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引言

入境旅游的发展是区域开放度和旅游产业水平的标志。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一直是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入境游客人数从1979年的180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1.32亿人,旅游外汇收入从1979年的2.63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500.28亿美元。安徽作为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发达省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入境旅游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入境游客人数从1995年的14万余人增加至2012年的331.46万余人,其中2012年安徽入境游客数增幅在全国位居第一;旅游外汇收入从1995年的3 139万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5.6亿万美元。在安徽入境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港澳台一直是安徽入境旅游的主力军,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数始终占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份额的约50%,如1995年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数为6.8229万人,到2012年稳步上升至141.1万人;其中台湾市场自2010年开始已成为安徽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如2012年台湾入皖旅游人数就达到7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7.31%,占安徽入境旅游总人数的21.75%(见图1)。显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安徽港澳台入境旅游的时空变化对提升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安徽旅游强省之梦极其重要。

目前国内学者对安徽入境旅游研究较少,对安徽港澳台入境旅游的研究文献基本没有。笔者在中国知网和中国维普网上以“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出有效文献;以“安徽省入境旅游”为关键词,检索出有效文献18篇和13篇(见下页表1)。

通过对上述已有文献的研究综述,不难发现,学术界关于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的研究大多始于2010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入境旅游市场的结构研究。如刁宗广(2010)等利用波士顿矩阵对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并提出提升对策;谢五届(2010)等借助偏移―份额分析方法,得出安徽省在基准目的地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孙维明(2011)等通过亲景度和竞争态分析,得出安徽省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较低、缺乏高峰值,主要的客源市场均属于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陈鹏(2012)、尹云丰(2013)也运用亲景度做了类似研究,但尹云丰加以了聚类分析,得出安徽省核心市场只有韩国,主要市场有日本和美国,低竞争力市场很多。二是入境游客人数的预测分析。如廉同辉(2011)和周廷慰(2012)运用灰色预测理论,陈鹏等(2012)基于ARIMA模型对安徽今后几年的入境旅游人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安徽未来几年入境游客市场数量将大幅增加。

基于此,本文采用2003―2012年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统计数据,研究并分析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具体方法和思路如下:首先运用亲景度模型分别探讨香港、澳门、台湾三大市场游客入皖旅游的偏好度,其中亲景度值越高,说明游客入皖旅游偏好度越高;然后通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大指标构建竞争态模型论证香港、澳门、台湾三大市场所属的市场类型;最后引入生态位态势模型剖析香港、澳门、台湾三大市场在整个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作用,由于基于生态位模型所测算出的生态位值取值范围在0~1之间,其中生态位值接近于1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整个入境市场中的影响力最大,反之亦然。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论文进一步提出开拓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的建议。

二、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分析

(一)港澳台入皖旅游亲景度分析

亲景度是指某客源国(地)游客人数在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占有率与该客源国(地)游客人数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之比,可运用公式计算得出。亲景度计算公式为:

Pi= (1)

(1)式中,Pi为i客源国(地)的亲景度指数(文中i=香港、澳门、台湾);Di为i客源国(地)在某一个旅游目的地(本文指安徽)的市场占有率;Ci为i客源国(地)在某国(本文指大陆)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亲景度Pi一般以1为界,大于或等于1的客源国(地)为亲景客源国(地),小于1则为疏景客源国(地),进一步分析,还可得到弱和强亲景客源国(地)以及弱和强疏景客源国(地)(如表2 所示)。将2003―2012年大陆以及安徽港澳台入境旅游人数(人次)代入公式(1)、对照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果(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香港、澳门和台湾入皖旅游亲景度差异明显。香港和澳门的亲景度值基本一致,十年间均保持在0~1之间,总体上呈平稳的直线状。对照表2得出,两地均为疏景客源地,且在弱疏景客源地与强疏景客源地之间徘徊。这说明港澳游客对入皖旅游的偏好度低且稳定。与之不同,台湾的亲景度十年间浮动于10~17之间,总体上呈现出波动的下降趋势。对照上页表2得出,台湾一直是强亲景客源地。这说明台湾游客对入皖旅游的偏好度高但有减弱的趋势,值得关注。

(二)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旅游市场竞争态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各客源市场在市场占有率(αi)和市场增长率(βi)双指标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状态特征,记为Ωi(αi,βi)。其中:

i]为第i个客源市场第t年(当年)的旅游统计量,本文是指港、澳、台三大市场入皖旅游人(次)数的统计量;Xt-1

i 为第i个客源市场第t-1年(上一年)的旅游统计量;[Xt

i]为当年旅游目的地市场旅游统计总量,本文是指港、澳、台三大市场入皖旅游人(次)数的统计量之和;αi反映的是第i个客源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占地位;βi反映的是第i个客源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潜力,即当年较上年增长率。如果以α= m,β= n 为界,把市场竞争态划分为4 个象限,据此对市场竞争态划分类型(如图3所示)。对于m,n 选择,可以有3 种确定方法:其一,平均值法,以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确定m,以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确定n;其二,坐标散点法,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在竞争态坐标系中的天然分异来确定m,n;其三,综合法,结合前两种方法,先计算平均值,再结合竞争态坐标图中点Ωi(αi,βi)的分布特征,对平均值进行修正,以保证竞争态的划分既分布均衡,又科学合理。

将2003―2012年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次)数代入公式(2)和(3),分别计算出香港、澳门和台湾2004―2012年每一年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和增长率,同时以三个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为基础,结合竞争态二维坐标图中点Ωi(αi,βi)的分布特征,客观科学地确定m和n的数值,以保证竞争态的划分合理且分布均匀;以此为界,采用Excel 软件计算、并对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的竞争态进行分析,得出2004―2012年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格局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类型主要取决于市场增长率。由表3可知,香港市场和台湾市场近十年均徘徊在明星和金牛市场之间,而澳门市场则是一直在幼童和瘦狗市场之间浮动。比较图3可知,这是由于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波动较大的市场增长率。香港和台湾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较高,因此变化的市场增长率只会致其在明星和金牛市场之间波动。而澳门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因此变化的市场增长率也只能致其在幼童和瘦狗市场之间波动。(2)香港、台湾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变化情况较为相似,均徘徊在明星和金牛市场之间。(3)澳门市场仅在2004年与2012年处于瘦狗市场,2005―2011年都是幼童市场,值得特别关注。

(三)港澳台入皖旅游生态位分析

旅游市场的地位作用可以通过旅游生态位分析得出。旅游生态位是指旅游地个体(包括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和旅游景物等)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表现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对关系。由此,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客源国在整个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对关系。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包括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态和势两个方面。其中,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的态,反映入境旅游市场生存状态,如旅游收入、游客人数等;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的势是指入境旅游市场数量变化量,如旅游收入变化量、游客人数变化量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4)式中:i=1,2,…n,Ni为客源国i的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Si为客源国i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中的态,Pi为客源国i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中的势,Ai为量纲转换系数,本文取值为1。据此公式测算出旅游生态位的取值范围为0~1之间,客源国生态位值越接近1,说明在入境旅游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相反客源国生态位值越接近0,说明所发挥的作用越小。将2003―2012年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次)数以及安徽省入境旅游人(次)数代入公式(4),分别计算出港澳台入皖旅游相对于安徽入境旅游的生态位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首先,港、澳、台三地入皖旅游生态位值差异较大。其中台湾的生态位值最高,总体上处于0.20~0.40之间,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香港的生态位值也较高,总体上在0.20上下浮动,除了2008年前后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澳门的生态位值很低,总体上处于0.02~0.06之间,但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比较三地的生态位值可得,台湾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作用很大,但其作用性正逐渐降低,值得关注;香港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作用较大并表现出逐步恢复并扩大的趋势;澳门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作用较小,但其作用性正逐步扩大,也值得重视。

三、结论及建议

(一)台湾市场

台湾对入皖旅游的需求偏好很高,徘徊于金牛市场与明星市场之间,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很大。但根据P254图2以及图4所显示出的亲景度值以及生态位值的下降趋势表明,台湾游客对入皖旅游的需求偏好逐渐降低,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这说明台湾对安徽市场的需求增速不及大陆其他目的地,台湾游客对安徽市场的供给增速不及安徽其他入境旅游客源地。其原因是:第一,台湾市场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中已进入成熟期,台湾游客在大陆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更加广泛,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度不断加强,导致台湾客源分流;第二,台湾的中老年旅游者对淮军文化较感兴趣,但现有的景点不足以促使他们多次重游。新兴的年轻旅游者对淮军文化了解不多,兴趣也不高。

因此,针对台湾市场呈现的优势与劣势,应在保证其市场现有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需求。应重点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可加强对淮军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吸引中老年游客重游。与此同时,也应针对年轻的台湾游客,推出新颖的淮军文化旅游体验线路,吸引他们前来了解淮军历史文化。

(二)香港市场

由P254图2可知,香港对入皖旅游的需求偏好很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区位因素。香港与广东、福建等省空间距离较近,加之具有相近的文化传统与经济往来,因此多到以上省区旅游。二是经济因素。香港市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上海市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北京市为主的京津唐地区经济来往密切,便也带动了旅游人数的增加。三旅游资源因素。香港等地区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对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较为感兴趣。而安徽省此类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但如上页表3和图4所示,香港市场一直处于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之间,且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较大且稳定。这说明,香港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中是个较大市场,且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因此,针对香港市场呈现出的“高绝对数,低相对数”的局面,应保持其增长势头,提高绝对数;吸引更多赴大陆旅游的香港赴皖旅游,提高相对数。首先,应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提升安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直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加强省外旅游合作,打造联合旅游路线。安徽可以利用临近上海、浙江和江苏的地理优势,积极在口岸城市举办推介活动,也可以联合其他城市,向香港市场推出联合旅游线路如江浙沪皖包“游”体验。

(三)澳门市场

第2篇: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曲靖市;工业旅游;工业旅游产品;昂谱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42-02

工业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产品,涉及面广,涵括工业企业、旅游业、旅游者等诸多因素,如果仅从工业资源角度探讨开发的可行性,很难保证开发决策的前瞻性与正确性。本文用吴必虎(1999)提出的RMP(昂谱)分析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santdysis)和M性分析(market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analysis),即RMP(昂谱)分析方法,试图为曲靖市发展工业旅游提供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方面的建议。

一、曲靖市工业旅游开发的昂谱分析

(一)R性分析(ResoHrce Analysis工业旅游资源分析)

1.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涉及到化工、机械、汽车、烟草、钢铁等行业,目前具备工业旅游开发条件的景点近70个,占全部旅游资源总数近1/4,同时,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全部旅游资源亚类中占有四种,既有人文旅游资源,又有自然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的构成及表现较为丰富,可开发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产品。

2.资源特色鲜明。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一部分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如鲁布革小三峡和鲁布革电站,已被列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之一,云南省第一家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锗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会泽以礼河电厂建有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土坝,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发电站;完全可以成为工业旅游的重点开发对象。

3.科普、文化价值突出。由于曲靖市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可以充分利用两烟及配套产业、矿冶产业、化工产业、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对全市公民进行科普教育,如了解汽车的制造过程、钢铁的生产过程,特别是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供更直接、更有意义的场所和条件,这对提高全民素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外,会泽斑铜文化、宣威火腿文化、曲靖烟厂的福文化、鲁布革电站等这些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曲靖市工业文化沉淀十分深厚,更说明了曲靖人文旅游资源的悠久历史和艺术品位。

4.空间布局与经济发展呈优势互补状态与周边旅游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个性突出、资源类型丰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与周边的昭通、文山、红河等地的旅游资源存在相似的一面,但从工业资源数量、特色及优势来看,曲靖具有其他地区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这些地区工业旅游的开展可成为曲靖工业旅游的有益补充。不断可以丰富产品结构,还可构建成一个大的旅游区。

5.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紧密,关联带动作用明显。目前曲靖市整体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工业旅游资源在布局上与其他旅游资源具有先天的互补关系,结合较为紧密,往往与当地已开发的景点形成强势组合,可有力地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如罗平的鲁布革电站与罗平的油菜花、多依河、九龙瀑布可形成特色旅游线路。会泽的以礼河电站与大海草山、会泽历史文化吉城等都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会泽县旅游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曲靖工业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位较高,工业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将工业旅游与其他旅游很好结合起来,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加之曲靖的宜居特点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完全可以将曲靖建成省内一流的工业旅游、科考科普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游及精品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区。

二、M性分析(Market ArlaIysjs工业旅游市场分析)

充分利用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将曲靖市的工业旅游推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首要的工作是根据曲靖市工业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及特点进行研究,从分析旅游者行为的心理,特别是从旅游者的动机出发分析曲靖市工业旅游产品所面对的主要客源市场及潜在客源市场。目前,曲靖工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为本地游客,且多为团体游客,以学生、老年人为主。所以,曲靖工业旅游应紧紧抓住本地市场和学生市场,适时考虑开发以下市场客源:

一是中老年市场,中年人对工业旅游有较强需求,是影响青少年参与工业旅游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旅游愿望强烈。二是家庭市场,在国外,工业旅游对家庭有很大吸引力,许多家庭利用节假日参观啤酒厂、汽车厂或矿山等。三是农村市场,当前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旅游需求强烈,都市旅游一般是他们的首选,而工业又是都市区别于农村的典型特征,对农民来说充满了新奇。四是外地市场,充分利用曲靖市在滇东北的优势中枢区位条件,积极开发贵州、文山、广西、昭通等地周边客源市场,这样可以能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和发展潜在客源,还可以宣传曲靖及其企业。

三、P性分析(Product Ana Jvsis工业旅游产品分析)

(一)曲靖市工业旅游产品特征

工业旅游产品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个性特征:(1)以“工业”为旅游产品的主题;(2)工业产品生产与旅游产品生产同步进行;(3)科普教育功能突出、知识性强;(4)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二)曲靖市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

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今后一段时期曲靖市各县、市、区工业旅游开发重点主要为:

首先,开发以汽车制造为主的市区工业游:利用作为中国较大的轻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一汽红塔云南(曲靖)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业旅游,除了参观生产线以外,还可以在厂区内或是附近开展汽车娱乐观光游,可邀请旅游者参加车模比赛、参观汽车博物馆等活动,让游人参与到汽车生产过程及汽车娱乐活动中来,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同时可以开发汽车购物观光旅游,如开发汽车模型和印有“一汽”标志的衣帽等具有“一汽”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还可以到汽车展示区了解汽车文化。另外,可利用一汽红塔优越的区位优势,与城区内的曲靖烟厂、驰宏公司、越钢集团等进行联合开发,形成一条独特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特色工业旅游线路。

其次,开发以电站水库观光为主的工业游:此项开发重点在于,结合曲靖现有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特有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等旅游资源,与工业旅游景点结合,并利用已开

发的工业旅游景点的带动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和企业的实际,不断挖掘开发新的富有特色的工业旅游景观。目前曲靖市此类景观旅游的开发重点为:继续深度挖掘罗平鲁布革电站、会泽以礼河电站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进行嫁接和推广,不断更新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旅游形象设计,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将其打造成滇东工业景观旅游的精品和重点项目,并将其塑造成曲靖市工业旅游开发的示范景区和样板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长远规划发展其他类似的水电工业观光区。

最后,开发工业园区游:工业园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解决单一的工业参观游览模式,实现园区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有利于促进园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工业园区一般聚积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加上园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给园区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曲靖市可将三大业园区作为开发对象进行规划和设计。利用工业园区优越的条件开展工业休闲旅游、工业会展旅游、组合式旅游。如通过园区工业旅游领略现代化、工业化风韵,感受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企业文化的繁荣多样。这样的旅游路线让人们感受到时空跳跃的震撼,从而获得独特的新奇体验,还可以把园区工业旅游资源同其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只要线路设计合理,工业园区旅游将会获得市场的热烈反应。

四、曲靖市工业旅游开发对策

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在工业旅游尚未形成大气候的条件下,政府要能高瞻远瞩,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工业旅游发展观,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业旅游发展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曲靖市工业旅游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大力发展,这是曲靖市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现实必然选择,是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发展步伐的需要。因此,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工业旅游、做好规划并配置更多的资源,以加快工业旅游的发展。

2.依托现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曲靖拥有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把工业旅游与曲靖特有文化、现有的强势旅游项目进行巧妙组合,让旅游者在参观工业企业的同时大饱湖光山色之时得到另一番收获。如与当前曲靖市发展很好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进行联合推广,让来曲靖旅游的客人既得到文化、历史和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也从工业之旅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方面心理需求。

第3篇:中老年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后,开始逐步发展,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凸现。全县共接待游客109.38万人次;门票收入296.07万元,旅游总收入28760.42万元,年均增长9.58%。旅游业在带来直接旅游收入的同时,获得了数倍的间接旅游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就业岗位带动比例达1:6,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旅游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通过宣传发动,旅游业是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等旅游发展战略得以确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的初现,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始形成,全社会合力兴旅的氛围逐步呈现。

2、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通过县域旅游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完成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高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百杖潭景区总体规划和灵山、双峰、源头、仑泉、五公山、婺江源、大盘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保护与开发规划;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得到初步开发,花溪和夹溪十八涡景区均已对外开放,发展态势良好;高姥山旅游区正式获批准为省级生态旅游区,并开展了植被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聚贞宫区块建设规划。

3、旅游设施建设有较大突破。

成立了可以承担国内组团和地接业务的花溪、通达假日、海天三家旅行社;全县共有大小旅馆95家,床位2015张。有花台山宾馆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科信大酒店、江滨大酒店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共有床位361张,能基本满足现阶段旅游、商务和会议需求。

4、资源保护与储备效果明显。

除已经开发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十分重视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外,规划储备了灵山、双峰、源头、仑泉、五公山、婺江源、大盘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划定了保护范围和保护等级,为旅游资源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做到了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努力扩大旅游经济辐射面,让旅游业这轮朝阳更加光彩夺目。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方针。

旅游业发展和资源开发必须依据市场特点,把握市场脉搏,开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旅游产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种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旅游发展方针,以适应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

3、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兴旅的战略。

重视规划编制,巧借专业外脑,保障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持续性,在项目建设中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杜绝盲目性,减少失误。

4、坚持与城镇建设、康庄工程、下山脱贫相结合。

旅游业发展要与城镇建设、康庄工程、下山脱贫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节省旅游开发投资,使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十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尚未高度统一,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程度还参差不齐,与“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少差距;对做大做强旅游业缺乏足够信心;旅游是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的认识还不足;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尚欠到位。

2、旅游产品粗糙,核心景区尚未形成。

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开发时间短、投入少,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明显存在小、散、弱等不足,尚未形成旅游拳头产品;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但分布分散,缺少规模大、品位高的旅游资源聚合区,未能形成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的核心景区。旅游的美誉度不高,旅游形象不鲜明,削弱了旅游作为区域“名片”的作用。

3、行业管理体制不顺,促销力度不够。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目前旅游业生产要素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旅游项目多头审批,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相互隔绝,旅游主管部门难以统筹主要旅游生产要素,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宣传、促销经费少、力度不够,影响了旅游知名度的提升。

4、投资体制不活,资金投入缺乏。

旅游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以政府为主导,各投资主体多方参与的合力兴旅投资体制有待完善,投资渠道不畅,路子不活,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匮乏。

5、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脱节,小水电建设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

城镇建设与规划未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区域和城镇形象与旅游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小水电建设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旅游投资业主的积极性,增大了旅游招商的难度,解决“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6、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旅游交通落后,接待、购物、娱乐设施薄弱,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全行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使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服务的总体水平较低。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背景

从年开始,世界旅游业便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并早在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比例达1:7,就业岗位带动比例达1:5。21世纪将是旅游业真正走向辉煌的世纪,旅游消费需求总量不断扩大,并日趋多样化。据WTO预测,年全球国际旅游将达到10亿人次,2015年12亿人次,2020年16亿人次。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社会就业的巨大作用,使各国、各级政府都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兴的旅游大国,亚洲第一旅游接待国。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2.9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旅游收入5286亿元,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将旅游业定位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并呈现出发展快速,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提升,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并举,区域旅游合作增强等特征。

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已经初步实现了从省域经济增长点向省域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旅游的综合贡献日益显现,十五期间,旅游直接收益每增加1元,社会增收达4—5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增加4个就业人员,旅游已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产业。

金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旅游副中心城市。近10年来,金华旅游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开展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区域间联手合作,使得旅游接待水平快速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景区开发如火如荼,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1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7亿元,旅游创汇15320万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5.5%、22.61%和25.05%。旅游业名符其实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在“生态立县”、“旅居兴县”等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旅游资源保护与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服务建设等都有明显突破。目前已初步开发并开放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百杖潭景区,启动高姥山旅游区的前期建设,划定了灵山等7个风景旅游预备区的保护范围,已拥有花台山等多家星级宾馆,据统计,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59万人次,同比增长8.49%;旅游收入达4803.12万元,同比增长8.38%,为“十一五”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目标,积极呼应“生态立县”、“旅居兴县”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合体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增强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和帮扶致富作用,使旅游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二、规划原则

1、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在分析旅游业发展大背景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大思路和宏观发展目标。提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体现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旅游产品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2、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规划目标的制订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设立要立足实际,深度挖掘资源特色,提出的规划思路、规划项目、规划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创新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优先整合和开发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效益,扩大开发规模。在项目设置和量化指标确定上既体现前瞻性,又留有余地。

3、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培育和壮大旅游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散功能,促进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全方位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体现旅游业作为区域“名片”的独特作用。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

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贡献率、社会贡献率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加速安文(云山)、尖山旅游城镇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提升旅游知名度。逐步培育和凸显区域独特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三大拳头产品,夯实产业基础,发展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1、经济目标。

实现旅游“快增计划”,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年的三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8%,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社会目标。

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旅游业对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争取大盘山——花溪景区、百杖潭、夹溪等景区成为AAA级以上的旅游区;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000人。

3、生态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和城乡社区面貌的改善,逐步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资源保护、文物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到年,确保全县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

(二)阶段目标

1、前期阶段。

年,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大盘山——花溪核心景区,完善夹溪风景区,开发建设百杖潭景区,形成以大盘山——花溪为龙头,台地旅游区(夹溪风景区、玉山古茶场)和百杖潭景区为两翼的旅游区格局;完成海螺山休闲度假区、中药材博物馆建设,实施百杖潭景区一期、高姥山(孔氏家庙)旅游区建设,启动古茶场文化旅游区、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等项目建设,适度培育发展休闲山庄和农家乐旅游点。到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54万,旅游总收入1.62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5%,实现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000人。

2、后期阶段。

-年,完成大盘山——花溪、夹溪、古茶场文化旅游区建设,百杖潭景区、高姥山(孔氏家庙)、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完备,具有较高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85万,旅游总收入2.88亿元,使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实现旅游直接就业2400人,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规划期限

—年,并展望到2020年。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开拓

一、旅游形象定位

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胜地。

二、旅游市场定位

以周边地区为市场基础,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为主要客源地,积极拓展长三角其他区域市场。

三、旅游市场开拓

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体现生态特色和地方乡土文化特色。在稳固生态观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在市场地域分布上,稳定近邻城市和省内周边城市客源,大力发展长三角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国内机会市场。在客源对象选择上,以青年市场为促销重点,努力扩大中老年游客比重。

四、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1、宣传策略。

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中药文化底蕴。充分考虑媒体的覆盖面、受众特点及费用,选择印刷品、报纸、路牌和互联网为主要媒体。编制旅游宣传大纲,统一宣传口径,突出“生态、度假、养生”主题。建立风景旅游网并与主要门户网站及专业旅游网站相链接。

2、公关策略。

在原有“中国()中药科技展览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功能,将其升级为“中国中药文化节”,并使其制度化、定期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节庆活动。继续做好高姥山民俗文化节及其他民间节事活动,扩大招徕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围绕生态、休闲、养生三大主题,不定期地邀请新闻记者、作家、画家、摄影家来进行专题性采风活动。

3、联合促销。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积极融入浙中精品游线,新天仙配精华游线,诸永高速生态游线,走差异化开发、集约化促销的旅游合作道路。注重与横店旅游区的联合营销,利用其已有的知名度,提高营销效率。

在上海设立旅游宣传窗口,加强与上海各旅游企业的联系,针对上海游客需求联合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第四章旅游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县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空间布局可归纳为:“一核两轴三区片”。“一核”为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两轴”指两条旅游发展轴线,“三区片”为好溪源旅游区、台地旅游区和高姥山旅游区。

二、旅游发展轴

1、轴线一:安文—深泽—新渥—双峰—盘峰—大盘—方前—安文

连接大盘山——花溪、好溪源、高姥山三大旅游功能区片,串联安文、灵山、新渥、天顶、百杖潭、双峰、孔氏家庙、高姥山、罗成岩、花溪、大盘山等旅游景区(点),形成环大盘山的核心旅游环线。

2、轴线二:安文—墨林—窈川—尚湖—玉山—尖山—胡宅

沿——新昌公路构筑连接大盘山——花溪、台地旅游区,串联安文、五公山、仑泉、谷将山、古茶场、皇城湖、水下孔、鞍顶山、夹溪十八涡等旅游景区(点),构筑旅游发展副轴。

三、旅游功能分区

1、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大盘山、花溪为核心,包括安福寺、海螺山、古道红枫、徐公岩、园塘林场、昭明院、俺老孙生态农场、五公山、仑泉、源头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别具特色的地质景观,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

旅游功能:养生度假、登山揽胜、宗教朝觐、娱乐购物。

发展方向:整治花溪村,整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与花溪风景区;逐步整合昭明院、俺老孙生态农场、园塘林场及安文各景点,使之成为核心旅游区;继而将源头旅游预备区纳入旅游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力争在规划期末成为以药文化、名士文化为主要特色的AAAA级旅游区。在现有五公山、仑泉旅游预备区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将其整合成一个旅游区,并争取获批为以自然观光为主的AA级旅游区。

2、好溪源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百杖潭为核心,包括灵山、新渥、黄檀林场、双峰、潘潭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三潭叠瀑,明清古建,药市菇市,森林公园。

旅游功能:养生度假、寻源探秘、生态观光。

发展方向:在现有百杖潭景区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构建以度假观光为主的AAAA级旅游区。整合双峰、黄檀林场、灵山古建、新渥药市、冷水菇市、潘潭等景区(点)成为统一旅游区。

3、台地旅游区。

区域范围:以峡谷、台地为核心,包括十八涡、水下孔、洞天飞瀑、皇城湖、古茶场、谷将山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高峡平湖、苍松古道、瀑潭连珠、高山台地、茶海碧波、民俗文化。

旅游功能:休闲揽胜、品茗垂钓、拓展运动、娱乐购物。

发展方向:在现有夹溪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古茶场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协调好小水电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争取独立成为以峡谷、台地风光和茶文化为特色的AAAA级旅游区。

4、高姥山旅游区。

区域范围:包括高姥山、孔氏家庙等景区(点)。

资源特色:串珠湖群、天上人家、江南塞北、高山草坡、孔氏家庙

旅游功能:登山揽胜、朝觐寻宗、休闲度假、观光农业。

发展方向:在加快高姥山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纳入国家级文保单位--孔氏家庙等景点,形成以参与性农家度假与朝觐寻宗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

第五章旅游业时序安排

一、旅游业发展阶段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发展一般经历探索、起步、发展、成长、稳固、衰退或复兴六个阶段。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正处于起步与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景区开发粗放,旅游产品单一,知名度不高,促销渠道狭窄,但游客数量开始出现明显增长,效益逐步显现。因此,必须在科学规划、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加快景区建设速度,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品,加强促销力度,使旅游业尽快步入发展阶段。

二、年度发展重点年度项目安排

年花溪风景区环境整治及百杖潭景区、夹溪十八涡景区续建工程建设,启动海螺山休闲度假区、“浙八味”中药材博物馆建设;开展花溪-夹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及云山旅游接待中心规划、古茶场文化旅游区规划。

年完善花溪、百杖潭景区建设,逐步开发建设夹溪水下孔景区、高姥山旅游区,启动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完成全县农家乐旅游规划、玉山区域旅游规划,培育发展1-2处休闲山庄和农家乐旅游点;开展药膳研制;逐步开展大盘山药谷建设。

年全面启用海螺山休闲度假区;继续完善花溪、夹溪、百杖潭、高姥山旅游区建设;启动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古茶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基本建成“浙八味”中药材博物馆;继续做好药膳研制与推广。

年基本完成大盘山—花溪核心旅游区建设及夹溪十八涡景区与水下孔景区的连线整合;启动百杖潭、高姥山旅游区二期、皇城湖休闲度假区建设,完善古茶场文化旅游项目;整合五公山—仑泉旅游资源并完成规划编制。

年基本完成高姥山旅游区、古茶场文化旅游项目、皇城湖休闲度假区一期建设;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初具规模;启动五公山—仑泉旅游区建设。

第六章旅游产品规划

一、旅游产品

(一)基本产品

1、观光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是主体旅游产品。在规划期内应继续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包括自然观光、民俗文化观光和乡村农业观光等。

自然观光:主要强化花溪平板长溪景观、夹溪峡谷景观、百杖潭瀑石景观、高姥山湖群草坡景观等,通过资源保护、植被修复、溪流整治和景观小品构建,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民俗文化观光:筹建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深厚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节庆活动挖掘龙虎大旗、炼火、高姥长旗、大纸马等民俗文化的底蕴,发展民俗观光。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古茶场、孔氏家庙、安福寺、灵山古建群、谷将山等景点,开展古建古迹鉴赏旅游项目。

乡村农业观光:大力发展以中药材、香菇、茶叶、高山蔬菜为主,包括香榧、板栗、山野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在内的乡村农业观光项目。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建设药种园,挖掘药文化内涵;配合百杖潭景区旅游开发,以仁川、冷水为中心建成香菇种植、观光基地;在台地现有茶园基础上发展以茶叶采摘、炒制为主的茶文化观光;利用高姥山高山蔬菜种植优势,为参与性乡村农家度假旅游服务。在特色养殖和森林食品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观光功能的发挥。

2、度假休闲产品。

度假休闲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格调。在稳定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品,使其成为吸引上海、杭州等都市客源的主要旅游产品。

依据的资源组合与特色,重点发展山地度假、森林度假、湖泊度假等度假产品,主要分别布局在高姥山、皇城湖二个景区(点)。高姥山重点突出避暑、农家乐、滑草等项目;皇城湖重点发展垂钓、水上运动、露营等项目。

3、养生保健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日益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要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优势和健康的环境形象,“以药促旅,药旅结合”,大力发展养生之旅,吸引都市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拓展银发市场。在各大宾馆、休闲度假区推出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养生保健项目;在中药博物馆设立中医问诊堂。

(二)专项产品

1、科普教育产品。

中药知识普及:在中药博物馆利用标本、图片、音像等多种载体传播中药知识;在药种园开展“寻药、辨药、采药、品药”活动。

食用菌知识普及:结合云山旅游接待中心配套建设食用菌展示厅,介绍食用菌的类型、栽培、价值、辨别等知识。

生态教育:结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并将生态教育融入到旅游活动全过程。

地质知识普及:地貌多样,冰川、火山、断层、断裂等地质构造明显,保留了目前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群和国内最完整的“天下第一臼”、最大的冰臼瀑布及“天池”、平板长溪、断层湖、“浙中大峡谷”等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开展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向游客普及地质知识,提高游览兴趣。

2、体育探险产品。

利用以山地地形为主,山势雄伟,地形复杂、山林茂密的特点,在大盘山、夹溪峡谷、天顶、五公山、仑泉等地,开发登山、攀岩、定向越野、滑索、山地自行车、高山滑翔等拓展运动和探险项目。

3、农家乐产品。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的农家乐是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应充分利用农特产品种类多、质量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乐旅游产品。依托景区开发,在安文、尖山、大盘、仁川、高二等地开辟综合性农家乐基地。

(三)节庆活动

1、中药文化节。

在原有“中国()中药科技展览会”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中国()中药文化节”。通过中药文化节深入挖掘中药文化内涵,突出中药的药疗、药补、养生、保健功能。延长中药材生产链条,使文化节成为特种旅游的主要品牌。

2、玉山茶场庙会。

由纪念真君大帝--许逊发展起来的茶场庙会已有千年历史,在传统民间庙会(春社、秋社)的基础上,以茶文化为核心,组织树龙虎大旗、迎大凉伞、罗汉班、社戏及斗茶、茶艺表演等民间活动,使茶场庙会成为当地旅游的又一亮点。

3、高姥山民俗文化节。

充分挖掘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将其在高姥山民间文化节集中展示,形成规模效益。

二、旅游线路开发

(一)省际线路设计。

1、上海、南京——杭州——:以上海为主要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通过沪杭、浙赣铁路或沪杭、杭金衢、诸永高速,串联嘉兴、诸暨、义乌等客源地。

2、厦门、福州——温州——永嘉——:以厦门、福州为主要客源地,以温州为旅游集散地,通过温厦、诸永高速,串联雁荡山、楠溪江、神仙居等精华景区(点)。

3、南昌——鹰潭——衢州——金华——:以南昌、鹰潭为旅游集散地,通过浙赣铁路、诸永高速,串联庐山、龙虎山、钱江源、双龙洞等精华景区(点)。

4、黄山——千岛湖——杭州——:以黄山、杭州为旅游集散地,通过黄山——杭州高速公路、杭金衢、诸永高速,串联黄山、两江一湖等精华景区(点)。

(二)县际线路设计。

除上述省际连线涉及的省内区域外,县际中程旅游线路包括:

1、诸永高速生态游线:串联诸暨五泄、东阳三都屏岩、仙居神仙居、永嘉楠溪江、乐清雁荡山等精华景区(点)。

2、新天仙配精华游线:串联新昌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天台国清寺、仙居神仙居等精华景区(点)。

3、浙中精品游线:串联丽水南明山、缙云仙都、武义温泉、金华双龙洞、义乌小商品市场、横店影视城等景区(点)。

(三)县域线路设计。

1、核心旅游环线:安文(云山)——大盘山—花溪——高姥山—孔氏家庙——好溪源(百杖潭、新渥中药材市场)——灵山——安文

2、城区旅游环线:安福寺——海螺山——古道红枫——花溪——新渥中药材市场——灵山——土特产市场

3、西北游线:安文———五公山———仑泉——古茶场(万亩(墨林)茶叶基地)----浙中生态茶叶市场----乌石农家乐——夹溪风景区

第七章旅游综合生产力的发展

旅游综合生产力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和其它软环境生产要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产业要素,调整产品结构,使产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

一、旅游交通配套

以诸永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完善公路网和站场建设。在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境内道路新建、改建中充分考虑“快进、慢游、快出”的旅游需求,尤其要满足环大盘山的“核心旅游环线”交通需求,做到便捷、安全。

结合康庄工程建设,以“增建干道,形成环线,改善路网,提高等级”为原则,提高花溪、百杖潭、夹溪、高姥山等主要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快主要景区间连接道路建设,完善景区内部道路体系。加强旅游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完善景区道路指示系统,开辟花溪、百杖潭、夹溪等景区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行。

二、旅游住宿、餐饮设施发展

本着立足发展,面向市场,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的原则,以体现特色,突出风味,规范服务,创造品牌为指导,大力发展住宿、餐饮服务业。

建设安文(云山)旅游接待中心、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在皇城湖、高姥山、花溪等地发展高档次休闲山庄,在各景区(点)周围引导发展特色旅店、农家旅舍,形成以星级饭店为主体,普通饭店、农家旅舍为补充,高、中、低档结合,大、中、小规模适度的旅游饭店体系。发展具有地方乡土风味的食品菜系,挖掘药膳、保健食品,在旅游接待中心区设立“美食一条街”,各旅游饭店推出“美食一品”,各旅游区推出特色民间土菜系列,加强乡土菜、药膳的宣传,努力创造餐饮品牌,争取到规划期末在省内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旅游饭店、“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工作,加强社会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促进旅游住宿、餐饮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全县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能力。

1、安文(云山)旅游接待中心。

以云山区块建设为契机,整合安文现有旅游接待资源,主要发展二、三星级饭店,适度发展高星级旅游饭店,形成以住宿、餐饮、购物为主体,集休闲、娱乐、旅游宣传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

2、尖山旅游接待副中心。

主要发展二星级饭店,适度发展三星级以上饭店,以在建的三洲大酒店、双星宾馆为基础,配套建设购物娱乐设施,为玉山旅游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旅行社发展

做大做实花溪、通达假日、海天等旅行社,适度发展国内旅行社。重点在于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的联系,做好地接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培训旅行社员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旅游购物与商品开发

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用品和土特产。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鼓励农民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的家庭生产。在云山设立综合性旅游购物市场,尖山、新渥开发专业性旅游购物市场,各旅游区开辟旅游购物点。大幅度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五、旅游娱乐业发展

娱乐项目建设是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各宾馆、度假区应积极开发娱乐性、参与性、观赏性强的娱乐项目,设置晚间定点演出场所,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花溪、夹溪、百杖潭、高姥山等旅游区应兴办以民俗风情为主各具特色的定时定点演出场。

六、旅游软环境建设

大力宣传“旅居兴县”战略,逐步形成全民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以适应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和技能的需要。开通旅游服务热线,建立旅游网站,并逐步发展为旅游服务的信息中心。

第八章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一、远景展望

年,将成为省旅游强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经过15年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到成熟期,旅游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升级为以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为主的高层次旅游产品,配套的专项产品已形成能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规范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产品在长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目标

年接待游客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至年,旅游接待总量达到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十年累计旅游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

第九章重点项目投资估算序号建设项目总投入(万元)“十一五”投入(万元)

第十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加快发展旅游业,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必须加大行业决策直辖和行政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总的原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

1、成立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全县旅游业的决策和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项目导向、产业政策配套及旅游业法规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实现旅游业从单一部门管理向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转变,增强旅游业的管理力度。

2、配齐配强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管理队伍,统一管理全县旅游业。

进一步充实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岗位职数,招聘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充分行使行业管理权责的要求;旅游局应对全县旅游业实施统一管理,重点解决旅游部门与其它部门职能交叉、行政重复的问题。

二、实施政府引导的“合力兴旅”战略

旅游业的发展应在政府引导导下,调动各相关力量,走“合力兴旅”的发展之路。水务部门要正确处理小水电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快协助解决已经存在的“水问题”;农业部门在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效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旅游项目;林业部门应在配合做好景区植被保护项目的同时配套规划生态公益林项目,以利发展森林旅游及有关的特色旅游;交通部门应尽量加快对旅游交通道路联网和道路升级改造,并重视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使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安全舒适;宣传部门做好有利旅游发展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县人民的旅游经济意识、自我形象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人人都是风景线”的观念;治安部门要大力配合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三、建立适当倾斜的投资和财税政策

1、创新体制,加大旅游投入。

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基本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机制和经营模式,引导和促进全县旅游产品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

2、降低旅游投资税率,减免旅游企业所得税。

在县政府职权范围内适当降低旅游业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税率,并通过减征、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或在开业后三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旅游企业专门优待、特别扶持。

四、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三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适量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关系,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生态可持续。

旅游开发要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产品策划、企业经营、行业管理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实行绿色开发,提倡文明旅游、卫生旅游、绿色旅游,培养绿色旅游市场体系和绿色旅游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2、社会文化可持续。

以合理开发为保护手段,充分挖掘药文化、名士文化等乡土文化内涵为旅游发展所用。古迹、遗迹、民俗要确定其资源价值,明确保护等级,拟定保护范围,以“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加以修复,使其文化性和社会影响得以延续和发展,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

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与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利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公平分配机制,调动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给社会带来更广泛的经济利益。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