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在对学校、教师、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四大项校本课程

“12331”必修校本课程。每天1个大课间,学生人手一绳一毽;每天20分钟的硬笔书法练习;每节语文课3分钟的古诗诵读;每节数学课3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10分钟的英语歌曲欣赏。

应知应会校本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5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经过学科教研组的提炼,形成《应知应会》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资源库,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41620”选修校本课程。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开设6大类20门选修课程,打造书法、绘画、篆刻、花样绳毽、声乐、舞蹈等精品课程,成立学生社团。

特色化校本课程。每年9月份在4至6年级学生中开展军训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年12月份组织古诗词诵读比赛,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坚持常年进行踢踏舞和校园舞的培训。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断思考与改进以下问题。

问题一:校本课程如何做到因需开设?在走班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一,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尽可能地满足其特殊需要与兴趣”。为此,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的研发门类。

第二,针对学校教师实际,确定校本课程。通过对学生需求调查,开设了书法、国画、篆刻、绳毽、声乐、舞蹈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简笔画、足球、乒乓球等校本课程,因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我们采取学区内调剂(跨校兼课)、外聘教师等措施来解决师资问题。

第三,每学期初召开校本课程介绍会。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针对精品校本课程进行现场展示(书法、篆刻、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国画等);二是对其他校本课程采取教师推介、发放课程内容简介等形式进行介绍,让全校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情况,根据自身的喜爱及需求进行选择。

第四,“自主选择”和教师、家长指导与学校统一调控相结合。每学期初将《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发放到各班,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在选课时征求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意见,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在上课一个月以后,我们还允许其做二次调整。

第五,全员参与,保证秩序。精心编制临时教学班学生名册、课表,明确各课程的教室与上课地点,每班下发一份上课地点示意图;配备两名配班教师,负责协助任课教师组织管理学生;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的特点,在一、二年级范围内单独走班,上课地点尽量集中。

问题二:必修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

第一,合理安排必修课课时。我校的必修课为花样跳绳、花样踢毽、硬笔书法,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花样跳绳、花样踢毽两门必修的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天下午35分钟的大课间时间;每天20分钟硬笔书法课时间,与语文课、写字课整合。

第二,长短课程、长短课时的安排。针对学生们的兴趣需求,在低年级进行了短时课程的尝试。如简笔画校本课程安排课时为5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中高年级进行了长课时课程安排,如书法、绳键,坚持每天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问题三:如何构建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

第一,制定相关管理评价制度。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校本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教师奖励制度等,尤其加强了监控评价的力度,把校本课程的学习作为个性发展内容纳入学生评价手册中,把校本课程的教学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把校本课程的管理纳入学区对各校的整体评价之中。

第2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92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理解学校的特色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树立“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思想,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把校本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和谐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同时,在抓好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探索各学科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不仅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现代化、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那么,该如何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呢?

一、凝练办学理念,构建理想发展愿景

贵溪市实验中学,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喷泉、雕塑、景观石错落有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多年的文化积淀,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与管理模式,学校始终秉承“创一流名校,育世纪英才”的办学目标,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现发展为在校生5000余人、专职教师300多人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高中新课改实验样本校”“江西省教研先进学校”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学校思想的一个精神内核。办学理念需要与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相适应,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策略、办学思路与发展途径。几年来,我们总结了学校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审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基石,在国家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在米校长的带领下,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了“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通过“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育人模式,以“培养智能型、复合型、抗挫型、创造型人才”为目标,让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这里积累,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多彩的个性在这里彰显,理想的人生在这里起航,以阳光、自信的心态和谐共进,翱翔未来。

二、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理想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不但能激起教师教科研的热情,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增强其对课改的期待和热情。我校立足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创设特色办学条件,制定特色管理制度,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管理、师生多元化评价机制方面,也彰显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创设特色办学条件

学校在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我校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兴建了跆拳道馆、舞蹈房、乒乓球馆、图书馆、塑胶篮球场、健身房、科技馆、电视台、天文台、校史陈列室、教师书吧等设施。现有电脑教室5间,语音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4间,开通无线宽带网,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4个,基本满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高达92%。有300米田径运动场,4个塑胶篮球场,4个水泥篮球场,2个排球场,30张室内室外乒乓球桌,4个羽毛球场。有音乐、舞蹈、体操、美术等专用教室,有多功能阶梯教室。我校投入上百万元建设了通用技术机械操作车间,购置了数控机床4台、普通机床14台、刨床1台、钻床1台等通用技术设备。

(二)形成特色管理制度

完善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我校先后出台并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自2008年以来,学校初步构建了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具有贵溪市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一是贴近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如《学生行为礼仪》;二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贵溪少数民族―畲族风情》《贵溪革命人物赏析》《腾飞的贵溪》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的校本课程;三是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质提高的,如《跆拳道》《唐诗宋词鉴赏》《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物理走向生活》《服装设计》等校本课程。

(四)彰显特色课程管理

1.选课与分班。教师在开课之前,填写《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和《课程介绍》并上交到教导处。教务处将申报表汇总成校本课程选修模块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志愿及人数制定《校本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课程中来,每学期我校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根据教师的上课时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一定比例的加分。

2.课程开设。根据学校情况,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我们分11个模块让学生选择,每个模块由3个不同的校本课程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固定的校本课程《学生行为礼仪》课,根据学生选报志愿确定各模块上课人数,并编排校本课程上课安排表,学生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第八节课到指定的教室走班上课。

3.授课要求。学校要求校本课程上课教师做到精心备课、认真组织、严格课堂管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革教法,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真正体现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系统性、实践性,使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规范,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快地培养起学生在课程上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能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改带来的选课变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课改充满更高的期待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建立特色评价机制

1.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同时,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

三、落实校本课程,收获特色快乐体验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上课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组织、严格管理,使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规范,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宽,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较快地培养起学生在课程上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能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改带来的选课变化,体验到了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对课改充满着更高的期待和热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斯宾浩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一个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从事校本开发的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成为研究者和专家型教师的意识,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围,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地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型教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激起了教师教科研的热情,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了办学质量

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意识,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近几年,我校不论是在文化成绩还是在常规管理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每年高考以比较优异的实绩续写了实验中学历史上的新辉煌。尤其是理科班的张文林同学,他当年的中考成绩仅上我校录取线,却在2012年高考中取得了563分的优异成绩,超出了547分的理科重点线,赢得了社会、家长及同学的广泛赞誉。不仅如此,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全国、省、市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连续几年进入鹰潭市先进行列,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四)创建了品牌特色

只有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学校特色,才能使学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校在全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然后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鹰潭市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0年我校作为鹰潭市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江西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校本课程先进经验研讨会”,作专题经验介绍,所开发的校本教材《贵溪少数民族――畲族风情》荣获优秀校本教材(校本精品课程)评比省级一等奖。这些活动,不仅证明了我校校本课程活动方向的正确性,也增强了我校的影响力,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是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环境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一系列研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合力攻关,吸收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学校的课程开发不断向纵深迈进,真正实现学校跨越式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学校发展;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16-04

一、调研背景

2010年4月,为全面了解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找到我省高中教育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策略与思路,河北省教科所高中课改工作小组结合国家哲社一般课题“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省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问卷调查并撰写、发表了系列研究报告。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也是调要内容之一。两年过去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如何?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如何?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否适合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连续跟踪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真实情况,2012年春季,又在全省范围内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能全面反映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客观现实,获得比较真实可靠的材料,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仍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范围包括全省11市,每市选取10所省、市示范性高中、城市普通高中及农村普通高中,回收问卷1314份,有效问卷1314份。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在第二次问卷中,增加了对学校规模的调研。现有各年级轨制,5轨以下5.56% ,5~10轨17.81%,10~20轨44.67%,20轨以上31.51%;

(注:比例累计大于或小于100%,是因为有重复选择或漏选,以下同)

2.教师基本情况

3.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

4.教师与外界交流情况

(二)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调研的主要结果

在第一次问卷中,我们侧重设置了关于校本课程表层的一些问题,诸如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主要内容、开况、评价方式等。第二次问卷我们着力设置了一些校本课程内涵的问题,目的是了解高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知程度,调研发现:

1.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

在所有问卷中,有75.42%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15.53%的认为是使用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所上的课程,5.25%认为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4.72%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

2.对开发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

有62.3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19.33%的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19.03%的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1.37%的认为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在第一次问卷中,教师对校本课程仅限于有着良好的开设愿望等表层的认识上。以上问题的调研结果表明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努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念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家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新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在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

3.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认识

有86.99%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具有特色性,有4.19%的认为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才有特色,有8.8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4.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方面

有81.43%的教师认为需要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13.62%的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是重要条件,有4.41%的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很重要,有2.28%的认为学校应该有良好的声誉。

5.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47.41%的教师认为必须有确定的名称、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有31.89%的认为需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19.94%的认为需要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13.85%的认为需要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

6.好的校本课程的认可度

有59.82%的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受学生的欢迎,有31.43%的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11.19%的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7%的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看作是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而彰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了解到校本课程所具备的外部条件及内部机制,思考并酝酿着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这些都说明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师已逐步领悟到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体现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7.所在学校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校本课程

8.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44.0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30.97%的认为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有18.72%认为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14.76%认为注重了学校的历史传统。

9.所在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工作

有63.55%的认为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及课程展示,22.37%的认为学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7.84%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部门,有7.76%的认为学校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在第一次的调查中,有80.08%的学校仅提供了相关的校本课程理论培训及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10.所在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方式

有46.96%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有29.98%的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22.22%征求了学生的意见,2.74%的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1.所在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采取的评价措施

有57.76%的学校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课程进行评价,17.66%的组织教科研机构、高校等专家进行评价,14.31 % 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有11.19%表示不清楚。

1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有47.11%的表示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有31.2%的认为缺乏经费及相关的资料,21.23 %的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56%的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在第一次的调查中,因为课时不够的占43.71%。因为教师没有精力完成的占37.46%,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的占18.83%。

13.目前是否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

有52.36%的教师表示有能力,有25.8%的表示没有能力,不清楚的占21.39%。

调查发现,经过努力,有60%的学校能够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有近20%的学校尝试开设校本课程,相比上一年提高了30%;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几乎都体现出地方化、多样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本学校的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部门,有相应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及课程展示等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教案及相关资料、说课评课、征求学生意见、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教学精力有限、课时安排紧张、教学硬件不足,缺乏校本课程的专业提升等困难。其中还有近五成的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也导致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质量、实施程度在浅层次、学科化、趋同性徘徊,这说明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虽然提升了,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校本课程意识,促进课程走向民主

从这两次问卷的整体情况看,涉及到的学校规模、类型基本一致,参与问卷的教师基本情况也大体相似,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及对外交流信息、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是新课改带来的喜人变化。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对校本课程内涵有较高的认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改变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最终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但仍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因此,对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学校虽然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但课程开发的功利性过强,为了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要求,简单照搬他校的课程,套用他校的经验,而不是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但在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只是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角度考虑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致使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科类拓展为主,开发课程单一;一些教师表现出课程参与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作用十分有限。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应该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攻坚工作。课程开发能力既包括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也包括教师编制校本课程的能力。目前,教师的课程工具意识很强,他们认为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教学才是课程的核心。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多样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社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程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又不是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它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的实践来了解校本课程,并在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意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增加学校发展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参与,促进课程走向民主。

(二)确立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彰显学校特色

在高中阶段,创办特色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学校的内涵和文化品性应该是其灵魂和核心。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探索个性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

在很多高中对特色、多样化还无从下手甚至充满质疑时,河北省宣化一中的特色课程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如通用技术课程与当地企业联合开设,通过常态化的实践学习,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实施校本课程常态化、开展校本课程开放日活动、实行校本课走班制等尝试。薛桂凤老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创新实验》中《利用粉笔改进五则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一课,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化学实验创新比赛荣获一等奖;心理主题活动、书法、地域文化概览、走进名著、诗歌中的地理知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式学习、数码摄影技巧等校本课程都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目前已经印刷成册并已投入校本课程开放日活动的试验校本教材27种,有5种校本教材已经公开出版。一个个鲜活的主题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更激发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使学校摆脱了“千校一面”的窘境。

一位校长说过“教师教的改变和学生学的改变是特色高中转型的关键点。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反过来再看高考,不过是一件简单的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课程的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各级教研机构要切实研究校本课程,加强引领,采取先推进后规范或分步推进的方式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工作性质决定了各级教研人员既对基层学校和教师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但长久以来,教研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帮助教师如何教学,并没有真正关注课程。调研发现,我省一些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很强的积极性,并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如石家庄一中的《校园文化教育》《热土风流》《体悟生命》,邯郸春光中学的《峰峰乡土文化》,保定三中的《历史上的女数学家》《宝石鉴定》《文字溯源》,衡水中学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有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科技探究类、学科知识拓展类、生活技能类、传统文化类、生命教育类等8大类95门课程,如《大学专业与职业介绍》《走近衡水湖》等等。各级教研机构的教研人员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和把握校本课程的内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明确省、市、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不同职责;同时加强对当地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支持和引导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可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分层推进,同时组织校际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再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确定共性问题,提出管理意见,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各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教育公平。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的督导检查,促进校本课程的落实

通过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可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零散走向整体,从个别经验走向系统规范。建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如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议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评比制度、校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等。

第4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教师追求完美人生搭建成功的舞台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施者。我们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发挥社区优势,深入挖掘教师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继确立和开设了书法、手风琴、快板书、版画、武术、击剑、射箭等特色校本课程。

为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管理制度是教师追求完美人生的有力保障,完善的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

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学校组织教师赴开发校本课程较早的先进省、市学校考察学习,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增强了课程开发的能力。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集体研究中鼓励老师们提出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在长期的团体合作中不断认识、反思、交流,激发了团体智慧,真正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校本研究的氛围,学校教师群体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教师才艺展示、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心理辅导等活动,激发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教师的心灵,充实了教师的智慧,提升了教师的人格,为教师追求完美人生搭建成功的舞台。

二、挖掘校本课程内涵,为学生走向完美人生架设多彩的桥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需要和满足为前提。重视人才质量及个性的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项教育的改革,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走向完美人生架设了多彩的桥梁。

1.翰墨飘香,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力

书法是我国艺术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能使他们把汉字书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他们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树立弘扬民族艺术的理想。例如在书法教学中有“书无百日之功”的说法,但是要使小学生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正楷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克服学生中出现的书法练习的“高原”现象,消除学生产生的厌倦情绪,尚东和主任带领全体语文教师利用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激励学生。此外,还通过组织学生们外出欣赏书画展览、请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等多种方法克服“高原期”带来的影响。在书法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字的笔划、结构和章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丹青怡人,发展了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走进“筱之画室”,你会被室内琳琅满目的版画作品深深吸引着。王筱之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版画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在情感体验中和追求个性发展空间。

例如在版画教学中,王筱之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学生的个性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六年级的李月月同学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人们常常不以为然的现象,把它们当做自己版画制作的素材。比如,她发现许多学生涮完拖把后,总是扛在肩上上楼,污水不仅溅湿了衣服,而且也弄脏了墙壁。她就把这种现象画下来,制成版画。受此启发,王筱之老师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对照《小学生一日常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将学校中的不良现象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版画作为很好的教育素材,张贴在教学楼的楼道里,用来促进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琴声悠悠,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

手风琴课程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我校课堂进行实验教学,至今五年有余。在刘玉和刘岩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校乐队先后有近百人达到了国家手风琴五级以上标准。学校目前有80人的手风琴乐队。通过演奏音乐作品,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童年。

4.武魂飞扬,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精神

穆国强老师创编的以“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武术操,已成为我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每天的练习,在增强了体质的同时,体验到武术带给他们的快乐。

5.板声阵阵,增强了孩子们的韵律感,激发了孩子们的爱情情怀

快板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此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快板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演奏快板的能力,而且领略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从中油然而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李宝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打板,学说词,到自己编词;从说群口快板到说单口快板,形成了人人都会打快板,人人都能上舞台的可喜效果。小小快板,打出了民族自豪感,传递着和谐社会的新气象。

三、拓展校本课程外延,为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创造幸福乐园

学校以校本课程为核心,积极拓展校本课程外延,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融合,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小天地。庄重美观的德育长廊陶冶了学生的品格,丰富多彩的科技长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举办“校本课程开放月”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校领导和家长真情对话,共寻教育良方。开展“迎国庆书画展”“书签设计大赛”“快板新童谣说唱大赛”“庆元旦才艺展示”“小武士擂台赛”“我健康、我快乐武术操展示”等有声有色的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外延,塑造了学生的品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幸福乐园。

四、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让师生在追求完美人生的过程中走向卓越

几年来,学校通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学校办学水平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积累的,它需要校长带领师生员工有意识地去建设。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还刚刚起步,如何使我校的校园文化走向卓越,我们还需探索。

第5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体育校本课程;矛盾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81-03

Thinking of sportsbased curriculum

JI Xiaojing1,WANG jian1,HUANG Haohao1,WANG Wei2,JIA Ping1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Jiangs u 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 14000,Jiangsu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b ou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sportsbased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principl 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rough the reunderst anding of the concept. It also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 n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oncept of schoolbase curriculum; sportbased curriculum; contradictions and suggestions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即集权制“国家课程”,又称“国家统一 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具有强制性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脱节现象。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 形态。校本课程是我国国家管理体制变革的产物,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共同形成 了我国 “三级课程管理”的全新格局,以实现课程管理中权力与责任的重新配置。其旨意 在于赋予学校应有的教育权力, 组建课程管理的民主共同体,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师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回归。所以,校本课程不 是静止的、一经开发就一劳永逸的成果,而是不断生成的,始终保持着对话的不断展开,从 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就是一种变革。

1 校本课程

世界教育领域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源于对50和 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校本课程”,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 ,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 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校本课程理论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 念和一个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1.1 校本课程定义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 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 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 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的课程发展过 程与结果。

1.2 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再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说它是理论问题,是指校本课程 开发并不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特别技术,它有着超出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忽略这些理念或 假定往往会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失去意义;说它是实践问题,是指校本课程开发是一 种“落实”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知识是境域化的,是从缜密的实践中得到的,也是师生共同 构建的。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理念和观点来自实践的总结,反过来,理清理念与观点则可使 实践方向正确,少走弯路。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观点,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精辟的论述,但这些论述有不少 是即时性的,缺乏一致的逻辑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一书中,将校本课程开 发理念归纳为知识再概念化的理念;草根式民主的理念;文化回归理念;学校重构理念;给 教师赋权增能的理念;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的理念6个方面。从理论上的革新落实 到具体的各个学校教育现场,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继承、归纳和反思 ,而这种变革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了地方与国家课程差异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理 念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是对以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 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理论基石与指路灯。

2 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及实施中的矛盾

校本课程是国家宏观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课程的必要且重要补充。我国幅员 辽阔,南北东西地理及

投稿日期:2009-11-17

作者简介:季晓静,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气候差异显著,如果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那势必不能满足不同 省市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 成部分,体育主要是由身体练习的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及特殊性,加上它对场地器材及天 气气候等环境的依赖等,因此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就显得更为迫切。

体育校本课程定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为达成学校体育目的 或解决学校体育问题,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体育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 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一个持续和动 态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体育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分支,其开发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在各 级学校生源的不断增加,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 够、体育教师紧缺等现象,这些方面在高校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 设施与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现代学生个性十足,追求新奇与冒险,传 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激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与内容重复使得学生 和老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提不上去。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如此多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校想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解决以上 问题,这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得到了国家的确 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如“素质教育”一样,成 为基础教育的响亮口号。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依然是个新生事物,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的分析,我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并对现实操作与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若干问题指出实际操作与贯彻原则之间的矛盾。

2.1 科学决策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政主体是学校,即学校享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 任。根据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安排,学校课程以国家为主,国家、地方和学校 分别享有不同层面的课程开发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 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一套细致的开发计划并重新构建体育课程实施的原有机构如教导处 、教研组、备课组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 充分审视自身学校的特点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才是体育校本课程所需要的。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科学决策与完善的理论准备是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

矛盾与建议:虽然国家课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的地域性,但国家课程有容易集中各 方面人员和力量,拥有专业的课程编制人员,保证学术质量的优势。校本课程给了地方一定 的自主性,但不是盲目的。国家鼓励地方开发校本课程,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 程过程中却摒弃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味追求响应教育改革的表面现象,在国家号召下的校 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根本的教育宗旨。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知半解,出现了 匆匆开发,草草收场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层面出现“教材编写热”,国家赋予的这种权利 是为了更好的为校本课程服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其特殊性,不同的学校适合不同的开 发内容,而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过早的编写教材只能束缚开发者的 思想,而教材本身也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在课程开发完善之前盲目编写教材只能造成资源 的浪费。

2.2 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地域性这一原则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国家课程虽能 保证学校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好地把握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需求,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 同使得很难在同一课程纲要下在体育课程目标上达到同一水平。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保证 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学校的特 点和环境资源,引入合适的校本课程内容,如现在比较流行的轮滑运动,沿江地区可开展划 龙舟运动,少数民族可以将民族特有的舞蹈与游戏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中来,在保证达到课 程目标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势。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充分重视了各地区、各校的差异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千校一貌,千生一面” 的弊端,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带动了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开 展。

矛盾与建议:从我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来,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广州等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随着现在国家对校本课程的倡导,校本课程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学校也 想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学校现存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方面成功的例子 已 有不少,造成了一些学校的盲目学习,将别人的开发模式运用到自己身上,忽视了体育校本 课程开发的地域性原则。比如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高校中开展了定向运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比较发达城市的某些高校也要将定向运动作为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的话可能就会困难重重,效果不好甚至产生消极影响。这其中涉及了地方资源问题:城 市较小,高校校区多且都紧密相连,校园面积大环境优美,周围公园河流多,为小范围开展 定向运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源;一般发达城市面积较大,现代建筑物多且密,人流车流 量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定向运动的开展。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样的内 容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而定,可以借鉴学习开展成功的学校的经验,但不能盲目跟随开发 一样的模式,“依葫芦画瓢”、“拿来主义”这样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很注重学校自己资源的开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比如充分开发学 校的自然资源与教师资源等,这些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因素,但对一些无形资源如 当地的人文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人士的参与。想要开发 出一个符合当地特色和需要的成功课程,就不能闭关不出,要多与其他的学校交流经验,毕 竟一个学校的师资、经验有限,集思广益,通过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可以使得对 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校本课程认识更加深刻,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可能使得开发出来的 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教育者的质疑,或开发出来的课程没有可发展性,不能被普及 推广。

2.3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能更好的贯彻国家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育 课的学习过程中能获得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和体育技能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健 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体育课程由“育体”向“育人”的转变,给体育课程的构建提 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沿袭了很多年,学生对之很难提起兴趣,体育课 上表现不积极,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 。这些现象都严重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虽然体育校本课程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 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课程的最终目的是 让学生在体育校本课程中更好的获得体育学习的效果,实现“健康”这一宗旨。背弃了这一 宗旨的体育校本课程将失去任何意义。

矛盾与建议: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几条原则和标准就能说的清楚 ,在国家鼓励校本课程的洪潮中,一些学校盲目追求自身学校资源的利用,在缺少场地和器 材的情况下,“放羊式”教学成了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学生多喜欢呆 在一起聊天,看书,甚至回教室睡觉,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意义。学校在体育课实施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如何在学校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贯彻健康第一的宗旨是体育校 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曲解体育校本课程意义的“放羊式”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现象 ,选择合理的开发内容;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解决体育课上遇到的这些问题, 让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真正体育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2.4 满足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性的原则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大学生们参加运动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 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校本课 程开发也是和这一新的时代潮流相吻合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其 发展的可能性来开发不同的课程,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由于人的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 同,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矛盾与建议: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学生、社会人士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开发一 个好的能被学生接受的体育校本课程,就不能忽略学生这一重要因素。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过程中出现学校、教师注重自身学校特色和资源,忽视学生需求的状况,虽然课程开发 解决了校现存的一些问题,但课程的开发满足不了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反而使得 教学质量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在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与 学生多交流,给予学生参与课程选择和安排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课程必须 面向所有学生,其范围相当广泛,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己有的经验组织学习 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追求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忽略了体育 课程应达到的目标。这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时代,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其对新潮运动 如“滑板”、“轮滑”等的渴望,但体育课程有自己既定的目标和需达到的标准,不能为了 一味满足学生兴趣就摒弃了一些传统体育内容如体操、体育基本技能走、跑、跳、投的学习 。

2.5 赋予教师参与制定和实施课程权利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 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课程标准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 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 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最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体 育校本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大一统的体系,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制度观;教育是一种造 就人的事业,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体育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增进健康,强身 健体,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师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挥;教 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 者和评价者。

矛盾和建议: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在参与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不愿转变角色;教师拒绝合作,不愿改 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教师不愿为体本课程开发付出大量的精力;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 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教师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认识;体育教师本身素养的缺失 ;传统教育体制下形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教 师对管理形不适应;学校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的缺乏;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 所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应对做好教师工作,加强校本培训;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提 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 践;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是体育教师有效地参与校 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本前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注重寻求校内外支持,与校内 外各方加强合作;形成民主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 开发积极性。

3 结 语

校本课程开发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既给我国教育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机遇,也使 得我们在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概念和理论的成功与否不是纸上谈 兵,只有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完善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 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体育教 学现存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许多地方层次的学校在体育校本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借鉴开发成功学校的经验,也要充分深刻的认识开 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认清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在保证基本理论基石坚实的基础上,用开 发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勒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

[2] 王杰峰,姜军.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实与挑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8.

[3] 霍俊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

[4] 孙冬青.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9.

第6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课程资源管理的职责

在我国传统的课程体制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拨付的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层面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的研究仅限于强调建立制度或将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对如何实施管理并未提出具体建议。

事实上,从学校和教师的权限来看,他们很难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资源,并不隶属于教育系统。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必然需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此外,同一地区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需要进行资源利用的校际间协调,这同样是学校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定位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根据课程资源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还是先设置课程框架后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但目前由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刚刚建立,所以根据本地区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课程开发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组织力量对本区域内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并建立地区课程资源库。其主要职责包括:

1. 组建课程资源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门头沟区教委逐步建立健全了课程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成立了由教委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课程管理工作组”,负责确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2. 确定课程资源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1)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门头沟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是我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从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性质及课程开发的进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制定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关于教育基地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门头沟区教育基地地方课程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手册”等。

这些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的开发目标、课程结构的设置、课堂内容的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为我区在现阶段地方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3)制定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门头沟区普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申报、审议制度”等。这些文件对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实施以及学校开发方案的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标准。

3. 定期开展区域内课程资源的调研

定期组织对教育系统内部的课程资源的调研,了解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构成、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现状等。对教育系统外部的资源可以委托相关部门协助调查,或根据需要直接调取其他部门的调查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

4. 开发区域内具有特色、可以共享的课程资源

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或传统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明确课程设置目的的前提下,选择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我区在设置地方课程时,紧紧围绕我区原有的四个教育基地展开,在了解基地现有资源的教育特质的基础上,对四个基地的教育功能做了初步定位,之后对基地进行了改建,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并指导基地制定课程方案。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课程开发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和鼓励学校选择符合学校自身特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比如: 我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种养”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区教委指导学校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需求评估、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框架和门类、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落实其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

1. 提供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

为课程建设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应当是最能体现一定时期教育需要的那些资源。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避免课程资源选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建立课程资源良性开发机制

(1)进行课程资源需求调研

要了解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实现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2)保障资源开发所需条件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人员、资金、设备和信息。

第7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一、现状分析

1.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与浙江其他地区时间基本同步

浙江是自2006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笔者在对浙江主要高校2009级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杭州、宁波等地区的高中学校,和青田中学一样,都是在2006年开设校本课程,从这一点上说,青田中学开始校本课程的时间与浙江教育发达地区是基本同步的。

2.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在高中阶段率先引入学分制

面对现代教育个性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要积极试行学分制。青田中学于2006年提出了学分制的构想,《浙江省青田县中学学分管理制度方案》第五点第7条明确规定:选修II至少6学分,其中地方课程的通用部分2学分,专题部分1学分,学校课程至少3学分。

3.清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自2006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青田中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当年的学生参与率来看,除高职、高专班外,全校12个班级的近500名学生中有超过300名参与了各种形式的走读班、选修班,特别是一班和四班,其学生的参与率都在90%以上。而根据对青田中学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参与校本课程持喜欢的态度,且参与意愿较高。

4.学生对地理校本课程的效果不甚满意

实际调研中发现,学生对校本信息的满意度并不高,在认为“从校本选修课的学习中学到别的方面的知识”非常多的仅占13.69%,而超过6层以上的学生对该项问题不甚明确或者明确表示没有。在认为“校本选修课学习的内容涉及的知识更贴近实际”的选项中也只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有所收获。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包括青田中学在内的全省高中积极开展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效果不十分理想。

二、对策和建议

1.正确认识校本课程教育,明确校本课程目标

开展校本课程教育,首先,要规范地理教师及学生对地理校本课程的认识,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其次,指引教师对校本课程教育有深入理解。认识到地理校本课程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地理校本课程领域学术研究

当前高中普遍缺乏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充足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优秀教师。因此,可以开展关于校本课程教育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活动,来加强师资的授课能力。其次,高中还可从校外各界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授课理论水平的课程开发导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开发领域的学术研究。

3.探索地理校本课程模式,构建校本课程特色体系

就青田中学地理校本课程而言,可以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实施不同模块内容的教学,以体验知识、发现探索的方式进行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以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以案例教学法进行互动式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以现代媒体结合讨论式教学进行现代生物技术校本课程内容的教学。

4.加强与外校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地理校本课程是将地理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学生乡土知识、社会实践完美融合的一门课程,这就决定了高中在开展地理校本课程时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兄弟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校本课程的支持和帮助。

5.夯实基础,注重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目标,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就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作为课程补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培养地方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等能力。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8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19

一、安排1~6年级校本化跳绳课程中各项教学内容

一、二年级个人花样:①单摇跳;②单脚跳;③开合跳;④弓步跳;⑤提膝跳;⑥踢腿跳;⑦交叉跳;⑧前后打绳;⑨前直单摇跳;⑩后摇。

三、四年级个人花样:①正向体前固定交叉单摇跳;②正向单脚下交叉单摇跳;③正向双腿下交叉单摇跳;④正向胯下单摇跳;⑤正向体前侧打间隔交叉单摇跳;⑥正向蹲体前直单摇跳;⑦正向体前俯卧撑单摇跳;⑧正向体前掌(虎扑)单摇跳;⑨正向体前前手翻单摇跳;⑩反摇;11 双摇。

五、六年级个人花样:①同面反向;②两人异面侧打地动作;③敬礼跳;④零跳;⑤半转身跳;⑥全转身跳;⑦快花;⑧滑雪跳 ;⑨单摇龙花。

集体花样:①同步直飞;②同步双飞;③车轮跳;④长绳;⑤三人车轮组合花样;⑥反向固定交叉车轮跳;⑦反向腿下间隔交叉车轮跳。

二、实施校本化跳绳课程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合理安排课时,学要求

为了保证校本化跳绳课程落到实处,我们在国家规定的小学体育课课时基础上,每个年级每周拿出一课时上跳绳校本教材,并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再搭配1~2个辅助教材,确保跳绳校本课时计划的落实。全体任课教师在上跳绳专项课时,必须严格按照跳绳校本课程方案中的要求来开展教学。

2.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难点

科学合理设置每节课跳绳运动的教学目标,始终以目标为导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强化每节课跳绳教学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疑点、教学关注点、教学观察点的定位与操作研究。

3.考虑学生特点,技术体能搭配

突出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不同阶段跳绳运动教学的方法研究,形成跳绳教学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先教后学练模式,第二种是先练后学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可以交叉结合运用。注重跳绳运动的技术教学与体能教学的搭配,使学生可以系统学习跳绳运动的技术与技能。

4.统筹合理安排,将课内外资源相结合

规范体育教学,清晰教学步骤,合理安排同一节课的体育上课班级数,以保证跳绳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把跳绳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与体育家庭作业配合;与校内跳绳竞赛活动结合;与其他体育教学内容配合,使跳绳运动的教学不断地向课外延伸。

5.充分利用比赛,强化文化建设

在学校开展各类、各层次的跳绳运动的竞赛活动,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跳绳运动技术水平。

三、实施校本化跳绳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校本化跳绳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研究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修正与完善,使经修改的校本化跳绳课程能更加符合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符合小学生进行跳绳运动的学习与发展规律,符合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的实际,促使校本化跳绳课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2)学校领导要延续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思路,要坚持实施学校已制定好的校本课程传承方式,以保证学校校本课程的延续性与发展性。

(3)体育教师是实施校本化跳绳课程的主力军,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至关重要。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层次、各种级别、各种方式的进修与培训活动。

(4)加强管理,加大管理的力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与奖励措施。学校要有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包括奖赏和惩罚制度,以进一步调动教师与学生参加校本化跳绳课程的积极性。

(5)强化研讨与交流,提升校本化跳绳课程质量。开发实施跳绳教学的实践操作程序,使学校跳绳运动的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参考文献:

第9篇: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

1.弄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水平、师生的实际情况和各种社会资源等多种条件而进行。学校要主动在充分调研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作用,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怎样建立一整套合理有序的实施流程和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校本课程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不同点便是其内容的开放性和效果的长期性,它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多少知识,而在于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校本课程的长期效应问题。

2.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意义在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的根本宗旨。它完善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样就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大部分教师是初次接触校本课程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我校首先组成了以省科协、市消防大队、市交警总队、省航模协会等部门多位专家和校领导为主体的引领队伍,从理念和专业知识上对教师进行引领。

学校把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动员起来,组成各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团队,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明确各团队和个人的方向和任务,并印发校本课程开发编制方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定各类校本课程的具体要求等。此外,学校还要求各位教师利用教研和业余时间,精心研究课程的实施办法、评价体制等细节问题,集思广益。

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郑州八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开发实施了人际交往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体验探究类课程等,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选择性的特征。

建设综合实践基地。为了给校本课程提供一个实施的平台,我校在郑州市郊区租用了近300亩地用作建设基地,现在配套有科普园地、果园、蔬菜大棚、鱼塘等农业实践区,拓展训练中心、定向越野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并有心理健康、生命救护、交通安全等教育设施,小型的科技馆、天文馆、茶艺室、西点制作室、陶艺馆、沙艺室等兴趣教室。

编写和完善校本教材。经过专业的引导、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10本校本教材,包括语文《话剧》、生物《感受自然之变》《认识自然之魅》、地理《地理天地》、美术《艺术空间》、体育《快乐体验,超越自我》、音乐《舞动青春》、航模《航空航天模型》、交通安全《为成长护航》、消防安全《生命的诺亚方舟》,在校本课程中使用,现在正在修订第三稿。这些教材和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严格实施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学科拓展等课程在学校内实施,周一、周三、周四下午为指定年级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另外一部分课程在八中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学校统一安排车辆,安排食宿。必修课以班为单位上,选修课则按照所报名单在指定的活动区域上,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政教处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共同负责。为了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制定有《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作息时间表》和《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制度》等规定。

认真落实评价机制。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研究方法、技能的应用和掌握、参加活动的成果、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情况;评价方法可以用观察法、面谈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档案袋评价法、个案研究法等;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了保证校本课程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制定了《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学生评价表》《学校课程学分制管理网络》,规定各门课程学分分值,分值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成绩挂钩。

三、主要成果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郑州市多所学校的教师都到郑州八中学习校本课程,到实践基地参加实践类校本课程学习。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大自然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热爱生命的意识;拓展训练和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基本的交通、消防、急救等生活常识;在舞蹈、陶艺、剪纸等活动中,学生拥有了欣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在野炊、缝制衣服、烘焙食物等团队活动中,学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提高了老师的素质

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努力,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责任心和创造性都得到体现和强化,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从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和校本课程开设以来,我校的综合实践基地和校本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郑州市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许多本地和外地的学校都来此参观学习,平均每年有万余人次,其中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国外同行和学生。

4.为促进全市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我校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也为郑州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郑州市教育局将我校的校本课程及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定为局属中学的定点实践基地,从2009年开始有计划地利用实践基地安排郑州市中小学生到我校基地进行实践。

四、推广与反思

1.长期的实践,使我校的校本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从我校的经验和成果上来看,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只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在有一定专业水平人员的指导下,各地学校应该都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平台,它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基地,也可能是几间小小的平房,其作用不是体现在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体现在与校本课程内容结合的紧密性上。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转良好的实践基地,但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需要,建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校本课程实施平台。

理念的可推广性。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作用不在于使其他学校模仿或赞叹,而在于传达一种理念,即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在理念上不断向素质教育靠拢,把自身的努力和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效果,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校本课程要永远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开发更新,推出一系列更新颖、更有价值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校本教材的地域性强,能够适应当地甚至是本校学生的客观需要,但多数并不宜大范围推广和使用,应以借鉴为主。

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零假设的真实体验场景。

如何改革评价方式、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操作体系?我们想应该是不断朝着使评估内容更全面、评估方式更灵活的方向努力,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估的项目和内容繁多、评价制度有漏洞等情况,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合力探索,勇于在实施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