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第1篇: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一)名校长培树工程

对全县校长进行综合性量化考核,以“安全、质量、财务、人事”四项工作为基础,加强对校长在教学管理、师能提升、新课堂构建、党风廉政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切实培树一批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的校长,使其跻身全市乃至全省的名校长行列。同时,对在校长综合性量化考核实行跟踪追责,真正实行能者上、庸者让的校长工作管理机制。

(二)名教师培树工程

采取五项措施抓好“名教师”培树工作,为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⑴继续实施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在《今日》公开,并对考试不合格者不予评优评先;

⑵组织全县教师新课堂创建大赛,提升教师对新课堂认知、驾驭和创新能力;

⑶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加强教育工作对外交流,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⑷开展暑期教师大培训,完善长效培训机制,创新“名家引领、评课赛课”等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⑸突出学科排队、班级评比、学校亮相三项考核,定期公示全县教师所任科目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并和教师晋职评先、绩效工资挂钩,激励教师成长。利用3-5年时间,培养在省市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100名以上,全县知名教师1000名以上,带动全县教育加快振兴步伐。

(三)名学校创建工程

以“三双”战略为引领,深化大教育思想,突出“质量”核心,坚持“严管理、抓常规、重落实、促提升”的工作思路,落实“小学抓养成、初中抓提升、高中抓品牌”的教育发展定位,实现以高中教育质量的“龙首昂起”,强化带动小学、初中的“龙身腾飞”,层层交好教学质量帐的三级联动。在三年内:县一中、二中高考二本上线率达到50%;在全县筛选三所初中,中考500分以上优秀生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50%;在全县筛选五所小学,其各年级的成绩优秀率达到90%,创建享誉县内外的名学校。

(四)教科研建设工程

⑴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小课题研究,加大小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职中的权重,从而推动全县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

⑵开展学科建设,全县各学校要紧紧抓住本校优势学科总结经验,引领并带动本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⑶继续坚持强弱学校、城乡学校同步并重发展,将教研重心下移,努力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⑴坚持“规范管理、确保安全、提升质量、扩大规模、打造教育高地”的工作思路,对标准化学校进行单独考核,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成绩、学生人数都有较大提升。

⑵在县城东南全面启动洺州小学、幼儿园的新建工程项目,有效缓解县城中小学班容量过大问题,解决群众子女的上学压力。

(六)开展学校安全五项治理活动

继续围绕校园、课堂、食堂、宿舍、校车等五个重点,大力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⑴落实“一岗双责”安全责任追究制,对所包学校全部明确到局长、科长。实行所包学校做到每月一排查、总结,并对学校的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包校局长、科长和相关学校校长一并予以责任追究。

⑵实行学校安全日志制度。注重预防为主,强化隐患排查,抓实整改效果,对学生到校人数、校园活动、校长值班、食堂和宿舍管理等情况,做到每天有记录,项项有签字,责任有落实。

⑶开展学校食堂安全管理达标验收活动,根据《县中小学食堂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要求在2014年新学期开学之前,食堂安全管理各项指标必须全部达标,实现学校食堂安全标准化管理。

⑷严格按照“干净卫生、保证安全、封闭管理、落实责任”的原则,开展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达标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措施,提升文化品位,为学生创造整治、安静、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⑸开展学校周边环境集中大整治。继续按照“政府主管、部门联动、分级排查、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加大对有问题小饭桌、网吧、食品经营摊点、沟渠河塘等的排查治理,优化学校周边发展环境,确保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七)开展“活动、活力、成长、成才”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专室和社团组织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大展览、大比赛”等五项活动,切实促进全县中小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⑴举办县中小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

⑵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的作文比赛;

⑶举办全县中小学生演讲、辩论比赛;

⑷举办第四届全县中小学生合唱节;⑸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太极拳比赛。

第2篇: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近年来,郑州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向高位迈进。首先是2010年启动“班班通”建设工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班班通”工程是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优化和提升。“班班通”系统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高速连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2010年,郑州市投资1.27亿元,完成了一期工程409所中小学、7626个班级的“班班通”设备的安装工作,11月底正式开通启用。自此,郑州市中小学师生告别了“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电子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名师资源进入每一个教学班,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率。2011年,“班班通”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将于年底实现对农村所有中小学班级的全覆盖。其次是启动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道德课堂”理念,在全市积极开展构建道德课堂活动,涌现出了以郑州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课堂,并在全国高效课堂首届博览会上被作为全国九大教学范式之一进行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2010年下半年,郑州市又提出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

2. 省属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倍增是重中之重

2011年1月4日,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将按照城市组团的理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扶持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根据《意见》,未来两年,郑州市将投入21.54亿元,新增4.58万个优质学位,使优质学位总数达到6.1万余个。在1月13日召开的2011年度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被列为该市教育工作“一号工程”。紧接着,1月11日,郑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推进会,成立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指挥部。实行优质教育倍增工程,其实质是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和高质公平。工程将按照存量挖潜、扩能建园、产事并举、借力发展、创新体制、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大力度,科学统筹,精细运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拓展。所谓优质资源,就是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被社会公认的学校,这样的学校目前仅占郑州市教育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根据测算,郑州市区目前共有优质学位15500个,其中优质小学学位6900个,优质初中学位3600个,优质高中学位5000个。按照倍增项目计划安排,到2012年,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将实现45810个学位的增量,其中,高中学位增量6200个,初中增量学位11600个,小学增量学位28010个。按分年度目标,2011年学位增量总数为15435个,其中高中学位增量1350个,初中学位增量4400个,小学学位增量9685个;2012年学位增量总数为30375个,其中高中增量学位4850个,初中增量学位7200个,小学增量学位18325个。倍增项目总投资概算21.54亿元(市财政投资9.41亿元,区财政投资6.27亿元,其他投资5.86亿元)。其中,2011年投资概算10.78亿元(市财政投资6.25亿元,区财政投资3.52亿元,其他投资1.01亿元);2012年投资概算10.76亿元(市财政投资3.17亿元,区财政投资2.74亿元,其他投资4.85亿元)。

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共分为省属学校、市属学校及各区学校项目。其中,省属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是重中之重。按照实施方案,倍增工程整体实施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倍增模式。根据安排,今明两年,对没有改扩建空间的学校,将通过局部调整、初高中分设或新建、购置等途径增加新校区,实现好的学校一校多区办学,均衡合理布局。两年内,郑州17所学校将建新校区。今年,郑州市区好学校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有发展空间的,要通过改扩建或内部挖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今年,17所学校将进行改扩建。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将通过优质学校托管的办法,充分利用相对薄弱学校的校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今年,有16个优质学校托管了弱势学校。另外,对部分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将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为实现倍增工程“增量不降质”的目标,郑州市教育局高标配备优秀师资。其一,强校托管、联合办学项目优秀学校的校长一律兼任被托管、联合学校的校长,并由优质学校向被托管、联合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同时,优质学校向被托管、联合学校增派起始年级优秀中青年骨干任课教师,其中小学4~8名,中学5~10名。其二,郑州市教育局还建立了“校聘” 、“局聘”、“市聘”三级教师储备机制,为选聘优秀教师服务倍增项目学校教学开辟新渠道,新进的优秀教师提前一年到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第二年任教担课,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增量不降质”的目标提供了优质师资的储备保障。其三,采取“以师带徒”、“学校自训”、“系统培训”、“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外出进修” 的方式,对倍增项目学校教师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

【图表说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以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认可的招生热点初中、小学为依托,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推进模式。

3. 倍增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五项保障机制促项目推进和落实

为保障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根据《工作方案》,郑州市教育局建立五项保障机制:

实施指挥部运作模式。成立了倍增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项目组、财务组、组织组、人事组、教学管理组、师资培训组、督导组、民办学校组等18个项目组,分别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设备、干部和教师调配、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民办学校项目发展等,强力推进项目落实。

建立项目推进新机制。项目运作以学校为主、指挥部统筹协调、压茬交叉、易难并重、精心组织、优质高效的原则组织推进和实施。建立“三会两报一紧盯”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例会,根据需要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每周向局长办公会和市委、市政府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向各区和项目学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每一个项目安排专职人员紧盯推进。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对项目的审批立项开辟绿色通道,提高项目推进的时效性。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将倍增工程纳入到各区、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

加大投入,增配人力。除基本建设外,每年增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和教师聘用及交流等。2011年度单列专项资金4000万元对托管、联合办学学校的教学设备进行充实完善、更新提升,率先在项目学校建成班班通优质课、示范课录播系统。为托管、联合办学的学校增派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管理、教学团队,并注重实战效果的运用,把倍增成果作为提拔任用和职称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

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研究出台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优质民办教育壮大力量和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补贴、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等举措,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扶持打造一批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民办学校。

强力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倍增的重点在学位的倍增,难点在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活动,确保质量。在项目学校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师资培训、教学考核”八个统一,推动以内涵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性联合。把托管学校列入市教育局实施的学校优质化工程序列,请全国教育知名专家为学校把脉会诊,边指导,边实践,边提升,用2~3年时间把这些学校打造成优质特色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九大机制和“工作月历”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倍增

为保障计划顺利完成,2011年3月8日,郑州市教育局又公布了详细的工作月历及新的保障措施。这份“工作月历”,以每个月为一个单元,清晰表明当月的工作安排以及相应责任人。按计划,今年8月,2011年度的倍增项目基本能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优质教育的增量。同时,郑州市教育局推出了经费、教学质量、基建项目目标管理、干部、师资、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奖惩、舆论引导、督察等九项保障机制。

【图表说明】在干部、师资和经费保障机制中,省属学校项目由市指挥部与项目学校协商解决,区属学校由各区教育局研究解决。

4. 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各具“特色”

由于郑州市各区教育发展基础、特色不尽相同,在实施倍增工程方面,各区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二七区“六名工程”。二七区把倍增分为“硬倍增”和“软倍增”。“硬倍增”指的是量的倍增,如名校扩建。今年还将加大名校引进力度,引进国内名校1~2所,提升名校档次和水平。在优质教育资源倍增上计划总投资5369万元,预计新增小学一年级优质教育学位30个班、1350人。“软倍增”主要指“质”的倍增,具体做法就是深化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名学生、名区“六名工程”,使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科色科目;二七区还计划重点培养名校长4~6名、分梯次重点培训培养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100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发挥名学生的兴趣特长。

中原区集团化。中原区将通过一校多区、强校托管等多种形式使优质学位倍增,实施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转变。还将推广集团化办学,在以往强校加新校,强校加名校等强校加乡校的模式下,尝试教育集团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管城区植入式办学。管城区提出,采取植入式办学模式,以行政命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与若干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管理、科研、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共同提高。

金水区深化教师交流。金水区将通过全区教师轮岗全力保证教学质量,目前全区共交流教师1102人,其中城乡交流244人,鼓励优秀教师到非热点学校任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现象。在学区管理方面,学区内各校实行热点问题共研、教学资料共享、课堂教学互访、质量分析同步、教师培训协作,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全区教学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第3篇: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生体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青海省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青海省各级学校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促进稳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提倡“阳光体育”,鼓励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但由于青海省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及人文素养等方面限制,学校体育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教育教学质量”仍是学校工作的根本,学校体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体质的发展。学校“豆芽菜”、“小胖墩”增多,学生军训时出现晕倒、运动会时报名不积极甚至有些学校运动会上取消五千米、一万米长跑等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出现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且主要表现在地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化隆、循化两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青海省海东市管辖,化隆县以回族为主,循化县是撒拉族自治县。这两个多民族聚居县,生活着回、汉、藏、撒拉等多个民族。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加上学生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对体育活动不够积极,女生尤甚;学校考核标准的导向,致使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存在许多牵绊,长此以往,导致民族学生体质下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学质量促使下的学校体育有名无实

素质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它包括身体素质、心里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表现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教育。然而,在现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了学校体育工作。在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都是们的调侃是有根据的,因为,在循化和化隆两县甚至青海省的大部分学校,教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只表现在学习和遵守学校校纪校规上,而往往忽略体育特长生,教师对学生只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培养,而不注重体音美的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主科即语、数、外三大科的成绩,体育成绩不在考核之列,体育课或学生体质标准就自然不受重视。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开展的自然就少或者不开不举行,使举办也只是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篮球比赛,大型体育活动较少。其次,两个县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体育比赛的内容和形式较少,即使举办一些体育比赛也只是竞技性的,没有全民健身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没有驱动力,所以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中高考仍然是学校的根本,教学质量仍然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然是考什么教什么,一定意义上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二、师资力量紧缺以及教师敬业精神是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

近几年,青海省招收了几批特岗教师,但大多数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体育教师相对较少。就化隆、循化两地而言,招聘的体育教师大部分分到了初、高中学校,基层学校仍然很紧缺。为此,小学体育课基本是其他教师兼任,教师本身的授课任务已经是满负荷,再兼职体育课,精力、体力上明显不济。因此上体育课也只不过打打篮球,踢踢足球(谁踢得高谁踢的最好),玩玩游戏或放羊式的教学。小学升入初中后连最基本的篮球动作都不会,更谈不上正规的体育教学。为此,初中阶段的初一年级让学生基本掌握“三基”,初二、初三年级才开始进入正规的体育教学。然而,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父母的溺爱,家长的呵护,大部分孩子连最基本的家务活都不干,上学、放学回家要“打的”。出现一点意外事故不仅仅是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参与进来,围攻体育教师和学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特别是在报纸上刊登或者电视报道的个别大学生因体育锻炼或训练而猝死的事故后,体育教师也不敢进行中长跑教学,即使教也象征性的,害怕类似事故的发生。加之,初高中阶段女生发育已基本成熟,因民族风俗习惯以及生理上的原因大部分民族地区女生不喜欢体育运动,如果进行中长跑体育教学,她们会找种种借口和理由不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其次,学校的评优评先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学校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考核教师的标准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上,中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是学校的功臣,评优评先的天平也只能倾斜在中高考科目的教师和班主任身上,其他教师只是中高考指挥棒下的陪衬。为此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对体育教师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使体育教师“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不强,只是机械性的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没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思,使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开展的有形有色,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三、体育场地、器材限制是学生体制下降的主要原因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学校,部分学校体育器材标准已基本达标。但严重的场地限制无法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就循化、化隆两地而言,化隆二中有一块400米标准场地,化隆一中、民中、三中、一小有150—200米田径场,化隆四中、巴燕初级中学、二小没有田径场;循化县体校有一块400米田径场,循化县中学有一块300米田径场、循化高级中学、循化积石小学等学校也基本没有体育场地,更不用说基层学校。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只能围绕教学楼空闲场地进行,中长跑等锻炼学生体能、耐力的教学只是口头讲授,理论性的指导,无法开展正常的中长跑体育锻炼。再者,基层大部分学校的男学生喜欢篮球,特别是循化、化隆两地,篮球已成为传统项目,体育教师篮球水平不高也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其他项目开展的相对就少,但是女学生不喜欢打篮球,田径项目又相对枯燥,不喜欢锻炼,乒乓球等项目活动量相对较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因此,场地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学生体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学生体质下降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多方面的。要改变民族地区学生的体质状况,在中小学阶段不仅要得到制度的保证,还应齐抓共管,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学生正常的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对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督导检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在中小学中大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意识,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力争使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还要落实好,实施好。

(二)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快乐的青春。在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有些校领导认为开展体育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认为学生既要完成繁重的作业,还要进行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怕学生精力不够。其实,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仅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让学生体质增强,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学生单机业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只有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作业堆里、淹没在题海中。减轻课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坚决遏制人为因素的课业负担,杜绝挤占、挪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提高学生体质构建发展平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校主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指导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严禁以各种理由占用活动时间,主管部门要在工作要点中把各学段体育活动开展内容进行安排,并派专人进行跟踪指导。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安排各种体育竞赛,如小学生开展乒乓球比赛,初中开展足球比赛,高中开展篮球比赛,每一年或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体育赛事,如田径运动会,纪念“三八”妇女节、庆祝“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等为主题的环城赛、爬山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第4篇: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 大学英语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36-0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教学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地位,更缺乏英语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及运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尤其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和实操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等。现将我校外语系公共英语教研室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汇报如下:

英语是我校各个专业必修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的一块敲门砖。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不仅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高职公共英语的实践教学改革,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改革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考核、教师能力及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教学内容

针对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在公共英语的教材上做了很大调整。三年制高招的学生统一选用教材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康乃馨出版集团,即德国最大的教育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高职国际英语》。本套教材从高职学生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实际需要出发,紧密围绕行业对高专毕业生的外语技能的要求选材,语料真实、地道,话题适宜、有趣。教材的活动设计巧妙,练习形式丰富,尤为突出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有利于师生操作。

五年制中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最新编写并出版的《新技能英语》(基础教程)。《新技能英语》(基础教程)是供学生在职业教育基础阶段学习时使用的公共基础课英语教材,该教材的首要特色是为用而学,学而能用。尤其在教材中听说与读写环节中,通过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语言输入,相对开放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根据提示和场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实践演练,完成新的交际任务及各项真实的交际活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的总学时为64节,周课时2节,合班上课。面对课堂时间有限、上课人数较多的现实状况,我们公共英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深入专业调研,与学生交流,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在英语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目前英语课堂常用并且反馈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有:

(1)任务教学法,即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2)示范教学法,即通过听录音、对话等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语音的范例;(3)情景教学法,即老师为学生们模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呈现学生们感兴趣的单元主体,组织学生们在情景中不断地反复操练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除了高效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实践教学,我们教研室各位老师深入思考,认真研讨,充分准备,现就利用课外时间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制订的英语实践教学的各项计划列举如下:

1.活动名称:英语演讲模仿秀

参与对象:大一、大二(三年制学前及其他各专业)

结合学生第一个学期(或大一时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和对他们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中的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学习兴趣,拟举办一场英语演讲模仿秀,借此激励学生、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同时我们将会为学生推荐一些可以获取准备材料的网站和软件,例如,TED论坛和英语趣配音。这些都是他们练习英语听和说的优质网络资源。不同于以往开展的英语演讲比赛,本次活动重点强调模仿。听和说是相互促进的,模仿地道的英语演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此项比赛也能为参加外教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拔和培养后备力量。

2.活动名称:英语词汇大比拼

参与对象:一、二年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及各方向班)

五年制低年级的学前专业学生英语程度已具有初中毕业平均水平,但还属于外语的中等基础阶段。按照普职互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理念,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现有基础和发展性需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为了巩固基础词汇、扩充高频词汇,扎实低年级学生英语基本功,计划针对一年级全体同学举行一次英语词汇比赛。

3.活动名称:英语诗歌诵读比赛

参与对象:二、三年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及各方向班)

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经过一至两年的中职英语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使用技能,通过话题讨论和主体阅读,学生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外国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举办一场英语诗歌诵读比赛,以此更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更好培养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兴趣。

4.活动名称:英语故事/儿歌比赛

参与对象:四年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及各方向班)

四年级学生在校学习还有最后一个学年,他们中大多数同学将要走向顶岗实习岗位,还有部分同学参加5+2的专升本的选拔及学习。这时有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不错,已经通过了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考试,积极准备A级考试的口语考试。为了帮助毕业班同学增加就业筹码,更是为他们毕业前提供再次展示双语技能的大好机会,特针对学前专业和音乐表演的同学,分别举行英语讲故事、英语唱儿歌的比赛。

5.活动名称: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系列讲座

参加对象:备考A级的在校生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的全国范围的英语测试。本门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日常和涉外交际的能力,旨在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向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方向进行改革。我校为提高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标准,自2011年开始启动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的报名及考场组织工作。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大学英语课程随之调整,在仅有的周课时2节、开设两学期的困难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过关率及优秀率,充分实现“课证融合”,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讲是极具挑战的考验。经教研室多次研讨,一致认为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关于考级的系列讲座。讲座包含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说明、答题技巧、分类辅导等实用内容。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结果也是检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6.社团活动:BLOUT英语社

参加对象:全校热爱英语的同学

为了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爱好,提升英语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提高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我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学生会在公共英语教研室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成立了第一届英语社即BlOUT英语社。该社将在工作中时刻贯穿“一起学英语,一起成长”的理念以及“Blurt Out Your English”的口号,丰富同学们的英语文化生活,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并及时协助同学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和接触社会中所遇到的英语相关问题。无论是BlOUT英语社常规开展的疯狂英语角、英语PARTY、英语游戏等活动,还是英语配音、英语辩论、英语剧等比赛,我们教研室都会安排老师进行实时指导、参与评价、反馈总结等工作,以此积累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

三、学生考核与评价

根据学生学制与年级的不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制基本分为两种类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60%);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考核(30%)+期末考核(40%)。前者适用没有设置统一进行期中考核的班级,而后者则适用有期中试卷考核的班级。无论哪种考核机制,平时成绩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共英语的平时考核由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活动参与、考级获奖等部分组成。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微调,但平时评价都会围绕英语语言实践应用的表现,即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体现。

四、教师能力提升

外语系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翻译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本年度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功底好、事业心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问深造,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高职比例和高学历比例。公共英语教研室已有骨干青年教师成功申请本年度的境外研修计划。同时在学校大力支持、鼓励外出培训的大好时机下,教研室老师正准备积极报名参加各项国培省培计划。

五、教学条件改善

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微课利用率,适时发挥外语系双语实训室作用。我校外语系公共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研讨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即时性和规律性问题,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为重心,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今后努力为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探索出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通州区委、区政府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实施“打造教育强区”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区教育实现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以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的实施为抓手,促进硬件条件均衡

通过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以及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严格落实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完成了薄弱校改造。制订实施《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8所,增加学位16000余个。制定《通州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3-2020年)》,2014年,新建贡院小学、马驹桥镇金桥小学、永乐店中学、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并投入使用;2015年,梨园中学、大杜社中学改扩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2016年,新建运河中学南校区,改扩建第一实验小学并投入使用。

加大投入,强化“城乡一体”建设,向农村学校倾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史家小学通州分校、育才学校通州分校、潞河中学附属学校、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4所学校列入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当年投入使用。近三年来,通州区提升办学条件资金总投入72866万元,其中,设备购置投入资金42256万元,维修改造工程投入资金30710万元。

通过新建园,接收配套园,改扩建村办园等措施增加幼儿园数量。2015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计划,重点提高普惠园数量,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探索多元办园体制。2016年,通州区一级一类园达到14所,一级二类园达到10所。

积极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专项计划,利用现存教育资源,推进名校到通州办校区。利用原通州师范学校校园建设首师大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利用通州第三中学校园建设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利用潞州中学校园建设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北京第二中W通州分校变为北京二中(通州校区),4所学校于2016年4月27日正式挂牌,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2016年实现初高中招生。把普通中学办成优质资源的通州校区,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教育质量,很快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促进师资力量均衡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和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明显缩小了城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通过接收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公开招聘、返聘优秀退休教师四种方式补充师资,保证师资配备。通过研修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通过交流轮岗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

坚持“研修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围绕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新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等重点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化发展中整合力量,逐渐探索出“课堂、课题、课程”与“教研、科研、考研”相结合的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知行研修”模式,并在北京市进行经验介绍和推广。

坚持“高端引领”,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建立完善教育系统优秀人才考核管理机制,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评选活动,骨干教师做到了中小学全覆盖。建立2个名校长工作室,培养优秀青年校长团队。实施通州区“名师培养工程”,建立23个名师工作室。与北京教科院合作开展“通州教育高端引领培养工程”,建立 11个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室。通州区现有特级教师26名,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46名。

扎实推进教师轮岗交流活动。研究制定了学年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教师交流主要采取全职支教、送教下乡和“校对校”交流三种方式。2015年,参与交流轮岗教师114人,涉及41个单位。落实通州区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送教工作,现有172名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及北京市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送教活动。

以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线,促进内涵发展

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运河文化为主要内容,从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校园环境、三结合教育等不同角度挖掘教育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学启蒙教育。2015年,在总结通州区传统文化教育20年实践的基础上,组织一线优秀德育干部、教师出版了《十德树人――通州区小学中华美德教育读本》,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新的成果,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着力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高效课堂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等工作,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学校管理、重视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业成绩、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落实课外一小时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助力通州教育水平提升。2014年,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教育文化战略合作协议,以贡院小学等为基地开展品牌学校项目,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通州教育培训基地。2015年,与首都师范大学签署区域教育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合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2016年,在总结北京教科院通州第一实验小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与北京教科院签署协议,在加强教科研引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合作办学以及深化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巩固深化合作。

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促进教育公平

2015-2016学年度,通州区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学生有39025人(总数为79263人),占49.2%。小学一年级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为3688人(总数为9713人),占38.0%,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有3651人;2015年为4729人(总数为10644人),占44.4%,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有4683人;2016年为5089人(总数为11130人),占45.7%,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有5062人。

认真落实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政策。每年4月份下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实施意见,明确入学要求和流程,保证符合要求的学生入学就读。提高公办学校的接受能力。一是扩大公立学校的教育设施规模。二是适时调整部分学校的办学层次。三是增加公办学校的招生计划。公用经费按实际在校学生核发,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用经费标准与本市学生标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