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和以往的有了区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做的不仅仅是传授还原历史知识、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还需要老师加强学法指导。本文拟就围绕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阐述,旨在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分析能力;能力提高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历史也不例外。学习历史,更多运用到的是历史的分析思维。历史的分析思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事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当时的历史现象,针对这几个部分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丝丝联系与本质区别。高中历史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可以准确的背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更多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分析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的一个体现,是高校进行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历史成绩的优良不仅仅和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课上效率、学生的课下复习有关系,更多的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新的高考体制下,更需要学生有一个转变,那就是如何从“学会”到“会学”的一个转变,想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一、建立成熟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
1.1利用目录记住历史事件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按照教材给的先后顺序记住历史事件。教材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这种思维也需要学生进行学习与掌握,与此同时要反复进行练习与背记,根据教材来形成一种相关的历史框架与思维模式。
1.2根据特定历史时段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调理会更加清楚。例如,在时期还发生了中国电报开始兴起、开平煤矿开始创办、铁路开始修建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可以一起记下来,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历史链。
1.3从结论出发反思过程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的结果,对于分析整个事件来说,可以分析前因同时也可以考虑分析结果。对于历史事件,肯定是已经有结果的事件。从结论出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什么层次,社会文明到了何种地步,人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环境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否雄厚,统治者或者领导者是否有能力、是否有胸怀天下的胸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再反思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二、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1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于历史方面的考察更多的偏重对历史事件、历史材料的分析,通过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历史观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需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史观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此方法。首先是工具器械的改变,春秋时期使用的铁器、用牛犁地、“井田制”慢慢的瓦解、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理解会彻底的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因此说,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课上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
2.2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回答材料分析题目时的语言要更为严谨、更为专业。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上多放一些比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学生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所要阐述的答案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使所要给出的答案内容是有条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思想是得到升华的。
2.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我们从学习开始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科学来讲解决历史问题需要的是专属历史的思维模式。学习历史知识首先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学生不可以肆意的去篡改历史,要以真实的虔诚的心态去对待历史事件,无论是历史事件是好或者是坏都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对于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在此方面多做一些相关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掌握这种能力学会运用此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土地革面时期,首先废除的是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其次就是对牲畜以及使用工具的合理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到的分给制度来解决如果进行分地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运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仅会锻炼学生此项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也会再一次巩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记忆,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使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如既往的按照初中的标准来进行学习,那么得到效果势必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对历史材料的一种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熟练的运用此项能力来解决历史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明正.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3(97)
[2]刘苏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感[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11)
[3]王菲菲.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 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这种“预设的前提”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历史学科基础薄弱。由于中考历史科一直实行开卷考试,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科极不重视,思想上、态度上存在极大的问题,初中三年根本就没有认真学过历史,受见识水平的局限,也认识不到学习政治、历史这些科目的作用,这对高中文科教育的冲击相当大,学生进校读高一时,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还没有形成,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入门”。
第二,时间的限制。我们农村学校都很重理轻文,学校在课时分配上都是向理科倾斜的,一周只有两节正课,没有自习,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很困难。学生进校读高一,一开始就面临九大学科的学习,而且新课程的每门学科都面临课时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大都忙于应付那些“主科”的作业。
第三,教材的局限。新课程学习改变了以往很多传统的观念,教材不再是权威和根本了,而课标才是根本。人教版教材从结构体系、标题子目、内容详略、逻辑思路、语言句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和老师都难以适应,这也给新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少麻烦。
二、解决办法
在历史新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多是来自客观方面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克服困难。关于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从感受向兴趣型状态转换。
做到这点需要教师以情感因素为动因,强化环境的感受性并引导学习者投入情景,充分地适身处地地从农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从思维发展中折射出情感升华的效果。
如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八国联军侵华》时,运用多媒体对战争形势扼要地在演示图当中再现战争过程,爆发了,八国联军也来势汹汹,在此之前有没有过这样这种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中国和时的中国有什么区别吗?这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更能对大局观的培养有帮助,这样由学生先自主讨论,在学生讲完后老师要做15分钟内的评讲,评讲的组成部分是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分析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处理教材的语言句式,特别是让学生们体会老师是如何对教材的语言句式进行处理的。
第二,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引导学生向自主型状态转换。
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虽然外界环境无法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见解,这一点和同龄人是共同的。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会轻易相信,不盲目肯定,会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据理力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这种“自我中心”,让其有选择权,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就容易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热情,就可以将过去教师的“控制型”,学生“接受型”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型”的兴趣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事先可以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虽然可能会受现代信息资源条件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向上辈人或者是祖父母辈了解并形成文字,还有可能有些家庭中有可利用资源拿来做直观教具等,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够创造条件。然后在课堂上一方面由准备好了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或讲述,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有层次地直观展示在衣、食、住、行,以及习俗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从而提出问题:这种变化是全中国大范围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呢?这就引发了深层次的问题上,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这就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力求准确全面地解决问题。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自觉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想象力,培养学生从“思考”向“探究型”状态转换。
历史有独有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历史知识本身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再现”史情与史实,使历史解释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原貌,让学习者将已有的认知与新产生的体验相结合,在历史的空间中探索。
任何现代教育技术都是通过人来操纵、控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辅的,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运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总之,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适度性,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符合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用故事引导历史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教师教学的步伐,其原因在于,历史故事教学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质。因此,将历史转变成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要选择生动、激趣动情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生动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换言之,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是否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成了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历史故事需要以课本为基础
尽管用故事的形式教学,教师也不能脱离历史课本,需要将历史课本作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并且做到迎合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出现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与历史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
3.为学生创设情节模式,以便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地凭借自身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2.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普及历史常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过去事实的了解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通常,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最先应该做到的是向学生传播历史事件中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等,为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节的设置,并且要确保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既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这与历史学科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应用中,要注意历史故事应紧扣历史教学大纲,另外,选取的历史故事应注重史实,尽量避免文学化。因为历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真实性,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的夸张性和典型化,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但是二者有根本性区别,所以,我们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要注意以历史真实性为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堂 问题教学 有效开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49
1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既可以利用一种需要学生进行解释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处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对那些需要进行阐释的现象产生质疑,在脑海中就会浮现很多的历史问题。例如,当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中国在受到影响之后,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然后请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哪些内容属于的内容以及哪些是给中国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内容。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类似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由此,教师就成功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另外,借助展示模型、实物以及图片等直观性比较强的方法,初中历史老师也可以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述有关原始人的教材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出原始人的头像模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原始人和现代人的重要区别。
2 设置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历史问题。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对问题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问题源于初中历史教材,属于教学中的基本内容;第二类问题是和初中历史教材有联系并且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经过精心地选择,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置第二类问题时,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历史教材的外延,使教材之外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巩固和补充课堂上学习的历史知识。教师重视提问第二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到课堂之外,也可以促使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问问题时,必须要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更具有针对性。历史教师只有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历史教材内容重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才更容易达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找准历史教材的关键点,并在内容关键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思想的目标,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
教师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就是说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历史教师善于提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思考教师提问的问题时,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又是自己思考之后才能解决的,自然就会生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找出问题的答案,反之则会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配合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问题有没有启发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设置历史问题时,必须要避免出现“的具体时间是什么?”等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提问这类问题的次数多了,就容易使学生对这类问题产生反感。教师提问这样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
3 反馈学生回答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如何提问问题,还要掌握一些反馈学生回答的策略。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够完整的,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回答不是特别正确,也就是和正确答案有些偏离,还需要历史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当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历史教师总是急不可耐地抢在学生之间说出问题的答案,没有照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比,教师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识,即使教师将问题回答得再好,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重视呈现给一种思考问题的过程,而不仅是得到历史问题的正确答案。
初中历史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这样做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思考。原因是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更深刻的思维感受;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再次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印象更加深刻,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③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广阔;④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进一步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和流畅。教师在提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把提问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教师借用提问惩罚学生的重要表现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回答出来教师提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就会对其进行讽刺、挖苦以及批评等,这样的惩罚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提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而不是让教师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地运用课堂问题教学法。
4 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时,除了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之外,还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还要做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工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所谓归纳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立足于个别事实,化整为零,引出一般概念,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其作用一是便于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为立足点,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运用归纳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横向归纳
历史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某一历史线索发展编排的。在讲授历史新知识时,最大限度地按某一线索归纳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课知识点,了解课程基础知识,更快捷地记忆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在每一课教学中,我对每一历史事件都以人物或时间为线索去归纳。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文中有四个小标题:(一)晋阳起兵,(二)玄武门之变,(三)贞观之治,(四)女皇武则天。这四个标题讲了四个事件、三个人物,如果教师不去归纳而是直接讲的话,学生听起来就会糊糊涂涂,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为此,在上课时我以人物为线索进行归纳概括,直观地展现本课的内容,在提问学生时,我也进行归纳性的提问,引起学生去读、去想、去回答。第一问是:本课讲了多少个皇帝?第二问是:每一个皇帝做了些什么?这两问学生阅读课文后不难回答,也答出了本课的基础知识,我再通过归纳性的板书,把三个皇帝的四件事情展现在黑板。如此的设计和板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二、纵向归纳
纵向归纳法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从奴隶制建立的夏朝开始,一直到封建制衰落的清朝为结束,我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朝代建立与灭亡的时间、统治者、都城所在地的古今位置,并配以条理清楚的板书,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中国古代朝代兴衰的基本情况,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朝代前后颠倒、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
纵向归纳法还可以把同类的历史知识调整到一起进行系统归纳,或是先按章节讲完之后,再把相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一次串讲式的归纳,这样学生听起来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后,我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共有三次。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避免孤立地去记这些知识,从而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后小结时运用总结归纳法,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能将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师运用总结归纳法时,要根据课程三维目标,按难易梯度设置问题,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们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概念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会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新课程教学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教师关注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大力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进行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二、解答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困惑的对策
1.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二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史学专才。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能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益。历史新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容量大、史料素材庞杂,有些知识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学任务重,那么怎样去解决呢?第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教师要尽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摒弃传统课程中不合时宜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确新课程观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本(课本)为本”;新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趣、史识和史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解决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引。第二,研读课标,把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史教学要执行“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教材内容庞杂,有些专题知识容量大,教师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该删减的删减,该略讲的略讲,重点的内容重点讲,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适当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我们不妨把它放下来,等到学生知识储备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决。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也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而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动或运用一些不适用的新方法,因为这会浪费时间。第四,增强学生的本位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懂的或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学生难懂的问题,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