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控制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

第1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为完善我国埃博拉病毒疫情防控,建议我国严格防控埃博拉疫情,提高公众的警惕意识,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并建立埃博拉专项资金,建立国际联防联控埃博拉疫情机制,加大疫情信息透明度,在我国各地区、省、市开展应急演练活动,鼓励并加强埃博拉病毒科学研究。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204

1前言埃博拉(Ebola Riru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埃博拉有很高的死亡率,约为50%~90%,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由生物安全等级可以看出,埃博拉病毒比艾滋病和SARS还要危险和可怕,病毒潜伏期可达2~21天。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值得庆幸的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途径不包括通过空气传播。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病毒。埃博拉出血热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美国纽约2014年10月23日晚间证实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这也是美国第四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为防再出现入境的病例,纽约州与新泽西州颁布强制隔离令,曾经在西非治疗过病人的医护人员或曾经接触过病人者都必须隔离,直到度过埃博拉病毒潜伏期21天为止。此外,美国首位在本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护士已痊愈出院。

目前全球还没有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有效疫苗。据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已成功研制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实验室早期诊断对于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有重要意义。我国对埃博拉留观病例进行筛查后,已经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也就是说,我国尚未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2预防控制埃博拉病毒的建议

我国虽然还没有出现病例,但是仍然应该引起我国的重视。相关检验部门和医疗机构应该严格筛查病例,一旦出现病例,马上隔离,严格控制,争取不发生死亡病例或传染率降至最低。为了预防控制埃博拉病毒,特提出如下建议。

2.1严格防控埃博拉疫情,同时提高公众的警惕意识

为了控制埃博拉的扩散,我国应该对入境的人进行严格的检疫。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美国与患者接触过的两个护士均感染了埃博拉,为避免出现医护人员感染,医护人员应当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

同时,应当提醒前往西非地区的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疑病人以及病毒宿主灵长类动物。尤其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因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体液传播。针对埃博拉感染者的症状,公民应当提高警惕意识,当在旅行中或旅行后发现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结膜充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在入境时要向检验检疫机构主动申报。入境后3周内出现上述症状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2.2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建立埃博拉病毒疫情专项资金

美国东北大学MOBS实验室(Laboratory for the Modeling of Biological and Socio-Technical Systems)统计显示,中国列在最有可能遭埃博拉病毒袭击的前三十位国家中的第16位。美国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结合最新的埃博拉病毒传播路径、国际航班飞行数据、病毒的潜伏时间、病毒感染人数和死亡率等作为研究因子,计算出到10月底埃博拉病毒扩展至其他国家的概率,预测表明:中国可能会在10月底出现埃博拉病例。因此,应当建立埃博拉病毒疫情专项资金,以备突发埃博拉疫情时,有足够的资金为经济后盾。

2.3建立国际联防联控埃博拉疫情机制

2014年10月19日世界银行警告,由于各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没有协力抗疫,全球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战役中已吃了败仗,全球经济可能因此遭受冲击。世界各国当前仍未充分意识到埃博拉病毒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疫情所威胁的“不仅仅是西非经济,还会是全球经济”。因此,应当建立国际联防联控埃博拉疫情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一旦发现病例,及时进行国际通报。

2.4加大疫情信息透明度,避免公众恐慌

在深圳出现了首例博卡病毒,引起公众恐慌,不明情况的民众以为是埃博拉病毒。我国疫情信息透明度上,应当做得更好,对有关可疑病例排除埃博拉后,及时对公众进行通报,避免公众恐慌。我国到目前尚未出现病例,只要预防措施做到位,就不会感染埃博拉。公众应该注意,食用动物产品前应确认食物已被彻底煮熟,这样病毒就会丧失活性,不再具有危险。平时应当经常洗手,并使用如肥皂水和酒精凝胶等消毒液,都可以轻易杀死埃博拉病毒,就不会被感染。

2.5在我国各地区省市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进行实地演练可以评估和提高埃博拉病毒防疫时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实践,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医院和检测机构间的合作、提高应对水平和速度。2014年10月23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了处置埃博拉病例演练,确定27家定点收治医院及3家病例筛查检测机构,并制定了医院感染防控预案。建议我国各地区省市开展埃博拉病毒应急演练活动,以提高地方卫生部门的应急能力。

2.6鼓励并加强埃博拉病毒科学研究,以填补关键知识领域的空白

人类与埃博拉病毒斗争了近40年,至今未研究出疫苗和特效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科学研究工作,人们终有一天会破解埃博拉病毒的密码,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最终赢得胜利。鼓励科研,开发疫苗,在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变异规律、传播机制、致病和免疫机理、预警技术、疫苗和药物研发等诸研究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因此,建议我国要加强埃博拉病毒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核心科研机构的建设,全面提高我国对埃博拉病毒的应对能力。

3结论

综上所述,此次埃博拉疫情严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对埃博拉病毒来源、传播规律尤其是治疗手段等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各级检疫部门和医疗机构仍需保持高度警觉,要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当前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多种措施联动,提高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一)玉米化控的作用

1、 抗倒伏

化控处理能够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茎节的粗度。显著提高节间折断时的最大载荷,总体提高玉米茎的抗倒伏性能。

2、改善株型结构,透光率得到改善。

化控后使叶片收敛,有助于花粉与花丝相遇,减少秃尖。

改善了玉米的株型结构,个体的体积减小,从而改善了玉米田间的光分布状况,尤其是底部的透光条件改善的更为明显。

3、 抗病抗早衰,生育后期叶色浓绿,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单株产量。

化控对玉米根系的发育有明显的刺激效应,表现为根系活性强、发根层数和根条数多、出根速度快、根系下扎比例高。上述变化有利于玉米发育后期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成熟时可见喷药处理的玉米植株绿色叶片数多于未处理的对照,早衰现象有所减轻,抗病性增强。

4、叶片肥大,叶片占植株比例增加,增加光合面积,增强光合作用,大大增加物质集累。

5、降低叶面积指数

化控处理受影响的主要是喷药时正处于伸长阶段的叶片,有利于叶片接受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是优化玉米群体的重要指标,在同一时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但是化控后单株叶面积减小,区域内叶面积指数降低。

6、使玉米水分含量降低,品质好。

可使玉米降低水分5—10%,成熟度好,品质好。

7、提高百粒重和产量

随着密度增加,一般情况下玉米的百粒重降低,化控处理提高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扩大了上部叶片的面积,促进了光合产物向子粒中的运输,提高了粒重。

8、玉米秸杆强度增加,有利于机械收获。减少秸杆数量,有利于整地。

(二)化控剂的筛选

我们2009年即开始进行玉米化控技术的小区试验,从试验结果看,应用生控剂对生育期影响不明显。密高连续三年在控高(三年平均降高72.5厘米)、增产(三年平均增产幅度10.6%)等方面表现明显。在田间长势上喷施密高植株高度均匀、穗位整齐,气生根发达(平均增加1—2层)。

针对筛选结果,2011年我场进行了密高的大田应用,喷施面积1.2万亩,喷施地号与对照比,平均增产51.2公斤,增产幅度7.3%,与对照比降低株高70.2厘米。喷施地号无倒伏。经测定百粒重平均增幅1g左右,应用密高同期收获密高可降水5-8%左右。2012年农场根据大田长势计划化控10万亩,因天气影响化控面积8万亩。平均株高控制在220厘米左右。

(三)使用方法及用量

1、化控作业分段进行,适当选取玉黄金、玉小宝等产品在7—9叶期进行化控作业,减轻后期作业压力。密高在展开叶9—11叶喷施“密高”增产效果最好,采取自走喷药机作业。在后期地理条件恶劣的情况,针对一些特殊地号采取飞机航化作业喷施。

2、用量:密高每亩使用量150—200克,玉黄金、玉小宝每亩使用量20毫升+水10升/亩均匀喷雾。

(四)使用注意事项

1、玉米苗壮、苗匀和苗齐便于统一喷施。

2、同防大斑病一起进行可节约一遍机耕费

3、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的注意事项,喷施时期不易过早或过晚,应均匀喷雾,不可过量使用。

4、使用前将瓶内液肥充分摇匀;抓早晚、避正午、防止晒干,防降雨。

二、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概述

我场种植品种德美亚来说,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表现近几年都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其抽雄、孕穗、抽丝期却是和我场雨季大体上基本吻合。而且我场推广的栽培模式种植密度达到了每公顷9万株,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生产上造成了较大的危害,防治已经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关键。

(一)了解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1、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在田间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长棱形大斑(柳叶状),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在气候适宜条件下病原菌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3、发病的气候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大于60%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从拔节(大喇叭口期)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从上述气象资料可以看出,从7月3日至7月13日,气温最低20.7℃,最高23.9℃。相对湿度基本维持在79%以上,很适合大斑病流行。

(二)了解与大斑病共同侵染的病害小斑病。

1、症状识别:小斑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在玉米抽雄期发病较重。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为主。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杆断折。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暗褐色霉状物,病斑密集时相互连接成片,呈不规则型枯斑,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受损,影响光和机能,导致减产。

2、传播途径

玉米小斑病菌丝和分生孢子随着玉米的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第二年随着气温升高,田间湿度增加,病菌萌发后侵染玉米导致发病,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状菌丝体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造成再侵染。

3、 发生规律

小斑病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在玉米生长期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即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连同病株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特别是叶片上,当有水膜条件时即可萌发,一般经5-7天后即可出现典型病斑。

小斑病发生和分布所需的温度与大斑病不同,小斑病发生所需要的适温较大斑病高,一般情况下,小斑病发病适温为25-30℃,湿度大于60%,播期愈晚,发病愈重。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病机理及时期基本同步,因此二者的防治基本相同。

1、选种抗病品种。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与种植年限,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搞好品种合理布局。

2 、减少菌源。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深翻,将病残体埋入土中,加速病菌分解。或进行玉米秸秆烧掉。实行大面积轮作,减少重茬年限,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又能减少菌量积累。

3、适期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错过夏季7-8月份的多雨天气,避开病害发生高峰。

4、加强肥水管理。玉米为喜肥作物,应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性。钾肥能提高植株硅质化程度,增强抗病力;磷肥能提高植株抗病性、抗寒性和抗旱能力。适期追施氮肥,可防止后期脱肥,保证植株生长健壮,增强田间抗逆性,有效抑制和减轻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5、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以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第3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 概念分析 存在问题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2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51-01

近年来,流行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等疫情不断爆发,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疾病的不断深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在学术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的基本概念。同时,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有效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 疾病预防控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到整个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涵盖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管理学、临床医学等重要领域,讲疾病、健康纳入重点研究对象并以疾病的群体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特殊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保护公众健康、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其在发展中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1 具有公共卫生的基本属性,是卫生防疫的发展。作为美国医学研究里程碑式的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卫生的评价、政策以及保障三个核心功能。此外,我国著名学者在研究中也指出:“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促进公众健康的公共事业的基本属性。

卫生防疫主要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记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但是,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在卫生领域将传统的防疫工作发展为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也可以说,卫生防疫的工作是包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

1.2 既是一门学科,也是新卫生革命的产物。在大众印象中,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是预防医学指导下而进行的社会实践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与各种疾病预防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有着自身学科体系的重要学科。

在医学领域,卫生事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革命。1998年5月召开的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拉开了第三次卫生革命的序幕。这次变革将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纳入了变革的重要举措。所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现了新卫生革命的基本要求。[1]

2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不足。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原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求。全国真正的大规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不太多,而且许多地区在诊断方法和专业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卫生与保健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基地建设在科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与医院和综合性的医疗机构相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方面也相对不足。[2]

2.2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规范机构的管理。但是,目前国内的这些机构中真正管理的人不多,很多机构甚至出现人员涣散,管理不善的局面。另外,很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缺乏和管理有限造成很多机构很难适应现代医疗对疾病预防工作的要求。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疾控网络不健全。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健康教育可以说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健康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仅是在国家规定的宣传日做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宣传,这些只是皮毛的措施根本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全国大范围内的人对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缺乏常识性的了解。

3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防治结合,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同治疗同等重要的工作,二者任何一项都不能偏废。在管理中,必须转变观念,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重视防治结合的措施。同时,要不断加强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机构建设。

3.2 加强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必须坚持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工作的关键。疾病预防工作必须有技术作为保障和支撑,所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贯彻科技发展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的发展战略。同时,要为相关机构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3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疾控工作的规范化。疾病预防控制关于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和政府需要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地方疾控中心配备相关的设施,不断完善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为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建设,对疾控机构实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

3.4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行全民健康教育。疾病的传播在流动人口中非常严重,特别是流行性疾病更是难以控制。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要开展全民范围的健康宣传教育。教育人们在疾病爆发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同时普及相关的卫生预防知识,培养大众健康合理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4 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开展中需要不断加大防治力度。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国家必须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相关体制建设,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黄留玉.疾病预防控制概念的探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年第29卷第7期

第4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素质提升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素质现状

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呈现出人才缺乏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中、高级专业人才较多,但后继力量缺乏;存在无学历、无职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在县级与区级防控机构,该问题更加严重。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构成尚且如此,乡镇的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素质形势就更加严重。这种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与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迅速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会进一步阻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对于疾病预防与保健工作的需要也逐步增加,相关工作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量也因此不断加大。

在人员的总体构成上,职工的年龄普遍较高,具有人数较多的以工代技人员,而技术骨干却相对较少,使得用人时工作人员不够,闲暇时工作人员众多,影响具体工作任务的安排。另外,由于工作人员数量较少,还要兼职进行免疫规划、流行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以及结核病防治等众多工作以及临时性工作任务来应对上级单位的检查,使得疾病防御控制工作应接不暇,工作人员面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途径

2.1加强重视,优化队伍

想要提高疾病防御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政府必须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要将政策向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倾斜,适当增加防御控制机构的人员编制以及经费投入,接纳高学历高水平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第二,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国家在卫生事业单位方面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同时引进竞争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工作人员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推动工作队伍人员的精干化,努力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能够在体制中脱颖而出。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对于非专业人员进入工作队伍的现象要彻底杜绝,同时,加强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引进,努力扩大专业人员在疾病防控队伍中所占比例。第三,要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推动在岗职工的再教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第四,要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鼓励优秀工作者,在组织内部创造良好的竞争与学习氛围,有利于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五,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优化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的软件与硬件设施,同时通过改善科研与工作环境,优化工作人员待遇,进而稳定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吸纳更多优秀人才。

2.2加强教育,端正态度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其自身的端正态度。因此,疾病防御控制单位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引导,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第一,要做到勤看。工作人员要勤于读书学习,经常到工作地进行现场勘查,同时,认真研读卫生防疫方面的法规标准以及规范与预案,仔细查看检测检验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对于其中检验结果与现场勘查相左的情况,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第二,要养成勤问的习惯。既要详细的询问现场知情人,也要经常向相关领导、上级、同级以及下级医生请教与学习。第三,要勤于倾听。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既要善于听取当事人的说法,也要听取现场工作人员的看法,还要考虑当事人家属的意见,做到对不同人群与不同意见的全面掌握。第四,要勤于动手。工作人员要及时书写卫生学检测与评价报告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归纳疾病防控经验,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第五,要勤于思考。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归纳,进而找出差距与不足,吸取经验与教训。

2.3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疾病预防与控制人员要积极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四种能力。第一,善于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讲座以及论坛资源等,对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进行了解与学习。第二,勇于创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实践的工作,工作人员要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得到启示,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新的疾病防控技术以及先进理念。第三,独立工作。疾病防控工作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因此,工作人员要努力培养自身独立工作的能力。第四,科研攻关能力。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科研方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积极利用科研技术条件展开科研攻关工作。

2.4开展培训,提升素质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专业培训。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也可以鼓励工作人员进行脱产培训,以及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第二,案例点评培训。疾病防控单位可以通过选择真实的案例并让受训人表达自身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方法来进行经验交流与意见共享。第三,现场观摩。可以选派管理人员前往优秀防控单位进行考察学习,或者到下级机构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吸收管理经验。第四,轮岗交流。为解决流动性差的问题,疾病防控机构可以立足锻炼,进行“培养性”交流,也可以立足改进,进行“互补性”交流,还可以立足倡廉,进行“回避性”交流,进而拓宽工作事业,激发工作热情,提高人员素质。

3.总结

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素质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单位加强培训、自身努力学习,三者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达到提升人员素质,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洋.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10):54-55. 

第5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长春市所辖7个区、农安县及代管的榆树、德惠2个县级市2012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计报表,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况调查统计数据。

1.2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使用自行设计的“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力资源调查表”,对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构成、性别比、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调查所得数据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应用统计学方法对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截至

2012年年底,长春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站)14家,人员1102人,男性446人,女性656人,男女性别比为1∶1.471,其中管理人员174人,执业医师577人,注册护士91人,药师(士)45人,技师20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均有一定的增长,但按每万人口1.46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配置标准[2],仍然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

2.2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年龄构成情况

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45~岁组为主,占39.75%,35~岁组占35.84%;执业医师仍然以45~岁组为多,占42.05%,其他人员35~岁组较多,占37.35%。可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35~岁组和45~岁组的中青年比例较大,二者合计占75.59%,年龄结构不合理;行政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6.34,≥60岁的人员数达1.91%(表1)。因此,需要引进或培养一批有经验、懂管理的高级人才。

2.3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职称结构

本次调查发现,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1.67∶2.43,其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47.64%),其次为中级职称(32.76%),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9.60%,同时还存在一些待聘人员。2.4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学历结构本次调查发现,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以大学、专科学历为主,其次为中专学历,研究生学历较少,仅占5.54%,高中及以下和无专业学历者占1.99%。对执业医师学历情况分析发现,执业医师以大学、专科为主,占61.53%,中专学历次之,占30.54%,。

3讨论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包括资源配置公平性、利用公平性和筹资公平性三部分,而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重要前提[3],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和强化卫生系统的功能,其意义是指受过不同教育与职业培训,能根据人们的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维护和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力军,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建设,其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构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等人力资源的基本因素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对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卫生管理决策者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次调查发现,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以本科、专科为主,大学本科、专科所占比例为61.53%,最高学历研究生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仅占5.54%,而低于高中学历人员相对较多(其中无学历专业人员占1.99%),学历结构明显不合理,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需求。

这一结果好于陕西省[5],与全国目前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基本一致[6]。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所学专业分析发现,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较少,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二者合计占58.57%,卫生检验专业人员不足,同时无学历专业人员占有较高的比例,达13.39%。这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导致现有的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不能发挥最大效能,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效益和卫生服务质量。有研究认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可以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优势互补,协作配合,发挥最佳的群体效能[7]。还有学者从运用经济模型的角度研究各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卫生公平性程度对卫生服务的影响[8]。《中国2001—2015年卫生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实现上述目标,达到合理、优化配置卫生人力资源的目的,必须下大力气,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人才发展规划。除积极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外,还应从基础结构入手,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措施,加强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素质培训,至少每年应保证4%~5%的低学历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或其他继续教育途径取得大专以上专业学历。在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调整的同时,在引进、招聘人员时,应注意学历专业结构,增加公共卫生、卫生检验等专业人员的比例,平衡好学历和岗位专业配置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第6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市疾控中心的具体任务为:

1.制定、修订*市慢性病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制定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2.根据各级各类机构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慢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收集、汇总、审核各地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料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相关动态分析报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5、协助市卫生局组织的项目实施情况督导和评估工作。

县(市)疾控中心具体任务: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病例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3.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种慢性病病例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和保存;

4.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定期与公安、统计等管理部门核对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对临床、防保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负责每年到公安和/或统计部门获取出生人数和统计报表,向妇幼部门获取出生人数。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科室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院的慢性病病例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网络直报等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慢性病病例登记册。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个体医具体任务:

1、收集院内慢性病病例的个案信息,填报《发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个案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发病报告卡》,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发病报告卡》,每月定期上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定期汇总慢性病病例资料;

5、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任务:

1、收集本院慢性病病例个案信息,如实填报《发病报告卡》;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发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上报、网络直报;

3、有计划地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存根和慢性病病例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慢性病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工作内容

对监测区的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并在监测区开展居民漏报调查和医院漏报调查。

四、责任报告人

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监测点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医等为责任报告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内容进行报告。

五、报告对象

新诊断病人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

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本规范实施时间*年1月1日以后的(*,*,*三个监测区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年1月1日以后的),但在本院为初次就诊的上述4种慢性病病例。

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报告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在普查、筛查、健康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六、报告程序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发现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4种需报病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防保人员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上述各登记册可以电子格式直接登记在电脑上,下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监测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上述相关登记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按户籍地址将卡片进行整理后分发给各监测乡镇、街道,各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进行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月报表、发病个案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相关报表与简报。对属于本省其他监测区定期寄至相应监测区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例卡片,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户籍地址,分发给监测乡镇、街道,经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卡片内容后登记到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数据库反馈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补报病例: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分类整理后反馈基层。各级医院防保人员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表时,发现因上述4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如发现不一定是上述四类慢性病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地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防保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登记册》后,并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病例随访: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对本监测区内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随访,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随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病人死亡应在原发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2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月30日前将上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各乡镇监测点反馈。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2、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它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它疾病)确诊的;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种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的,只需报原发部位。

八、报告时限

月报:各级医院防保人员收集《糖尿病发病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报告卡》和《肿瘤发病报告卡》,每月1次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上报卡片,每月录入计算机,数据清理后,并在次月10日前采用电子邮件和邮寄双轨制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月报表和监测质量反馈表。

年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经过核对、订正后的准确数据按病种分乡(镇、街道)、分月、分年龄性别、分职业进行统计汇总,填写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20日前,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双轨制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行政部门报告相关报表与简报,并将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卫生院。

九、制度保障

(一)加强人员培训

从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例会制度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召集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和工作研讨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集辖区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填写、审查会;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会议;各医院定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讨论会,提高《发病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要求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管理与核查

各级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主要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必要的财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

(四)开展考核督导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市、县级医院进行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按照《居民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慢性病发病报告率等;每年1次抽查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质量;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依据质量标准等有关要求进行督导。市卫生局将于每年适时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卫生局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十、数据整理分析和信息

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使用浙江省下发的监测管理软件将个案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县(市)人群的出生率、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统计资料,完成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卫生院。

第7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1.1有利于规范工作行为,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基层疾控机构职能的提高,免疫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预防接种手段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免疫预防工作和预防接种对象的需求,制约了疾病预防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建成与投入使用,提高了免疫预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了基层疾控机构的工作质量。我国不少全区、县疾控机构已经实现了疾病疫情网络直报,为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提高了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

1.2有利于增强疾控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

疾控信息控制系统通过与社保中心信息系统的准确对接,形成了一体化的医疗风险管控和医疗费用管理平台,实现了社保中心和疾控中心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疾病信息控制系统通过与签约医疗HIS系统的直接互联,极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和疾控中心的管理。健康管理系统涵盖了从健康信息收集到健康干预服务的健康管理全过程,能够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服务计划,同时提升了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1.3有利于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从网络安全的本质来看,保障一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全面了解网络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处理各类安全事件。而疾控信息系统的应急响应组,就要致力于全方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构建覆盖全市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完善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等功能,提高医疗救治、科学决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

2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缺乏足够的人力与经费投入

由于一些领导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出现政策上的失衡,导致疾控职能硬件建设滞后,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装备落后,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预防控制能力不高。政府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广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现全面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时,难以做到及时、高效、高质量的处理。

2.2信息资源难以统筹规范与管理,共享程度低,难以互联互通

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统计是疾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应该涵盖疾病数据库、医药信息的药品数据库、医学专题综述、最新医药信息等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基层疾病控制体系很难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有效共享,很多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系统数据收集、分析与利用技能能力较差,难以做到公共卫生科学数据的储存、管理、维护和共享,难以对业务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利用。

2.3缺乏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公共卫生人才

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承担各种危及人民健康的疾病预防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我国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行机制落后,人员老化、缺乏既懂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又懂疾控控制知识的专业人才。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因此,疾病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也是造成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级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3疾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以人为本、服务工作的原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密结合疾控事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简化办事流程,优化业务流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疾控工作效能,增强疾控信息服务能力。在疾控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广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工要认真履行疾控防控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和谐的态度对待群众,以创新的思维对待工作,无论是传染病的防控还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我们都主动应对,抓基层网络建设,使疾控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3.2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条原则是统筹协调、分步实施。我们要按照国家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年度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平台,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疾控机构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信息标准化是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和前提,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软件的标准化建设作为疾控机构与国内外接轨的重要保证,采用国际或国家统一的信息交换和接口标准和接口代码。我们结合示范区当前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际,以网络共享设施建设为基础,构建相互兼容、资源共享的疾控信息系统。

3.3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原则

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保证网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开放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建立面向未来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我们要加强疾控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公开,有组织地沟通有价值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知识。

3.4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原则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还应该坚持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和完善疾控机构监测信息系统,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技术正确性,扩大免疫规划,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技术正确性。疾控信息化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应急处理预案。构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疾控信息系统是一个平滑的过程,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逐步实现完成。为此,各乡镇街、有关部门要做好思想、组织、人员、资金、物资的准备,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有计划组织实施。

4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提高认识,积极推进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调动起来,不断解决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一切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有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是信息化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基层疾控机构应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尽快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年度疾控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现阶段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保障疾控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4.2完善制度,充分发挥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支撑作用

信息化具体实施人员应该深入到基层一线,我们要帮助引导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信息化概念和信息化需求,使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切实可行。信息化的基础是网络化,疾控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络,确保今后能顺利开展各种信息化工作。为强化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我们要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对本疾控机构所辖地区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质量。各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要牵头部署,保证信息化工作经费的落实。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8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一)缺乏针对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当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与事业单位、医疗单位的业务均不相同,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卫生防疫站变更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范围增大的影响,财务人员对单位业务的变化缺少培训,客观上对业务缺乏深入的了解,虽然制定了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但疾病预防又有与医疗机构有不一致的地方,对这个行业未制定单独的适应疾病预防控制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缺乏足够内控意识 因为疾病预防控制是个特殊的卫生医疗机构,承担着疾病预防、公共场所监测等多项公共卫生活动,建立适合自身内控体系难度非常大,实施起来进展缓慢。分析原因,一方面单位缺乏对疾病预防控制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没出问题就以为制度是完整的;一方面单位对内控存在误解,往往注重内容或形式,忽视控制过程中书面记录和重要性,认为只要实施了控制活动就可以了,而不太关注控制过程中是否留有证据。

(三)缺乏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物资管理主要是以疫苗、试剂为主,财务部门通常起到“核算”、“付款”作用,会计人员只是将其登记到账簿上,对后期是否发生坏账、损坏等了解很少,对业务来龙去脉,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虽然大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财政统管和政府采购制度后,购置得到有效控制,但对这些物资的使用过程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的现象严重。如疫苗的保存是否符合条件,是否造成疫苗的报废及过期,使用的不同疫苗生产批号是否记录在案。如收到上级部门调拨的固定资产后,是否及时入账,是否根据固定资产的特性建立相关的使用制度,是否定期盘点,是否调拨手续齐全等。

(四)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目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经费来源一部分是靠上级财政补助,一部分是靠国际合作项目,还有部分靠单位开展预防接种疫苗、中小学学校卫生体检、公共场所监测等业务收入来解决。因为没有专项的资金管控制度以及使用标准,单位对经费的支出(如招待费、办公费、车辆费等)均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单位领导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造成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支出在专项资金中开支,被挤占、挪用现象也普遍,资金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建议

(一)完善货币资金控制 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尽管人员少,但在货币资金使用方便必须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上,笔者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促进了资金审批及授权制度的建立,基本上确定了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的权限等;为保证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建立现金盘点制度,此举间接促进了资金使用业务的快速处理。

(二)细化支出与采购控制 县级预防控制中心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导致采购频繁,既有大额的固定资产采购,又有经常性的疫苗等药品采购,所以亟需建立较为完整的采购体系。完善从头到尾的审批制度,针对发生量较大的几项具体的业务,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流程梳理,确认每个环节权责,完全体现不相容职务分离,以及建立特殊情况下审批事项等。以疫苗采购为例,专业人员在技术层面进行采购审核制度,以确保试剂、疫苗的质量、数量是否单位业务需求相适应,商务人员负责签定采购合同,专业人员和库管、财务共同对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付款则由商务人员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审批。并规定了每个环节出现特殊情况的处理原则,经过试行取得较好效果。

(三)重点固定资产控制 县级预防控制中心的重点固定资产都较为特殊,专业设备大部分是靠上级调拨,少数分专业设备进行自行采购,如对收到上级补助的西部大开发实验室设备时由负责实验室业务主管、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实验室设备的数量、规格、质量、技术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完成后交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部门不定期的检查实验室设备质量和管理现状并进行分析,是否有人为操作错误造成设备损坏及资产闲置现象。

第9篇:疾病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表明了社会大环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格局和方式的影响。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妥善全面的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及基础条件。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信息时代的覆盖等都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对着一个新的环境,这就要求它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以面临严峻的挑战,深入了解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见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1.1部分财政投入不充分

当前我国虽然对于多数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疾病诸如艾滋病、结核病以及镁砂酮替代治疗等业务,也有卫生部对其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资金注入,但是其他业务在开展方面,却和地方政府专项财政拨款存在极大差距。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一旦出现有新型的流行病、变异性疾病以及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问题时,经费资金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同时疾控人员在自我提升以及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等方面,也缺少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利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1]。

1.2技术结构不合理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在摸索发展阶段,因此人员管理方面无论技术还是结构方面都还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一定比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知识体系方面相对单一,难以处理具有综合性的现实问题,其中又以生物、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放射、中毒以及化学污染等发生概率逐渐提高,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这方面的需求愈加紧迫[2]。

1.3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多种不同的人才,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录用人才以及引进等方面的标准却并不具备统一性,在没有合理体制引导下会导致整个局面都变得混乱,另一方面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员工在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也不够完善,疾控机构在内部管理方面并没有出现一个覆盖面广、完整且具有系统性的管理机制,难以做到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的微观管理效果,没有凝聚力,留不住人才。

1.4工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人员配备紧缺的问题存在,甚至特别地方人口已经上万,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却只有数名。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组成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后勤以及专业不对的占据比例较高,这样的结果就是面对新型疾病或者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疾控人员严重短缺,对于病情的监督和控制方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针对性对策

2.1提高重视程度和财政支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支持,同时政府管理层应该保持对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财政拨款额度的计划,在总卫生事业的经费中,逐渐提升公共卫生事业所占据的比例。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对疾控预防中心在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这不仅指资金同时也是技术层次,强化政府的政策导向地位,保障疾控事业的发展是长效、可持续的[3]。

2.2调整人员技术结构

疾控中心需要做到对自身疾控人员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及优化,其中技术组成结构更应该得到重视,疾控人员在各个方面进行提升,本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都强调提高自身在社会学、医学、法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方面的储备量以及掌握程度,另外还对各个学科的人员在数量方面进行调整,以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2.3健全内部管理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机构的内部微观管理还有控制方面应该保持足够的重视,建立对应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并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各个方面都能够顺利展开。疾控中心对于人才的引进、挽留等方面都应该有完善的机制,让职工培训体系全面得到优化,落实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各种竞争机制。

2.4引进高素质人才

对于学历高和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高薪资以及高福利等相关政策进行积极引进,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素质各个方面,鼓励并通过奖励机制支持工作人员通过自习方式提升本身学历与职称,全面提升疾控中心的整体素质水平。

3小结

本疾控预防中心前身为道里区卫生防疫站,在2004年正式组成道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后一直在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方面进行积极地摸索和努力,作为纯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也在探索优化本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式,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制定对应的干预手段,在反省中不断成长。

作者:王国明 孙瑶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聂梦真.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s1):175-176.

[2]张春莲,袁国风.加强新形势下疾控中心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的策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8(7):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