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网络文化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文化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文化概论

第1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传播

21世纪,全球都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也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现如今的网络,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使用工具,更是人们所生活的一种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向老师请教问题,搜索有用的资料,增大社交范围,了解时事,处理学业内容等,其中通过互联网及性格中交流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固网互联网交流。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在网络上及时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信息量是巨大的,大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并筛选出对自己来说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而不再受到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限制。

(二)移动互联网交流。随着现在移动网络的发展,3G已经实现了普及,现如今4G也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手机上网。对于大学生来说,移动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许多信息都依靠于移动网络获得。(三)微博等社交网络交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融入大学生们的生活,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大学生依靠社交软件实现和同学,朋友,老师的交流。微博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络,在微博上可以看到许多娱乐新闻,同时也能看到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时事。在这样并非实名制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四)有线电视媒体交流。随着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以使用数字电视来观看电视节目,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有线电视媒体交流更是十分熟悉。有线电视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节目,娱乐,新闻,体育,科学等,现今这些栏目更是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丰富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获取对于自己来说的有用信息。

二、思想教育的挑战

网络中融合着各色文化,严格意义上的筛选还不能够完全做到,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思想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在很多时候不能分辨是非。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十分重要。(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网络上各种信息混杂,充斥着形形的观点和理论,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还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 (二)西方国家信息侵略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在网络文化传播的空间里,西方国家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向其他国家输入一些价值观,其中不乏一些有毒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三)工作手段滞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过书面文字,讲座,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形式可以起到很有效的作用,但同时,在现今信息时代,工作速度缓慢也是很大的弊端,这样的工作手段滞后,不能十分快速地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网络文化传播中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教育机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许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的发展。再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学校、政府都应该基于大学生适当的给予,通过开展一些讲座等,推荐给大学生一些健康良好的途径或许有用信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二)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滤选机制。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国家应当建立适当的过滤选择的机制,筛选出适合大学生浏览的网站,使大学生免于有毒文化垃圾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对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都进行限制。(三)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机制。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什么,不论这种活动的方式是什么,简单来说,文化精神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才能够进行。网络文化也是一样,可以自网络上举办有意义、适合于大学生的活动,使大学生可以正确的使用网络,得到自身的发展。(四)建立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十分重要,这需要建立较为成熟的网络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在大学生使用网络时,首先要保证言论的自由和人身的安全,使大学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不会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给予大学生真正适合于大学生的保障机制。小结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大学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教育体制的建设是正确使用网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可以快捷的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得以发展,又避免获取垃圾信息有毒文化。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期.

[2]王文昇,黄长军.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9期.

第2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亚文化 对策

一、亚文化及其内涵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亚文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以其自身特征与主文化相区别;至少服从主文化的一部分规则;以与主文化的差异特征而拥有约束自己成员的行为规范;能够支持保持该文化的少数群体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整体行动;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主文化的差异与距离。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现象

目前,高校校园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主要包括短信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等。

1.短信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大量充斥着校园,其中包括各种爱情短信、幽默短信、友情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

2.网络文化。它是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

3.课桌文化。所谓课桌文化,就是涂鸦文化的一种。涂鸦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对学校的一些不满或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亦或是一些打油诗,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格调不高。

4.广告文化。学校好多地方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包括考研辅导班、假日兼职、出售二手笔记本、社团活动、自考等信息,内容可谓种类繁多。

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特征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由校园特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概括讲,校园亚文化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发性。以相同或相近的年龄、年级,甚至兴趣、爱好、信仰为标志性特征,构成形形的亚文化群体。

2.不定性。它在初始阶段往往是由某一个发起者或核心组织倡导或实施的,但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和远景规划,从而导致将来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某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当这个核心出现问题时,这个群体也会相应出现问题。

3.批判性。青年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亚文化群体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并更多地趋向于批判性、边缘性。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论坛,都以激进和叛逆标榜自己,针对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的,也显得言辞过激。

4.新颖性。当今社会信息量的日益扩张,导致各种思潮的泛滥,折射在校园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被称为“酷一族”。

四、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摆脱了中学老师、家长的严格监控,逐渐变得自主和自由,从而为亚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逐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青年学生的追求;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亚文化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2.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校园亚文化当中。

3.学校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其内容因循守旧,不能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为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

五、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1.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大学校园亚文化可以满足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问题的学生群体的各自需要,让他们在娱乐中陶冶性情,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和谐。

(2)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校园亚文化张扬个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参与自由,活动空间广阔,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亚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形成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等观念,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4)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在亚文化群中,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变成了主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中的低俗文化、血腥、暴力、无限升级游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导致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比例呈逐年上涨趋势。

(2)所谓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涂鸦文化。由于它届届相传的继承性,不利于学校正面教育的实施,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大学校园亚文化。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容易使学生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六、如何引导大学校园亚文化

关于大学校园亚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与处理。首先应该看到校园亚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有利的方面,譬如,它重视自由与创新、关注个人与社会、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协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大有益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亚文化的不利方面。不良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贻误学业。

1.营造一个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年轻一代。

2.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科学分辨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谨慎地选择高校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

3.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要通过谈话、监督、与家长沟通等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自觉消除不良习惯。

七、结语

我们应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那些符合时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文化形态保持存在。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独立决断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以正面积极的思维抵消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培养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是应用信息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所特有的能力,是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为了了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笔者对学校2000多名职业高中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见附录),现将调查结果简析如下:

1.问题1与问题2主要了解学生课外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及操作程度。调查结果表明,经常使用计算机的占33%,有8%的学生从不在课外使用计算机,能够熟练操作的仅为2%,比较生疏的就占了31%。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频率还不高,还没有将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工具经常使用。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当前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很不满意,缺乏结合生活实际处理有关问题的技能,因此还有待强化学习。

2.问题3主要调查学生上网的目的。从调查结果来看,上网主要为了和朋友聊天的占26%,主要为了收发电子邮件的占17%,写博客的占12%,三项相加高达55%,找资料的仅占23%。可见,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聊天等休闲活动的占了上网人数的一半以上,只有二成左右的学生能有效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利用网络来查阅、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

3.问题6从学生方面了解学校现有的电脑、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很好的占1%,较好的占19%,一般的占36%,较差和很差的占44%。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尚可,各教学楼已全面建设好多媒体教室,校门口安装有电子公告牌,网络信息中心共有5个机房,新近时间配备的二个机房教学环境颇为理想,其余机房机器相对老化,还有待逐步更新。

4.问题7与问题8主要调查学生信息搜索能力。由调查统计可知,经常使用Google 搜索引擎的占26%,使用百度搜索的占44%,借助其他搜狐、Yahoo、一搜等工具的占30%,在查询资料时能利用“在结果中找”或“高级搜索”功能的占70%。可见,职高学生的信息检索方式还比较单一,信息获取的效率不高,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和内化的能力不强。

5.问题9主要调查学生使用通讯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使用QQ、MSN、E-mail 等通讯工具的占51%,偶尔使用的占37%,从不使用的占12%。利用现代的通讯工具,可以跨越时空等物理障碍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还缺乏信息的通信能力,近一半学生还不具有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6.问题10主要调查学生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情况。由调查可知,学生会熟练使用的软件为Word和Excel,共占了86%,在 Phototshop、Flash、FrontPage等的软件方面精通的只占14%。学生还不能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多种软件进行信息加工和创造,还未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问题11与问题12主要调查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电脑、网络所涉及的伦理及法律问题了解的不多,不大熟悉和完全不懂的近占三分之一,对知识产权、版权不懂的占二分之一以上。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全面,信息道德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素养培育。

三、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1.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增强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能利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计算机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

2.加强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的负面影响。“黑客”天外来客般入侵人们的生活,是由于信息道德低下造成的。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有益于社会还是危害社会。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良信息和“黑客”,计算机教师要加入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

3.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渗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之中。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并提高将其应用到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创造新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实践中的能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不断进步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相关课程的结合,将信息素养的内容整合到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学科之中;通过教学安排,将信息技术素养的内容渗透到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之中。这种整合也是一种渗透,是创造一种环境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取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学校要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通过建设校园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VOD 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络一体化电视台等,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学校资源库、课件库、电子图书库。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信息网络文化融入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关系到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共同事业,各部门、学校、教师及学生自身都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柯平主编:《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

[2]鬲淑芳著:《信息化教学研究》

[3]王继新著:《信息化教学概论》

第4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4-0010-02

一 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失范

在学界,对网络道德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是现实中的道德在网络世界中的延伸,是人们在网上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道德与现实中的道德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它并不是靠舆论约束来规范个人的行为的,它是以网民的自律为主,也就是说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会失效,只能依靠个人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来维系。

“道德失范”是由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人的行为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网络道德和失范行为的一种有机结合,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约束而表现出来的一些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的行为。

尽管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个体做出的一种特殊行为,但它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综合当前的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价值异化

这主要的表现为回避现实生活而沉迷在网络社会中,包括迷恋网络交友、网恋、网游、网婚等,以网络人际交往来替代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长期以来就会形成道德意识弱化,人际情感疏远,从而丧失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力。

(二)网络语言失范

这主要表现为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声誉等不文明行为,以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

(三)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使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申请、网络购物的网络互动中提供虚假的信息。

(四)网络侵权盛行

这一方面表现为网络侵犯,如传播病毒、侵犯门户网站、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未经许可转载、未注明来源使用他人著作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行为。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又有客观原因,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存在感逐渐增强,希望他人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但是,由于现今的成长环境比较的复杂,大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弱,使得他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这就导致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其次大学生易冲动,情绪波动较大。

2 价值观念模糊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比较模糊,通常表现为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模糊。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时期,当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时,社会就会处于道德价值失调和道德标准失衡的状态,而当这体现在个体上时就会表现为道德失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失范主要归结为以下的几个原因:首先,网络道德规范或者是网络道德标准的缺乏。其次,没有意识到网络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一致性。再次,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的冲击。

3 道德认识发生错位

“道德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存在是历史上变化着的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即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将网络道德私人化,将公共空间视为个人空间,如果个体不是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公共道德的话,则个体就会极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第二,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缺乏权威的道德虚无。

4 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主体自律意识的发展决定了其道德自控能力道德发展,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为。”道德自律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内化,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扩大了或者是没有把握好自由的边界,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道德自控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极易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

5 道德知行严重脱节

虽然大学生们经历过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他们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性,大学生们可以抛弃现实的约束,这就使得知行脱节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客观原因

1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社会最大的特征,也就是说网络社会中存在着很大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凭借其身份的多样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不加节制地进行各种活动。《境遇伦理学》中说:“境遇论者在其所在的社会及其传统的道德准则的全副武装下,进入到每个道德决断的境遇。他尊重这些准则,视之为解决问题的探照灯。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的境遇中放弃这些准则,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搁到一边。”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再加上网络这种开放性很大而又存在不规范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在网络世界当中,任何的思想、文化都可以自由地渗透进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但是由于这种多元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会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加上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当他们在面对形形的网络文化的时候,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就会显得极为脆弱,从而导致他们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3 网络交往虚拟性的加强

网络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它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世界的延伸。“虚拟性是网络世界的独特表现。其基本的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行为者与他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文本”。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交往主体的人格虚拟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虚拟的身份跟别人进行交往,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放弃了现实道德的约束,导致他们的道德他律性减弱。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同时,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们思想成熟,从而可以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可以尝试支持和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络学生社团,引导他们进行相互的监督和管理。

(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如果在网络世界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有被一致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那么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自觉服从统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则网络失范的行为就会大大降低。学校应该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首先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注重学生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再次,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培养道德情感。通过道德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促进其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虚拟性。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培养其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虚拟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削弱了舆论的监督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自律在网络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各种与网络有关的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等来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网上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四)加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以及网络社会缺少法律约束,这就使得实施网络实名制成为必要,制定网上信息、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督机制,制定网络行为规范,通过审查和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规范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行为。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而且也可以引导他们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李亚宁.道德自律与网络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M].陈立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第5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字】受众 新受众研究 网路传播 御宅族

受众研究作为大众传播中比较固定的角色,经历了多重视野。在面对后工业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受众的界定和行为模式的分析则更为复杂和新颖。

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如博客、BBS等)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建构所面对的社会语境。在这种社会传播语境下,再由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当代媒介文化在内容上更加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从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从单层次传播到多层次传播,媒介的内容日渐复杂多变,现代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层次的联系和影响更加紧密。

一、受众研究发展历程

(一)关于受众

受众,简单来说,就是接受信息的人。他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的群体,即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的个体。随着网络传播的出现,受众中又加入一个新的成员“网众”。

受众在网络媒介中赋予了新的涵义,无论是信息的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首先都是网络媒介的共同使用者。网络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团体或国家,即既包括传统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受传者。

(二)受众研究基本途径

英国传播学大师麦奎尔(D•Mcquail)1994年将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区分为三种不同的传统或途径,即“结构的”、“行为的”和“文化的”。“结构的”受众研究是指以社会学理论为背景,以协助传播管理为宗旨而进行的受众调查研究,本质上是根据受众的构成与总人口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来描述受众,以便迅速而全面地提供一种反馈。“行为的”受众研究是指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背景,运用实验或准实验方法,旨在探索大众传播与人类心理、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诸般研究。“文化的”受众研究是指以人文科学为理论背景,运用定性及民族志学方法,旨在了解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的关系,以及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之一部分的媒介使用经验的研究。三种研究途径中,前两种均形成于二三十年代,迄今为止仍是主流研究途径;后一种形成于80年代,是受众研究领域的新起的研究途径。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的转变

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今日社会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最具支配性和主宰性的力量之一。现代媒介就是电子媒介,其传播速度无与伦比地加快,达到了“即时性”的程度,传播空间无限扩展。网络传播以海量信息为背景,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应。电子媒介的兴起向纸质媒介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出了强势的挑战。媒介文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众文化走向前台,城市文化快速传播蔓延,时尚文化大批量复制,采用了浪潮式的运作方式。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网络传播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受众的地位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

面对网络传播这个新的领域,分众传播出现了更为积极的变化。可以说后分众化的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分众传播并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而以受众的选择为标志。

(一)网络受众的新特点

1、传统议程设置的削弱和受众主动性的增强

威尔伯.斯拉姆说过:“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信息的个人控制权的趋势将越来越强,而信息垄断集中的形式将被改变。”这一语言在今天的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中得到实现。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在网上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是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互换。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又可以受众。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网络传播,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非线性的传播样式。网络的互性给于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可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活动中去。

对于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来说,网络传播环境大大削弱了传播者的主控地位,相反,受众关注和探讨多的话题更能成为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比如网络草根的兴起和备受追捧,芙蓉姐姐,二月丫头等网络红人成为网络话题的焦点。再者,比如百度贴吧和天涯,猫扑等论坛,都是按照不同的话题进行分类,而且排序是根据网民们的跟帖数来决定的。更让受众拥有话题的主动权。

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中描述的到: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人们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其创造信息的活动中。这也使原来关于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受到一定的挑战。在网络上,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BBS自由选择信息接收表达观点,所有用户都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逻辑上地位是平等的[4]。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网络的交互性特征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得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子论坛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对传播者而言,在第一时间了解受众的反应和想法,掌握信息传播效果,以便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评价和修正,对受众而言,除了可以直接对传播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能从传播者那获取新闻背后的信息。

2、“重新村落化”的交流方式的回归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主要含义并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在交往方式上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可以理解为有两层含义,一是传媒的发达与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了全球化,二是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重返“村落化”。 网络的高速交互传播使得“环球一村庄”成为现实,“地球村”里的居民,借助网络可以很方便地与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朋友或者是陌生人进行交流,聆听别人的意见,传播自己的观点。同时,由于现实传播时空在网络世界里的极大压缩,人际沟通便捷和自主选择性的极大提高,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地域临近的网民也就更容易形成众多的“孤岛”。在网络传播出现以前,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和广播,由于种种原因,都很难达到网络传播这样良好的沟通效果。当然,一方面,网络满足了网民远程传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同时形成了新的沟通隔阂,造成了大众在现实中沟通的相对减少。但总的说来,网络传播效果的良好沟通性优于以往任何传播渠道,带给传播者和受众的满足感也更强烈。

(二)网络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用

“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是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的研究。1974年,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进一步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网络传播内容的极大泛化、兴趣化、明确化和虚拟化,既在拓宽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让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网络的非文本性和超文本链接,交互性等特点让受众能自由选择和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相应的信息。或者满足社交和自己心里的需要进入网络论坛,发帖根帖等。大多时候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传统媒体诸如报纸、电视不同,网络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加注重受众的能动性。是以受众为中心和主体的传播。

三、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宅男”“宅女”的受众分析

(一)“御宅”的指代

“御宅”是网络传播下新出现的指代名词,这个字在日文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你的家”。是一种对对方比较尊敬的称呼。到了80年代,当时动漫画迷之间以御宅来互相称呼,例如说“请展示你(御宅)的收藏” 。 到了现在,御宅是指一些人过份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现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对网络媒体的沉迷等。当下流行的词“宅女”“宅男”,源于电子信息高度发展的日本,是指以网络为生的人群,这也是传播媒介对于现代人群的影响之一。

(二)“御宅族”的社会角色分析

我们则可以从文化和符号的路径来分析当前的“宅男”“宅女”的网络现象。从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宅男”“宅女”一般是指20岁以下的新人类,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繁荣。他们的童年基本是伴随着电视媒介成长的,等成年以后网络的兴起,让他们基本上不看报纸,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信息反应迅速。。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御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

我们通常说的“宅男”“宅女”,大多是80后的新兴人类,他们处于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将媒介文化中的各种偶像和图像杂揉拼汇,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传统界限,打破高雅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将个人主义在网络文化中无限放大。比如网络出身的宁财神,步非烟等,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网络一族,现在,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SOHO一族、播客、威客的出现,都为“宅男”“宅女”提供了网络生存空间,同时又能通过网络的一些工作得到现实的物质保障。但是,这种媒介依存让他们减少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这也让我们要更加关注由此产生的“文化隔离”和其他影响。

【参考文献】

[1](英)麦奎尔著•潘邦顺译•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

[2](英)奥利弗•博伊德-巴特雷克里斯•牛博尔德著•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M〕•新华出版社2004.1

[3]石燕红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诠释〔C〕•国际新闻界 1999.3

[4](英)尼葛洛庞蒂〔M〕• 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 1996

第6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广告;动画;相互性;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传媒行业的竞争尤为激烈。高压竞争下各企业都在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进行各种广告形式的创新。网络广告动画这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网络广告动画在继承传统动画的优点的同时,利用互联网高端技术,走在网络传媒的前端,既吸引了消费者眼球又给消费者带来了娱乐,也减少了其对商业广告的抵触情绪,消费者自然会因为有创意的网络动画增加对产品的关注度。企业的利润提升与网络广告动画的覆盖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传媒行业的发展,网络广告动画带动了整个广告产业的发展。

一、网络广告动画形成因素及发展现状

(一)网络广告动画的概念

网络广告动画即企业利用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在网络节目开始前播放的用于宣传产品的简短的动画片。动画短片不仅增加产品宣传趣味性,还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传统广告形式比较,其又具有着传递产品信息速度快,宣传优势强,针对性强等几大优势。

(二)网络广告动画与其他新生事物的相同形成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孕育网络广告动画的基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不再是以销售为主的,而是消费为主的经济模式。消费者的要求已然变成市场发展的目标导向。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形成网络广告动画的主导因素。网络广告动画需要大量的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例如传输数据的效率,内容展示的清晰度,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文化因素是网络广告动画发展需要的必然因素。任何新鲜事物的发展都脱离不开文化强有力的影响,在数字社会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的国际性,包容性以及科学性都强有力的冲击着传统文化,网络广告动画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网络广告动画的发展现状

网络广告动画的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网络广告动画就需要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不仅要依赖广而告之的本质,还要在动画的创作思想上有质的突破。网络广告动画的设计者们要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挖空心思,使广告动画更加深入人心,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网络广告动画的发展方向

网络广告动画历经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渐渐的变成一个可以作为单一个体存在的有着传播快,波及领域广,低能耗,延展性强等鲜明特点的广告形式存在。因为其从创意到成品的制作时间短,在网络上可利用的资源数不胜数,那么可以估计其发展前景之广阔。本文主要分以下几方面阐述网络广告动画的发展方向:

(一)从网络广告动画的特点之相互性看其发展方向。

相互相是网络广告动画与传动广告的相比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传统的广告主要是通过纸质实体,例如报纸杂志等进行信息输出,而看到这些广告的人只是被动接受其中的信息,不能实实在在的参与到其中,这样的广告形式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更是不得而知。网络广告动画的出现完美的弥补了这一不足,在网络广告动画中,人们在最早的时间得到信息,广告播出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例如在移动传媒中,广告动画的播出有多少人驻足关注,便是对广告效果最好的反馈,相互性的特点在广告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中担任的主要职能,企业宣传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透明而且公平公正,减少了中间繁琐的环节,消费者与企业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在网络广告动画中应用更多的互动内容必然是其发展的必要方向。

(二)从网络广告动画的分类看其发展方向。

网络广告动画的分类之繁多,载体种类以及表达方式将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网络广告动画的能更好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以及企业广告设计者不遗余力的寻求各种新兴的网络广告的表达形式以及载体内容。互联网广告动画是网络广告动画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如今网络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之一,人们会在网络上寻求各种生活以及之外的产品,广告必然是影响人们选择产品的因素之一,那么广告动画凭借其相互性的优点必然使人们在选择产品时有一定的倾向性。人们根据广告动画来选择自己使用的产品,信息的者基于此点便会用尽全力去发掘网络广告动画的平台,使得其更有利的发展。

(三)动画制作技术是网络广告动画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网络广告动画顾名思义重点落在动画上,动画制作者必须要考虑到动画内容的新颖性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通俗易懂的内容以及不通俗的表现手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不违反广告基本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创新思维,都是设计者们要考虑到的,以及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结语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网络广告动画是以人为基础设计的,网络广告动画是致力于将信息准确又高效的传递到广大人民的手中,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鉴于此点,设计者们必须不断寻求实现最大化广告效果的途径,不仅仅是要增强动画的娱乐性,还要以用户的感知为原点,不断开发新的设计思路。在网络广告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包括技术问题还有更难攻克的人性化的问题,必须结合各家之所长,共同铸造网络广告动画无限美好的前景,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培爱.现代广告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 E-CLASS 网络 辅导员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60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1]。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最受学生信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辅导员既是就业政策的宣讲员、就业实践的导航员、就业创业的服务员,又是就业心理的按摩员、就业心理的调试者、心理和情绪的疏导员,也是择业技巧的辅导者、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者、职业规划的参谋者等[3]。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许多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机会有限,加之就业指导工作的差异性、细微性、时效性,时常造成就业指导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效率低、效果差,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对社会的渗透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工作学习的必要载体。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下的社会人群,表现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4]。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娱乐的重要渠道,已成为反映学生思想舆情动态的晴雨表。统计报告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给他们带来了便利;62%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40%的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的最主要场所。互联网已经成为2000多万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5]。如何利用网络来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成为解决现在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E-CLASS(网上班级)应运而生。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结合E-CLASS的优势和不足,就其在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作一些简要探讨。

1.关于E-CLASS

E-CLASS又称网络班级,是在2009年年初,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专题立项,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致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高校网络文化产品。项目一期研发周期为9个月[6]。

作为全市教育系统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E-CLASS系统立足高校具体应用和思政工作需求,是健康的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新空间;借鉴商业交互网站的技术理念优势进行研发,是校园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实现“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的多层级管理,是优质的校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系统安全稳定、功能实用新颖,极大提升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是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新阵地。

E-CLASS与QQ、MSN、飞信相比较,他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即时聊天工具。但与其他聊天工具不同的是,E-CLASS的信息更贴近在校学生,纯净无广告,方便高校教师的后台管理。E-CLASS更像一个电子教室,将老师与学生、班级都清晰地罗列出来,有效地管理好所在的班级和专业。同时E-CLASS就是即时交流工具和论坛的相互结合,实现娱乐学习的紧密连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信息的同时也能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传递,这是QQ、MSN、飞信所不能达到的,E-CLASS也做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交流平台,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便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动向。

2.利用E-CLASS开展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2.1开放性

网络是开放的,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任何特定的站点在任何时间内实现登录。网络又是交互的,它能满足最大多数用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沟通和交流的需要[7]。网络的这种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工作开展必须定时、定点、定人的不足。许多做过毕业班辅导员的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毕业班班会难召集。诸如离校手续办理、户口档案管理、人事手续办理等程序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往往需要在班会上统一宣传和教育,既要将每一个环节讲清,又要使每一个同学明晰。在这种情况下,E-CLASS空间开放性的特点将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可将班会召开与E-CLASS空间发帖相结合,将班会内容以帖子的形式到E-CLASS空间论坛,不能参加班会的学生可随时登陆群空间查看班会内容,并可通过跟帖或在线交流的方式向辅导员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也可通过查看帖子内容再次重温班会内容。

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以通过E-CLASS空间的发帖功能,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形势与政策指导、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传授择业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隐秘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这种交流改变了单向强制的“灌输”教育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容易在比较宽松的网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8]。每一个学生在身心素质、性格特点、能力特长、家庭情况等方面都有不同,面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角度、解决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直接面对辅导员和其他同学。在E-CLASS里,辅导员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是一个既可以任意选择、同时共享,又可以彼此分离、宽松隐秘的交往环境,缓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学生可以选择公开聊天,也可以以私聊的形式和辅导员进行单独沟通,也可以在不明确的个人身份的前提下和辅导员进行交流。因此,不仅是关于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问题,还包括私密的、生活上的、个人感情上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开诚布公地和老师交流沟通,获取帮助。利用E-CLASS,能够调整师生代际关系,实现师生的平等交往,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3灵活性

网络的灵活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时间上打破以往的工作时间限制,分布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随时供广大师生查阅和浏览。其次,在空间上突破了过去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局限于校内,而将目标分散在社会各个层次和部门,让大家广泛参与其中,动用全社会力量来推动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9]。建立E-CLASS,能够充分运用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特点,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空间。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机制灵活,加之高校学生学习时间灵活性较大,高校辅导员在现实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之中小学来说要少得多。E-CLASS的建立实现了高校师生的时空对接,通过网络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师生联系起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提供服务,大大丰富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增强了时效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4主动性

网络打破了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简单的单向灌输模式。在网络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使得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提高了学生在与老师沟通方面的主动性。

E-CLASS作为一种校园网络同样具有这种优势,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加入正在讨论的任何一个话题之中,可以在群空间上发帖、评论,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教育阵形。因此,同传统教育形式相比,E-CLASS更能吸引学生自主交流,主动倾吐自己的或他人的心声,使“各抒己见”的开放流和“促膝长谈”的私密式沟通相互间不受干扰成为可能。正如广告语所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充分尊重并依托自的E-CLASS中,少了些压力,少了些强迫,多了些轻松,多了些主动。学生能够无所顾虑、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就业指导服务。

2.5传递性

利用E-CLASS,大家可以随时分享或者转帖一些优秀的博文、重要的通知,做到一人知晓全班甚至全校知晓,信息的传递性大大节省了以前的分批通知,加快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也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全面地扩展了信息的延伸性,并且教师也能在通知时,随时查阅学生的浏览量,进行进一步的安排,同时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正是由于转帖工具的高效性,让学生在转帖中轻松地传递了信息,广而告之,提高了工作效率。

3.利用E-CLASS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3.1随时随地开展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该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10]。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调整、完善自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到传授择业技巧、提高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就业信息、统计学生就业率,辅导员所承担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除了通过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召开班会,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参观,模拟面试等途径,更应该充分利用E-CLASS的开放性、稳定性、灵活性、主动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网络,进宿舍,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就业指导信息、招聘面试技巧、政策法规以及各项文件,根据个人情况及时提出就业服务需求。对于那些到外地就职或回生源地的学生,可以通过E-CLASS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3.2完全开放的交谈空间

如前文所述,基于E-CLASS的交谈方式大致可分为公开聊天、私聊、发帖、跟帖、

讨论、向辅导员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E-CLASS能够实现全员线上线下交流,它赋予每位成员同等的话语权,实现交互学习和讨论,为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民主管理提供可能。

面向全体群内成员的交流方式能够协助辅导员开展需要全员共知的知识和能力的传递和培养。如关于公务员报名和考试问题的问答,或许只是某个学生提出的疑问,但对于其他学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因此,当辅导员在公开聊天的状态下与该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时,其他更多的同学将得到帮助和指导。虽然只是针对某个个体的具体指导,但其教育和引导的对象却是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辅导员将提问和回答的过程经剪辑后转帖到主社区时,这种完全开放的交谈方式将得到充分的体现,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将由个别问题提升到共性范畴,其教育和指导意义将得到丰富和升华。

3.3功能完备的信息载体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自由度大、信息储备量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显示器的地方随时获取信息和发表心声,而且绝大多数是主动式参与[11]。

E-CLASS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轻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通过E-CLASS进行文字聊天,在E-CLASS空间中编辑文字帖、发表图片。利用这些功能,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将需要完成的工作直接以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发送给学生。基于E-CLASS软件的不断开发完善,E-CLASS作为一个功能完备的信息载体,在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乃至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

3.4长效畅通的联系渠道

就业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就是就业信息的及时传递。许多毕业班在临近毕业面对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时往往联系不到毕业生参加招聘面试。因为毕业生课程一般安排较为灵活,有些毕业生整日在外奔波,有些毕业生时常更换电话号码,有些毕业生暂无通讯工具无法联络,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减少信息传递的盲区,就能让更多的学生享有就业机会。

学生毕业后,辅导员还需要完成就业率统计工作,继续保持同未就业同学的联系,帮助这部分同学尽早就业。由于E-CLASS软件是一个免费软件,E-CLASS申请后也无需付费,辅导员所带的所有班级将在E-CLASS中保留,因此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仍可以继续使用E-CLASS,其稳定性更强,更利于维持长期、有效、畅通的联系。

4.利用E-CLASS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4.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如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等充斥于网络中,污染了网络环境。同样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举办的“高校德育论坛――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建设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能熟练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搞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12]。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减少其不利影响,辅导员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要明辨是非,适度而行,善于使用网络。

4.2尽量避免不当言论对其他受众的影响和冲击

E-CLASS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正面的信息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负面的信息可以影响和冲击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具有高昂的热情,但同时也缺乏足够的理性,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容易出现人身攻击现象,在涉及政治问题的讨论中容易出现过激言论,个别不负责任的人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等等[13]。开放的环境下的教育和服务,要求辅导员具备相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教育能力,掌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知识和方法,具备掌控大局的能力,尽量避免个别问题的不当言论对其他学生的影响。

4.3网络普及率、E-CLASS占有率及上网时间的多少都将对通过E-CLASS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造成影响

即使在网络已经基本普及的今天,仍不可避免的有些地区无法使用网络,部分学生没有E-CLASS,部分学生上网时间有限,这样的情况将削弱E-CLASS在学生教育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优势。

4.4面对面的就业指导必不可少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认为:“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14]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育人模式,在工作开展的时间和空间方面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对象是学生,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因此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针对不同的个体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样,通过E-CLASS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对日常的、面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其并不能等同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更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践等环节的工作。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将E-CLASS的建设与班级的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结合起来,使之产生最大的合力。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内容细、环节多、对象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15]。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接收就业指导教育的最直接渠道,承担着较之就业指导中心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在这个网络化时代,切实将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和落实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将成为高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晓静,郑天虹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是单位苛刻还是教育错位?[ EB/OL].新华网,2007.1.4.

[2]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沪教办发[2006]35号)[R].

[3]秦文佳.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角色与调整[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10,(3):72.

[4]谢海光,介建美,石风妍.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刘亚鹏,胡兴祥.把握网络特点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6]上海高校网络文化产品E-class系统(一期)项目报告[EB].上海海洋大学网.

[7]张金秀,李凌云,史杏荣.适应互联网特点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8]林小芸.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法则,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9]刘丹.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企业教育,2007.8.

[10]李江红.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11]丰宗立.谈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教育,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3.

[12]刘丹.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企业教育,2007.8.

[13]刘亚鹏,胡兴祥.把握网络特点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1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购买行为 信用体系 信用建设

一、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析

目前我国已成为除美国外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只有充分分析我国网上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般来说包括购买动机、 影响购买的因素和购买过程, 因此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1、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需求动机和心理动机两大类。

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动机。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动机是指由需求而引起的购买动机。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兴趣、聚集和交易三方面。

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动机。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理智动机,即消费者对购买商品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很熟悉购买时基本受制于理智,而较少受到外界气氛的影响。感情动机,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购买行为,分低级形态和高级形态两种形态。回顾动机,是基于理智经验和感情之上的,对特定的网站、图标广告、产生特殊的信任与偏好而重复地、习惯性前往访问并购买的一种动机。

2、影响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因素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特殊性,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影响电子商务消费主要因素如下:

个人因素。性别不同会对其购物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年龄上也有差异,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对此也有影响。网上消费者的特性,目标导向型和体验型其购买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

产品因素。产品的新颖性,产品购买的参与程度,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影响。

购物的便捷性。从时间上的便捷性,产品挑选的便捷性两方面对其有影响。

安全可靠性。影响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支付的安全可靠性、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配送的可靠性、产品信息的可靠性与售后服务的保障程度。

网站因素。网站知名度,网站设计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

文化因素。网络文化虽然只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但必然会影响到网上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

二、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分析

实际交易中所有关系都需要信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不确定坏境中发生的交易关系更是如此。在实际的网络营销中,信用已经是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刺激购买的一个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涉及的信用主体包括网上商家、作为买家的消费者、参与的银行、物流企业等。

网上商家要想做长久生意,需要注重自身信誉的树立,需要对产品的质量和相关的售后服务加以重视,并以诚信来留住客户。商家的诚信给交易增加的是安全分,如果同样安全可信,那么在网上购物和到大商场去实地购物就没什么不同。例如,基于国美电器公司的诚信,客户在国美网上商城购物就觉得有很高的安全保证。

作为买家的客户或消费者讲究诚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就会越来越大胆、积极,更多的个性化的网上产品与服务就会不断涌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参与的银行、物流企业等讲究诚信,就能让网上买卖双方准确把握电子商务的进程,对电子商务的开展质量感到放心,促使网上交易活跃。

三、信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电子商务实施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交易双方不见面、不签证纸质合同、不在纸上签字盖章、不用纸质票据,而代之以网上沟通、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网络支付。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商业信用在电子商务中更加重要,作用更大。

当然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背后,还有很多影响网上交易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更加突出。由于网络交易双方并不实际接触,在货物和货款交付上就必然出现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空隙带来了网络欺诈的可能。在2006年6月CNNIC的中国互联网热点调查中,48.4%的消费者担心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26.9%的消费者担心安全性得不到保障;7.7%的消费者担心网络购物信息不可靠。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厂商信用这里,电子商务诚信体系不完善成为当前网上交易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电子商务信用建设

“信用不足,我们便无法步入现代经济社会;信用不足,假冒伪劣产品盛行,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用不足,阻碍了资金流动,也带来了资金不足”。国内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与个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2004年,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牵头,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在电子商务交易者之间,电子商务经营者与其客户之间以及国际商务经营者间建立了权威的第三方的资质及信用评估平台,有效改变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信用工作不成熟的局面,加速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诚信建设。

另外一个能抵消匿名风险的机制便是信用评价体系。eBay网上交易系统首创了信誉评分制度,其他厂商在此纷纷效仿,形成了一种风潮。有的电子商务网站,建立了专门的诚信监控队伍。eBay易趣的“网络警察”由50多名资深信用安全人员组成,隐然活跃在日常交易的背后,使用技术工具、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对在线交易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与公安部门积极配合,查处恶性欺诈事件。据eBay易趣有关负责人透露,2005年以来,他们已经成功抓获10余名不法交易者,其中7人已经立案。

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综合型任务,不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的,这当中有意识问题,技术问题,法律问题,也有需要时间来逐渐习惯和适应的问题。目的在于,在商品生产、消费和金融服务等一系列领域培育信任感,保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网络文化概论范文

一、 网络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查询信息,这些信息而且每天都在增加,几乎无所不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教学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进行讲解。而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填满了英语教育的空间。但是丰富的原材料也不一定可以做出可口的大餐,在冗杂的信息面前,很多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不能提取到增加需要的信息。很多师生都有感于此――“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巨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养成了浮躁的心态和形成了无权威感的个人哲学。网络上的信息是自由的,几乎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学生面对着没有被过滤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的影响来自网络文化。在网络发展的短短十年中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新词汇,而青少年就是使用这些新词汇的主力军,他们追逐时尚,以“新新人类”自居,运用语言不规范,给老师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 教学理念的更新――让网络技术参与英语教学

当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时,很多老师以为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良药,后来发展到认为上课不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就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英语教学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但是它也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首先,它是语言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英语的使用;其次,那就是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不仅仅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更要在人文关怀中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方法,比如语言教学领域。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就算是看到了精美的图片和听到美妙的读音,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精妙的讲解,学生还是不可能领略到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反过来,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是不容易融入作者设计的意境的。只有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式巧妙的结合中,才能真正得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不同技术程度的媒体,我们提倡以下策略:

1、 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方法的整合来指导技术的应用。

1、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做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高技术媒体和低技术媒体相结合。

2、 利用人机优势互补,把高技术媒体(含计算机网络)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低技术媒体(含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

二、 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我曾经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现代教学设计方法。下面以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课为范例,来说明如何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组织教学。

1、 教学思路

在讲授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虽然许多学生都对这一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学生了解的都比较陈旧,而且不够系统,实用我先将相关内容的网址:What does he look like?提供给学生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我将相关网页下载到服务器上,学生可以自由访问。

2、 教学设计

导入(lead in)设计目的:通过不同外貌的描述,为导入教学做好知识铺垫。以做一次侦探,引出本节课的大任务:争做最佳侦探。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

大量人物图片以及描述外貌的词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此时老师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汇报导入主题。

(1) 辨认罪犯,通过学生阅读描述罪犯外貌的材料,观察画像,找出罪犯,以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外貌词汇。这个活动是Focus on reading.

(2) 阅读马虎探长所丢失的材料,为罪犯画像。本活动为Focus on drawing.

(3) 让学生设计画出自己想象的罪犯外貌、着装,并对罪犯进行描述。激活W生已经掌握的描述外貌的句子。本活动为Focus on writing.

3、 教学评价

网络下的英语教学,只要的特点是淡化背景,突出主线,跳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套新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模式。

1) 评价目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分类。而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这时的评价通常是建议性的,不是强制性的。

2) 评价标准的制定者

传统评价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以及课程的编织着等的意图制定的,而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学生也要参与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与老师共同制定,标准具有动态性。

3) 对学习资源的关注不同

传统的教学的学习资源一般是固定的,但是信息化教学却很重视学习资源的评价,根据建构主义的资源观,只有精心选定的学习资源,才能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进行自主学习。

4) 学生获得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基本上是由老师来进行评价的,但是,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为了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学习者,学生就必须掌握自我评价的技能。

5) 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后进行的,但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预期目标,所以评价渗透于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以激励作用和指导方向。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确实从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谈论外貌,同时还学会了识别不同人物的外貌特征,设计简单通缉令。整个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对于大多数英语教师而言,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需要我们强化网络资源意识,提高对于网络资源的认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网络资源,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力求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引导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