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硕士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 者:[英]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定 价:49.00元
【 智囊推荐 】
管理学有太多的大师,甚至发明了“大师中的大师”这样的头衔;但这些大师成色如何?德鲁克忽视了中小企业?彼得斯的理论最多管用5年?《管理大师》把近20年的管理大师、管理思想放在显微镜下,逐一观察和解剖;《管理大师》鉴定了大师们合理的部分,对“江湖骗子”和“忽悠”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跟随《管理大师》,站直了与克里斯坦森、格拉德威尔等对话;了解“全球化”、“长尾”、“企业社会责任”等的真知与假话。一本书理解过去20年管理精华,把握未来10年管理趋势。
早就有人告诉我,《管理大师》这本书其实应该与《管理百年》这本书连着看。
因为,《管理百年》这本书条理清晰地搞清楚管理百年的发展历程,帮你归纳总结出了100年来企业管理中的兴奋与惆怅,使你有机会站在100年来管理经典的高度上,重新思考你正在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对未来管理发展方向的憧憬。
而《管理大师》这本书呢,则不仅仅为管理者续上了21世纪以来最新的管理成果,同时又让大家静下心来,重新回顾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认真思考学科的未来前景。该书认真回顾了当代管理学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理论观点及其背景,囊括了德鲁克、彼得斯、韦尔奇、斯隆、大前研一、明兹伯格、汉迪等主流大师。通过仔细探讨这个年产值已达几百亿美元管理理论产业的运作流程和奥妙,揭示出这个产业鲜为人知的游戏规则。阅读中,读者经常有意外发现:原来那些外表光鲜的管理大师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背景;原来管理行业是如此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很多光彩夺目的理论与案例,在现实中是那么不堪一击;原来很多光环笼罩下的所谓“大师”,充其量只是个江湖郎中……
纵观百年来的管理发展,我本人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那些试图掌握管理规律的人会发现,他们面临着多么大的困难。正如一位管理学家所说的:“50岁的律师完全可以坐下来沉迷于他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但管理者却不能享受这样的奢侈。50岁的管理者也可以回顾、沉湎于过去的知识,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会很快发现,他将失去工作。”因为,管理需要变革和持续的发展,变动的时代需要变动的管理,而管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认知”,更在于“实践”!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变动之中。我们都知道,越是变革的时代、动荡的时代,不确定的东西就越多。而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幻想着从这些不确定中,把控住未来的走向。但很多人自己找不出答案的时候,他们就格外期望有人能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他们管似乎总能给他们答案的人叫“大师”。
然而,已故的彼得·德鲁克,这位被管理界誉为“大师中的大师”曾嘲讽道:“人们之所以使用‘大师’(guru)一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拼写‘神棍’(charlatan)。”同样,亨利·明茨伯格的墙上有句座右铭:“猴子爬得越高,你就越能看到它的屁股。”
反思和自我批评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学科史的诞生更能极大地促进学科自律,推动学科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科以来,这门年轻的学科就像野草一样疯长:最新的管理书籍和理论层出不穷,管理大师们忙着飞临全球演讲赚得钵满盆溢,麦肯锡等管理公司的顾问们频频光顾各大公司签订昂贵的咨询合约……管理已成为一个日益膨胀的产业,很多从业者在浮躁的心态下写书、演讲、出自传、收钱……渐渐地,他们成了一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而这些人的兴趣不是在管理一线上创造价值,而是在机场、火车站的书店大屏幕上“狂说不止”。
《管理大师》的作者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在他的这本书里给了这些大师和顾问们当头一棒,让大家静下心来回顾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认真思考学科的未来前景。于是,他给该书起了个有意思的“副题”——那些让世界变得更好或更糟的管理大师与管理思想!
在作者看来,管理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管理很重要。简单地说,它改变公司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而在这个某些公司的规模甚至超过一些国家、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清醒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待在家里的世界,这种改变也就是生活的改变,并且往往是以激烈的方式。大多数学者,即使是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必须等上数十年才能看出他们的工作是否拥有任何实际影响力,而管理大师们的理念常常能够被即时检验。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学科能宣称自己如此具有“活力”了。
然而这其中潜藏着一个问题。管理理论持续受到一个悖论的困扰:它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却远未获得尊敬。许多备受敬仰的管理理论家同样承认这一点。
原因也很简单——管理理论还存在更多的悖论。而管理理论行业的真正问题在于,人们对管理理论的严肃准则存有深刻的怀疑。它似乎严重缺少某种“根基”的东西,而总被一些浮光掠影般的“流行色”所覆盖!
在作者看来,以往曾有许多企业盲目追求企管理论的时尚,就连知名的大企业也不例外。此书首先提及的便是“企业再造工程”之疯狂流行,在尚未了解再造工程对企业的意义之下,许多业界经理人便视管理大师发表的新论为宝典,一味地遵循,不顾企业文化、不管组织结构,任意的裁减员工、扁平化组织,却忽略了这个时尚是否适合自己。只要你愿意,就闭上眼睛想想,在管理界,这样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
然而,作者的“尖刻”并没有停下来,在本书的序言中,他写道——这些大师只是更为庞大的管理冰山上最显而易见的顶尖,这座冰山包含商学院、管理咨询机构以及大量的商业媒体。美国的大学每年颁发将近15万张商科学位证书,约占它们颁发毕业学位证书总数的1/4,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员在开始工作时享有远比普通人更丰厚的薪水待遇。工商管理硕士狂热已经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2008年4月8日,约3000位商业世界的“主宰者”涌入哈佛商学院庆祝母校建校100周年。第9任院长杰伊·莱特(Jay Light)在校庆上总结道:“当今世界对领导能力的需求之大不亚于以往,对我们所做工作的需求之大不亚于以往。”
然而这场校庆的时机并不完美:雷曼兄弟公司已经摇摇欲坠(在2008年头6个月该公司的股价下挫了73%);而当学院在那一年余下时间里继续庆祝其诞辰时,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失效。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几乎拖垮了银行体系,并且令世界堕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触及根本的经济萧条。
在作者看来,安然公司破产时的总裁杰夫·斯基林,是管理理论产业两大引擎—哈佛商学院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产物”。安然公司雇用了来自全球最大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的250名工商管理硕士,由此成为最新管理潮流的追捧者。麦肯锡为安然提供了为期10年的咨询服务,使安然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天然气管道公司转变成商业巨无霸,涉足从水处理到互联网业务的所有层面。资深管理人员引用《追求卓越》一书来为“松—紧管理”体系辩护,这给予缺乏经验的年轻工商管理硕士们充足的自由来试验各种各样“打破陈规”的理念。管理人员也利用由三名麦肯锡顾问提出的“人才争夺战”理念来为安然公司热衷的“评级—淘汰”(ranking and yanking)体系辩护,即开除最后10名,重奖最成功的员工,奖励方式包括斯基林的私人邀请: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川远足或墨西哥越野摩托之旅。
管理理论行业对以上做法给予了赞赏。《麦肯锡季刊》刊登了一系列文章鼓吹安然公司的“轻资产运营策略”和“打造了一群更聚焦、更专业的新石油企业家”;哈佛商学院也十余个吹捧安然公司的案例研究;伦敦商学院的加里·哈默在《领导企业变革》一书中,赞扬安然公司开创了一场管理革命;《财富》杂志曾连续6年将安然公司列为“美国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哈佛商学院百年华诞庆典的故事也是管理理论的故事:一个取得极端成功却被同样极端失败所拖累的故事。但《管理大师》这本书揭示的还远不止这些,在作者看来,只要深入研究管理理论的所有层面,你最终将会发现某种连续的脉络。问题是,为了提取精华你必须先挖开纷繁的杂物。而这本书正是一种去芜存菁的尝试——
本书的第一部分旨在观察这个行业如何运作。第一章仔细审视了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潮流之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命周期及其重要性,并将其与20世纪90年代的另一个伟大潮流——企业再造进行比较。第二章将讨论制造和销售管理理论的宏大行业:商学院、咨询机构、出版机构以及自成一派的大师们。
第二部分将着眼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些标志性人物。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之父,而且作者把他视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重大议题的引路人”。此外,汤姆·彼得斯“是过去20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师”,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言论——尽管其言论是引人入胜的——更是因为他发表言论的方式。除大师以外,作者认为,近些年来,该学科已经被跳上这辆游行彩车的众多记者(诸如托马斯·弗里德曼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以及非商学院学者(诸如理查德·佛罗里达和罗伯特·赖克)重新定义。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3]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罗斯·l·瓦茨(ross l.watts,1945-,)是一位国际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因其于1986年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而在当今世界会计领域里享有盛名。
一、个人生平简介
1966年,瓦茨大学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分别于1968年和197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60年~1966年间,瓦茨曾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福赛思公司任助理查账员,后任执业会计师。但瓦茨在1966年被聘为纽卡斯尔大学的会计兼职教师后,即将主要精力用于从事会计教育工作:1969年~1970年,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讲师;1971年开始到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任教,1971~1978年任助理教授,1978年~1984任副教授,1984后任教授。在此期间,瓦茨还曾先后出任罗切斯特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西蒙商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主席、金融研究与政策项目主任和院长顾问等职。
此外,瓦茨还到多个学校访问讲学或出任客座教授:1981年与1984年,两次前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财务会计系任特派讲师与客座教授;1984年,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管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5年曾到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j.l.凯洛格管理研究生院任访问学者;1995年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受聘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瓦茨也曾多次出席美国会计学会的年会和世界各地召开的会计学术会议。 此外,还受聘担任许多著名会计学专业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人:1978年至今,一直担任《会计与经济学杂志》的创刊联合编辑之一; 1972年~1978年, 任《会计研究杂志》副主编;1983年~1985年, 任《当代会计研究》编委会成员; 1995年~1997年, 任其发起建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简称ssrn)和《会计研究网络》的主编等。
瓦茨因其学术成就而多次获奖:他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教授合作发表在《会计评论》1978年第1期和1979年第2期上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与《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理论解释》两篇论文,连续获得1999年、200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发的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1985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因《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获得当年的alpha kappa psi会计奖;1996年5月,获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授予其杰出教授称号;2000年,美国会计学会授予其美国杰出会计教育奖;2004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合作的著名论文——《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自1986年开始设立的一个特殊奖项——会计学术文献重大贡献奖。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几十年来,瓦茨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会计与经济学杂志》、《财务经济学》、《会计研究杂志》、《亚太会计杂志》和《英国会计评论》等著名专业学术期刊上独撰或与人合撰了近60篇论文。当然,最著名的则是他与齐默尔曼合作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和《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两文,以及两人于1986年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三、主要论著简析
(一)《实证会计理论》(1986) 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经济学和理财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简称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进行大量经验性检验的影响和启发,以及当时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开创的实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美国一些年轻会计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早期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多数来自实证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较强的芝加哥大学,这其中就包括雷蒙德·约翰·鲍尔、迈克尔·c·詹森、威廉·亨利·比弗、罗斯·l·瓦茨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等人,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该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此外,还就信息披露的管制理论、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研究的作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共分为四大部分,设15章,各章大致内容如下:
第1章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作者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概念具有一套与之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是注重实际经验的研究人员在多年理论研究探索中经验累积的结果。会计理论概念不仅范围较广,而且与财务会计教科书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构成了日益增多的以经验为依据的会计文献的基础。该书是为了增进人们对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会计文献中重要理论与方法的认识,而增进这种认识的关键是掌握方法论对会计理论演变的影响。
第2章为“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该章主要解释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如何影响会计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由它引发的对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有相关性,以及会计程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研究;解释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它如何促使会计研究者,提出会计数
转贴于
据能够提供与计价模型的变量有关的信息;在没有税收效应的条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以及我们能够限定会计盈利和股票价格的特殊关系等假设
第3章至第7章,主要是分析介绍研究人员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有关文献,其内容分别为“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竞争性假说的辨识”、“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盈利预测”和“信息揭示管制理论的演变:一种新理论的开端”等。
第8章至第13章,主要介绍在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在实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其内容分别为“订约程序”、“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会计与政治活动”、“会计选择的经验检验”、“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和“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等。
第14章为“会计研究的作用”,作者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在于解释和预测广义上的会计实务。因此,理论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即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方式,以及理论对使用者利益进行预测的影响。
第15章为“实证会计理论:总结、评价与前景”。作者认为,该书研究思路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发现:盈利报告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其他会计数据也反映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中的变量(如风险),并且能够提供有关未上市证券的信息;年度盈利呈随机游动状态而季度盈利则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作者指出,当时实证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的主要局限性:利用替代变量来表示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限定的线性模型缺乏依据;在契约变量之间存在着共线性。作者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实证会计理论》:全面回顾了会计学中大量的、与日俱增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相互关系需要理论进行解释和检验的必要性;指出了按现行观点来解释研究结果的经验性研究的不足;力图阐明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论;注重将单期间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作为一种计价模型贯穿于全书;提出理论研究的发展源自于需求的推动(即理论研究的供求关系是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服务需求);指出社会对实证研究的需求会始终存在,会计研究人员的声誉和论述技巧越高,成就越可能受到实务工作者、管理者和其他学术界人士的重视,更多的学生和资金就会流向他所在的大学;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实证会计研究成本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该书序言中,作者写到:“一些学生喜欢了解‘末行数字’。遗憾的是,这种简明扼要的‘末行数字’目前还不存在。我们所接触的中介研究领域里的流沙。我们的目的不是为提供流沙的地图,而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流沙的了解,并向他们提供绘制这种地图的工具,以使他们为未来的研究作出贡献。”这段暂短的表白,正是对该书写作宗旨的精确表达。
《实证会计理论》自1986年正式出版以来,成为美国广大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生的必读著作,推动了实证研究在会计学术界的普及。《实证会计理论》首次中译本于1989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经原译著中部分译者修订后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2004年收入《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一书中,2008年《实证会计理论》的英文版亦由东北财经大学引入中国市场。
泰达荷银成长胜出
泰达荷银成长和鹏华行业成长两只基金今年表现都不错,亏损幅度比较小,夸年以来截至12月4日的业绩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二和第五。这两只老基金都表现出“中高收益、中低风险”的特征,那么谁更优秀呢?
投资能力:两只基金今年都有损失,泰达荷银成长损失稍小。从近两年的收益率看。泰达荷银成长截至12月4日收益率为43.26%。鹏华行业成长收益率为37.56%。从长期的收益情况看,也是泰达荷银成长更好一些,年化收益率高于鹏华行业成长。
风险控制能力:成立之初,两只基金都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时期,都经历了牛熊市,使它们比一般基金稳健,这点在今年以采的系统性风险面前表现突出。秦达荷银成长更擅长打熊市战,除了夸年表现出色,在2004年至2005年这两年的熊市中,它的表现同样非常出色。
机构评级:截至2008年11月,共有2家机构1年期评级,2家机构2年期评级。泰达荷银成长获得的评价全部为五星,鹏华行业成长均为四星。
基金经理
王勇: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1999年8月起就职于中国投资咨询公司,任投资顾问;2001年11月起就职于北京海问投资咨询公司。2004年2月至2004年11月就职于航空证券,任研究员。2004年11月加盟泰达荷银基金公司,先后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研究主管等职务。2008年8月5日开始任泰达荷银成长基金经理。
历史表现
泰达荷银成长自我定位为“中等风险的基金品种”,擅长熊市作战。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5年这两年的熊市中,该基金的总回报率位居所有股票型基金首位。且两年都实现正收益。但在牛市中该基金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默默无闻。数据显示,在去年大牛市,泰达荷银成长的净值增长率为107.61%,业绩在股票型基金中偏差,不过也已经足够出色。
在2008年熊市,该基金再次出尽风头。离岁末还有一个月时,众多媒体已经将它视为争夺年度排名冠军的有力候选。自2003年4月25日成立以来,它截至12月4日的净值增长率为217.61%。这个业绩在同时期成立的基金中属于佼佼者。
前景展望
对于“善跑熊市”的原因,泰达荷银成长基金经理王勇对媒体表示,泰达荷银成长配置的都是和宏观经济相关性不大的行业,比如中小盘股票中服务型、科技型的行业,而像银行、地产这些今年跌幅靠前的股票基本没有涉及。
根据windin的统计,王勇自2008年8月5日任职后,截至12B4日基金亏损11.38%,比同期同类基金平均亏损少8.06%。尽管这位基金经是个新人,之前没有掌舵基金的经验,但其思路非常清晰。
令人关注的是,由于业绩不错,泰达荷银成长期今年三季度份额增加了1.21亿份,显示基民对其比较认可。
基金经理
陈鹏: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CFA。曾在联合证券任行业研究员;2006年加入鹏华基金公司,从事行业研究工作,2007年3月起担任鹏华价值优势(LOF)基金经理助理,2007年8月起至今担任鹏华行业成长基金经理。2008ff8月增聘为普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历史表现
鹏华行业成长成立于2002年5月24日,也是一只经历了牛熊市的老基金,其投资目标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谋求基金财产的长期稳定增值”。按照契约要求,其投资于国家债券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20%。
该基金成立以来截至12月4日的净值增长率为175.78%,年化收益率接近27%。在2007年大牛市中,它配置重点主要在金融、房地产、化工、消费等行业,并且根据市场热点的切换,及时调整行业配置权重,精选个股。取得了104.26%的收益,略低于泰达荷银成长。
前景展望
鹏华成长基金持股仓位调整比较灵活,善于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在2006年的强势市场环境,它的股票仓位高于同业平均,获得超额收益。今年以来,其大幅度降低股票仓位,大幅增加债券配置降低了风险,截至三季度末,债券配置已经达到基金净资产的43.38%。
郭文俊,兴趣爱好并不广泛,厨房之外只爱琢磨。他的琢磨有点深,有点厚,不仅持久,还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琢磨琢磨他的别致之处。
一袭精致的黑色礼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轻盈曼妙的舞步随着音乐的节奏缓缓的移动,舞姿优雅美妙。自信的表情洋溢在脸上,这是郭文俊展示给我们的国标舞。若不是亲眼看到,我们不会想到这个面孔冷峻的、将至中年的行政总厨居然能跳出如此优雅的国标舞。这是我们第二次见到郭文俊时,了解到他除厨师之外的一点点“课余生活”。因为觉得精彩也难得,特意让他表演了一曲。
让食客吃得懂的美食――官府养生菜
与沉浸在音乐里的郭文俊大不相同的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少言寡语,一副金边眼镜给儒雅沉稳的他更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更体现在他的每一道菜品中。从菜品中,我们看到了统一在郭文俊沉稳背后的热点基因。一个没有任何花纹的长方形白色瓷盘中并排陈列着三个精致透明玻璃小碗,碗里盛放着不同色彩的糊状物,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碗里的色彩更加明快。盘中另一角的碗里盛着透明的胶状物,晶莹剔透。郭文俊看到我们面对菜品的不解,面露微笑告诉我们,这是三色海角燕,将一勺海角燕鱼脑软骨放在口中,淡淡的味道让味觉一点点舒展开,紧接着地一勺绿色糊状物放在海角燕鱼脑软骨中调着吃,微微的酸涩后透出一点甜。郭文俊神采飞扬,开始滔滔不绝讲起菜品,“海角燕鱼脑软骨来自深海4C00米以下,无污染,配上桃汁,木瓜汁和酸奶食用,美容养颜。”“好的菜品就是给每一道食材找到最佳的搭档,所谓膳食有养,贵在搭配。在制作上要精益求精,以味为先,以养为本。在视觉上达到时尚美观的效果,让每一道菜品都追求由内而外的美,这是官府养生菜的组成元素。”
官府养生菜,时下正火的一个新名词,2002年,从郭文俊的琢磨里诞生。他的琢磨是在看到东西方餐饮文化发展前景之后;启发于广大食客对美食的追求、对养生的需求;使然于天南地北实际考察原料、反复实验制作、推敲细节的过程。2008年,郭文俊的“辽参满家喜”获第六届烹饪技能竞赛上的金奖,仅仅是小米和参,如此简单的食材赢在它的每~步细节上。这道菜所使用的小米是山西晋城的一个山头所产,无任何农药和化肥,完全生长在自然状态下,培育出来的小米久煮而不散,味浓、营养丰富。熬制所用的水全部使用农夫山泉矿泉水。就像郭文俊所说,“我要用味道征服食客”,的确,有一种征服看上去很简单,征在不露声色的细节,服在味美汤浓的口感。
“时下正火”,食客需要的不只是口感的满足,更需要“懂得养生的美食”。郭文俊用官府菜的精致,药膳里的精髓,食材中的精华融合在一起来实现官府养生菜的核心价值――健康,一种可以为食客养生的美食。
走在潮流之前
时尚每天都在变化,如果有人说你很潮,那似乎可以乐一阵子,因为赶上了潮流队伍。说话慢条斯理的郭文俊其实一直走在潮流的前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餐饮界的时尚亮点是粤菜和西餐,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郭文俊从河南一路南下至广州再到香港。这一跨越半个中国的学艺之旅_为他开启了事业的新征程。在香港这个齐聚中西文化的地方,郭文俊像海绵一样饱吸餐饮文化的精髓,不仅开阔了眼界,同时,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际通用高级厨师证书及餐饮经营高级厨旁管理师证书。郭文俊再次走进厨房的时候,开始将学到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厨房开始采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程序化管理。2000年郭文俊管理的厨房第一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很快,郭文俊的厨房引来单位其他部门的参观并被作为模范示点进行推广。谈到这儿,我忍不住好奇,问:“厨师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你怎么想到用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来管理厨房呢?”郭文俊嘴角露出笑意说:“我用厨房之外的东西认识和管理厨房。将外面学到的好的经验和行业特点相结合,制定出行政和技术相配合的管理。当然,正是我这么多年看到的厨房问题总结吧。比如,过去厨师只求技术,对厨房的纪律视而不见,所以行政和技术必须相互配合。我们成立了厨房管理委员会,主管及精英组合,相互监督管理。”
不经意间,郭文俊又露出了皱眉思索的表情。他说:“人可以手笨,脚笨,但思维不能笨。”就是这不断琢磨的思维方式,让郭文俊一路走在最前端。九十年代末,电脑还是稀罕物件儿,郭文俊却成为第一个“手提电脑打天下的厨师”并开创了“中国厨师网”。这一网站的开通,瞬间引起了媒体界的广泛关注。《河南日报》、《大河报》,《安阳日报》,《城市早报》等先后报道了这一带着笔记本电脑的与众不同的厨师。近十年过去了,“中国厨师网”一直为广大厨师提供交流的空间。谈到这儿,郭文俊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他电脑里的各种宝贵资料;《原料药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各种食材特性,荤素搭配要领、特殊人群忌食等各种“官府养生菜”的把脉单。每次讲到菜品的时候,郭文俊总是面露微笑,一句紧接一句的说得兴高采烈,这和圈里人了解的那个“冷面人物”完全不同。
从简单到功夫,从功夫到艺术
如果说郭文俊的另一个特点,那无疑就是“高学历”。他对“高学历”的执著追求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由于家里的安排,郭文俊很早就走进厨师行业,也因此放弃了他理想的学业,这几乎成了郭文俊心中的一个心结一直困扰着他。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不断学习,不断深造,2004年9月他获得了美国加州管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获得国家高级工商管理师,并进入全国经营管理人才库,日后他又考取了名牌大学的MBA管理学硕士。而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博士”,接下来就是“博士后”。郭文俊常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不愿与别人相比,但求不断地突破自己。”
关健词:医院经济管理改革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7-02
医疗服务市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务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在商品流通中应有的要素。医院的经济管理面对的是各个医疗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则需要大胆地借鉴、吸收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理念,将其转化为适合医院发展的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要注重内部管理,更要转向为市场的经济管理。
一、医院经济管理的涵义
医院经济管理是指医院按照医疗科学和现代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货币价值形式和经济经营手段,对医院全部的业务活动,即医疗服务中所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指挥的调节和监督,合理地筹措和使用医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求尽可能减少经营活动中的耗费,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经济管理涵盖的学科也非常广泛,对医院的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灵活地运用市场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医院、经营科室。医院经济管理是以市场为平台的,经营也必然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运作。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赋予了新的涵义。
二、推行医院管理者职业化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医院面临越来越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时展对管理者在概念、技术、协作、政策、商业、控制等科学管理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特殊要求。国外医院院长是职业化的管理者,在国外称为CEO。他们应具备卫生管理硕士(MHA)或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其中只有10%的人有医学背景。当他们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就开始从事专职管理工作,不再参与临床医疗工作,他们的全部精力均放在医院的战略管理和发展上面了。而中国医院绝大部分的院长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选拔来源主要是集中在临床医疗方面的专业人士,且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大多数的院长都需要管理、业务一把抓,既得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又要领导医疗业务工作,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的时间(有的是大部分时间)从事临床专业发展,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他们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知识,但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医院管理培训,缺乏医院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凭借着经验和后期的零星学习进行管理,很难从医院管理经营的宏观角度考虑,决策上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经验,日常管理工作中很少运用确切的实际数据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指导,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
三、应对医保给医院带来的机遇性挑战的策略
随着现代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步深入,从2000年全国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医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医保患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占据医院收入来源的份额。医院作为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载体,与医保机构、患者处于同一个医疗保险与服务运行系统之中,三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如何在有限的医保基金与患者无限的医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支点,这是医院改革成败的关键。充分履行医院监管职能,积极维护医保政策和社保基金的正常运转。中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因此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已成为中国医疗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和控制医疗费用,防止医疗行为的过度消费导致的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平衡。确立培训机制,落实医保政策。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医保政策的培训,使他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能客观掌握政策、严格执行医保规定、合理控制费用,从而杜绝或减少违反医保政策的现象发生。借助信息化管理,实行实时监控。利用信息资源对医保患者发生费用、用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到实时提醒。确立新的奖惩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配套规定和奖惩条例。要使医保制度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必须将医保制度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管理。应遵循其客观规律的要求,循序渐进、统筹城乡、合理规划,力求达到完善和体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宏观目标。
——御景花园项目为例
魏圣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摘要:近年来,房地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房地产
市场尚未成熟,我国学界和商界对房地产商品及其市场的仍有待加分析深。本文以洛阳市区域房地产为例系统的分析了房地产商品价
格决定机制、影响因素,旨在为房地产项目的评估提供分析模型,为政府的宏观调控,银行的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商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评估;研究分析
1.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房地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
推动力量。然而我们房地产项目的经济分析和评估缺乏经验指
导,并且由于缺少对市场变化的追踪,致使我们在决策方面缺乏
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而这种现状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
信贷投放行为。因此,政府开发企业无论是还是商业银行在决策
之前都需要参考差别化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国内
外相关资料,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房地产商品价格的因素、房地
产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国内外对房地产商品及市场的研究现状。并
以洛阳市区域房地产市场为中心,以御景花园项目的贷款评估为
例,在系统分析的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探索了商业银行
房地产项目评估的分析框架及评估方法,这既为商业银行房地产
项目评估提供经济分析思路和研究模型,又为房地产企业项目决
策提供依据, 同时, 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房地产行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1)洛阳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分析及价格形成机制
对于洛阳房地产市场来说市场供给基本上是平衡,房地产市
场供给的主要是住宅、办公楼以及商业用房,其中住宅市场在房
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市
场上商业用房存在较为严重的供求矛盾。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个人消费以成为市场的主体,但是由于房地产价格与居民的收入
相比价格偏高,房地产控制总量还比较大。
关于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生产价
格机制理论,认为,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开发商利润房组成了地
产价格,另一种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理论则认为,房地产的市场价
格是在房地产供、求双方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2)房地产行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多数研究认
为,供求关系是房地产行业主要影响因素。但由于土地供应对房
价的影响的复杂性,研究对象不同可能造成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
的不同。至今为止关于地价与房价两者之间关系结论尚未统一。
另有一些学者也通过采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房地产行业的影
响因素研究和分析认为地价与房价高度是相关的。
(3)房地产项目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生产价格机制理论与供求价格机制理论在研究房地产价格
形成机制上是最主要的两个理论,它们在不同的角度上对房地产
价格的运动过程进行了解释。生产价格机制理论是房地产价格形
成机制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决定,而市场供求机制理论是决定价格
的变动的决定因素。由于供求的变化及决定供求的因素是不断变
化的,所以从短期来看房地产价格是可以偏离生产价格的。但是
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用生产价格机制论来解释房地产价格的形成,
而供求价格机制理论可以比较好的解释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因此供求价格机制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3.洛阳银行评估房地产项目的模型构建
(1)评估框架分析
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评估是银行贷款项目决定的直接参考,
不论是对银行房地产项目的决策还是对项目贷款的续管理管理
都十分重要。并且在我国由于信誉制度不完善,及房地产项目对
银行的高度依赖,银行对房地产投资信贷活动势必会存在一定的
风险,因此对房地产项目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洛阳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款人的相关的资料信息、贷款方式;
第二,房地产项目的概况;
第三,项目的市场情况;
第四,投资估算、财务效益、投资的综合效益;
第五,投资的风险。
(2)指标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关于风险防范的研究一直是银行工作的重点。但是
虽然银行对项目的评估已经比较全面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
杂性,房地产商品本身的特殊性,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评估缺乏
整体性,致使房地产项目风险等级及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3)主成份分析
在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控、政府政策的频繁出台,给银行对房
地产项目的投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对项目风险的评估是
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评估主要工作。信贷活动的风险度是指:银
行在信贷业务中,承担风险的愿望和能力。对项目风险的分析有
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狭义上讲,是指在识别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描
述并量化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及其影响程度。广义的分析则是在
狭义分析基础之上进行风险规划,风险辨别,并制定相应的风险
管理方案。
4.御景花园实证研究
(1)御景花园项目概况
在附近区域与御景花园的竞争对手较少御景花园的定位属
中档次,在同一供需圈内缺少可替代物业,且需求量较大项目拥
有较好的周边环境,项目所处地块的发展前景较好。
(2)宏观经济与区域市场分析
国民经济的较好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政府对开发
本项目的大力支持,为御景花园项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
与机遇。
市场分析:
①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在继续增长,增幅小幅回落;
②房地产开发资金平稳增长;
③房屋建设增长平稳;
④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幅在持续增长。
(3)项目成本分析及成本导向定价
项目成本主要集中在土地成本,建设费用,以及其他费用,
其中不可见费用约占项目的 1.2%左右。
(4)项目综合经济分析
御景花园项目是小面积、小规模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资金
周转量小、周转周期比较短,因此,只要在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科
学决策控制,应该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5.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可知,房地产具有经济泡沫性。因此,政府要宏观调控
房地产产业并且要出台相关法律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干预与调控。
但是由于我国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起步比较晚,我们对房地
产商品价格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政策决策上
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入对房地商品的研
究,不断对市场变化的进行追踪,通过研究分析,逐渐形成统一
科学的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檀景顺.房地产开发与住房信贷[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2]李限.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D].厦
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黄忠华,杜雪君,吴次芳.房价与宏观经济研究综述[J].中
国土地科学,2009
货币供应量。这是政府应该管的,政府应保证货币供应量稳定增加,避免大起大落。近两年中国因“救市”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长幅度一度达到28%~29%,一般情况下这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字看,中国只有通胀的苗头。这是因为在中国,民众的钱更多不是用于吃饭、购物等日常消费,而是投资住房等固定资产,而房地产是没计入CPI的。因此,以CPI为通胀指标,几乎不存在通胀,但以房地产价格为指标,通胀是很严重的。
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拿出大笔资金救市。救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平稳,但这种不靠市场而靠政府的调控,效果可能并不理想,首先是这笔钱花不花得出去的问题。这里说的“花钱”是指政府投资有收益的项目,不是请人在地面挖个洞再填回去。但在短期内,政府不一定能找到很多好的项目。美国的救市资金就有大部分还花不出去。钱真正花出去可能是两三年之后,到时的经济是否还需要这样刺激,很难说。这样,政府不但救不了市,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在中国,救市的效果比发达国家要好一点,因为中国社会资本的积累还没饱和,打个比方,一个地方建第一条公路或铁路效益是很大的,再建第二条、第三条……到一个临界点成本效益就递减了。中国在过去30年虽然大力投资基建和铁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地方的交通和基建还很不发达。在我看来,中国建高铁就是一个效益较高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一些空间,但长远来说,这种突然拿出很多钱用于投资的做法,效果是存疑的。
调整经济结构。国际上有另一个专有名词,叫“工业政策”,即政府认为某个行业有发展前景,就通过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刺激其增长。尽管许多国家都采用这一做法,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一个行业有前景,企业家自然会去投资,就不用政府补贴了;如果一个行业要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证明这个行业没有竞争力,即使它将来有钱赚,现在投资也太早了。比如中国的汽车行业,我记得1987年在大连教中国第一批MBA(工商管理硕士)时,看到新闻报道,说长春有一家货车公司完成了生产线转型,从转型前生产1945年的苏联货车模式,转向生产1972年的苏联货车模式。苏联的汽车制造是很一般的,而我们转型成功才生产苏联十几年前的货车,说明当时中国汽车行业的效率是很低的。后来放开了市场,现在发展得很好。但试想,如果当时继续由国家补贴生产,不仅浪费金钱,还会使资金积累变慢,最后拖慢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
世界上很多相关研究证明,政府试图以各种手段去改变经济结构,效果是很差的。中国也有过教训。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当时重工业相当于今天的高科技行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志,也是提升国民经济结构的重点行业。应该说,政府的用意是好的,但这种重工业政策明显带有苏联模式或受其影响,效果欠佳。林毅夫写过一本书《中国的奇迹》,分析这种政策如何导致中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当时劳动力充裕、资金缺乏,应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不是资金密集型产品。逆市场而行,搞资金密集型工业,无论从创富还是就业角度,效果都是很差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政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取得很大成功。但不是说中国永远只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增长,资本越来越多,中国就应逐渐转型生产资金密集型产品了。实际上,这种转型也一直在进行。
市场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即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根据赚最多钱、最符合社会成本效益来调节自己的经济活动时,资金和技术也会提升,经济结构转型更容易实现。
对于经济结构,政府不应直接干预,但可以通过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来调整。以台湾为例。台湾的电子工业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某些产品甚至有垄断地位。但回看台湾的工业发展史,却发现很奇怪:当时台湾实行工业政策,要补贴一些行业,但补贴大部分给了夕阳行业,比如纺织业等,电子行业几乎没有得到帮助。那电子行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80年代,很多台湾学生出国留学,大多学理工科,到了大概1985年后,由于台湾与国外的收入差距慢慢缩小,很多留学生开始回台。他们有技术,也有经商经验,不久就使得台湾的电子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台湾的电子行业发展,并不在于政府补贴,而是有点偶然性的,得益于教育。当然,中国大陆可以有意识地投资教育,但教育也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量不足,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占GDP的比重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但中国家庭投入子女教育的开支和时间是很高的,这部分抵消了政府投入的不足。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所占份额太小,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大学;投资大学本来没错,但钱太集中在几所好的大学,而且钱到了大学,很大部分用于建大楼,而不是聘请大师。三是一流大学的学位太少,家长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投资子女教育,但孩子还是很难进入一流大学,这造成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一辈不想要孩子。我做过一个调查,根据2005年的人口普查,在北京和上海平均一个女人生0.67个小孩,连独生子女的限额都达不到。所以说,政府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投资教育,增加教育经费。
总的来说,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政策大方向是对的,所以才有人类历史上持续的高增长。回顾中国近30年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1978年基本没有民企,而国企的效率是较差的。中国采用的办法是实行双轨制,允许国企存在,同时鼓励民企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东欧的震荡疗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随着不断发展,中国的集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份额,曾一度与国企的份额相当,但现在又降低了。当然,比起30年前,今天的国企效率提高了很多,因为它内部也在不断改革,而且多少也面对市场的压力。但如果计算创富能力,即一块钱创造了多少财富,民企的成本效益是高于国企的,而且民企能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从账面看,国企是赚钱的,但不应忽略,国企占据了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优惠。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千方百计希望得到政府的政策优惠。本来政府不应有任何偏袒,而要让它们自由竞争,但在中国,民企的政治动员能力和影响力却不及国企。2008年底,我去过两次杭州,参加民营企业组织的座谈会,会上一些民营企业家“吐苦水”,说他们现在压力很大,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又面临着贷款难等问题。
马东表面上温文儒雅,实际上身体里却流淌着摇滚的血液。专业为经济学,身居集团公司副总裁,却硬是将工作转为与音乐密不可分,马东又一次向人们再现了“不务正业”的真正含义。因为浓烈的摇滚情结,他实地或是通过电视、网络看遍了国内所有的音乐节,他的感受是:失望,因为“没有音乐只有节”。
激情是强大的生产力
马东星座不详,目测偏射手,不然不会那么不安分,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梦想,也不会热情活力得连续几日奔波加班熬夜至下半夜,第二天8点准时精力充沛神采飞扬地开会议事。他常说做好事情激情很重要,认同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完成,否则如行尸走肉般按部就班,怎能成事?
聊起自己办的第一次摇滚演唱会,他直言就是“攒”出来的,和几个玩摇滚乐的朋友聊得高兴,一拍大腿:干脆咱们自己办一场算了。然后开始在市里找乐队、搭台子、租音响灯光,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开来。“那时候也没什么吉他音响、贝斯音响,也没那么复杂,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弄出声的,反正现场效果很是火爆。”
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发展相当迅速,音乐节这种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可以说,音乐节正成为大众娱乐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事隔十几年,马东要再次做起一个音乐节,而国内音乐环境已大不一样。“我们做音乐节并不是跟风而动,相反,是试图回避国内音乐节存在弊病的一种尝试。”确实,目前国内一些音乐节过于注重形式和包装的东西,而忽略了音乐本身这种重要的因素。“反正,我作为资深的摇滚乐迷,你要让我呆在这些音乐节的现场,我可以告诉你,我一个小时都呆不了。我只想揪住主办方大声质问:请问,你能不能告诉我,音乐在哪里?”马东如是说。
音乐节和乐队是音乐节的核心
音乐节是舶来品,国内的音乐节其实是模仿国外音乐节的模式。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成功的模仿者,但可惜的是,音乐节的模仿却没有那么幸运,根据公开的资料,国内赚钱的音乐节寥若晨星。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是这些音乐节组织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一个商业模式经过了10年的摸索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的话,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在马东看来,音乐节的核心是音乐,如果音乐糟烂无比,只看到一群所谓的“玩乐人”在台上乱蹦乱跳瞎胡闹,简直是折磨观众的视觉神经与听觉神经。“我曾看过一个大型音乐节的乐队演出,主唱说为了纪念MJ,特翻唱一首MJ的歌曲以示怀念,结果歌曲唱得不堪入耳,无论是配器还是英文发音均一塌糊涂,台下骂声一片,MJ若在天有灵,都得气活过来……”这种现象在每一个音乐节上都会发生,也反映出国内合格的原创乐队实在少之又少。“既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办方更应精挑细选。你不能老拿这种音乐去忽悠你的顾客。我们最原始朴素的想法是,基于对音乐现场的理解,我们应该呈现怎样的音乐给顾客,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努力。”
现国内音乐节的另一“发展趋势”是形式上的盲目和追求规模,动辄搭多个舞台上百只乐队,虽然规模是大型音乐节的一个特色,但是不能盲目攀比甚至暗中比拼。你有4个舞台,我就设6个,你请100支乐队,我就请120组艺人。2010年的草莓音乐节,谢天笑的台子与旁边重金属台挨得太近,重金属一起来,就直接盖过了他的音乐,歌迷与乐手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记得2009年一个号称国内最长的音乐节,跨度一个多月,像这些和市场脱节的“之最”都没有太多意义。
国内音乐节目前就是金玉其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谈不上是文化创意产业。乐手就是农民工,资方主要靠压榨乐手的劳动成果、降低成本以维持自己庞大的开支,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的特色。据说有一个乐队参加过一个国内知名音乐节后义愤填膺,说音乐节的主办方根本没把乐队当人,相反,对快男超女们确不敢有一丝懈怠。“乐队是音乐节的核心,做音乐做到这种分上,我觉得是一件很悲哀很荒唐的事儿。”马东说。
要做精品化音乐节
音乐节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经过10年的探索,还没有找到一条成熟的盈利模式。即便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说明大家对音乐节市场前景的认可。在乐观的同时,应该保留一份谨慎和担忧,年复一年就那么几十支乐队,会不会某一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音乐节的硬件设施和现场已经做得相当不错,而在软件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其次,主办方有责任去引导市场和消费,而不是一味迎合,因为很多音乐爱好者是缺乏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本上是属于跟风消费的群体。
另外,目前国内音乐节同质化严重,很多音乐节出现的都是那些熟面孔。你闭着眼睛到了一个音乐节,睁开眼睛看,都不知道是在草莓,还是迷笛。不过,今年情况已有所改变,因为如果你睁开眼睛看到了超女,那便是草莓了。在马东看来,这是毫无原则的妥协,是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
“我们也会向市场妥协,但不会向靠市场炒作出来的“流星歌手”妥协。”向市场妥协,是指在曲目的选择上考虑到市场的接受度。“流星歌手,如果我们团队不认可,我们是不会让他们踏上我们的舞台。”
“享乐派”的举办,是马东针对目前音乐节现状摒弃其弊端的一次大胆尝试。“享乐派”要真正做到让观众享受音乐,定位在不跟风、有自己音乐主见的观众。其他音乐节注重宽度,“享乐派”注重深度,这种深度体现在不仅对乐队进行深度挖掘,而且对曲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找到适合市场需求的乐队和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