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展示设计概念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考政治;论争型试题;答题技巧;设计要求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一直处于创新发展中,论争型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表现。所谓论争型问题,就是从同一命题对立的双方中,选择一方进行专业的思考论证。既然是论争,就必须对问题有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命题者从考生说理的深刻性和思路的多维性等角度,可以看出考生的辨识能力和辩证思维。
上述高考试题答案突破了单一学科模块知识,综合性强,蕴含着是什么、为什么、要怎么的逻辑构架。让考生从相反的答案中选择一个角度论争,既是命题者的设问创新,也是对考生生活认知的理解和尊重,因而带有点海派风格。这类试题在高考中的普遍出现,直指“论争和探究问题”的考核目标,要求考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开阔考生答题思路、拓展答案空间、展示考生思路过程,改变以往常见的知识归纳式或理论演绎式的答题方式,进而优化试题结构,甚至促进学生学习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故有“思维中的花朵”之称。笔者着力研究论争型问题的答题技巧及设计要求,可更好地对接高考,提升考生答题效率,还能优化教学方式,打造基于学生成长的魅力课堂。
一、论争型问题的答题技巧
论争型问题因其答案的高度聚焦性,是近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必考题型。从上述试题看,论争型试题的答案往往综合了多模块知识,它超越了道的真理性要求,即不要求考生绝对信从某一认识,但考生必须对自己所持态度、观点或立场能够自圆其说,考生就相当于辩论会中正反观点其中一方的辩手角色。从上述题还可以看出,论争型问题答案往往蕴含着两方面要求:其一是必须调动课程知识,体现课程特色和要求,即考生说理论争时,不能脱离学科知识而单纯运用生活中的大白话。其二是知识间逻辑的递进与答案的层次性。考生必须展示清晰的分析、推理过程,让多角度的论证共同服务于所持态度、观点或立场。这两方面的要求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实践表明,考生要能够激思辨疑,有效驾驭论争型试题,离不开以下努力:
第一,学会概念分析是提高论争能力的基础。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逻辑学也告诉我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从对事物的概念开始的。生活中,人们开展论、争、辨的前提都是对概念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考试也是如此。考生对问题中的概念把握得清晰准确,答题方向性就会明确,论争时就会聚焦核心问题,答案的层次性也会增加。如由试题材料中“‘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我们可以推导出命题者担忧的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最终是否会产生反人类的行为?它是人类的合作伙伴还是可能控制人类的对手?这就是问题中的“风险”的本质所在。明确了风险所指后,考生才能在“是否可控”中做出进一步选择,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调动知识为自己的观点论证。由于概念是含有具体内容的,如果考生离开材料,对“风险”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把论争的重心放到“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是否有风险”或“如何控制智能机器人的风险”上,就会偏离试题“风险是否可控”的要求。可见,学会概念分析才能找到答题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准确精到的概念分析是提高论争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会逻辑推导是提升论争效能的关键。论争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逻辑推理的过程。此时考生最重要的是牢记所持立场,充分调动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由于事物本身是多样性统一,同一问题往往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而论争型试题只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证。由此考生无论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作答,都必须有充分的学科依据,在答题时要力求避免思路冲突和思维打架的现象。如上述试题,如果考生选择正方作答,就必须抑制头脑中“市场调节缺陷导致风险不可控”“人的能力有限性导致风险不可控”等专业思路;如果选择反方论争,就必须抑制头脑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等专业思路。避免思路冲突或思维打架的秘诀在于,时刻牢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由于是思想政治高考,理论观点的运用阐述必不可少,考生在答题时仍应该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的答题方式。因为归纳式说理的方式,可以让试题答案饱满,论证充分有力;演绎式说理的方法,可以让试题答案论证严谨有序。两者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归纳的并列式论证和演绎的递进式论证的结合,让论证的内容变得丰富,也让答案充满立体感和多维性。
第三,学会运用学科语言是提增论争能力的重点。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学科的味道,这一味道主要体现在考生答题时对学科语言的综合运用上。就论争型试题而言,本身并没有限制考生的知识运用范围,考生可以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任意调动,只要选取的知识与试题要求搭调即可,但考生必须让各模块知识互相配合,发挥综合效能。从上述试题答案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反方,都没有哪个答案是单一模块知识点的。这启示我们,答好论争型试题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以致用、自圆其说,让固化的知识活化。具体说,选用学科语言首先应立足问题中变动的关键词,把与关键词相关的条件作为论争的重点。如上题,如果考生认为“风险可控”,则选取知识时应该强调人控制风险的能力,反之则应该强调客观条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对应试题要求。其次,选用学科知识时重点在于突出原理名称,而不是阐释原理本身是什么。如上题,考生若认为风险可控,就应该突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等内容,不需要具体阐述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人是如何利用规律等。再次,考生必须让学科知识间的有序配合,形成一个有力的逻辑链条,让自己的说理论证自然有力。如上题中论争“风险不可控”,就存在“市场调节弊端―市场主体作为―市场风险出现”的过程,答题时不能点到即止或一带而过。
二、设计论争型试题的教学要求
任何考试要求,都可以通过平常的训练来固化思路,并转化为应试能力。既然论争型试题在高考中已经出现,我们平时教学就应该予以重视,通过适当的练习来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第一,巧用教材知识,设置类似“高考体”的论争型试题。高考试题对日常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模仿高考设问,有意识地将书本中的诸多知识设置为论争型试题,目的在于增长学生见识,培塑学生分析、推理、论争的能力。如:“高铁价格既关系到铁道公司的利益,又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出行成本,高铁价格可以让市场自由调节吗?”“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它是否包括说谎的自由?”“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改变人云亦云的盲从的思维方式,辩证否定就是怀疑一切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物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现阶段是彻底砸碎还是应该保留?”“无偿性是税收的重要特征,国家是否应该对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吗?”“生活中人们常说‘]有规矩不成方圆’,又说‘创新必须打破一切陈规成说’,你觉得‘规矩’和‘创新’可以统一吗?”诸如此类的论争型问题,若在平时教学时加以训练,很容易让学生透过表象把握问题的纽结,领会命题者的考查要旨。问题是思想诞生的助生婆。(苏格拉底语)为此,教师自身必须走近高考试题,研究高考试题中内在的逻辑冲突,多将课堂中的直观性设问,改设为富有启发性两难性的论争型试题,用问题创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思想的神奇,实现心理学家米勒所说的“精神上的觉醒”,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成长。
第二,淡化标准答案,从追求标准答案向追求答案标准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培养能够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应试中淡化试题的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论争力。众所周知,生活中的事物本来就是多元多样的矛盾统一体,政治高考中的标准答案犹如胶柱鼓瑟,容易固化人的思维,限制人的答题思路,不利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新,也不利于学科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既如此,我们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淡化标准答案,实现从追寻标准答案向追寻答案标准的转变,上述试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它没有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是将统一的标准答案转化为学生的自圆其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见解,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观点选择并进行分析论证,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也是在考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与2018年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不谋而合。可以说,标准答案是权威,是依据,是唯一,强调的是服从;而答案标准是答案的形成准则和形成要求,突出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智慧的生成。要引导学生答好论争型试题,平时学习中教师必须放弃“权威之言”与“标准答案”,多与学生探究答案形成的要求和过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理性求实的过程中达成结果,养成品质。
第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论争的标准当然是课程理论,论争的过程实际上是理性思考的过程,答案的源头虽在书本原理,但答案却要基于材料涉及的生活事理,也就是结合材料、围绕材料要求进行论证。如果考生对试题材料一知半解的话,则很难归纳出符合题目主旨的答案。高中三年,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智能机器人、共享单车等社会新生事物普遍认识不足,反映到试卷上就是对试题材料中事物的社会属性及本质规定性把握不准,依据试题中的零散信息,凭借主观想象去答题,时常出现答案与试题要求错位的现象。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启示我们,要提升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能力,必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意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首先要求教师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角度,选择一些重大事件和典型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事件的复杂性,了解一些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社会发展共舞。其次,对一些社会热点、百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专题性学科解读,让学生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节奏,并对现实困惑进行原因分析、利弊探究、趋势剖析,做到在慎思的过程中明辨,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洞悟,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复习课实际上就是助推学生能力提升的思辨性课堂,其结论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的理性法则”。
人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成长的,质疑问难总是促使人们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说:“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明王守仁也曾说:“思即学也。”当我们真正带领学生在思考中悟道时,社会转型期学生浮躁的心态才会平息,新旧观念的冲突也才会淡化,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才会彰显,人的生命质量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寿堪.思辨的哲学和哲学的思辨[J].哲学研究,1987(8):26-3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分析法 比较法
众所周知,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对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高效地实施概念教学也是广大生物教师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实例,谈一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巧用故事,引入概念
实施概念教学的第一步通常是引入概念,为避免引入概念时过于突兀,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自然地将生物学概念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渴望。例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概念前,我们可以用《邓肯的情书》这一故事引入。萧伯纳是上世纪初英国的剧作家、大文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邓肯是同时期俄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曾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美丽的外貌,你有聪明的脑子,我们结婚后生的孩子,脑子像你,外貌像我,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孩子生下来,外貌像我,而脑子像你,那该怎么办呢?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讨论萧伯纳和邓肯对于孩子的预测是否都有可能?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入基因重组的概念。
二、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四、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五、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几乎在教材每一章的课后练习题中都有概念图这一题型,这是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一大亮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完全不必等到做习题时才去构建概念图,而是可以将概念图作为课堂小结来使用,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完整有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整体把握。例如:在讲完神经调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构建以神经调节这一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概念图(见附图)。
六、科学设计习题,巩固概念
关键词:Web前端;MVC;意义
前言:Web前端开发是Web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前端开发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开发形式呈现出简单化的特点,即以页面为主体来展示界面中的信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Web前端开发形式上变得更为复杂,但是其功能方面也逐渐实现了与用户间的相互交流。以下就是对Web前端MVC框架意义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现代背景下Web前端开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传统MVC模式基本概念分析
在传统MVC模式中其应用被划分为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三个层次,而经过大量实践调查表明,不同层次在系统实际运行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模型层在系统运行中的任务即为数据处理。且数据模型层也可通过数据访问的方式来获取自身所需信息,并优化数据整合,将其应用于业务包装中,为用户提供更为高质的服务体系。视图层在系统运行中的主要任务即为显示数学模型中处理的信息等。但是,由于视图层数据显示存在着针对性特点,因而在利用其进行数据显示时应前面掌握其特性。另外,视图层中功能的发挥需要基于数据模型来完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领域。控制层在系统中的主要职能即为对系统中应用程序的合理控制,并在视图数据显示中出现问题时,对其问题的发生进行合理控制,且在事件控制后作出相应响应提醒相关技术人员。另外,在控制层事件处理中模型层也承担着协助的作用,即在控制层作出相应后,模型层要及时整合数据、信息,并合理更新视图层中所显示的数据[1]。
二、前端MVC框架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前端MVC应用最为广泛的即Backbone.js,Ember.js、Angular.js等几种。这几种前端框架都是基于MVC完成的,但是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每种框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存在着一定差异。Backbone.js与其它框架相比其优势在于可更好的解决系统应用中层次问题,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操作平台。其次,Backbone.js框架应用层中的视图层在模型数据修改后可及时对自身页面显示的数据进行修改,确保视图层与数据模型层数据的一致性。此外,Backbone.js框架还支持定位功能,即对其的应用可确保在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需处理的事件时,可及时通过定位的形式找到事件的源头,并对其进行有效解决。Ember.js框架其广泛应用于桌面开发中,且由于其界面设计存在着标准化的优势,因而得到了更多用户的亲睐。另外,其可协助MVC系统的运行,帮助其处理应用层中相应事件问题。此外,Ember.js还为用户提供了模板使用说明,促使其在对界面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有效掌握魔板操作方法,避免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发生。Angular.js源自于Google设计,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应用层中的词汇使用范围,同时也在系统界面中增添了部分动态内容,便于用户界面操作行为的展开。
三、Web前端MVC框架的意义分析
(一)jQuery等库与前端MVC间的区别
jQuery等库与前端MVC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jQuery主要应用于对代码、封装等问题的解决。而其也为系统实际运行提供了多种封装方法,由此稳固了代码结构的合理性设置,而前端MVC框架与jQuery等库在问题解决方面有所不同,其更加倾向于对程序组织方面问题的解决,进而推动系统中的程序运行逐渐趋于规范化。另外,前端框架为系统运行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致使系统运行中出现相应问题时可及时参照方案对问题展开及时、有效的解决,且最终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第二,jQuery的操作中心为DOM,而MVC框架的中心却为模型。因而MVC与jQuery相比其流程的变更更为及时,且也为现代工程师的代码编写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MVC框架解决了传统HTML源码处理中的问题,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即可通过参照前端MVC框架中的规范化流程打通后端处理,提高系统中的整体运行效率[2]。
(二)Web前端MVC框架适用范围
近年来,Web前端MVC框架的开发意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从Web前端MVC框架的适用范围研究中即可看出其在系统运行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从大量的实践中可以看出,Web前端MVC框架不适用于页面型产品中,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此类产品主要依附于服务器来运作自身系统,因而在此背景下,jQuery等库会更好的满足其互动性需求,且最终导致Web前端MVC框架在页面型产品中无法发挥其自身效用;第二,在软件型产品,对于Web前端MVC框架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由于软件型产品对数据操作能力的要求较大,因而若将Web前端MVC框架应用于软件型产品实际运行中,那么框架中的数据模型层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数据操作需求,且会在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时,对数据展开及时的更新处理。其次,软件型产品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视图操作,但是由于jQuery等库无法完成高效率的操作行为,因而将Web前端MVC框架应用于其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满足程序开发需求[3]。
结论:综上可知,Web前端MVC框架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限制性特点,因而在Web前端MVC框架不断创新的背景下,相关开发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结合Web前端MVC框架的特性将其应用于程序开发中,提高系统运行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促使开发产品具备自身独有特色。另外,为了确保Web前端MVC框架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致力于架构与代码的研究,为其开发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摘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信息化由专业术语演变为大众用语;在观念世界里,人们对生活的看法也在经历着由科技进步而激发的大震荡。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让信息化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迅猛。在这种情况下也使得其参与性、互动性增强,公众的参与增多。也使得艺术形式冲破传统的束缚,出现了更多的演变及创新。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转变;影响
当今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全球化趋势,另一个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计算机、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将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几乎对任何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具有成本低、易传输、高保真、有利于再创造等优势;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形成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打破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容量,因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当其在网络中运作时则会成为一种革命性工具;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高的宽带,从而为信息洪流提供必要的快速通道。作为人类信息器官的扩展,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同步前进,并不断发生着革命性突破。
1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对设计的影响
1.1数字化的介入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
由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绘图专家Coreldraw以及动画经典3DMAXS等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绘画中,用笔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国画,用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而且用笔的方法几乎是全部,这些在数字化的今天显得有些苍白。
1.2选择性,方式的转变
由于大部分作品的创作也是为数字化服务的。因为数字化的艺术不仅局限在静态画面了,动态的和各种质感颜色的都可以表现出来。人的大脑被解放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力,传播方式当然就有了巨大的变革。
如果你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可以一夜之间让全世界数亿的网民看到欣赏方式,由原来的经典欣赏细细品位变成了快餐式的文化打开即看,看了即关,而且可选择的非常多。
1.3对设计的影响
电脑技术给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脑设计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和立体化的商业竞争,用电脑技术表现同时也是方式的创新。
2数字化艺术在设计上的优越性
2.1随机性
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生产。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是一种以笔为主要媒介,由人独立完成的(即使有合作,也是人与人的合作),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计算机绘图是把计算机绘图系统当做一支“笔”,利用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系统所提供的“菜单”进行创作,并用高技术来管理,将计算机当做一个创作伙伴,这种在人机对话、密切配合、共同思维情况下产生的作品,因其随机性,结果有时是出人意料的,会具有极其独特的风格。
2.2简洁性
简洁是重要的科学与艺术原则。自然界的状态往往是不规则的,如云雾、山脉、海岸、水流等形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而出现的分形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理解和高度概括自然界一切难以描绘的复杂物象,将艺术简洁化,使艺术达到更高境界。
2.3虚拟性
虚拟性是将不可见的事物视觉化,它是艺术的本性和基本功能之一。从古到今,艺术形式都以塑造完美的虚拟世界、“制造”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世界、感受令人向往的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等为最高追求。而数字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虚拟化,它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生存方式,使创作者融入艺术创作环境之中成为可能。
2.4作为技术手段来说
技法方面讲,数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它给设计的制作过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传统设计教育中,教学一直沿用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为中心的原则,从概念构思、图形设计到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学习是在具有了一定的绘画技能以及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创作则以手工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数字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它利用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系统所提供的“菜单”进行创作,不仅声图并茂、存储量大、展示快捷、图像逼真,而且实时设计、随意编辑、修改、调控、复制和制作各种特技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的速度,使学生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工作。
2.5从观念上讲
关键词:住宅社区;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新城市主义涵义
新城市主义是指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美国,核心人物是 Peter Calthorpe( 彼得·卡尔索尔普)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1】新城市主义者认为: 它主要针对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住区结构被打破,土地利用过于分散,人们的居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过分依赖汽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破坏环境等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工程概况
某住宅社区地块分为A、B、C,地块A呈三角形,地块B呈正方形,地块C作为开发预留用地。
总平面图
二、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设计理念
自始至终,本项目都被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设计,如何使本建筑群所形成的规划布局与已有的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衔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保持积极的城市空间肌理,如何提升区域品质,是我们从城市层面上处理此规划布局的出发点。
一个能够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话的人文住区,一个在自然景观包围之中成为风景的景观住区是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基地的深入分析,以景观资源最大化作为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我们预期达到的规划目标是:在城市滨水核心地带创建标志性的建筑群体和城市滨水居住空间,形成沿水而居的特色生活形态,创造出“闹中取静,引景到户,带水到家”的生态型居住社区。
(2)“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开敞滨水景观,以其作为设计的要素,遵循基地原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形成“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 环形路网+ 尽端路”的规划结构。南北向面对滨湖的5条纵轴线,引入滨湖景观,营造共享空间;东西向2条横轴线将3块用地贯联起来,使城市空间环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渗透、流向建筑群。以地块A的入口花园为起点,建立开放的空间景观轴线。南北向的5条视觉通廊将城市与滨湖拉结,东西向的景观轴线串联起整组建筑群及广场
规划结构概念分析
将各类组团式院落置于景观资源最好的西、南侧,所有的高层建筑被置于基地的东、北侧,形成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规划布局形态,使住区与自然水体之间在规划空间上形成良好的过渡,确保了低层组团式院落具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同时也为所有的居住者提供良好的湖面及开敞的景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高低搭配的规划布局,使塔楼上享受无边湖景,塔楼下形成院落空间。毫无保留的开放态势,将自然分隔成的庭园尽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引入了南向的滨湖景观,这种规划布局对于降低来自北侧城市干道的噪音干扰,营造恬逸安静的小区环境以及对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对于后排的住宅,除了前排的错让之外,单元之间也自成角度,争取最佳的观景视角。
规划设计强调控制滨水区建筑形态,其中控制好主体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又是关键。设计根据规划要求并结合滨水区的开发特点,在地块A布置两栋通透轻盈的超高层住宅,地块B、C 北侧布置若干30层的高层住宅,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天际线控制点,空间形态的通透性既有建筑外观的通透性,也有空间组合的视觉畅通性。建筑外观采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构图,注重建筑天际轮廓线的抑扬顿挫,其社区规划布局,为湖边景观增添了一片宽屏的风景线,形成天际线。
(3)“鱼骨式”绿化景观设计
从湖岸角度看的空间形态,应加强滨水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到城市中心区景观的过渡。景观规划上强调住区的人文环境,体现将滨水社区引入现代生活、将闲适氛围融入日常起居的规划特征。我们认为增加滨水空间环境的层次感,增加人们在此环境中的多样不同体验,形成多样化、有纵深感的外部空间,是本项目景观系统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独特、优越的外部生态环境,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系统。采取五纵两横的鱼骨式绿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使“绿色网络”由湖边向小区内部延伸,拓展形成内外大环境的“绿色通道”。住区引入滨湖水景,结合中心广场、水系、景观小品形成完整的线性“绿脊”,使各个居住组团相对独立而又互成体系。同时沿主要环路也有10m 宽的绿化带,绿化系统与南面沿湖20m 的绿化带形成呼应,以达到“借景”、“透绿”的效果。滨湖景观系统—沿湖带状公园绿化系统—社区沿湖绿化系统—小区绿化景观主轴—社区中心绿化系统—街坊组团绿化系统—宅前绿化系统,通过开放式绿化景观通廊及林荫步道的穿插形成贯穿整个社区空间范围的绿化系统,完全意义上实现户户拥有绿化景观,从而形成“大生态系统”的概念。
(4)交通停车设计
考虑到城市道路的形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布置方式。以环状路结合尽端路组织车行交通,结合主要人流线,住宅分区封闭管理等合理组织人车交通,实现局部人车分流。道路分级设计,按照功能分为景观道路、小区路、小区组团路、小区入户路4级。充分利用现状标高比道路低1~2m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敞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考虑区位及交通条件,整合停车资源,并使停车场的设计与建筑合理配套,提高停车效率,实现小区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协调发展。
地上停车集中于B地块,主要采用周边停车和组团消极空间停车两种方式。A地块和 C 地块的边界分别处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若设置地面停车,势必会影响周边城市干道的交通流量,增加整个城市的交通压力。基于以上考虑,结合现状地形高差,在A地块和C地块以建立地下停车场为主,为了尽量减少小区机动车出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在南面交通量较小道路上。B地块地下停车系统是由3个相互连通的地下停车场及其联系通道等配套设施共同组成的整体,具有停车、管理、服务、辅助等综合功能构建的地下停车系统,既达到了停车资源共享,使各停车库效益均衡,又减少了出入口数量,提高了停车质量。
道路交通系统概念分析
三、单体分析
鉴于规划要求距道路100 m 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在21m 范围内,将各类组团式院落置于基地西侧、南侧自成一体,高层住宅被置于基地东侧、北侧,单元之间自成角度,布局灵活,均拥有最佳的观湖视角。组团式院落采用花园洋房、叠加式、联排式混合搭配的产品配置,满足了建设方对整体品质的期望和个性化的追求。如何塑造人性化的宜居生活空间,如何在满足私密性、归属感、领域感的同时,提供增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配置,成为设计的重点。
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把整个低层区划分为联排式别墅区,叠拼式别墅区及花园洋房区等6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组团。组团内各户院院相连,共同围合成半开放的组团公共庭院,组团内各户的入口、前院、门厅围绕四周,公共庭院作为组团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主要界面,是回家的必经之路,它是组团的“门厅”,也是组团的“客厅” —为邻里间的交流、聚会提供了场所。“情景花园洋房”最大特点在于每户均设计了南向大露台或花园,因露台层层后退,使每个露台从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情景花园洋房将回家的方式演绎得丰富、有趣。1层住户由自家小院入户,2层住户由建筑上的花园入户,3、4 层住户经过室外楼梯再经过室内楼梯回家。回家方式的不同体验可使人对建筑有一个全新认识。
单体的立面设计追求纯粹,只对建筑形体进行逻辑归纳整理,特别注重立面材料质感和色彩的选择,通过建筑材料本身的表现力来赋予建筑一个健康的面孔,一个富有灵气的表情。采用田园式坡屋顶等传统符号的建筑设计手法,材料以白色外墙涂料为主。建筑立面设计
简洁轻巧,强调细节和节点设计。运用现代材料,使整个立面形象清新典雅,活泼精致。情景花园洋房在形体上强化其层层退后的形体关系,在材料上通过选用窑变面砖、仿亲水泥的深灰色涂料、蓝色钢瓦等材料来体现其纯美的色彩组合。窑变面砖在立面上的适当运用,使建筑形体上的逻辑更加清晰。另外利用穿孔铝板将空调百叶作为住宅特有的立面元素的运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标准层平面
高层住宅的建筑高度从54层过渡到30层,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天际线轮廓。每幢单体顶部均采用钢筋混凝土隔栅梁结构,线条简练,曲直结合,刚柔并济。从整体入手刻画细部,注重空间造型手法的变化,突出个性,强调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在住宅户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功能需求和经济需求。注重与利用环境及景观,户户南北朝向,且客厅、主卧和至少一间卧室拥有无敌湖景与南向朝向,使所有住房单元均拥有极佳的通风条件,保证阳光、空气的通畅。房型布局由功能出发,遵循“主从明确、动静分区、功能合理、空间紧凑” 的设计原则,强调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实用性。注重与利用环境及景观,配合基地得天独厚的壮美景观,户户都拥有滨湖美景,并且确保与周围建筑群体之间无视线遮挡与干扰。观景大露台和落地窗的设计,让更多的生活空间与内容融入滨湖的气息。
四、结束语
本工程项目以城市整体设计为依据,延续经济宜居的开发特点,秉持新城市主义理念,以提升该地段城市活力为重要触媒。规划设计中对原地貌的理解,总体而言也是对区域总体规划的尊重,更是人对于自然本质需求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引入 讲解 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完全不同于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也不同于科学家创造概念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设计出可行的教学方案和策略,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进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范围。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首先、设计好教学方案
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为学生的不同,故而他们的气质特征、个性特征、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制订出较好的教学方案,使多数学生受益。
二要从概念的实际出发。概念有具体概念、抽象概念,有的不能用语言精确定义(如直线、平面等),有的能用语言精确定义(如圆等)。不同的概念,其抽象程度不同,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具体的数学概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其次、恰当的引入数学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引入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良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开始。概念引入的方式很多,要根据课题内容确定用什么方式引入。
1.故事引入。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这样引入: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这个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2粒米,第2格放4粒,第3格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直到128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国王真的没有这么多米吗?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由生动的故事热身,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放松,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展示与数学概念相关的具体、典型、生动、直观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钻研热忱,让学生在认真细致的观察中,发现感性。这就是我们来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从生活中学生已经认知的事物引入,使增加学生接受新知的程度。再者,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融合在一起,凭借声像效应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认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呆板的图形,就会在学生的感官中“活”起来,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便可迅速向理性认识飞跃。
再次、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讲解一个概念以前,应使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无容易混淆的地方?它们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规定和条件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些区别?根据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各个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决定?这些性质在应用中有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的讲解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解概念时,教师首先要讲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这些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或集合)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分别对事物集合的量和质的描述。如在自然数系中,偶数这个概念的外延是集合{2,4,6,8,…},它的内涵是“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只有让学生正确的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他们才能准确的理解概念本身。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我们常常用改变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方法,用一般的概念来说明特殊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引出新概念,又可以复习旧概念。如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内涵中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就成为“矩形”的内涵,引出了矩形这个概念。
第四、正确的理解概念
概念讲完后,教师要及时地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复述定义;也可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可以同一些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应帮助他们沟通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知识发展的脉络,把所学的知识加深巩固,并能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度去认识它。
1.用类比的思想,比较概念,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将已学过的相关概念或易混淆的几个概念都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比较的目的,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共同分析、比较这些概念,分清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别与联系。让这些概念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让新的知识被同化为学生的真正知识。如在学习完正方形后,可让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再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讲授同类项的概念时,可以提出问题:x y与2yx 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开始学生往往回答不是,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同类项这个概念的本质,把相同字母与相同位置的字母混淆了。展示一些变式,通过变式练习,可有效地避免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概念的无关特征上,从而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
3.利用好正、反例。正例传递了有利于归纳和概括的作息,在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易于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把握这一属性,教师应根据情况设计恰当的正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从而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防止对概念的片面理解。为了加强对比,应同时将正、反例呈现给学生。如在方程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1)3x+7=13 (2)4x +x-1=0 (3)3x +5x-8
通过此题练习,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方程这一概念。
第五、加强概念的复习和巩固
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必须通过解题,反复运用这些概念,才能使学生在认识上获得巩固加深,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结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从一个概念出发,把关联概念、派生概念串连成线,相互对比,既直观形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曾庆宝.谈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6)
[2]曾海波.数学概念探索启发式教学.中学数学研究,2008(5)
关键词:视觉文化;软实力;医院文化;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74―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过去简简单单的求医问药,而开始追求更富人性化的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医院各类硬件、医疗技术和综合实力的多元提升,是医院和社会公众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将医院的各项理念融合到视觉文化传播中,是新建公立医院区别于众多医疗机构的显性特征。
1视觉文化、医院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分析
视觉文化是人们以眼睛为感官,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感知人或事物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医院视觉文化是向社会大众表达的物态语言,要反映医院的特色、社会责任、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文化,医院视觉文化通过可视化、艺术化地展示在医院每一个空间区域和服务流程中,实现文化落地的同时,将医院文化理念表达显现出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视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实力等构成医院的文化体系,综合反映医院的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是在1991年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Jr)提出的,软实力是一种能力,他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即以文化感召力、道德影响力、价值观感召力等等综合实力为依托的核心竞争力。
医院的视觉文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要素,如:标准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宣传标语、吉祥物等;另一方面是视觉识别应用要素,包括医院标识引导、办公器具和设备、旗帜和徽章、衣着服饰、产品包装、建筑外观、交通工具、广告宣传、橱窗布置、陈列、展示等。医院视觉识别设计需要与医院的经营理念、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医院品牌建设的影响力,传播医院优秀的文化理念,凝练和铸就医院的软实力。医院文化需得到医院员工的普遍认同,适应时代需求和医院发展实际,为促进医院发展起到催化作用,而如何将优秀的医院文化融合到视觉识别系统并有效地藉以展示,是视觉文化必须承载的功能。
2文化软实力在医院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医院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织的统一体,医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好地完成“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医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能内化心灵,每一个医院的文化必定是该院员工一切行动的纲领和指导;对外是医院品牌形象的塑造,医院品牌是患者对一所医院价值取向的总结,是医院在医疗技术和服务上给患者放心求治的承诺。医院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需要医院文化落地、内化并显效,一所医院自身品牌的建立和形成不仅能够扩大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医院的美誉度,更能获得社会公众的忠诚度;对于医院内部员工而言,要将文化软实力提升长化为一种习惯,成为医院员工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引,将医院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和常态化工作来抓,同时要强调医院里每位工作人员都是品牌形象践行者的理念,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行政后勤人员,要强化每一位员工都是医院软实力展现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实化为具体工作实际,转化为行动,文化软实力提升要与医院核心业务工作相结合,将虚化概念做实,创造培养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HT5H〗3良好的医院视觉文化对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应注意和借鉴的方面
(1)医院管理的顶层设计需先确立医院主体文化。医院主体文化代表一个医院的发展方向,也是医院全体员工的行动纲领。廉政文化、仁爱文化、创新文化、诚信文化、合作文化、敬业文化、和谐文化,等等,医院可以强调的文化种类很多,但每一个单位(个体)都应该有自身特色文化和定位,在当前医改大背景下,尤其要注重医院自身综合实力在同行中的竞争力,主体文化的确立是医院文化精神的统领。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要从以往的强调修身的道德价值向哲学、法律、信仰、管理、人际关系等多层面发展,以往我们习惯用严谨、勤奋、奉献、诚信、仁爱、病人至上等词汇,美国医院排行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是“卓越、创造、领导力、诚信、多元、包容、尊重、共治”,侧重医院的整体发展。
(2)将凝练形成的医院主体文化,通过视觉文化有效传播。如,强调人性化特色的医院,在塑造医院建筑形象时要注意情感的设计,当前医院的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医院人情化、家庭化这些情感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在具体实施中,按照绿色环保的理念设计,建造绿色医院,引入自然光,大面积绿化带,院内绿色中庭,使病人心境平稳,给病人良好的心理暗示。门诊大厅要层高设置合理,不能给人压抑的感觉,色彩布置上注重创造安全感和希望感。利用各类空间布局,候诊区域要采光好,科室布置要简洁明了,创造健康的就诊、工作环境,舒缓病人的焦虑情绪。合理设计利用空间布局,推出内通道的设计理念,给医护人员创造小憩的场所;在装修空间结构上,强调各类空间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提升公共空间的易识别性,便于人流的组织引导,提升诊疗空间的私密性,便于加强病人的安全感;装修选材和布局上,应考虑体现家庭化、注重空间的亲切感,科学的色彩搭配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如儿科门诊和病区选用各类卡通图画、标识,创造儿童游玩空间,妇产科选用温馨的粉红色作为内装修基础色,核磁共振室进行场景布置,减少病患的恐惧感和无趣感;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化布置,力求让常人感觉冰冷无助的医院环境更富活力、生趣,同时创造和谐优美的艺术诊疗环境和工作环境;还可以学习台湾的医院开辟专门的区域供病人种花种草疗养身心,在门诊大厅摆放钢琴安排专人演奏(台湾多为志工),为需要特殊照护人员提供特色服务,尽显人文关怀。在各类VIS的应用成果上,如名片、信封、公文纸、便签、处方、门诊病历、公文袋等多种办公事务用品上,讲求风格的统一及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3)强调视觉文化传播的多维度、可行性和规范化。医院地域范围内,有两类最主要的人群,一是服务的对象,另一个是被服务的对象,要综合考虑两者对视觉文化的不同利益诉求。同时医院在管理上,要加强医院各类视觉文化传播的规范化,目前诸多医院为了强调信息的有效传达,普遍会采用自我书写、随意张贴的形式,大部分老医院标识标牌建设工作分多批次进行,部分科室还会张贴由合作各类厂家提供的不干胶型宣传、警示标语等,医院的标识系统工程在风格统一、色彩协调等多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作为一家新医院,本着“制度先行”的理念,对宣传橱窗、各类展板、陈列、展示等应用和展示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希望能预见并规避事情的发生。医院文化建设不是喊口号,更不是依靠大量的制度来约束人,更重要的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4)医院先进文化的导入和优秀文化的凝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可持续性地去做好文化建设工作,是衡量医院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这一途径来积极传播医院优秀的内涵文化,是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而如何将内涵文化持续性地显性表达,是视觉文化传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医院视觉文化是一个精神范畴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对精神追求和审美要求都会不断提高,医院视觉文化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新的要求。从表现形式上而言,要把文字和图示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动感和静止结合,全方位展示;展示的区域空间也要创新性地多样化,诊疗空间、院落、就餐、游乐等多空间按需展现,充分利用有效空间传播医院的主体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丰.大型公立医院视觉文化管理路径的新探索[J].管理观察,2012,(27):170171.
[2]蒋冬梅,李建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彰显医院视觉文化影响力[J].医院管理论坛,2012,(10):3234.
[3]刘会勋.视觉识别系统与医院品牌建设研究[J].中国防伪报道,2012,(8):5659.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59-2
当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现象很令人担忧:教师对基本概念往往先讲定义,再讲几个注意点,接着就是大量的例题、习题讲练,过分强调解题技巧和方法。直接后果表现为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情况下匆忙去解题,往往靠的是模仿,一旦遇到新的情况、新的题型就束手无策,进而导致师生为了提高成绩,陷入无休止地题海之中。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只知道机械记忆数学概念,并未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对概念引出的必要性、概念的本质及其功能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使学生真正领会和理解数学概念,能够运用数学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练习、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
例1 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体验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概念教学应返璞归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对每一个概念的教学,我们都应该想法设法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努力探求一些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采用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方法。
例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许多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求曲线的方程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①设点M建立直角坐标系;②列等式;③等式坐标化;④化简方程;⑤检验。
教师:动点满足什么等式呢?
学生:由椭圆的定义,点M满足|MF1|+|MF2|=2a。
教师:因为|MF1|=(x+c)2+y2,|MF2|=(x-c)2+y2,所以(x+c)2+y2+(x-c)2+y2=2a。下面就需要化简这个方程,请问怎么化简呢?
学生:两边平方。
教师:两边平方太繁了,不妨将左边的一个根式移到右边,得
(x+c)2+y2=2a-(x-c)2+y2。再将这个方程两边平方,得(x+c)2+y2=4a2-4a(x-c)2+y2+(x-c)2+y2。整理得a2-cx=a(x-c)2+y2。
……
难道要化简这个方程就一定要把左边一个根式移到右边不可吗?直接两边平方不可以化简吗?难道就不能两边同乘以(x+c)2+y2-(x-c)2+y2来化简吗?一句“两边平方太繁了”在无意识中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即使“两边平方太繁了”,也要让学生尝试一下,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有的从表面看来不可以解的问题,未必就不可解,有些从表面看起来比较繁的解法,却隐藏着很好的数学素材。解析几何教学的第一关是培养学生运算的耐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
三、利用旧知铺垫,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奥苏伯尔研究表明,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扩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利用旧知铺垫,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引出新的概念,应该是可行且有效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不是把数学概念讲得如何清楚,如何透彻,更不是把新的问题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想方设法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发现新的知识,使概念自然生成,从而使学生不会有概念从天而降的感觉。
例3 椭圆的第二定义,以往在教学椭圆的第二定义时,不少学生曾问到,这个定义是怎么想到的?它与第一定义有何关系?确实,这个定义在课本中的出现比较突然。尤其是,为什么会有准线x=±a2c?学生感到奇妙。总觉得事后告诉学生结果,到不如把这个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笔者在教授椭圆定义时是这样进行的:按课本上所介绍的方法,把a2-cx=a(x-c)2+y2两边平方,完成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这时并没有急于做一些巩固方程x2a2+y2b2=1的练习,而是引导学生对式子a2-cx=a(x-c)2+y2改变其变形方式。在众多的变形方式中选择如下变形方法:
a(x-c)2+y2=a2-cx得(x-c)2+y2=a-cax;
(x-c)2+y2=ca(a2c-x);(x-c)2+y2|a2c-x|=ca。
设问:等式(x-c)2+y2|a2c-x|=ca的几何特征是什么?
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分子可视为动点(x,y)到定点(c,0)的距离;(2)分母可视为动点(x,y)到定直线x=a2c的距离。于是,椭圆的第二定义就产生了。其实,它并不是科学家的新创举,只不过是第一定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两个定义的本质相同,所以标准方程也一样。
这种处理方法,将两种定义先后顺势呈现,一起完成标准方程的推导,过渡自然,安排较紧凑,使整个教学内容浑然一体,有助于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灵活、有趣、省时、高效。事实上,多数定义都不是数学家事先想好的,而是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抽象的结果。教学中应给学生这个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去发现,去判断,真正感受到再发现的乐趣。
四、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教学,尤其是概念教学,教师一定要设计好的问题或问题串启发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数学学习范围内,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连串数学问题。“问题串”也称问题链,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同一个主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追问;(2)由一连串子问题组成,各子问题之间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递进的或并列的;(3)各子问题存在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符合自主建构知识的情境。
例4 椭圆的定义,学生常常笼统地记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让学生讨论:(1)平面上的动点P到两定点(-2,0),(2,0)的距离之和为3,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2)平面上的动点P到两定点(-2,0),(2,0)的距离之和为4,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3)平面上的动点P到两定点(-2,0),(2,0)的距离之和为6,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分析容易得到:(1)当2a2c时,轨迹为椭圆,这样就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椭圆概念中“a>c”这一条件的理解。
五、通过概念比较,抓住概念的本质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容易混淆或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如定义域和恒成立、映射和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独立事件和互斥事件、存在和任意、“都不”和“不都”、数列单调性和函数单调性、P(A|B)与P(AB)、导数值为0的点与函数的极值点等等这些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例如:“都不”是对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的否定,只指一种情形;“不都”是对“都”的否定,它与“至少存在一个不”是同一个意思,一般包括多种可能情形。
数学概念形成以后,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问题和发展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我们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过分追求方法技巧而忽视概念,是舍本逐末,失去根基。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转变;影响
Abstract: In ours social lif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evolves by the technical expression for the populace terminology; In idea world, the people the view are also experiencing the big shake which to the life stimulates by the advance in technology. Computer’s popularization,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let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come at any time swiftly and violently. In this case also causes its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e to strengthen, public’s participation increases; Also causes the artistic form to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the fetter, presented more evolu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 computer;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当今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全球化趋势,另一个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计算机、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将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几乎对任何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具有成本低、易传输、高保真、有利于再创造等优势;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形成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打破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容量,因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当其在网络中运作时则会成为一种革命性工具;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高的宽带,从而为信息洪流提供必要的快速通道。作为人类信息器官的扩展,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同步前进,并不断发生着革命性突破。
1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对设计的影响
1.1数字化的介入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
由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绘图专家Coreldraw以及动画经典3DMAXS等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绘画中,用笔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国画,用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而且用笔的方法几乎是全部,这些在数字化的今天显得有些苍白。
1.2选择性,方式的转变
由于大部分作品的创作也是为数字化服务的。因为数字化的艺术不仅局限在静态画面了,动态的和各种质感颜色的都可以表现出来。人的大脑被解放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力,传播方式当然就有了巨大的变革。
如果你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可以一夜之间让全世界数亿的网民看到欣赏方式,由原来的经典欣赏细细品位变成了快餐式的文化打开即看,看了即关,而且可选择的非常多。
1.3对设计的影响
电脑技术给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脑设计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和立体化的商业竞争,用电脑技术表现同时也是方式的创新。
2数字化艺术在设计上的优越性
2.1随机性
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生产。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是一种以笔为主要媒介,由人独立完成的(即使有合作,也是人与人的合作),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计算机绘图是把计算机绘图系统当做一支“笔”,利用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系统所提供的“菜单”进行创作,并用高技术来管理,将计算机当做一个创作伙伴,这种在人机对话、密切配合、共同思维情况下产生的作品,因其随机性,结果有时是出人意料的,会具有极其独特的风格。
2.2简洁性
简洁是重要的科学与艺术原则。自然界的状态往往是不规则的,如云雾、山脉、海岸、水流等形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而出现的分形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理解和高度概括自然界一切难以描绘的复杂物象,将艺术简洁化,使艺术达到更高境界。
2.3虚拟性
虚拟性是将不可见的事物视觉化,它是艺术的本性和基本功能之一。从古到今,艺术形式都以塑造完美的虚拟世界、“制造”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世界、感受令人向往的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等为最高追求。而数字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虚拟化,它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生存方式,使创作者融入艺术创作环境之中成为可能。
2.4作为技术手段来说
技法方面讲,数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它给设计的制作过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传统设计教育中,教学一直沿用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为中心的原则,从概念构思、图形设计到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学习是在具有了一定的绘画技能以及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创作则以手工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数字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它利用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系统所提供的“菜单”进行创作,不仅声图并茂、存储量大、展示快捷、图像逼真,而且实时设计、随意编辑、修改、调控、复制和制作各种特技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的速度,使学生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工作。
2.5从观念上讲
数字化早已超越了作为设计工具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手绘的速度,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视觉效果、新的表达方式及新的欣赏标准。
数字化媒介因其构造物体的方式、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以及传统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人与图像之间的交互优势,使我们的设计思维能力得到了延伸,使得我们的设计触点更为广泛,设计思路更为大胆。
可见,数字化艺术为发挥人的艺术潜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艺术创造要经过相当艰苦的训练过程,在基本功的培养上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字化对艺术的介入,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的技法,缩短了艺术创作手段的训练,使创作方法越来越简便,可在重新组合中表现出新的感觉,这就使更多的人都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从此走进大众生活。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一切应用的前提是要拥有较好的专业及艺术素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数字化只可做为表现技术创新的手段,最根本的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