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

第1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1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10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检验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对于其测试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相关标准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各院校的测试达标率与优秀率也一直居于高位。然而,学生实际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在逐渐降低。对此,各高校也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现状分析

首先,对于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组织者,也就是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测试方式时没有充分考虑院校发展条件,测试工作的实施力度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认真细致的对待每项检测工作,使得检测工作的实施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同时,在开展测试工作过程中也没有注重加强与体育课程以及体育实践活动的联系,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无法在参与测试活动过程中得到全面培养。而实际测试过程中,很多学校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采用高质量的测试仪器,或者是上报结果存在虚假情况等[1]。

其次,对于实施者来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测试工作的意义、内容和精神等,很多教师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工作积极性较低,进而导致测试工作往往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也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再者,对于测试对象,也就是学生来讲,很多学生对其测试都不感兴趣,并消极对待测试,进而导致测试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很大差异,可靠性不高。同时,其测试指标与体系也有待完善,代表性不高。当前,对于各高校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来讲,除目的、意义与指导思想外,其在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等相关环节都存在诸多不足,对此必须要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完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策略

一是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重视。针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来看,对于体制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只有各高校领导给予足够重视,其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体育部门不能仅仅充当边缘化的角色,而是应该先做好自身各项工作,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并积极邀请领导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行观摩与指导,同时,还要针对体制测试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出进一步的沟通,进而不断提升院校领导对其测试工作的重视[2]。

二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其责任感。对于体制教师来讲,应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摆脱得过且过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承担体质测试任务,并认真对待每项测试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针对院校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特点,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测试方法。同时,教师应该针对体质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传授规范的体质测试操作方式,指导其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操作。在实际测试前,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做好拉伸等准备练习活动。高校体质测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进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所以,体育教师应准确把握体质测试过程中的契机,逐渐向广大高校学生渗透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为学生传授一些规范、有趣的体育锻炼方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运动锻炼意识与习惯。

三是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评奖评优等方面挂钩。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而体质测试工作的目标也是为学生的体制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然而,就目前测试工作现状来看,对于体制测试工作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并采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应付测试工作。这也是高校体质健康检测工作一直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以及检测结果真实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想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就必须将学生测试成绩与学分,以及毕业保研等方面相挂钩。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测试工作的重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测试理念,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师开展相关体制测试工作,进而为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3]。

四是学校应加强对测试设备、场地的更新与维护。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外,体质测试设备与场地等方面,对其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着关键影响。所以,其相关设备与场地,各院校一定要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和更新,特别是在测试工作开展前,一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校对,确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检查和校对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引进科学、新颖的测试设备,从而促进测试工作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也能够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2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自我意识;中职校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2-03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中职校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此时的自我意识发展对他们正确的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确立和自我设计水平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职校生与普通高中生因为在学校环境、文化氛围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中职校生和其他同年龄人一样,有着良好的品质,内心存在着积极力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致力于纠正他们的弱点和错误,更重要的是关注和发掘他们的长处和成功的经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活,提高其信心和自尊,拥有快乐和幸福。

一、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概述

2010年6月~12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中职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D-079)课题组,担任中职生自我意识一章节调查问卷的制作和结果分析。自我意识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有关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的问题共10题,回答以5级来分级(包括“是”、“基本是”、“说不清”、“基本不是”、“不是”)。2010年9月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2所中职校在校学生。发出问卷5980份,收回问卷5965份,有效卷为5915份。除书面问卷以外,还对部分被调查学生进行了访谈。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卡方检验。

二、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

以往许多关于中职校生自我意识的研究表明,很多中职校生在经历了升学上的挫折后,带着无奈的心态进入了中职学校,他们承受着更多的焦虑和紧张,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挫折感强,对未来的期望低。而此次调查的结果却一反以往的调查结果。

1.自我体验方面。①60%以上的中职校生体验到自我满意感和生活满意感;②近70%的中职校生认同自身的价值,在对未来希望的体验上,乐观倾向明显大于悲观倾向;③仅15%的学生自尊低下,20%的学生感觉自己很可怜。

2.自我评价方面。①40%的中职校生担心自己会失败;②60%的中职校生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相信自己的能力;③10%的中职校生自我价值的评价较低。

3.自我调节方面。60%的中职校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的奋斗目标。

三、对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的思考

1.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塑造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也可以说,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乐观、自信、意志坚强、有责任感、诚信、尊重关爱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真正将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2.大部分中职校生正健康地成长。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校生对自己满意,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对未来表示乐观。他们感受到自尊和自我价值,在完成自己想干的事情上自我效能感较高,表明中职校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笔者认为这个结果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校开始努力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打造师生关系和谐,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校园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中职校生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得到了积极的体验。青少年自尊心的确立对自我体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尊心作为个体人格结构中自我概念的核心,与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肯定有关。当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贬低、忽视和拒绝时,他就会形成较低的自尊;反之,当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时,他就会形成较高的自尊。笔者认为近年来中职校注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注重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学校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缓和,大多数的老师对待学生以鼓励为主,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许多学生在初中时期长期得不到重视,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拾了信心。(2)注重形成积极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中职校,学业不是单一衡量学生的标志,学生其他各方面的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会领导下的学生干部,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才艺表演、“星光大赛”技能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发挥出了除了学业以外的各种智能,让他们体验到了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期待。(3)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近年来,中职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致力构建一个讲求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这样的文明校园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正确的舆论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

3.为中职校生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此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数据,有15%的中职校生表示“作为中职校生,我感到很没面子”,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可怜,40%的学生常常担心自己会失败。所以,在中职校进一步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职教育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是刻不容缓的。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努力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1)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①积极情绪是人的愿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如高兴、快乐、喜悦,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中职校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总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把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以及将来的自我进行比较。如果三者一致,他们就能接纳自我,并产生自尊和自信;如果三者不一致,就会对自己持否定态度,自信心会因此而下降,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在自我意识上能否体验到积极情绪,关系到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②让学生悦纳地对待自己的过去。初中的学习经历对中职校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自我意识”章节的教学中,我着重帮助学生寻找他们过去的成功经验(经历),让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学生无时无刻都处在困扰当中,不论多么麻烦的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这就是过去的成功经验,而这往往是学生的能力或潜能所在。因为当学生只记得自己失败时,他会感觉到挫折与失败,没有自信;相反,假如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也有成功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能更好地悦纳自己。③感恩、幸福地感受现在的生活。中职校的学习并没有像中职校生想象的那么轻松自在,除了严格的校纪校规和丰富的学习内容,他们还要面对专业兴趣、就业等诸多矛盾与压力。引导他们感激过去他人给予自己的一切,感激老师,感激自己健康的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地、乐观地面对未来。中职校生的学历使他们面对自己的未来时常会产生茫然、悲观和信心不足,在“规划生涯”章节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愿望目标,做好生涯发展规划: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在哪些方面比别人优秀?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热情所在(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社会和家庭的需要(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行业是什么?家庭目前最大的需要是什么?怎样才能帮得上忙?);自己的良知(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如果不小心的话,有可能在什么问题上栽跟斗?)。(2)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积极归因是把挫折或失败归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用功或努力程度等);而把成功等积极结果归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命运、运气等)。赛里格曼认为,影响一个人归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个体在后天获得的体验,所以,对于积极归因思维方式,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在“学习心理”章节的教学中,我补充了归因这一概念,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了测试,组织活动让学生从中取得成败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各种成败体验以及归因,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3)重视培养学生内心的积极对话。一个人对周边事件的解释方法组成了他的内心对话,当一个人从外在环境得到信息后,脑海中立刻会闪过一些文字,然后会通过思想加以处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事情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全看你怎么去想它。”一些中职校生由于未考上理想的高中,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进入学校,如果再加上专业不理想、就业压力等因素,他们就容易陷入习惯性的消极思维。他们比其他同年龄人更容易先看到事情的负面,再看到正面,或者说他们更习惯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所以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内心自我对话,从而取代他们消极的内心对话。(4)帮助学生把积极的行动目标化为具体行动。①帮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训练学生坚定的信心,若信心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就很容易退缩。②激发学生强烈的愿望,愿望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顽强的毅力是与强烈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③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才会产生强大而又稳定的吸引力,行动才会有方向。④训练学生有组织地做出计划,只有制订出明确且具体的计划,计划才能变成行动,而多一步行动,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毅力。

以上是我对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职校生自我意识的思考,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比如:(1)在强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的同时,如何防止陷入“积极万能主义”,因为“消极”在许多时候也是一种必要,正如消极有时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2)在积极评价自己的时候,如何教育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的特长,既要肯定自己的长处,也要防止盲目乐观。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运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 理论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36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通过学习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1-2],体育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一直以来,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以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为主,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几乎为空白,教学执行者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实践具有实效性、长期性的特点[1],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的调整和发展需要相应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对体育运动本身、相关技术和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3]。

1 中学体育理论教学现状

中学体育以锻炼学生体魄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技能的锻炼中;理论教学为辅,当学生获取足够的体育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实践,促进技能的提高,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当前中学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体育理论教学时数不足

大多数情况下,中学在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时,除了有少量的生理保健教学课外,其他课程内容基本为室外的实践教学,导致体育理论课时严重不足。这一教学安排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内学到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理论教学质量低下。

1.2 缺乏实用理论知识的教授

据调查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急需掌握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和常用卫生保健知识。因为中学生年轻,体育运动过程中易冲动行事,导致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必要的知识指导其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知晓如何进行正确的事故处理、恢复。二是体育运动项目规则和基本生理知识的掌握。运动规则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体育运动,提高锻炼效果。基本生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觉和生理反应,并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分析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而合理地安排锻炼形式和运动负荷[3]。但在现行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少、教师自身素质等种种原因,致使理论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 成因分析

2.1 传统教学习惯忽视体育理论教学

由于中学面临升学考核压力,学校主要考核指标为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导致中学体育教学课时量被严重压缩。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能将实践课常态化、正规化已属不易,忽视理论课教学成为非常正常的现象。学校新进教师接受老一辈的教学习惯,选择性忽略理论教学,使得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很难改变,体育教学模式得不到有效改进。

2.2 考核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我国各级中学体育的竞赛基本是按照实践成绩进行评价,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校竞技体育的教学全部围绕实践教学展开。而常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也为实践考核,例如各级教育部门开展的中学教学活动中,体育课开展的都是实践课,对体育课的评价也基本从实践层面展开,而对于体育理论学基本未设定相关的活动,这些导向性的行为和活动必然会影响中学体育理论课的开展。

2.3 教师个人因素

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的缺失,作为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体育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4],主观认为“体育课等同于体育实践课,体育课不是理论教学,而是实践教学”。此外,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授课过程中涉及理论知识时一带而过,这也是导致体育理论课程无法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

3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的措施

3.1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特别是要合理利用雨雪天的体育教学时间,进行适度的理论教学,这些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技术、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3.2 课外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并鼓励自学相关知识

适量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可以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当部分学生掌握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有利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体育理论知识的互相传授,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是有效补充的方式。

3.3 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体育理论课教研活动

对于中学的各类体育教研、体育类的考核等相关活动,加入一定比例的理论课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外力促进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展开。

3.4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

体育理论教学的展开,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只有中学体育课教师具备了相应的理论教学知识,让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化,而不仅仅具有丰富的实践课教学经验和能力,才能让体育理论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黎虎清.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涂明荣.坚持“健康第一”指导原则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2005,(4).

[3]方儒钦.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4]王进.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第4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专业;体育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12-02

高等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关键阶段,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以传授体育院校学生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为主,通过实践练习,使自身和他人获得健康体魄,是培养体育综合性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体育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教学,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忽视理论课的教学,而体育理论课是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环节。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着重指出:“在技术专项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师要学会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法并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学校每学期可安排总课时百分之十的理论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由此可见:体育理论的教学是体育专业技术课的基础,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才能使自身长久的发展,专业技术的研究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对运动员训练和普通人健身都是如虎添翼。多年来研究发现,体育院校的学生,文化课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在思想上也更重视专业技术课,忽视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如何改善这种局面、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才能培养出能够自学、自练、富有创新精神,对未来社会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针对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学生体育理论课教学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精选教学内容

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多而杂,囊括了体育人文的基础知识,运动专项的理论知识,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要点和裁判规则以及运动防护等大量知识。体育教育专业有基础理论课,每门专业技术课又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学生每学期接触的理论知识很多,加上专业技术训练任务重,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对每门理论课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调整,着重讲授提炼出重要的章节和要点,其他的内容可以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即能突出重点,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时代在发展,知识体系也更新的很快,新的概念加上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冲击着旧的理论体系,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有促进体育训练和健康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可以推荐相关的参考书,使学生不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推动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明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最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体育理论知识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每一门课都有其侧重点,每个老师由于自身的教学体验和训练经验理解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但万变归宗,体育理论的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并且有一项技能能够立足于社会。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离不开体育理论课长期的熏陶的体育素养以及潜移默化的体育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身心愉悦,也能增进健康,同时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和长期坚持运动的信心,所以体育理论课堂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不能和专业技术课脱节,要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才能言之有物,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科学的健身方法也离不开体育理论的指导,学生只有精准的掌握理论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处理自身和他人在健身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现在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育、素质教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在这样的利好形式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抓住时机,努力练好基本功,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同样离不开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能力,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三、改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体育理论基本都采用分专业小班授课,这对教师管理和掌握学生情况比较有利,但在教学手段上,仍以传统的照本宣科为主,少数教师会采用自学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本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从教师入手,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国外有两种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第一种模式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体育能力;第二种模式根据学生各年龄段兴趣的不用,以学生个性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1]教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了解他们需要获得哪方面的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运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和图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行为现状

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表现在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从课堂学习来看,愿意听讲的学生都会选择前排的座位,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能时刻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后排的学生一般都在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看手机、睡觉等等。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一种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很难在课堂上吸收到有用的知识。大一、大二学年学生课业繁重,加上专项训练辛苦,课下复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上的知识没有及时消化,课后又不能复习巩固,长此以往,学习成果可想而知。课后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很好途径,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简单抄书或者抄袭同学的比比皆是。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体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不能做到。学生在四个环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学效果必然会很不理想。

五、掌握影响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因素

学生对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不够,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对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很难付之行动,要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源上让学生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影响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以训练为主,文化课基础不牢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面对书本上大量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心生畏惧,没有兴趣。

2、体育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会去中、小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学生认为工作中只需要使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并不能派上用场。

3、教师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所讲内容和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心里所需,从而认为提伦克对自身的用处不大。第四:部分同学学本专业只是因为高考分数过低,本身对体育专业的知识就不感兴趣,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而已,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心态,荒废了四年时光,到最终用人单位招聘时,即拿不出优秀的成绩单也没有精通一门专业技能,多种因素致使体育专业的就业率不是很理想,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宁可逃课在外打工,也不愿坐在课堂里。

六、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体育理论知识系统庞大,概念繁多,理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他们宁愿将时间投入到“收效快”的专项技术练习中去,以为“熟能生巧”就能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课练习好,但是体育教育培养的方向是教师,不仅需要将专业技术课练习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必须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知不够,通常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很吃力,学生却不明白所设置课程的意义何在,同时老师不能够更好的将体育理论知识跟专业技术课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师讲体育理论知识有很大差异。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气不端正,理论课学生出勤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4、体育教育的就业率持续低下,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担忧,对本专业的前景不看好,丧失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入学时,学院应做好宣传工作,介绍学校所设置专业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加强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有效的管理,改变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现状。学院应多开体育知识类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加强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特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跟上时代,更多的考虑学生今后就业技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第5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6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 教学改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78-02

研究和改革体育课教育教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健康观念,掌握从事体育的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养身活动习惯。体育教学不及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发展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作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1世纪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传统体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措施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过去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虽然在形式与口号上提出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重视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在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差距。

1 树立体育课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树立体育课教育教学终身体育健身技能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健身知识的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教育健身资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终身体育健康观念取代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把体育课的教育落实到培养智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用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健身运动;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杜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动机,充分认识接受终身健身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健身的技巧,懂得利用各种体育资源的方法,养成长效机制的运动习惯;最后,掌握终身健身技巧和运动技能,帮助学生设定自我运动目标、安排自我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成为真正自觉的终身健身的爱好者。只要每个学生都养成自觉终身体育健身锻炼的动机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习惯,才能终身坚持健身运动,以适应今后紧张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现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推进体育课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高素质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须创新体育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旧的体育理念认为 “身体素质”是体育课堂教育的主要目标。其实“身体素质”只是人体在运动时使出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等机体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从小学到大学,男生和女生相差不大,概念内涵过窄,容易导致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进入课堂,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体育健身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有突破性的转变,新的终身体育健身理念体现了“整体素质”的内涵,拓宽了体育课教育教学的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把体育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拓展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学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健康运动的概念,人的健康心理,体质测定与自我评价、体育素养、体育项目技能、终身体育健身运动技能等内容。

体育课教育教学重要的目标,既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个性情感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身的高素质技能和养育成终身健身的习惯。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早已贯彻终身体育的要求。前苏联教育部规定:“必须在体育课上着重传授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日本确立面向新世纪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之能够精力旺盛地学习。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爱好体育健身和终身独立坚持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把提高学生的体质、运动能力和身心素质作为学校体育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 探索体育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根据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1世纪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传统体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措施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过去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虽然在形式与口号上提出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重视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在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差距。围绕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和21世纪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功能,探索体育与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体育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知识是力量的源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必须要有终身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设制,不仅要教各种运动知识,更要教增强体质和锻炼终身体育健身的高素质技能和养育成终身健身的习惯理论知识。并且要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后能自主运用在终身体育健康的实践。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4 结语

根据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1世纪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传统体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措施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过去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虽然在形式与口号上提出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重视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在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差距。围绕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和21世纪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功能,探索体育与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体育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想发挥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能够坚持终身体育健康运动要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科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斌星.谈高校体育课成绩评定[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6):106-108.

[2] 黄力生.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深化大学体育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1997(1):23-26.

第7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 校园文化 策略研究

1.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4]王乐,略论体育健康课程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

第8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青年体育教师 基本功竞赛 专业技能

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进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学校的体育教育靠体育教师。在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今天,必须全面进行健康教育,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青年体育教师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重担,为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而担起责任。

今天的教学理念,已经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凸显,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如何做好“导演”,让学生利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达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及技能水平,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基本功比赛就是一条促进青年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1.青年体育教师的年龄界定

青年年龄是在不同认识角度下的青年特征的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和研究指标,包括青年的年龄上限和年龄下限两个相关界限。这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及各个国际组织都尚无明确统一的界定。

当前国家统计局在划分人口年龄结构时青年的定义在35周岁以下。对于青年教师的年龄,多数省市教育机构一般都是以男性40周岁、女性35周岁为界线,也有少数地方与国家统计局定义的一样:不论性别,以35岁及以下为青年教师。从月份来说,有的是从1月1日计算,也有的以8月份分界线。

2.基本功竞赛的目的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旨在推动学生的健康,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目的是加强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能力水平和体育教学效益,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并且可以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现场救护与运动创伤处理的基本方法。相对来说,每个单位的基本功比赛目的大致相同,只是因为赛制或时间安排上不尽相同,所以目的性的明确方向不完全相同。有的对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比较重视,有的主要考虑体育教师的基本运动技能,也有的主要是考核青年体育教师上课的能力等。总之,方向不完全相同,但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3.竞赛的内容及形式

3.1基本功竞赛的内容。

竞赛内容主要有:体育理论知识、田径类、体操类、传统体育项目、韵律操、球类、专项技能、教案设计、组织能力(上课)、教材分析能力(说课)、体育绘图能力(创编并绘图)、现场救护能力、哨音运用能力、口令指挥与队列队形调动等等,有的单位在比赛中还会有才艺展示。在较早的时候,还会有划场地这一项技能,但因为现在一般的学校都铺了塑胶跑道和塑料草皮,跑道、球场都是现成的,场地基本上已经不需要再划了,所以这一项技能已经被淡化了。

3.2基本功竞赛的形式。

3.2.1综合型

是指对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球类、专项水平、上课、说课等等作全面的考核和比赛,满分一百分。每一项定好分值,最后把所有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每一项目的分值标准由具体操作的部门掌握。

理论知识一般都有规定的教材,基本运动技能中的田径大项,会设置跑、跳、投中的一些基本的项目,如100米、800米、110米栏、跳高、跳远、铅球等,随机抽签进行比赛。体操比赛一般包括技巧、单杠、双杠、跳马四个大项,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操的考核内容及动作不完全相同,一般根据教师所任课的水平设置并进行随机抽签比赛。上课和说课会有两种形式,一是主办单位规定题目,二是根据教师的任课年级选选择教材和课题进行比赛,最后由评委统一进行评定打分。

3.2.1组合型

主要是指组织竞赛的单位或部门有侧重点地组织竞赛,或是对教师的个人运动技能,或是对教师的课堂组织、教材分析能力等等,目的不同,竞赛的内容也不相同。有的是体育理论知识加基本运动技能,有的是体操加球类,有的是体操、田径、说课、上课等等,组合方式各有不同。如2007年浙江省泰顺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其中包括理论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能项目两个大项。体育理论知识包括田径、球类项目的基本知识、竞赛规则与竞赛编排、体育运动保健知识、体育时事;体育技能和体能项目两个大项中包含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块。必测项目包括篮球全场往返运球投篮、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技能展示(队列、队形,徒手操);选测项目是在技巧、武术、健美操中任选一项。应该说泰顺县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侧重点在体育教师的理论与运动技能方面。

3.2.2单一型

单一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针对其中的某一项进行比赛。一般内容是上课、说课、体育理论知识竞赛等,运动技能及体能方面涉及较少。

4.分析与讨论

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师的中坚力量,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生力军,在教育中必须完成对青少年体育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余暇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实施需要体育教师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也需要体育教师努力以自身深厚的学习“功力”来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整体素养、更新知识,才能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到实处。

对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改变旧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及精神状态,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这一活动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4.1以赛促练,使青年体育教师保持较高的理论与运动技能水平。

一般的体育教师在中学时都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有的教师是专业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超负荷地训练,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多人不愿意也已经没有兴趣去花时间再做运动,有的人仅有的运动就是上课做一些示范,所以有一些体育教师的身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变得“丰满”。这种运动量、这种身材,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又如何能保持呢?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以前学的东西足够用一辈子了,也不再花时间充电,不去了解新的形式、信息及动态,天天抱着自己的老本过日子。而教师基本功的各项比赛,促使青年教师不能懈怠而停滞不前或退步,用比赛促使教师在上课和课余之外进行自己的运动技能的训练,进而保持自己的运动水平,并且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理念,加强思考,开拓眼界并不断进步。

4.2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互通有无。

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基本都是在单位和家庭,与其他学校的交流除了同学以外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基本功比赛为体育教师搭建了相互沟通、了解信息的平台,让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并发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在打破同事之间的小圈子走进大的世界后,教师可能会产生更强的思维火花和情感体悟,在增进彼此之间友谊的同时,也汲取了更丰富更深厚的精神食粮。

4.3更新知识,改变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体育教师仍走传统的体育教学老路,课堂生硬乏味,没有活力。症结就在于教学中缺乏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课堂上不能对教法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没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就不能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状态。参加教师基本功比赛,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当前最前沿的信息动态,不断地学习充电,并及时调整心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才能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提高自己素养的同时,潜心钻研,理论联系实际,更快地提高业务能力。

4.4提供了教师展示的舞台。

学校学生的竞赛内容形式多种多样,而教师参加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当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展示的空间相对较小,一般局限于学校内部或仅仅是一片操场。教师基本功比赛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展示个人技能及特长的舞台,使教师用另一种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展现个人的才华,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可以促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更快地适应工作,也可以促进教龄相对较长的年轻教师较好地保持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不断学习,更新理念,让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学生,为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心动体勤。

5.2建议。

5.2.1教师基本功比赛可以采取模块式进行,对教师的体能、技能、上课、说课等各项能力可以采取组合的方式进行,全面促进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提高。

5.2.2比赛时间、赛制相对规范一些,比赛时间相对稳定,避开每学年学校较忙碌的时间,比如运动会、艺体节等。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专体育 健康教学 现状 改革

中专生介于初中生和大学生的中间阶段,类似于高中生,但从接受教育的方式来说,又接近于大学教育阶段,是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此,我们针对体育教育的共性与中专学生特殊性,进行正确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做到深入细致,充分地了解中专生,了解他们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寻找适合中专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使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取得成功。

一、中专体育之现状

1.教学关系不协调,教学动力系统不足

在中专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易忽视中专生的个性差异,教学通常遵循传统的教育学的模式,师生关系存在微妙的排斥特点。学生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课堂气氛通常活泼轻松不起来,有的学生存在应付了事的消极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大撒把”式的教学同样也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当然也不能达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材内容冗杂,忽略技术技能培养

在教学中,虽然一直强调中专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教材内容多而杂,对智力发育尚不是完全成熟的中专生来说是不利的。由于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缺乏重点,教师传授课程也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容易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学习,而不深入学习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中专体育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技能技术的传授有待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掌握水平也限制了教学水平。

3.缺乏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专体育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的薄弱,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比如,学生缺乏应急措施处理的基本知识,不懂得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生理特征等等,也不懂得体育锻炼和营养以及卫生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二、中专体育之我见

中专体育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打破原有旧观念的束缚,寻求新思路、新方法。

1.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革,教学目标要有变化,创设合作高效的课堂情境

高效的课堂情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师生和谐相处,教师能够根据授课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课堂气氛被整体调动起来,教师要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两种教学目标都要有变化,通过师生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自觉学习,注重潜能,形成课堂合力,创设出自然、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体育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根据中专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中专的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当今的教材种类过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些教材过多地强调技术知识,压缩素质教育的章节,这类教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材选择上,要权衡利弊,重视体育教材的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不忽略基础知识、技能技术的同时,又能协调好素质方面知识的教材才是首选教材。

3.增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及实用性

根据中专生的发展阶段性特点,中专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水平、智力发育程度和思维状态,确定适合中专生发展的课堂教育模式,增强理论知识在授课环节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让他们熟悉与课程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僵化、刻板,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不单纯涉及体育竞技项目,还包括其他层面的知识,甚至关系到行为学、心理学等层面,必须提高中专生对于体育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只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才能达到将来的实用性,才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的效果。

三、我对健康教学的认识

1.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