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

第1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管理;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我国高等院校也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中。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除了一些基本的财政行政事务,实际上是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主,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并且逐渐交融的大前提下,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随着文化因素的逐渐显现,文化也逐渐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学校组织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高等院校稳定长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也是高校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的需要。

1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概述

一般来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组织所形成的固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组织文化。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组织文化是将组织成员紧紧结合在一切的黏合剂,是组织和组织成员发展和进步大方向制定的依据。可以这么说,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不仅对于组织成员来讲,对于整个组织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高校来讲,组织文化则具有了更加具体的含义。通常来说,高校中的组织文化是指受到高校大部分成员认可,并对高校全部成员具有教育、管理作用的文化,高校的组织文化往往是高校的领导者和有关部门有意识创造,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倾向性的文化。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组织,它既是对社会主流文化进行选择、学习和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行文化创新和创造的场所。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的一环,高等院校的文化应该具有前沿性、创造性和引导性,其文化必须是包容的、创新的、发展的。而高校的文化发展需要通过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高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必须对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才能够对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以及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和长期发展。

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指一些财政和行政上的事务,文化、教育、教学及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软性因素,其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也许不能立即显现,但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更为深远的影响。

2.1 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氛围的营造

实际上,比起依靠资金等物质条件来建设的高校硬环境,例如:教学楼的建造、教学设备的引进等,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硬环境所涵盖的教学设备、教学材料,毕竟只是物质基础,其价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来实现。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价值,则需要一定文化原则和价值观的指导,而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准则则是包含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这一大环境之下。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实际上代表了这所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大的发展发现,而这种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换句话说,高校的管理工作,不论是哪个方面,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行政事务的管理甚至是财务方面的管理事实上都是为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服务,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为了使高等院校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方面的导向作用。具体到细节方面,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友好关系的保持,有利于学生学习,在高校管理工作实际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况下,也有助于高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高校的形象,这是一种软形象,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看法。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需要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来实现,而通过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学习组织文化建设的帮助。

2.2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教学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内容,高校的建设宗旨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效合理的教学来实现的。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高校良好有效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促进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而一所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留住教学人才、吸引教学人才,而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其对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必定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是教学人才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通常会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优秀的教学人才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并且,良好有效的学习文化组织建设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教学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各种前沿教学理念的引进,教师和教师之间经验与学识的交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间的友好交流都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此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这种软性文化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高校教学物质基础价值的充分发挥,例如:在良好有效学校文化组织建设下,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并且这些教学设备是由一整套合理的使用理念来辅助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的。也就是说,这些新型教学设备的价值和有效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有益于丰富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有助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学习组织文化建设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大量且丰富的研究材料,从而促进教师学术研究的开展。而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意味着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无疑有益于教师学术研究的进行。而且,高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友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教师安心进行学术研究,不被不必要的事情所打扰,从而提高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

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校的良好组织文化建设实际上可以为高校的教学和发展奠定一个大的基调:是更加重视教学和学术还是更加关注其他方面的建设。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显而易见,是将高校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前两个方面,这是正确的也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发展必需的关注点。

2.3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实现

在现代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中,以往以强权压迫为主的僵硬化模式已经渐渐被管理者所抛弃,现在更为重视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对于高校管理而言,人文关怀的因素是高校管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学校的组织文化其本身就带有人文关怀的内涵,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求高校应该实行民主化管理。在良好有效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开展下,高校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强权者,反而更像是一个服务者,对于其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来讲,高校管理者所起的是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往的高校管理模式,是使用自身的权威对被管理者进行限制。并且,高校真正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其实是学生,教师虽然也受高校的管理,但教师事实上是高校的二级管理者,并且是直接面对学生,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即时的,也是深远且难以磨灭的。因此,一所高校良好有效的组织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者所起的是一种引导、指导和督促作用。高校管理者在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了解一些重要的人文知识,意识到以学生为本这一重要的管理理念,是有利于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实现的。

2.4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高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于财务、行政等事务的安排和管理,还应该包括一些软性方面,而对于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讲,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其价值取向也就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良好有效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在高校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走向,为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其提供正确的价值培养方向。学校组织建设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影响,一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高校校园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直接起作用,二是通过对教师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学生。前一种方式是潜移默化起作用,而后一种方式的效果则更为直接。

总之,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3 结 语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不仅高校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理应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峰,白强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0(19).

[2]李惠.以组织文化建设助推高校行政管理上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第2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 针对我国政府执行力而言,由于部门权力过大、执行主体无绩效意识、责任缺位、财政预算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不高,反映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财政绩效管理作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财政绩效管理 政府执行力 重要途径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为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利用,需要从两个端口扼制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一是以公权公用的制度设计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公共使用的绩效;二是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公权私用导致的公共资金的私人化滥用,将公共资金用于谋私性的用途。

一、财政绩效管理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根据绩效理论要求,财政绩效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绩效预算、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绩效问责的过程,建立绩效实现制度,预算单位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资金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财政存在重分配与轻管理、重收入与轻支出的问题,许多精力、时间都用在争取项目上,而不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环境处于一种人为分配资金,而不是一种制度分配资金的状况,某些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下降,未能合理支配公共财政资源,不能有效为人民服务,导致政府执行力普遍不高。

财政绩效管理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作为管理、作为对象,财政部门承担分配资金的职责,预算单位承担使用资金的职责,强调用钱单位以工作绩效进而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绩效管理,则是通过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用钱单位自负责任,并自我承诺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落实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说,财政绩效管理是为约束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从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分配国家财政资金。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遗留的部门分权导致了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扩大的规模,以获取更多资金与利益,达到行使权力欲望,缺乏责任感,进而逃避责任。

其次,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实施以来,使地方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发挥,同时也由于财政资金的过分下放,使得上下级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出现许多诸如转移和截留资金、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政府执行力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项目方案的执行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执行力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部门申报预算时,通常是先获取资金,再想怎么使用资金。在申请之前,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效果等全盘方案,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出现专款没有专用,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许多公款私用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第四,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导致政府执行部门逃避责任,无法自我约束,出现了许多扭曲、中断、错误、延缓执行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执行力。

第五,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性。公共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重要研究热点,从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预算的合理性、公开度、科学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1、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

利用财政绩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按需分配,向绩效分配转变,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机制分配资金,使预算部门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关部门在申报预算过程中,必须满足预算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论证充分,申请资金的同时作出自我承诺,重视做事方案科学合理,强调做事科学性和目的性,实现责任归位,有效提高政府财政执行力。

2、适度下放财政资金分配权力。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清晰事权同财权关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强化农业、就业和教育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资金分配力度,提高制定方案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执行阻力。通过财政资金分配,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重视财政绩效管理,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与执行力。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传统考评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确实适度下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3、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财政绩效管理时,执行主体只有提升财政绩效意识,纠正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缺陷,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政治坚定与清正廉洁的执行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通过高要求、高标准的执行财政任务,按照责任追究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公开透明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使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得到切实提高。

4、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绩效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施政绩效,客观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财政预算实现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清单细化,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阳光预算工程,利用绩效预算改进财政绩效,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加大专项绩效管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涉及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部门要强化领导责任、部门协调和督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制度和作风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等问题,要求政府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适度下放财政分配权力,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考试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监测教学效果、督促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测量学生知识与能力、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因此,进一步加强我院的考试管理,考试与试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对于有效地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和考试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对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来说,通过考试可以检验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管理方法是否有效;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是否得当。对学生而言,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又对学院改进教学管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教学工作中的考试与组织管理

在高校中,考试工作主要在分管教学的主管院长领导下,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全面负责制定有关规定,对考试的全程进行组织管理。教务处又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期中、期末考试周全院各门课程考试的时间安排和考场编排,同时负责试卷的接收、印制、装订,并组织学院(系部)有关教师领卷进行考场的监考工作。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由教务主任根据学院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组成考试领导小组,全程监控考试各项工作。因而,教学工作需要有严密、科学的考试与试卷管理制度,才有利于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的形成,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管理中的考试与考试管理

2.1 考试命题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考试的命题、考试与试卷管理、考试纪律、阅卷的评分关,必须逐步实现考试与试卷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考试命题制度应在有关教研室主任领导下进行,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指定有经验的教师命题,系部主任、教务处主任对试题进行审查后方能进行考试。考试命题则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引导。试题的覆盖面要广,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做到对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的学习潜能的考查,因为,学生潜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在高校学习中的发展水平。

2.2 试卷管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题库是一个比较好的试卷管理系统。很多学科都采用题库的方式进行考试,考教分离,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进步。一般说来,一套题库可以供四五届学生使用。对于同一题库的试题来说,试题的重点、难点和考试范围基本相同。而试卷命题的有效性则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因此,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每学期系部所提交的学科课程纸质试题试卷由教务处统一保管,学生毕业五年后,由教务主管院长同意审批后方可做处理,题库建立在系部。教务处管理部门可以对四五届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考查学生不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变化程度。就可以知道历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几年下来,通过对学生的不及格率和优秀率幅度差异分析就可以考虑是否应该及时的修改题库,此时也应该对试卷进行合理的调整。

2.3 考试方式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考试的方式包括:随堂测验、单元或章节评估、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又分为集中考试和分散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可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答辩、操作演示等各种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某些实践性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等)直接可以评定学生成绩。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选用恰当的考试形式。集中考试的课程一般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如果需要采用其他考试方式,则必须由任课教师写出命题方案,经系部主任审定,主管院长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其他非集中考试的课程主要着重平时的考核,此类课程期末考核应采取有别于期末集中考试课程的考试方式,可采用小论文、案例分析、开卷论述、实验操作等较为灵活的方式考核。

3 教学管理中考试的组织实施

3.1 组织实施

根据我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每学期集中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在期中、期末考试周进行,非集中考试、考查课程也是由教务处按照学期教学实施计划执行进度在集中考试周的教学时间(机动周)内进行。由教务处主管考试工作的教学干事专职保管,教务处专职教学干事印制(刷)试卷。系部建立题库的考试课程由系部主任会同教研室主任协商共同抽出四套,再由教务处主管考试工作的教学干事抽出其中一套作为考试课程进行考试,其余三套作为备用。按照教务处的考试规定和要求,试卷格式、试题的打印必须做到字迹清晰、准确。教务处必须加强试卷的保密工作,交接试卷时必须做好登记手续填写有关表格,确保考试试题交接工作顺利进行,凡不符合要求的试题一律退回重做,由各系部自行负责。

3.2 阅卷评分和试卷保存

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评分的一致性,使用高职高专同一教学大纲的班级实行统一考试,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任课老师的课程,必须实行统一评分标准,可采取流水批卷或交叉批卷。各系部会同教务处领导和教学干事要组织系部有关人员对已批阅过的试卷进行教学检查,确保阅卷的质量。考试成绩的记分采用百分制。满60分以上为合格,不满60分为不合格。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以学期考试成绩为主(占60%或70%),平时考核成绩(占40%或30%)为辅。任课老师应在期末考前一周根据平时的考核记载(平时作业、小测验、考勤表现)和教务处所规定的期中、期末学生成绩考核方案评分标准,计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总分,各科考试的课程考试结束后,再结合计算出的平时成绩进行汇总。成绩汇总后任课老师将在2天之内(流水批阅的课程在考试结束后的4天内)评完试卷(在特殊情况下不能如期评定的,必须报教务处或教学主管院长同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上网传送到学院教务处教学成绩管理软件以备存档。

纸质成绩按教务处的规定除电子版登录成绩后,任课老师也要填写一式三份纸质成绩登记表,经本人和系部主管教学主任签字后(一份留存教务处、一份留存系部、一份由任课老师自己保管),交教务处分管教学成绩管理的教学干事随即存档。期末每门课程的试卷(包括补考、缓考考试试卷)批阅后应即刻上交到系部主管教学干事处,由系部按学院考试试卷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将试卷装订成册归档存放在系部。学生的所有考试课和考查课成绩一经评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学生对考试成绩有异议,可提出申请核查试卷。提请核查试卷或成绩的学生必须在开学前第一周内提出申请,系部主任签字后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同意后和判卷老师一起复核原始试卷方可查询后更改。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受理。

3.3 考试质量分析

考试质量分析有助于改进教学和提高命题的质量。教务处对全院课程的考试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并报告考试质量(包括平均分、标准差、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供有关课程改进教学和命题参考。各教研室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应对本教研室开设课程的考试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即在对考试结果的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判断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也可避免给学生一个笼统的分数或者一个简单的结论。分析内容包括:命题的内容、覆盖面、难易程度、阅卷的程序、评分标准、考试结果与预期结果等,还要分析考试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总结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改进。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严格执行的评分标准,不得随便改变,要认真负责做好试卷分析工作,试卷分析也要纳入教师的教学档案。在此基础上,也可在全院(系部)范围内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以书面形式上报教务处备案。

因此,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工作考试制度和考试后反馈机制及评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考试的整体评价制度,从命题质量、考试管理、考试档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才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健康稳步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考试管理学习之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认准目标,一往无前,一定能够取得突出的成绩。

第4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会计专业教学

会计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大多数沿袭了本科会计教学的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虽然实践所占教学比重不小,但却与理论教学相分离。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多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还要考虑将来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从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出发,结合“理实一体化” 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拓展相关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总体说来,“理实一体化 ”教学的思想是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缩短适应期。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我院会计专业传统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围绕《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组织教学,这个体系对高职学生而言,缺点显而易见: 理论性较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与高职学生就业方向有较大的偏离 。在对毕业生的调研中 ,毕业生大多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有三方面的欠缺: 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缺乏整体的了解;二是某些课程的容量过大,集中学习比较吃力,影响学习效果;三是虽然每学期末都有相关核心课程的实训,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不强,缺乏结构性的整合 。

(二)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

近年来,我院也逐渐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但要想把这些教学方法广泛推广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作为依托的;二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主要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缺乏是阻碍教师发展的最大的短板。因此,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职业教育逐渐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采取一体化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素质的下滑,理论不能完全指导实践等等,在各种原因和大环境的作用下,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

(二)保证教学信息传递的同步性

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往往理论完成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践教学,甚至跨学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所剩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促进教师的提高,在无形中教学相长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教师既精通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即: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这也在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方法,从而来满足教学所需,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实现的主要途径

(一)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的课程新体系

近年来,我们与部分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把实训教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会计专业“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实训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会计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就业、发展三方面,重新整合实训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解构、重构原来的教学内容。其次,以就业需要,结合未来工作需要,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会计课程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密不可分。第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教学内容。以会计知识为载体,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向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转化。

(三)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定课程实施结构

会计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够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行动或通过思考再现行动。因此,在每个子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了“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课程结构,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下将所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隐含在学习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和教学条件等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实践和理论高度融合。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该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索“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有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秀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08,8.

第5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系统论述理论的学科,主要通过《基本原理》等课程对高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贯穿课程始终。然而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从道德教育的自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的失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材的修订常常也只是在原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精编,内容实质上仍是当初那般模样。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空泛、教条。本该为基础教育所该强调的一些道德规范又出现在了大学课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当。即教育者更多时候仅是在将书本的知识简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再者,高校理论课学时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理论课的学时远大于实践课的学时,多数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以尊重道德差异与多元为核心的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它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其次,应用伦理学的质疑。综观目前的德育研究与实践,相当一部分还是游离在现实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变万化的实践,而应用伦理学则希望学生能从“美德袋”中跳出来,提倡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输的教育方式。再次,网络时代的挑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新兴媒体盛行。电子媒介将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主体的行为在虚拟的世界中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些行为是否与学校理论课中所欲极力培养的道德行为一致,我们无从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不仅培养大学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国家基石。

家庭、社会、学校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大学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阶段。从学校来看,若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教学热情饱满、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与受教者之间能形成良好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强制灌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则可能使学生滋生叛逆心理,这个隐性的一面。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则是显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强制性的特征。《原理》等理论课程为必修课,这是学校培养计划的要求,亦是传达党和国家思想,保持优良传统的表现。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传入国内,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再者,在新媒体日趋流行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无防备就被带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染缸,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三观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畸形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矫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论课程在系统论述理论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灵魂,贯彻课程始终。这些课程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信仰,自发地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坚定学生拥护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心,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正向运转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体,这些都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内容

1.走心

时下,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多档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以“走心”打动了不少观众,无论是于其自身,还是于观众而言,它们俨然已达致双赢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内容“走心”实为上策。专家进行教材的修订,这本无可非议,但人无完人,在修订过程中,必有疏漏之处。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内容的修订,集思广益,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及民主性。

2.升级

原有的道德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的道德问题,改进道德内容是十分必要。为此,高校德育内容在呈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同时,需对其升级,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从学术的高度去解读核心价值观,使其内涵更为具体详实,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改进德育方式

第6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乙型肝炎病人的进展性肝损害与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水准复制有关.持续肝细胞受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治疗乙型肝炎关键是抗病毒治疗。[1,2]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在国内公认使用的主要是聚乙二醇与重组干扰素a-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及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然而调查表明,我国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比例并不高。病人存在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差和如何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认识错误。这与病人没有充分理解不遵医行为的危险性有关。本研究旨在评价护理干预对慢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病人为研究对象。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符合2004年修订的病毒型肝炎诊断标准,[3]在年龄、性别、疗程、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等方面经x2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36例乙肝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对干预前、干预后1年、干预后2年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

1.2.2 治疗方法:所有人均采用派罗欣180ug,腹部或大腿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8周。同时口服利巴韦林,根据体重每日口服1000ug~1200ug。48周后口服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长期治疗,以维持应答。

1.2.3 护理干预方法:①规范教育指导内容并培训专职护士,采取一对一指导;②发放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手册;③建立用药监测和随访记录表;④建立家庭档案,包括病人姓名、住址、电话、单位;⑤出院前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内容测试卷;⑥定期召开病友联谊会-肝病康乐家园,搭建病人之间沟通交流平台。

1.2.4 健康教育内容:①用药前:实行病情告知制度,充分理解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及擅自停药的危险性。主动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告知病人出现肌肉酸痛、发热、胃肠反应、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体重下降等是正常用药反应。有研究报道,选择适宜的干扰素注射时间(15:00)缓解或消除不舒适症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即HbeAg阳性乙肝病人HBV-DNA拷≥105拷贝/mL定为需要抗病毒的界限,且血清转氨酶有明显升高,ALT在 2倍~10倍正常上限,肝组织活检knodcll,HAC≥4或≥G2炎症坏死,切忌在不做肝组织活检及病毒标志物检查情况下盲目口服抗病毒药物引起炎症反应转化为重型肝炎。②用药中:严格按医师指导用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加量减量。告知病人定期监测和随访是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复查,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监测内容包括肝功能(AST、ALT、DBIL、ALB)、乙肝五项、乙肝病毒脱氧核酸(HBV-DNA)、血常规、血小板,教会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何种临床反应需提前复查就诊。③停药后:告知病人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逐步停药。停药后3个月每月1次,以后每3个月1次定期随访和监测。并注意自己的停药感受。监测和随访至少12个月~24个月。如随访中病情变化,要缩短监测和随访时间。如发现病情复发,一定及时就医。

1.2.5 调查方法:接受抗病毒治疗时,由专职护士登记病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单位等,建立用药监测及随访记录表,将每次复诊情况(影像学检查、化验结果登记)随访两年。

1.2.6 观察指标:①对抗病毒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题,均为选择题。根据答题情况计算成绩及及格率。②用药依从性::通过建立用药监测和随访记录表,将所有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开始和停止使用时间,每次监测和随访的结果均记录在表,由专人专管。如病人未复查,通过电话和信件督促病人按时监测。通过询问和观察病人的医疗行为或健康指导建议的符合程度,评价病人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③肝功能:监测内容包括,AST、ALT、DBIL、TBIL、症状评分[4]包括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症状轻微或间隙出现;2分为中度不适症状或频繁出现,但不影响日常活动;3分为症状持续,影响正常活动;4分为症状严重,不能进行日常活动。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夜间无症状;1分为症状较轻微、不影响睡眠;2分为症状轻微偶尔会影响睡眠;3分为不适症状频繁、间断入睡;4分为持续不适,不能入睡。

1.2.7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教育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完成情况:本研究共入选符合标准的病人336例,研究中失访27例。实际完成309例,其中55例仍在继续接受治疗,254例停药进入观察阶段。

2.2 对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教育前后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的测试成绩分别是35.2分±8.9分和855分±6.1分(t=30.743,P

2.3 依从性分析:护理干预前绝大部分病人不能正确掌握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对如何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不了解,尤其是对用药前、中、后的注意事项重要性及擅自停药的危险性认识不够。护理干预后,依从性3个月者338例(100%);依从6个月者336例(100%)依从12个月者309例(97%);依从24个月者296例(88%).未能依从医嘱坚持抗病毒治疗的原因有:认为病毒标志物指标以获得良好控制而停药11例(33%);经济原因负担过重2例(0.6%)其中有27例失访,可能与用药时间延长有关,均在随访1年后失访。

2.4 干预前后病人不适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病人不适症状评分比较

时间 时间症状评分 夜间症状评分

教育前教育后 1.83±0.590.46±0.121.33±0.360.25±0.09

t值p 10.357<0.01 17.616<0.01

由表1看见,教育后病人日间和夜间由于注射派罗欣二产生的不适症状评分均比教育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见表2)。

2.6 治疗前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309例病人中HBV-DNA阴转率:用药24周:52例(16.83%);用药48周:67例(21.68%);72周:39例(12.62%);96周:123例(3981%)无效28例。

表2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x±s)

时间ALT U/L ASTU/L TBIL umol/L DBIL umol/L

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48周治疗96周 132±50.1272.20±7.60

60.17±5.8235.22±4.98 164.±12.7767.51±6.5559.31±4.8226.17±2.86 31.04±6.2723.00±4.8821.37±4.5215.96±2.17 50.86±4.8139.19±4.0329.77±4.3817.53±3.57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对规范“抗病毒治疗”的认识:慢性乙型肝炎只有经过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可得到长期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测试成绩和及格率很低,绝大病人病人不能掌握适应症,对如何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不了解,甚至有些人是一无所知,尤其是对用药前、中、后的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及擅自停药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通过护理干预,经随访1年依从率达97%,随访两年依从率达88%。从而.提高了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了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3.2 护理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是决定临床疾病进展和病人长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不论是肝硬化的发生率还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均和病人的血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5]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需要长达2年甚至更长时间。如何保证病人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在整个治疗期间,护士实施系统教育指导至关重要,它是整个抗病毒治疗成败的关键。[6]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大大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阻止疾病发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L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3.3 教育指导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需要获得持续应答。注射派罗欣会出现高热、胃肠反应、肌肉酸痛、头痛头晕、乏力、体重下降、注射部位的红肿热痛、腹部胀满等症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提高病人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对病人的不舒适症状有较大影响,[2]通过宣讲适宜的注射时间,下午三点左右对消化道症状,睡眠等影响最小。纠正以前注射时间不固定,改善了病人睡眠质量,减轻了病人消化道症状,保证了病人的营养需要,同时改变注射部位,不仅局限于上臂三角肌的皮下注射,也可于腹部或大腿外侧皮下注射。避免了注射部位频繁出现红、肿、热、痛、皮下淤血等症状和注射部位不适给病人造成的不必要的痛苦,病人更加乐于接受,增强了病人的舒适感,保持病人病情的长期相对稳定性。采取生活质量评估能更全面的评价疾病和护理措施对抗病毒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5,7]。

4 小结

综上所述,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病人对抗病毒治疗知识的认识水平和从医的依从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肝病病人的生存质量。并已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一致认同。因此,加强慢性肝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是整个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环节。[8]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慢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诊断、教育部分)[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5,13(7):505-551

[2] 阎素英.利用舒适护理模式选择适宜的干扰素注射时间[J].传染病信息,2006,19(2):71-73

[3] 王宝恩.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三年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382-387

[4] 马为民.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的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19(3):148-157

[5] 骆抗先. α-干扰素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临床进展[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59(3):353-372

[6] 奚华芳.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服用拉米夫定的护理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10-11

[7] 张红梅.影响慢性肾病病人限盐依从性的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56

第7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前通用电气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对于一个员工,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至关重要,这关乎于决策层的指令能否得到高效执行,关乎到管理层的管理能否起到应有效果,更关系到基层人员的工作和任务能否按时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陶淑艳教授在10月29日的课程中为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基层管理者的执行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执行力。课程中我受益匪浅,并由其延伸出以下几点感悟:

一、从意识上讲,个人的责任感对于执行力至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那么他干什么事都不会积极主动,更不会尽心尽力的使自己做得更好。而责任感,往往是从务实和细中体现出来的。在日常中业务中,我们经常会想自己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必须要做的是什么,但这只是做好自己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想在工作中突出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好,理应对手上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和责任心,凡事多探究竟,多注意细节和关键点,尽心尽力,这样才能拥有高效的执行力。

二、从认知上讲,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是提升效率和效能的关键。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能是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能力。高效的执行者往往有以下8个特征:积极向上、具有韧性,学子创新,诚信负责,自动自发,专注细节,分析决策,关系和谐。而提高执行力,尤其是基层管理者的执行力,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次要加强执行速度,今日是今日毕,同时也要加强执行力度,投入足够的精力。

三、从方法上讲,正确的时间管理是提升执行力的不二法门。对于不同事项首先要分清轻重缓急,哪些优先处理,哪些可以缓一缓,同时也要考虑事情的时限和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这就要求第二步-编列日、周和月工作计划,并且在每周期完成之后总结汇总尚未完成的工作、原因及解决措施,以及及时更新事项备注,这样不仅能做到事无遗漏,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第8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执行力 高效 协作 态度

一个团队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制定目标和计划,更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地将想法落实于行动,以及全体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动力,即团队执行力。只有拥有高效执行力的集体,才会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只有注重培养团队执行力的领导者,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一、执行力

(一)执行力。执行,就是接受团队决策者的任务安排,决不推脱。执行力,指贯彻战略意图,实现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组织战略、规划转化成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就是每个环节不折不扣的落实,包含流程、标准、检查系统、奖罚标准。

(二)团队执行力。团队执行力是把战略、决策转化为成果的满意度、精确度及速度。

(三)团队执行力的重要性。团队执行力是带领同仁利用资源、实现目标、比学赶帮、彼此共赢。团队执行力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关键,没有执行力的团队不可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和成功。每个人都不完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在团队中,个人的缺陷可以得到很好的互补,只要迅速、积极、有效地行动起来,团队执行力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而个人在当中也会得到学习和锻炼提升的机会,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所以我们说,宁愿要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也不要三流的执行、一流的创意。

二、团队执行力存在的普遍问题

团队执行力应该在各方面发挥作用,以帮助实现团队目标,可实际情况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林格尔曼效应”。人大多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在独立工作时,能竭尽全力,一旦进入一个集体,反而会把责任悄然分解,推卸到其他人身上,这是集团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当人们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时,他们的个体贡献会因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林格尔曼将其成为“社会惰性”,此结果被称为“林格尔曼效应”。在团队工作中,因参与人员数量多,个人就会对他人产生心理依赖,在完成任务时,就不会用尽全力,这是团队执行力差的一个原因。在团队展示中,凡是积极配合、认真准备的团队,都能注重创意,表现出团队特色;凡是以各种借口、“消极怠工”的团队,都难以有效展示团队基本情况。这就涉及团队执行力的问题。要做好一件事情,我们必须知道在做的过程当中不要找任何借口。因为执行没有借口。

(二)团队不“和”,即没有很好地融入团队。新学期伊始,在团队活动中,笔者注意到有的队员坐在角落,远离团队,拒绝参与团队活动,给本团队绩效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说这样的同学缺乏团队执行力,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而在团队合作当中,这是一大忌。

(三)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团队中会有这些人的存在,说出的话听着头头是道,放开思绪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画面和蓝图,可到了关键时刻就是实现不了。有些人善于说、敢于说,但不善做、做不好。在最近一次教学中,笔者组织了一次“交头接耳”的活动,一个团队在开始之前,正在商量队员的传递顺序,一个女生很自信地把其他同学都挡了回去,说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没有问题,要第一个传。当她选好纸条后,很快扫了一眼纸条上的内容,就开始给第二个同学传。笔者清晰地听到了那位队员传递的内容,与原文不符。也就是说,那位队员盲目自信,草率地把信息传递错了。这个错误的信息还要再经过层层传递,最后什么结果?已与原文相差甚远。说来容易,做来难。队员对自身应该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身在团队之中,队员的言行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整个团队负责。而这也是团队执行力不强的一大问题。

(四)态度不端正,时间观念差。态度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时间是高效做事的要求,这在团队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团队文化建设中,笔者要求每个团队以手机wps软件为工具,拟定团队目标、制度、计划,并在下课前以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定邮箱。一个团队逾期上交,结果还是个空白文件,当次任务成绩为零。这主要是不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的,也有时间安排、队员分工、团队沟通等问题,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团队执行力。

三、解决措施

以上团队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学生团队中都有存在。团队应该予以重视,及时解决,让团队执行力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一)要有积极的态度。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由于挫折和困难造成的,而是因为我们缺少积极的态度。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的,积极的态度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态度决定人的行为,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不同的结果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积极的态度在一切事物当中都是百分百重要的,所以态度决定一切。

(二)要有主人翁精神。在团队中,个人应该具有主人翁精神。不要拿自己当外人,不要置身事外,要把团队当成小家,它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和舞台。在团队中,用主人翁的意识为同事、队友和集体做更多的努力。

(三)要有行动力。没有行动力,所有卓越的力量都只是空谈,所有完美的计划都只是幻想。除了有好的创意、想法,我们更要加强自己的行动。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是更上一层的聪明,而做得好是最聪明、最好的。敢于去做,你就会拥有力量。所以,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学做一个“敢作敢为”的人。

(四)做好自己,为自己负责。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被动完成的是任务,主动做事才是品质。所以身处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主动承担自己工作以外的责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良好品质的成员。

采取行动,保持稳健的步调,不要浪费美好的时间。不论身在何处,都要积极行动、创造,找到自己的定位。一切成绩都要自己采取行动才能够办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团队的成功依赖于强大高效的团队执行力。所以,每个队员应该从今天、从现在开始,对照实际,纠正问题,做一个立即行动的人,成就一个有高效执行力的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湘岳,徐金寿.团队合作教程(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第9篇: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能力的理解很多专家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他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主要的研究对象,在高校决策中,相关的实行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高等院校的办学实力及基础建设方面做出评估,来制定适合高校的战略决策。而作为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来说,定义的方面则不同。执行力是指高校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怀着相同的愿景之下,对所制定的战略决策贯彻实施的力度。以及在工作部署当中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建设,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在运作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有着能够保持其持久快速发展的基础,这就对管理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的管理者要对发展机遇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不同的状况下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但是正确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就能有效的促进高校的成功发展,我们还要深入的实现所制定的政策战略才能保证高校的发展能够稳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管理层和执行层要有着强大的执行能力。高校发展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战略之上的,这是发展的基础。而决定战略实现的效果很大方面就取决于执行力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同,就要求不同的部门层次管理人员在有着不同的执行力度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执行力度的核心目标是能够使各个行政人员能够更好的、更快的、更大限度的实现高效的战略目标。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在新形势之下能深化自身管理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

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当中,科学的决策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学决策也是高校管理效用得以展现的关键之所在。决策对高校的办学方向也进行了相应的引导,因此,决策是否是科学的也至关重要,这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发展的好坏是由制定目标所决定的,方向错了,南辕北辙,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在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发展也都有着不同的目标,高校要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外界环境需求,相应的决策也应该相应的随之发生改变。执行力在施行各项解决方案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与各项决策制定水平的高低和高效的执行力度密切相关。在不同阶段进行决策的时候要以科学合理和民主公平为主要原则。并且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方针。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管理层要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并且要突显出民主管理的实际效用。有效的维护员工的基本利益。党政领导还要对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在健全和完善决策程序、构建全面的决策方案时,要以目标评价为基本方向,以其评价的结果为主要的决策制度。在提升行政决策执行力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构建决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决策能力的有效实行。

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推行所制定的策略就必须有一个好基础,而这就是建立在好的流程和标准之上的。高校要想使决策切实的执行,且能实现目标所预期的效果,就要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执行者的的执行力度大大加强。行政管理执行能力的主要内容分为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在这三个环节中,战略流程是执行力实施的前期准备。运营流程是执行力的基本。人员流程是执行力的关键所在。而在此当中,人员流程是最重要的。它有着多方面的任务,不但要做好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把管理人员和高校制定的战略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高校的领导培养道路更加的完善,还要保证管理机构的不断层,保证高校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而就流程的设定来讲,是高校各部门稳步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体现执行效果的重要阶段。其关键的是,制定的流程要有着明确突出的主题,步骤清晰具有可操作性,步步有据可循。而在制定上,要考虑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执行的时候也要把严谨性和灵活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进行执行操作的时候,要把规章制度引入其中,以便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制度和内容要划分明确、目标准确、责任清楚、实施到位,并且要注重个体人员之间的差异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不但能够保证高校政策信息的及时传播,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的推进高校执行力的实现。在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时,还要不断的加强法制构建和制度构建,并且还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深入的分析,建立一个全方位、整体性的监管网络。针对高校的各项发展任务要及时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高校在实行各项具体任务的时候,要对重要工作内容进行确定,以此作为考核和评估的重要证明和依据,监督机构要做到实时的监督和管理,定期的去考核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别。对其中尚未完成的,要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高校还要构建更多的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的突出高校各个职能机关的实际效用,强化党风廉政工作中的责任制,有效的发挥各部门的民主监管效用,并且深入到高校管理的各个阶段。高校管理的发展前景、重要策略、办学要求等方面的制定要提交到相关部门进行讨论、评议。

参考文献:

[1]张礼超.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的伦理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