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第1篇: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秋冬 农业 可行思路 东兰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39-02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山区,耕地面积18.1万亩,2011年末人口总数29.9万人,人均耕地仅为0.61亩。据统计,2010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2.56万亩,中稻种植面积5.4万亩,晚稻种植面积1.71万亩。从粮食生产季节看,该县中稻区每年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插秧,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获,中稻田本田粮食生产时间仅占120-130天,秋冬春闲置时间长达230天-240天,其中条件较好的地方,部分农户利用秋冬闲田种植蔬菜等秋冬作物,但由于受技术、投入和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普遍较低;有60%以上的中稻区成为秋冬春季空闲田,中稻区的秋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从2000年开始,该县农业部门在粮食生产方面开展了大力推广双杂良种、免耕、抛秧、配方施肥等综合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和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秋冬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一、东兰县发展秋冬农业的生产模式

1.“早稻+秋番茄”模式

2003年,该县开始引进樱桃番茄订单生产,目前该项目是由武篆镇果蔬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农业部门主要是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十年来,武篆镇樱桃番茄栽培面积在1400亩左右,种植一亩樱桃番茄平均亩投入2000元左右,产值8000元左右,纯收入6000元左右,高的亩产值达12000元以上,纯收入8000元到10000元。该项目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均较高,但对管理技术的要求较高,生产资金投入量较大,因而栽培面积一直难于进一步扩大。

2.“中稻+秋冬大蒜”模式

“中稻+秋冬大蒜”模式是该县典型中稻区比较成功的一种生产模式,全县该模式面积为2000亩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同乡、花香乡和长乐镇一带。目前,种植的大蒜品种以本地红蒜为主,该品种香味浓,品质优,外地客商每年主动上门收购,产品供不应求。种植一亩大蒜约需投入500-600元,亩产蒜头500公斤左右,产值3000-4000元,纯收入2500-3500元。在大蒜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稻草覆盖,大蒜种植区域稻草全部还田,是一种比较好的耕作制度,而且种植大蒜需肥量较大,因而对培肥地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这一栽培模式技术含量不很高,资金投入量不很多,管理比较粗放,适合该县现阶段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被多数农民采用,因而这一生产模式正在全县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3.“中稻+岩黄连”模式

2002年以来,该县为配合中药企业发展中药产业,引导农民发展名贵中药材——岩黄连生产,目前岩黄连的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农民种植一亩岩黄连,亩产干草100-150公斤,产值5000-7500元,生产投入500-600元,纯收入4500元-7000元。但由于企业生产、以及市场需求有限,目前岩黄连种植面积只有100亩左右,产品主要销往玉林、南宁、金城江等地,主要作为原生中药材销售。同时,为了进一步开发中药材资源,近两年来该县还引进金银花、白芨等名贵中药材新品种试验,以期扩大中药材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4.“中稻+杂交油菜”模式

由于该县大部分中稻地区的稻田秋冬春闲置时间长达220-230天,为充分开发我县秋冬闲田,2011年该县引进南油10号杂交油菜种子,在隘洞镇拉板村和泗孟乡生满村等地试种。根据对隘洞镇拉板村5个农户和泗孟乡生满村4个农户的产量直割验收,最高亩产152.3公斤,最低亩产80公斤,平均亩产122.6公斤,按出油率40%计,平均亩产优质菜油49公斤,按每公斤24元计算,产值1176元,油菜饼73公斤,每公斤2元,产值146元,亩产值达1322元,减去油菜生产物料投入200元,纯收入1100元。同时,油菜的茎杆易于腐烂,养分丰富,是优质的有机肥源之一,该模式对技术的要求不很高,资金投入量较少,经济效益显著,还能培肥土壤,促进粮丰产稳产。该模式适合多数农民采用,2012年,该县为扩大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继续引进多个优良杂交油菜品种在全县推广,全县杂交油菜种植面积1.7万亩。

5.“早玉米+秋冬红薯”模式

秋冬红薯是该县传统农业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进行品种选育与更新,导致现有红薯品种严重退化,加上栽培技术落后,因而产量低。为提高红薯产量和效益,从2012年起,该县把发展高淀粉红薯作为扶贫产业,2012年引进了四个红薯新品种,并在武篆镇和兰木乡建立了400亩红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推广红薯高产栽培技术,经验收,高产品种红薯亩产量达2307.5公斤,为2013年扩大种植高淀粉红薯生产规模,提供优良种苗种源和技术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销售难

农业科技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直至目前止,该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而农产品大部分仍以自给自足为主,如果农业开发项目规模稍大,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立马凸显,农业部门做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但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制约,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开发项目的发展,进而制约着科技扶贫的发展。

2.乡村农民利益组织不健全

乡、村农民利益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是政府与农民直接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是农民与市场联通的桥梁,政府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在信息、生产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参与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流通,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流通成本,如武篆镇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樱桃番茄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该县乡村这样的组织不仅数量少,而且现有的一些农民利益组织也不健全,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目前,农村中多数青壮年农民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种地的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能力不足,科技意识淡薄。当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不仅资金投入量大,而且科技含量比较高,他们多数不具备进行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的自身素质。

4.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单位面积投入量一般较高,不少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单位面积达不到应有的效益,因而影响了他们进行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三、推进秋冬农业的建议

1.加快乡村农民利益组织的建设,通过这些组织,组织和引导农民进行农业开发,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

2.培养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流通,进而拉动农业产业开发。

3.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和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4.进一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目前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要着眼于高端品种、高端技术,面向高端市场。

5.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农业科技培训要与农业项目产业开发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传授当今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6.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致富能手,带动普通农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业、农村和农民。

7.培育和引进经济能人,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带动当地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

第2篇: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蔬菜生产;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S63;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67-02

1巍山县蔬菜发展概况

巍山县位于云贵高原西侧、大理州南部,地处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北距大理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关53 km,东距弥渡县30 km,南距214国道上的南涧县39 km,离省会昆明380 km,西部与漾濞县、昌宁县隔江相望。国土面积2 200 km2,全县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 ℃,平均日照时数2 320 h,太阳辐射总量为589.94 kJ/cm2,属全省高值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804.7 mm。土地和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发展优质蔬菜基地的适宜气候和区位优势。全县有耕地面积1.9万hm2,常年种植蔬菜超过1 333.33 hm2,年产蔬菜逾5万t。主要种植品种有青白菜、豆类、南瓜、芹菜、莴苣、葱、辣椒等。在近年的产业化培植中,县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已培植一批名、优、特的蔬菜产业。先后成立巍山县绿态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瓜江牌荷苞豆、小南瓜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逾133.33 hm2,产值达9万元/hm2,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市场供应不足

近年来,巍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发种植,管理粗放,规模化程度低,产量低,效益差,市场供应不足,特别是季节性供求不足,一些反季节蔬菜常年靠从外地进口。加之传统蔬菜种植区由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蔬菜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发展新的优质蔬菜基地已成为满足全县人民日常生活的迫切需要[1-2]。

2.2市场竞争力弱

多年来,巍山县蔬菜生产虽有发展,但大部分蔬菜以初级产品销售于当地市场,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很难进入县外市场。蔬菜生产局限在自产自销、不成规模的局面,存在“淡季淡,旺季烂”、“菜多农民愁,菜少居民忧”的状况。

2.3标准化程度低,效益差

国家对农产品实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后,给巍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强烈的挑战。目前,巍山县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不成规模,难以大批量进入超市,市场销售不稳定。产品以当地菜居多,名特优新菜少,常规菜居多,反季节类菜少,价格低,效益差[3]。

3巍山县蔬菜生产发展思路

3.1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培育品牌产品,增强蔬菜市场竞争力

巍山县是南诏发详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旅游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旅游人数不断增加,给蔬菜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强烈的挑战。因此,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培育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4]。

3.2把握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蔬菜

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栽培,品种向缺、特、优、新拓展。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的理念作为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采取“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多管齐下的方针,真正实现科技兴菜的目的。

3.3搞活流通市场,建立产供销一体化营运机制

蔬菜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建设中小型批发市场,蔬菜主管部门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开发拓市场,以搞活流通促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开辟蔬菜外销窗口,建立稳定的市场销售关系,积极鼓励支持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进入流通流域,出现齐抓流通的新现象,形成以市场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营运机制。

3.4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

3.4.1重视蔬菜采收后商品处理,在蔬菜加工和流通中运用“冷链”系统。在蔬菜采收后及时进行优质商品处理,即:预冷―加工分级包装―冷藏运输―批发市场(超市)的冷库(或冷柜)―消费者的冰箱,形成一条“冷链”。这样既可保持蔬菜原有的外观、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又可大大降低损耗。蔬菜采收后处理、流通采用“冷链”系统运作,可扩大外销和增值。

3.4.2提高蔬菜加工配送水平,实现加工配送的社会化和连锁经营。蔬菜配送以保鲜为主,适度发展包装净菜、盆菜等半成品菜和腌制、脱水、速冻菜,形成立体商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蔬菜加工配送要从手工操作的作坊向工厂化生产发展,要有生产标准,要创品牌,塑造形象,建立专业化、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形成规模经营和连锁效应。

3.4.3发展腌渍加工。蔬菜腌渍传统工艺简单,能消化大量的蔬菜,很适合就地腌渍,巍山县有很多蔬菜适合腌渍加工,且加工的工艺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开发,巍山小吃美名远扬,特别是以县城钟鼓楼殷记咸菜为龙头的咸菜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以家庭加工为主,年产量20 t,约90%以上实现外销。巍山咸菜选料上乘,配料纯正,不含防腐剂和添加剂,保持原有风味,是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有泡皱皮辣椒、腌皮萝卜、麦蓝菜、水酱豆、腌豆腐、洋干露、黄黑豆豉等10余个品种,色泽喜人,口感极佳,深受消费者欢迎和好评。

3.5充分利用巍山县资源,大力开发野生菜

巍山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野生资源丰富,无论是山区和坝区盛产的野生蔬菜,大多食之味美,鲜嫩而营养,对人体有许多保健作用,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很有开发潜力。主要有香椿、树头菜、蕨菜、杨肝菜、食用菌类等,其中野生食用菌类分布有木耳、香菇、松茸、鸡纵、羊肝菌、青头菌、谷熟菌、铜绿菌、扫把菌、见手青、黄辣伞、奶浆菌等[5-7]。可鲜食,切制干片,盐渍。食之可口,又极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成为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推荐的绿色食品,是目前最为抢手的野生蔬菜。其他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蔬菜还有金雀花、树花菜、白芨菜、枸杞菜等,也有其他可供食用的野菜,如苋菜、紫苏、薄荷、车前、地肝豆、抽筋菜、勿忘我等,味道鲜美,生命力极强,有向菜园引种的价值。

4参考文献

[1] 丁晓霞,孙卫中.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经验和问题[J].新农村,2011(6):87-88.

[2] 张学斌,邱仲华.甘肃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6):26-27,29.

[3] 代雁.互助县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83,385.

[4] 马树彬,聂玉霞,吕爱琴.发展河南省蔬菜生产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0(5):29-30.

[5] 黄珍发.有机蔬菜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3):45-4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