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第1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本文探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并对此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作了阐述。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落实“教高[2007]1号”的精神,各个高校纷纷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经历几年教学探讨和大胆的尝试,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型教学模式。它的产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是转为教学主导作用,不再使得学生感到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也由原来的被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地位。

2.参与性与实践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科研创新的乐趣,享受到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过程中,达到了真正的参与和实践的平等。

3.创造性与潜在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而是注重知识再发现和再整合;学生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发挥主体效应,积极探索,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潜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因此,近年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它是将生活中一些实际事例以书面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引导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而且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建立宽厚灵活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该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众所周知,田径是一种运动型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按照动作要求进行运动,从而训练学生,但这种田径实践教学往往是一种教学过程训练化,而不是学生主动去锻炼,掌握运动要领和技术。按照一般心理规律,人们只有对事物或活动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如:俯卧式跳高,学生使用海绵包进行练习比在沙坑上练习更具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就使得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兴趣越高,学习主动性越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正式着眼于从学生兴趣开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作者多年在田径教学中探索和研究,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点:

1.注重过程。学习目的不仅是要有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实施过程看为首要。对于田径教学来说其技术单一,动作形式与日常行为动作类似,可以说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具备走、跑、跳、投的技能,不用学习。因此田径教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系列田径技能,但仍然只是开始。如跑动时腿如何蹬力和发力,腿长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腿短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等。因此田径教学要更注重教学过程。

2.注重以学生为本。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身要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因此田径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扮演参谋和顾问的角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应用与体验。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苦”项目,在田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严格要求学生去吃苦来完成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运动,就失去运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要将“欲求”视为认识的起点,将“施教”视为认识的基础,要学会运用现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学科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来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形象说明动作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教学目标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经过作者多年对田径课程反复研究、思考与实践,发现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基础运动能力实践、实用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等三个方面模块,形成将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但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此针对田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平台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如组织各种田径类兴趣小组和运动竞赛等,一方面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也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反之能够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在课内将有的放矢进行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提高。

3.建立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是教师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主要渠道,更是高等教育开展产学研究的场所。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4.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方式。田径类课程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的动作是创造性的。田径所有运动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在田径教学中仍然墨守成规,自然会令人生厌,所以田径类教学也应是创造性的。针对这一特点,田径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通过参与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性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了解运动竞赛的要求,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

5.建立完善科学的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试变为考核,将校内外相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众多空缺,更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邰崇禧.田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2]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3]龚德贵.21世纪“高师”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体育学刊,2002,(3).

[4]高彩云,吴忠义.21世纪初中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1).

[6]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

第2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关键词]教学功能;习题教学;优化策略

中国分类号:G642.421

长期以来,如何充分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如何跳出困扰着我们的“题海战术”,一直是化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化学习题教学的一般过程和应注意的几项策略

要变革粗糙重复训练为特征的传统“题海战术”式习题教学和学习,就要重新对习题教学的过程做一种渗透科学意蕴的理解,并围绕着学生理智兴趣和科学学习的研究性特征对习题教学进行优化。

(一)对习题教学一般过程的重构

1、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教师要紧密结合所教的知识、技能,适时地提出要求学生解答的习题或实际课题,吸引学生思考。如果习题的难度大,综合性较强,教师可以用恰当的质疑问难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示、引导,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而又未搞通,整理思维准备表达而又不知怎样确切表达的状态,产生解题的强烈愿望。

2、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析题:这是完成解题的基础。学生往往不会或者不去认真读题、审题、析题,就忙于着手解答。因此,指导好读题、审题、析题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完成解题的关键。

(1)读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化学习题。对复杂的题目,更要努力把其各层意思看明白,必要时可让学生复述题意。读题时一般不必联系所用的概念、原理。

(2)审题――要指导学生把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找出来。必要时可在题目上做不同的标记加以明确。

(3)析题――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指化学概念、原理、物质性质、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现象等知识技能。结构是指各有关知识和技能因素在题目中的关系。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在质疑设问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怎样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以及简单问题的相互关系,为实施解题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实施解题:指导实施解题,是在读题、审题、析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出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选择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规范地表达解题的全过程。

(二)习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本着以上的思考主旨,这里试列几项习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1、主体性策略:目标的设计要靠习题课教学的实践来付诸实现,习题教学活动正是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而设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指导学生启动思维动力系统,以实现积极、主动的思维。

2、基础性策略: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而知识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也只能以基础知识为起点,由基本方法为起步,在不断求异、创新的变换中逐步提高,切忌热衷追求试题的新颖、难度及过分强调解题技巧,而不重视双基的教学。

3、思维方法和能力训练策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巧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解题思路的形成不仅与基本知识及其体系掌握程度有关,还与思想方法有关。因此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常用的思想方法不外乎理想化方法(就是将化学事物简化成只有主要因素的模型,通过建立理想模型,使复杂问题得以简化而顺利解决)、化归思想、整体思想、形数结合意识及类比思想等。

4、精讲精练策略:在大力倡导“减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题海战”是没有市场的,同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也不难发现,很多题目都是雷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改变而已;而过多做这些习题的结果经常是使学生反而不会做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讲解例题时,就要注意精选。

5、创新策略:我们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题教学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选的习题要能起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二是编拟一些创新的习题,当然后者的最终目的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评价策略:不论是练习题、作业题,还是测试题,当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都要进行适时的总结讲评,使学生明确这些习题的作用及考查的结果。

二、习题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要素

要优化习题教学,教师就必须考虑一些途径要素,以为习题教学的真正合理化改进提供合理保障和支持。

(一)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在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习题课和复习课时,常常有一种感受:老师的讲解可谓是严密详实,习题的分析可谓是深入浅出,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照顾可谓是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好像真的滴水不漏,丝毫没有任何破绽。可是看看学生的效果吧,讲过的习题错误依旧,强调的方法依旧不能得心应手,见到化学题仍是提心吊胆,步履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实践证明: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不是不强,而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恰当的点拨和引导,给以适度的评价和鼓舞,以刺激学生的研究冲动,享受灵感迸发的喜悦,则他们必定会带给老师更多更有价值的意料之外的惊喜。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见解。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样的课我很喜欢,他能使我在课堂内有所思,有所为和有所得,让我们找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二)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有些教师进行习题教学练习时是这样调动学生的:让那些答案做得正确的学生把思路讲给其他同学,让他把解题过程展示给那些未能得出正确解答的人。看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但往往令那些本来就感觉自己是“弱者”的学生更加难以自信起来,因为思考主体仍然是那些成功的“强者”,他们会把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再次强化,而真正需要成就去鼓舞的“弱者”却失去了这样的良机。

(三)承认、尊重和利用个体差异

很多教师在习题教学时有这样一种线性逻辑:有些学生总也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而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又感觉目前阶段教学内容不具有挑战性,因此总感觉没有那些后进同学就就好了。其实这样并不等于没有矛盾,群体中必然存在个体的差异,即使少了几个人也同样难以达到齐头并进的可能,而且无论你的授课再严丝合缝,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全盘接受。因此我们教师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只要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题目的思考和讨论当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那样必然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收获,于此则何必在意他们步调是否一致呢?因此教师最好把习题教学转变为同学们集体研究和探索的工作,注意发挥每一个分子的能量,也许会惊喜的发现:尺有所短而寸有所长吧!例如我们可以把习题设置诸多阶梯性题目,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四)注重问题解决的多元假设和多元思考路径

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通常可以在习题教学中得到体现,以例示之。

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碰到,通常因为答案是唯一的,教师教学就只管讲解如何得出答案,如为选择题,则教授学生如何用直接思考法、排除法,甚至猜的办法,与真正思维教学的精神相去甚远,此处可以把这道题变为:

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假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根据上述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写出二种假设。

(2)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要求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化学习题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内容,把有确定固定答案的、设问单一的习题设计为开放的、可探究的内容。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的、逐步的增加上述类型的题目,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及其他辅助教具

现代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以其新颖性和丰富性刺激学生视点和兴趣,同时,这些手段和技术可以刺激新教学方法的变革,并为这些变革提供条件支持,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就要注意根据习题内容及教学实际,正确选择和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及其它辅助教具,于此就往往能让习题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三、结语

习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化学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传统的习题教学思路和方式集中于知识的单一掌握和记忆,实际上就无法把这样的目的得以完全实现,今日习题教学,则必须在新理念的刺激下,教师们自主积极思考和创新,变革传统的习题教学理解和模式,不断对习题教学进行新的诠释,新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化学学习论》.刘知新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2] 《中学化学教学竞赛指南》.李辉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摘 要: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渗透地域性文化不够,特色不足,无法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人才。因此,以地域文化为视角来构建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之举。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为例,对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实践。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的增长,而旅游产品销售的增长却不明显。深究其原因,市场上的旅游产品虽然品种丰富,但同质化严重,严重缺乏地域性特色。而与此相比较的是,旅游产品相关设计人员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只有少许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相关专业或课程,几乎都逐步意识到地域性文化在此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渗透地域性文化不够,特色不足,无法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人才。因此,以地域文化为视角来构建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之举。本文将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例进行探讨。

1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

旅游产品,是指“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全部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产品设计,就是以这些服务为对象进行的设计活动。应该结合目前社会的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构建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原则大致如下:

其一,要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应以地域文化为主线,掌握旅游产品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以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现场调查为基础,了解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过程,还应具有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以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意旅游产品)。其二,构建 “以创意能力为本位”的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主体。本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构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三,构建有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内容。旅游产品包括形、色、质、文化内涵等方面,这些都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关。比如,在旅游产品概述中,可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介绍包括概念、特征、功能、分类,发展趋势等内容。其四,还应科学合理地选用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从旅游产品中的商品性、纪念性等角度出发,与企业、公司合作进行项目化教学,或以设计竞赛为主题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

2以地域文化角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在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其将产品设计类专业学生作为“以创意能力为本位”的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主体。为了使学生能够架构起有地域文化视野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激发学生创意设计和制作旅游产品,该课程以地域文化的视角,遵循以上四个原则,以培养学生“旅游产品设计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旅游产品创意表达能力、旅游产品制作能力”三方面的认知能力,建立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基本结构,该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为五章(如表1),依次分别是旅游产品概述、旅游产品的类型、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旅游产品的设计流程、旅游产品专题设计。在各个章节中渗透地域文化知识,比如在概述中,可重点阐述广西旅游产品的现状;在设计原则中着重讲述呈现广西地域文化特点;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广西地域文化出发进行专题设计。

3从地域文化视角改革“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旅游产品设计这门课在广西开设的比较少,甚至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市场上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地域性特色严重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旅游产品设计人才。而旅游产品设计,一般仅是产品设计、工艺美术专业下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的情况是,旅游产品设计的课程教学较为注重旅游产品的纪念性、工艺性、地域性,却鲜有考虑产品的商品属性。旅游产品设计课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了解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并具有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

从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可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旅游产品的“商品”特性,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改革。这种教学改革方法,强调邀请“能工巧匠”、设计师、行业专家、企业家等为学生授课,这是 “请进来”;也强调师生深入民间艺术产地、博物馆、艺博会等进行参观和学习,这是“走出去”。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充分的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群策群力,实行课程负责人导演制或导师制,把老师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从一个单纯教学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在教学方法“请进来、走出去”的实施过程中,该课程往往以一个设计课题的实践,来提升学生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们或以设计竞赛的专题设计形式,“走出去”实习调研,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甚至作坊或工厂,完成方案与模型制作;让设计师、行业专家等“走进来”,或设计展览的形式,来检验学生们旅游产品设计的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的可行性。

4地域文化视角下的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新实践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已经逐步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特色课。该校课程往往以 “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旅游产品的“商品特性”,来进行教学活动实践。课程专业教师经常将行业相关专家或学者“请进来”,为学生们授课,或是开展工作坊(workshop)等活动。师生们也常 “走出去”调研,或是参加校外各种设计竞赛。该课程,曾多次以“南宁礼物”设计比赛为题进行专题设计,作品可以在展厅、互联网等公共场所展出,设计成果也得到了行业专业或设计师的评价。

4.1“请进来”的工作坊――皮具制作

课程基于广西地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师生多次去调查桂林福利镇画扇、桂林五通镇三皮画(即树皮画、猪皮画、牛皮画),桂林当地折纸艺术、桂林瑶族银饰等等。很多旅游产品都选择皮革进行制作,在2015年秋,课程任课老师结合本地资源,将课堂外的专业人士“请进来”,为同学们弄了一个小型的工作坊(workshop)。该工作坊中,专业师傅向同学们讲授了皮革材料及皮具制作工艺与流程,学生们也按照板式设计进行选料、下料、打磨,打孔、打斩,缝制,配件,打磨,封边,完成了一系列皮具的制作,部分成果如图3所示。最后,我们还对工作坊的成果,在展厅进行了。

4.2“走出去”的考察――漆器艺术

旅游产品设计课,还“走出去”的考察,以此了解旅游产品的材料与工艺。课程走进广西天然胎漆器非遗基地,让学生了解桂林漆器的髹饰技艺。该基地为广有的漆器制作传承项目,是全国唯一的天然胎漆器制作基地。据传承人王柏杨介绍,天然胎体漆器在广西的流传甚广。一些天然漆器在广西各地至今还有民间手艺人会制作,例如柚皮胎漆器、竹胎、葫芦胎,漆器等至今还有人做,分布在山区地带产野生漆树的地方,基本是生活用品,以酒水容器为主。在了解桂林天然漆材料与工艺的基础上,课程还将继续与该基地合作,从桂林地域文化入手,借此推出系列桂林印象的旅游产品设计。

4.3“走出去”的设计大赛――“南宁礼物”

近几年来,由南宁市旅游局、广西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南宁礼物”设计大赛,已经逐渐让“南宁礼物”形成品牌。课程由此为契机,从广西南宁地域文化出发,进行了以“南宁礼物”为主题的专题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们去南宁进行实地考察,以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苑、民族风情表演等形式,来充分挖掘南宁元素,设计有南宁特色,并具有市场价值、创新的旅游纪念品。课程还要求学生们尽可能使用纯天然的原材料进行设计制作,设计作品要符合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并且适合旅游消费,利于批量生产和走向市场化。这些课程要求都契合“南宁礼物”设计大赛的精神和要求。以促进专业课程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专业学生频频在诸类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奖,如图3所示的作品,获得了第三届圣种南山杯“南宁礼物”比赛的创意设计类金奖。

5结语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实践。先是提出了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接着,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改革了课程教学方法;最后,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为例,从地域文化视角下进行了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伯杨.广西天然胎体漆器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生漆.西安.中国生漆,2015.06.P171.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5JGB259。

第4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对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因此当代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未来在社会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任,其教学效果对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发展并不理想,教学实际效果一般相对较低,所培养的计算机网络人才自身知识应用能力差,无法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必须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一、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并在80年代得到了世界性的普及。我国计算机网络普及时间相对较晚,于上世纪90年底正式进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1]。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衍生出两种主要矛盾:其一,社会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老化陈旧的师资、设备力量之间的矛盾;其二,教师自身教学积极性高涨与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主要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高考体制的初步改革,导致一部分学生非专业课程基础较差,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优化路径探索

针对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本文主要从教学体系的优化、实验体系的优化以及考核体系的优化三个方面对教学优化路径的探索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真正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

(一)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首先,优化课程基本机构,更新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时展进程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修订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能够为基本教学目标所服务,在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上应该兼顾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以及时展中带来的新兴计算机技术,对陈旧不合理的知识加以淘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取通俗易懂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的教材,注意教材内容应该推陈出新,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2]。其次,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我国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科技的发展特征合理选择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教学等,并将这些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上机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的教学演示,对学生的上机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知识应用能力。此外,互动式教学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己带笔记本电脑上课,在具体的见解环节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进行实践训练,并将不懂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增加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教学实验体系进行优化

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来说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对此课程进行讲解时应该在重视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3]。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保证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实践探索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实验的设计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不能够受到传统实验性实验的限制,而是应该积极开发实验教学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留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热情。

(三)对考核体系进行优化改革

传统的计算网络课程机考核对学生的理论成绩过于关注,对实验成绩相对忽视,一般只将实验成绩作为考核的参考。这样的考核体系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学生在此考核体系的影响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扎实,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偏低,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对考核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计算机网络的实践课程必须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教师相区分,保证实验教学的完成性。其次,在考核中应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成绩的比例,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评价的同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计的方式还有很多,除本文提出的集中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经济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星星,史国川,吕永强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1):254-256.

[2]郝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索与创新[J].电大理工,2013(4):38-39.

第5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主要课程教学问题,包括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过于追求学科的系统化,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培养,要求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机械、电子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很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2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而导致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相互性,采用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理论课程的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践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教学方法,最终造成很多学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内容,而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未来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求。第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未结合时展趋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很多教育知识在概念和原理方面相对成就和落后,很难与当前企业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未将企业的具体工作过程和相关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很多学生只是片面的了解教学内容,对于具体操作方面知识了解的少,进而降低学生学习效率,阻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合理路径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有效结合教育部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意见,合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多门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以项目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开发,加大对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力度,有效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学校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的方式,积极借鉴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和课程教学体系。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要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明确不同教师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让教学内容职责更加分明,全面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发展。2.2采用多样教学方式。为更好地满足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用有效的方式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分段递进、课岗证赛融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在“分段递进”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循序渐进的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企业见习、企业综合实训和定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岗证赛融合”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方式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能力的培养,还要在具体教学当中,有效将所要教学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具体工作环节和项目流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2.3加强校企紧密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与校外企业之间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与企业共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整理,结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形成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在与企业合作当中,也可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企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的相对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发挥校企合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优势。

第6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论文摘要: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有着极为现实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构建科学的数据库课程体系,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的试验教学体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通过建立多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更加高效,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一种可借鉴和参考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现在高校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这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等工作打下了必要的知识基础。由于各个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师资、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数据库系统的具体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差异。兰州商学院和甘肃省其他一些高校,近年在这方面作了一系列探讨,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有一定的共识。比如,数据库系统的课程设置不要过分的讲述其原理、概念和新技术,而是在对数据库基本原理讲述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实践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与开发。综观几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学生毕业设计对数据库应用能力的体现和毕业生的工作反馈,说明数据库的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我们这个层次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二、完善数据库课程体系

(一)现有数据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数据库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每本教材只注重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的逻辑性,而未考虑整个数据库技术的系统性。

(二)数据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

数据库系统的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三个部分,数据库原理是基础,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型大学学生学习数据库系列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数据库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这一目标,可确定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为:数据库系统原理及系统设计、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整个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应体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科学的数据库课程体系;在注重结合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特点的同时,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知识的创新性有机结合,努力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试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通过建立多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更合理、更高效,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也使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走向社会时成为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也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顾鸿飞."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09,3

[2]李俊山.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15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sychology,ManagementandSocial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6]赵茜,朱记伟.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J].人才培养改革,2014,(12).

[7]韩艳.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第9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与实践性较强,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知识,为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产业I央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科技信息、航天空城、生物化学等领域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探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1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为了明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发展方向,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出发,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人手,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探索,以丰富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内容,更好的满足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成效。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1精简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应就当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并明确不同课程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精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凸显教学重点内容,置换重复教学内容,在保证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的同时,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效率,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便于教师就专业课程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陛的讲解,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2把握前沿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材料行业相关信息及资源的更新速度也较快,因此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要把握高分子材料专业与工程前沿,及时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更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纵深化发展,丰富专业课程教学素材,将高分子材料最新行业状态及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切实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2.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论『生较强,应用范围广,为营造和谐、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生活中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产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推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材料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生活中聚苯乙烯有哪些用途,比如泡沫,包装盒等。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创设,促使学生纷纷展开思考,在生活化情境下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高分子材料的探索欲望也更加浓厚。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可引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聚苯乙烯的内部结构、特点及不足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挖掘该材料的深层次思考。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睛境的创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l青感体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丰富专业课程信息的同时,改善了教学效率。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下文字量较大的l青况,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发,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轻松、和谐且充分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有侧重点的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从而促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聚酰胺树脂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尼龙名字的由来,合成纤维材料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来的,为纪念这一研究成果,以两国首都城市英文首字母来名为,即NewYork和London,Nylon由此得名。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兴趣被激发,参与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2.3实现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院校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便于学生将高分子材料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及行业竞争状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就业方向,并通过实地参观来增强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实际生产的体验,提高学生表达交际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