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高中语文板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板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板书设计

第1篇: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各学科第一名获奖名单

高中组

刘映春(厦门同安一中)高中语文――特等奖;祁国伟(莆田第六中学)高中数学;赖小琳(永定一中)高中英语;潘登远(集美中学)高中物理;杨伏勇(厦门一中)高中化学;胡丽娟(长汀二中)高中生物;郭 欣(福州三中)高中历史;沈慈勇(晋江侨声中学)高中地理;黄琦冰(厦门市大同中学)高中政治;陈文斌(厦门市禾山中学)高中体育;黄 莺(晋江养正中学)高中音乐;傅闰冰(厦门市英才学校)高中美术;蒋雪梅(莆田第一中学)高中通用技术

初中组

叶森云(漳州八中)初中语文;林祥华(厦门市莲花中学)初中数学;许雅丽(莆田中山中学)初中英语;谢丽红(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初中物理;郭璐琳(厦门双十中学)初中化学;纪小苹(厦门五中)初中生物;余 瑛(莆田擢英中学)初中历史――特等奖;沈汝丑(厦门市金尚中学)初中地理;张 惟(福州三十八中)初中政治;吴智鹉(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体育;张 恒(福州延安中学)初中音乐;陈晓州(厦门市翔安一中)初中美术;戴春兰(长汀四中)初中综合实践

小学组

钟振裕(厦门市实验小学)小学语文――特等奖;李 鹏(厦门市海沧育才小学)小学数学;黄彦艳(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小学英语;沈晓婷(福安师范附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郭清霞(龙岩市新罗区实验小学)小学体育;吴 涛(邵武实验小学)小学艺术(美术);林 岚(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小学科学

第2篇: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生机 途径探究

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近年来一直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仍然存在。那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生机,让学生流连语文课堂,是一线教师经常反思的问题。笔者就如何激活语文课堂生机的途径作一肤浅探究:

一、塑造学科魅力,引发学习动力

首先,设置具有视听效果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在于教师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如在讲授王维《山居秋暝》一诗时,我先引入有关王维音乐天赋的故事,就是他可以根据画中乐工手势来准确断定其演奏曲目的那段逸事,同学们听后都觉得“太神奇了”。然后,对于这样一个“特殊人物”,同学们便想了解他更多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学生自然就会把你当成朋友,让他们从喜欢你到喜欢你的课,从而喜欢学习语文学科。

其次,即兴变换教学语言和打造个人亮点。教法上的创新、灵活多样都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学语言的别致和个性化可以缓解45分钟的单调,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比如讲解“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这类习题,最终明确答案时,可尝试换用颁奖语言:“现在宣布将一等奖颁发给‘某项’, 二等奖授予‘某项’……”学生的头脑中会闪现颁奖盛典的壮观场面,引起学习思维的亢奋。

二、转变重教材、轻学生和轻教法的备课定势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提炼,优化整合,并融入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观念,做到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还要做到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重视对学生和教法的研究。

1.多关注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对学生主体的研究和把握是教师如何组织课堂的前提和依据。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教师要放低身子接地气,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做到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有效预测学生学习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因而备课时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诗时,可要求学生把诗人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映出来:第一步可先“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再“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色彩更鲜艳;第三步则使“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像熊熊烈火,江水流淌,大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翱翔蓝天,游鱼在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秋色的美好、嗅到秋的气息,这样一来,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技巧,单调的语文课堂一下变为五彩斑斓的美术课堂。

三、人文情怀贯穿教学,宽严适度调控课堂

1.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这种氛围最主要的就是教师本身。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用亦师亦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激活语文课堂奠定环境基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教师就必须融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素养为一体。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使个体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读书交流会、表演、编课本剧等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2.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课堂学习的责任。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去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建构的目的,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到遵守纪律是自己的事,重视控制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强迫学生改变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坐在座位上玩手机或者趴在桌上睡觉,虽然违反了课堂纪律,但是没有明显地干扰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发出咳嗽警告,或者向其提问来处理,而不是大声训斥,通过寻找契机使违纪学生再度回到学习中来,以保证课堂的流畅性,让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

四、借助板书示意,吸引学生眼球

第3篇: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教改探究;创新;课件使用;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追求看点,哗众取宠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新课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上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表面繁华的背后,实则浮华空洞。

如一位教师教《林黛玉进贾府》,在讲“宝黛初会”这个场面时,问同学之中有没有会唱越剧的,果真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欢笑。后来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又笑逐颜开。教师接着问:“黛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教师说:“也是一个‘情种’。”学生再笑。教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再大笑……如此教学,学生只是被教师不停的“逗乐”,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品味,何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无视学生的存在,完全根据教参讲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如果他始终没有为这一人物所感动,或者说这人物压根就没有进入过学生的心灵,那么,不管这人物高尚也好,卑劣也罢,老师或人们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非常遥远。

所以,让学生学会感动应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课堂上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秀

在球场上看球,看一中锋投球无比准,动作又无比机灵,才说“这个人哪个班的”,等他一回头,却发现是自己班级里坐在后排的平时默默无语的忠厚学生;看校艺术节演出,听一个学生歌唱得字正腔圆,宛若某一歌星,正以为自己是在听某歌星演唱会,就马上有人补充说,刚才台上那个唱歌的是你们班的学生某某。

学生的优秀总常常在语文课之外被发现。大概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在语文课外又缺了一颗沟通的心。

教师成为鼠标的奴隶

近日,笔者担任了高中语文教学竞赛的评委,所有参赛者都使用了多媒体,似乎公开课乃至平时上课都少不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这样,师生间的启发、问候、表扬等互动少了,甚至有时整节课老师都很少发言,只是不停地点鼠标,学生像看电影似的。教师为了应付课件,目光投向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投向学生的时间,用课件代替讲解,用课件代替板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惟恐打乱了自己的思路。教者在课前忙于课件内容的制作,在课堂上最担心的不是学生答不上问题,而是多媒体出故障。

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语文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

聪明的语文教师也许会这样做:将教科书内容整理成条条的知识,再分解成各种题型,然后就将它们炮制给学生反复阅读练习,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一定会令人满意。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同时也是为了下一代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内心燃起求知的火焰。”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功夫应该全在课堂上,全在学生的心灵的感悟中,全在灵魂的打造里。

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20011年5月,我市对本年度办理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15分钟说课。笔者听了19位语文教师的说课,说课内容有8人说《桃花源记》,11人说《苏州园林》。不管脱稿说课,还是持稿说课者,其教学模式都是惊人的相似,即作者介绍、课文分段、内容分析、写作特点。

愚以为传统的教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面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段落的划分相同,提出的问题相似,教学观点一致,板书设计与教材完全相同。一言以蔽之,教参成了教师的金科玉律,教参成了教师的搬运站,教参成了传声筒。谁也不敢抛开教参自作主张,谁也不敢跳出教参的圈子,尤其是教参的观点,唯恐把握不住教参上的重点、难点而上砸了课。严重缺失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教学个性,根本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影子。

板书的缺失

不难发现,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伴随着音乐滥用的是板书的缺失。更别说学生走上黑板的板演。即便是不可或缺的一行课题也用黑板挂上或用纸片贴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课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板书功能已被一些教师忽视。

板书就是要把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或重要的知识写在黑板上,使有声的口头语言以浓缩的方式书面化、视觉化,具有提挈要点、强化记忆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在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随时解读。条理清晰的板书,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构筑知识网络,进行知识内化。它的启发功能、美育功能、改进功能、示范功能,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这种作用是任何课件都不能够替代的。

第4篇: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观念;三位一体;小讲师;主体地位

我国课改从2001年至2005年一直是在思想上有所突破,而2005年秋最终解决了新旧教材并存的问题,才在课堂上真正地开始实施课改理念。而最初懵懂的我,把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一直认为是“两张皮”,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并没有体会到年轻的优势,一直存在“思想老旧”的教学观念,所以面对学校全面展开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我是忧之叹之怜之恨之!

第一堂课前准备时的彷徨还没有退去,就迎来了校长和主任的听课指导,这对课改路上本来就迷茫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看着其他教师小组教学模式搞得有声有色,我真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伴着感叹、伴着忐忑,渐渐的我从大家的课改教学中也看到了渺茫的希望,根据自己对“三位一体”教学改革肤浅的理解,有赖于同仁们对我的不断提点,还有学生课堂上灵动的思维,我喟然长叹:课改势在必行,理念付诸行动!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首诗歌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尊重文本。现在的孩子急功近利,平时阅读中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带领学生去“倾听”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两千年前的时代,用从前的思想感情和认知感受及理解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尊重学生角色“小讲师”的教学主体性。作为一名老师,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我们允许根据学生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允许学生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但我们要高屋建瓴,把握文本解读的方向,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点学术味道的课,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讨的氛围,而不是进行无效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讨论。

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和小讲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最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中,我努力用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同时也努力将我的课堂探究的有点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情怀。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三个自由选择的问题:(1)“氓,我想对你说”;(2)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3)简析《氓》,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给予每道题相应的分值,研讨后形成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另一个环节则是班级大讨论,探讨“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和现实意义”,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安排上比较保守,以基础知识的落实为出发点,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如果把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点放在研讨时,我巡课时的检查就省去大块时间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形成文字答案进行展示了。

2.情感的把握上不是十分到位。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蜻蜓点水,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氓,我想对你说”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对男子感情不专一的控诉,以此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但我的点评语言贫乏,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多媒体的使用等。怀揣忐忑,我看到的是课改之路前方晨光熹微,回首往事,我又心存疑虑缓步前行,相信在不断的改进完善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我更希望我的学生是课改的受益者,而我也是课改教学的佼佼者,不知我心中的课改之火何时能够形成燎原之势!我

第5篇: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怀李叔同先生》一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读本“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本专题还收录了《记辜鸿铭》和《怀念萧珊》,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应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根据文章的特点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的意图,笔者认为,专题的特色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从而感受人物永恒的魅力。

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作者丰子恺以学生的视角,描写严师兼好友的李叔同先生不同人生阶段的几次蜕变,但在这几次蜕变中,“认真”始终贯穿其中。文章着重运用细节描写,语言平实自然,人物生动鲜活。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文中叙述李叔同的事情很多,教学设计意图沿着李叔同的人生轨迹梳理探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各抒己见,适时点评,品味揣摩文中的生活细节和特定情境,以此来体会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学习目标:

1. 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2. 感受李叔同独特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紧扣标题,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怀念他老师的文章――《怀李叔同先生》。(ppt补充李叔同的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师。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一代高僧。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二、 抓住特性,整体感知

1. 通过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最能凸显李叔同先生特性的关键词。

明确:认真。

2. 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画出“认真”一词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出示ppt)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都是“认真”的缘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明确: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确是认真,但我们只读这些节选文段,会觉得过于突兀、过于抽象,没有细节,缺少血肉。是的,这只是文章的一个框架。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细节,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质。

三、 品味细节,探究品质

第一板块:仪态万方观先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李叔同先生衣着仪态进行细节描写的段落后,出示ppt: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探究:三个“这”分别指代什么?请结合具体细节,说说李叔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对先生衣着仪态进行细节描写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5、6、7三段。三个“这”分别指代作为公子、留学生、教师身份的装扮。

1. 公子:

(1) “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这样的打扮符合他来自富裕之家的公子身份,即使家庭变故随母南迁,依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可见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2) “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这段描写中,抬头不仅仅是他的仪态,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从“名字屡列第一”,以“才子”闻名于上海,以及所作的《金缕曲》中,足见其才情。有才华有风度才能称得上是“一等的翩翩公子”,而非一般的纨绔子弟。

(3) 不但才华横溢,屡列第一,可贵的是爱国炽盛,豪气满胸。对国家对民族有一颗赤子之心。赴日本留学,写作《金缕衣》:“破碎河山谁收拾”“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破”。言为心声,可见李叔同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词中流露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2. 留学生:

(1) “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个留学生。”这种“彻底”表现在衣着打扮“活像一个西洋人”,扮演茶花女惟妙惟肖,所攻读的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学习期间,他又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可见,学习热情很高,演绎茶花女角色是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反串,精湛的演技背后还要有对西洋文化内核的深刻体察和领悟,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2) 狂热渴慕西洋文明的根本是炽热的爱国之心。看见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作留学生。联系前文发现,支撑他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动力是希望先进的文化能够拯救国家,这正如当年鲁迅文艺救国一样。

3. 教师:

“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由洋学生到一介布衣书生,完全是一副正统教书先生的模样,但是,粗布马褂难掩其独特的气质,朴素而不寒碜,简单而不肤浅,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李先生的三次着装,变化的不仅是仪表,背后还有各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三次变化,判若三人。每一次变化都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可见他的彻底性,每次变化都是那么“认真”。

第二板块:言行举止敬先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李叔同先生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的句段后探究:作为教师的李先生,让你最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认为李叔同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关注细节描写。)

明确:对先生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的文字主要集中在第1至3段,作为教师的李叔同,是一位非常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教师。

(1) 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先生很威严,在学生群体里有很高的威信。当时的学校,英文、国文、算学是正科,这三门课的教师最有威望,由于李叔同教音乐,所以音乐教师成了学校最有威望的教师。学生本来是有说有笑的,一见到他,所有声音“忽然消灭”了,不仅是他长着一副威严的样子,还有任何场合他总是用一种郑重而严肃的语调说话。只要他在的地方,就会散发一种特别的磁场,每个人都会被感染,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严肃”。

(2) 爱生敬业,言传身教。先生教书一丝不苟,严谨敬业。每次上课他都提前到岗,做好一切准备,“端坐”在教室,静静地等待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喋喋不休的教诲更有力,以至于学生不敢迟到,凡是音乐课必早到,这种言传身教还体现在多处。先生批评学生“不立刻责备”,“等其他同学出去了”再批评,说明他尊重学生,一贯以“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话,每每批评完总是一鞠躬,学生能读懂这一肢体语言,也说明了师生的默契,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做榜样。先生威严但不失和爱,严厉而不失宽仁,正如他的长相――“温而厉”。学生放一个屁,大家要不掩鼻要不发出厌恶的声音。先生的反应是“眉头一皱”,气体散光了“方才舒展”,这说明不苟言笑的先生也食人间烟火,然而正襟危坐,“管自弹琴”也还算符合其在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然而,下课后他“郑重地宣告”等一等,学生正想悉听教诲,不料却是“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一语惊人!依然是平日里“轻而严肃的声音”,依然是那么“和气”,再配上一贯的肢体动作一鞠躬。如此强烈的反差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它将不苟言笑和宽仁和爱合而为一,并且还带有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感染读者。

第三板块:处世之道仰先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李叔同先生处世进行细节描写的句段后探究:作为道、僧的李先生,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从中你看出李叔同精神境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明确:对先生处世进行细节描写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8、9两段。

1. 道人:“忽然”信了道教,“常把不用的东西送给我”,早在前文中就可看出“我”和先生关系很好,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所以来了日本好友统统交给我,自己关起门来研究道学,可见其非常信任“我”,也看出先生入了道后静心养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学道就断食十七日”说明其学得认真,“学一样,像一样”,也看出李叔同开始回归本真,摈弃尘世的羁绊,注重自我内心的净化。这些都顺应道家的思想。

2. 僧人:不久学佛,一旦决定就毅然出家。修行颇有毅力,学的是佛教别讲究戒律的律宗,这和他始终“认真”的做人信条完全一致。处置宣纸的事情再一次强调其“认真”的处世态度,而摇动椅子避免压到小虫,更是对其极度认真的深度渲染。从这一细节我们也会发觉,小虫尚且如此相待,更何况人呢?佛教主张因果轮回,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敬畏生命。弘一法师恰是通过言行举止诠释了佛教的思想核心。从道人到僧人的变化,也是其思想境界从自我修行,清静无为上升到普度众生、博爱万物的过程。

总结:

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追怀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公子到留洋学生,从教师到道人再到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都是一次人生蜕变。回首李叔同的一生,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认真的态度,变化的是复杂的人生历程,不变的是独特的精神境界。

有位哲人说过:“看人光看外表不行,光看性格也不够,要看一个人心理倾向,看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本文就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于细节处见精神,展现了李叔同先生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从而凸显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板书设计:

衣着:公 子爱国炽盛才华横溢

留学生渴慕西洋有为青年

认真 言行:教 师言传身教爱生敬业

处世:道 人修生养性清静无为

僧 人敬畏生命普度众生

第6篇:高中语文板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老师的角色;踊跃参与;自我挑战;心理成长;反思

教师的角色可不可以由学生来担当,就是让学生尝试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呢?在必修四的第二单元诗歌教学中,我们高一备课组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担当起老师的角色。

这一课堂改革的想法,缘于我们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觉得 “教师最大的悲哀在于包办,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依赖”,新课程改革由对教师的“教”为关注重心转到学生的“学”为重心,怎样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学呢?这是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在课堂上,我们不看老师讲得多精彩,只看学生学得多主动”。老师精心讲解的内容,学生可能无法做到真正消化理解,更不能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出现了“教、学”不协调一致的现象。

教育需要的是创新的理念。给学生反串角色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担当教学的主动者,这样能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体会当老师的辛苦,师生也相互理解,能使彼此关系更加融洽。同时能够让学生在与同龄人互动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语文知识,获得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更有一种学习知识“途径”的新鲜感,获取“教学”的成就感。

高一下学期,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掌握语文课堂授课流程的的能力。虽然对文意深奥、篇幅过长的文本没有办法让学生做到全面把握,但对于诗歌教学的放手还是值得尝试的。任课教师做好相应的“备课”,预设学生会对诗歌单元的教学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有什么创设性的教授,其他学生会从中受到何种教益。教师做好相应的单元“教学模式”后,就做好动员工作。任课教师组织学生从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词单元中选择喜欢的篇章,参考相应的资料,自己备课,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自己设计教学程序。通过选课,最后定下每个班级有8名学生担当起教师的角色,

任课教师做好随时的辅导工作,解决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学生相应的教学指导,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他们鼓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展示自己的能力。此次活动使师生都获益匪浅。

一、 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此次活动。

老师提出此种教学想法后,在学生那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都跃跃欲试,踊跃报名,甚至达到一首诗词会有三四个学生报名参讲。最后只能协调好积极报名的学生,让几个人参与一首诗词备课,再由班级的学习小组协调进行,选拔出最有自信心的学生讲授,此次活动真正做到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教学之中的目标。

二、学生具有自我挑战的意识。

初次尝试此种教学模式,我们做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虽然我们相信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预设不了的状况――学生讲不下去怎么办,其他学生的配合不到位怎么办,课上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等等问题,但是学生的表现给了各位老师一颗定心丸,他们的自我挑战意识和各自的素质在此次活动中被充分的激发了出来。备课过程中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他们都想尽办法,个个击破,围绕着教学重难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信心十足的走上了讲台。

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更是极佳的风采。每堂课都有让老师赞叹的部分,有的学生的教态自然大方(白冰同学在讲授《望海潮》时就如一位老练的教者,各个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不紧不慢的把整首诗分析得透彻,深得师生的好评);有的学生教学语言自然得当,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张姝同学在讲授《定风波》时娓娓道来,字字珠玑,感染力极强。);有的学生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教学过程合理,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张倩同学在讲授《声声慢》时,对作者李清照的诗词进行梳理,课堂容量极大,但条理清楚,使学生在45分钟内收获极大。);有的学生板书设计能体现了授课重要内容,字迹漂亮;有的学生设置问题具有艺术技巧,既有一定的深度,又能和高考知识点的考查相结合;有的学生大屏幕设计合理,有活跃课堂气氛的环节,有知识迁移性训练的体现,做到讲练相结合。

四、学生的心理成长找到了契机。

登上了讲台自己就担当了教师的角色,学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怎样组织课堂,怎样进行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怎样有效的讲授知识,怎样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讲授中学到知识,又能得到学生和老师认可,等等一切都是此次活动中学生要经历和承受的,所以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有了长大的感觉,有了责任意识,有了圆满完成任务的追求,这是此次活动时教师们所没有想到,却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感触最深的一点。

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重大收益,是一次让学生终身难忘的经历,让教师有了对教学改革的信心。进一步认识到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规”。

但在此种“教学模式”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反思。

1、学生放不开,上课的拘谨使自己的充分准备不能在课堂中展现出来,过度紧张使学生的授课过程缺少了激情,个别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有的学生时间分配不合理,前面有条理的进行,时间所剩无几时,就匆匆结束。有的学生前紧后松,后面的课堂没有内容进行,课前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会灵活处理剩下的时间,自己急得满头大汗,觉得课上时间很难熬。

2、和学生的配合不到位。有的“老师”是一人代言,把知识内容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任何发表意见的机会,很武断的就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有的学生不能快速的把握住学生回答问题的脉络,对学生的回答欠缺必要的指点和评价,不能把学生的不同意见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授课中去,只是油、水的分离状态,虽有问题的设计,但形同虚设。

3、重、难点不突出。有的学生预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来,重点没有突破,疑难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一堂课没有“起伏”状态,各知识点都平均分配时间,整个课堂看来虽是一板一眼的进行,但是给人平平的感觉。

4、重复设题现象严重。有的学生没有取舍能力,对同一个问题的设计出现了重复现象,虽为不同角度的设计问题,但自己的辨识性欠缺,哪个问题都不舍得丢,造成一堂课只围绕着一个问题走,没有一定的梯度,更没有体现出一定区分度。

5、个别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自己贮备知识的含量欠缺,遇到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不能做到及时纠正,和给予正确的指导,这种现象虽然是极少数状况,但是也看出学生教学的一些不足。

这次教学模式上的尝试得到了学校教研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更使我们教师有了和学生共同努力提高语文学习的信心。以后在教学中我们会逐步完善,使之成为高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