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中学教育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育背景

第1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素质教育;思维心理

一、前言

物理学是现代教育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科学,我们现在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如果没有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不行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物理知识。目前,一个严峻的显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通过自主的探究,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同时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从思想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和思维素质教育分别进行阐述。

二、思想素质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阶段,将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物理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担负起应有的学生的素质任务。

1.在物理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爱国主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绝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变成空洞的说教,只有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讲光学知识时可以穿插介绍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墨经》里关于光学成像原理阐述,指出《墨经》里完整地光学的基本知识,较之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光学论著,不仅科学性强,而且时间要早100多年。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科学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因此根据教材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如在物理规律教学中通过一些物理现象等的讲述,向学生揭示事物的普遍的联系和变化的发展规律;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理教学中还有大量的例子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作为一名教师应尽可能的多学一些哲学知识,并与教学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使之融成一体,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等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人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而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又都是由内心所控制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事业成功的前提。物理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多演示一些新、奇、妙的小实验,介绍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以及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观摩课时,演示筷子提米,讲惯性时,演示打蛋入水。也可以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实验器材做简单易行的实验,增加学生学习的感知,提高兴趣。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的直接动力,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物理课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目的和动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主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动机。

3.塑造学生的心理品格

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基本素质的心理品格是驱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并进取得成功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锻炼和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向学生介绍他为科学而忘我献身的崇高品质,在他面对罗马士兵的利剑时,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要求把未证明完的几何定律证明完,不能为后人留下一道没有求解出来的难题。

四思维素质教育

发散思维是学生的智力提高的根本,因此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人类理性认识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重开发。

1.物理教学形象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着重主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其中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成功的实验,能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视觉印象。其次要重视教材中教学挂图和课本中插图。另外也要重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形象切实不断的出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2.物理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科本身的逻辑性是他的质的表现,逻辑思维不仅在物理学发展上起着主要作用,在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首先注意讲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浅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课前应认真的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教学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分明,必要时候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为了培养思维逻辑性,还应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已知物理量,解题根据等作出必要的扼要说明。另外,还要重视物理说理题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

五、结语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之下的中学物理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最终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物理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思维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能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最终才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楹明主编,《学生情感天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3]张天宝.新课标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刘明春主编,《中学物理教学参考》[N],物理教学报,2004年第6期

第2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一、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伦理冲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伦理带来不少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目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不少中学生对西方很崇拜,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转移到西方价值体系上。而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了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一是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散布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宣传反政府、的思想,甚至进行网上反政府活动,企图诱使我国青少年全盘接收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二是在跨文化教育中,西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逐步进入中国的市场,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现实的中国文化市场,致使“后现代”文化、庸俗文化走俏。若不能正确引导中学生对西方文化价值加以取舍,很容易使他们滋生对民族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盲目追随的心理,从而导致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其二,在文化政策层面,西方采取“文化同化”的政策。文化同化是文化霸权主义的内在诉求。为了消解文化的多样性,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采取两种手段进行文化同化。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文化输出,潜移默化地影响暂时处于弱势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使之逐渐认同其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同化方式即是自然同化方式。西方国家通过开放教育市场、扩大别国学生到西方学习的渠道,吸引非西方国家青少年一代的“民心”。比如,美国通过输出大众消费文化,侵蚀和渗透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不加分析地接受,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和扭曲。因此,教育和引导中学生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环境中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开展跨文化教育不得不重视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第二种是强制同化方式。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幌子,运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强迫不发达的国家认同其文化价值。纵观历史,在古代社会,文化同化甚至会导致国家、民族的消亡。所以,无论哪一种文化同化策略都是极其不平等的,我们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须坚决抵制。

二、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伦理准则

跨文化教育视野中的中学生应该既不是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是因循守旧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因此,中学生在跨义化教育中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文化伦理准则。

其一,弘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世界各国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坚持民族性的立场,采取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建设。

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西化思想的大力冲击、传统文化祛魅化的显现,在文化伦理上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学生只有确立起正确的文化伦理观,坚守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理性判断,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才不会对西方式大众文化推崇倍至,才不会在世界文化的旋涡小迷失方向,才不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动选择、吸收和应对。总之,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学生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觉维护本民族利益。

跨文化教育要把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作为己任,我们应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吐纳”、文化输出。在我国,文化交流的“单车道”现象突出,和西方文化压倒性的输入相比,我国文化的输出明显分量不足。“西方文化中心’’论者将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特别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推广他们竭力宣扬自己的文化,企图按他们自己的意志来塑造世界。和西方文化方面咄咄逼人相比,国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如何传承发扬的关注远远不够。如何超越、解决这些冲突成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二,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文化伦理准则。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跨文化教育的道德基础是平等、尊重、宽容。跨文化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授跨文化知识上,还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上,即引导中学生尽可能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妄自非薄、歧视等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念。

跨文化教育首先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反思,即在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防线的同时不断调整,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开放品格,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中学生具备强烈的国际意识和恢弘大度、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在跨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对中学生进行文化的世界性教育,树立学生的世界眼光、开放意识、全球化观念。跨文化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灵,引导学生包容并理解与其自身文化相冲突的异文化的价值观,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倡议文化平等的理念。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伦理前提,缺乏平等的态度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文化沙文主义。平等的文化伦理观,要求中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侵略,不是强势文化的“殖民化”或“异质化”,也不是弱势文化的“奴性化”,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共融、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

三、中学开展文化伦理教育的对策

其一,深化中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增强留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开设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类的选修课,以增强年轻一代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开设比较文化课程,将汉民族文化与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主流文化进行相互对比研究,全面地呈现异民族的文化,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教学之中,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不同文化伦理的重要性、科学性。实践表明,通过文化对比的手段,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取精华、弃糟粕,扬长避短,可以有效地增强中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伦理意识。

其二,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教师是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桥梁,教师的文化观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伦理意识。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要摒弃文化偏见意识。在与学生开展实践、互动的讨论中,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文化观念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文化伦理意识。由于教师教育背景、文化经历的差异,教师的文化立场可能是全面客观公正,也可能是片面主观偏激。教师应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伦理观。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理解和认可跨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

坚持教师文化伦理的主心骨。每一种文化的伦理价值系统都是特别的,不同的伦理价值系统提供了某种文化中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多样化的社会文化之中,在多元价值观的学生群体当中,在个人文化意识定型之中,作为文化的传递者,教师很有可能对多元的文化价值产生困惑。这就要求教师把文化伦理看成思想上的主心骨,坚持的文化伦理标准,以此批判性反思各种文化价值观,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其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营造宽松的文化交际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举办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唱歌大赛、社团活动、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和了解中增强对异文化的包容性。由于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弘扬时代主题,以高尚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人格意识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3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英语 英语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浪潮下,中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将传统的英语应试模式进行洗涤,震撼了广大师生,更激励着老师们勇于挑战和创新的决心。老师们发挥自己的新思维和新创意以及新观念勇于面对课改中的难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下一代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突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能力持续发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突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更要体现在新课程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中需要掌握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并总结归纳,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都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基础开始,在低年级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树立学生学习中学英语的信心,同时做好与之前英语学习的衔接巩固工作。在学习中学英语的新起点上,将英语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基础学习和提高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通过设置新课程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价值。同时,英语老师在备课中,要从高处着手,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英语语法和英语词汇以及英语阅读练习等,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

新的英语教材主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终生进行学习的要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引导性要求比较高,通过多种因素进行评价,进而实现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结合、稳定性评价与进步性评价进行结合、能力型评价与思想性评价进行结合,总结出学生的共性与特殊性,根据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实现教学成效的反馈。过程性评定主要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与互相探讨着手,使学生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与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所感受到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终结性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英语语法和英语词汇以及英语阅读能力等进行考核,督促学生掌握好英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要领,不断的充实自己。

转变传统观念,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化于教学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的主要宗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新方式、新思维,同时也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与个人能力,认真钻研教材,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一个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在具备专业的知识外,应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使自己的教学发展更全面更多彩。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青少年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由于传统教育的培养,使创新能力抑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定,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予以鼓励和承认。同时,对英语的教科内容进行创新,不断的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本为主,以人为本,避免机械性的教学,适当增加课堂内容的灵活性与趣味性,通过提问、笑话或者猜谜等形式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解决。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低年级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词典和进行课外阅读等,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对英语词义的理解和用法以及发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使用好语法书本,经常性的翻阅会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语法规律,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感。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音乐以及图片等,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授课更直观、更生动,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

三、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和谐互动式教学

道德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较大的影响,也是影响学生品德的重要因素。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也寄托着作者的内心思想,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就无法正确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中学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的对英语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学习,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采取和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通过表演把“死”的课文内容变的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感性认识,不断巩固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对话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与语言驾驭能力进行合理的评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优化教学组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合理利用组合部分,使部分功能的组合大于整体。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材,主要遵循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习惯与规律。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和理解以及巩固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采取科学合理的词汇学习法,巩固旧词汇的同时,吸收新词汇,进而扩大学生的词汇累积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对典型例句和语境,结合不同的话题活学活用词汇。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运用编故事和猜词游戏等巩固学生的词汇学习,举一反三,便于学生记忆和表达。在学生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告诉他们学习语法并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用”,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避免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根据英语语法的特点,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学习好英语语法与词汇并不表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基本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涉及广泛的题材,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改正不良英语阅读习惯,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思考,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之,广大的中学英语老师应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积极深入地进行学习研究,不断的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英语教师的责任,对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钰涵.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西南大学, 2011, 15(04):115-116.

[2]左亚辉.中学在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构想[J].湖南师范大学, 2005,15(01):143-144.

[3]陆海燕.发展性教学评价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之研究[J].苏州大学,2009,10(10):418-419.

第4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 历史;教育教学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注意教科研,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 培养学生健全的历史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历史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历史知识、优秀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因为实施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优秀教育传统和成果的发展。而且,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历史教学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注重实际运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创新。

第5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与观点,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教师的认识角度和教育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待学生的看法和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进行统一化教学,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优差。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正确的学生观。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1.静止的学生观

怀有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亦如此。教师把现在的“优生”看做是永远的优生。而对于“差生” 则放任其流,认为他们无法改变。

2.主观臆断的学生观

有些教师由于自己所经历的独特背景或者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片面的“晕轮效应”,对某些学生的看法主观化而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有些教师会认为学生的顽劣是一种必有的天性,而极端强制性的措施则是约束这一特性的最好手段,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

所谓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是建立在单纯的智力观,即智商理论的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基本技能中存在着共同成分,这一共同成分是形成所有个体能力差异的基础,心理学家称之为“一般智力”。所以大部分教师则把学习成绩看做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好则是好学生,学习差就是所谓的后进生。

而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标准是极其不科学的。为了成为所谓的优生,学生们埋头题海,苦苦奋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也磨灭了自身的创造力,最后只换来了“高分低能”四个大字。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

1.改变观念,坚持发展的观点,做到正确认识学生

对待学生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要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切记主观的把学生固定化。对于优等生,也不一定各方面都优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其改正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是能够转变的,更是能够进步的。

2.运用策略,做到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决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同样是关键。

第一,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谓的学困生往往觉得自己学习差就是各个方面都技不如人。觉得无论是班级里评选团员还是评选学生干部,甚至是去参加有评选性的课外活动都与自己无缘。于是便会产生一种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遇事爱钻牛角尖,情绪波动大,往往对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帮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走出阴影。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教育时机,调控学生的心态,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经常与学生谈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惩罚。要关心,理解,平等的对待他们,在教育中给予良好的期望与鼓励。

第二,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中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各方面并没有定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利用学生的成就动力。任何学生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进步,而且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上进心。教师应随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尝到取得成绩的快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的成绩在提高,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实践证明,表扬和鼓励远比批评和训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成就动力则能持续地推动学习动机带来的自我强化作用。

3.全面了解,做到正确评价学生

第6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论文摘要:高考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不仅起到了一个方向标的作用,而且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以高考为前提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学语文教育陷入了困境。为了能够使语文教育更好地适用于学生和社会,就必须从高考和中学语文教育本身来寻求方法,使中学语文教育走出困境。

论文关键词:高考;中学语文教学;困境;突围

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高考就成了一件关乎中国民生的大事,我国的高考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高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时候,它也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难题,如果这些难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干涩的课堂和枯槁的生命:语文课成了“鸡肋”

在当今社会,高考成了教育的指向标,也成为了考量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影响下,语文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中学语文老师的高考情结挥之不去,他们在上课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高考,学生的作文失去了灵气,变得刻板公式化。其次,在高中课堂,语文本来应该是最富有活力,情感最丰富的学科,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再者,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但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读写,很难看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造成了能力上的欠缺。另外,教材陈旧,其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极少,加上教学局限于课堂,脱离生活,使丰富的语文内容变得单一、狭隘,学生的阅读面极为狭窄,致使学生知识上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学生患了严重的贫血症。

二、浪漫的语文与功利的高考:语文戴上“镣铐”

语文天生浪漫,富有情味和含蓄韵致之美。究竟是什么让一门如此有内涵的学科成为现在的这种乏味的科目呢?我认为最主要是由于高考制度造成的。在中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高考起着联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考可以有效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调控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高考的作用是伟大的。我们引用1997年在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的综述中所说的一句话,“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但是,任何考试制度都有其弊端。统一的高考模式让更多人的走上了独木桥,从而导致学校过多的看重高考给自己带来的声誉,以至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都围绕着高考而进行。例如:学校放弃了更多学生兴趣的培养,选择了更多的文化课教育;老师在给学生授业的时候,更多地参考了高考的要求,让课堂充满了高考压力;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也都选择更适合高考的教材,致使教材的刻板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也都以高考为最终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在某一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语文教育当今局面的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使语文成为了一门应试教育学科,并且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功利思想及对语文教育评价产生了影响。

三、真语文、新高考:高考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突围

既然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困境,那我们就必须尽早找方法解决,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自身的蜕变

1.教育思想的更新。任何变革都是从思想开始的,所以,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改革。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的传统语文教育认识观应该得到改变,不能追求以往的死板教学,而是应该换个角度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个接受、感受、享受的过程。接受教育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但是它已经光华淡尽,只留下暗淡乏味,这些都是我们深有体会的,从本质上来讲,它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存在性与感受,只是把语文的各种知识通过一道道工序强制的灌输给学生。通过接受式的语文教育,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缺少活力与创新。但是,这种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必须的,因为在应试制度下每个学科教育都必须得这样。感受教育,表示它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感受,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来说,为其增加了活力,但这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缺少美感与后劲。这是由于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享受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享受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是一份美妙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爱,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雨露,享受着生命……最终,语文会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老师应该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应是学生本位,自主探索,发展为本,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学生学会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展现与发展。合作指的是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提问解答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等。探究指的就是拓展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困难,发现自我价值,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自信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乐趣,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现真理和寻回真、善、美的过程。”

再者,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应该回归到语文的本质要求,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机能的人。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在这方面能够有所建树。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形成与道德提升,回归到”人“。《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次根据”,这里也强调了语文人文性的重要。

最后,教育与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教人思维、思想、性情。因为思维可以让人明白思考的路数;思想可以构建体系,培养学生的情趣;性情则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良好人生态度。任何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这些目标。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它更应该贯彻这种理念。只有当学生同时拥有了它们,才能够真正地明白知识与熟练的运用知识,明白自身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对于语文得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要明白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的方法,而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与目的。 转贴于

2.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教材的全面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也就是新课改下对老师在运用教材方面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注意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一些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够明白作者的真实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丰富。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引向生活。

3.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实行,语文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营造氛围—构建模式—改革评价—培养习惯”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首先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想象,表扬学生的大胆发言,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这种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提高。其次构建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长、认知风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学习理解而采取的“出示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形成性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目标。再者,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课堂表现学生相互评价等。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评价,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重视学法指导与习惯的培养,教师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对其习惯的培养和掌握知识的技能方法,如制订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常规。当学生形成这些习惯,才能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除了上面的那种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新的教学思想制订新的教学手法。也可以在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的优化。例如重塑串讲法、自由朗读培养语感、背诵的改变等。

(二)语文高考制度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代替高考,那么就只能对高考进行改革,使它能更好地适应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高考制度,可以从四方面进行改变。

1.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是国人生存的基本工具和精神的基底,对深陷困境中的语文教育来说,可以借用高考来唤起社会对语文价值的重新认识,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我认为可以适当的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2.改革高考语文内容。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要让语文教学不背离语文的本质,那么语文高考就必须考出语文的真精神。例如,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是否完全掌握;知识考查不应局限于死的字词句等,还应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阅读理解的考查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考查学生对篇章的独特感受与理解方面还比较欠缺,缺少能真正表现考生“真感情、真观念”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写作,目前的写作考查方式主要偏向于文学性作品考查而忽视了“生活中实用”的写作,例如影评、书评、颁奖词、主持词,等等,可以尝试增加这些生活中实用的写作,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现学生的真实情感。可以尝试在高考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应增加教材之外的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可以通过高考阅读、写作等考查学生宽视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独立见解,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引向课外、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3.推动高考语文题型创新。高考考试应该具有相对的弹性和模糊性,考试题型应保证常变常新。例如,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对口语交际的考试只是一种单一的平面化考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交际水平与情感态度。因此,可以借鉴当前英语考试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模拟的对话场景,以检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实应对生活的态度与能力。这样能使学生更灵活的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第7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农村中学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但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且也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情。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进展非常缓慢。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就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这一历史责任。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分化严重,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同时农村的经济状况、生源状况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面对当前教育状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村班主任工作实践,对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有着独特的体会。笔者认为,要做好农村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班主任自身;其次,学生自身;第三,学生家长。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和核心,所以有人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个好的学校;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到学生的未来和前途,更对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而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多方面的兴趣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待人接物等,班主任还应有崇高正直的人格、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师,而且是非常需要在学生中树立权威的老师,因此他首先应当是自己专业知识领域的佼佼者。努力做一个学习型的班主任,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所有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班主任老师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树立威信的内在动力。专业知识不过硬的班主任,他所说的话是很难能说服学生的。因此,班主任不能只是空泛的谈教育,把单纯的思想工作作为班主任的主要任务,而应该在强化自身本领的基础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典范。

二、实行目标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校的各项活动、思想教育、教学实施、课外活动都要通过班级组织来进行。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活动。当一个班级形成了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相互帮助、彼此关心的班风时,这个集体将具有强大的、不可估量的力量。这样一个集体的形成不仅需要通过班主任的管理,培养一个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还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首先,对班集体的目标要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目标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在管理心理学中,目标被视为激励人的活动动机的诱因。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正确运用目标管理手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目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实现教育的目的。

其次,精心培养班级干部。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实现各时期、各层次目标的带头人。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力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为此,精心设计、培养、选拔班干部是每一个班主任接班后的重中之重。在选择班干部上,具体目标是把那些关心同学、团结同学、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愿意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选拔到班级干部的岗位上来。同时注意选拔的模式,“竞选”是一种先进的做法,而且效果较好。通过竞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生机勃勃的竞争环境,刺激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选举产生一个优秀、团结、奋发向上的班委会。选定了班干部后,班主任要针对每个班干部进行精心培养,在工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在思想上严格要求,使他们成为班级的核心、同学们的带头人,带领班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第三,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树立良好班风、学风。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和理解班干部,尊重学生干部的独创精神,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活动并处理司些日常活动,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班主任应结合班级特点指导班干部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用正面的、健康的文化艺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以此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帮助,发挥每一位同学的自身优势,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活动,培养和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班级工作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在此风气带动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充满活力和朝气,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相互帮助、彼此关心,齐心协力为班级工作奉献自我,在良好风气促进下,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在生活、学习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班主任应教育学生以学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使每一位同学都认清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催人奋进,可以通过组织高年级同学和有经验的教师为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及学习方法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努力构建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做农村中学的班主任老师,要家访就得走村串户,历尽辛苦,但家访工作又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家庭文化层次的特殊性,在家访时有必要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理念,让家长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怎样与老师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在家在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发展健全、健康的性格。

1、家访不能“走过场”,不容冷落。在家访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无事不上门,出事就家访;电话联系代替登门家访;把家访当成告状的机会,甚至错误地把家长当成“出气简”等,这些都说明某些班主任把家访变成了“走过场”,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家访工作必须做到: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工作要做到位,落到实处;三是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家访工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努力搭建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把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这两块教育园地联系起来,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班主任与家长全而地、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要热心地为对教育较生疏的家长进行及时的指点,指导家长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等。这些都能对受教育者起到很好的正而作用。

总之,班主任工作非常琐碎,要想搞好班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做细,做到位,管理要“以人为本”,饱含人性化,让爱的花朵开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使每个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沐浴在一种亲情的氛围内。

四、总结

班主任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从素质教育着眼,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每一位班主任的使命。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都比城市差,基础教育也比较落后,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农村中学班主任一定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工作,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本地的实际条件出发,认真落实贯彻好各项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思考

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现状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堆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农村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特别是教育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从而表现出信息交流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学习完全受教师的控制与监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受关注、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等严重束缚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职能由让学生适应要求变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使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使关注范围由单纯知识接受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使课程资源由“一本一纲”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使教师评价由鉴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这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个体社会化”的质量(这是国家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中要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又关注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不单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不学,老何为”的道理。初一第一节数学课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增加投入,使学生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我经常用“身边数学”的实例,启迪和引导学生,不断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但农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9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教育;医疗护理技术;城乡社区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正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以医院为重点,现已转变为正以城乡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也就是医疗卫生保健的服务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趋势,医学专业的教育应从原来的学校、医院逐步向社区扩展,如何有效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未来基础医疗服务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中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教学上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意义

关于职业中学医疗护理技术人才教育的目的是“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好的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根据职业教育目的观,非常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是要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具体应用能力、创新技术能力,而并非具有“后劲”的“知识理论型”人才,这样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既确保了人才的多样化,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更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向社区、面向基层,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在职业医学教育中贯彻落实。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要达到职业医学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适应目前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遵循“面向市场,发展短线,按需设置”的原则,系统地调整专业设置,以此来满足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需求。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需要逐步突破原有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老师讲解的知识要为学生能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服务,传授的理念要为解除患者的病痛服务,传达的态度要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服务。职业医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的优势,在社区里进行教学,让学生进入未来实战的场所,感受实实在在具体面临的问题,使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提升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

三、目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现在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而目标教学法则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所谓目标教学,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通常运用模拟情景设置、独立展示操作演示、团队协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习检测评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教与学的互动性,因此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理解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会大幅提升。目标教学正视并承认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擅长、专注的领域有所发挥。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培养医疗人才方向的转变,原来单调的应试教育明显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另外,从学习能力来说,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缺,总体上相对来说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稍弱一些,原来所接受应试教育的纯理论教学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并不适用,并没有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目标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目标教学也已作为新的现代教学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观念,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每个学生来说,既要引导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引导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劳动”,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护理人才。

根据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合理有效组织实施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成长,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素质教育更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教学的教学方法更符合素质教育。护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知识上过硬,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情商、人文关怀以及照顾他人的品质,需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职业态度,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技能。原有的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这种传统的单向输入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课下写作业,形式简单枯燥,方式方法单一,学习效果也不明显,而目标教学提出的“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则能很好地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在巩固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另外,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目标教学引入个别化分层教学措施,这种方法避免了原来大班教学中优秀学生“吃不饱”和学困生“吃不了”的困境,让学生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重复性,教学质量也能得到大幅提升,使班级的每个学生能力都能充分发挥,综合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