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汉字文化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文化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字文化概论

第1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化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写作、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逻辑学、书法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语言调查、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文化;汉字;字体设计;融合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是文字语言的呈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关于汉字起源,我国古代典籍中存在不少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还有另一种说法,人们普遍认为:文字的产生是在黄帝时期,由史官仓颉所造。战国末年《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其实,无论是包牺氏还是仓颉或者其他说法,都指具体的或一个历史时期的代称,汉字的真正起源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后,经史官或巫师整理加工而成。汉字从早期仰韶文化的图符开始,至今,期间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成功发明,我国字体史上出现了一种与以往古典字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字体—宋体字,其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方正正,深受人们喜爱。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在宋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细宋、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近代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在西方文字的影响下,又出现一种成套成系列的专供印刷使用的文字,特点是标准、规范、程式化强,主要有黑体、长黑姚体等多种闲的文字。然而,由于宋体具有鲜明的特征,既适用于印刷刻板,又符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

二、汉字与我国的民族文化

汉字使人们用来书写和与人沟通的文字,更是人类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汉字从本质来说也是一种视觉图形,它将语言的声音符号转变为符形符号,记载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字,在历史发展与转变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像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文字那样随之消亡,它不仅记录着历史的发展轨迹,而且承载着古老的华夏文明。有着民俗文化的合体字更多的承担了宣传传统文化观念的职责,而且也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说,汉字的发展与转变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其生产和发展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紧密相连。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不仅其文化消亡了,还伴随着文字也消亡了,而只有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取得较好发展。语言的交流是人与人沟通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对人本身的思维以及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其他事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在每个历史时期,汉字都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根本保障。

三、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的原则

汉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在逐步演变和简化,其实本就是汉字进行设计的过程,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汉字不同的形式美和寓意,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特征。由于汉字字体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许多场合汉字是最主要的形象,尤其在商品经济中,如:在超市柜架上,各种各样的包装产品的字体设计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标志设计中,每个企业都想利用独特的文字魅力使人们记住……如今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在这个大的市场中立足并脱颖而出,富有特色的字体设计尤为显得非常重要。字体设计不论从字的大小、颜色还是编排、表现等方面都需要创新。这些变化了的字体造型,不仅要利用其自身的独特性吸引人的眼球,又要把握字体设计的主要原则,也是衡量字体设计的一个主要标准。

(一)汉字字体设计的可读性

字体设计出来的首要原则就是有利于文字阅读。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视觉形式中传达出设计者的目的和意图,向大众展现出清晰的视觉印象。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为了自以为的美好效果而脱离了字的本身,使字体杂乱无章,不易明白、读懂。对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是为了让人们更快、更准确地加深对企业或商品的认知度,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商品包装上的文字设计凌乱不堪,不注意大众阅读的规律顺序,那消费者将无法读懂、理解商品的用途,所以哪怕是一个标志或是标题和注意事项,都代表了商品本身的含义,都应准确无误的传达给消费者,这是文字设计的目的和意图。有些设计者使用抽象的图案设计成汉字,但无论怎么变化,都要遵循最基本文字的阅读性,否则再好的创意失去了本身的阅读原则也是徒劳。“设计”两个字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粗线条将其变化一下,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字,但又没有失去原来的基本字体。

(二)汉字字体设计的个性和美感

每个设计者都有各自设计的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不同表现,而独特的字体设计能够在作品中独树一帜。所以,个性的字体设计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富有特色的感观,能够引起众人的兴趣。在中国古代,画家就习惯在画上题字,创造图书同源的效果,增加文字和图画的意境。汉字内容在一幅作品中,是可以引起大家共鸣的,设计优美的文字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不仅仅只满足生活上的需求,更多的是追求时尚和美的事物,所以对设计者来说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如何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就得看每个设计者能不能够设计出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在汉字设计中,对笔形、结构以及整个设计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考虑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衔接,又要考虑到字与字之间的错落有致。优美并富有特点的文字设计既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准确而又清楚的传达给观众信息。不然,零乱、丑陋俗气的文字设计,不仅没让人们满足视觉上对美的追求,还令人感到厌恶及恶心,更不能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作者:南希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梵.汉字简史[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9.

第3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文字 汉字 字体设计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是世界文字历史上产生最悠久、体系最庞大、结构最复杂、形态最优秀的文字之一。考古发掘证明,汉字起源于原始绘画。在山洞的石壁上刻绘的、简单的、可拟物的壁画式符号能够把当时的一些思想、事物记录和保存下来,成为语言的另外一种存在形态,弥补了语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足。今天人们看到的各种文字造型,多为象形文字的发展和延续。

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体例形态。可考证的文字发展形态根据时间顺序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草书、行书、宋体、现代汉字。汉字经过甲、金、篆、隶、楷、草、行等字体的沉淀,逐渐向更简化,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到了印刷字体的时代,产生了现在的印刷字体:宋体和黑体。随着文字体系的成熟,在这两种字体之下又延伸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的字体—中宋,粗黑等各种标准字体。

二、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设计与标志

标志设计与单个文字的字体设计关系密切,很多标志设计都是以字体设计为主。在标志设计中,字体变化比较抽象,字体的设计更要注重形态的美观。识别更加方便,可记忆特征更为独特。

现代标志设计中字体的设计运用非常普遍。在标志设计中文字的设计手法一般分为象形化设计和意象化设计。象形化设计是具象图形与文字在结构上的有机结合,图中融字,字中融图;而意象化设计,是通过设计使文字内涵在字的结构中加以展示,把抽象复杂的概念视觉形象化,让文字更具个性和表情。汉字既可表形,也可表意。“形”即可见性,“意”即可展性。在汉字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以形写意”、“以意传神”,往往可收到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北京的“京”和一个运动的人相联系,就是汉字象形化和意象化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汉字设计与平面广告

文字是平面广告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配合图形要素来实现广告创意,具有引起注意,传播信息,说服对象的作用。平面广告中,广告借用文字和图形产生了一种因果化的视觉效果;在欣赏广告设计的同时,文字以特有形态产生着一种自身的审美意识。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又发挥着民族韵味的特殊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形式去表达广告的内容,目的是能更快更好的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载体更具有民族特性。因此,注重汉字形体没计,是增强广告设计文字视觉传达效果、吸引消费者有意注意,增强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汉字设计与包装

字体设计是否恰当,是包装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何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强化商品的品牌意识,已成为现代商品包装设计的重要课题。除了图形、色彩、编排外,包装上的字体设计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包装设计中的文字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字体与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字造型与设计思想相融合,从而概括、生动、突出地表现文字的精神含义。如:生活用品字体设计要流畅,应该表现商品的格调、品位以及符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

包装上的字体设计是在起到说明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形象多变的特性,以及文字与文字,文字与产品图样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强化商品特征,提高商品形象,加深对商品特征的认识,其表现形式注重独创性和多样性,应从包装设计的整体来考虑,既要保证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又要有一定的变化。

三、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汉字作为传达与交流的视觉符号,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与视觉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密切关系。视觉信息的传达与交流,是将物质世界经过视觉感知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作用的过程。它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其本质是通过视觉信息的传达为人服务。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设计,除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的消费者传达一种信息、一种理念。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不单只是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而更应该考虑信息的传达。所以我们说,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是集传播功能、情感意象于一体的视觉表现符号,是平面设计中最直接、最明了、最迅速的信息载体。

个人认为,汉字对平面设计具有巨大重要意义。首先,汉字源于图画,属于象形文字。虽然经过数年的演变,与当初较为具象的图形已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但它比字母文字具有与图形更密切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进行汉字设计的基础。其次,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融汇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拥有书法艺术、多种字体和大量文字设计的形式与作品,这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可以给我们的设计带来有益的启迪和深厚的文化感、历史感。再者,以汉字为主要设计素材,不仅可以使广大的中国受众更易于理解、接受,而且可以以此为媒介向国外的受众介绍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可见,汉字在平面设计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无论是汉字平面设计还是其他设计门类都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因为关注并致力于本民族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

总结

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字体与字体的版面设计对于从事平面设计的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和设计技能。字体在平面设计中基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单独字体的创意设计,二是字体在版面中的应用设计。单独字体的创意设计是在基本结构上的创新和突破,而字体版面设计不仅要正确的传达版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以符合视觉规律、富有美感的版面形式打动读者,使之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获得美的视觉享受。因此我们说,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甚至是画面的重心或创意所在,好的字体创意无形中就创造了平面设计中视觉的亮点,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铁周旭《文字设计与传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 万云青汪尚麟柳燕子《字体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

[3] 刘杰《文字设计》(西南师范大学)1997/6

[4]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5] 王受之《现代设计教育》(今日设计)2001

[6] 刘艺琴《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 (法国)德卢西奥一迈耶《视觉美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 (美国)本杰明、马丁内兹《现代美术与设计基础》毕盛镇/姜凡译

[9] 戚跃青《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图形特征》(装饰)2000/2

[10] 柳林《字体设计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

[11] 张福昌《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2] 李巍《招贴广告新视角》(重庆出版社)

[13] 谭冰玉《谈文字的装饰性》(中国美术教育)

[14] 丘斌《装演设计教学》(江西美术出版社)

第4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历经字形的演变发展至今三千年未中断。不同于其他古老文字,汉字并没有沿着“象形―表意―表音”的发展规律发生改变,而是停留在表意文字阶段,只进行了相应的简化、丰富。正因汉字这一表意特点的延续,使得汉字与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文化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若仔细观察,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无异于是一部中华文化发展的画卷。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汉字之初,就该引导学生进入汉字展示出来的文化世界,对汉字的每一个部件都有最准确、清晰、理性的认识,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理解汉字构造,把握汉字的精髓,做到今后听、说,尤其是读、写汉字的准确、流畅。下面,笔者就根据崔永华教授对汉字从字形上所分的三个级别,即:笔画、部件①、整字,这三个方面来分别研究文化的阐释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必要性。

一、汉字学习之初――笔画教学中的文化阐释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曾说:“案古文者,皇帝史仓颉所造也……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子,是曰古文。”[1]由此可观,汉字产生之初是以“比类取象”为基本的出发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的结果,从象形文字中的随体诘屈发展到楷书的横平竖直的方块结构,汉字中的一撇一捺并非是古人完全的随性所致。相反,笔画正是学生全面了解汉字及其文化的一个契机。“中国的学问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德性提升,历来在汉字的教学中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既传授知识、又塑造人格的传统。”[2]要让外国学生了解汉字的笔画并非随意的线条,让他在下笔之前感悟汉字背后的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初期可借助于中介语解释给学生),这是开始接受汉字文化从而正确对待汉字的关键一步,即使起初他不能理解全部。

以基本笔画中的横为例,老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个例字如“木”,并给出其古字的相应字形(用图片或手写都可呈现甲骨文、金文、楷书木),让学生自己发掘其字形变化。汉字起初的“随体诘屈”是象形的体现,然而这样一种对外物“复制式”的象征描摹随意性太强,不利于沟通和交流,是有悖于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审美观念的。就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平直的一横的规范就显得格外的必要和趋时,也就由此定型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这种讲解就强化了学生对横平竖直的重视,自然会加强其书写汉字中的行为监控。再如,基本笔画中撇和捺的解读教学,其中的文化渗透更是精辟。中国古人向来重视中和之美,这是一种虚与实、刚与柔的完美结合。而对外国学生而言,一撇一捺就只是简单地改变了线条的方向,因为他们缺少对文化的体悟。要想把这一点讲明白,就可以借助汉字中独特的书法艺术。笔者此处所讲并非毛笔字的教学,而是仅仅把毛笔字拿来作为一件道具演示。以“丿”为例加以详解,老师可以亲自用毛笔演示这一笔画的写法,过程尽量放慢,向学生充分的展示从轻落笔开始折向顿笔,到中锋行笔后到末尾用力收笔的全过程,这样的演示之后,学生再不可能会把这一笔画当做线条的简单倾斜了,就自然能够领会中国古人造字时倾注的独特的心灵感受。而在此时,教师便可适当的向学生讲解,中华古人在这一撇中所寄予的一种刚柔、虚实的中和之美。虽是以毛笔字为蓝本讲解,可其中的内蕴在硬笔书写中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然而,并不是说汉字笔画都必须要从文化的视角一一讲解,那样也显得本末倒置。此处强调的文化解读,重心在于让外国学生(尤指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通过基本的笔画感受中华文化的内在的独特性,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宁静、内指外化的品性,是中华古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二、文化阐释在汉字部件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崔永华在其《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中,基于对记忆规律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假设,曾提出并讨论了汉字部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构想,对突破“瓶颈”有帮助。此处,我们在此基础上来看文化阐释在汉字一层部件中的教学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识字数量作为汉字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汉字千变万化的形态面前显得格外艰巨。面对这种情况,汉字教学中针对汉字部件的文化解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依照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的划分,汉字由来于四种造字法加两种用字之法,其中象形和指事两种方法所造之字,其形体带有很大的“比类取象”的意思,因此在讲解中用文化的视角进入讲解,势必会对其理解有很大帮助。正如“日”、“月”和“上”、“下”,这一点在很多对外汉语论述中都已做出肯定,此处不再赘述。而面对两个或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会意字,以及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时,部件的一层划分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汉字是一种意合的文字,因此,若能引导学生对汉字部件深入到文化的理解,势必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休”字,可拆分为两个部件――“人”和“木”,可以展示古字形,然后对其加以解读,像人靠着树木休息之形,从而也就能够使其在解释图画般的轻松语境下掌握两个部件,后在学习与这两个部件相关的汉字时候也能够驾轻就熟。

最后要说的也便是占汉字数目最多的――形声字,对于形声字这一由声旁和形旁组合而成的汉字来讲,部件的文化解读就显得更加必要。形声字的部件拆分显而易见,如“枫”“龄”等。此处我们主要针对其部首这一方面展开对形声字部件的文化解读。

现今对外汉语教学界虽没有进行部件教学,但部首教学在汉字教学部分还是受用,那部首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文化渗透当属部首的对比教学。例如,“亻”和“彳”两个部首,一划之差,单纯的强调记忆只会加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阻力,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准确的向学生解释两个部首的不同文化内涵,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会在学生习得文化的同时提高了第二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当然在初期教学中讲解的进行还是要借助于中介语,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的一个素质要求)“亻”部首是跟“人”字有关的,在古时其“亻”部都是一个典型的象形部件,随后在甲骨文中已有被省作的写法“”或“”(配合老师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展现)。它重在通过描绘人的一种特征来表现出它所要代表的这个字与人相关,后随着汉字笔画的统一,为了整体上的和谐就演变成如今的“亻”部。所以,“亻”部首组合成的字都必然是和人本身有关系的。如:住、依、位、体等。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这些学生感受字形中的那种抽象的意味(如前所描述的),达到一种可以意会其中内蕴的高度,从而把握住在汉语文化中部首的重要作用。而“彳”这一部首,则是和古时的道路相关的,其小篆字形形象有如道路上的十字路。老师可以出示这一部首的象形图片,以便给学生直接的形象思维,从而能够牢记这一部首的相关内涵②。如此一来,在今后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积淀铺陈作用了部件教学不同于笔画教学,它的侧重在于对部件的学习和运用,尤其是在面对形声字占大多数的汉字时候。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文化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彻底懂得的东西,才能更好、更准确的运用。

三、以汉字结构中的文化内蕴看文化阐释在汉字教学中的功用

除了汉字部件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讲,最主要、也是最难的应该就是汉字的字形结构学习。在这一部分,实际上对外汉语教学要解决两个文化问题:人文思维方面和文字空间意识方面。

1、字形学习要掌握其构形中体现的人文思维

西方拼音文字的本质是逻辑性,其词根、前缀、后缀的去舍存留和添加变化的前提是分析、推理;而汉字的本质是人文性,它是建立在具象性、表意性基础上的直觉感悟。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之一,也是学习汉字的最大障碍所在。[2]既是文化的分歧,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无外乎用文化的讲解来达到两者的理解和共存。首先,世界上古老的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在最初发展阶段的共性,他们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世界,拥有共同的“世界观”。但是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最初的象形文字在演变中受自己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途径,最终演变成为表音和表意两种不同的文字形态。而汉字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开始,定型为今天的表意文字,与中华古民讲求的含蓄的整体感知思维有关的。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地产丰富,不需向外界要求太多,因此追求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也正因如此,中国古人是不辩的。因此,在一个辩证分析薄弱的国度,如果外国学生仍旧以他们的那种思维来定位中国汉字,势必会给其学习造成巨大的阻力。就如汉字的“休”字,其中的两个部件“人”和“木”的组合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仅仅就是两个部件意义上的拼凑,但可以根据我们的想象力意会其中的内蕴:一个人依着一棵树。那自然不难领会其中的内蕴,就是“休息”的意思。在每一种文化背景下孕育的文字,都必然是其族人思维的结晶,因此,在教授汉字字形结构时,就必须先给学生以恰当的文化补述,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负迁移。

张岱年语“《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3]。这种和西方文化迥异的思维方式注定了,汉字的组合不可能像拼音文字那样遵循屈折语的规则。相反,每一个汉字都必然有它自身的规则,虽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按照一定的结构划分推出它的读音,但却可透过每一个具体的形体,把握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讯息。掌握这一点对于汉字的学习是必要的。比如“和”字,它的意思多与一种比较和谐融洽的状态相关,这其中的文化渊源是耐人寻味的。除了其中约定俗成的随机性的外在原则意外,“和”的源词是“禾”,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下孕育的国度,农作物是关乎性命的事物,先民就认为禾苗是天地万物和谐的产物,冷暖中,刚柔适,阴阳调,内外平,上下通,才有禾的成熟,所以禾苗就是自然协调的象征。因此,人们用“和”来赞美世间的和谐状态。如果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能够在讲解汉字的时候,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华农业文明的特质,感受到汉字的文化背景(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汉字学习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文字的空间意识方面的解读在汉字学习中的重要性

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建立起汉字是在汉文化影响下建立起的,一种区别于拼音文字的线形排列的独特的二维平面的构形。关于这一点实质上仍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思维的影响,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西方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字的组合依靠的是字母与字母之间的排列组合。然而汉字不同,它的形成背后依靠的是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需要人们意会其内蕴。最明显的就拿“人、从、众”这三个字来说,如果对照本意的英文应是“human、follow、many”,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三个词仅仅是由不同的字母分别拼接而成的。但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三个字之间内在的有一种必然联系: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从”,很多人在一起就是“众”(三在古代汉语中被人们用来代替许多)。因为空间上的关系,相同的部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意会了三个不同的意义。

因此这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为汉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除了常见的同一部件组合成不同的文字以外,运用同样类型的部件可以因为空间上的因素构成不同的汉字,如“旮”“旯”是构件的空间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汉字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接受并且能够真正理解这种空间上的二维性,才能教他们写出真正的汉字结构,从而能够通过字形更好的理解记忆汉字的意义。同时,对于汉字这些方面文化知识的了解也有助于外国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的规范,以免出现书写上的错误。

四、小结

总之,汉字教学往往面对的是初级阶段的外国学生,但综上所述,自教汉字起,它就已经开始触及文化的最深层。因此,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把文化作为一种在初级时候可有可无的辅助,正相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汉字教学中,就应当把握好文化阐释的重要性,让文化教学能够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能够让汉字教学达到应有的深度,在教学之初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持久兴趣。当然,针对于文化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的进程,此处只强调其必要及必然性,本篇也仅仅做简单的设计,至于怎样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中对两者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做到两者更好的齐头并进,为对外汉语教学所用,恐怕还需要今后对外汉语界更深层次地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刚纪.书法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5]张德鑫.从“词本位”到“字中心”一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

转移[J]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总第14期)

[6]崔秀兰,李光杰,朱秋佳.对外汉语教学之瓶颈―――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0卷

第4期

[7]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3期

注释:

第5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汉字崇拜心理,在中国绵长的汉字历史中,汉字崇拜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造字传说、文字狱、谶咒拆字、避讳等文化现象,下面笔者就这几个方面简单论述如下。

仓颉造字传说

在有关汉字起源的众多说法中,仓颉造字是目前最为大家认可也最为可信的一种假说,值得关注的是在仓颉造字这个传说中,有一个环节值得关注,那就是仓颉在整个造字过程中,完全是一个神人的创举。《春秋元命苞》:“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作为四目人的仓颉,由于其非凡的洞察力,才可以作出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仓颉及其仓颉的作为被神化,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人对汉字产生这个问题的敬畏心理。崇拜的产生基于对现象的不认知,不认知导致畏惧,畏惧就会产生崇拜。对于汉字的产生这个复杂的问题,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们的认知仍然是模糊的,对于汉字这个“可怕”的东西,人们恐怕只能给它披上神圣的外衣顶礼膜拜了。

文字狱

所谓“文字狱”。即因文字而获罪的案件。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传统的“立言”道德观指导下,中国人对流布社会,传之后世的文字非常敏感,在“立功”和“立德”之后一定要有好的“立言”,统一思想。压制所谓异己言论就成为掩盖他们恐惧心理的一种手段。对于统治者而言,甚至轻而易举地动用国家权力、血腥手段来达到一种文字上的认可。无论是秦始皇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曹操冤杀崔琰,还是苏轼“蛰龙”乌台案、朱元璋大兴“表笺祸”、清皇帝高强度的文字狱案件,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血腥残忍的案件背后是一颗异常敏感的心。如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贫民皇帝。卑微的出身和艰难的创业经历使得他深深懂得江山得来之不易。因此,虽高为皇帝,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他对臣下的言辞格外敏感,导致了无数的文字狱,中国的皇权专制统治也因此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清初的文字狱,开始是满族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因此,就对那些参加过抗清斗争,或者主张反清复明的汉族知识分子开了杀戒。到了乾隆时期,清政权虽然已经稳定,但在文化上,却仍感到其受到汉族仕林的威胁,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乾隆就更加醉心于文化专制。据统计,从顺治五年(1648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140年间,顺、康、雍、乾四朝共发生各类文字狱多达82起,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所以马克思曾评价这一严厉的文化政策:“最小的一根筋都暴栗起来,坚硬得像鞭条一样。”

谶咒拆字

谶言是谶纬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谶纬文化是与官方的经典文化并行不悖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深深地扎根于百姓和社会普通舆论之中。究其实质,谶语是一种隐语、一种预言,它能预知未来,而且在某些偶然的契机下,谶语神奇地实现了,因此历来在民间的思维中,谶语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预知将来之事。如柳宗元所云:“巫新麦以为谶,果不得其所餐。”说的就是晋景公请巫师占卜自己被厉鬼追杀的梦。结果由于巫师预言“不食新矣”而被杀,巫师虽然被杀,可是他的谶语却因晋景公上茅厕意外身亡而不幸实现。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巡北边,从上郡人。燕人卢生使人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这里的“亡秦者胡也”,即谶语。字面上说的似乎是匈奴(胡人),但最终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却是另一“胡”,即秦皇之子胡亥。

咒语是为古时巫师祈神保佑、消除天灾人祸、驱邪镇魔的特殊用语。在现在流传的大篆材料中,有一个材料是诅楚文,诅楚文就是秦国诅咒楚国的文字,应该可以看作是比较早的咒语书面材料,强大的秦国希望通过言语的诅咒来达到消灭楚国的目的。文字的力量有这么大吗?显然是神话了文字的力量了。

拆合字是在谶谣、宗教符篆以及一些中华字谜、书法和剪纸瓦当等民间艺术中经常会运用的一种手法。在汉字中,合体字占大多数,特别是汉字中的会意和形声是两种特别能产的造字方法,两字合二为一的情况很多,构成汉字的每个部件都可以单独解释,如“休”表示人倚靠在树旁短暂地休憩、“相”表示眼睛目测木料的尺寸……汉字的这种特点和现状为汉字的拆合提供了方便。如在东汉洛阳有这样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的“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暗示董卓势力强大,百姓痛恨的社会现实。在道教中,文字的这种神秘力量和宗教本身的神秘魔力相结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道教文字符篆,供人们顶礼膜拜。究其实质,这些与图画、书法相结合的符篆无非是道教徒用来驱鬼招神、消灾祛病的精神载体,如果文字能因此而实现这些目的,那么文字无疑可以取代世界上的任何发明而成为主宰世界的唯一工具了。

避讳

避就是避开,讳就是有所忌讳。避讳就是避开有所忌讳的东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儒家根深蒂固的严格的人伦顺序的影响,对于尊、长、神、圣应该有所敬重,体现在文字上的习俗即是不能直呼。为达到这样的目的。中国人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势,通过曲折婉转的方式达到了称呼的目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对于文字的改造。如武则天改“”、“口”中之“或”(通“惑”)为“”,就是因为“”国中有疑惑,意义不好,改为“”表示在一定的疆域下,国家拥有四面八方的土地,含义深

远。在对于文字的改造中,主要有改字、缺字、缺笔、拆字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运用了文字学的一些理论,如改字,不是随便找一个字来代替,而是用音同、音近或义近的字来代替。如为避清康熙玄烨的讳,改“玄”为“元”,“玄、元”意义相同。宋仁宗名祯,宋人撰《新唐书》,将唐太宗年号“贞观”写作“真观”或“正观”,“贞、真、正”发音相近。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在甲骨文中,“世”和“卅”字形相同,表示的意思都是三十,实为一个字。唐人撰《隋书》,为避讳,书隋将韩擒虎作“韩擒”,空“虎”字。同书为避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后人有不解避讳之意者,在传抄或翻刻时,误为“韩擒”、“王充”。后晋高祖名敬瑭,当时的敬氏便改姓“文”或姓“苟”。

结语

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第二项重大发明,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保存到现在仍然在使用的自源文字,作为世界独特的意音文字,由于其绵长的历史,沉积下来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多音字、繁简字等,这些文字现象在为文字的使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语言和文字本是表达客观世界的符号而已,可是人们却恰恰要赋予它一些神奇的力量,正像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所言:“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福祸的根源。谁要是得罪了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汉字的优势使得中国人把这种汉字崇拜发展到极致,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习惯性的思维使得人们仍然对一些文字极其敏感,一方面文字作为全民使用的最为廉价的“工具”随处可见,“泛滥成灾”;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把汉字人为地敬了起来,擎到云遮雾障的高度,让人们捉摸不透、敬畏不已。

参考文献:

1、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2、卞仁海:《汉字与古代避讳》,《语文学刊》,2008(7)。

3、尉万传、周健:《论汉字文化崇拜》,《社会科学》,2004(2)。

第6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对泰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词汇;汉字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化因素,这包括语言文化因素和非语言文化因素两大方面。语言文化因素包括称呼语、招呼和告别用语、寒暄用语、禁忌话题、文化词语、语码转换等。非语言文化因素有身体姿势、手势、空间、复试、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态度等。例如非语言文化因素中的“身体姿势”和“手势”,在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碰见教授者和学习者语言不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授者要讲述一个汉语词汇或者是一句话的含义时可使用肢体语言,而由于教授者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使用肢体语言和手势的时候就要十分注意,避免引起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参与者,我们不得不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方面的问题,因为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密不可分。

本文将基于笔者在参与“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任教期间,所遭遇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来探讨中泰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带来的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的影响。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位于泰国东北部“黎府(Loei)”的一所名叫Santiwittayasan School的中学,所教授的对象是初一到高三的汉语基础为零基础的泰国中学生。初到泰国任教的时候,便遇到了很多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有生活上的,也有工作上的,当然,在对泰汉语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

一、词语的选择

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为密切的、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聊流失使用的词语能准确表达自身意图,并避免因文化差异是对方造成误读,所以词语的选择很重要,即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来选择适合教授的汉语词语。由于词语的意义包括词语的语言概念意义(即语言意义)和词语的文化内涵意义(即文化意义),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是,我们无法避开文化意义而去单纯的教授概念意义,要知道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倘若割离,学生纵使掌握了该目的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规则,拥有了一种内化了的语言能力,却依旧缺乏运用该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交际能力,为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陆俭明先生曾提到过:“在参考学习者各方面的因素(年龄,学习目标,汉语基础等)确定了词汇量以后,就得考虑具体该选用哪些词语来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三方面的标准:

一是使用频率高的词。

二是具有普遍功能的词语,也有人称之为通用词语。例如,问候、道歉、数量表达、时间日期表达、问价等方面的词汇,还有指称代词,表示一般动植物的名称、视频的名称、文化用品的名称等方面的词汇。这些词都具有普遍功能。

三是要适当收录一些学习者母语中具有特色的词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

我对以上观点是赞同的,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一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有很实际的帮助。由于所任教的Santiwittayasan School位于泰国东北部Loei(黎府)的较偏远的山区,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汉语教材,更谈不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因此,所要教授的内容全靠教师自己选择,编订。因此在遵循以上三个原则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任凭汉语教室根据自己的细化哦而随意挑选。具体说来,应根据教学对象的母语文化背景,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教学对象的学习阶段,以及教学对象的兴趣点等方面来选择所要教授的词语。例如,拿所任教的Santiwittayasan School的教学对象来说,其母语文化背景为泰语文化,准确的说应为泰国东北部的泰语文化,这里的文化与老挝南部的文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与泰国中部和南部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这里的学习者所学的词语就要与泰国中部和南部的学习者所学的汉语词语有细微的差别。教学对象的兴趣点,则要根据具体的学习者的反馈来定夺。下面将举实例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数字

在“数字”的教学中,基本没有筛选的问题,因为数量表达是具有普遍功能的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之一。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数字的汉语认读,即看见阿拉伯数字要能准确度出它的中文发音,还要能准确的认读数字的汉语拼写,即看见数字的汉语书写形式要能认读。例如,“二十三”,学生要能知道它读作“èrshí sān”,并且能转写为阿拉伯数字“23”。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者要注意进行数字背后的文化的对比。在汉语中,数字并不单纯是表示数的符号,它背后还蕴藏着很多文化意义,这一点在泰语中也同样重要。因此,在“数字”这一主题的教学上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数字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5”这个数字,在中文中的发音是[u214],因此在网络用于中,“55555……”表示的是心情不好,哭泣的“呜呜呜……”而在泰语中却恰好相反。泰语中数字“5”的发音是[xA41],所以他们常用“55555……”来表示“哈哈哈哈哈”的意思。因此,这一点在对泰汉语教学中应当被指出,如果没有说明,就可能会造成文化误读甚至文化冲突。又如“6”这个数字,在汉语中表示“顺利、吉利”的意思,汉语中有“六六大顺”同时,中国人用手势表示“6”的时候,大多是将拇指和小指竖起,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弯曲来表示“6”,而这一手势在泰语文化中表示“牛”,而“牛”在泰语文化中表示“笨”的意思,是一个贬义词,因此在教“6”这个数字的时候,不宜用该手势来对着学生表示。此外在“数字”教学中,可依照“随机教学和点拨式”的教学原则1,例如,可以告诉学生,“9”在泰国是“进步”的意思,但在中国是极数,有“长久”之意;“8”在中国有“发”的谐音,取“发财”之意,等等。学生们对这些很感兴趣,记得也快。

(二)颜色与星期

在选择颜色词汇教授的时候,除了一些基本的颜色外,都可根据学生们的喜好,选择他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颜色。但是针对泰国学生,有七种颜色是对泰汉语教学中必须要教授的,同时也要求学习者要掌握的,分别是黄色、粉红色、绿色、橙色、蓝色、紫色、红色。因为在泰国,一个星期的每一天都分别代表不同的颜色,星期一是黄色;星期二是粉红色;星期三是绿色;星期四是橙色;星期五是蓝色;星期六是紫色;星期日是红色。同时着装的颜色也要与这一天的颜色相同。

既然颜色与星期几有关,那么在操练“颜色”词的时候可以与“星期”相结合,可操练句型“今天星期X,我穿X色的衣服。”这样的操练,有利于学生在掌握颜色词汇的同时,巩固“星期“的表达。

(三)动物

世界上有很多种动物,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动物都纳入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来,所以关于动物的词汇也是要经过筛选之后再来教给学习者的。我认为选择一些学习者身边常见的,在汉语教学环境中常有的动物来教是比较有效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学习了这些词语之后,当他们看见该动物时能回忆并说出它的汉语名称,从而掌握该词语,这要好过交给他们“北极熊”“金钱豹”这些动物。针对泰国学生,所选的词语可以是“十二生肖”(泰国人信中国十二生肖的说法),也可以是当地环境中可遭遇的动物,例如蚂蚁、蝴蝶、蛇等,老师也可以指着墙上的动物说:“它叫‘壁虎’”。

在这之中,有一些文化意味很深的动物时不可忽略的,例如大象、熊猫和牛。大象在泰国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征,而熊猫是中国的特有动物之一,这两个动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牛”则是因为它在中泰文化中隐含的文化意义不同,在汉语中,“牛”有很好,很棒的意思,例如,“你真牛!”也有形容人的脾气很倔的意思,例如,“牛脾气”。而在泰语文化中,“牛”则表示“笨”“愚蠢”,如果在泰国对一个人说“牛”,并不是夸他很厉害,而是说他很笨,具有贬义色彩。因此“牛”这个动物在对泰汉语教学中应当教授给泰国学生,并讲明他所隐含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二、汉字的书写和作业布置

在泰国,大多数人使用左手来写字,因此,对于母语为泰语的泰国学生来说,学习书写汉字是一件很难的事。由于汉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这会使他们很不适应,这样一来他们会采取回避的学习策略,有的把本子横过来“画”,有的干脆用上了尺子等等。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应及时的发现并予以纠正。在讲授汉字的时候,老师应强调并示范正确的书写顺序,在学习者联系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应给予起足够的练习书写的时间,并不停地巡视,可做单独的示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也不要吝啬“夸奖”,给他们以信心。

泰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中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两国的文化差异之一。他们不会向中国的学生一样,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老师讲课,他们的课堂氛围很活跃,有时可以用“乱”来形容。因此在对泰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在中国国内进行的汉语教学模式,除了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环节来进行操练以外,还要尽量利用好一切的课堂时间来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除了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复习新课外,还包括“作业”。在泰进行汉语教学,所有的作业最好在课堂上完成,因为即使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学生回家也是不会去完成的。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操练,老师可以及时批改,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可利用和发挥泰国学生的专长,将手工、绘画等与汉语知识相结合,以辅助教学,巩固知识。例如,学习“我的家庭”时,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画出自己的家谱,并用中文标注出家庭成员的称谓;学习“人体部位”时,可画出人物,再标注身体各部件的称谓;学习动物时,可让学生做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也可以通过在文化课上所学的剪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地学习和掌握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学语言也就是在学文化,教语言也同样是在教文化。所以,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一定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进入角色,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习得汉语,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7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应用型

201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暑期高级讲习班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外汉语学者们论述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国内与国外进行的汉语教学完全不同,在国外,不是以大量的词汇记忆,语法讲解为主导,而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为前提,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进行相应的汉语教学。因此,对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如何开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与母语共同讲解汉语的能力,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本文将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探索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

一、 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因

(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目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正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双语言”和“双文化”,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才能成为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二)提高学生语言对比分析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一部分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对比分析能力。比如,《语言学概论》课程,如果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国外的一些语言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入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别,并且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避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同时,在双语类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学习另一种文化,建立起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了解语言讲授国的文化、习俗,以及思维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便于对外汉语教学。

(三)新型汉语教材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

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 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

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

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

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 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须要探讨。

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哪些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根据我院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汉语言模块、外语模块、文化模块(包括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两部分),教学技能与管理模块。我们计划从以下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汉语言模块中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文化模块中的《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第二,从授课的语言比例来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英语比例为5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英语比例大概为20%;《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40%;《中国文化要略》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50%。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还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第三,从教材的选择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材料,教材的选择可以有三种途径:全外文教材、中文教材加上外文材料,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全外文教材,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如何?中文教材配合的外文材料是否合适?教师如果自编教材,外文部分是否会有错误?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

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其必要性,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但是,开展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学院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双语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 审美追求文字构造美诗歌韵律美文化传统美教师个性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自产生以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在不断获得美的享受。人类语言本身,就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的美的产物;人类说话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之一。日本语是日本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最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无疑是日本民族在精神文化方面创造的最美的部分。在日语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的同时,获得极富特色的日本文化之美的审美享受,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日语学习者的权利之一。作为日语语言文化传授者的日语教师,让学生享受到日本文化的魅力,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领悟日本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学会欣赏日本语言文学的美,是教师时常感到困惑和头疼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日语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对如何从美学角度做好日语语言教育工作提出了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1.欣赏日本文字的构造美

日本文字由汉字、假名、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构成。日语中占书写绝大多数的汉字和假名均源于中国的汉字。我国汉字的历史极为悠久,汉字书法的历史也很漫长,对日本的文字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假名由汉字的草书和楷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来,本身就是汉字构造美的一种体现。日语汉字自不必说,假名的书写也能体现独特的书法美。无论是瘦削方正的片假名,还是饱满圆润的平假名,书写起来无不体现出点线面的独特构造美。

在日常教学中,要把语言教学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在传授日语文字的同时,利用书法艺术的氛围带动日语文字的学习,从而让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外语教学的条条框框上,使日语教学插上书法艺术的翅膀。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书法艺术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更深层次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领悟日本诗歌的韵律美

北国の春

白樺?摇?摇?摇?摇青空?摇?摇?摇?摇南風

こぶし咲くあの丘?摇?摇?摇?摇北国の

ああ?摇?摇?摇?摇北国の春

季節が都会ではわからないだろうと

届いたお袋の小さな包み

あの故郷へ帰ろかな?摇?摇?摇?摇帰ろかな

这是引用的日本民歌《北国之春》的歌词的一段。前半部分描绘了北方春天的景物:天空蓝蓝、春风拂面、白桦林下、野花开遍;后半部分抒发身在都市,怀念家乡母亲的思乡之情。前写景,后抒情,前面用白描的手法回忆家乡春天的美景,后面直抒胸臆,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光读来,就能感受到满是诗歌的韵味,颇有几分我国元曲的味道,再结合那曲调和唱腔,清新之美扑面而来。

在日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诗歌文学的融合,再加上音乐艺术的熏陶,不仅能排除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苦痛,更能激起学习者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艺术感知力,尤其是与日语听力课程结合起来,能达到不一般的效果。

3.体验日本文化的传统美

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同样,教授语言,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本身,该语言背后所诠释的民族文化,更是教授的重中之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母本。语言和文化是无法被割裂开来的。日本文化当中有很多相当传统而又熠熠生辉的部分,比如茶道、插花,柔道等,都是值得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别关注的。以茶道为例,可在传统日式榻榻米房间里,一张矮几,一幅茶具,教师身着和服一边教授茶道,一边教授日语会话,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而且能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他们的日语语言学习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将文化教育置于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这既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又不利于语言的教授。要打破这种惯性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眼下,很多学校都做了尝试,建立了不少的日本文化体验教室,这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忽略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有的学校,虽然也有日本文化体验教室,但较少使用,只是在有人参观或者上级检查时才象征性地开放。这完全违背了语言教育的规律。

4.感受教师的个性美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很主观的过程。个性十足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幽默诙谐的,可以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严肃认真的,可以令学生学习起来更稳重踏实;活泼俏皮的,可以与学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的个性美,时刻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也时刻影响学生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感受教师个性美的过程。所以,每位教师都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发扬自己的独特个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日语的过程,可以是欣赏日本文字构造美的过程,可以是领悟日语诗歌韵律美的过程,可以是体验日本文化传统美的过程,也可以是感受教师独特个性美的过程。教师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美的享受,有义务让学生得到更多美的启迪,也有义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耕.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皮细庚.新编日语听力教程.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

第9篇:汉字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优势与劣势;文化差异;文化借鉴

掌握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日语来说至关重要。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文化传入日本,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用汉文记事。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间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民族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称为平假名,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假名,一般书写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词汇。单从日本文字的创造便可看出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不仅在文字的创造上,还在佛教、医学、政治制度上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大。中国的学生学习日语在很大程度上占一定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日语不用学,日语几乎都是汉字,没学也大概意思都明白了。这些话不假,很多日语的汉字与中文是完全相同的。中国人学习日语所占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 日语汉字与中文汉字的书写与词义完全相同

比如上、下、猫、青年、以、男女、自由、事故、妻、独身、中国人、大学生、内容、告白、原因、意见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以上列出的这些词汇,不仅书写与中文完全相同,而且意思也与中文完全相同。这就给我们学习日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此我们只要背会它的读音就可以了。

二、日语汉字与中文的繁体字相同

比如ける、意、、婚、ご、在、感、主、成、体育、、、北、る、愉快、恋等。这些词汇中的汉字大多与中国的繁体字相同,有的也许略微有差距。与第一种情况相比,也许书写上稍微有点难度,但对中国的学生来说,书写汉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些词汇与中文的意思又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以让只要背它的读音就可以了。

三、日语的训读读音与中国读音相似

比如道路、道理、道具、道、茶道等,这里的“道”都读“どう”。比如光地、、主、客、、人生等,这里的“”都读“かん”。比如命令、生命、任命、革命、救命、宿命等,这里的“命”都读“めい”。日语的发音有训读和音读。训读是日语原有的音,音读是模仿汉字的读音。只要是音读的音除了特殊的几个以外它的发音都完全相同。所以日语的发音学的越多越好记,甚至虽然是不认识的词汇,只要是音读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单词完全可以猜出其读音,而且不难看出这些音读的词汇意思与中文意思相同。

综上所述,在日语学习方面,中国学生比别的国家的学生的确占非常大的优势。当然日本的外来语是用英语的语音标出来的。这一点上也许英语国家的学生能比中国学生稍占优势,但是终归日本文字中汉字还是占主导地位,外来语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且中国的学生也大量学习英文,在学习外来语方面也不比英语国家的学生差。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学生学习日语的绝对优势,不过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对于两个不同的国家而言,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截然不同。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吸收了中华文化也吸收了西方文化,并把外来文化巧妙地移植到了日本本民族精神上。因此,无论在语言表述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异质文化的痕迹。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中国学生学习日语依旧有着以下不可回避的劣势。

一、有些汉字与中文相同但意思截然不同

比如,“先生”这一词中文中指男士,但日文中的意思是老师。而且特定身份的人才能称之为先生。比如老师、医生、律师、国会议员等,不分男女性别。还有“娘”,中文的意思是妈妈,但日文中的意思是女儿。“我子”在日本是一个地名。“手”日文中的意思是书信。“引越し”的意思是搬家。“る”的意思是道歉。这些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会出很大的笑话,所以要特别留心记。这一类的词既要记住其发音,也要记住其语意,因此比起前面所讲的单词记起来相对困难得多。

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比如,中国人接受礼物肯定会非常高兴地说“谢谢”,但是日本人除了谢谢之外还可以用“いですね”来表达。假如不懂得日本人的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的话,送礼物的人会误解的。苦恼为什么我送你礼物,你还说我坏呢。还有日本人拒绝人的时候用“です或いいです”来表达。明明是好的意思,为什么是拒绝呢。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特征。所以听听力也好,还是与人交流也好,一定要掌握语境,不然往往会造成误解。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日语所处的劣势地位吧。

三、日语词性中有活用词,这是日语单词的一大特点

活用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和助动词。这些词的词尾都是可以变化的。比如,“食べる”当中词尾 “る”可以转换成“食べている”、“食べました”“食べれば”的形式。因此,如果想学好日语,各类词所对应的各种形态就都得掌握,这也是日语学习中的难点。能够很好地转换各种活用词的形态,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够自如地表达想表达的意思。

除以上所提各点外,日语与中文还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口语表达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日语习惯性的固定表达方式的不同,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区别,语气助词的正确运用等等。有一些习惯用语是一定要死记硬背的,完全按中国的语法套路硬往里套用会听起来不顺耳,别扭,容易让日本人听不懂。

世界进入国际化的当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各国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入,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学习语言时,要掌握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意识地导入文化知识,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把握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各国文化的渗透与差异,受该国文化的熏陶,才能迅速、快捷、准确地掌握该国语言。全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必须坚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交流与借鉴中学习,从而达成更好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成岗.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教学与研究,1998

[2] 郭萍. 从中日语言浅析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3] 潘蕊. 日本社会文化的渗透对于非日语专业学生学好日语的重要作用[J],科教文汇,2009(11)

[4] 王颀. 略论外语教学法与日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

[5] 吴廷璎. 外语教学中文化概论课的重要性口[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1)

[6] 徐一平. 日本语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