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第1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 动物疾病预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9-01

引言

动物疾病预防是动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物的健康状况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河南地区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的过程中,扩大了畜牧业的规模,但同时也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加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动物疾病预防工作中,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的管理和控制是提高动物疾病预防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在动物疾病预防工作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制度、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动物疾病防控水平不高,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对动物管理的效率,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对当前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队伍的质量是影响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对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因此导致疾病预防工作的效率得不到相应的提升。由于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当前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但是学生人数不多,因此导致相关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多,在疾病预防工作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导致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除了疾病防控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当前疾病防控队伍的稳定性也比较差。

2.动物疾病防控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各种基础性设施是开展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确保动物疾病预防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当前河南地区的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由于基层地区的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比如的日常的动物疾病预防防疫工具、专业检验设备、解剖化验室等都不够完善,因此对动物的疾病预防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并且也导致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不足。除了先进的基础性设施比较强缺乏、监测设备落后之外,工作理念和方式比较老旧等,都是当前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组织的责任不够明确,在工作过程中难以进行协调,最终出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协调出现问题,不能在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导致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加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创新的策略

1.加强对动物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疾病防控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够,因此导致监督水平不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疾病防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的提升,吸收更多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不断充实动物疾病防控管理队伍,同时要吸收更多年轻的人才到相关队伍中,提高动物疾病预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加强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但同时还应该要加强动物疾病防控人员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的提升,从而使得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动物疾病防控管理过程中来,并且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完善。

2.加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中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是促进疾病防控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动物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采购,加强对动物疾病预防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提高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的软硬件水平,满足实际工作中的设备、材料、资金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加强智能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强从而促进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对于各种基础设施的采购和引进,需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进行购买,切勿出现浪费现象。

3.不断健全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

随着近年来河南地区的畜牧业不断发展,加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的力度成为当前相关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进行管理时应该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规范,同时要加强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各种制度的完善,对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进行正确以及综合性地评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融合,在部门与组织之间形成凝聚力,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结语

河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使得动物养殖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动物疾病,加强动物疾病预防是动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动物健康成长的关键,当前河南地区的很多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控管理过程时还有一些不足,对此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善,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促进动物疾病预防工作质量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小雷.河南省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D].河南农业大学,2012

[2]姚香后,余向前.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3(19)

第2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安全管理;设计原则;维护

引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医院庞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一旦网络瘫痪、系统数据丢失就会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的运转,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医院和病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医院系统来讲,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要。要做到能够安全管理和维护,确保信息系统能够安全、稳定、正常地运行,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犯罪、避免数据丢失和损坏。

1、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原则

要确保疾病控制中心的网络能够进行安全的管理和维护,就应该对网络安全体系进行有效的设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做到“注重安全、操作性强、投入合理、性能良好、高效运作”,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1 安全性

对于疾控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来讲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更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局域网络的安全体系设计主要是为了对网络系统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课件安全性成为设计的首要目标。而体系安全性的保证,必须以保证体系的完备性和体系的可扩展性为前提。

1.2 可行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考虑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而非考虑实际操纵因素只能是空谈。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使为了更好地指导实施,如果实施的难度过大或者无法实施,那么安全体系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必须要坚持可行性的原则。

1.3 可承担性

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后期的维护、培训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济的支持。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成本和利益的关系,如果付出的成本比从安全体系中得到的利益更多,那么这个体系就不能算是合理的方案。因此,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安全体系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单位的特点以及实际的承担能力来进行。

1.4 高效性

网络安全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如果安全体系的建立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那么就必须在安全和性能之间进行合适的权衡。网络安全体系所包含的软件和硬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系统的部分资源。因此,在网络安全体系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系统资源的问题,注重系统设计的高效性,避免系统本身对网络系统正常运转的妨碍。

2、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与维护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安全威胁可能来自于外部,也有可能来自于内部。因此,在进行网络系统安全策略的设计时,既要在局域网边界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来抵御外部的侵袭和攻击,又要对内部网络设备的安全访问进行控制,避免局域网内部因操作错误而造成对局域网破坏。进行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与维护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局域网中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系统、物理链路等基础的设施避免受到人为破坏、自然灾害或搭线攻击,并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的制度,确保网络系统能够在良好的电磁兼容的环境下工作。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计算机控制室的非法操作和偷窃破坏活动。

2.2 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为了保证网络的资源不被一些非法用户访问和使用,它是局域网安全防护的主要策略,是网络安全得以保证的核心策略之一。它包括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访问控制、文件属性控制、目录安全控制、服务器访问控制、网络监测控制、网络锁定控制、安全基础设施控制、端口及节点安全控制等。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安全而言,应做好网络服务器访问控制、网络访问控制以及网络的监测和锁定控制三个方面。

2.2.1网络服务器访问控制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言,网络服务器访问的控制主要目的是控制用户对系统服务器的非法访问,防止网络服务器上的数据被随意修改、破坏或删除。服务器访问控制时,应制定相应的合理管理措施,防止非法用户对服务器的控制台进行直接操作;限制服务器的登录时间;尽量减少服务器上所安装的应用软件的数量;禁止服务器上一些不必要的服务软件运行;对服务器上进行的各种操作实行记录制,并定期进行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要对服务器的数据及时进行备份等。

2.2.2网络访问控制

网络访问控制是网络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和权限的分配,责权分明,既能有效地阻止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又能减少网络病毒和恶意软件及代码的危害。在网络访问控制中,可以通过防火墙进行控制。将防火墙置于不同信任度的网络中并对网络的通信进行相应的控制,强制实施安全策略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防止重要资源的访问和存取。防火墙通常位于外部的Internet网络、内部使用网络和其服务器DMZ区之间,当数据包通过时,数据包的信息即与防火墙的规则表进行相应的匹配,如果有相匹配的规则就直接按规则来执行,如果没有匹配的规则就使用默认规则来执行。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列表来达到网络访问控制的目的。访问控制列表(ACL)是一组包含了允许(permit)、拒绝(deny)语句的有序语句集,它将数据包的源端口、目的端口、源地址、目的地址、MAC地址等信息同访问控制列表中的语句来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的结果决定数据包是否通过,以实现数据包的过滤。

2.2.3 网络病毒的防治

在网络中,病毒具有很多的传播途径及较大的破坏能力。它可通过电子邮件、局域网、网页脚本、操作系统漏洞等进行传播。病毒不仅对单台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资源造成危害,而且有可能造成局域网甚至整个网络的瘫痪,这样会造成不可预测和估量的损失和危害。要实现网络病毒的防治单靠计算机上的杀毒软件是不能根除和实现的,必须安装相应的网络版杀毒软件进行智能升级、远程安装与操作、集中管理、远程报警、查杀病毒等功能。同时,要对加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及使用人员的防毒意识和系统保护的意识和知识。

3、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息安 全从以前的保密、保护到如今的保障阶段,不断地满足人们对安全性能的需求。安全方案和安全体系也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被动想主动的防御和防护发展,要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心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管理人员必须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促进医疗事业的高效发展。

第3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疾病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 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 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第4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乙型肝炎;预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74-01

前言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流行性广,在公共场合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疾病治疗所需费用高,如何在公共场合预防乙型肝炎,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健康管理指的是通过预测及评估指定对象的潜在健康隐患,制定出科学的预防措施,防止传染性疾病感染。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如何解决健康安全隐患,预防疾病发生,是该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可通过预防与管理相结合,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抑制感染性疾病发展,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乙型肝炎的健康管理方法,并针对我国现阶段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此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1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粘膜、破损皮肤、母婴以及血液等途径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乙肝患者在分娩过程中,体液与血液等与新生儿接触时,HBV病毒则会传染给婴儿。若进行穿刺医疗操作时,所用的医疗器械未经消毒,HBV病毒则会通过皮肤黏膜传播[1]。在日常生活中,如进行穿耳洞、纹身以及修足等活动时,病毒可通过皮肤或血液接触传染。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钳等亦会增加乙肝疾病感染可能性。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发生传染性疾病。采供血机构方面,应对献血人员进行乙肝病毒筛查,降低血液传播几率。乙型肝炎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病情加重。

2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管理,降低乙型肝炎传播率。首先,我国在HBV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或采用的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健康管理的需求。例如,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一对一管理。但由于管理对象较多,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患者存在传染疾病,应详细记录在门诊登记本上,并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和审核,掌握乙型肝炎的相关信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把这些资料和数据作为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和宣传资料,来提高社会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但由于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或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深入教育,导致效果不理想,人们对乙型肝炎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到位,难以降低乙型肝炎传染率。

3完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档案管理:

医院应对已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档案管理,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在档案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并记录病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治疗效果等,包括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费用、病情发展等相关信息。

3.2采用分层次管理模式:

对于部分较为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可采用一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1例患者的健康管理,使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对于未患有其他合并疾病、且病情较为相似的患者,可采用多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多名患者的健康管理,通过类似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成本。

3.3健康教育方法:

应通过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对于乙型肝炎患者亲友等高危感染对象,可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疾病预防方法,积极注射疫苗预防疾病[3]。对于普通的管理对象,如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等,可通过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组织人员进行社区宣传,讲解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传染途径、以及预防方法等,使人们正确掌握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掌握疾病防治知识。

3.4做好随访工作:

为不断加强健康管理,应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档案、及其治疗过程、预后等进行监测,做好随访工作。监测完成后,应详细记录在健康档案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划分管理等级,使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更加完善,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控制健康因素,杜绝健康隐患,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并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疾病传染可能性,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10(02):124-125.

第5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现状问题措施

一、引言

公共卫生关系到国家或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病毒性肺炎、结核、艾滋病、SARS等)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和妇幼卫生工作,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二、当今我国公共卫生体制的现状

(一)、公共卫生机构情况。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网是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县级公共卫生体制是在原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改革分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改革结果多数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极少数是人、财、物彻底分开。乡镇级防疫体系隶属乡镇卫生院领导,一般由2~5人从事本辖区计划免疫、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社会性工作。

(二)、公共卫生经费情况。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一般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部分是差额或是定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乡镇卫生院经费由乡镇财政拨付,在我国普遍存在县乡两级经费拨款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业务运转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过去防疫站的运行主要靠健康查体、各种监测及疫苗的收费,来弥补经费不足,勉强运转,乡镇的卫生防疫靠有偿服务收入不仅解决运转问题,还要解决部分工资问题。而目前疾控和监督的分离,在不能保证监督经费的同时,实际上是弱化了卫生监督,随着监督工作的弱化,被监督单位主动到疾病控制中心送样检测的样品越来越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无法正常协调处理,出现了两个机构没活干和有活没法干的局面,挫伤了县乡两级工作积极性,体制改革的结果将进入死胡同。

(三)、设备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陈旧,已经存在50多年的县级卫生防疫站或新成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仍然是设备破旧不堪,已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成立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的质检、药监、环保等部门,无论是技术设备、交通工具还是人才建设发展都是十分快速的,已成为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就是同一系统、同一级别的医院大多数都已与时俱进,不论是工作条件还是实力水平都不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能比较的。

三、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通过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公共卫生事业费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的12%。而多数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事业费占总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已达50%左右。同时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缺少权威机构

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以及历史的原因,导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医疗体系没有联系在一起,而是相互分离的,造成了上下信息沟通不畅;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思想“重医疗,轻预防”的惯性思维影响,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疾病防控中心成立时间比较短,与地方的接轨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正常的沟通。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能及时收到有关疫情信息,无法快速提供政府决策依据;国家检测体系缺乏统一的体系,管理的多头花,数据的不完备性,导致国家很难根据这些数据对地方疾病防控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及进行管理。

(二)、应队伍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疾控方面的人才配备显然不合理,无论是在年龄结构还是在专业结构来看,这种结构显然不能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受到传统思维和市场价值导向的作用,以及各种其他原因的影响,有着丰富的疾控经验人才队伍出现严重的流失,建立一支公共卫生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应急反应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三)、法律支持与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在对待疾病控制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就是已经制定的法律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实施,同时,有关的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法律的执行和监督还需进一步落实。无论是什么体制都需要相关法律及保障机制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事例来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失,非典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流行病,它在考验着我国疾病控制体系的运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个人、家庭、单位、部门和地方的利益,需要从国家、民族、大众的整体利益出发,这就寻求法律支持与机制保障。

(四)、发生突发事件时缺乏一定的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SARS、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超级病毒等一些疫情在局部地区时有爆发流行,尤其是SARS疫情,在刚开始的2003年初到4月,仅在3个月时间里,就从广东迅速蔓延到了北京,使我国的应急卫生系统处于了半休状态。它反映出在发生一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的公共卫生预警系统不够完善,有关部门、政府以及民众对于危机以及危机所带来的后果防范意识不够强,并且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各类人力、物力、财力的处置能力还严重不足。

另外,发生危机时,政府缺乏一定的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指的是以公关理论以及原则为指导,运用公关常用的策略、技巧和措施,主动地扭转因为突发事件造成的局面。在SARS事件中,最初政府并未公开疫情,使民众对此非常恐慌以致发生了一系列盲目的抢购潮,严重影响了公民的正常生活。这反映了在我国,对于危机公关的措施还是十分缺乏,没有做好日常工作,将危机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

四、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的措施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

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国家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目前我国在改善现有的疾病监控设施与手段、开展疾病科学研究、完善监测的预警机制等方面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力度,尤其是在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方面更需要做足文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伤害的防治。在农村等偏远的地方,还要注意密切关注加强饮水卫生处理和粪便管理,搞好饮食卫生和除四害工作。主要是加强水源保护,维持饮用水中高游离性余氯水平(0.4-0.5mg/l),防止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鼓励肥皂洗手,动物尸体及时掩埋或焚烧。健全除四害工作机制,使除四害工作常态化,不断降低四害密度,

(二)、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宣传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的基础上,应重点对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其中,预防又是重中之重。预防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性预防,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条文,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疾病发生的特点,分季节、分年龄进行有计划的预防工作。如夏秋季节预防肠道传染病,小学生预防龋齿,中学生预防近视等。二是救性预防,一旦发生有可能引起流行的病例,应紧急全体动员,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突出性补救预防。如突遇传染病例的出现,应紧急隔离治疗病人环境消毒,群体免疫注射等。

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共卫生的体制和现状,就要把公共卫生服务中合并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者和消费者三个角色,要保证在新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框架中,这三者角色能够各自定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处理好卫生部门和政府间的职能,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参考文献

[1]阚学贵,朱宝铎等.经济与社会转变时期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策略讨论[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 2003.11.18健康报探讨与思考。

第6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 疾病预防;能力建设;必要性;途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20-01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是推动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能力建设,适就一支高索质的队伍,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按照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群众公认的疾控队伍要求,为加快疾病控制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加强能力建设是基层疾控机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部门,具有集社会性、政治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点。特别是2003年之后,疾控工作而临着新要求,疾控工作成为政府、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但是,基层疾控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反映在基层疾控机构的综合能力建设上,特别是疾控人员能力方面的差距上。只有加强疾控人员能力建设,方能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1.2 加强能力建设是改善和提高基层疾控队伍现状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疾控工作量大幅上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队伍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反映在基层疾控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为:技术队伍整体整体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业务科研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存在不足。人员编制数量不足,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年龄比例失调,专业属性弱化;缺乏业务骨干和领军人才;队伍能力培养机制尚末建立。

1.3 加强能力建设是推动基层疾控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保障人民健康、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疾控工作要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配置、运行和管理评价机制。其中队伍建设是核心,要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素质,使之进一步地发挥作用。

2 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就是对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疾病,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措施、技术和方法,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改善环境和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不断提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疾控队伍能力建设主要包括:

2.1 专业技术能力 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培养和储备高层次、高技能的骨干人才,积极培养本辖区公共卫生专业的业务专家,如免疫规划、慢病和传染病防制等方面的业务骨干或业务权威。同时要提高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发挥基层疾控中心传染病快速检检测技术的作用。

2.2 综合服务能力 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疾病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既要培养疾病控制业务上的“全才”,又要造就出管埋与服务上的“全才”、“通才”和各个专业以及行政管理上的能独当一面的骨干,这是提高目前基层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2.3 综合协调能力 不善于协调是基层疾控人员能力方面的弱点。而当前疾控工作则需要多向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请示汇报、协调沟通,寻求支持帮助;多向社会、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沟通解释,寻求理解谅解和支持等。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提高基层疾控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

3 全面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

3.1 转变观念,树立职业化建设理念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前瞻性以及队伍的专业性和核心作用,要求疾控队伍建设成为具有公共服务、专业性强的公共卫生职业队伍。要按照职业化队伍建设的准入、运行、考评激励机制来规范建设,严格管理。

3.2 强化培训,拓展能力建设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要坚持教育培训与工作实践锻炼并重、岗位练兵与人才培训并举,不断拓宽队伍能力建设途径。要加强教育培训。要突出实践锻炼。把实践锻炼作为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在基层一线、在乡村社区工作实际中来锻炼提高,增长才干和本领。要加大岗位学习练兵力度,提而基层疾控队伍队伍整体功能。

第7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枚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5

【摘 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的临床预防控制策略分析。方法:依照流行病学的临床描述,在2012-2014 年本地区域内选取20 名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作为志愿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10 例志愿者不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及健康教育,观察组10 例志愿者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及健康教育,对所有志愿者随访1 年,对比分析两组志愿者的乙型肝炎发生率对比。结果:经过对比,观察组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乙型肝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措施现状及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人员疾病预防知晓率,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

关键词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世界性传染疾病,其诱发病毒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发病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人数达到2.8 亿,其中我国大约有1.3 亿[1]。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其中1/3 患者会出现肝损伤表现。乙型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母婴以及性接触,关于其临床预防措施根本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同时也必须要强化人们的乙型肝炎临床健康教育,以提高对乙型肝炎的防范意识[2]。本文则对乙型肝炎的防范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照流行病学的临床描述,在2012-2014 年本地区域内选取20 名志愿者,所有人员均来自于本地区2009 年人口普查资料,将其分成两组,每组10 例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其中对照组中男8 例,女2 例,年龄为(0-61)岁,平均年龄(37.5±1.3)岁;观察组中男7 例,女3 例,年龄为(0-73)岁,平均年龄(38.3±2.4)岁。两组志愿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信息来源为本地区疫情资料库。

1.2 预防方法

1.2.1 接种乙肝疫苗

全程接种3 剂次,其中第一针疫苗和第二针疫苗之间间隔1 个月,第二针疫苗和第三针疫苗之间间隔6 个月。如果是新生儿,则在新生儿出生后24h 内实施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实施疫苗接种,与此同时还要在新生儿的不同部位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及10 g 重组酵注射。如果是儿童其注射部位则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

1.2.2 接触乙型肝炎病毒人员的预防管理

一旦不小心接触到了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或者体液,则就要实施有效的预防。首先实施血清检查,检测这些人员的HbsAg 和抗-HBsALT,并且要在3-6 个月内检查其主动免疫能力以及被动免疫能力:如果已经接种过疫苗,并且在其检查过程中抗-HBsALT 在10mIU/mL 之上,即可以不对其实施处理;如果没有接种疫苗,并且在其检查过程中抗-HBsALT 在10mIU/mL 之下,则需要对其实施200-400IU 的HBIG 注射,同时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在1 个月内对其实施两次疫苗接种,在第6 个月后实施第三次疫苗接种。

1.2.3 乙型肝炎感染者及携带者管理

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首先需要对其家庭成员及发生过亲密接触人员实施血清检测,特别要对其实施HbsAg 和抗-HBsALT 检测,对于容易发生乙型肝炎患者立即实施疫苗接种。对于乙型肝炎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住院治疗还是在家治疗,对于患者应用过的医疗器具全部都要实施严格消毒。如果患者是病毒携带者但是没有发作,则禁止其献血和服兵役,但是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必须要定期进行检查。

1.2.4 强化乙型肝炎预防知识宣传

强化宣传,让群众对乙型肝炎传播方式和预防控制策略有全面了解,提高群众乙型肝炎预防意识,和医疗部门的乙型肝炎预控工作积极配合。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统计学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2 结果

经过对比,观察组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乙型肝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主要包括有急慢性患者、HBV 携带者以及亚临床感染者,最主要的是慢性患者和HBV 携带者[3]。乙型肝炎病毒则在肝细胞内实施复制之后也就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所以乙型肝炎患者以及HBV 携带者的主要传染途径就是血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之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具有较高传染性。在患者本次临床研究中,观察组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乙型肝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说明强化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措施现状及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人员疾病预防知晓率,有助于降低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单多, 王娟, 孙江平,等. 云南省德宏州2011-2013 年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效果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11):942-946.

第8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 肺结核 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94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8年登记的结核病人登记本,有关指标和定义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的要求。本组新登记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608例,其中男404例,女204例;年龄14~84岁,平均57.3岁。

方法: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的要求,对2004~2008年病人发现、病人登记管理和治疗转归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病人化疗方案及管理:采用WHO推荐的2H 3R 3Z 3E 3/4R 3H 3。强化期:利福平(RFP,R)600mg,异烟肼(INH,H)600mg,吡嗪酰胺(PZA,Z)2000mg,乙胺丁醇(EMB,E)1200mg,隔日用药,共60天,用药30次。继续期:RFP 600mg,INH 600mg,隔日1次,120天,共用药60次。全疗程共用药90次。病人在化疗期间每次用药均在医生直接面视下服药(DOTS)。用药后在治疗记录上认真登记。病人在治疗期间第2、5、6个月的月末各查痰1次,每次涂2个痰标本。建立督导制度,乡镇防疫医生每半个月对村医督导1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对乡镇医生督导工作,每月1次。

队列分析:分析登记病人的转归,以疗程结束时的痰菌检查结果为准,阳性者为仍“阳性”,阴性者为治愈。

结 果

病人发现情况:2004~2008年全县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012例,其中新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608例,肺结核涂阳新登记率由2004年的20.5/10万上升到2008年的38.1/10万;涂阳肺结核病人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比例由2004年的45.2%提高到2008年的65.0%。提示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以传染源为发现工作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切实的执行。

治疗转归:在治疗的608例病人中,治愈589例,平均治愈率96.9%。疗程结束痰菌仍阳性者累计8人。菌阳率占1.30%,死亡3人,病死率0.5%。

讨 论

肺结核病人发现情况评价:发现工作是控制结核病的重要环节。我县肺结核发现工作不断得到加强。采取了下列有效措施,主要通过DOTS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发现肺结核病人。同时在疫情较高地区进行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体检,从而提高了肺结核发现水平。下一步应该加大对乡村医生的督导和培训力度,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层的防治知识宣传,协调结防机构与乡村医生的联系,做好各级医院的转诊工作从而更好的做好病人的发现工作。

病人治疗转归情况:本文中的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608例,经队列分析,临床治愈率高达96.9%,该结果与刘玉清等[1],报道的结果相似。实践证明,采用WHO推荐的标准间歇化疗方案用于病人的治疗,药物组成合理,疗效确切,是目前控制结核病的关健措施,这是因为实施全程督导能提高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达95%以上。

第9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影响因素

公共卫生监测首先要有计划的并且连续性的收集各种数据,例如人群中出现的传染疾病以及影响因素等,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及解释,然后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有关部门,以此为依据来制定、调整和评价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等。公共卫生监测有四种类型,第一种监测系统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第二种监测系统是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第三种监测系统是以医院为基础的,第四种监测系统的检测哨点是高危人群。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建立起了公共卫生监测方法网络来进行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处理,比如疟疾、SARS、流行性感冒、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脊髓灰质炎、营养检测、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环境等,还包括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艾滋病哨点监测等。

1 监测流感

监测流感的目的是将疫情的动态规律掌握,了解流感病毒是如何分布、变异的,同时掌握人群整体的免疫水平,以便进行疾病的流行趋势的分析预测,对疫苗效果进行评价并且选择出更有效果的疫苗代表株。流感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标本的采集、毒株的鉴定工作必须持续进行下去,如果流感病毒出现了变异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流行。而对目前的流感病毒进行监测,就可以掌握病毒流行强度变化的规律,从而有效的进行疫苗株的推选,并且及时的发现病毒的变异情况。对于流感预防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疫苗,并且要以检测结果为依据来更新疫苗株,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以用病毒耐药性监测作为指导来进行,不同的人群受到流感的影响也会不同,监测工作可以更好的找出高危人群并进行指导干预。

2 监测结核病

结核病的监测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并且根据一定的指标来对特定区域的人群进行监测,监测的项目通常包括结核病的疫情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结核病的控制效果和质量,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研究和评价,并最终以此为依据对结核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通常,结核病的监测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成果的,因为这是一个以小窥大的过程,因此,必须仔细认真的对各项资料进行分析,例如疫情报告以及死亡登记资料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改进结核病的防治对策。

通常,结核病的监测分为两大部分,①对疫情的监测,这一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对年度感染率的监测,以及相关的肺结核患者的登记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登记,最后还有肺结核发病率及死亡率。②对防治措施进行监测,包括对肺结核的发病率以及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以及婴儿(1岁以内)卡介苗的接种率。

结核病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①使用专用的患者登记卡以及监测的报表来对全市范围内的民众进行监测;②安排专职统计人员,认真查对、核实监测患者登记卡、各种监测报表以及死亡登记卡等,确保数量和记录无误;③对结核患者要24h内上报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对并利用系统汇总进行分析等。结核病监测系统的作用是以季报资料为基础,对该季度内患上了结核病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患者的管理情况。患者的转诊情况由非结防机构来进行追踪报告,通过患者的具体诊断情况核实来进行下一步活动的规划,像培训、药品、健康教育等都包括在内。想要分析经费是否到位、使用情况是否合理以及结防机构拥有的设备和人员是否充足,都需要利用年报资料来进行。

公共卫生监测工作还需不断完善监测体系,确保监测工作高质量有序进行,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奠定基础。表1所示为某市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其明确指出公共卫生的监测项目、内容、方法、机构与个人,为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指明方向。

3 结语

严格执行公共卫生监测,对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构成可以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居民的健康指标变化情况,对于当前的公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公共卫生监测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的预防传染病的产生和传播,有效的改善并且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邢冬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