物流管理特点和状况

目前,国内的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开始在“数字化物流管理”上大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数字化物流管理”模式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完善物流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筑企业物流作为企业物流的一种,既有企业物流的共性,又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筑企业产品运作过程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就其整个过程从供应链和物流的角度看,前期的计划、采购、储存、控制、供应等是关键部分,而后期的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非常弱化甚至没有。建筑企业物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极高的不确定性。因建筑企业项目运作受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和多变性随时发生,每一细节发生变化都需要及时的物流保障。同时,建筑产品的工期一般都非常紧,所需材料种类繁多,且每个工程地点非常分散,工程情况又千差万别,所有这些都给建筑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

现对我国建筑企业实施物流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的推动“数字化物流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

1.建筑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在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物资进行了多种管理模式的尝试,如分散管理、就近采购、集中管理、统一供应等。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没有对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目前,很多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仓库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不健全,材料库存信息反馈系统时效性较差,库存调控能力相对薄弱。现代物流是在系统化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硬件应用的支持,使得大量物流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充分利用成为可能。相当多的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巨大作用,而信息设备的投入也没有远见,有些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只是进行简单的项目合同、档案管理,无法进行库存动态化控制,更无法进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2.建筑企业与供应商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

施工企业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短期性没有与供应商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短期性的、不固定的,随着一次采购结束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就中断了。等到下次需要采购的时候,又必须重新选择供应商,重新进行价格协商,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的材料供应商有现代的供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导致企业之间信息无法衔接,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加上建设项目经常因为受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影响导致建设进程变更,也就无法进行物流准确、及时的管理,无法进行物流成本有效控制。

3.建筑企业物流的物流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建筑企业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并没有从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角度,对本企业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没有真正地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没有在认真研究物流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只履行供应物资的职责,没有把传统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建筑物流供应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推式,各个环节的连接缺乏高效的控制机制,经常造成人为的等待和重复,使建筑企业的生产进度放慢。对物流管理的不规范造成工程结束时经常有大批的建筑材料剩余,加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坏和丢失使建筑总成本升高,而这些物流成本“黑洞”又因为建设项目的高利润而被掩盖起来,不被建筑企业高层领导重视。

三、构筑现代建筑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方式

1.建立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

在现代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中,“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是核心,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统一”和有效运作的关键,它使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可以及时集成并快速信息反馈,提高建筑施工生产效率。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应该首先解决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的难题,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这样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长远效益。建筑企业需要建立“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平台,并基于这样的平台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料需求计划(MRP)、配送需求计划(D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制生产(JIT)、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先进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如图),从而全面提高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较大或者施工段比较分散的建设项目中,利用网络技术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供应商企业和众多的施工地点联系起来,实现效率高、质量高、成本低、反应迅速的物流管理目标。

2.建立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交互平台

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要以联盟的形式加以巩固,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竞争力影响很小且不易控制的物流资源,采取外包来降低风险,变固定成本为可变成本;对于一般性资源,通过“数字化物流管理”平台把各建设项目的需求进行及时动态汇总,形成物料需求信息,进行物流统一管理。供应链内部企业是合作关系,由公司职能部门与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材料供应价格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互惠低价。通过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信息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电子自动定货系统(EOS)、计算机辅助定货系统(CAO)和完善数据库信息挖掘技术DW(如图),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交互连接,形成信息交互平台。将建筑企业的工程设计变更信息、工程项目变更信息、施工进度变更信息和建筑材料需求信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一致的数据交换技术(EDI)进行数据交换,让供应商适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变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PS)结合各个物流流程中的资源需求情况,适时进行物流运输线路选择和优化,经过科学调控和合理配送,变整批大量供货为动态适时供货,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压力,也降低建筑企业的材料库存压力。通过建立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交互平台,使物流管理统一化、准确化、快速化、高效化。

第4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

力克公司是软性材料整合技术解决方案的一家企业,为使用纺织品、皮革、工业面料以及复合材料的制造行业提供专业的软件、自动裁剪设备和专业服务。多年来,力克以“裁剪房4.0”为核心打造全新的业务模式,帮助客户实现汽车座椅和内饰、安全气囊制造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近期,就 “力克4.0战略”的相关经验和体会,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力克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王广辉先生。

《汽车纵横》: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均超28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您如何评估当前整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您认为这种形势对座椅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王广辉:得益于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免和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呈现较快增长,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5%和13.7%。展望2017和2018年,中国车市预计很难达到两位数的高增长,销量增幅估计维持在2到3个百分点。

2017年汽车座椅和内饰市场的增长要好于整车,基本上是5%到6%的增长。这里我们也看到一些趋势:比如说一些新兴的软性材料越来越多的在行业里得到应用;一些人造皮革、超纤面料的占比会越来越高。新兴面料在行业里的应用对加工、裁剪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从品牌的角度来说,我们预测在未来中国的整车品牌还继续增加20%,意味着在未来几年里,将看到接近90多个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上纵横厮杀。也意味着在汽车行业,甚至传送到我们整个座椅和供应链的行业,它对于柔性制造能力的提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制造,在不同批量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就非常的重要。

《汽车纵横》:据您判断,未来汽车座椅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对企业有哪些新要求?

王广辉:在未来座椅和内饰供应链企业新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四点:1. 精细化发展;中国汽车制造业已经告别快速增长期,作为座椅内饰企业,精细化发展成为必须。同时需要看到新兴产品领域增长明显的细分市场,例如SUV、本土OEM厂商和日系的厂商等过去几年表现出色的企业带来的业务机会。2.更多软性面料的应用;例如人造皮和超纤等新兴软体材料等,对加工和裁剪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3. 先进生产技术需求;在整个本土供应链崛起的过程当中,以低成本、低质量的传统竞争方法已经落伍,需要通过投资新兴的技术来满足供应链厂、整车厂、主机厂对供应链的质控体系越来越严苛的要求。4. 车型配饰复杂度增多,柔性制造需求增加。为此,在这种局面下重塑的商业环境,对未来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势必将影响每一个企业,包括力克本身。

《汽车纵横》:当前世界乃至国内的商业环境都在剧变之中。据您分析,未来商业环境将如何演变?有哪些要素是身在其中的企业必须关注并做出反应的?

王广辉:力克花费了几年时间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在全球一些重大的趋势,总结出未来10年到20年的四大趋势,它们将非常深刻的重塑我们今天的商业环境,会影响每一个企业,包括力克自己。

首先千禧一代,就是80后和90后这样一个年龄区间,这样的人群今天已经成为我们市场消费者的中坚力量,也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中坚力量。80后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他们天生就是一个数码族,喜欢上网,热衷社交,比如说去饭店吃饭,菜上来之后,先别动筷子,拍一张照片发个朋友圈,这就是典型的新时代生活的一种方式和理念。他们作为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他们对质量和价格又有自己的要求。他们喜欢更加数字化、更酷的、更有职业发展前景的一些工种和企业。

第二个趋势是数字化,数字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早期的一些简单信息交换、信息沟通到电子商务市场的搭建,深入到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就是生产制造的环节。比如说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包括大热的人工智能,我们觉得它都是数字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未来这些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将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更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现在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期,工业4.0时代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状态。所有的这些工业4.0新的技术、颠覆性的理念将会对我们的生产、价值链、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提出更多的要求。

第四个趋势是中国的崛起,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经济的增长方式、未来的介入全球竞争的方式都将非常深刻的影响全球格局,甚至经济和企业的格局,乃至于未来在整个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也许中国会有更多的一些贡献。

《汽车纵横》:对于整个汽车产业来讲,数字化已经影响到产业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其实数字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不仅仅包含现在大家讨论非常热的产品数字化和经营模式数字化,比如电商、O2O,也包括生产工程方面的数字化,比如工业4.0、智能制造。在当前形势下,力克的战略规划是怎样的?

王广辉:力克在审视四大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力克4.0的战略愿景,力克将成为工业4.0一个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成为我们的客户及合作伙伴拥抱工业4.0的重要合作伙伴。

工业4.0对于我们的生产带来最大的一个利益就是新的生产模式。从底层的势能到商业模式,一直到决策的模式创新,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带来大规模定制将取代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的转变,甚至再进一步,就是个性化的定制。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像传统的裁缝,用非常低效的方法来量体定制,我们要做的定制是一个大规模、工业化的定制。就像今天在服装行业,我们大规模定制的解决方案得到了非常多客户的认可,目前在国内处于非常领先的一个地位。联想到未来汽车行业的定制,我觉得这天一定会到来,就像长安汽车已经在做尝试。

《汽车纵横》:您提到将力克定位为工业4.0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为什么这样讲?力克自身有哪些优势?能为工业4.0带来什么?

王广辉:我们定位力克为工业4.0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有几个方面强大的优势积累。

首先,多年管理设备实时数据的能力,在布料裁剪系统里,我们设备里面有超过100台传感器,真皮裁剪系统有超过200个物联网传感器。另外力克有超过10年物联网探索的经验,兼容工业4.0的机器已经有超过3000台运营在世界各地的工厂里面,且工厂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个。在多年积累的深厚的行业专业知识上,我们拥有皮革、裁剪运营等方面的专家团队。

工业4.0时代力克的产品组合会加入我们最新的一些新技术、最佳的实践、最佳的行I实践的积累,比如力克“裁剪房4.0”,就是力克面向工业4.0的新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它综合利用工业4.0四大技术支柱:物联网、云、大数据、模拟技术来连接所有设备和软件,可实现全球制造网络的设备互联以及裁剪房与第三方软件(ERP、MES等)互联,并对整个生产网络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未来产品组合将使我们今天的所有解决方案都变成一个基于云模式的平台,能够把刚才提到的所有都更好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无缝的衔接,把所有的数据能够统一的采集到一个平台上,包括最新的云计算、物联网,甚至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并且基于数据进行一个更好地运营优化。

链接:关于力克

力克是软性材料整合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为使用纺织品、皮革、工业面料以及复合材料的制造行业提供专业的软件、自动裁剪设备和专业服务。力克服务于众多全球市场,涵盖时尚服装业、汽车、家具以及其它多个行业。力克的解决方案为每个市场量身定制,帮助客户实现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自动化及运营优化。力克拥有1,550名员工,已与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知名客户建立伙伴关系,致力于帮助客户实现卓越运营。2016年力克的营业收入为2.88亿美元;公司的股票在泛欧证交所上市交易。

链接:

力克助力意大利领先的汽车皮革供应商GruppoMastrotto加快数字化转型【GruppoMastrotto成立于1958年,是一家家族经营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意大利,在意大利、巴西、突尼斯和印度尼西亚拥有20个制造和物流工厂,均毗邻当地的整车厂商。】

GruppoMastrotto在全球拥有20座生产和物流工厂,其中4座位于意大利境外。公司雇用了2200多名员工,每年生产2100万平方米的皮革。凭借悠久的皮革鞣制历史,这家家族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增值的解决方案。其制革厂内配备了业内最大的即时皮革交付中心之一,保证在48小时内按时交货。

为了满足终端客户对于皮革座椅和内饰的巨大需求,GruppoMastrotto再次加快创新步伐,推动其皮革裁剪产业链的数字化。随着当今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多样化的汽车内饰的需求日益上升,皮革产品种类更趋丰富,更新换代也更为频繁,这意味着汽车内饰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应用力克的汽车皮革裁剪专业经验和先进的Versalis皮革裁剪解决方案,制革厂能实现裁剪房的自动化和数字化,从而提高生产灵活性,及时迎合消费潮流,更迅速地满足终端汽车生产商的需求。

第5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以制造业为例: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制造商的机器是独立的,软件也只是用于实现单个独立机器的自动化。而在数字化商业模式下,包括销售、生产计划、生产控制、原材料计划和服务在内的所有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并互相联系,为客户所熟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客户受益于高度的透明度和实时信息,制造商则可以轻松地优化和改进工艺。更重要的是,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将会大大提高企业效率。

由此可见,工业4.0并不仅仅是炒作。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应把工业4.0纳入到CEO的议程之中。

工业4.0将对企业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无论在世界何地,几乎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会受到工业4.0的影响。它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运作模式。对于整个公司来说,为工业4.0做好准备将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旅程,并且没有人敢忽视它。

但数字化可以使工业企业保持先进多久?在未来五年又有什么会发生改变?数字化又能为制造企业带来哪些具体的好处?在向工业4.0企业转型过程当中这些企业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又有哪些?这些问题在我们拟定一项有关德国235家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工业制造商愿意投资且是大投资

根据调查,在未来5年的里,德国的工业企业将每年投资平均营业额的3.3%用于工业4.0方案,一年投资总额将达到约400亿欧元。在整个欧洲,我们估计年度投资将达1400亿欧元。很显然,德国的工业企业非常重视行业4.0。当然,如果没有董事会的许可,是实现不了这样大的投资规模的。

数字化传播速度迅速

观察调研结果,我们完全惊呆了,在下一个五年里,供应链将很有可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数字化。目前,24%的工业企业自称已经具备很高的数字化水平。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至少翻两番――80%的企业将使其整个价值链实现数字化。这一趋势意味着巨大的变革和商机。

工业4.0的愿景是提高效率和收益

如果有客户问我为什么应该投资于工业4.0,基于我们的调查,我现在可以给出更为具体的数据。工业4.0将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主要进展。我们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数字化生产将以年均18%的速度提高企业效率;到2020年,数字化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制造企业降低约14%的成本。

工业4.0以客户为中心

要把工业4.0纳入到CEO的议程中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4.0改变了整个价值链,将以客户及其快速变化的需求为核心。通常情况下,当企业和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企业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个别客户的要求。事实上,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为什么企业要与工业4.0共同协作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今天,要协调和优化在各种不同合作伙伴价值链中的产品或流程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是那些诸如零件或产品标签的不连贯或缺乏标准等小细节阻碍了合作伙伴们实现价值链的充分整合。而在工业4.0的应用之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会变得容易很多。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可使企业能够完美地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共享数据。这将使端对端流程变得更为和谐。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信息交换是安全的,并基于通信标准的。

那么,在工业4.0的发展中,谁将受益最多?客户。他将从供应链中收益,因为这条供应链可以根据他的需求变化作出更为快速地响应,根据客户的需要迅速作出改进并达成共识,为客户量身打造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以机械制造商为例,由于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增加,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终端客户,将了解到的最新需求信息应用到研发之中用以改善其产品,这为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开辟了新机会。

虽然,工业4.0给工业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所需的投资是巨大的,但公司的业务案例尚且不清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使得长期投资尚存风险,企业理所当然地担心数据安全、隐私和IP安全,同时也为能否为找到能完成任务的熟练员工而感到忧心。但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都及不上工业4.0所带来的机会让人更觉得激动。

第6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大数据催生供应链管理变革

大数据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预知供应链运作状态,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目前的供应链大都灵活性不强,通常只是基于平均值和简单的“If-then-else”逻辑来做出响应。大数据的兴起,使供应链管理开始转向文本挖掘和基于准则的本体(Ontology)等新型预测性分析方法,通过学习系统来图示“多If到多then”。新型模式识别、优化与学习系统的结合,可以预知供应链运作状态,增强供应链灵活性。比如,当企业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时,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聆听能力,以尽早获知和尽快减轻供应链风险。

以多种形式获取市场反映,构建新的供应链渠道。大数据技术使企业能够以评级与评审、博客评论和社交媒体反馈等非结构数据形式来了解客户并直接得到反馈,在企业重新考虑供应链渠道时,社交媒体、移动装置、电子商务与数字设备相结合带来新的机会。这在零售行业称之为全渠道(Ornni Channel),在消费品行业称之为数字化采购途径(DP2P)。移动、社交和电子商务数据与POS数据等结合在一起,对一些供应链管理者来说,很快就会成为PB级的大数据。

数字化制造与服务。对来自设备传感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数字输人的运用,正促使加工制造的转型。生产线正从基于事件的计划,转为基于物联网的实时感应。维修计划、生产排程等供应链生产管理都可以依据设备的产出而不是平均故障时间米进行。同样,运用移动性和重装备的数字输入也正促使服务业的转型。比如,飞机、轮船、车辆等会定期向控制台远程传送信号,以用于计划服务和更换零件。所以物联网也正在改变着服务业供应链,由此产生的数据也是海量的。

重构供应链可视化。地理位置信息、数据图示化和可视化呈现与感应传输(如在货物、托盘、车厢上的传感器)相结合,正使供应链可视化从来自实际位置信息提供的接近实时数据向实时数据转型。通过实时感应需求与供应变化,可以缩短供应链对市场的响应时间,提高配送产品安全性。比如,温度控制的供应链采用RFID传感器后,数据的数量和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加上新型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更好地感应和响应。因此,大数据在冷链管理中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

大数据带给第三方物流的影响

大数据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供应链改善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由移动装置、社交媒体、感应器等相结合所形成的数据爆炸,也在数量、速度和多样化三方面给供应链管理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量:全球售出的RFID标签预计将由2011年的1200万迅速增加到2021年的2090亿,与此同时,对温度传感器、二维码以及GPS装置的使用也会显著增长,由此产生的供应链数据将会成倍超出我们的预期。数据在多个系统和来源之间流动,因而通常是容易出错和不完整的。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是一大挑战。

速度:供应链环境已经高度动态和多变,由意外事件引发的供应链运行变化必须得到及时的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应对这样的数据速度非常困难。优化决策必须迅速做出,缩短处理时间是成功运作的关键,而这些都是传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所不具备的。

多样化:在供应链中,数据以多种形式生成,包括事务性、时段性的结构化数据,社交性、渠道性的非结构化数据,温度、RFID、二维码、GPS等感应数据,以及图示、录像、声音、数字图像等新类型数据。处理如此多样、混杂的数据集,无疑是许多企业的梦魇。

将数据转换为商业价值是这一挑战的核心,它会使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者淹没在数据之中,但也成为扩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驱动力。增长的数据需求对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转换带来三个清晰的机会:

第一,第三方物流必须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数据管理者,从而成为有价值的合作伙伴。由于供应链的主要和关键部分的数据只有第三方物流能接入,因而其必须确保数据被获取、集成并向供应链各方开放。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还需要提供数据的可靠性指数,因为货主企业在进行关键决策时需要知道,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第三方物流的数据结果。

第二,第三方物流需要成为数据消费者的服务商。对大型数据集进行人工处理是笨拙和不现实的,特别是数据以文本、照片、GPS坐标及系列号混合的多媒体方式出现时。同样,大多数货主企业并没有一个能够在数据分析前将各个数据点集中化的系统。相反,数据分析分布在许多小系统中,并与执行系统和计划系统结合在一起。简言之,提取大型和复杂数据中的价值需要专门的IT工具,这已成为货主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期望的一部分。除了拥有系统之外,第三方物流间的差分也取决于将数据分析植入在执行系统中的程度。

第三,第三方物流必须配备相应的人员和流程,以抓住其来自数据可得性的大量机会。货主企业已不再把第三方物流的核心功能看作“移动货物”,取而代之的是对其数据管理服务的需求增长。尽管第三方物流专注于移动货物可能会找到增加的规模经济性,但是会失去对来自更好管理数据的颠覆性转变的洞察。

大数据激发服务模式创新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转变,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促使供应链物流服务模式产生颠覆性创新,一些全新的服务模式正在兴起。

实时服务――实时服务可以对变化的状况做出灵活和高效的调整,并通过将实时信息整合进智能和交互分析框架以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实时服务提供以秒为周期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被接收、分析并整合进随时随地的运作活动之中:

实时追踪服务:通过随时随地对发货的数据传输(追踪事件),提供有关位置、状况(比如温度、湿度)和完整性(比如带有灵活接入授权的电子铅封)的信息。

实时风险管理:在运输中的商品的状况或完整性发生变化时提供实时信息,可以使客户能够对供应链风险(比如产品召回、温度控制、电子铅封)立刻做出干预。

实时动态路径选择服务:这一服务可以追踪卡车的活动和位置,并有可能将路径选择解决方案从预先计划的循环取货改变为灵活的确定取货和送货位置。

实时库存服务:全渠道运作的基础,建立在库存可视化之上。这一服务将替代不同渠道库存的不相干性,借助管理软件实现对零售商运作的每个渠道的库存可视化。

实时追踪智能物流目标:为客户提供控制和运作全部物流系统,并实现与视频、3D扫描、RFID及传感器等各种技术相结合的复杂的解决方案。

实时服务使物流服务商通过更快地处理实时数据来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并产生增值服务,同时能够控制和减少资产占用和货物偷盗等损失,改进可视化和安全功能。另一方面,实时服务使客户能够随时掌握货物的位置和配送状态信息,从而使整个供应链更具透明度、灵活性,并能进行个性化解决方案(如灵活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选择)的快速配置。

众物流一众物流(Crowd Logistics)是社交网络为物流提供商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对物流服务的成本、灵活性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有显著的影响。新的共享、物物交换和私人商品推销文化,导致本地、区域和全国层面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增加,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将灵活的、便捷的最初与最后一公里服务有效地融入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之中来支持这些活动:

众包(crowdsourcing):目前,有大约70%的可用运输能力(轨道、公路、私人汽车)没有得到利用。让客户介入取货和送货流程,不仅可以显著降低运输成本,而且通过运输量的在途整合,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

众导航(crowdnavigation):员工使用的微博等提供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能够对道路事故、交通阻塞和其他显著事件,做出比传统的导航和车载系统更快的反应。

众挖掘(Crowdmining):指通过社交网络对有关公司、品牌和产品的评论进行常规检测,同时利用微博来更新特别服务、折扣、季节性优惠等,并对消费者投诉和反馈做出实时响应,以及检查客户在微博上反映的事件并实时做出响应等。

众物流可以使物流服务商加强网络、提高能力利用率以及降低运输成本,也给提供众物流解决方案的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同时可以帮助客户降低运输成本,获得灵活的配送服务选择,并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物物交换。当然,需要考虑到客户介入取货和配送流程的法律和服务一致性制约。

超级网络物流一超级网络物流(SupergridLogistics)将带动新一代物流公司的形成,主要专注于协同连接生产企业和物流提供商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基于模块化的、灵活的、可配置的物流服务,超级网络物流将面向服务的物流(service-orientedLogistics)概念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对整个物流市场产生影响:

驱动新的市场细分:物流市场将细分出新的行当,如服务专家、用户、配置商、复杂物流解决方案的协同商以及服务商城(Mall)业主等。全球性物流商将主要专注于跨境整合、额外付费服务、以及协同区域与本地服务提供商(竞合者),以形成全球超级网络。物流商城将提高市场透明度,使小型本地公司可以进入全球市场。

带来威本高效的额外付费服务:一些复杂性日益提高、开发成本不断加大的服务,如风险管理与安全、报关与一致性等,只能由少量的专家开发。额外付费的电子服务,如电子账单支付、电子一致性、电子报关等,将变成新的市场差分要素。

第7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创新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改善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送往恰当的地点,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从宏观上看,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企业内供应链管理和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

一、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现有数据表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削价处理的损失40—50%,库存下降10—15%,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二、我国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它对于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其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

1. 产品不规范,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今天,在顾客驱动的市场中,顾客需求构成市场,需求形成企业获利潜力,需求的满足状态制约着企业获利的多少,因此,顾客的满意就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顾客需求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的目标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来影响顾客需求中的价格因素,

2. 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没有在供应商方面形成一个共同利益的一个群体。企业存在是因为市场价格机制中存在成本,同时企业内部亦存在成本,市场交换成本及企业内部成本之间比较的结果是所有产品的生产不能由一个超大企业来完成。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企业纵向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效率。而如果不满足所需条件,纵向整合也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成本。因而形成了企业“半结合”状态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创新管理

第8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数据流下的全球贸易

为了衡量数字全球化的经济影响,我们利用全球97个国家的商品、服务、金融、人员和数据的流入和流出数据,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十多年来上述流动共拉动了全球约10%的GDP增长,仅2014年总价值便高达7.8万亿美元。其中数据流直接创造的价值为2.2万亿美元(占总值的近1/3),高于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数据流还通过间接促进其他类型的跨境交流,为全球经济创造了2.8万亿美元。因此,综合考虑其直接和间接作用,数据流对GDP的贡献已超过全球商品贸易。在短短的15年间,跨境数据流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增长至此,实在令人惊叹。这十年来,宽带使用量暴增45倍,支撑起生机勃勃的商业活动,预计在未来五年还将增长9倍。

数据流不仅创造价值,还改变了传统商业。全球一半的服务贸易已经数字化,该比重还在不断增长。12%的全球商品贸易也是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实现的。此外,Airbnb、TripAdvisor等网站还为人们提供便于出行的信息,说明数字化可促进人员流动。

另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增长却渐趋平缓。主要原因为需求疲软和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此外金融危机也有影响,自危机后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贸易都陷入停滞。同时,众多公司正在重新评估长供应链带来的管理风险和复杂性,更加注重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和其他业务成本,对劳动力成本的关注相应减少,因此会在消费量大的国家增加生产。未来,3D打印技术将进一步颠覆国际贸易。

开放平台、虚拟商品和“数字化包装”

大企业纷纷搭建平台管理供应商、联系客户、方便内部交流和信息共享。一些为内部专用,但规模最大、最出名的仍是开放平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数字化媒体平台不断扩展,联系着亿万名全球用户。

这些开放平台蕴含着可观的客户基础,使企业直接与客户互动,同时打造透明高效的全球市场: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获取产品、服务、价格和全球各地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中介,大幅提高了市场效率。

此外,得益于数字化平台,主营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无需实体网点,也能进军新的全球市场。数以百万中小型企业得到新的出口渠道。例如,eBay调查了18个国家后发现,88%~100%不等的中小企业依靠 eBay平台出口,而在传统企业中该比例不足25%。

电子书、应用程序、网络游戏及音乐下载等虚拟产品和流媒体、软件及云计算等虚拟服务的贸易也逐年扩大。3D打印技术的成本降低将带来贸易新领域――也许日后,企业只需发送电子文件,商品便可在当地打印生产。实际上,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在边远地区3D打印零部件和替换件。

许多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包装”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价值。以物流公司为例,可以利用传感器、数据和软件追踪运输过程。某项研究发现,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节省高达七成的库存成本,大幅改善效率。在德国的案例研究(样本包括宝马和惠普)显示,该技术减少了11%~14%的运输损失。

开启数字化探讨

20世纪全球化的商业模型在数字时代或已不再适用。企业领导者在权衡得失利弊时,可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开启数字化讨论。

1.我们是否清楚竞争现状?

数字化平台打破了规模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企业可以迅速推出产品、扩展新市场,竞争因此日益激烈。亚马逊现有200万第三方商户,而阿里巴巴平台更是吸引了1000万商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由1977年的84%降至2013年的50%,体现了该国最为明显的趋势――“微型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全球各地的新兴数字化公司参与到竞争中,带来了价格压力,使得产品周期缩短了。

2.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竞争资本和能力?

建立数字化平台、线上客户关系和数据中心不再是互联网巨头的专利。例如,通用汽车正在改革其核心制造能力,希望借此引领物联网技术。各行业的企业都应当重新审视手中的资产(包括客户关系和市场数据),探寻获利新途径。为此,企业需要先进的数字化能力,才能占据主要的竞争优势。至于尖端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利用线上人才平台,从更广阔的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寻找千里之外的人才。

3.能否简化产品战略?

过去,企业针对不同地区市场提供定制产品、服务或区别定价时,常面临种种困难,而数字化大大便捷了这一流程,另外也简化了全球产品的种类。多家汽车制造商纷纷朝这个方向努力;苹果iPhone和iPad系列不论在哪里买,设计和品牌全球统一;Airbnb、Facebook和Uber也是一樱在开辟新市场时未做过多因地制宜的调整,而是复制原有的数字化平台模式。媒体和消费者技术产业能够全球同步发行产品,主要得益于社交平台和其他数字化平台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即刻了解其他国家的更新内容。因此,这种同步发行机制可能使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流行。一言以蔽之,审慎权衡产品定制化愈发成为高层领导考虑的重中之重。

4.企业组织和供应链是否有待改善?

借助远程协作和即时通信工具,企业可集中某些散布在全球的职能部门,跨越国界打造虚拟的全球团队,甚至完全抛弃只有一个全球总部的传统模式。例如,联合利华通过技术解决方案,精简了40条全球服务线,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团队成员可以在视频会议上讨论交流。

同时,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产业链。近期一份UPS调查显示,约1/3的高科技公司将生产或组装厂址迁至更靠近终端用户市场的地区。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更多企业将重新考虑制造选址,最终或将重塑全球制造价值链。

5.有何新风险?

第9篇:供应链数字化技术范文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IDC/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IDC这个概念就开始被炒,至今,应该说是灼手可热。有报道:北京某IDC公司(专线与主机托管)2003年收入达数亿元。但令人疑惑的是IDC至今并未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我以为对此值得重新审视一下。

1什么是IDC

IDC即是InternetDataCenter的缩写,意思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外包以及专业网络服务的企业模式。IDC的深一层意思就是服务[1]。以往连线接入这种最简单的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Internet外包服务,而现在的IDC其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之ISP更加丰富广泛。IDC的主要服务包括整机租用、服务器托管、机柜租用、机房租用、专线接入和网络管理服务等。广义上的IDC业务,实际上就是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客户租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带宽,并利用数据中心的技术力量,来实现自己对软、硬件的要求,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享用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所以,IDC的服务公式:IDC=网络+服务

从网络结构分析,IDC又是互联网业内分工更加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学家认为:分工是经济长足增长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IDC的出现,必将引来互联网结构性调整,同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看,可以肯定,IDC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有着许多积极意义。

2从ERP和ASP谈起

讨论IDC模式,不能仅从一点出发,要从它周围的技术来看,要看到它的发展与由来。笔者从ERP和ASP模式开始关注,且从中体会到互联网运用零时空哲学、重新构架工作组、转变传统信息流范式,对于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理念上必然的联系。

2.1ERP概论

ERP是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的缩写,被公认是GartnerGroup1990年初提出的。GartnerGroup信息技术词汇表中关于ERP的定义:一个由GartnerGroup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软件[2]。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于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对于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对于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我们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如此,才能迅速整合社会资源,高效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不是某一企业与另一企业间的竞争,而应当看成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价值链管理平台的思想。

ERP的真正意义在于看到了企业单个边界趋向模糊的趋势,注意企业竞争是瞄准供应链的资源竞争。ERP的概念,正是实现了这种竞争,创造了企业信息流新的模式。迈克尔·戴尔说得好:程序创新现在已经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3]。唐·塔斯考特巴在《数字化经济》一书中提出未来经济12大趋势,其中:分子化、聚合化、互联网式、全球化等等都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显著特点。ERP是应时代要求出现的。此外,与ERP紧密关联的一个概念客户管理(CRM)也是值得关注的。为锁定客户,企业纷纷建立呼叫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借用信息技术提供跨平台的增值服务。

2.2从ISP到ASP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SP不是ActiveServicePage,而是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互联网络已走过几个时期。一是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接入服务;二是ICP(InternetContertProvide)内容服务;三是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应用提供服务。每走一步都可以说是服务的专业化、深度化。ASP可以理解为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服务模式。

ASP是向用户提供一切可能的因特网应用服务。有关专家认为,继ISP和ICP之后,ASP将成为Internet时代的第三种商业服务模式。它通过广域网向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并为此收取费用,所有应用软件在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据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全球高端的ASP消费将从1999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0亿美元,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1%,如果加上ASP消费带来的其他边缘产品市场,该市场规模将接近4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大企业10%的应用程序是向ASP租用的,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满足其75%的应用程序需求。据上海互易网估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开支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4]。

ASP与IDC服务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说IDC是ASP模式中的一种。ASP模式的兴起,使人们开始注意业务的外包,如此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关资料表明:业务外包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最为典型的是柯达(公司将一部分信息系统外包给IBM和数据设备公司经营一例,当时引起了企业界不小的振动。

3IDC服务模式的价值

从ERP到ASP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的轨迹:核心单位(如:企业)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化,信息管理走向更加宏观,实施战略管理策略。由于信息量猛增,相应地原来自我处理的信息系统、硬件、技术力量均已不能支撑,因而,迫切要求信息服务分工社会化、专业化,一种为满足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市场被挖掘出来,ASP和IDC应当说是这个时候的宠儿。

IDC的价值应当在于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适应网络环境下新型企业发展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纷纷改造、转型,注意拓展虚拟空间及虚拟的合作与协同,实质上传统的企业边界已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结构必然重组,从过去集权式管理模式转向网络分工模式。IDC的价值在于给企业网络分工式模式在技术上创造了可行性。

4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图书馆人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是一种情报。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主要是对虚拟化认识的程度。我们讲虚拟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是比特对于原子。虚拟化办公在现实空间办公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虚拟不以看得见为标准,强调超时空的合作。因为按照虚拟的理论,网络管理从来不谈物理位置,只谈完成任务。不同的地理位置,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共同解决一项任务。所以,我们说,要想真正从一个传统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的,这个过程中,往往知识观念容易接受,行为转变却十分困难。这方面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普遍。这应当引起注意。

其次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构架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走过了数年的历程,经历了文献数字化、协作采访、联系建设数据库、软件开发、数字联盟的系统建设等。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数据库的开发与国外数据库的引进,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UMI、EBSCO、EI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与传送,有些是采用买服务,通过密码、口令登录,还有一些是建立镜像站点,分别通过即时和定期传送两种方式。当我们看到IDC的模式,会感到自己行为模式的落后。现在,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基本上没有虚拟意义上的社会合作,从设备的采购到数据资源的建设一揽子承包,即便有些合作也应当说行业内部的,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IDC却强调社会化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找到了虚拟的市场空间,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硬件租赁,提供SLA的24×7小时品质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久,IDC也将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内部结构。

第三是一点具体意见:即调整现存的集权式建设模式转向任务工作组的模式,让IDC参与协同作战。我们认为,应当从总体规划开始,对于过去数字化建设进行审视,重新进行任务与工作组划分,即分清哪些是要求自己解决的,哪些又是需要扩大合作伙伴、通过社会化协同解决的。具体地说:IDC能否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分工负责信息传输解决的方案。可以设想:图书情报机构按数据性质和特点加强联合,共同租用IDC服务器。一方面,图书馆负责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放在租用服务器上,硬件更新、速度的提高、正常访问均由IDC负责。今后,我们可以不在技术上多加考虑,也不需要在硬件更新上多做文章。图书情报机构的着眼点还是应当放在整体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组织上,具体包括:数据采集、专题库组织、数据标引、数据规范、检索技术等等方面。

总之,IDC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空白点,笔者希望能引起重视。我很崇尚Sun公司新提出的一个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IDC的模式与服务就是可以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2/~dxjm/qyxxh/qyxxh.htm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