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

第1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3-03

19世纪60年代末,美英等发达国家推动了校本课程开潮。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有关教育法规也做出了一些规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但是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进展缓慢,直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仍处于初步阶段。

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导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初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了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王嘉烨指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开发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经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校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学都十分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例如牛津大学的“复合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麻省理工大学的“跨学科选修课程计划”;筑波大学的“学科综合课程实施方案”等,这些都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这些著名大学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就是通过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形成大学自身的学科特色。我国许多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主要有:

第一,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兰州大学地处西北,充分利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优势,于2005年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了“锅庄舞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湖南吉首大学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称赞“吉首大学是湘西人的骄傲”;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重点建设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民族医学与方剂学、民族医学与内科、儿科、妇科等,为右江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基层医疗卫生专门人才……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炼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总体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数量极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以及民办高等学校。第三,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多是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缺乏集体的合作与科学调整,质量低下,难以保证需求。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不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

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随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也就致使理论体系的构建还需较长一段时期,这无疑会给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系统性,且各阶段都存在不足之处

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跟开发过程缺乏系统性有着直接关系。目前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缺少计划性,缺乏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开发过程中,主要针对教材开发,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应是多方位多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价。

(三)高等学校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开发知识以及相关的培训,而高等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正是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

三、相关建议及对策研究

在高校扩招之后,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大量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高等学校应该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开的质量,以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加强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国家需加强对课程专家的重视与培养,鼓励课程专家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但不能急功近利,理论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况且就我国目前而言,有关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明显的建树。

(二)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应逐步完善课程开发体系

第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重视课程专家及社会同行人员的参与。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强,教师的学科知识丰富而课程建设知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单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各方人员的合作,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至少应该包括该学科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课程专家和社会同行人员等等。

第二,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师资状况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成败。为此,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除了校外培训外,应有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着重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可以启动经济杠杆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唱好重头戏。

第三,对学生的需要和学校校本课程资源、条件进行评估。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的需求就成为开发过程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发展的需求及将来的就业需求等。同时,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不对学校自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时间和条件等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话,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王舒.草原文化与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内蒙古教育,2011,(1).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论文摘 要]学校推进科技教育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需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选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建立合作、整合、体验、活动四大机制,能促进校内价值认同一致、学科渗透互动、学习走向生活、智能多元开发,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并更好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性行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联系,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塔韦尔认为:“完善的科学教育都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发展不是割裂的行进,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因此,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育行为。应该承认的是,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教师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课程文化的重建是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如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拼凑在一起,教师应该形成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性课程观,加强研究,积累丰富的科技教育整合性资源。学校要赋予教师课程职责,让教师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实践,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三、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人类科技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基本成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展,需要把经济、技术及实践性的知识包括在内,使科学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科学原理、发展智慧潜质、增长知识技能。因此,小学科技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应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接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活。”

为了使课程的内容实用化、生活化,就必须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纳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如学校十分关注本地区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科技进步,通过搜集、归纳、分类等信息加工过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经济、人文科技、生态面貌等方面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有质量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并组织教师围绕“小学生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引导师生发现和探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科技现象及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根据校本教材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并带领学生走进姚桐斌故居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基本形态,强调体验和参与,课程设计理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坚持不懈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并通过实践环境主动建构科技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如学生自主研制的风能太阳能双能驱动小车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0个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获国家专利,其作品内容和项目均来自生活实际,证明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其与校本课程有效对接和互补,才能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使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既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四、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所选内容无疑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学科知识是从一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加工形成的,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相适应,因此,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意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主体活动,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是无效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学校的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下设的少儿感知气象工作室,借助学校数字化气象台和实时气象数据网上平台,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公布气象信息,学生十分喜爱;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科技模型大赛,学生对杆身橡筋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模型火箭、太阳能气垫船等模型制作兴趣浓厚;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完善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应该分年级、分程度设置,使其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相匹配。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研究、实践和改进。为了克服活动课程内部缺乏连续性的缺陷,学校通过多年实践研究,逐步发现各学年段学生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中心,并根据这种自然顺序,不断完善、充实校本教材的工艺制作、园艺栽培、模型制作、智能机器人四大模块,初步确立活动指标和预期学习活动结果。活动中,由师生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计划组织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一活动课程体系适合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具有与生俱来兴趣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注意难度适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匹配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提供了历练平台。如课内课外结合型科技活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科学学科课程中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普及科技制作型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制作杆身直升机模型开始,随着年龄的上升,再制作放飞杆身橡筋动力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伞降火箭、太阳能气垫小船等;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汇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2]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4(3).

第3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结合点;研发;实施;个性发展;体会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8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31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在结构与内容上被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和选修课程Ⅱ。选修Ⅰ是国家已经规划好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以校本课程形式出现,供学生选择。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发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高中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研究课程方案,借鉴和吸取先进的经验,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尝试、探索、实践,现介绍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那么,如何有效地结合,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1. 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兴趣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来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化学知识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同时注意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理念之一,结合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因素之一。开发《化学与生活》这样题材的校本课程,一方面内容很充实,另一方面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一方面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承受着繁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不仅家长关注学生的营养和健康,而且很多商家也把目光描准了这一市场,推出各种各样的保健产品。面对鱼目混珠的保健品市场,我们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又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各种保健品》见图1,围绕化学组成、功效、制取、从食品获取途径等方面开展教学,既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应该理性对待各种保健品。另外还开发了类似的化学校本课程《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技术》等。

2. 结合社区资源

启东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北侧,南临长江,东、北靠海,有独特的江海资源,同时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经济和科技较发达,各类资源很丰富。结合启东滨江临海的特点,我们开发出了《盐场晒盐工艺及盐卤综合利用》《启东江海水样测量》《壳聚糖生产与利用》等具有海洋气息的校本课程。其中《启东江海水样测量》吸引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围绕下面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又能获得参与调查的机会,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3. 结合学科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如“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的栏目,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带而过,有些教师置之不理,没有达到栏目设置的目的,为此我们化学教师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和我们本地资源相关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些发展为校本课程,如高中新课程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2节中的“科学视野”中“甲壳质”,我们开发为《壳聚糖生产与应用》,原因是一方面我们滨江临海,虾蟹产量很高,有丰富的甲壳质,另一方面我们当地有一家壳聚糖生产的公司,规模较大,科研研发能力很强,产品种类很多,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样,我们又结合新能源知识开发出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启东风力发电》等。

4. 结合热点新闻

新闻是化学科学、社会生产和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课程资源之一,重视挖掘新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则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类型的新闻蕴含了不同的化学信息。我们利用不同时期的热点新闻开发成校本课程,有助于让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探悉新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结合夏秋季干旱,开发《人工降雨剂》校本课程;结合冬季雪害,开发《融雪剂》校本课程;结合水灾、地震等灾难事件,开发《各种消毒剂》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发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才能体现出本校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研发形式上突出三个重点。

1. 借鉴和改编

开发《化学与生活》校本编程,这方面的科普材料很多,且科学全面,可借鉴运用,我们选用了南京师范大学周志华教授编写的《生活·社会·化学》素质教育读物一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时安排等情况,选择以下几大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①食品与化学,②日用品与化学,③衣物与化学,④材料与化学,⑤人体与化学元素,⑥环境与化学。

2. 团队协作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高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学时间又长,如果个人编写课程负担较重,且编撰能力有限,难免有偏差。团队通力合作开发一个校本课程,任务较轻,完成速度快,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通过合理安排工作量,完成后集体审议,交流不同意见,协调知识点,及时修正,就能打造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在校本课程《各种保健品》开发时,我们先确定编写的主要内容目录,然后将各节安排给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化学教研组汇总稿件,并在一起将编写好的内容交流修改,分别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统稿形成质量较高的文本。

3. 各方参与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植根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之中,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所在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也是校本课程成立的条件。校本课程的内容很多是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或当地资源相关的,它可以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若要使校本课程具有多样化和本土特色,必须保证多向畅通的资源渠道,需家庭、社区、社会大力支持。首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是课程的有机成分,其次,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启东江海水样测量》中水样的采集,一部分是由学生利用双休日、假期采样得到,由学习时间限制,更多不同时间的水样由学生委托家长采样。再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需要社区、企业的帮助,我们在编制《壳聚糖生产与利用》 时,走访了当地的知名生物制品公司,得到了他们很多帮助:带领参观车间现场,提供大量资料和实物样品,允许学生假期参观和给学生讲座等。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我们编写的十几个化学校本课程会同学校的其它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由学校按照本校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其中化学校本课程有丰富多样的教与学活动。具体形成如下:

1. 文本阅读式

化学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各种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这样的文本材料对于具有阅读能力的高中生来说,采用文本阅读式比较合理,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探究,在读中悟、悟中得,通过预习、质疑、解读、练习、想象和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充分领会校本课程的主旨。

2. 图文展览式

学校强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以实物、图文为主要载体的展板。校本课程《壳聚糖生产与利用》实施时,我们拍摄虾、蟹系列图片、车间中酸碱处理流程、再加工流程、壳聚糖产品多种衍生产品等图片;壳聚糖化学组成、各种生物制品的成分以及在工农业、医疗等方面成果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实用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特色,热爱家乡。

3. 实地体验式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重视实践活动的落实,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我们带领学生来到海产品冷冻加工厂,参观氨制冷车间和制冰车间,了解氨制冷剂和盐水制冰工艺;观看紫菜加工车间,了解烘干及紫菜调味加工、先进保鲜技术,感受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益处,认识知识的价值,体验工人劳动者辛勤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

4. 情境互动式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情境活动的设计,强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如在《各种消毒剂》中设计了多样活动情境。教师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消毒剂样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消毒剂分为强氧化剂类、蛋白质变性类、细胞渗透类,这些样品如何归类?哪些消毒剂可以用于饮用水消毒?应如何利用?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积极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使校本课程内容更丰富,课程目标更集中,活动气氛更浓厚。

5. 实验探究式

实验是化学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重视实验研究,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启东江海水样测量》除了水样采集,绝大多数教学都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测量结果。在《食品包装中保鲜袋成份分析》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保鲜袋开始的成份,日久后的成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使学生得出这样结论:除氧剂主要成份为铁粉,除湿剂主要成份有的为生石灰,有的为硅胶。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应该是有机结合、交叉相融、灵活使用、动态生成、不断创新的关系,应视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体会

1. 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满足了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激发培养了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已有的个性特长,又寻找和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从而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扩展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从而走向成功。

2. 有效地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开辟了用武之地,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从开发过程中的切磋研讨、制定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到编写课文、教学实施,教师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 不断地充实完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拓展性和连续性,它在开发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内容生成,不断有新的现象出现,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因此要继续挖掘,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进行后续开发,使之成为持续生成的,品位不断更新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放性作业的实施,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拓展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参考,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因此,它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虽然我们的尝试、探索、实践才刚刚开始,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深切地懂得还有许多的研究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究,还有许多的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还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未来世界等待大家去创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求索 。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等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第4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挖掘校本课程内涵,丰富“美”的表达

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以学生发展、学科本身规律和社会需要三者结合为基础,开发了“七彩艺苑”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美术绘画、电脑绘画、动画等常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儿童画,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及生活为素材,以绘画技法的学习及作品的创作展示为重点,使学生能运用美术知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以我笔画生活”的目的。在三年级开设电脑绘画,内容选择侧重主题式或情节式表达,如环保主题、校园生活主题、生态建设主题、科幻主题等,从而拓展学生绘画的表达方式。在四年级开设电脑动画,内容以flas技法学习为基础,将平时喜爱的事物、活动场景等用动画形式展现,从而丰富学生的表现技法。在五年级开设篆刻,内容以学习文字、图案的雕刻技法为主,让学生进行篆刻创作。在六年级开设纸浮雕,内容分欣赏与制作两部分,其中欣赏部分以优秀作品为主;制作部分则以动物、植物、人物三部分呈现,将技法知识贯穿于其中,从而达到用纸浮雕装饰环境、美化生活的目的。目前,我校六年级还开发了黑白画的创作课程。

强化美育相关学科教学,夯实“美”的基础

首先抓实美术教学这块美育主阵地。一是利用教材内容强化美术基本功的严格训练;二是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细致观赏,全面分析,深刻体会“美”的所在。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上好写生课,把临摹与写生创造有机结合,用生动活泼多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动脑和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强化相关学科进行美育特色教学,以美育提升音乐、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对“美”理解更深。如音乐学科将音乐配画、乐器、舞蹈带进课堂,教学中加强节奏、视唱、练耳、欣赏、创编等方面的训练。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电子报刊制作、投影片的制作、摄影及DV作品制作等带入课堂。体育学科将学校课间操及跑步作为美育的抓手,自编课间操,创新入退场形式,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总之,人人树立“大美育”观念,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美”的综合素养。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美”的成果

以“四节”文化活动的开展彰显“美”的活力。学校创设以展示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艺术展示活动,为学生展示艺术才华、发展个性搭建平台。

以校内社团活动为基地充实“美”的体验。学校开设特长活动课和班级兴趣活动课,分为知识、艺术、技能三个类别。知识类:读书写作、奥数、英语。艺术类:舞蹈、合唱、管乐、书法、儿童画、电脑绘画、电脑动画。技能类:剪纸、粘贴画、手工制作、男女篮球、田径、武术、乒乓球等。并赋予富有美感的名称,如“小孔雀”舞蹈队、“小百灵”社团、“七彩梦”儿童画社团、墨苑书法社团等。

第5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摔跤;校本课程尝试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在政策上得以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以及体群字(2000)086号《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在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体传校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将摔跤这一竟技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之中,使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是江西省境内最边远的一所山区农村学校,江西省优秀传统学校、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拥有摔跤训练馆、体能训练室、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齐备。现有体育教师及摔跤教育员5人,其中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先进个人1人。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理念,确定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环境优美”的办学目标,以开发摔跤校本课程为特色。实施“科研兴校、特色亮校”发展战略,坚持科研与特色相互促进。高举教育科研大旗,高奏特色学校建设主旋律。自2007年至今,6年来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运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不断进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旨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麻田中心学校的特色。

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1.对体育课程概念的认识。什么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什么是体育课程?我国学者毛振明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基于上述概念的认识,我们认为从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来分析,从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考察,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体育课程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内所规定的各门学科,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能仅理解为传统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体系,还应包括技能体系和情感,行动上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③体育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④体育课程应当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

2.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摔跤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它是绅士、勇者、智慧的象征。摔跤是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始逢勃发展,并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学习训练摔跤的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志品质,树立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能力、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通过6年的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引入摔跤这一体育传统项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摔跤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普及与发展。基于这种思考,我们把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在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体育后务人才工程下,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教育资源,由学校内部展开的旨在增进学生健康,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摔跤后备人才,使他们全面展、学有特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体育课程改造的过程。

三、摔跤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四、体会与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尝试,我们的体会如下:

1.在农村学校开设摔跤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体育教育特色,形成教育合力,减少冲突,使其利于课程开发。②如何使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增强课程意识,转变课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③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摔跤课程的正常实施。

2.开展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征。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中我们在正确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通过抓住摔跤这一独特性、使学校获得了可持性发展、学生得到了和偕发展。

第6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一、提高校本选修课程认识,确定校本选修课程研发价值取向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我们认为,课程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途径;它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劳动成果,体现了教师工作的独创性,给予教师更大的主动发挥特长空间,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校本选修课程多样性,为发现学生之间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了条件。校本选修课程要以学生自我选择为原则,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为学生将来人生规划做好铺垫。校本选修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适应学生需求的,供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结合自身个性特长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当学生感到所选课程不适合自己发展时,学生及时向老师提出,选择其他课程学习,直到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这时,学生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了。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这生动概括了校本选修课程的研发价值取向。要坚定这样一个信念,人的潜能无限,如果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教育使命就是唤醒、发掘老师和学生的个性潜能。学校若想办学有特色,必须进行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若想充满朝气,每天快乐幸福的工作学习,必须还给教师和学生一个鲜明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享受自我价值认可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不断经历和体验,满足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促进了教师做学生心灵的对话者、课堂生活的营造者、教育行动的反思者。要以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影响师生发展,丰富学校发展内涵,持续提升学校质量和竞争力。

二、抓实校本选修课程研究,建构校本选修课程研发框架体系

(一)建立领导机构,培训研发教师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审议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不仅有学校各部门负责人,还要有家长、学生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有关人员参加。主要职责有:负责教师参与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宣传动员;负责对开发课程审议工作;负责确定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学习纲要、讲义、指导手册和活页材料;负责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开发课程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等等,保证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工作的落实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校本选修课程正式研发前,学校要做研发可行性分析。精心组织校本选修课程研发教师培训,包括对课程本身理解、对课题选取、目标制定、资源开发、活动实施手段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价等等。要采取自学自研和组内研讨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学科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等理论,使老师们对校本选修课程的性质、目标、构建等认识、理解逐步清晰和加深,促使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试验有基础和保障,顺利开展。

(二)分析教学资源,严格课程开发程序

进行校本选修课程研发需要对教师专业素质、学生个性特长综合分析,要考察学校具体开课实际,了解学校传承已久的资源情况,要有课程专家、名师及时指点。按照《吉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意见》要求,校本选修课程开发需经历“情境分析-确定目标-立项开发-课程审定-上报备案”五个阶段。坚持学生发展本位原则,重在学生差异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估。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应先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儿童年龄越小,兴趣和需求越具有不确定性和广泛性,要通过调查、谈话、老师介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如,开学初组织召开家长会和发调查问卷形式,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填表,自由选择校本选修课程,了解学生对校本选修课程的需求。随后,经学校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审议工作小组筛选,确定课程研发目标,编制《学校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指南》,参与课程开发教师认真撰写《课程开发设想案》,在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反复讨论,找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共同研究,学校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审议工作小组对教师提出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课程资源利用效率、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定,审核后立项编制《课程开发方案》,确定《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同时,要把整套选修课程开发档案材料上报本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意后,以海报、广告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公布选修课程目录和内容,供学生选择。

(三)稳步推进课程实施,积累课程开发经验

吉林省珲春市第四中学是进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样本校。该校校本选修课程先从体育课走班选修开始拉开研发序幕。2010年,学校体育组尝试在七年级进行分项选修上课。每周二和周四7、8节,七年级学生以7个班级为一组,开设篮球、网球、排球、搏击、健美操、花样跳绳、韵律操等7个项目供学生选项上课。试行1年,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浓厚,体育爱好特长十分见效。体育走班选修获得成功。老师对选修课程性质、目标、构建等认识、理解逐步清晰和加深,消除了原来对选修课程构建的误解,明白了选修是一门体现学科知识综合,活动目标综合,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参与、注重过程积累的活动课程。2012年,学校在七八年级全面铺开选修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共2节课。校本选修课主要有学科拓展类:探寻——中国古代枭雄、数学培优、英语听说练、英文歌曲、作文语言提升、古典阅读、国学智慧与写作、物理培优、打开心灵之窗;应用技能类:生物标本制作、电子报制作、物理基本实验操作、趣味数学、校园星主播、礼仪表演;百科博识类:走进李白、科普与科技、集邮观鸟、营养与健康、神秘的动物世界;艺术素养类:红烛诗社、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田园戏剧社、英语戏剧、英语童话剧表演、声乐、卡通画、素描、中国画、DV摄影;运动健康类:花样跳绳、健美操、网球、田径、排球、篮球、足球等等。为规范校本选修课程,学校把教师参与选修课程研况纳入到教师工作量化体系,作为评估教师是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考核依据之一。教导处负责学生校本选修课程选课,采用两个志愿的方式报课,使学生都能选到自己想要学的课程。教导处完善管理办法,采用学分制评价,即每学期选修课学习成果,由选修课开课教师评价后,折成5分加到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中。

三、做好校本选修课程反思,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研发不断深入

第7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一、课程素材――向学生广泛征集

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自觉去学,主动去学。所以,在开发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搜集素材:一是向学生征集对家乡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如“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家乡有哪些古民居”“家乡有哪些土特产”“家乡有哪些自然风光” “家乡有哪些书画家”等,并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归纳、筛选,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二是通过举办主题为“美丽缙云”的摄影比赛向学生征集照片,如“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仙都”“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河阳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山寨庙会”“丽水市首批最美丽的乡村――壶真岩下村”“缙云麻鸭”“缙云烧饼”等。除了组织评奖展览外,还在校园网站上建立了“美丽缙云”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素材。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

乡土资源很丰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求大、贪多,不能泛泛而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围绕学生与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均衡发展为线索,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纲要,以发展学生美术素养为目标,搭建校本课程的框架。笔者经过筛选整理出四个活动主题:“家乡的植物花卉”“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传统节日”“家乡的土特产”,并制订了学习目标(见表1)。

这些主题活动初步搭建了乡土校本课程的框架,而活动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则需要学生在开展美术小课题研究时自主选择。

三、课程内容――由学生活动生成

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生成课程内容。小课题研究,是指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美术课题进行研究,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生成校本课程内容,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让构建的课程内容更受学生的欢迎,更适合他们的发展。小课题研究生成课程内容的主要步骤如下。

1.讨论形成主题

上好活动开题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主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组织全班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整理,对没有条件研究、研究意义不大的问题进行删减,再把问题转换成选题。如“家乡的古民居”之一“河阳古民居”的开题课上,关于河阳古民居(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河阳古民居村庄的布局是什么样的?最具代表的院落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建筑装饰?有哪些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通过整理筛选,最终形成小选题:考察――建筑特点,写生――民居特色,画画――历史典故,学学――民间艺术,倡议――合理开发。

2.制订活动方案

学生按自愿组合的原则,组成合作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并制订出具体的活动方案。教师要做好对活动步骤安排的指导工作,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合理可行,对不合理的安排教师要逐组指导修改。活动方案可以是文字型的,也可以是表格型的,如考察河阳古民居小组制订的活动方案(见表2)。

3.开展实践活动

在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探究之前,教师还要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着重围绕如何进行调查、访谈,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活动,如何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有重点的研究。如指导“民居特色写生小组”时,笔者进行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1)哪些角度你最感兴趣?是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还是四合院,抑或是建筑的局部?(2)观察和分析翘檐、斗拱、廊柱有什么特点?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3)观察范画,你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理解范画的取景构图、表现方法、主次虚实处理等。通过线描写生,加深了学生对河阳古民居特色的理解,也更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造型能力。优秀的学生作品(见图1、图2)我们都把它录入“美丽缙云”资源库里。

4.评议活动成果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各个小组上台汇报活动的经过,展示活动的成果。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图表、画册、网页、电脑小报,甚至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同时小组成员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并进行改进完善。各班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经过修改调整后发表在校园网“美丽缙云”栏目,学生们浏览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倍感自豪。

四、课程编写――师生共完成

在师生一起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依据自己活动的经历从已构建的校本资源库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和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见表3)。

编写时,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写,激发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意识。由教师编写样章,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制订出更为合理的编写计划、构成要素和呈现方式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保证编写的校本教材形式统一。教材里的图片、文字介绍、佳作欣赏、技法展示,甚至学习建议都基于学生活动生成。例如在探究活动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特别喜欢用硬笔线描的形式画仙都的山石,所以在“仙都风光”一课,精选了学生拍摄的7张照片,编入了硬笔淡彩画山石这一技法,效果很好(见图3)。每一主题还设计了辑封和单元拓展(见图4)。

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课程资源开发本身,而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社会的对话,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建设,凸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特色,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教材《美丽缙云》已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实践也证明,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请听孩子们的声音――

我很喜欢上“美丽缙云”校本课程,从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我平时从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毛科颖)

我的美术水平提高很快,创作的《我爱吃烧饼》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电脑绘画一等奖。(李文颖)

每当在学校网站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就感到无比的自豪。(丁奕宇)

我最喜欢做的事是:约上几个好朋友去写生,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一边在画纸上随心所欲地涂抹。(丁榕)

第8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文件的提出、社会的呼吁以及学校的倡导,“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目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上,而对道家经典教育则很少涉及。这使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道家思想很难被学生接触和了解,也表明目前的经典教育自身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1]

当前,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这恰恰与道家经典《老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是道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天书”“万经之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易经》《黄帝内经》等一道被视为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教学开发,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规范个人行为,树立仁爱之心,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校本课程开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维度,本次研究旨在认识老子以及初步了解《老子》的篇章内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了解“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力,掌握诵读要领;通过口语表达,锻炼叙述能力。从情感与态度维度,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做一个内心充满仁德的人。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阳光爱心诵读法”诵读道家经典教育《老子》,达到熟读、背诵的程度,并且深刻体会《老子》对自己修身、处世、言谈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共计10课时,其中9课时为《老子》校本课程教学,1课时为成果展示,每星期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老子》中的“双一章”,《论德》与《观眇》,以及德篇的《得一》《闻道》《反复》等。这样设计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到低年级段学生生理上的特征和学习特点。

本次校本课程研究主要以具有道家传统诵读特色的“阳光爱心诵读法”为主要教学工具。阳光爱心诵读法,是中华传统冥想诵读的一种,强调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这与儒家强调音调韵律的变化为主的吟诵以及现代各种诵读方法在诵读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阳光爱心诵读法以反映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道家图文符号旋极图为注意力集中的载体,依照“恭熟忘合灵”五个心境调节的次第来深入练习和体悟。与一般的冥想类诵读一样,阳光爱心诵读法在诵读前也强调“三调”。[2]首先是调心,要求心中正气肃穆,平静而专注。第二是调身,全身要放松,端正宁静,虚眉垂帘,面带微笑。第三是调息,即以逆腹式呼吸,使呼吸平稳下来。本法实践的关键,是进入“恭”的状态,即以感恩心与经文作者相感格,以大公心宏愿立志。[3]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可以让孩子在心平气和、聚精会神的观想诵读过程中,逐步产生德慧智的深层效应,增强记忆力,充分享受“阳光爱心诵读法”带来的乐趣和感应。

三、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学环节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采用情境化、对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内观诵读,按照调心、调身、调息的“三调”步骤营造一种安静、心神宁静、聚精会神的经典诵读氛围。

(一)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所需要的教育情境

每节课上教师都会播放《老子》相关章节的诵读音频资料,让学生静听三分钟,这就是聆听环节。对刚从课间休息、打闹进入上课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三分钟的聆听模仿,既能使心情迅速平复,又创设出了诵读《老子》的情境。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对于教师讲解的诵读方法,他们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去听、去模仿才会有效。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平和,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现代社会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只会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

(二)引导诵读并进行对照体验

在本次实践中,无论是“三调”体验还是阳光爱心诵读法,都采用对照的方式学习。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再讲阳光爱心诵读法的基本步骤与原理,然后要求学生照法诵读,体会两种读法的不同。低年级学生虽然理解能力较弱,但体验和感受力却极强。亲身感受两次不同的读法后,很多同学都反映,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诵读,心里会很平静,精神容易集中;而自己自由读,会越读越烦躁,持续时间短。

为了检验这种对照式学习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取消了对照式学习环节。结果发现,教师问学生诵读完《老子》身心感受如何时,学生很难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通过本次对照化的诵读体验,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应用阳光爱心诵读法的观想诵读方式,自己心境与身体感受都有了改变,对于《老子》的学习也增加了信心。

(三)趣味性诵读作为辅助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辅助学生学习《老子》。包括:①小组间诵读,然后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当代表,参加全班比赛;②一人上台诵读,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③男女生之间诵读比赛,凡诵读好者奖励一枚“爱心”。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诵读的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还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传说,比如老子究竟姓什么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家经典文化的印象,使传统文化学习不再单一、枯燥、沉闷。

每节课上教师还设计了简单复述章节内容的环节。老师先讲大概的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复述,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言语能力。在课堂的最后还有展示环节,例如手抄报、学习心得展示等,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现与收获

国学校本课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往组合方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等,它不仅涵盖国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于课外国学学习中。[4]通过将学生与教师、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与收获。这表明,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开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到国学教育给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益处。[5]

(一)学生反馈

本次研究中,教师设计了“自我监测诵读时间记录表”,让学生每天自己在家记录从心平气和、聚精会神地诵读到读不下,觉得枯燥的时间,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自己诵读的变化。统计显示,全班90%的学生发现,伴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聚精会神、心平气和的读书时间越来越长,记忆的速度也随之变快。通过每天在家进行课外诵读,有45%的学生体会到,阳光爱心诵读法带给自己内心的安静以及可以感受到的积极力量。学生反映,通过多次诵读《老子》,对国学经典越来越有兴趣,在课余时间更加热爱读书了。

(二)班主任反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统计了解到,全班15%的学生课上小动作明显减少、精神集中;20%的学生朗读课文丢字添字现象减少,17%的学生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25%的学生追跑打闹现象较少;12.5%的学生在写作上得到进步,不嗦、不反复。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拉近了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多了,也更加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思想动态,同时也督促家长课下要尽可能地帮助和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家长反馈

本次通过对家长的相关调查显示,全班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喜欢读书,读书时间也长了,能主动要求看书了;89%的家长认为,孩子更懂事、在家愿意帮助父母做事。

通过学生反馈、班主任反馈以及家长反馈不难发现:观想诵读《老子》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举止。

当然,在本次研究中,如何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轻松宁静的课堂情境;如何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文化有效衔接,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峻杉.中华经典教育的课程观探索: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J].基础教育,2012(6):86-92.

[2]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5):857-864.

[3]熊春锦.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28-29.

第9篇: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范文

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的发展;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开发的课程要注重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应紧密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就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城市化进程等因素。

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方需要什么人才,而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

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发课程,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实施课程。

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是否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

第五,学校对每门课程的开设必须有课程纲要,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校本课程要有评价方案,要认真进行评价。

第六,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充分认识学校自身的利于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学校的资源优势,广义地说是指学校拥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狭义地说是指学校拥有的各种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途径。我们所说的学校资源优势,是指学校拥有的形成校本课程的因素来源、实施课程的必要和直接的条件。认清自身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只有认清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优势,才能开发出体现学校特点、突出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况

基本情况。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按照新课程设置标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现已完成三轮校本课程的开发,每届每个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完成率100%。2011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63人次,开发校本课程51门,2012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50人次,开发校本课程48门,2013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45人次,开发校本课程65门。每届以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分四批开展校本课程选修,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占一线教师98%以上,先后总开发校本课程165余门,并成册定型30余本,如《东归文化》《弟子规解读》《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和静县矿产资源分布》《法律课堂》《论语选读》《乒乓球》等深受学生喜欢,其中《东归文化》《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我的职业我做主》入选和静县地方教材。

具体措施。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我校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必修内容+选修课程”,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事件故事和环境发展,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感,提高学生学习原动力,增强建设家园报效祖国的信念。

与教师特长相结合。在有专家称,能把成绩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才的学校和教师,固然是好学校和好教师;但能把成绩“非一流”学生转化出色的学校和教师,同样是好学校和好教师,甚至是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教师!因此,学校校本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以成就学生来成就自我为教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科组教师的积极性开设自己所熟悉领域或自己专业特长方面的校本课程。如《东归文化》《汽车技术》《吉它入门》《手工刺绣》《跆拳道》《计算机图片处理》《Flas制作》《桥牌入门》等。

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后,不断地完善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争取每一位学生入学就有自已的导师,从人生规划、成长记录到毕业选择,实行“一站式”服务,尽可能争取在生活学习上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结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学校指导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开发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如《经典著作(论语)解读》《中外青春励志讲座》《法律讲堂》《法律与生活》《故事哲学》《成语故事》《营养与健康》等。

与学科设置相结合。课程设置的标准是统一的,但课程设置的结构要因人而宜。学校根据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采用相应举措,调整必选课程的组合,提高学习效率,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学科相结合的,致在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校本课程。如《化学平衡》《化学实验》《高考数学探索》《化学竞赛辅导》《生物基础知识专题辅导》《英语语法》《数学文化》《初等数学研究》《—走进大后方》等。

与学生兴趣相结合。高中生学习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除了繁重的学业负担外,或多或少有自已所感兴趣的领域,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支持鼓励老师向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末知领域方向探索。如《原声电影欣赏》《趣味数学》《历史事件探秘》《看电影、学地理》《对联趣事》《生物探秘》《化学探究实验》等。

与地方职业培训相结合。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也是丰富校本课程建设方法之一,我校和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或技能老师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开设校本课程,受到学生喜欢,并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如《美发师》《美容师》《插花师》《手工艺品制作》等。

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和静县是东归历史名城,不仅有厚重的东归文化精神,而且是旅游资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经济大县。我校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东归历史》《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和静县矿产资源介绍》《我的职业我做主》《维语速成教程》《蒙汉对照日常用语手册》等。

今后的目标

从2014届开始,我校注重校本课程的内涵,把学生喜欢的、具有相同背景的、潜在开发价值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和补充完善,开发出“走进和静,走进和高”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使非一流的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已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将我校打造成中考学子首选的理想知名学校。

在原有《东归文化》《东归历史》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相关校本课程,积极组织历史教师并邀请东归博物馆东归历史专家开展交流座谈会和指导教材的开发方向,使东归历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亮点。

结合我县地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南疆钢铁生产基地),在现有《和静县矿产资源分布》《我的职业我做主》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提升对和静县经济发展的认识,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驱动下,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我校高中生专业选择针对性拓宽渠道。

通过探索“走进和静”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可以使我校能够借助主题为“东归文化和东归精神”的校本课程而走出区域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也可为我州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公民。

需要突破和改进的方面

思想认识上必须要统一。在分数至上和升学第一的质量观的误导下,大家往往会忽视生源实际,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学校和教师,从而导致优质生源高度集中,形成学校间恶性竞争和两极分化的局面,使得二线学校的路子越走越窄,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内涵发展,创建别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学校,才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