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保险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生产效率、DEA模型
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包括两大类:一是参数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法和随机边界法。另一种是非参数法如数据包络分析(DEA)。而Malmquist指数法,不仅可以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而且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提高综合生产率的源泉,在国外,J.David Cummins,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对美国寿险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Mansor S A,Radam以马来西亚保险企业为样本对其生产率和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学者中,陈璐和赵旭各自用malmquist指数研究过寿险和非寿险公司在不同时间段内内的动态效率。由于研究样本和时间段的差异,各学者对保险企业效率和生产率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但是,把malmquist指数应用于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其动态效率的文章还不多见。笔者认为,作为公共经济范畴的基本医疗保险同样要强调投入产出,只不过其产出指标不应该是商业利润,资金结余,而应该是覆盖率,赔付率这些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指标。本文试图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根据2003~20066年中国基本医疗投入与产出的数据,估计出基本医疗保险的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变化,以评价基本医疗保险近年来生产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一、基本模型与方法
Malmquist指数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Sten 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投入产出方面的分析,在效率的动态变化的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可将生产力成长分解为来自技术的进步与相对效率的改善。由于生产技术会随时间演进而进步,且生产集合或市场也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若能对不同决策单元做跨期分析的模式,将能了解该决策单元在随时间与市场的改变之际,其本身在生产集合中的相对效率地位,以寻求更积极的改善。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设定和数据来源
医疗保险的投入产出比跟企业业务上的投入产出不一样,企业考虑的是投入投了多少钱在广告上面,市场份额收回多少,销售值是多少,是追求微观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基本医疗保险是政府运作的一项公民福利,怎么来看它的效益呢?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是以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即公平和有效地配置稀缺的医疗资源,寻求平等与经济效率的恰当平衡,可以理解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所以我们用覆盖率来体现医疗保险的广度,用赔付率来体现保障深度。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要首先投放一定量资金,本文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资金,卫生资金以及政府的隐形税收来衡量政府投入。这些资金会发挥杠杆效应,带动企业,个人的保险支出,从而搭建起基本医疗保险的大致框架。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设定的投入指标是:
1.政府财政中的社会保障变量:各地区政府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该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40%-55%,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虽然社会保障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内容,但他们都对全民健康水平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所以预期该指标体现正效应。
2.各地区人均政府隐形税收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国家通过税式支出,鼓励和刺激健康保险需求和购买。从经济学角度看讲,税收既具有替代效应,也有收入效应。如果政府对健康保险的供给方进行税收补贴,降低供给方成本进而降低健康保险商品的价格,此时税收产生的替代效应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如果政府直接对消费者进行税收补贴,相当于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体现的是收入效应。本文中对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其逻辑顺序是:第一步,税收补贴增加了家庭的健康保险需求,第二步,增加的健康保险需求进一步的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第三步,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又会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赔付率,提高了全民的福利。
3.政府财政中的卫生支出变量:改革开放后,从绝对水平上看,中国政府对卫生的支出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79-2004年,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内对卫生的名义支出总量增长约31倍。但是,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2004年比1979年实际增长约7倍,实际增长率为8。2%,要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从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1983年后至1995年,除了中间少数年份之外,这一比值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并在1995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0.66%)。1995年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直到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仍只有0。.95%,尚未超过1979年的水平。政府的卫生支出会带来卫生资源总量的增加,促进医疗保险生产率的增长。
产出变量:
1.医疗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理论上医疗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2.医疗保险支付率:该项指标反映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投保人的医疗费用比例。国际上承担比例普遍在80%左右。
数据来源主要有:2003-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结果
本论文运用deap软件计算了每一家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变化的情况。从表2和表3列出的2003~2006年基本医疗保险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中,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EC和TC。EC为效率的进步,衡量了决策单位是否更靠近当期的生产前沿面进行生产,当EC>1时,表明决策单位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TC为技术的进步,代表两个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这种效应表明了技术的创新。
表1给出了样本省份2003~2006年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EC和TC,即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三个时间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75、0.885、0.82反映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生产力是在2005年上升后有一点下滑,整体效率是上升的。
进一步分析看,首先,样本省份的生产力增长主要来源于效率进步。时间越往后,各省份的EC中大于1的值出现的越多。第一期只有7个省份,第二期变成13个省份,第三期20个,这反映了基本医疗保险生产力的提升是以运营效率的提升为主的,在1998年刚实行医疗保险之初,医疗保险基金在缴纳与支出经常出现不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被挪用、医疗费用支付长时期滞后等,政府支持力度弱,医疗机构诱导需求严重,统筹基金保障程度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弱,起付标准较高,限额报销范围太大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的效率改进。近几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服务机构、药店进行资格认定并允许参加职工进行选择。为配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国家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和药品生产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用比较低兼的费用提供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实现了效率改进。
其次,技术进步一开始有提升,之后又下降。三个区间的平均值分别是0.637,0.903,0.768。说明近几年基本医疗保险的创新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努力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效率,并且确有成效。但是医改的缺失导致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提供者(医院)之间存在的委托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政府财政投入和经营收入相结合,药品收益和医技收益共同核算的补偿机制引发的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的弊端。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提供者的长期单一的局面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难以取得合理利用,而一个健全的基本医疗体系不可能没有社区医疗,其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康复、保健、宣教、计划生育。总之,医改方案迟迟不能出炉和执行――这种制度性造成的浪费,降低了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影响到医疗保险的技术改进。
第二阶段,我们把样本省份按东西部分开,先来看全生产力指数在三个区间的平均值,东部地区是0.6048,0.9046,0.8545。总趋势是上升,在2005年有小幅下滑。西部大开发地区是0.5469,0.8689,0.7895,绝对水平低于东部,但发展趋势相同。再来分析生产力源泉。东部地区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分别是1.0135,0.7840,0.7880。西部地区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0.9783,0.7576,0.7351,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省份还是西部省份,带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增加的不仅有“效率改善”的贡献还有“技术进步”的贡献,只不过效率改善明显大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东部地区生产力比西部地区生产力增长得更快。不管是效率的进步还是技术前沿面的移动都要快,这表明东部地区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和创新上已经领先一步。这当然和东部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优秀的人力资源密不可分。但我们要注意到某些个体,比如北京江苏的效率进步反而低于云南,这样的省份。
四、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基本医疗保险2003~2006年的生产力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计算,并把生产力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长期看是增长的,增长主要是由效率的改善实现的。从分地区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和创新上已经领先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看,提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生产力,前提是要需要医疗改革来理顺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院三方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基本医疗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侯晋,朱磊.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108―112.
[2]李克成.国内寿险公司经营效率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5(2):37―41.
[3]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7):56―65.
[4]魏权龄,DEA数据包罗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9-164.
[5]韩松,王稳.几种技术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147-151.
[6]陈璐.中国保险业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5):40―44.
[7]赵家敏,康鹏.对我国财产保险业生产率的评价与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81-82.
[8]J.David Cummins, 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 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9 (23) : 325- 327.
[9]Mansor S A, Radam A.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performa.
神经母细胞瘤是较常见的儿童期恶性实体瘤,是一种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75%的病例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发生骨转移患儿二年生存率不足5%[1]。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是指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使其聚集在靶器官发生作用,利用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的射线杀死病变细胞和组织,达到治疗目的。而神经母细胞瘤具有摄取儿茶酚胺的能力,放射性核素131I-MIBG在结构上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90%神经母细胞具有摄取MIBG的能力,故通过持续细胞内照射作用,从而使病变细胞变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2]。2009年12月我院成功抢救1例131I-MIBG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突发肾上腺危象患儿,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儿男,5岁11月,神经母细胞瘤IV期,多发转移,神经母细胞瘤术后,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来我院前因一直坚持化疗引起全血细胞减低而行输注全血及血小板等支持治疗,患儿是处于核素治疗之危险期,血小板过低易发生出血,白细胞低下易继发感染,一周内核素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水肿压迫而至症状加重等问题,但因多次化疗效果欠佳,故家属仍坚持此次治疗。入院时查体:体温:36.1℃ ,脉搏105次/分,律齐。呼吸24次/分,血压132/69mmHg。血常规回报:WBC 0.9X109/L,RBC3.2X1012/L,HGB94g/L,PLT13 X 109/L。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合作,自述腹痛,无恶心呕吐,左眼视物不清。在隔离病房静脉输注131I-MIBG 30分钟后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降至50-60次/分,血压降至60/40mmHg。患儿精神萎靡,哭闹,时有。经快速补液、应用迷走神经兴奋剂、多巴胺等治疗后,心率:80-120次/分,血压85-120/45-80mmHg。用药10小时后,患儿出现高热反应,体温高达39℃,给予药物、物理降温及抗炎等对症治疗。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病情稳定,隔离至患儿体内的131I的量小于10mci(370MBq)时,转入儿童医院接受下一步治疗。
2护理体会
2.1充分做好治疗前准备
因患儿是神经母细胞瘤晚期危重患者,我科护理组于治疗前充分了解病情,评估放射性核素131I-MIBG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据此制定周密护理计划与抢救方案,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
2.2允许家属间断陪伴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技术,患者必须与正常人群进行放射性隔离。虽然患儿历经多次住院治疗,但对于核医学隔离病房仍十分陌生,因为核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必须穿戴铅制防护用品、乳胶手套、防护眼镜,与普通病房差别很大,使患儿在短期内很难适应,导致其极度紧张、恐惧而哭闹不止,而紧张、恐惧的情绪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及亢进,内脏器官血管扩张,严重时也可引起心率缓慢、心肌收缩无力,造成大脑供血不足[3],加重患儿病情。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允许患儿家属穿戴铅制防护用品间断进入到病房指定位置,进入病房前做好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工作,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防护培训,在距离患儿1.5米处的铅屏外陪伴患儿,使患儿能听到亲人的声音而情绪稳定配合治疗。为避免射线对患儿家属不必要的辐射,尽量缩短陪伴时间,出病房时脱去防护服并进行放射性计量测量,疑有污染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2.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静脉输注131I-MIBG过程中,每1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并24小时心电监测。用药30分钟后心电监测突然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降至50-60次/分,血压降至60/4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患儿精神萎靡,哭闹,时有,立即报告医生,在排除内出血后考虑肾上腺危象发作,立即给予吸氧,静脉注射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控制滴速,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大便色泽及生命体征。
2.4预防感染
患儿入院前因较长时间化疗导致全血细胞减低,而贫血、白细胞低下都易继发感染,患儿体质差,高热使用退热剂后出汗较多,除温水擦浴外,病室内保持一定温湿度和环境整洁非常必要,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则。同时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及色泽变化。
2.5心理护理
核医学隔离病房往往会使初次接触者感到神秘而恐惧,加之身患重疾,心理负担会很重,这时护理人员及时收集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抓住重点施教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亲切交谈,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随时将有积极影响的消息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治疗,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3小结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恶性肿瘤,放射性核素131I-MIBG是继化疗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手段。患儿病情危重,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核医学病房的特殊环境,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与抢救方案非常必要,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锦华.小儿神经母细胞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33-37.
1.1节约成本的原因
基本医疗保险的档案要记录的资料十分重要,它涉及财务、经济、政策上的事,且它是城镇居民关于解决医疗纠纷方面的重要凭证,这些档案资料必须被妥善的保管,否则日后在做相关的管理工作时会引发很多问题。过去,人们把医疗保险档案以纸质的形式保存,使用这种保管的方式,需要占有大量的空间,且需要费大量的人力保管。开展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用信息化的方式减少管理的成本。
1.2高效管理的原因
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将近一步完善,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整合医疗保险档案会非常困难。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案的资料,所有的档案都会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它能给未来高效的管理打下基础。
1.3拓展功能的原因
过去,人们对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认知为需要使用档案的时候就会将它拿出来使用,不需要的时候不必在意它。可是未来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人们现在可以像拿着银行卡一样拿着一张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卡,这张信息卡将成为人们保销检查身体、身体治疗等方面费用的重要凭证,未来,这张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卡的功能还将继续拓展。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2.1建立联网式的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文/贾丽敏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目前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还有改善的空间,为了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就要进一步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摘要为了实现高效化的管理,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城镇已经建立联网形式的医疗保险中心,该中心以网站的形式给用户提供服务界面,以B/S结构找寻服务的平台、以大型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人们只要手持一张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卡,就能在拥有网络的医疗保险中心调阅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2.2提供自助式的医疗保险使用查询
现代化的医保中心将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场所,在这种场所里,城镇居民可在自助服务机前进行自助的服务。这些自助服务机可以以触屏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人们只需要用手指轻轻一触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如果人们不方便使用触屏服务,也可以使用语音的方式、电话的方式要求客服人员为自己提供服务,部分医疗保险中心还以网站的形式为人们提供网上远程查询的服务。
2.3开展一站式的保险档案管理服务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方式开始逐步的实现一站式的档案保险管理服务。即城镇医疗保险单位、医疗卫生单位、急救中心单位等结成一个大的集成网络,人们需要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时候,不再需要亲赴一个又一个的单位咨询各种问题、办理各种手续,而是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方式享受一系列的服务过程。比如人们可以利用自助查询的方式查阅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咨询医疗保险问题、办理部分医疗保险手续等。而这些医疗保险服务会被实时的记录下来,相关的服务人员会将相关的信息整合,形成一份新的基本医疗保险档案。
3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3.1普及网络化建设
从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到,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工作,就需要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这是要在网络化普及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目前,我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由城市向城镇的方向开展,部分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网络平台还未完全完善,他们的医疗保险管理还未达到集成化的标准,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必须让相关部门持续投入资金,使城市与城镇都普及网络化。
3.2搭建人性化平台
虽然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信息化发展的成果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人们要求能够将一张银行卡与医疗保险档案卡绑定,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卡能定期在银行卡上完成缴费的过程,同时它缴纳完费用以后立即提醒人员已完成缴费;人们希望能够收到基本医疗保险的推送服务,能实时的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变化;人们希望能够得到即时的咨询服务,该咨询服务能够包含人们常见的各类基本医疗保险的方法。要搭建人性化的平台,就要使用精细化的方式对基本医疗保险档案进行管理,使之每个项目能分门别类的、有序的运作。从宏观的角度规划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
3.3加强安全化管理
要加强安全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正城镇居然医疗保健信息卡的信息,发现城镇医疗保险中心的信息与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信息卡有内容不一致的状况,就要立刻予以提醒,让持卡人即时完成信息校正的工作;要建立城镇医疗保险管理的工作日志,记录每一张城镇医疗保险信息卡信息变动的过程,如果出现异常信息,就要将卡送进黑名单,并锁定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直至解决好信息错误的问题;监控对城镇居民基本保险档案管理的过程,给管理操作留下原始的凭据。
4总结
1 对社会医疗保险需不需要营销的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就是将多层次体系下的各险种,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参保者)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参保人群。当“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目的便得以实现,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也变得简单有效,“广覆盖”、“大数法则”等迎刃而解。
1. 1 从市场角度看,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一样,是非渴求商品
医保经办机构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善于使用各种推销技巧寻找潜在顾客,甚至采用高压式的方法说服他们接受其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来。
1. 2 从医疗保险的需求特性看,疾病发生的随机性造成对医疗保险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迟,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受收入、保险意识、效用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没有被纳入医保体系。由于潜在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医院的市场化取向得不到有效满足,其利益、运营效率甚至是社会福利都受到了损害。营销就是善于为医疗保险刺激出需求,促进市场的均衡运动。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应该通过营销试图去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
1. 3 从社会属性看,“城镇”向“全民”跨越后,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原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群体是城镇各类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劳动者,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使医疗保险得以覆盖问题不大。但是,向“全民医保”跨越的过程中,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谋职业者、新成长劳动力、其他城乡居民等,其数量比原来意义上的“职工”要多得多,医疗保险覆盖这些人群,政府的强制难以奏效;而借鉴商业保险的办法,运用营销手段扩大人群覆盖,促进“全民”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医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 4 从其本身特性看,社会医疗保险应具有社会营销观念
社会医疗保险组织的任务就是在多层次的医保体系下,确定各类人群所对应的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参保人员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在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比商业公司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通过营销活动,维护和改善客户(参保人员)关系,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平衡医、保、患利益关系。社会医疗保险理所当然地就要在效率、效果和社会责任方面,于某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用市场化思维,借鉴产品(服务)营销的原理,使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安全网”。
2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设计和实施
和其他产品、服务的营销一样,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要以4ps理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作为行动的指导。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除了传统的4ps外部营销外,还要加上内部营销和交互作用营销两大因素②。内部营销,就是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全机构都要有“营销”观;交互营销,是指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服务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技能。
2. 1 营销定位:“全民医保”下的适应营销
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将打破城镇职工的界限,面向社会各类人群,以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立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法多形式、保障水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需要根据人群特点、收入水平和医疗消费等,建立多个高低不等的医疗保障层次,至少是一些过渡性、补缺性的保障形式。这样,“多种模式”、“多种办法”就赋予了社会医疗保险产品的概念。以产品观念为导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要求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人群分布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实际,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甚至开发设计新的险种产品,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需要适应新的形势,突出目标市场、参保人群需要、整合营销和医疗保障水平四个支柱,确立营销观念,避免营销近视症③——参保人群并非在购买保险,而是在购买健康保障。这样,不管是响应营销(寻找某些人群业已存在的需要)、预知营销(预测某些人群的需要),还是创造营销(设计新的险种或者参保缴费办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可以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符合参保人群的认知价值,吸引和维系参保人群,从而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保证医、保、患三个利益关系方处于能接受的满意水平。
2. 2 营销机会:“全民医保”下的营销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观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当一部分“自由人”要归拢到医保体系中来,这意味着经办业务需要采用由外向内的观念,营销环境恰恰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机会。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城镇职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成员医疗保险的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把覆盖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在小康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部署进展上明确了新的目标。从微观环境看,由于政府的规制和法制的健全,使组织为员工参保有了“保障”;同时,个人由于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选择性注意逐渐强化,通过有效地营销来影响购买行为,是社会医疗保险扩展参保人群的重要手段。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必须一改过去大众化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让各类人群来“对号入座”。相反,要据此进行微观营销,对潜在的各类参保人群进行行为细分,并有针对性设计保险产品或调整完善缴费机制。比如,江苏镇江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在医保体系中设计的住院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较低层次的过渡性保障形式,参保人员以上年度社平工资为缴费基数,以首次参保的不同年龄,按3%—8%的比例缴纳住院保险费。在向饮服行业、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营销”该险种的过程中,针对这类群体年龄轻、流动性大的特征,调整为以社平工资60%为基数、按行业平均年龄(最低限)3%比例缴费,这种微观营销取得了较好效果。
2. 3 营销战略:“全民医保”下的营销差异化
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利益定位,参保的各类人群在这个体系中是具有特定利益的。在向目标市场传播特定利益这一核心观念的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还要通过进一步编织差异网来体现实体。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形象差异化,就是造就人群对社会医疗保险较商业保险的不同认知方法。首先,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要建立一个不同制度安排的特点和参保建议;第二,更多地应该通过事件和公益活动传递这一特点,从而使之与商业险相区分;第三,它要利用各种营销组合产生某种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制度地牵引作用。
2. 4 传播营销:“全民医保”下的营销方案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从顾客角度考虑营销过程的方法。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下,经办机构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与现行和潜在的关系方和各类人群沟通。因此,除了依靠强制力和传统的动员参保手段,还必须针对不同的传播目标,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
2. 4. 1 具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公共关系与宣传。主要是在政府强制力以外弥补刚性所带来的缺陷。对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的人群,要更多地采用社会营销观念,采取事业——关联营销的方法,即积极地使用保障全民健康的形象,构建与参保人员的利益关系,借以改善经办机构的名声,提升知晓度,增加参保者忠诚。通过公共关系、宣传,使社会医疗保险:具有高度可信性,通过新闻故事和特写等使之更可靠、更可信;能够消除防卫,可以接触一些回避、拒绝参保的单位、人员;戏剧化,通过公益、政府财政杠杆等使医保制度和产品惹人注目。
2. 4. 2 断保人员:客户关系型营销。即经办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参保人员信息,在对参保人员了解的基础上,将营销针对特殊人群个性化。比如,对具有固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一旦其下岗失业无力参保,对这些断保或是封存人员,可以由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转向单建统筹的住院保险,一旦此类人群经济状况好转,再回到基本层次;再有方法就是给这些群体以缴费照顾,调整缴费基数或比例。这种营销手段的关键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和进行数据挖掘,进而进行数据库营销。
2. 4. 3 新成长劳动力:网络营销。新成长的劳动力是网络一代,其特点是:选择权是他们深信的价值观;他们需自己改变自己的主意;他们更喜欢自己作出决定。对此,医保经办机构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医疗保险的营销。
2. 4. 4 城镇其他居民:直接营销。直接营销的渠道很多,如面对面推销、目录营销、电话营销等。关键问题是营销渠道的构建。针对城镇居民的分布特点,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需要向社区延伸,不断完善和构建社区平台。社区平台包括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只有这些平台建设到位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提高成功率。
3 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营销行为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主要是由经办机构来完成的。经办机构作为营销组织,必须重新界定它的角色。
3. 1 牢固树立营销观念,建立全机构营销导向
参保扩面是经办机构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经办能力高低的“试金石”。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职能划分是多样的,但它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面向所有参保人群的组织,这种导向使得参保扩面工作应成为全机构的事,营销导向也应是全机构的。“全民医保”目标的确立,要求体现在工作和部门定义、责任、刺激和关系的变化上。特别是医保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经办机构的一切任务都面对着参保人群。内部各职能部门都要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即强调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服务。同时,只有当所有的部门执行一个有竞争力的参保人群价值让渡系统时,营销才能有效展开。只有确立全员的营销观念、改变内部的薪酬结构、开发强有力的内部营销训练计划、建立现代营销计划体制、提高员工营销能力,“经办”的目标和水平才能提升到新层次。
3. 2 经办机构要苦练内外功,实现新突破
内功是就是在多层次医保体系构架下,强化保险产品力、提升组织力、管理力、营销力,进入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状态;外功是由关注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转向关注参保人群,由坐门等客转向目标营销。依靠垄断做“老大”或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参保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真正学会关心参保人群利益,从目标人群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规划市场营销渠道,设计策划促销途径。要学习和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掌握现代保险营销的有效方法。比如: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价值,重视多种营销组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营销社会保障理念、强化经办机构文化建设、改善营销环境的关系主体——医院、同业、媒体等。
注释:
①dictionary of marketing terms, 2nd ed. , ed. peter d. bennett(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95).
②christian gronroos, " 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8, no. 4( 1984) : 36-44.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医保改革是中国当今热议的话题之一,而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部分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手段都十分匮乏。本文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及其监管手段的简要介绍,总结了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关键词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实现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51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是指社会劳动者因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时,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资帮助的一种保险制度。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一直被作为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来研究。但近些年来,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迅速,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由2009年的3420.3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7061.6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也由2009年的2630.1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5829.9亿元。然而,在医保基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医保基金被贪污挪用,“分离住院”、居民“一人参保,全家使用”,这些现象都严重地影响到医保基金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及监管现状
遵循现收现付制度的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营运原则。目前国际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预付制、后付制和一体化制。后付制是由病人先看病,后由保险机构支付费用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医院的自主权,但容易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预付制是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前,医疗保险方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医疗费用预先支付给医疗服务机构。采用这种方法便于测算,但医院为控制成本对患者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我国曾长期实行后付制,近几年逐步向预付制转变。
我国对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思路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其中“统账结合”为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目前的筹集模式。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中规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按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全员参保,基金筹集的比例和支付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保险费用由筹集基金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1]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监管只有2011年开始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而该法中的规定大多为原则性规定,较为粗略,如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六十九条规定基金不得被随意挪用,但并没有指出违反该法之后的相应惩罚措施。第七十条规定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的详细情况,第七十一条规定了财政部门、社保机构、审计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权。[2]这些规定过于泛泛,难以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形成强有力的监管。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生自身具有“二权合一”的垄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医疗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生既是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又是医疗消费的决定者,这种由于具备双重身份而产生的垄断使得市场失去了其自身自主性的监督。
第二,由于医疗保险采取第三方支付的形式,因此医生和患者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共同勾结进行骗保。由于医保基金实行总额预付制,医院为了防止自身经营过程中超出额度上限出现的亏损,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采取过度治疗来套取医保基金。
第三,基金运行监管主体的权力范围模糊。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督属于分散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监督基金的运行。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导致一个部门具有基金监管的多项职责,与此同时,多个部门也要共同监管同一领域。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对基金的监管难以高效地执行。
第四,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透明度较低,也没有一部专门要求对医疗保险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对于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公开的范围、途径、时间、效果等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医保经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乘机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不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基金损失惨重。
第五,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以及责任追究机制,难以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例如《社会保险财务制度》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资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但是该禁止性条款并没有规定违反该条款的法律责任,以致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有关建议
3.1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法律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法律严重缺失。一方面立法层次低;另一方面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险法》中对医保基金监管的细节方面存在欠缺,惩罚措施也不够完整,缺乏相关的配套条例。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等相关法律并尽力提高立法层次,让社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在筹集、使用、支付等环节都有法可依,确保基金的安全不受侵犯,保证整个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监管
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监管主要表现为专业多样的监管主体、紧密结合的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努力实现监管过程中政府与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等方面。从事前监管与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相结合的角度,应加强网络监管的运用,注重发挥事前监管的风险预警功能,严格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行政准入,加大额度运用的实时监控力度。监管部门须严查其以任何形式滥用额度,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
3.3健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德国对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奉行自主管理、独立经营、民主参与的原则,还专门成立了“社会法庭”统一监督社会保险机构的基金运行。我国在医保基金使用方面也应赋予公民申请信息公开的权利,第一,以法律形式对医保基金使用的范围、公开方式及公开的程序等事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并允许公民口头或者书面申请公开。对于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的重要事项,有必要实施听证程序。第二,由于医患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应当以法律严格规定医方的告知义务。包括医方采取的诊疗方案、价格、预期疗效、副作用等,尽最大可能让双方在信息知晓上处于平等地位。第三,对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情况,其财务报表必须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制作,并聘请第三方的审计机构进行审查,立法的形式对报表造假行为进行严惩。同时,定期进行信息公开并及时上传至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也都开始深入改革,而当前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又是不可忽略的切实现状,所以诸多更深层次的矛盾开始逐渐显露了出来。在这些问题当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困难企业或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参保问题。当前我国针对困难企业其退休人员的医疗参保政策尚待完善,而医疗保险费也没有规范出相应的标准以及资金的具体来源。由于困难企业的经营现状便是生产困难、周转困难的,在岗职工许多都得不到工资,更不要说是拿出缴纳医疗保险的费用。虽然诸多地方政府已经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可是其收获效果却并不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在二零零九年,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以及监察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共同联合出台了有关于解决关闭破产、困难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通知。这项通知的颁布对于提高我国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健康医疗水平以及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及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二、解决困难企业其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相关问题的合理建议
1.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相关待遇同所处的企业完全脱钩
按照当前医疗保险的制度规定:企业退休人员如果想要正常享有医疗保险的全部待遇,就必须由所在单位按时并且足额地缴纳全部的医疗保险费用。可是,由于困难企业资金短缺,没有能力缴纳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这便导致了企业的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全部无法参保。然而一些已然参保的退休人员,却可能因为所处企业的缴费时间不及时或者缴费能力不稳定,随时断保。那么,如果想要切合实际的保证困难企业中的退休人员可以享受正常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应当在相关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规定:企业中的职工人员进行参保,凡达到国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办理完退休的有关手续以后,其个人的医疗保险待遇便不再与原有企业的缴费情况发生任何直接性关联,如此便可以有效的避免退休人员因企业现状不能正常享有医疗保险待遇的权利了。当然,该项制度内容的实施,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医疗保险基金作为实施的支撑。这便可以借鉴其养老保险的有效经验,在我国医疗保险的制度当中,引入类似于缴费年限和的方法,对于不足于规定缴费年限的人员,可允许一次性的缴纳过渡性医疗保险费用。
2.适当降低困难企业中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
由于困难企业其生产现状窘迫、经营无力、资金短缺,在职人员都时常发不上工资,更是无力去缴纳医疗保险的费用。虽然说某些地方政府已经对于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在参保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可是收获的效果却是甚微。并且,地方的政府财政部门,均反映财政资金紧缺,无法投入。故此,应该适当地降低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使得每一位退休人员都能够拥有参保的资格。当然,为了体现出其医疗保险筹资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应该使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要小于费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应当低于非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所以,建议相关部门降低困难企业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并且根据不同城市的筹资比例情况,也应当制定出不同的缴费标准。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当对医疗保险缴费能力不足的困难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除此之外,医疗保险还应当扩大其覆盖面。按照保险的相关法则:参保人员的数量越多,覆盖的范围就月光,低于风险的能力便越强。所以,这种做法便可以有效降低退休人员的参保比例,使医疗保险的基本资金得到保障。
三、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缺席的决定,其他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有很多,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后者有着较低的法律效力,并且文本内容不够详细,但是从总体上规划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强化,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如强化业务管理、制定相关合同等,在这个方面,社保机构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保机构的作用
1.划分职责层次
首先要政事分开,对于社会保险的基础性和事务性工作由社保机构来全部承担,社保机构的主要作用是筹集、管理以及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想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行政管理部门则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并且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社保机构结合相关政策对规范和标准进行拟定,从而将医疗保险业务更好地执行下去。其次,要对各级社保机构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界定,对区域内社保机构具体经办当地的医疗保险业务进行统筹规划,省级社保机构对区域内社保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而国家级社保机构则对全国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规划。
2.把握工作重点
首先,要对社保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规程进行科学制定,对各地社保机构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结合具体情况,对医疗保险业务管理规定进行拟定。其次,要积极参与制定医疗保险政策和法规等,对各地各级社保机构递送的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报表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意见,来合理调整制定的各项医疗保险政策。在全面了解保险的基础上,将保险业务的经办情况上报给相关部门和领导。最后,还需要支持各级社保机构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为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大力监控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规范转诊住院,对基本保险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协定,如费用总额、支付价格等,从而促使各地社保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通过指导各级社保机构,来充分照顾特殊人群,对浪费情况严格控制。
3.选准工作切入点
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进行科学制定,对支付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以此来对医疗费用不合理的支出进行控制,平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支出,要充分结合管理体制,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首先,要对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变化进行充分考虑。以往采用的管理方法因为体制的变化,已经不能够使用,那么就需要充分重视项目付费制,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医疗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其次,在选择支付方式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既定政策。国家已经开始严格限制相关药品品种和诊疗项目,还设置了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供参保人员就医,那么就不能够继续采用按人头付费的方式。各地的社保机构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构建和健全,在费用结算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服务项目付费,对基础资料进行有效积累,从而逐步地创新结算方式。目前,我国各地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还很不健全和完善,在基础数据方面比较的欠缺,有些地区因为是先行试点,在对病种定额标准进行确定时,往往将平均费直接定义为某一例的住院费用,相关部门需要充分重视这个情况。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大力研究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以此来对各级社保机构的工作进行有效指导。通过研究医疗服务资源消耗定额标准,来促使各地对费用结算方法进行更好的确定和调整。
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的会计控制是指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为了实现会计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准确,保障医疗保险基金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良性发展。要想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快速发展,强化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时展的要求和医疗保险基金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就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来说,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想方设法的给与解决才能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生机与活力。
1.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是否健全。从市场调研来看,有实力的医疗保险基金部门往往都是国有医疗保险基金或者大型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集团,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医疗保险基金领导一般对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关切度不足,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医疗保险基金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医疗保险基金业务的拓展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医疗保险基金内控制的良性运行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但它并不能显示在相应的报表上的,所以说它是隐性的因素。换句话说,认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层的内控意识较薄弱不是问题,觉得它只是辅工作,而对于书面报表、书面制度、以及公示栏上的信息比较关心,至于这些栏上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有效并不真正关心。对管理方面的忽视势必导致整个医疗保险基金内控氛围淡薄,造成大量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存在。
1.2 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很多医疗保险基金的负责人都不能够对内部会计控制度引起足够重视,不仅自我防范意识差,而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得到规范。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新生的业务会层出不穷,当新业务产生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制度,那结果就会导致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发展滞后,甚至会影响到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这些都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总之,目前国内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普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全面涵盖医疗保险基金整个经济业务活动的内控制度体系。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应该既能满足纵向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横向管理的需要,为此,医疗保险基金制定完善的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1.3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人是完善内控制度的前提,任何制度的运行归根结底都是靠人来实现的,执行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制度执行的效果和效率。会计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会有大量新的经济业务和现象出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常参加培训,扩展知识面,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当然,现阶段大多数医疗保险基金每年都会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保险基金忽略了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忽视会计新知识的培训,导致了会计人员工的知识结构陈旧,业务水平停留在原来的程度,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为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增加了阻力。现实中由于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记账错误,差错频出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由于工作人员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辨别能力,导致了医疗保险基金的贪污挪用舞弊行为的时有发生。
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探究
2.1 优化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的内控建设和管理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保险基金部门的领导和决策者对其态度和重视程度。说的直观点,在我国现有的人事关系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下,要想强化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就必须得到领导的首肯,并且能吸引到决策者的注意力,只有医疗保险基金领导层给与了会计控制一定的重视,才能让医疗保险基金上下关心和关注此项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职工考核体系,这是改善医疗保险基金现阶段内部会计控制环境较薄弱的唯一办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医疗保险基金相关部门可以选择知名专家开设讲座和培训,向中下领导层讲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可以强化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的交流,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等。
2.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我们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和影响,人们对制度的建设与遵循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现代化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现实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来说,最好的构建策略就是要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各项会计活动都能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具体来说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财务审批制度;二是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三是业务记录控制;四是建立票据管理制度。
2.3加强医疗保险基金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人才是医疗保险基金发展最为依赖和依仗的力量,为此,对其会计控制建设来说,最为关键的仍然是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素养的专业化队伍。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准入工作,选择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士来填充医疗保险基金财会队伍;其次,要完善医疗保险基金人才选拔机制,引入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对财务会计人员队伍的专业知识等进行不断的优化;最后,为了更好的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要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进行加强,通过对财会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来加强财会人员对电算化系统的认知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其操作能力,对电算化会计信息能有比较好的思想认识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因为认为操作失误而出先差错的可能性。另外,还需要强化医疗保险基金内控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效率;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
近些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居民健康与生活水平。对此,许多理论及实践工作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影响的研究
(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的影响。魏众、古斯塔夫森(2005)利用2002年大样本家调查资料发现城市居民的平均医疗支出几乎是农村的6倍,城乡医疗支出水平差距较大。并且认为居民医疗支出的不公平主要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异造成的,东部地区平均医疗支出最高,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医疗补贴流向西部城市。刘汉辉、廖直东(2014)利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与乡城移民在医疗支出上的差异进行了非线性分解,发现两类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差距完全不公平,对城镇居民而言,参加医疗保险只有财富效应,但对乡城居民而言,参加医疗保险有助于他们参与医疗支出,建议政府应该着力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改革。王上铭(2014)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2003~2011年的卫生资源分布状况,发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配不公平,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北京等大城市比贵州等西部地区密集得多,同时全国各省的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差距比较大,但近十年来有缩小的趋势。高建民等(2014)通过分析比较陕西省新医改实施前与实施后6年内的居民人均现金卫生支出变化,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经济负担方面存在不公平,农村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要高于城镇居民,新医改并没有起到减少城乡医疗经济负担差距的作用,建议陕西省应统一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周书美等(2015)分析了2007~2013年居民人均现金卫生支出的变化趋势,发现的人均现金卫生支出逐年增加且历年高于全国水平,新医改实施后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水平略有下降,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水平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黄晓宁、李勇(2016)对CHNS 9年的农村居民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医疗负担在逐渐加重,新农合降低中部和西部居民的医疗支出经济负担效果明显。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不同特征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的影响。胡金伟等(2008)通过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参保人的受益公平性发现贫困人群医疗支出获得政府补助的比重高于富裕人群,特别是住院补助,起到了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解垩(2009)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检验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目标的偏离程度,研究发现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好,利用了更多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扩大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王翌秋等(2011)利用CHNS的调查数据发现新农合在降低老年人群自负医疗支出方面效果显著。许玲丽等(2012)研究了城镇老年居民产生医疗支出时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发现当老年人发生随即健康波动r,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大额医疗支出的风险分担的比例可高达77%。郑超(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总费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个人医疗经济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秦矗2012)指出参保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且就医人次高于普通居民,但是负担医疗支出的能力较低,因此应该对低收入人群的自付医疗支出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张晨(2014)等从糖尿病患者人群的视角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对部分慢性病采取优惠支付的政策使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人群的个人支付比例低于一般疾病患者。周钦、刘国恩(2014)认为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群及慢性病人群的自付医疗支出,但是对外地户口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作用不明显。胡世明等(2015)认为是基本医疗保险把人群分为“城乡职工”、“城乡居民”与“农民”,三类人群的医疗支出报销比例由高到低,且在总额上递减,由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引起的医疗支出报销比例的不同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黄晓宁、李勇(2016)认为人群年龄状况不同,医疗负担有不同的表现,参加新农合的中青年及老年人群的医疗负担显著降低且中青年中已婚人群医疗负担也显著降低。
二、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效率影响的研究
(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补偿效率的影响。高其法(2006、2007)、夏菁(2012)、宁满秀、刘进(2014)及吴惠萍(2015)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支付机制使得参保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过度消费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增加与医疗资源的浪费,产生大量的道德风险,会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补偿效率。
奎潮(2008)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动态效率,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初期缴纳和支出不平衡,医疗费用支付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曹莉(2009)对我国31个省区的新农合基金的运行进行了效率测算,发现我国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效率较好,低效率程度不大,中部地区运行效率相对最低。黎娜等(2010)通过对滁州市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险基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参保人员报销金额在逐年提高。
傅强辉等(2014)从异地就医与医疗费用结算方面入手,研究了影响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效率的因素,发现医保政策、结算程序、信息系统、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监管机制会对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的效率产生影响。申曙光(2014)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进行研究,认为“多种标准”模式能提高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丁玲等(2014)认为新农合资金有限,对疾病的补偿水平低。付晓等(2016)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预警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违规行为,从制度上加强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监管效率。宋菲菲(2016)指出黑龙江省现行基本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是按服务项目付费,这种付费模式降低了医疗资源及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容易造成医疗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建议黑龙江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应该建立多种可以灵活转变的偿付机制。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黄枫和甘犁(2010)研究了医疗保险对城镇老人健康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医疗保险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水平。杜修立(2011)以慢性重大疾病为对象进行了单病种的微观实证分析后发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的医疗支出带来医疗效果的改善要低于自费患者,得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了大病医疗的投入产出效率,会使社会医疗资源逆向调节的结论。胡宏伟和刘国恩(2012)利用倾向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进行评估,发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没有显著促进城镇居民的健康,但是显著促进了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张书尹等(2013)界定了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概念,认为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效果即国民健康都是宏观上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产出变量。潘杰等(2013)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其自身的经济负担且显著提高了个人健康水平。任向英、王永茂(2015)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了农民的医疗成本,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陈华、邓佩云(2016)实证分析后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会增加医疗支出,对参保患者的短期健康状况有所提升,对参保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提升更加明显。
三、关于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影响差异性的研究
(一)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就医行为引导的差异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就医行为的不同可能会引起医疗价格与医疗次数的变化,从而影响医疗支出。刘国恩等(2011)采用22个省的调查数据,建立65岁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模型,分析认为医疗保险提高了老年人的就医率,但是并没有改变就医选择行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所发挥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保险形式。王大海(2013)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病居民的就诊概率,其他医疗保险则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无显著影响。唐绍禹(2014)实证结果也显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患病时是否选择就医没有显著影响。任向英、王永茂(2014)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乡镇及县级医院就医的比例,降低了去县级以上医院的就医比例。刘明霞、仇春涓(2014)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群的住院率和住院支出的结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比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提高的比例更大。孙逸男(2015)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居民的患病就诊率,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则对于居民的患病就诊率起显著负向作用。王森(2015)认为在病情一般的情况下,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就医的主动性。经姗姗、李勇(2015)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乡镇医院的概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概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概率。
(二)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分担居民医疗支出的差异性。王欢、苏锦英等(2009)研究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助水平虽然仅相当于同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下限,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助比例高达80%。刘洪(2012)采用CHNS 2006年和2009年的稻菔抵し治隽顺钦蚓用窕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得出医疗保险增加了医疗服务利用,但是并没有降低大病医疗支出的结论。仇雨临、黄国武(2013)认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支付水平都大大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些地区的城镇居民医保在筹资水平、保障范围和待遇支付水平方面也高于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险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王大海(2014)实证研究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显著增加了居民的医疗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居民医疗支出,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没有显著影响。肖营营(2016)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的老年人群的个人自付医疗比例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评述
以上分析表明,研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的文献较多,且多从微观实证的角度进行求证,有较强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在公平性方面,相关研究认为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我国东部地区居民医疗支出最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经济负担在逐渐加重,且各地区城乡居民医疗支出差距明显,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负担要高于城市居民。另外,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慢性病人群等不同特征人群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所带来的福利程度不同。在效率方面,研究主要从补偿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分析了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从中提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基金运行效率、制度运行效率、监管效率对医疗支出补偿效率的影响与健康水平、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对医疗支出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差异方面,分为了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引导就医行为的差异与分担医疗支出状况的差异。部分专家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病居民的就诊概率,且在机构选择上更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有显著性负影响或无显著影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无显著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在患者对就医机构的选择上起到了较好的政策引导的作用。在分担居民医疗支出方面,分析认为虽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支付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降低居民医疗支出的作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虽然没有降低居民大病医疗支出,但是增加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中关于公平性与效率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关于差异性的文献较少。文献多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实证研究部分较多,具有科学性与代表性,对明确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向,对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魏众.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2]刘汉辉,廖直东.城镇居民与乡城移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研究[J].劳动经济研究,2014.2.
[3]王上铭.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地区卫生资源分布公平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
[4]高建民,沈迟,卢丽,施超,王娅娟,李逸舒.2007~2012年陕西省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变化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12.
[5]周书美,范艳存,孙静,闻岚,薛清元,李长乐,于彩霞.2007~2013年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5.12.
[6]胡金伟,谢显训,庄国宁.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及受益公平性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4.
[7]许玲丽,龚关,周亚虹.老年居民健康波动、医疗支出风险与医疗保险风险分担[J].财经研究,2012.10.
[8]郑超.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的影响[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9]周钦,刘国恩.健康冲击: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J].经济评论,2014.6.
[10]高其法.浅论影响医疗保险基金效率的需方因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6.8.
[11]高其法.重视复杂性经济学在提高医疗保险运用效率方面的应用[J].卫生经济研究,2007.12.
[12]奎潮.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动态效率分析[J].金融经济,2008.
[13]申曙光,易沛,瞿婷婷.社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研究――来自A市的微观证据[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5.
[14]丁玲,吴炳义,郑晓瑛,王健.基于CFPS数据的我国家庭卫生费用支出占比的定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10.
[15]付晓,唐昌敏,张霄艳,赵圣文,方鹏骞.基本医疗保险监管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6.6.
[16]杜修立,张宣传,俞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医疗的投入产出效率――基于单病种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9.
[17]任向英,王永茂.城镇化进程中新农合政策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财经科学,2015.3.
[18]陈华,邓佩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健康绩效研究――基于CHNS数据[J].社会保障研究,2016.4.
[19]王森.我国居民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NS调查面板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3.
[20]经姗姗,李勇.医保种类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影响研究――基于CHNS2011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