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1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第2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高中历史复习“四步法”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既是对过往教学成果的回忆加强和巩固,又能够让知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通过复习,学生能够形成整体性大局观的能力,复习也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题海式的训练,学生感到疲惫;单纯的回顾会简单乏味;让学生强制记忆会单调难以运用。复习一般有三种:课后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或者高三总复习。不同阶段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所以,如何科学制定复习计划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提升最大能力,是教师必须注意的。

课后复习,主要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课后复习时应该及时,不能拖,对课堂知识进行整理、补充、修改等等。巩固对新知识的记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更需要经常复习,牢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老师要及时布置和检查作业,使课堂知识及时地被学生掌握。

阶段性复习的目的是构建知识结构,使所学过的知识条理化,关联化。对单元、章节、整本课本知识阶段性的复习时很有必要的,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总结,新旧知识联系,重难点凸显出来。

总复习是对一个大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全书或者全年甚至整个高中学习过程的大体系的构建过程,除了分类总结知识点,还有把握整体性,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个时期是锻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最终阶段。要注意查缺补漏,争取全面掌握。

如何合理把握阶段性复习,从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呢?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复习的第一步,首先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把时间和事件的主线归纳起来并概括阶段特征。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就铺展开来。这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构建清晰的历史事件体系框架。复习过程中要边阅读边整理归纳,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去概括各个阶段的特征。比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节课,整体体现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过程。

二、联系与比较关联知识

能够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是学生复习中应该学会的能力之一。这一阶段学生要把前后关联部分联系好,也不能仅仅依赖于课本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章节进行有机联系,知识能够迁移。历史本身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都能够理解。例如,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中西方君主制度为何走的不是同一条路线,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

三、史论结合提升层次

整理好知识框架,前后能对比联系之后,学生还有能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进行个人评价,能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使历史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这对于一些历史大题的解答很有帮助。《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也明确提出“史论结合”。所以,这是学生需要第三步学会的能力。这要求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罗列一些东西就可以应付大题,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四、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历史感”的培养,是学生人性方面的提升。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系统复习,会对历史有个全新的感受,然后走进历史去体验历史,跨越时空界限,从历史中树立更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进而启发自己,指导人生。

学生复习需要四步,教师除了授课,也应该做好布置任务和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的任务。

1.提高课堂效率,为复习各阶段留出时间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知识主干用于备课。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新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勿繁冗拖沓;最后,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句句到位,让学生明白知识主线,掌握重点,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多练”也不能“瞎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也不能“傻练”要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一味“狂练”要张弛有度,难易结合,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和延展性,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

2.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除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也要合理布置任务,教导学生如何自己课下复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去落实,让学生自己准确记忆教材中的概念和事件,为解题打好基础。其次,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让他们通过借助图片、文献、网络等资料去深化了解与课本相关内容知识,是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加强,对历史有更多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题之外,还要教他们如何去扩展。在训练中围绕主干问题设计一些周边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加深。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把填空题变为选择题,选择题如何转换为大题等方式去训练。最后,引导学生如何联系知识。让学生能够把古今中外,前后散乱与课本中各章节有相同性质、特征的知识点或者概念能够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最好能自己画出知识网络构架,这样学生思路清晰,减少知识混淆,加深记忆和理解。

3.强化热点,关注时事

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也是考试的热点。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适时引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与历史基础知识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

热点问题包括“社会热点”和“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注意结合经济文化、时事政治、事件背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关注“学科热点”时要结合学科特点、研究方向等方面。无论哪个热点都有强调与历史的关联。

第3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1.1针对有效性进行分析

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同时还要转变教学理念:让机械性的“教教材”转变为自主性的“用教材教学”,从制定课时目标扩展到总目标,并精心的设计单元目标、主题目标,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从单纯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1.2讨论学习的主导和主体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下,以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好“龙头”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分析。不管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其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其教学形式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1.3课堂施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灵魂是创新,那么就要求人们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教育的中心是培养人,那么教学的主要渠道则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3]。所谓的课堂教学,它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活力课堂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生的培养,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会有真正的活力呢?新课标始终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发展,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学会彼此分享、思考、交流、体验,从而在其中求得新的发展,以便于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有利于教师相长的实现以及沟通的发展。

2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2.1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讲,要实现生命价值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目标具有导向、调节、激励、评价等作用,始终决定着历史课堂的走向,使课堂更加的科学、有效、正确。本文的笔者是这么认为的:确定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确定其教学重心、教学主线、教学开展,其更注重的是要让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构成历史框架,其中将知识点同方法、能力以及过程、价值、态度、情感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的调控、激励等,从而更加明确其教与学。通过这样的引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更加的清楚;通过让学生自己调整知识主线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其整合、归纳、学习等能力。

2.2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要求,它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是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内容等都稍显落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凭借着历史书、历史图册、练习册学习高中历史,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课堂“画”教材,课后“背”教材的不良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创始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那么要实现创建教与学,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是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高中生在面对这些历史的时候,难免会产强烈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学生们还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提出形形的问题。也许在教室来看这些问题比较幼稚或者是不着边际,但是对学生来讲在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创新、一种好奇心的满足。因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毫无顾忌的进行质疑,从而逐渐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2.3开放性的教学是关键

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封闭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总是固定不变的围绕着教材进行教学。面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的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设置各种各样教学活动,例如史事重演、历史知识竞赛、课堂辩论赛、举办历史讲座等课内活动,同时还可以设置课外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的存在,从而去感悟历史。

2.4、加强对文科政治、地理、历史的融合

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三科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部分问题也需要接着这三科进行解决。三科知识的融合、交织、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分析。在目前看来,结合其高考的考试特点,需要将三科融合性的教与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点知识或者是现象以开展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或者是跨科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用等综合能力。

第4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高三复习 更新理念 策略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在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验、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运用进入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中蕴涵的思想,大胆而又谨慎地审视和深入地探讨,关键还在于转变理念,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效。下面笔者从高考备考的主导思想、新课程理念渗透、复习手段方面,谈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以期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教。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里涉及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属性特征,即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并依据上述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基于此,教师的理念更新正是关键。

广大历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变机械的死记硬背为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变单一知识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变注重书本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师还应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在比较中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备课资源;学习相关杂志文章和专业著述,掌握史学主流发展方向,如当前史学界的三大主流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以生产力为基本标准,以整体史观为新视角,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认识历史;认真研做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思考其命题思路与设计技巧,归纳出指导我们教学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二、更新方法,合作互动,迎接挑战

高三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刻理解“文明史观”、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历史教育本意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点重新进行认识与建构,这样才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把握哪些”、“如何把握”等技术性问题。我认为,高三新课程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分析有所欠缺,复习中面面俱到,有的老师甚至又补充了很多的内容,使得复习的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细化,针对课程标准设计出问题,然后明确落实,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程标准。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参考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又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中只是叙述了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内容,没有对相关规律性内容的解释。因此,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

(二)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我们知道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但要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课标、教材、教参相互衔接是否合理,可探索、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对教材、教参要相信但不要迷信,要依托但更要探索与创新。

(三)处理好必修与选修、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从2007年高考方案看,试卷结构兼顾必修和选修,而且在Ⅰ卷、Ⅱ卷中区别对待。教学中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准备选择题,又要训练主观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主观题。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搞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要明确教学侧重点,根据必修、选修模块所占分值,突出必修模块的主体地位,以求全面、细致、扎实、灵活地掌握,基本按照已往高考的要求进行;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功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四)处理好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模块单元体专题形式编排,其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要注意通史与专题史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其二要依据新教材的有关问题,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其三要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但新教材各模块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一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以更有历史的特色。

(五)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

视察中我们没有发现一个学校能够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人教版的新教材来进行复习,有的复习中紧扣人教版的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只是帮助理解和求证课程标准的材料而已,因此,我们在复习和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和分析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同时,要注意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哪个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到位,我们就采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决不能按照一个版本的教材一路讲下去,以免贻害我们的学生!

三、研讨实施方案,提高教学实效

(一)夯实基础,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托课本,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并力图结合新课程理念,突破重点难点,讲深挖透。如果我们不能努力贯彻落实这些考查点,不能在每一个适当的环节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适度的渗透,那么理念的更新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应对高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高考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最常态的评价,以考查主干知识与书本知识为主,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为基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结论的认识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尽管历年的题目千变万化,五彩缤纷,但不管怎么变,不论什么题型,如材料选择、材料问答、热点焦点问题等,它的知识来源、结合的考查点,始终离不开“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故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是高考备考的“万金油”和取胜的“法宝”,以不变应对万变。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内容体系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为学习模块和专题,即在初中形成了系统的清晰的通史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进行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的专题内容学习。学习模块好比树干,学习专题好比树枝,学习内容好比树叶,三者密切相连。在深入理解模块、专题的基础上,辐射相关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整枝,以树干、树枝带动树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棵树的知识网,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它摒弃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

(二)关注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的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如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三)渗透课标理念,结合热点,把握材料取舍,进一步活化教材。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关注学术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反复研读新旧教材,对比其中的变化,不能“另砌炉灶”,即不能丢开旧教材完全跟着新教材走,切忌将新教材的所有新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无谓加重学生负担,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新教材中获取一种启迪。新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对旧教材中很多小字内容演变为新课程教材必须掌握的大字内容,也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譬如增加插图、材料、史料、探究与学习等,这些方面要特别关注。

(四)重视反思性教学要求的落实。

从教师看,反思的途径一是从自己中来,积累资料;二是从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三是从同行中来,共享资源;四是从理论中来,审视发展。从学生看,反思的途径一是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学习中有何感、有何悟;三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目前,由于新课程刚刚推行,配套新课程的教辅资料很少,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我们新课程教学的教辅材料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选择,优中选优。有的学校老师手中有大约10多本教辅材料,学生手中也有两种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抄袭了旧版本教材的材料,许多习题根本没有办法去做,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重的负担,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因而建议教师最明智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剪刀加浆糊,先选出来,然后剪贴,印制成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尤其是练习题的选择更要慎重,建议教师绝对不要采用现成的成套的试题。另外,学生手中的材料不宜太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建议老师要注意批改学生的练习,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等等。做到讲评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我们还建议教师要注意明确落实问题的详细答案,尽量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能够较好地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再去吃回头草!

(六)倡导合作、和谐,优化资源利用。

1.精心备课

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二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三是沟通教材各部分的联系,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四是整合教材,归类知识,发现规律,用活教材;五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理解准确、方向对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加强集体备课

目前,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比较陌生,再加上新高考的压力,单靠一个老师的孤军奋战很难去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加强集体备课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建议备课组长要注意分工合理、到位,谁负责选择练习,谁负责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尤其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讲解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等等都应该明确到人,认真落实,形成书面的知识内容。然后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高三历史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夯实基础,立足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善于结合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来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明史观”贯穿复习进程,引用新教科书的某些史料来优化练习,并强化校本教研和网上交流,切实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备考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赐成,杜江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立足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2]谢芳青,梁仁华.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升高考复习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第5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高考的选拔作用,高三历史复习往往特别重视短期效应,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思想,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会直接导致目前高三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偏低。因此,要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解决高三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的几对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高考,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在高三复习中尤其重要。(1)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应考的针对性,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2)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准确把握主干基础知识,做到有的放矢;(3)精心设计教学案,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优秀的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学案的编写要恰当处理好进度、广度、难度和深度的问题。(4)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进而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达到既掌握基本史实,又了解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目的。这样才能避免在学生对于基本史实的掌握时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在简单的背诵中获得,只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或是在教师的试卷讲评中逐渐提高的。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其次,应该提高其理论认知水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全面地、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再次,要重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

二、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历史复习中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记忆知识,而是将知识落实于应用中。高考中一切题目的变式、拓展、深化的根都在教材中,离开教材一切都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吃透、理解,并能在新情景下初步分析运用,坚决杜绝离开教材盲目拔高的现象。同时,要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教材的传统习惯,主动探寻每章节的关键词、中心思想等,将课本当材料用,把重点章节段落化、材料化,学会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资料,把材料进行筛选补充,运用变式教学将复习资料的使用和教材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以资料运用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把握,杜绝材料过多、过滥,丢弃教材的现象。

三、精讲与精练的关系

高三历史复习不是单纯地复习旧知识,它要求学生既能“温故”,更要“知新”,也就是说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更要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做到精讲、精练,才能使复习课的讲与练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作用。

精讲,指的是有选择性、简明扼要地讲解或阐释历史知识、历史理论、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只有精讲,才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只有精讲,才能使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不失为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精练指的是教师要精选练习题目,使题目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或是某一种答题方法与技巧,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同时练习要做到适度、适量。教师在选试题时,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三是史学理论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所采用的史学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并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在训练的过程中,题型要多样;教师要注意通过练习和反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要突出思维方法、审题与解题方法的培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精讲与精练是相辅相成的,精讲虽依据各类重点知识,但却可以为精练提供依据。精练则可以将精讲付诸于实践,检验精讲的实效,实现历史复习课的最大优化。

总之,作为高中教学重中之重的高三教学所涉及的问题举不胜举。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提高高三教学的水平只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以上一些观点只是笔者在从事高三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算是抛砖引玉,以求在别人的批评和指正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 策略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52-02

化学课程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而且化学课程在初三学年才会开设。学生在这一年里既要学习新课,还要完成化学复习,应对中考,时间颇不宽敞。针对这种情况,提高初中学生复习化学课程的效率是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在长期化学复习过程中,学生都体现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复习基础知识效率低下。如何才能上好复习课?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收获高效的复习策略呢?下面就来进行简单探讨。

1 初中化学课程复习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缺乏对复习课程课型认识

课型不同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新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差距。复习课有很鲜明的课程特点:第一,它和普通的练习课是不一样的,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做题;第二,它也不同于新授课的知识传授。复习课不是教师简单再现新课所传授的知识,而是要给学生系统梳理化学知识点,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多种考察方式等传授给学生,总体来说复习课应当更重视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及对知识的应用。对于复习课程的授课安排,大致来说有3种形式,分别是先理后练型(学生先整理所学知识,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系)、边理边练型(将复习内容分为若干板块,对不同的板块进行整理并及时练习)、以练带理型(在练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整理,达到整合目的)。但是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师的复习课上,很多教师并不能清晰定位复习课的角色,有的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的简单机械化重复,还有的认为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做习题的场合,一味加大学生的做题量。

1.2 学生对复习课的投入感不强

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初中化学学科属于理科类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还偶尔会有做实验的机会,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到了复习课时期,教师多是对知识点的重复不厌其烦,学生在讲台下坐着貌似在认真听讲,其实心思早就飞到其他地方去了。出现这种教学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有些教师可能在讲授新课时还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到了复习课上就喜欢“表现自己”,一味强调学生在记忆答题时应该怎么记、怎么写,贪多求全,讲解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凸显不出来,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反馈,教师眼中盯的是教材与教学内容,而不是学生和学生所开展的复习过程。

1.3 复习方式单调枯燥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复习课上,教师采用的复习方法很单调,要么是给学生将知识点串一串,将重点知识再夯实下,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也只是遵循教材的编排,讲了课本上的例题、概念、法则等统统罗列一遍以及让学生将化学教材上的习题再做一遍,这样复习完之后,教师脑海中的知识点还是零碎和孤立的,并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有的教师所谓的复习就是让学生做习题进行练习,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有针对性讲解,形成“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复习方式。这样的复习方法往往会使复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并不像成年人那么长,长时间让其投入枯燥的知识复习中,学生会感到无趣乏味,容易走神。

1.4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必要点评

教适时的点评对学生复习过程所做的努力是最好的评价和动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还很强烈,老师的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再向前的动力。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多是在课堂上塑造严格的教师形象,无形中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固然威严的形象会让学生惧怕教师,认真复习化学,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融洽师生关系,适时给学生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自主学习、自主复习。

2 初中化学课程的复习策略

2.1 研究学情、狠抓弱点

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复习化学时要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学情,在基于本班学情的研究基础上开展备课。备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知道哪些地方是本班学生化学学习的疑点、盲点和误点,哪些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据此来确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同时教师还要明确学生通过复习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狠抓实抓,比如说实验题目这块是学生得分率比较低的环节,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就应当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一环节多下功夫。

2.2 采用精讲巧练的策略

对于理科类的学科知识来说,教师不让学生练习习题是肯定不能让学生将知识消化吸收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适当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在复习课之前,教师应当根据该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去有针对性的筛选习题,然后围绕这些典型例题进行精讲,讲解的内容应当包括出题者设计该题目的目的,该题目考察什么知识点到采用何种思路来对该习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典型试题时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将复杂的解题思路简单化,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2.3 采用多种复习方式和手段

复习方法并不是只有教师串讲知识和学生大量练习习题这两种方式,教师应当丰富复习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复习化学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时,由于这块内容多是需要学生背诵记忆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上开展小组对抗赛,让学生在竞争和比赛中学习化学。教师可以将全班的学生以五人为一组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相互配合,这时候教师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答对的小组可以加一分,最后统计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既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又增加了学生复习的兴趣。

2.4 及时适当评价和鼓励

针对学生在化学课的表现,教师可以予以适当点评和打分,例如:对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进行表扬,给该学生加一分,对课堂上表现不活跃、不回答问题的学生则文明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对于可以体谅的情况就不给该生扣分,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表现过于活跃,不符合课堂学生表现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适当批评,并给他个人课堂积分扣一分。教师这一系列的评价和评分都应当在客观公正看待学生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