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

第1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江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对策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无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还是广大一线辅导员自身,都对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也就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作了很多努力,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一、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已有成果

1.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构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得到必要的职业保障,辅导员队伍才会稳定,广大辅导员才会有献身事业的激情和动力。江苏省教育厅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从多方面着手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构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为鼓励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辅导员队伍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岗位配备,到选聘、考核、职业发展,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省教育厅和高等学校还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实行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聘单列。在评聘中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重视辅导员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的同时,主要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建立培训培养体系,拓展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自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出台以来,省教育厅设立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对全省高校辅导员骨干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依托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三个辅导员培训基地(2011年又增设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四个辅导员培训基地),承担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体系、在职研修体系,拓展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空间。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并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江苏各高校也制定了辅导员专业化培训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养。比如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辅导员“菜单式”课程选学,实施辅导员培训“三年规划”,在全体辅导员坚持学习马列课、专业课以及心理学课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学科背景,开展辅导员课程选学,优化辅导员学科知识结构。苏州大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学习培训平台、交流提高平台、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平台,以及工作引导“四大平台”,坚持精育原则,积极实施专业化培养。[1]

3.建立理论研究体系,开创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工作职责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必须走管理实践和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传统的仅仅靠经验开展工作的作法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行家,更要具有科研能力并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努力使之升华为相应的理论成果,进而更好地来指导工作实践。[2]多年来,江苏省教育厅着力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体系,专门安排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基金,并在省级课题评审和经费上给与支持,省教育厅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每年列出专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时要求学校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创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专业化培养的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专业化培养质量

目前江苏省已建设了省级辅导员的专门培训基地6个,对新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在职辅导员的短期集中专业培训,但由于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辅导员仅仅能对本职工作有个简单初步地了解,而对其所需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职业规划等专业知识要么浅尝辄止,要么零零碎碎不成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坚实基础。由于江苏乃至全国还没有建立针对辅导员工作领域的一套专门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质量。辅导员专业化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部分,基础性部分包括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知识,应用性部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事务管理等技能。[3]

2.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专业化发展进程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并且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走上辅导员岗位,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要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要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即要求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领域,从业者要树立不同于其他职能岗位,体现辅导员职责和使命的职业意识;要有明确的辅导员职能定位、岗位职责以及行为规范准则;还要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资格认证体系、考核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目前,江苏省还没有建立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辅导员工作学科化建设尚未明确,限制了专业化建设步伐

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其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辅导员工作虽然包含了很多学科,但目前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不是一门专业。实际上辅导员工作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应该说其中任何一门都是一项专业的学科,辅导员工作包含这么多学科而不能成为科学的专业学科,这是因为辅导员工作虽然包含很多学科但它却只是各个学科的单纯罗列叠加。[4]要让它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既要有学科的支撑更主要的还应有科学的内部机理而不只是简单的各门学科的罗列叠加。这就需要更多研究辅导员工作的专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推进辅导员工作学科化建设,建立起辅导员工作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当前,江苏省尚未建立明确辅导员工作学科化建设目标,限制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只有把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来建设,辅导员工作才会在理论上得到承认,也只有当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现才会有根本的保障和理论依据。

三、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快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提升专业化培养水平

高校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培养,这是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江苏作为教育大省,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培养出一批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硕士、博士,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来源、学历与素质问题,实现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专业化教育必须配套专业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安排系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创新,以加强全省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结合辅导员一线的工作实际,提升学科地位,创新学科内涵,使学习者在专业的基础上达到精益求精,学有所长,真正打造一支专家型的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

2.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念和导向,提高专业化发展速度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化不是指全体辅导员的专业化,而是指专业化培养的队伍建设理念和导向。从时间上讲,是指辅导员在从事相应工作阶段的专业化;从对象上讲,是指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因此,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通过制定政策,选拔、鼓励一批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或终生从事辅导员工作,专职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工作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接受培养、培训,并且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完成工作。要完成这一任务,务必尽快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理念和导向。笔者认为,高校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专门的工作领域。这体现了工作职能的专业化,如果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内容、领域和其它工作分开,那么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工作是专业化的工作。二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工作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专业。辅导员的技能包括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三是要形成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辅导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是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四是要建立过硬的专业团队。要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纽带,建立辅导员专业团队,促进辅导员业务工作的研究、培训、培养、交流,加快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速度。

3.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提供专业化建设保障

在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专业,是解决我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条件的一个有效途径。据了解,我国高校还没有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和辅导员专业最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虽然具备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的培养能力,但由于没有明确是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没有突出该职业的特征和要求。江苏省应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在高等学校设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培养专门的辅导员工作人才。同志在2000年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应像高等教育中的其它学科和专业一样,设置相关专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制定自己的专业标准,按照专业要求培养学生。[5]只有建立相应的学科点,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认识,从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辅导员工作新型理论框架和工作模式,才能有效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付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2] 魏小鹏.着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3] 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第2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师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9-0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2014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其中就要求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特殊队伍,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职业道德是辅导员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职业要求其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同时还应具有坚定信念,又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的职业素养。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第24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求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新一代大学生生长在当下复杂的多元文化里,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部分学生对正确的价值取向仍缺乏甄别能力,而辅导员在此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等,同时可以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品格培养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行为道德的示范者。高校辅导员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工作在一线,每天与学生在一起,其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注意外在形象、谈吐用词、精神面貌、为人处世等方面做好表率,为学生做好榜样,通过良好的内外形象在学生面前赢得尊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者。专业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高校辅导员要密切配合教学需要,开展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做学生学习和学风建设的促进者。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或缺乏目标,虚度大学美好时光。辅导员应该熟悉专业和学生特点,通过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等,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四)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青年群体,心理上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与社会上青年不同,须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已频频出现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且呈上升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理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工作。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能力,积极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并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五)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者。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大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往往取决于就业竞争力,也就是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生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上,据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看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认真组织和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舞台,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了解职业,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工作过程中接触学生最多,与学生相处时间也最长,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奖惩助学、学业就业、成长成才、突发事件等进行教育管理和预防处理,职责内容覆盖面广,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决定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落实和深入,而这些职责又涉及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工作在学生管理的最前线,辅导员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单纯,新一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熏陶较深,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复杂、方法更需智慧等特点,此时辅导员需要担当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专业学习的促进者、心理健康守护者等多重角色。这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带来的职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对辅导员的师德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因此高校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三)三者和谐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三者,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一是高校自扩招以来,高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师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师生缺乏大爱精神,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强度大、责任重、付出多,但与之相对应的待遇、认同和地位却不对等,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信念不坚定,职业倦怠心理严重等想象。三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诸多影响,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多元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缺乏,价值观念扭曲等不良现象,而学生健康成长与辅导员密不可分。从以上分析可见,三者与辅导员师德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对三者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塑造路径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和重要性可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既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有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良好的辅导员职业道德需要高校和辅导员两者共同塑造。

(一)高校用“三心”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供前提保障。具体如下:

1.真心。重视就是真心,高校要真正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人文关怀、政策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主动关心,做好辅导员的“后方”工作,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岗位工作,这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2.用心。细节就是用心,高校要用心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应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设计和制定符合辅导员特殊性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这有利于监督辅导员落实岗位职责,同时促进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例如:辅导员工作职责规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辅导员职业发展管理办法等。

3.尽心。全力就是尽心,高校要全力促进辅导员师德建设。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辅导员工作也出现新的变化,而辅导员往往又被教师队伍边缘化,缺少学习提高和业务培训等机会,这时就需要学校为辅导员争取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二)辅导员用“三心”为自身师德建设打造良好根基。具体如下:

1.爱心。奉献就是爱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爱心为学生筑造好一个“爱巢”。爱心是辅导员师德的核心,同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一切的学生,辅导员要用爱心为每一位学生点亮前进的路灯,用爱心感化他们,用爱心赢得信任,怀着博爱之心与他们共成长。

2.责任心。热爱就是责任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热爱耕耘好一份“责任田”。对工作的责任感是辅导员师德的基本要求,是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持久动力,同时是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最基本的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拥有一颗责任心,将所有热情投入工作,积极思考如何教育、管理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

3.耐心。坚持就是耐心,高校辅导员要用耐心指导学生走好每一步“人生路”。凡事贵在坚持,对工作有耐心是对辅导员师德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要求辅导员对待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耐心能够促使与学生交心,能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能够解决学生的大小事务,最终得到学生信任和支持,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主要力量,其独特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履行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则坚持不懈地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为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清.大爱精神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2]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

[3]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4]项青.论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弘扬师德关爱学生[J].高校辅导员,2012(4)

第3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压力;高校管理体制

一、传统观点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识偏差

1952年,国家提出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又赋予辅导员工作新的内容,比如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包括帮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并从很多方面为辅导员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

尽管国家赋予了辅导员工作如此重要的职能,但是传统观点对辅导员工作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许多高校管理者错误地将辅导员定位成“宿管”甚至是“带孩子的”,给辅导员安排一些职责之外的琐事,或者将学生工作一股脑抛给辅导员,认定只要是和学生挂钩的事情,统统都应该由辅导员负责。长期的认识偏差也会辅导员得不到高校其他岗位同事的认同,导致辅导员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挤。

二、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够准确

基于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偏差,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定位模糊,偏颇地认为辅导员就是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人人都能胜任,因此对辅导员的在职培训不够重视,辅导员队伍缺乏应有的专业培训和在职教育,从侧面加重了“不重视

缺乏培训

不专业

不重视”的恶性循环。

例如,高校中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权责划分不清,辅导员常常陷身调解宿舍争端、检查内务卫生等琐事的泥潭,难以抽身,而辅导员的本职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却分身乏术,疲于应对。加之许多高校自身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辅导员工作实施起来缺乏有力依据,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往往使得辅导员工作陷入被动。

此外,辅导员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弱化了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职能。

三、当前形势下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新时期,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面临更大的考验。比如,当代大学生思想波动的根源并不深刻,其中许多因素都是学校配套硬件设施不够健全等因素引起的。例如,食堂餐食是否实惠可口、宿舍是否有空调、热水供应是否充足等问题,往往引起学生思想波动,辅导员一旦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辅导员不仅要联系学校的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方案,还要与学生沟通,宣传学校政策、安抚学生情绪。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又为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后果非常严重。但是,高校往往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原则,要求辅导员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却不从根本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和学校的压力都汇总到辅导员这里,导致工作举步维艰。加之个别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为博眼球,常常作一些不实的报道,恶意激化学生和学校的矛盾。大学生思想不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行动上容易走极端,这就要求辅导员做大量的思想工作。然而,实际上,辅导员的很多真诚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更添了辅导员的挫败感。

四、非职业化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过频

目前,我国对辅导员如何评职称和晋升没有详细、规范的规章制度,高校领导也对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不够重视。辅导员面临巨大的自身压力,不仅要养家糊口,事业上被琐事拖累,无法出研究成果,上升空间有限,容易出现职场发展的“天花板”,感到前途渺茫。

在这种大背景下,辅导员为了拓宽自己的上升空间,往往选择寻找机会转教学岗或者其他行政管理岗,同时,基于大家对辅导员工作认识的偏差,辅导员入职门槛相对较低,许多年轻教职员工将辅导员岗位当做自己职业规划的跳板。笔者曾经听到不少类似言论:“先当个辅导员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再考研;先入校当辅导员,以后想办转岗”。更有甚者,某些高校领导也将转岗视为对辅导员的提拔,向辅导员“许愿”:“好好干,争取明年当老师(专职教师)”。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队伍不稳定,一届学生还没毕业,辅导员已经换了几拨的情况在各大高校屡见不鲜。

五、现行管理体制阻碍辅导员的持续发展

第4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考核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现状反思

我国各大高校基本已按照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评优晋级等挂钩,但在用绩效考核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工作作出评价时,一方面肯定了辅导员的付出,为综合考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果找到了依据,但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其未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状态与效果,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部分否定自我,没能发挥评价辅导员工作的正面价值。归纳来看,高校辅导员考核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1 制定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更新度不足

高校在制定辅导员考核指标之前都会对辅导员的工作作出期望评估并依此制定符合现阶段的各类绩效考核指标,但却很难把握到各指标对辅导员的实际影响。指标过于细而杂,一方面将辅导员的工作圈定在了一定范围,影响了辅导员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没有突出关键指标,导致辅导员只为追求全面而忽视了重点。而且很多高校的考核指标一用好多年,而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群体在思想动态上发生的新变化,这直接要求辅导员应对新形势下学生的各类不同需要,面对辅导员工作中的新变化,各考核体系无法及时更新考核指标,而使很多在工作中有新思路、新方法的辅导员无法得到应有的激励,也导致有创新性的学生工作方法在学校范围内得不到推广和普及。

1.2 考核时间、方式过于集中,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各高校的考核多集中于年末或学期末,并以此视辅导员一学年或一学期的总结,这使得很多辅导员平时做的基础工作被忽视并难以体现,令考核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而考核方式上,随机发放问卷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考核的结果,每一个数据代表的是一个辅导员的工作的浓缩,但数据的真实程度和准确程度是有待商榷的。就考核内容而言,相对固定的指标会错误的引导某些辅导员为追求高数据而只攻坚考核中有的项目,如寝室卫生优秀率、课程及格率、就业率等等,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显效缓慢的过程,只有通过辅导员长期的身体力行才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如果考核指标里纯粹的事务性指标过多而影响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非显性”指标过少的话,会造成辅导员对工作方向理解的偏失,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1.3 对于考核结果的评价不够客观,只单纯地与奖惩挂钩而忽视了辅导员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高校在考核辅导员时声势浩大和考核结果宣布后的戛然而止,给考核增添了一种重结果轻反馈的形式主义,只突出了对结果评价的定位审查功能,而没有解读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其实相比起对辅导员之前工作的一种评判,评价之后帮助辅导员厘清思路,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和职业生涯提出建议才是更加重要的。

2 新时期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建议

2.1 修正考核指标制定程序,依据情势制定并更新指标

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应指派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人负责,首先确定考核目的与原则符合学校的育人理念,其次应从各学科、各院系与不同的辅导员一起研究考核指标的具体内容,在做到能基本涵盖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同时力求做到全面并重点突出,然后主管部门将初步制定的考核指标返回到各院系每名辅导员手中,让辅导员们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将进行整理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试用。而且考核指标应随着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转变也及时有所删减和增加,增加考核指标的有效性。

2.2 创新考核方式,拓展考核时间,丰富考核指标内容

对于考核方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问卷式,可以通过邀请各院系部分学生以座谈形式侧面了解该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一些诸如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可以反映出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熟悉程度的比赛,客观反映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考核时间,可以适度作出调整,与年末才进行考核不同,可灵活地将考核内容以不同的形式于学期或学年内的任意时间统一进行,由此可避免个别辅导员在年末考核前突击完成工作,可真实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并锻炼他们的机动性。而考核指标内容也需要不断丰富,不仅要包含辅导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还应设计出能反映辅导员“非显性”工作的指标,指标应具备先进性、全面性与多元性。

2.3 充分利用评价后的反馈结果,引导辅导员正确、理性对待评价结果

辅导员工作评价的有效反馈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其关键在于评价后的反馈和利用,促进“考用统筹”,才能永葆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考核工作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是拓宽考核评价反馈渠道。从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院系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以及所管理的学生四位一体全面真实考评辅导员工作,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其次是强化辅导员工作考评的反思和激励。考评工作的宗旨在于以评促改,因此考评工作的核心在于反思和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从而进一步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因此就要求考评部门要将评价信息进行双向互动,各辅导员要及时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3 结束语

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对各高校今后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本校考评工作,逐步改进,最终建立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合格;辅导员

已担任辅导员工作多年,工作之余我常常在思考,高校辅导员怎么才算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怎样才能对得起校院、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期望?通过对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学习,我进一步的了解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 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种不能明显见成效的工作,而这份工作却需要辅导员长期不懈怠的努力。辅导员期望自己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可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好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的价值评判是什么?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价值体现点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要做好辅导员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自己修正自我认识度,必须明确自己工作的内容。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从管理的方面而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维护正常有序的教学生活秩序。第二,从关爱的方面,辅导员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才。说起来简单的几句话,真正要做到,却需要每一个辅导员倾心投入,需要辅导员一定是一名非常有爱心的人。同时,高校辅导员更需要非常全面的综合能力。

二、 拥有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

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学生工作项目繁多,涉及到方方面面,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管理、第二课堂管理、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就业管理等。而要完成好这些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需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党政方面、教育管理方面、心理咨询方面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技能。这一项项工作技能对于辅导员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技能辅导员除了可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学习外,通过不同的学习平台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大多数辅导员在上岗前,没有进行真正的专业能力培训。很多辅导员们从学校刚刚毕业,仅仅经过短短的岗前培训,就要匆匆的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又由于人手不够,学生数目众多,每个辅导员都承担着超量的工作,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对这些技能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学习提升。而现实却要求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战锻炼才能胜负这份工作。所以在专业技能方面,高校应该创造提供更多可能让辅导员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去系统的提升自己。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们的见识日益增长,他们对知识对能力的渴望大过一切。而辅导员,为师者,必须要有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光是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不够的,他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涵养。而这就必须促使辅导员不断的学习,学习自身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获取广博的学识,拓展思维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等等提高其它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辅导员知识结构不断扩展,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才能取信学生,也更好的开展辅导员工作。这对辅导员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三、 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工作模式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学生平均都在300人左右,所以辅导员每天都会处理大量的事务。在处理事务的同时,虽然辅导员可以从中积累不少工作经验,但是如果没有认真的思考和总结,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工作模式。所以辅导需要时间和空间对自己的工作去不断的思考和提炼。

每一个高校都给辅导员提供了非常多的学习交流平台。其主要目地之一是想通过这些学习提高每个辅导员老师对工作职业技能和对工作的创新能力。辅导员在平时的日常工作有非常多的实践机会,缺少的是通过这些实践而进行的感悟和反思。反思总结的过程才能更好梳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的辅导员工作方法。

当我们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创新精神时,辅导员工作起来觉得有成就感,觉得有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那辅导员才会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工作对自己所带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辅导员工作才能有可持续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四、树立辅导员职业理想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培养和培训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基本上都是在工作中完成的。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基本上是在高校真实的工作实践环境中持续进行,应该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①。而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要有这样的特质:有持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有自主创新和协调发展的能力,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热情和专业精神,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②。

可实事上,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承受着很多外在压力,比如学历,稍微好一点的学校辅导员都是要求博士学历;比如职称,一般都要求辅导员要走职称路线,不断的上进;再比如工资,因为大多数辅导是没有做课题,没有科研就没有额外的收入,只拿学校的基本工资。因此在高校当中,辅导员算是收入偏低的人群。在这些高校辅导员无法短期改变的压力下,辅导员必须要有其它的突破口,迫使高校辅导员不断地去改变自己,不断地去提高自己,也就是高校辅导员必须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有了理想的基础上,辅导员才能在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下,还愿意去不断地全方位地提高充实自己。因为只有辅导员在关注学生的成长外,也关注着自身的成长,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辅导员的工作才能长期地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因为缺少辅导员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就会受到局限。

五、尊重认可自己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必须有强烈责任感的工作,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大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不完善,辅导员的升迁渠道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外界人员对辅导员的工作不了解、不认可的也多。因此辅导员热不热爱自己的职业,认不认可自己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少辅导员从事这份工作的最初,都是满怀信心、满怀热情想要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尽情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但是面对辅导员的种种现状,大多数辅导员工作两三年被工作耗尽了最初的理想和热情,要么选择转岗,要么对待工作就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学校要真正的重视起辅导员的工作,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对待辅导员的工作,在考核、评定职称、工资奖励等等方面要像对待其它教学的老师一样。学校在大力提倡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应该真正的尊重重视辅导员,为辅导员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让辅导员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进而认可自己的社会价值。真正好的高校辅导员一定是对热爱自己工作,认可自己的工作价值的辅导员。

所以,正确认识了自己的工作,拥有了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可以自己创新工作模式,树立了职业理想,从内心深处尊重和认可自己的工作,也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2]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注解:

第6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职业通常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是从业者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高校管理人员也是一种职业。而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也应当成为一种职业。职业化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现象,二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决定了他们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也决定了他们在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优质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战斗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实践证明,有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增强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维护校园和谐和安全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约因素

首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着认识误区。其一,在辅导员身份问题上,认为辅导员既不完全属于教师编制,也不完全属于干部编制,出现辅导员身份的“蝙蝠”效应,使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均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其二,在辅导员职业问题上,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能当做长期或终生职业来从事,而只能当做阶段性工作岗位来从事,导致多数辅导员职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岗思转岗, 工作不安心,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其三,在辅导员选配问题上,认为年青辅导员和大学生没有代沟,容易沟通,因而辅导员的选配对象要年青化,导致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其四,在辅导员职责定位上,认为辅导员只要负责大学生日常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大学生管好、不出事就好了,不需要层次太高,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低端化,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称结构、职级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

其次,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现状的影响。一是辅导员队伍年青化现象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在三十岁以下;二是辅导员队伍低职称化现象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助教和讲师;三是辅导员队伍低职级化现象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科员、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

第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落实乏力。《规定》对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辅导员既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来确定相应职级的行政待遇并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这是落实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有效政策保障。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措施与其实施

首先,要坚持选聘标准,把好辅导员选聘关。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一是热爱辅导员工作,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和潜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是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四是具备较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和大学生管理工作能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指导能力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

第二,坚持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把好辅导员管理和考评关。一是对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明确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明确院系应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二是由学生工作部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统一组织对全校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工作,按照略高于其他教职工的比例确定考核优秀人选。三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优秀辅导员评选工作,校级优秀辅导员从年度工作考核优秀人选中产生,校级以上优秀辅导员从校级优秀辅导员中产生,明确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并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

第三,坚持优胜劣汰,优化结构,把好辅导员分流关。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并不是要求所有辅导员都要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而是有选择地推进优秀辅导员的职业化。要在把好辅导员选聘关、培养关、管理和考评关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级评定制度及其他各项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那些热爱辅导员工作、职业能力较强、能够履行中高端工作职责、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辅导员工作团队带头人和工作骨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

第7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教师和管理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工作效果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保证。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构建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能否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能够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辅导员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素养的提升。

(二)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使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激发自己的潜在价值。有效的激励机制还可以激发辅导员爱岗敬业,通过不断的自我剖析,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既具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身份,又是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同专业老师一样重要。但在各高校,现实情况是除了学生工作相关领导,部分领导有着辅导员必要而不重要的思想,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同时,很多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通常认为,辅导员从事的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专业性不是很强,对辅导员的工作不理解也不支持。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地位也不高。辅导员通常不从事专业教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影响力降低。基于以上原因的影响,辅导员往往缺乏自我认同,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致使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辅导员工作目标缺失,职责不明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不断增多,管理的事务也随之增长。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很琐碎,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辅导员常常要成为“保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要作为“救火员”,哪里需要到哪里。长此以往,辅导员往往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工作目标,导致主动工作意识降低。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确,学生处及院系对辅导员工作目标设置的引导不够等。

除此之外,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杂,常常给人一种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务都是由辅导员来负责的印象。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都要听从于学校和院系的双重管理。除了学生处和院系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各职能部门也习惯将与学生相关的工作交给辅导员落实。因此,辅导员每天多忙于各种事务性的工作,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工作职能。

(三)薪酬待遇低,收入缺乏公平性

辅导员通常需要管理至少一个年级学生的所有事务,还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手机往往24小时开机,工作强度不亚于任何专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但是在当今环境下,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往往比不上专业教师甚至相差悬殊,辅导员的晋级甚至也比高校行政人员还要滞后,福利待遇也不多。高校往往以教学、科研为主,客观上繁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使得辅导员很难承担教学任务。与此同时,辅导员缺少精力钻研科研任务,科研课题获批的难度也较大。因此,辅导员既拿不到教学课时补贴,在科研方面获得的物质报酬也比较少。

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对是否公平做出判断。大多数辅导员都需要值班,每周至少有二三天吃住在学校,除了处理繁忙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利用空闲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与此相对,专业教师往往不用坐班,只在有课的时候来学校即可。完成既定的工作量后,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很多专业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因此,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往往会感到不公平。收入的不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辅导员职业发展晋升空间有限

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准则、评价体系等,各高校都有一定的规划,但在当前各个高校的体制中,却缺少对辅导员整个队伍的职业规划。辅导员今后的晋升及出路,不但辅导员自身感到迷茫,学校也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看似辅导员既可以走行政职务晋升的道路,也可以选择评聘专业教师职称。但实际上确是处于边缘化,哪条路都很难走下去。

在行政职务方面,由于高校中层岗位数量的限制,加上专业教师的竞争参与,辅导员进入高校管理层或者获得职务晋升的机会并不多。很多高校允许辅导员任职一定年限后,可根据学校需要及在双方意愿下转到教学岗位上,但实际上缺乏有效的针对辅导员评聘职称的相关制度。同时,辅导员由于平时忙于各种学生工作事务,很少有时间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因此很难达到专业职称上对高科研的要求。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考虑问题,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激励机制设计的实质就是让管理者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从辅导员的需求出发,尊重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之间的有效平衡。

想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了解辅导员个人的真实需求。因为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可以进一步驱动行为。只有真正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了解辅导员个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尊重并主动了解辅导员工作,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高校应充分认识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形式,让老师真心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不易,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尊重和认同。

除此以外,作为辅导员的管理部门或领导者,应该经常深入到辅导员队伍中,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

(二)明确岗位职责,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任何工作,要想取得满意的结果,都必须对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进行清晰的界定,辅导员工作也是如此。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使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和工作要求。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确定辅导员岗位职责时,应该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帮助辅导员确立工作的主次,使其集中精神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有了明确的辅导员岗位职责后,高校应该据此确立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并给予反馈与表彰。这是激发辅导员积极性、增强其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应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的、可执行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提高学生评议的参与度,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辅导员。让辅导员知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改善辅导员薪酬体系

高校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后制定相适应的薪酬体系。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在待遇政策方面做适当的调整和倾斜。比如辅导员常常需要加班和值班,在学生有突发事件时,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高校可设立特殊岗位津贴,适当补贴辅导员因为工作而产生的交通费、加班费等。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学生管理的组织者,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身份,工作强度大,重要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专业老师。高校在优化分配制度过程中,应从公平角度合理定位辅导员的工资水平,优化辅导员报酬结构,确保辅导员薪资水平和本校同层次专业教师薪资水平相当。

(四)建立完善辅导员晋升机制

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不仅可以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辅导员的自身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也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当今高校大多忽略了对辅导员未来发展的职业设计和规划。无论辅导员是选择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还是选择晋升行政职务晋升的道路,高校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高校应该允许辅导员的合理流动。

高校应注重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努力做好各类在岗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修养、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促使辅导员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新要求。创造条件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参加国内外的交流活动,考察和知识培训等。通过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时间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交叉结合的培训结构,提高辅导员教育引导、危机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强辅导员的自信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最终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校应从辅导员的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科学的辅导员激励机制。只有构建科学的辅导员激励机制,才能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凤影,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2]周宪斌,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思考,教育探索,2009年第10期

第8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虽然许多高校提出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00,但实际在许多高校的师生比例是1: 200甚至更高。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兼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工作的繁琐和管理学生人数的超额,造成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出现消极的因素。大多数辅导员认为对待高校学生党管理工作中,要有责任心、爱心敬业的精神,但是目前许多辅导员出现待遇低、工作量大、晋升机会少的心态、但是由于方面的原因许多辅导员出现对自己工作状态懈怠的情绪,甚至出现寻找新的职位的想法,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的积极性。

二、影响辅导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存在不足,主要是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有资质的辅导员,有些甚至是兼职辅导员,认为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时间不长,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积极的与学生进行过多的思想交流。把辅导员工作岗位当成一个跳板,认为总有一天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就影响工作积极性。青年的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处理一些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对岗位适应过后与同龄人不同岗位相互对比,就发现了自己在职称、待遇、职位方面都不对等,这点也是造成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下滑的原因。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比率的加大,辅导员与学生的比率也在较大,一个辅导员管理班级的人数远远超出规定的工作量,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同时还要参加各种不同的会议,面对各部门的检查,配合学院展开的各项工作;还要管理学生寝室卫生,监督学生上课考勤,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相比于任课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并没有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而任课老师的工作甚至高出辅导员的两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就造成辅导员心里不平衡。

(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辅导员管理机制,如在考评体系中以经济处罚来考核辅导员业绩的唯一考评方法,严重的损害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无视辅导员的自尊和缺乏人性的关怀,对于辅导员管理过渡的僵化。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措施

(一)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在高校的辅导员的队伍中人员素质是不平衡的,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调整辅导员队伍的心态,能够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对现有的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得以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之间的交流,地区与地区,高校与高校之间结成对子进行人才交流,互派辅导员到对方的学校,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同时在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时,专业需要要倾向于教育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类的人才,这些人才在高校培养出来时是全面接受相关专业的培训,先进的管理理念能过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在工作管理中能过很好的调节心态,调节自己的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辅导员面临着待遇低、工作量大、师生比率严重失调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增加辅导员的人数,可以采取新进的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上可以采用培养能力比较强的班级干部,锻炼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干部们认同感与优越感。

(三)提高辅导员的组织能力

高校辅导员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学习会运用组织的能力,无论是学生的活动开展,还是学生的管理,都离不开这个载体,如学生开展活动就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如何策划和怎么组织。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有效的运用组织能力,参与学生的活动开展中,根据方案设计的情况参与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实效性。

第9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学生管理能力 提升策略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之一,管理好学生不仅可以维护校园稳定,还可以为促进学校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学生管理能力内容,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内容概述

(一)具备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之地,在人才诞生以前离不开管理约束,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管理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认识到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计划,运用管理的让学生参与到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中。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应重视知识管理与爱的教育相结合的运用,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发展他们的智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高校辅导员还要具备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为其解决困难提供良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规范学生行为的能力

尽管大学生的心智相对于高中生较为成熟,但与步入社会的人相比还要差一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成长环境,规范学生行为,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要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教育让学生拥有自我约束能力,自觉参与到遵守校规校纪中,其次,辅导员应让学生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三)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管理工作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90后的学生个性化较强,所追求的东西也各不相同,作为高校辅导员就要联系学生实际,在学生管理中实行个性化管理,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心声,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使自己工作获得认可、真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重视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学生的支持,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做好相关机制的建设工作,这对开展学生辅导员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联系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校使用的学生管理机制,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依照该制度,并将这一制度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一旦做了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尤其是一些违法违纪行为,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样学生心中就会有所畏惧,才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将进行的更加顺利。

(二)做好辅导员培训工作

要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还需要经常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更多管理学生的技巧,减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培训工作中,高校可以邀请学校优秀辅导员与全国优秀辅导员为其他辅导员培训,讲述自己在培训中遇到的难题与解决办法,参与学习的辅导员也可以将自己所面临的难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解决措施,在培训的最后阶段,要求辅导员写一下自己的培训感受,了解辅导员在培训中都掌握了哪些管理要领,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方面也可以了解下次培训的侧重点,进而全面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

(三)对辅导员管理机制进行改革

为做好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高校方面应联系学校发展实际改革辅导员管理机制。为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可以实行评职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辅导员评价中,通过学生反映情况了解辅导员工作是否做到位,对于学生评价高的辅导员给予晋升机会与物质奖励。同时,在辅导员工作考核阶段,应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确保考核真实有效,在辅导员工作考核加入新型内容,并让辅导员了解考核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如在奖学金发放上,教研组主任应看辅导员是怎样安排学生领取的,是否出现在学生上课期间紧急通知,而没有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领取。通过这样的细节工作了解辅导员工作合理性。

(四)辅导员正确认识学生管理

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在于辅导员自身是否对学生管理有正确认识,作为辅导员应认识到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采取新型管理方法,联系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要能承担起家长与学校交给自己的重任,减少传统管理方式的运用,并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学生,多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为社会着想,为学校着想,为家长着想,在教育学生中多以自己实际为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

三、结论

高校辅导员责任重大,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习等方式不断强化自身能力,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真实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也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推出新型辅导员考核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逐步提升他们的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娟.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