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姜的种植方法及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黄姜形态特征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 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 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 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 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 250~3 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 125~1 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
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 500~6 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 250~3 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 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 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 250~3 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 250~2 700g/hm2或72%拉索1 500~2 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 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 500~2 250g/hm2或20%克无踪2 250~3 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7参考文献
一、县药材种植概况:
该县种植药材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依托于“药都”樟树这个历史著名药市,老百姓对于药材的种植有着特殊的感情,并积淀了药材种植的丰富经验,药材种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县有几个乡镇几乎家家都种药材,现有药材种植面积比较集中的有13万多亩,加上零星种植的总量达15万多亩。在1700多年种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商州枳壳”等品牌道地药材和一批走南闯北的药材经营户,至今仍有个别乡镇的农民长年在外经营药材,并分散在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经他们的经营,每年可拉动全县药材交易额达7000多万。他们一方面将本地药材推销至全国,一方面将外面的药材销售信息反馈给的种植户,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引导着当地的药材生产的作用。
当地政府对药材种植高度重视。一是将药材生产作为该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布局,力图利用地理和特殊的人文优势,将“商州”品牌发挥光大,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二是该县为加强对药材生产经营的指导和管理,专门成立了药材生产经营管理局,正科级设置,配备专门的行政人员,负责对全县药材生产的规划、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指导以及药材深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服务。三是在土地的使用、资金的配套与奖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目前,该县所种植的药材主要是枳壳、车前子、黄栀子、吴茱萸、“三木”(杜仲、厚朴、黄柏)以及其它药材。其中枳壳、车前子、黄栀子、“三木”(杜仲、厚朴、黄柏)均在万亩以上,枳壳、黄栀子达到3万多亩,在单品种上有相当规模。枳壳、车前子由于其优异的品质和规模产量,在市场上有相当的价格引导优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县药材总产量达4万吨。最近几年通过内引外联,放活经营主体,已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上规模的种植大户和种植基地日益增多。
在种植技术与种质培育等方面,通过县药材生产经营管理局组织,逐渐总结形成了枳壳、车前子、黄栀子、吴茱萸、杜仲、厚朴等药材的丰产栽培技术;先后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加大了对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近十年来,共组织实施了各类中药材科技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其中2005年由省药物研究所承担的枳壳品种质量比较研究项目,从现代药物分析的角度证明“商州”枳壳在药物成分上较其它地域所产品种有较大优势;在黄栀子的种质培育研究上,通过8年的单株选育,形成了8个单株纯系,其中有两个单株在黄栀子苷和色素含量上明显高于现有的其它栽培品种,是国内目前最好的黄栀子品种之一。单株纯系的选育成功,为今后该品种种质培育继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药材生产是该县一项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经营项目,如何经营好这项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使之成为今后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亮点,县委和县政府拟打造一个具特色的中药产业链。即形成以GAP种植为特色的中药农业、以GMP生产为特色的中药工业,以GSP经营为特色的中药商业,三者在中药材生产经营中互为补充、互为关联,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符合现代要求的完整中药产业链。在具体举措上一是打算结合枳壳等药材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历史形成的品牌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力度,引进强势企业共同发掘该县中药材生产的潜力,以拉动药材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实现强强联合;二是利用该县主产陈皮、“小柑子”、“小橙子”等药材药食两用的特性,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药膳系列食品(小吃),扩大药材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副产品的用途,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二、该县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县为做大做强药材生产经营作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通过考察,也发现该县的药材生产经营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其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欠缺:
1、信息掌握不全,药材的种植缺乏前瞻性。由于生产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加上信息获取的手段不多,对于一些现有强势主打品种的全国总需求情况、主要流向、用药分布、历史价格运行区间、用药量峰谷、各药市动态价格变化等情况基本不了解,表现在生产上不知种植多大面积,如何调节产量和价格,无法在总体上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与产量、价格预测,无法有效把握生产和经营。这对于将药材种植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前几年的黄姜生产,因未能把握黄姜的总体走势,不了解国内外皂素市场的变化原因,只看见销量、价格连年上涨,盲目采取各种措施,大面积种植,结果导致巨大损失。
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该县药材生产现有的总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达到相当规模,但其生产和经营主要还是农户和部分种植大户的散在种植。在没有龙头企业起到联接市场与农户种植作用的前提下,缺乏一个平台或有效的形式来组织药材的协调生产和经营。除传统的几大品种外,其余药材的生产均为跟风种植,盲目性和趋同性现象严重,品种变换频繁,加上新种植品种的市场、生产技术把握不透,常出现种少了是宝,种多了成草,或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让药农感到市场难以把握,对市场感到迷惘。
3、植保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种植现场通过对药材植物的观察,发现枳壳不同程度地存在病虫害,有死株现象和不同程度的病毒感染现象,车前子植株的花穗有黑坏死等。对药农的询问,了解到药农对控花、控果、低毒农药的选择以及土质、水份、湿度、光照、营养元素等对药材生长、药材质量的影响等因素更是掌握不多。在种植上,基本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手工操作,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对于一些病害如车前子的黑穗病等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尽管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草”,药材的主要特性、品质靠特殊的地理环境,但完全靠天种植药材,加之防病、用药等没有统一技术标准,其产量、质量是很难做到均一、稳定和可控。
4、经营渠道不畅,销售形式单一。在产品的销售上,除部分产品靠籍在外市场的经营户收购和极少部分直接销往药厂外,主要是靠外地药贩上门收购鲜品,价格高低没有主动权不说,一些种植户由于没有联系渠道,很多药材在有价有市的情况下白白烂掉。为衔接种植与加工而设立的几个收购、加工企业,也由于外部市场变化无法继续经营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经营渠道不畅,销售形式单一,导致种植与销售脱节,使得生产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生产经营风险也难以控制。
5、专业技术人材缺乏。农户种植药材栽培、生产、植保技术主要来源于历史的传承、相互的学习、其它农作物种植经验的移植等。一些种植大户也主要是由于有一定资金优势,在种植面积上有一定规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近年成立的药材生产管理局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人员编制也只有几个人。尽管成立了一些药技站,但其技术水平和经验与目前药农的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
6、对各种政策把握和运用还不够充分。目前国家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现代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对农产品产业化、涉农产品产业化具有很多鼓励、扶持政策。对于发展和规范中药产业化等政策出自农业、科技、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于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的政策出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这些政策的支持角度各有不同,对申报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听取介绍和询问种植户,明显感到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和利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对各种政策的支持点不完全了解,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政策争取支持来促进药材种植的发展。二是对于GAP等规定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并未能将GAP的具体要求贯穿于药材种植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今后药材的生产和销售留下隐患。一旦药品生产中要求采用符合GAP要求种植的药材或实施按GAP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药材标准,按现有条件种植的药材将很有可能成为不合格产品而不能在药材市场上流通。
三、分析和建议
有着悠久的药材种植历史,广大农户有着丰富的传统种植经验和种植热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有着一系列各种好的政策和把药材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决心,这一切都预示着药材种植生产有着一个光明的前景。针对考察过程中看到的问题,特作如下分析和建议:
1、准确定位,将发展思路具体化。药材生产也是商品的生产,必须要了解自身的生产目的是属于满足外部需求的生产还是创造需求的生产,然后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策略。植物都有一定的适生性,其生长都要有一定的生态条件,药材当然不能例外。枳壳之所以成为的道地药材,与的特殊生态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枳壳特别适合于药用不无关系。这是所具有的其它地方所不能取代的优势。此类药材一般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才应该去创造新的需求。因此,建议对现种植的药材进行分类,明确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明确优势品种与非优势品种,明确适生品种与非适生品种,明确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明确社会总需求与阶段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品种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逐一定位,在引导药农种好道地药材的同时,选择适销对路的短线、小药材来养长线的品种,实现长短结合,以长求稳定,以短求综合效益。具体到枳壳,应调查了解全国甚至全球目前的总需求情况,再将枳壳作为一个长线的、看家的品种来确定其总的种植规模,同时从单位种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考虑其合理的种植密度。然后充分利用紧邻药都樟树的地理优势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籍药材经营人员和渠道,通过宣传、品牌运作、营销策划、质量标准提高等来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从而达到调节该品种的市场价格的目的。从目前市场上几个不同产地、不同质量的枳壳在市场并存的局面,说明枳壳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2、强化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鉴于目前在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方面尚没有龙头企业,药材种植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等处于散在、无序状态。然而作为一个产业,要想做好,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与规划,其职责在目前状况下无疑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因此,建议强化县药材生产经营管理局的职能,除负责全县药材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外,增加市场、政策研究职能、科研规划职能以及销售组织的职能等,以填补没有龙头企业而产生的空档,使整个产业运转的每个环节保持完整。尤其是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为全县各品种的种植生产定位提供依据,并引导农户的合理、科学生产。同时积极鼓励以各种申请主体申报国家项目,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其次是要针对提高产量、增强品种抗性、病虫害防治、满足国家对药材的质量要求、品种间作套作、扩展产品新用途、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中药材生产的田间质量控制与规范化栽培等依靠农户难以完成的课题工作,加强科研和协作力度。再是在现有江南药材网基础上参照其它一些省份园林苗木、药材市场信息电子化的成功经验,扩充搭建成一个集市场信息、技术、政策、培训、招商、交易功能的综合性虚拟电子化平台,以准确掌握本地药材贮量、外部市场价格走势,并以丰富的信息为外界了解药材生产、本地农户掌握政策、技术提供一个窗口,并为药材产品提供的一个无硬件环境的交易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