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独立性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现状
随着企业上市、并购数量的不断增加,同时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向外资会计公司开放,具有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不断涌入,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不断融入的现实背景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不断增大。在审计技术及相关法令不断推陈出新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已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一种竞争策略。伴随着事务所合并,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和该领域的巨大变化,从而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问题更加备受重视。
根据COSO的研究调查发现,在历史上各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中,注册会计师卷入舞弊的情况甚为严重。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点名批评的195个案例中,牵涉注册会计师的案例就有56个,占到舞弊案例总人数的28.7%。其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参与舞弊的有30个,注册会计师犯有过失行为的有26个。同时,舞弊公司更换外部审计人员的频率也较为频繁。有超过25%的公司在最后一个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至最后一次舞弊的期间内更换过注册会计师。
自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立至今,虽然时间才短短的十余年,但是财务报告舞弊案例却也不少。“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财务报告舞弊案例,不仅给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度和在社会上的职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也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独立性和公信度受到社会质疑。注册会计师卷入舞弊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其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自身独立性能否保障是众多财务舞弊行为不能够在审计过程中有效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问题分析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定义,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这种心态能使审计意见不受有损于职业判断的任何因素的影响,使人能公正行事,保持客观和职业谨慎;注册会计师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重大的失实情况,致使有用充分信息的理性第三方合理推定会计师事务所或者鉴定小组成员的公正性、客观性或职业谨慎性受到威胁。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见证小组成员的独立性要求其对于向审计客户提供的鉴证业务和审计报告独立于该客户。
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既要对受查客户负责,同时也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会计师事务所对受查客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并做出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在我国审计报告主要包括四类: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有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在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客户进行审计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又依赖于所服务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对客户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经济上过分依赖客户是导致独立性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与受查客户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由受查客户聘请和雇佣。故而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对客户的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受查客户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基于这种客户的影响做出对于客户有利的财务报告。当被某受查客户所雇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时,这种对于客户的依赖性更为明显,也就意味着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更容易受到损害。
会计师事务所能否保证其审计服务质量和审计有效性,取决于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有能力抗拒委托者的施压,能否在其压力下有效地维持自身独立性。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被雇佣会计师事务所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时,其所服务的客户数量必定相对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少。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是属于自营性的行业,这使得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自身的客户更加依赖,这种依赖性主要来自于经济上的依赖,以及想长期拥有此项审计业务的动力驱动。故而会很注意会导致失去其所服务客户的行为,对于不利于保留该项服务客户的行为尽量避免。所以,即使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客户存在财务舞弊行为,有可能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对该客户的经济依赖性而做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或更有利于该客户的审计意见。
另一方面,对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业务服务的规模更大,受查的客户更为广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受查的客户数量上的优势将有利于降低单一客户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审计过程的影响。因此,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个别所服务的客户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将会明显低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从而有利于保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应有的审计独立性和专业性,提高自身在社会公众中的公信度。
以单一受查客户的规模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全部的受查客户规模,来衡量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依赖度,我们可以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相对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且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其审计独立性成正比关系,即规模越大,其独立性越强;规模越小,其独立性就越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受查客户的经济依赖程度愈高,就愈可能为了保有该客户而使得自身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保证,因此很容易迫于客户的影响出具有利于受查客户的审计意见。
另一方面,对于受查客户而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相对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所具有的公信度,更有利于受查客户的信息披露,加强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促进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有效的信息提供有利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决策,从而能够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使得资源在市场上更好、更充分地进行有效分配,促进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思考
从近年来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就要加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要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水平,树立起会计师的职业信誉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关键在于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在这种日益严峻的职业环境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只有走合并之路,才能够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审计有效性和公信度。塑造我国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优秀品牌,才能与国际会计公司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有力的竞争,进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摘 要 本文多角度多层面论述了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从组织结构、人员选用、经费使用等多种方面阐述了审计独立性受到的影响和制约,探讨审计独立性开展的必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
关键词 审计 独立性 行政 监督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审计作为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在促进国家计划的实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社会财产,维护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揭示财政、金融、企业,以及各个方面问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理经济环境,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审计独立性的认识及对审计体制的理解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具有经济监督活动的基本职能和审计监督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其独立性在宪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审计监督独立性是审计的基础,只有做到组织结构独立、人员选用独立、经费使用独立,才能做到审计计划的独立、审计过程的独立和审计报告的独立。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
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费、人员、组织机构三个问题:
(一)经费不足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经费不足是制约审计工作开展的瓶颈,制约了审计机构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我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困难和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审计经费根本无法保障,特别是地县两级审计机关对出现的经费缺口需要依靠审计罚没收入分成来解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连机构正常运行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又如何能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有效、公正。很难落实审计署在2000年颁布的审计人员“八不准”规定,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所以要实施正常的审计工作,审计经费是保障审计独立性的前提。
(二)人为因素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
人的因素同样是影响审计独立性开展的重要条件。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存在着审计人员短缺、审计项目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在一些审计部门真正拥有审计专业初中高级职称,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仅占部门人数的40%左右,面对数百家的被审单位工作该如何开展?更有些有文凭却没能力,滥竽充数混入其中,制约着审计独立性的开展。
(三)组织结构的因素导致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按照我国的国家审计组织结构可简单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直属于国家总理领导下的国家审计署和其派驻各部委的25个派出审计局及驻各地的18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第二个层面省、市、县地方审计机关及各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宪法中规定省、市、县地方审计机构,地方审计厅、审计局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中层和基层组织,实行双重领导制,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然而,地方审计机构的人员管理受制于地方行政,这也导致监督地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责无法正常履行,无法行使相应的约束和监督的机制。以至于看似地方审计部门无所作为实质是受行政制约独立性受到限制。
三、增强审计独立性方法的探讨
审计在国家做出了为经济发展、反、查实违法违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审计独立性仍有待提高。
(一)解决审计经费瓶颈问题,提高审计独立性
审计涉及到对经济命脉的监督把握,首先必须解决审计经费的问题,对于依靠罚没收入分成来解决工作经费如同饮鸩止渴不仅毁坏审计机关声誉还导致的审计质量降低。所以只有拥有必要的审计经费,解决车、船、住等实际问题,使审计部门在经济上断绝同被审计单位依靠,才能有效维护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提高了审计部门的廉政形象,彻底落实“八不准”规定。
(二)合理配置,调整人力资源,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1.增加后备力量的投入,优化人员结构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作为解决办法可以有针对性的吸收社会上的有职称、有能力、有专业技术职能的人才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来,同时减少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人员考核力度,按照工作量定岗定人等有效方法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
2.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审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审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在技术越来越细化的当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但没有其他知识的储备很难干好审计工作,如何不受知识层面的制约,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审计部门的领导在深抓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着重“偏才”的培养,避免业多而不精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对口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三)减少干扰因素提高独立性
审计机构的处理、处罚权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国家来讲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是发现问题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相比较问题的发现其意义远远大于对问题的处理,审计部门应该直接对政府负责,不直接参与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审计完成后将审计出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公正的反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建议,按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提交给政府,政府部门对发现的问题按照管理权限属于行政职责范围内的由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进行处理,触犯法律法规的按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由司法机构如检察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并将处理处罚结果回馈审计机关。
向政府直接提交审计报告,有利于更好地向各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反映审计的全部情况,并督促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结论,从而更好地维护审计的执法形象,避免审计执法风险,提高审计的效果。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体现审计的高层次的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的权威性,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网站
摘 要 中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到今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审计工作中,独立性一直是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辨别和审计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服务对象对审计报告预期值的重要因素。失败的审计将直接招致会计师事务所内在价值及声望的降低,更加严重的后果是会导致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本篇从内部认知和外部机制方面分析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措施,以达到从根本上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价值和审计报告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 独立性
从早期西方国家率先实行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探讨不在少数,鉴于我们国家独特的审计实践环境,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问题分析更具复杂性。
1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1.1道德水平对审计独立性起着基础性作用
会计从业人员在探求自己益处的同时不能忘记在社会及家庭中需要担当的社会及家庭责任。当他们身处道德发展的这种双面责任境地时,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及处理方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及教育学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从内心出发的,其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即放纵阶段、顺从阶段、开悟阶段。由某些道德冲突引发的道德认知改变也遵循着这种循序渐进的规律。他还强调对道德发展起较大推动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目前,在我国独特的审计实践环境中,注册会计师队伍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人尚处于初级的放纵阶段,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观念,这种道德和心理认知水平从基础上影响了其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听凭利益驱使,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的审计结果,给各类报告使用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1.2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迅速增长。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有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美国是40000家左右。虽然数量上比美国少,但结构上并不合理。美国40000家会计师事务所,有世界级大所、国家级大所、地区性事务所以及小型事务所(雇员25人以下),而小型事务所占到95%左右,一般并不提供审计服务,只是为一些小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提供会计、税务以及财务咨询服务。所以真正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仅有2000家左右,而我国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全部提供审计服务,这就造成了大家都想分上市公司审计这杯羹,势必形成恶性竞争,造成会计师事务所依赖上市公司生存的不利局面,自然,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从公司利益“大局”出发,其审计的独立性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在这种恶性竞争的生存环境中,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的培训也不够重视或者说是力不从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大多靠个人的自觉培养与学习,也对其审计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1.3审计费用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首先,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是过低的审计费用。近年来,我国迅猛增长的会计师事务所,使得审计类行业形成了审计服务大于顾客需求的局势。面对激烈的竞争,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审计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并拉揽相对较多的业务,通常采用低价进入策略,就是在事务所最初的几年中降低审计成本,同时希望利用较长的审计约定来补偿之前的损失。在过低的价格因素压力下,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减少审计程序和内容,以减少审计成本,最终导致审计结果质量的下降,毫无疑问这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其次,审计收费标准不统一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目前,审计市场上没有统一明确的审计收费标准,有的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水平主要取决于委托企业的的大小以及企业资产的多少;有的认为委托企业盈利越高,就应该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因此,一些注册会计师按一定比例的企业总资产进行定价收费,也有按照一定比例的净利润进行定价收费的,但更多的是通过商谈,与客户共同确定审计费用,这种定价方式往往缺乏依据,不规范也不科学,还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因为在付出同样的甚至相对更多的劳动情况下,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只得到了比其他事务所更低的劳动报酬,这也致使注册会计师们为降低成本而减少审计程序及环节,或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得不服从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者的意愿,这就标志着独立性的最终丢失,并很有可能提供虚假审计报告。
1.4委托方的审计意图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报告使用者包括股东、投资者、政府、公司高层管理者、社会公众等。委托方的目的意图与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虽然都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真正拥有权力的还是公司高层管理者。他们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有一份“好看”的业绩报告,而并不想把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问题和困难公布于众,作为报告使用者的股东、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则希望看到真实的公司财务情况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管很容易与注册会计师达成一致,对外提供一份对上市公司有利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自然也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报酬,真正牺牲的是报告使用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投资者、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信息披露的不重视,对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和信息披露需求不足。大多数投资者都有一种投机心理,为了短期利益盲目投资,不考虑公司业绩,一有新股发行,便一哄而上。殊不知,非流通股和大股东所持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的多数,社会公众所持股份只占少数,控股股东和公司高管掌握着公司的决策权、经营权,决定着公司的命运,不重视公司经营业绩而仅抱有一种“从众”和“投机”心理,势必会载跟头、吃大亏。
1.5法制不健全、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造假违法成本低,且不易被发现。虽然,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约束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如《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中都有相关规定,但都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较重而对注册会计师本人处罚较轻,并且处罚主要是行政和刑事处罚,涉及民事责任的条款较少,不具体,操作性差,这就使得违法人员往往逃脱民事处罚,而对审计报告使用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得不到补偿。
2维护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引导
职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是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行业内通过有意识地长期地引导和影响,才能逐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广大注册会计师从主观上树立独立审计的意愿,摒弃过多的个人利益和想法,从而整体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首先,可采取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增加有关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容,在教材中收录一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切实达到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强化教育、提高素质的目的。其次,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官方作用。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人员信息系统,全面记录每名从业人员的从业履历及诚信情况,利用每年的年审、培训机会,宣扬正面典型,通报反面案例,起到正面强化和反面警示的作用。
2.2加强政府引导与行政审批,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与行为
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审批与行业引导职能,逐步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定位,合理确定业务范围与利润点,用差异化战略代替价格竞争战略,形成我国规模层次分布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结构。
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要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加强行政审批,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门槛,合理审批事务所的经营范围,对于实力较弱的事务所,引导其面向小企业及非盈利机构,从事会计、税务及财务咨询业务,避免与实力较强的事务所开展价格竞争,走差异化路线,合理寻找属于自已利润点。对实力较强的事务所,引导其进行资源整合,走国际化、规范化服务路线,形成中国的“四大”,提高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上的声誉及威望。从公司的结构分布与追求差异化利润的源头上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2.3充分发挥中注协的行业监督与引导职能,规范行业收费标准
如前款所述,应引导各种层次的会计师事务所放弃价格竞争战略,转而采取差异化战略,找准本公司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合理寻找利润增长点。这样,既能保证公司的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又能减轻企业经营和生存压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能按规定程序和内容独立实施审计,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为此,中注协应充分发挥行业监督与引导职能,制订审计业务行业指导价,一定程度上规范行业收费标准,建立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新秩序。
2.4完善证券市场机制,改善证券市场环境
基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环境与机制。首要任务是要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了解到增加企业财务报表透明度的必要性,要让更多的投资者、社会公众放弃投机心理,看重公司业绩,增强对高质量的审计结果、信息披露的重视和需求。稳定的投资环境,需要监管者与投资者的共同维护。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形态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早期形态,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仍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引导。首先,要严格监控股票的发行,限制各种违规炒作和投机行为,指引投资者更多地关注公司业绩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其次,要加强信息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及内容明显不足,企业管理规划中关于长期发展趋势的披露很少,致使关联方交易披露不足。证监会可以逐步提高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要求,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真正建立客观公正、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体系,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5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法规制度,加大《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中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采取刑事处罚、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即取消其注册会计师资格,并终身禁入相关行业。民事处罚部分,合理估计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损失,并据此对违法人员规定具体的处罚数额,切实提高其违法成本。从法制方面,促使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独立地实施审计行为。
总之,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监管机构、从业人员、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客观公正独立地实施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稳定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晓波,等.基于审计市场需求视角的审计独立性缺失分析.财会通讯.2009(2).
[2]曹扬.审计独立性保证体系构建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06(12).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 独立性 职业谨慎
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发表审计意见。这里的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可以通过降低不准确信息的流传时间或阻止其传播,以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效果。
1 独立性的含义与应用
1.1 独立性的含义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生命。独立性是指不受外来力量控制、支配,按照一定之规行事。独立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业务期间和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独立于审计客户。业务期间是指自审计项目组开始执行审计业务之日起,至出具审计报告之日止的期间;考虑审计业务具有连续性,业务期间结束日应以其中一方通知解除业务关系或出具最终审计报告两者时间孰晚为准。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守则规定的独立性要求,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与审计客户保持独立。与审计客户保持独立,可以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使其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做出合理的符合执业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
1.2 独立性原则的应用 形式上的独立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从非注册会计师的外界人士来看的,具体表现就是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形。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职业精神,这是注册会计师本身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能够始终如一遵循独立性原则;但也有少数注册会计师忽视独立性,甚至接受可能是错误的陈述,并帮助被审计单位掩饰舞弊。
为更好地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必须遵守一系列的前提或一般原则,独立性是其中最重要的要求。独立概念框架准则要求按“①识别对独立的不利影响;②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③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思路和方法解决处理审计独立性问题。
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不得承接其委托的审计或其他签证业务;执行审计或其他签证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下列利害关系,应当向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主动声明,并实行回避:
1.2.1 曾在委托单位任职,离职后未满两年的。
1.2.2 持有委托单位股票、债券或在委托单位有其他经济利益的。
1.2.3 与委托单位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董事或委托事项的当事人有近亲关系的(直系三代以内的)。
1.2.4 担任委托单位常年会计顾问或代为办理会计事项的。
1.2.5 其他为保持独立性而应回避的事项 另外,事务所与委托单位存在除业务收费之外的其他经济利益关系时,也应实行回避。
2 职业谨慎的含义与应用
2.1 职业谨慎的含义 谨慎,从词义上讲就是慎重、小心、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审计职业谨慎,就是注册会计师履行专业职责时,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门学识、职业经验、专业训练和业务能力),执行业务应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按照执业规范提供专业服务。
2.2 职业谨慎的应用 在所有的审计过失中,最主要的是由于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谨慎引起的。但是保持职业谨慎并不是要求职业会计师过于谨慎,而是要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即要求在执行整个专业业务过程中,特别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心态,充分发挥职业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获取和评价的审计证据,以便作出恰当的职业决策,把握好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等职业要求的遵守程度,恰当处理有关涉及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的易于发生的职业问题,以提高职业质量和防止故意违规执业出具不实审计报告。
2.2.1 事务所应当按照执业准则的规定,谨慎决策是否签约确认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按照业务约定书准则要求与客户签订约定书。不承接不能胜任的业务。如果不具备某些方面的能力,则应考虑通过向专家咨询加以解决,或拒绝接受委托。在决策接受业务前,为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事务所应执行一些与接受和保持的程序,以获取特定客户的控股股东、管理层的诚信度,特定客户是否陷入复杂的诉讼纠纷或严重的财务危机等作为决策的依据。同时还应客观评价该业务的能力要求、事务所胜任能力及时间资源安排等能否满足,相关职业道德要求能否很好的恪守等,以便作出有依据的判断。
对于已承接的审计业务,如果发现上述未识别的情况存在,应当重新考虑事务所能否应对这一情况,并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否则,应终止解除业务约定,必要时向被审计单位治理层通告这一情况。
2.2.2 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客户财务信息异常的情况,深入了解客户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业务,不能仅局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而应在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将客户报告期内的财务数据进行多纬度的对比分析,并注意客户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适当性。还应关注客户是否存在人为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以影响报告年度利润的行为。严格按照职业规范进行操作,不得马虎、敷衍了事,不放过任何“疑点”,不存在过失和欺诈行为。
2.2.3 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对有关客户的问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合理保证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此外,不得向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作出承诺。特别应注意不得对所提供的专业服务的作用(如审计报告的作用等)作出保证。
2.2.4 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处理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法律问题,注意保密客户商业秘密,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象,不在公共场所谈论业务事项,以免给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及注册会计师造成不利影响,或招惹不必要的诉讼麻烦。
2.2.5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执业质量。事务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手册,应并传达至事务所全体人员,包括聘请的专家和配备的助理人员。应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承担最终责任,委派适当的人员并授予必要的权限负责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正确履行。职业会计师的责任心和能动性都源于有效实施的人力资源政策。职业会计师的技能和知识的提高、经验的形成与积累,都要依赖职业会计师的勤奋学习与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特别应注意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职业后续教育贯穿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执业生涯。业务执行控制则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众多制约审计职业谨慎合理性的有效方法。比如通过对业务执行的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政策和程序,能保证业务质量的一致性;通过向适当项目组外部人士咨询可解决业务执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通过解决意见分歧的质量控制机制可妥善解决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与被咨询者之间以及项目负责人与项目质量复核人之间的意见分歧。
3 结语
保持审计独立性会使有理性的且掌握了充分信息的第三方(这里通指社会公众),在权衡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后,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提出审计结论时的职业判断未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认为事务所或审计项目组成员没有损害诚信、客观和公正原则,恰当地保持了职业怀疑态度,并妥善处理了财务报表审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减少审计过失,提高了审计质量,合理避免违规执业和出具不实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春红.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审计职业判断及质量提高[J].财务与审计,2011(07).
[2]李宪智,王晓艳.审计职业怀疑与合理性约束[J].商业经济,2012(12).
[3]刘明辉,毕华书.论审计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J].会计研究,2007(08).
事实上,关于注册会计师从事非审计服务(NAS)是否会影响其独立性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NAS已经存在100多年,但最初来自NAS的收入在事务所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少。后来随着管理的和公司规模的扩大,由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咨询服务越来越多,NAS收入在事务所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人们开始关心NAS是否会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国外学者们做了不同的研究来检验这个事关注册会计师灵魂所在的重大。
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提供NAS的规范研究
(一)支持注册会计师从事NAS的研究
尽管关于注册会计师从事NAS业务是否会影响其独立性一直没有定论,在安然事件发生之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都允许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事NAS业务。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行为守则101-3中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限制比较宽松,只要满足规定的条件,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同时为客户提供审计和簿记服务。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87)认为,注册会计师提供NAS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I,1998)认为,注册会计师提供NAS只是把他们的业务限制在提供建议的范围之内,并不涉及决策的制定,因而其独立性不会受到影响。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1996)也持类似的观点。美国科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1978)在其研究中发现,在NAS和不合格的审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且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NAS还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会降低客户搜寻咨询师的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Klion (1978)认为,外界对注册会计师从事NAS的批评并不公正。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从出现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到现在,NAS一直是会计师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客户寻求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咨询说明注册会计师在这个领域拥有充分的竞争力。(2)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他们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议。(3)NAS的存在可以提高审计质量。(4)公司从他们的注册会计师那里获得NAS有很多好处。(5)现有的研究并没有证明NAS会对审计独立性造成影响。Palmrose (1999)发现在其所研究的与注册会计师有关的诉讼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表明NAS有损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Antle、Griffen、Teece和Williamson(1997)的研究显示,在610例与注册会计师有关的诉讼案例中,只有24例涉及注册会计师提供NAS,而在这其中又只有3例宣称NAS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这些都说明注册会计师提供NAS并不是造成其招致诉讼的主要原因。
(二)反对注册会计师从事NAS的研究
莫茨和夏洛夫在其审计经典著作《审计理论结构》(中译文,1990)一书中提出 :为了审计职业着想,审计必须从公共会计师的其他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职业。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不应向委托人提供其他的服务,从事其他业务的会计师也不应参加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原因是审计和其他服务项目是不相容的。为此,他们提出两种解决 : (1)在一个事务所内部设立两大独立部门,分别从事审计和管理咨询服务。(2)将事务所分离,分别从事不同的业务。他们认为应该给事务所和一个过渡的时期,先采取第一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采取第二种方案。更多学者认为从事NAS所导致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它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而不是注册会计师是否可以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的问题。(Becker等,1988;Burton,1980)。
SEC认为NAS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负面影响有两个方面:(1)NAS可能使注册会计师产生对客户上的依赖性,在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时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2)许多NAS实际上把注册会计师置于一种管理的角色,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相关业务时会有损其客观性。梅特卡夫委员会(Metcalf Committee Staff,1976)的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同时向客户提供审计和非审计两种服务会导致利益的冲突,特别是在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提供咨询或建议后,再由这些注册会计师来审查他们自己所做的工作,很难如实报告发现的问题。同时,注册会计师从事NAS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因为政府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接受强制性审计,事务所会利用这一优势在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提供NAS,而其他咨询公司则没有这种优势。(Mitchell等,1993)
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提供NAS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实证研究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是找到能够准确代表审计师独立性的变量(或者能够间接反映审计师独立性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因此,这里将以研究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的不同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
(一)以第三者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作为被解释变量
最初有关独立性的研究大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第三者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作为其独立性的变量。Pany和Reckers(1984)设定了事务所管理咨询服务收入的不同水平,然后调查了某些信贷机构管理者和财务师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结果表明,信贷机构管理者和财务分析师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随着NAS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Canning等(1999)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同时他们还发现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以接受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某种程度的降低,只要这种独立性的降低能够换取更好的或者成本更低的咨询建议。
(二)以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作为被解释变量
由于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获取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评价具有主观偏见和不确定性,一些学者以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作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变量,以NAS收费或者事务所全部收费作为注册会计师对客户依赖性①的变量。他们认为如果事务所对客户收费的依赖性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判断,注册会计师就不会发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Wines(1994)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以上市公司是否收到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意见保留取1,非保留取0)作为被解释变量,以NAS收费占事务所全部收费的比重和其他一些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行业类型、事务所的类型等)作为解释变量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NAS收费占全部收费的比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因变量负相关,即这个比重越大,注册会计师签发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越小,NAS的收费水平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判断。Barkess等(1996)使用自己建立的审计意见预测模型来预测注册会计师为那些大客户(来自某个客户的收费占事务所全部收费超过0.5%)签发的审计意见类型,并把这个预测结果和实际的审计意见类型对比。他们发现预测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力,因而认为潜在的费用依赖性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签发保留意见的倾向。
与以上结论不同的是,Barkess等(1996)用来自某个客户的收费(包括审计收费和非审计收费)占事务所全部收费的比重代表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收费依赖性。他们没有发现在收费依赖性和是否签发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之间存在显著关系。Craswell(1999)使用了更多和更新的数据,在控制了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其他因素之后也没有发现上述关系。之后,Craswell等(2002)又以澳大利亚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也表明注册会计师收费的依赖性并不影响他们签发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倾向。即使在控制了NAS收费占全部收费的比例这一变量后,这种依赖性仍然不显著。
Craswell等认为这是由于事务所采取了诸如审计底稿的分级复核和事务所之间的同业互查等措施,保证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三)以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有关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报告作为被解释变量
一些学者选择了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有关客户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报告作为独立性的变量。由于注册会计师只是在被审计单位存在影响其持续经营的重大不确定事项时才会签发这类报告,如果公司存在这种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只有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才会签发上述报告。
所以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有关客户持续经营能力的报告,可以作为其独立性的一种反映。那些处于经营困境的公司最有可能存在持续经营问题,因此Defond等(2002)以2001年美国1158家处于困境并且了有关审计收费信息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来验证假设,以公司是否收到有关持续经营问题的报告作为因变量,代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非审计收费的对数和非审计收费占全部收费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在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发有关持续经营能力的报告与上述费用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即没有显著证据表明注册会计师从事NAS会影响其独立性。Defond认为由于存在诉讼风险、声誉损失等因素,促使注册会计师不得不在降低独立性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可以有效激励与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
(四)以被审计公司盈余操控的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
还有一些学者以被审计公司盈余操控的程度作为注册师独立性的变量,他们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能够保持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就会发现被审计公司存在的重大盈余操控行为并督促被审计公司纠正。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程度越高,他们发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高,因而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所存在的操控性应计项目就会越少。同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独立性程度越高,被审计公司就越没有可能通过盈余操控使公司财务指标达到财务师的预测,也就越没有可能对利润进行平滑(即始终保持公司利润的小额平稳增长)。
Frankel,Johnson,Nelson(2002)发现在NAS收费金额和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Chung and Kallapur(2001)却没有发现这种相关关系。Francis and Ke(2002)只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微弱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只在非五大所内成立。Frankel,Johnson,Nelson(2002)表明在NAS收费金额和公司管理层试图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Reynolds,Deis,and Francis(2002)却没有发现这种相关关系,此外他们的研究也没有发现注册会计师对于大的客户会较少的有关被审计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报告。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不同,Reynolds & Francis (2000)不仅没有发现NAS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它们还发现当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大的收费依赖性时(即来自某个客户的收费占全部收费的比重特别大时),注册会计师反而更有动机去提高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经过事务所审计的一些大客户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小于那些小客户的操控性应计利润。
Ashbaugh等(2003)的研究也表明事务所的收费总额与被审计公司的操控性应计项目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同时还发现NAS收费占事务所全部收费的比率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是由于那些导致利润降低的应计利润造成的。虽然低报利润也是一种有偏差的财务报告,但这只能说明公司保守的或者说稳健的了GAAP(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那些高估利润的公司才更有可能存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研究也没有发现在事务所收费总额、NAS收费比率与代表被审计公司盈余管理的两个特征变量③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样,Chung和Kallapur(2003)在NAS收费占事务所全部收费的比率和用修正的琼斯模型的操控性应计项目之间也没有发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尽管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多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但是现有计量模型无法准确计算出操控性应计项目。此外,笔者认为Reynolds和Francis的研究(2000)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大小公司盈余操控数据之间本身就存在系统的差异,即使在不存在盈余操控行为时,大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应该小于小公司的。一方面大公司的经营比较稳定,各年应计项目的变化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琼斯模型所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是一个比例数字(即操控性应计利润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而公司盈利随着其规模扩大增加的幅度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因而大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相对数额应该小于小公司之数额。上述研究并没有考虑大小公司数据之间本身就存在的系统差异问题,而把这些差异全部归为公司的盈余操控之中,很可能对结果的合理性造成重大影响。
(五)一个特殊的角度——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
Simunic(1984)认为注册会计师提供NAS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其独立性,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审计服务和NAS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即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是在提供NAS所导致的成本(损害独立性)和所产生的收益(效率的提高)之间进行权衡。Simunic的检验结果表明,那些向注册会计师同时购买NAS的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比没有购买NAS的公司要高。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审计服务和NAS之间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客户在审计服务和NAS上支付的费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获得了有关公司经营的信息时,就可以为NAS提供某些帮助,此时的知识是由审计服务向NAS溢出.但是Simunic的研究有一个前提:会计师事务所会在总体上为客户节省费用。Simunic由于缺少相关NAS的数据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因而也并没有解决最终的问题,即注册会计师究竟是否应该提供NAS.
(六)其他的研究思路
Corless and Parker (1987)采用实验研究的设计了一个案例(有关内部控制评价)来测试注册会计师的反应。该案例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明确说明该注册会计师所在的事务所参与或主持了该客户大部分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另外一个则没有说明。如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那些知道这一信息的人报告的错误应该显著少于那些不知道这一信息的人。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作的三个比较均没有显著的差异,相反,那些被告知由其事务所参与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注册会计师案例中内控的评价反而更严格一些,在样本数据中审计出了更多的错误。这说明事务所为某一客户提供NAS不会影响其注册会计师后续审计的独立性。
但是该实验设计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在事务所内部培训课上进行实验,以一些执业会计师作为测试对象,由于每个参与者都知道他们的工作会被重新进行测试和评价,因而他们会尽量避免失误。同时,这种测试与现实的审计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是自己的工作能够尽量少的出错,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发表的审计意见会对被审计单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客户关系等。
简要评论
国外关于注册会计师从事NAS是否会影响其独立性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从规范研究来看,由于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有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因而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很难在结论上达成统一。相关的实证研究虽然部分克服上述缺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很大问题。而如何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进行定量,或者说如何找到一个能够准确代表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变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总体上看,最近十几年尽管国外关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研究实证方法占据了主流,但由于缺少相关数据或者无法找到准确代表审计师独立性的变量,以及现有计量模型存在的种种缺陷,使得研究结论存在很多争议,没有哪一个研究能够充分证明从事NAS是否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找到一个或一组能够尽量准确代表审计师独立性并且易于量化的变量。
注释:
①这种依赖性是指如果事务所来源于某个客户的收入(包括审计服务收入和NAS收入),在事务所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那么事务所由于害怕失去这一重要来源,他们在面对客户压力时很可能不如实报告发现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赋予财务审计独立的空间,审计才能够更加公正、客观的进行审计工作。而我国企业财务审计部门一般都是由企业内部设计和管理,审计部门就受到了企业领导、上级部门直接管理,缺乏独立空间,同时也没有监督管理,极大的限制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财务审计范围受限
财务在最开始的时候仅限于对财政收支的管理,只对财务的收入支出记账,完成财务的统计工作。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部门的工作范围不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收支的记账上面了。更是对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管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很多企业对财务审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对财务的职责范围也只是规划了财务收入支出进行管理,财务的审计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并且财务审计归于财务部门直接管理,这无疑给财务审计的工作赋予了限制。虽然也有个别的企业对财务与审计进行了分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财务审计的公正性始终受到质疑。同时,我国的财务审计往往没有做计划和预算的习惯,只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审计,涉及范围面狭窄,虽然我国一直在对财务审计部门进行改革,但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
(三)财务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部门设置的原因加上制度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财务审计上地执行力度不够强硬。并且存在着一种“马后炮”的现象,平日没有企业活动及存在的危害做预测,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急匆匆的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俗话说,未雨绸缪。只有在事先做好预测及相关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制度方针比较完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落实,在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上面大打了折扣。
(四)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
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需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经验丰富的人才担任。在我国很多企业中,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低下,没有经验支撑,不会灵活应变,加上企业在这方面缺乏引导和培训。致使在审计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没有适应发展趋势,影响着财务审计的高效实施。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职业道德低下,对工作马马虎虎,态度慵懒,欠缺敬业精神。这些都对财务审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企业财务审计中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财务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财务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要实现财务审计的高效实施,首先要提高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和潜力,对企业资本运营有效的监督。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设立专门的产权机制,将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彻底的分离出来,转移到产权机制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改变其内审无力的局面。同时,确立监事会、董事会为主体的内审机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拓宽审计范围
提高企业的审计管理的第二点就是要拓宽审计管理的范围。而不能再停留在对简单的记账收账工作上。拓展的范围可以先从内部控制开始,将财务审计的权限范围由财务审计扩大到管理的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然后可以将审计提升到对专项业务的审计,监督其工作进展及最终效益。并将传统的事后补漏转变为事先预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的成本。以此实现企业更加全面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是将审计的工作模式进行转变,可以将原先的分散式管理转变为行业式管理,并设计内部审计机构,并组织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管理,以实现审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三)健全审计机构,加大执行力度
首先,应逐渐完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有利于监督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准确性,真正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实际功效;其次,加强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效地进行审计。
(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企业在财务审计中,应逐渐转变传统的审计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通过控制会计的信息系统。查阅相关的会计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审计程序,能够高效、及时的发现财务会计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时应做好数据加密工作。还应注意防范计算机随时出现的状况,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伴随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各种需求,这需要专业技能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审计人员。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其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列。
三、以国有企业为例分析审计的改制
(一)对时间和范围的改制
首先,对财务报表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改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与其余企业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改制审计时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漫无目的的盲目进行。其次,要对财务审计时间段进行改制。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中。并没有对时间段的改制进行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进行具体的规定,即三年一期,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报表应依据其规定。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进行时间段的改制。对于个别企业,还应不断进行探索。弄清其时间段的限制。
(二)充分利用报表
对于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说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审计知识和具体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在日常的工作中保证审计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如果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将会对整个审计和企业运行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审计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在这方面我国还缺乏比较专业的国际化的审计人员。随着我国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以风险导向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金融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关的风险分析软件的应用的技能。由于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的欠缺,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不能进行正确的判定,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我国一些企业由于在财务管理理论上相关知识不足,工作技能不能满足现代财务的需要,出现了财务控制和财务管理不正确观念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只设置了财务部门却没有设置相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给他们对财务报表做手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项调查显示:经济犯罪中有70%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这些财务人员所在的企业中90%的审计和监督部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所有这些现象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和资源配置没有得到优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内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体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当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主体必须具备必要的权力,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根据中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状况、经验教训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尤其要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其内部审计性也要能得到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认和支持。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设立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
(二)增强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人员和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应要求各有关部门尽力支持、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能顺畅进行。对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涉及部门应及时予以反馈,确定的整改要求要有计划地安排落实,并建立后续审计制度,根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有关问题、审计意见的回应和目标完成时间进行跟踪检查,形成后续审计报告并提交企业管理层,由审计人员通过实施独立、客观、有效的审计行为,提出有建设性的改善管理控制、提高效率效益的意见,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使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对审计提出的意见予以充分重视,这将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工作的特征使其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审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极其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的重心也从会计、审计知识转向了管理和行业知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下的内部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方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的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这种高要求决定了内部审计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必须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的训练。
(四)加强内审部门审计风险管理体制建设。要建立科学的内审部门审计风险管理体制,需要进行三个主要步骤。首先,建立健全的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内审操作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仅是将其视作形式上的东西。考虑到各种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走样,内审部门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战略完善现有的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其次,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应当从会计人员到会计主管、内审人员、内审负责人,在制定各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奖惩责任制度。对审计部门查出的经济违法事件和相关责任人,企业不能只停留在曝光和批评上,应该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这样一方面尊重审计人员的劳动成果,提高监督部门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再次,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加以明确的区分。为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审计对象要在被审计之前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以便于划分相关的责任归属。
(五)严格执行各项内部审计制度,不断规范内部审计工作。首先,内部审计工作岗位分工要明确,实行主审负责制,要加强审理和审批制度,做到职责清楚、行为规范,严格按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明确建立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区分被审单位的责任和审计责任。如在审计前,要求被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及其财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对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出书面承诺。在承诺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对照送审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和确认真实可靠后,再按审计程序进行审计,这样既可以减少审计时间,同时对被审单位也是一个促进。
(六)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帮助提高审计质量。为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应适当借助独立性较强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力量,对一些特殊项目实施审计。同时,实行外部审计评价制度,建立专家库,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评价,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应适当开展交叉审计,使审计真正具有独立性、客观性,避免因行政干预而无法审计或审计结果不实的现象发生,减少审计风险。
三、结语
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有四大类,即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了审计,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报告,但在审计报告"不干净"时(我们可以把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以外的审计报告通称为"不干净"的审计报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往往认为审计报告是有问题甚至是错误的。如因审计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而出具的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社会公众往往这样认为:审计范围受到严重限制,为什么会受到限制?企业管理层都能对审计的项目进行控制,而注册会计师在获取足够的证据时遭遇到了困难,肯定是企业高管有意隐瞒某些事实,或者故意设置某些障碍阻扰注册会计师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既然企业高管存在问题,就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干净"的审计报告遭遇到公司的经营失败或重大违法行为时,注册会计师即便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报告,社会各界仍认为注册会计师未勤勉尽职,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而导致他们利益受损,应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有关责任。
2.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下的管理层舞弊的困境
我们国家现阶段审计职业界实行的是制度基础审计,是一种以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着手的审计方法。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有效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企业管理当局有责任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基础审计的重点是对制度的各个控制环节审查,目的在于发现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并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企业管理当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那么在管理当局有意制造某些内控制度的假象时,良好的内部控制假象将让注册会计师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往往很难发现管理舞弊。根据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发现和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的重大舞弊,若没有发现和披露管理当局的重大舞弊,是注册会计师的过错,应承担过失责任。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在审计中发现的管理舞弊,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是选择披露,而是提醒企业有关管理高层改正,而且,审计工作中实际发现的重大管理舞弊与实际发生的重大管理舞弊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样,在公司管理当局,特别是公司最高管理当局与公司各利益群体串通舞弊时,注册会计师往往是力不从心。
3.公司治理结构中角色重合的困境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一大特征,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是股东大会,在股东大会的基础上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代表股东的利益,董事会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实施具体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东,企业的经营权则授权给企业管理当局。股东是委托人,公司管理当局是人,股东委托公司管理当局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在审计业务的委托关系中,股东委托审计机构鉴证公司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即股东是"委托人",审计机构是"人"。管理当局与审计机构是独立的,不存在任何的契约、利益关系,由"人"监督人的过程是可以保证其公正性的。我国现阶段的现象是很多公司的高管本身就是董事会的重要成员,公司高管既对公司实施具体的经营管理,又名义上代表股东,在董事会中主宰着公司的重大决策,这样使得公司高层为谋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广大的投资者利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成员,企业高管部分成员二合一,使受托进行审计的审计构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即“委托人”(董事会)委托审计机构对"委托人"(是董事会重要成员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会计责任予以认定或解除。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迫于"委托人"的压力而作出妥协,出具欠适当的审计报告,造成了审计失败。
4.抽样审计下的5%困境
最初的审计是以详细审计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计目标的改变,科学的抽样审计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抽样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与统计学界的一个重要魔数——5%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双尾假设测试(TWOTAILED HYPOTHESIS ——TEST)的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总体中有95%的值落在偏离中值为正负1.96标准差之间。许多的注册会计师把可容忍的审计风险确认为5%,这是否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签发的100份审计报告中有5份以内的错误报告?假如某具有证券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有20家证券业客户,他们的可容忍审计风险是5%,那么,从总体上来说,该所每年出具的20份审计报告中有1份可能是错误的审计报告,就造成了审计失败。在我国现阶段,一次审计失败可能对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如在"琼民源事件"中为"琼民源"出具审计报告的是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在1998年5月1日证监查字[1998]36号中对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也不算十分严重,"暂停证券业务资格6个月",而且刚好是1998年5月1日开始至1998年11月1日结束,并未错过年报预审。但在1998年度,中华所13家客户当中有10家客户更换到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最后,仅有3家仍然由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签发1998年的审计报告。
【关键词】 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措施
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是指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予以纠正、采纳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内部审计通过整改意见落实即审计成果运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但由于众多原因,多数企业对内审整改意见落实不够重视和执行力度不够,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对关注审计结果,对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往往流于形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也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影响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的因素
1、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较差,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支持程度一般,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与企业主管领导和审计对象容易发生冲突,其他部门往往认为内审部门就是挑毛病,找错误,不能很好地配合或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排斥观念。
2、对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缺乏制度性保障
目前国内对于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没有出台具体法规和制度,而且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内部审计办法时也没有专门涉及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的相关内容,使得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缺乏制度性保障。
3、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差,使内审整改意见落实流于形式
由于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审计处理意见和结论受到重视的程度和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意见落实流于形式。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内审机构没有独立设置,或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负责财务的领导主管,开展的审计活动绝大多数是根据企业领导安排,对审计中发现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处理意见的执行情况一般,审计建议不能得到较好地执行。
4、缺乏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制度,对落实内审整改意见考核不严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包括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内部审计特征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评价没有形成综合评价结果,且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审计结果,而对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不够重视和执行力度不够,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内审整改意见执行程度评价指标,考核不严。
5、人际关系冲突及缺乏有效沟通,阻碍了内审整改意见落实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使内部审计人员遇到人际冲突是在所难免的,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必要、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导致的冲突,及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知识、经验、观念等方面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就会出现分歧和冲突,以上诸多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和执行力度。
6、对内部审计整改意见执行程度的跟踪检查力度不足
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审单位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后,仅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提交内部审计意见整改落实的工作报告及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相关证明材料,对整改意见落实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力度不足。甚至有些被审计单位在报送审计整改报告后就认为此项工作结束,造成整改不到位、不及时、不彻底。
二、强化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措施建议
1、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的,不是专门以审查和评价别人的差错和失误作为根本目标。因此,无论企业管理层还是其他部门,都应该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支持并配合内部审计工作。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制度
企业应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法规和文件,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制度,以促进内审整改意见落实,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3、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涉及到是否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信任程度。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在审计机构设置、控制审查过程和审计结论等方面保持较高独立性。同时,为了保持审计工作独立性,应该树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只接受公司最高层的领导和授权,只有这样,它才能有效地行使职权,才能在审计过程中不受干扰地实现有效监督,以保证审计整改意见的顺利落实。
4、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应根据内部审计特征、战略目标的变化,对内审绩效评价指标做出相应调整,建立包含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评价指标系统,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完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选择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的内审绩效评价方法,并根据内审特征对传统的平衡积分卡模型进行修改。
5、沟通合作,化解冲突
事实上,审计部门应与企业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被审单位及其他部门通过有效沟通,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消除相关利益部门的误会,使他们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内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与被审单位进行恰当沟通,充分征求其意见,切实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的顺利实施。
6、开展审计回访和后续审计,制定奖惩制度,加大跟踪检查力度
内审部门在审计报告发出之后一定期限内,应到被审单位就审计报告中反映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进行跟踪检查,查看审计报告中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被审单位是否采取了纠正行动并是否达到预定效果。此外,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落实内审整改意见不力且不提出异议的被审单位进行相应惩罚;而对配合积极、整改及时、落实到位的被审单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要通过这些方式,加大跟踪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红英主编.内部审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