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中的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实上,在总经理孙丹威接手这家企业的1997年,吴裕泰还是一个没有一家连锁,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的传统老字号而已。当年,她站在北新桥那间80平方米的吴裕泰惟一“家当”里,提出了发展连锁;如今,十几年过去,历史见证了她当初的远见卓识,也见证了她非凡的管理才能。有媒体统计,说吴裕泰在茶行业内创造了若干第一:第一家连锁经营;第一家对所有连锁店实行电脑网络管理,实现门店管理信息化;第一家通过质量、环境、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四体系认证”;第一家建成了生物制药级的拼茶车间和茶叶分拣自动化流水线……这一切,都源于这个老字号强烈的创新意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1年4月13日在北京观复博物馆举行的一场关于吴裕泰新产品的新闻会,这个会是吴裕泰创新之路上的新举措。
关键词一:传统文化
在会现场,马未都和孙丹威先后出场讲话。
他们首先谈起了此次活动的缘起:其实早在2005年,马未都和孙丹威一起在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的时候,就曾经互相商讨过未来合作的可能。按照孙丹威的说法,当时吴裕泰在法国进行茶艺表演的一些道具是从观复博物馆借来的。可以说,作为老字号代表企业的吴裕泰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上可谓不遗余力,而观复博物馆也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作为自己经营场馆的一大宗旨。在这一点上,吴裕泰和观复可谓不谋而合。
此次,两家联手推出“茶禅一味”新品会,马未都不失时机地用自己的方式为到场的观众推销起了中国的茶文化。他首先以传统文化资深学者的身份给大家讲起了茶在全世界的传播史,并且谈起了茶对中国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后,他说:茶是好东西,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
孙丹威在讲话中,更是把茶文化的推广上升到了一个事业的高度,她说,吴裕泰要把这个事业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据现场了解,吴裕泰此次新品会上的茶品以融汇中国佛家文化与传统茶道为特色,寓以禅的视角去提炼茶中内敛的人生态度。“就产品而论,‘茶禅一味’重点强调禅茶是佛家‘以茶悟道’的一种特有茶文化。茶道本质是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质,参禅也是通过静思,从简凡中领悟人生的道理。”观复选择吴裕泰这个老品牌合作,希望从茶这个全新的角度来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力。
关键词二:喝茶从孩子抓起
在会的现场,记者看到了许多来自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事实上,和吴裕泰在很多场合的活动一样,孩子们都是孙丹威必须请来的嘉宾。
孙丹威曾经说过,喝茶要从孩子们抓起。为此,1997年吴裕泰就成立了华北地区的第一支少儿茶艺表演队。“我们觉得喝茶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喝茶习惯,还有就是自身修养的修炼。我们成立第一支少儿茶艺表演队的时候请的老师都是茶艺专业,而且是让他们免费到学校进行茶艺培训。我们还跟社区互动开展茶文化讲座。”孙丹威说。
马未都则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现场的孩子们表示了热情的欢迎。他说,他为孩子们的到来感到欣慰,而中国的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有人继承和发扬。
在现场,我们观看到了由身穿传统服饰的孩子朗诵的《茶经》,在女孩舒缓甜美的声音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三:创新与时尚
2005年吴裕泰完成了体制改革,同时也是北京第一个改制一步到位改为股份公司的老字号。此后从产品到管理、从体制到经营,在孙丹威的带领下,吴裕泰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吴裕泰设有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拥有优秀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员,全面负责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研发思路本着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当今市场需求的原则,发扬传统工艺、结合时尚口味、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研制出更加贴近生活、有益健康的产品,持续不断的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我们目前正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制茶多酚片,提取茶叶中的精华元素,满足当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此外,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推出与茶相关的茶食品等各类产品。”孙丹威说。
例如2008年8月,吴裕泰在东直门簋街开设了第一家中国茶文化创意餐厅―内府菜。2009年9月,吴裕泰在北京顶级奢侈品聚集地―东单金宝街金宝汇广场推出一家茶文化养生体验馆―内府茶楼,内府茶楼是集茶文化展示、养生茶菜体验为一体的商务休闲场所。孙丹威表示,吴裕泰将以内府茶楼为起点,将茶餐饮作为公司新的一种业态模式拓展。在2009年,吴裕泰又新推出两款以茶叶为主打的冰激凌,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谈到创新的事例,孙丹威如数家珍。
关键词:衡水内画;茶文化;交融;开发策略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4]苏宝塍.传承内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建国以来馆藏内画第一人王孝诚先生[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1):108-111+130.
关键词:现代茶室;室内艺术设计;软装饰材料
茶室最早出现于我国唐朝时期,是茶产品销售、品尝的场所,茶爱好者可以通过举办特色茶会交流思想,实现茶文化的拓展交流。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快消”包装饮料和咖啡连锁店的出现,冲击着传统饮品消费市场,老牌茶室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茶室经营存在一定困难。现代茶室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其发展与室内环境设计有着直接关系,如何在新时期做出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理念,同时体现传统茶文化精神的装饰是当前室内设计研究的重要主题。软装饰材料以环保、可塑强等优点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有了广泛应用,在茶室设计中大量利用软装饰材料,能够充分为茶室带来必要的现代设计元素,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茶室环境设计包括对文化意境的营造和传统民族精神传承,人们可以通过特定人文环境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茶室行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转变有着积极影响,也为茶产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1现代茶室软装饰材料
1.1软装饰材料特点
软装饰材料主要使用于室内装修工程之后,包括美化室内环境的装饰型物品(例如:室内植物、工艺品、玩偶等)和承担一些作用的功能型物品(例如:遮光窗帘、个性化置物柜、抱枕等)两种类型,对室内空间起到二次设计的作用。传统装修普遍成本较高且后期更改难度较大,近年来受到西方简约主义影响,经济环保的“轻装修,重装饰”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具有更大灵活性,能反映出主人时下审美情趣的软装饰材料开始受到青睐。在软装修材料的选择上,一方面需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审美喜好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设计师也需要尽量告知客户装修设计理念使装饰与装修协调,避免软装饰材料带来的突兀感。软装饰材料具备灵活和柔软两大特点,其中大量的纺织材料、可再加工的小工艺品都极好的中和了室内装修的生硬感,例如:现代茶室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在简约的现代装修基础上,加入色泽鲜明、富有传统特色的茶垫或坐垫,以中国风的盆栽和室内装饰增强消费者的视觉享受,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软装饰材料的不断发展,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定制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已有室内装修基础上改变装饰可以对整个室内风格起到重塑作用,实现用户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
1.2现代茶室软装饰材料应用优势
软装饰材料也是最近才兴起的,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摆脱单纯的物质需求,向精神层面的需求迈进。软装饰材料更多的是表现出房屋主人个性化的需求,是现代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休闲的同时,会选择去茶馆喝茶聊天,放松一下生活,所以期望茶馆的环境能给人一种极致放松的体验。现代茶室在环境设计方面大多倾向于简约、田园的设计风格,模式相对固化很难做出特色,而丰富的软装饰材料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极其令人放松的环境,同时拆装方便,可以随时根据场所的功能变化进行更改,极大的降低了休闲娱乐场所的装修成本。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融合多样化茶文化元素,增加茶室装饰中的文化内涵,从室内植物的选择、坐垫、茶垫等具体选择增强设计的艺术感,通过合理的元素搭配形成每个茶室的独特风格,满足消费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室内设计对软装饰材料的运用重视程度有限,但已有研究表明软装饰材料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装修性价比,降低装修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度,在后期的变更和养护上比较灵活。现代茶室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茶室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茶文化继承发扬的重要渠道,在茶室的装修设计上如何实现茶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长期困扰着设计师,大量软装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软装饰材料开始成为设计师的常见选择。
2现代茶室软装饰材料的实际应用
2.1软装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原则
现代茶室环境艺术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为确保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必须保证软装饰材料的选择在颜色、主体、风格上与装修设计有着基本一致性,确保室内环境设计核心主体的一致性。避免装修装饰材料的混杂,确保不同材料之间的协调统一(例如:材料的尺寸、色彩等协调)。发挥软装饰材料对整体设计的积极作用,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其次,创造性原则。选择软装饰材料出现根本目的是提高室内装修水准,达到更富艺术感的室内环境打造。因此设计师应当本着对艺术的敏感度和设计的创造性,以不同设计作品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入创造性装饰元素,激发用户相关艺术的联想和热情,将抽象的人文知识与具体的装饰材料相联系。例如:在传统茶桌上选择点缀花艺作品,使消费者在品茶香的同时可以体验到阵阵花香,对茶室产生风雅轻松、一派生机的影响。最后,实用性原则。明确一切装修与装饰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用户使用。在设计中根据不同室内环境作用进行设计,避免“华而不实”的过分装饰,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方便。展示出最朴实的茶文化追求,直观的向消费者传达出茶室文化追求,使消费者可以更好融入室内环境中。
2.2茶室艺术设计的意境营造和文化传承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帮助人们完善生活、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现代茶室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直观向人们传达。茶室软装饰材料的选择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意境,通过人们欣赏、认可意境达到商业发展过程中的营销效果,传承我国传统茶文化。品茶作为我国文人君子的休闲体验,既需要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清幽静远、天人合一,也需要同好者相互交流,因此社交实用性和松弛精神的静谧感结合,营造出具有现代感的文化环境。注重茶元素器物在软装饰材料选择中的比重,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影壁、游鱼、茶席、古琴等都可以使消费者置身于自然恬适的环境,发挥出现代茶室放松精神、陶冶心灵作用。经济全球的快速发展,国际化大型饮品连锁开始占据我国市场,星巴克咖啡等品牌逐渐受到国内消费者认可,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证明了饮食文化跨地区推广的可能性。作为茶文化发源地,我国自古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说法,茶叶一度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在茶室中定期举办的茶会则是人们交流思想,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休闲活动。但是由于信息时代带来的全新选择,缺乏创新意识的传统茶室开始“遇冷”,且现阶段我国茶产品在世界市场的认可度尚处劣势,现代茶室的发展是目前茶文化传承的重要尝试,用现代设计手法诠释特色茶文化,对我国茶室的国际化推广有着借鉴作用。
3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拉动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追求,消费者开始关注休闲场所环境和商品文化内涵。茶室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全世界茶文化爱好者关注。在现代茶室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可塑性强的软装饰材料,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休闲娱乐场所的视觉需求,通过丰富层次感中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引入,确保营造出简约、美观、富有人文内涵的茶室环境。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茶室的合理分布和细节陈设选择,打造符合茶室主题且具备文化气息的内部环境,满足人们在茶室中享受好茶、娱乐身心、互动交流的需求。设计师需要时刻注意茶室的基本功能属性,理解茶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配合茶室日常活动的基本需求展开设计,在文化融合中对环境艺术设计审美风格进行全面变革。通过研究现代茶室环境艺术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研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广我国茶室文化,帮助现代茶室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优势,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拉动区域茶叶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晴宠.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11):217.
[2]陈媛媛.关于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运用探索[J].艺术科技,2015(12):216.
[3]王玲.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32-33.
[4]金会淋,白一鹤.现代室内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2):9.
[5]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87-88.
[6]王嘉尧.浅析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7):111.
[7]刘少伟.软装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影响[J].艺术科技,2016(6):312+309.
[8]孙言娜.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8):298.
[9]王巧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软装饰材料的应用问题探析[J].艺术科技,2013(10):256-257.
包括音乐人艾敬、紫砂工艺大师高振宇、服装与设计理论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当岐、陶瓷设计专家李泓、油画家李木、集美组艺术总监、建筑与室内设计专家林学明、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司徒安、工业设计专家石振宇、古琴大师王鹏、台湾时尚家居设计师叶宇轩、画家、当代艺术家、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等在内的12位文化艺术精英,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和艺术思想融入茶文化之中,亲手设计制作个性化十足的茶具,布置都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品鉴空间:
几百块茶砖被堆砌起来,以不完整的圆环围住一张古色古香的茶桌;
一块悬空的白布呈梯形铺开,中间放上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一张斑驳的老船板做成的茶桌,颇有些老北京的味道:
淡淡的青花被描绘到了中式家具上,传统的样式有了时尚的味道;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意味的话语,加之独特空间给予的宁静氛围,吸引了无数茶客流连其中。这场跨界艺术对话巡展活动由广州市恒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结根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主办,旨在从不同视角和艺术领域解读中国茶文化,表现中国未来茶道的境界和精神,引领中国茶业未来走向和茶道境界。
中国茶道的未来方向在哪?中国茶道的境界与精神究竟是什么?或许每一个人在看过这场特殊的展览,并借展览与大师们进行了短暂对话之后,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徐结根在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不可一日无茶,喜怒哀乐一杯茶,人生只为一杯茶,一辈子,一杯茶。”
因茶结缘 无尽缘生
徐结根说,今天他会把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都源于与茶的一种宿命式的缘分。他从小随父亲在家乡林场种茶、制茶、卖茶。父亲是个农民,制茶纯属自学、摸索。徐结根说父亲为了把炭焙的工序做好,自己设计并特地请当地匠人制作了一套专门的焙茶器具。这套器具最巧妙的地方是在翻转茶的时候,能够把炭火和装茶的器具分开,不然茶末掉到炭火里就会形成焦味影响茶的品质。
父亲设计的焙火器具是在洗净锅后把锅加热,一次性放入1斤左右经过炭焙的茶,再经过半小时左右的焙火,焙的过程中要用手不停地进行旋转式的运作,这样的旋转可以让每片茶得到均匀焙制。当焙火后茶还剩6两~7两左右时,就大功告成了。“当时,很多邻里乡亲会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里,在灶边等着喝一壶好茶,父亲却耐心地告诉大家,一定要等到自然退火后才能冲泡,否则喝起来会有一股焦香味。”
或许就是父亲这份对茶叶认真又淡然的心态,深深影响了徐结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世间万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都离不开缘分的巧妙布局。自他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的基因里似乎就已经传承了祖辈对茶的追求,因茶结缘,无尽缘生。
跨界对话 艺术家眼中的中国茶
2010年的寒冬,一群爱茶人在清华美院问茶,徐结根向李当岐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举办一次跨界的大师级艺术家问茶活动。李院长欣然同意,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举在徐结根和12位艺术家的精心策划下,从陶瓷、音乐、雕塑、服装、绘画、空间设计等不同视角,通过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未来茶世界”。
问及这个大胆的想法源自哪里?徐结根说:目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文化的参与成为必不可少的推广手段。但如何运用好文化这枚旗子,很多政府和企业都在探索和尝试。“中国茶叶的历史很悠久,但真正用文化的手段来推广茶产业,把茶当作艺术来看待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茶叶原本只是农业,本身缺乏文化艺术的氛围,所以我就想能不能从其他艺术领域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茶文化,毕竟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是共通的。”
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清华美院的李当岐教授、李泓教授、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的认可和相应,渐渐地,这场跨界艺术对话汇集起了12位来自陶瓷、音乐、雕塑、绘画等不同艺术领域的大师级艺术家,并最终确定了张肇达大师提出的“无尽缘起”的主题。徐结根解释说:“无尽缘起”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基本教义之一,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本性随缘而生,自在无穷,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包含,互不妨碍。而中国的茶文化向来吸收了不少佛学真谛,无尽缘起,恰恰契合中国茶道“闲适、乐生、中和、虚静”的核心精神。
相对于传统茶文化,12位艺术大师们突破常规,摆脱了单一的茶道设计理念,他们把从茶艺、茶具,到茶服、品饮方式,再到品饮空间等一系列中国茶道的诸多元素结合起来,从各自擅长的艺术视角,设计诠释出他们对未来中国茶文化的品读。徐结根带着我们在展馆里逐一参观了每位大师的作品,艺术家们的设计都有独立的展示空间,配有大幅的照片和文字说明。伫立在这看似虚无的展示空间里,单纯地用眼用耳已经不足以欣赏这里的每件展品,你必须用心去慢慢体验。
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陈列作品旁边的一台视频展示机上,每一段视频都记录着艺术家们从构思创新到最后设计成品的全过程,用徐结根的话说。
“这场跨界的艺术对话碰撞出的已经不是单一的某件作品,而是从空间、氛围甚至精神层面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眼中的中国茶文化。”
乐在其中绿功夫
作为一家茶具企业的创始人,徐结根大胆的创新意识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茶具设计上。2008年他就带领企业研发团队成功恢复了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推出的东道汝窑系列产品,得到了马未都先生的高度称赞,马未都还亲自主笔设计了一套限量版茶具――《玄》。2010年,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绿功夫”讲座,打破了绿茶的传统品饮方式,并大胆提出了“赏、品、玩”的创新理念,倡导茶水分离的健康品饮方式。
“今天功夫茶已经成为乌龙茶冲泡法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六大茶类中历史最悠久的绿茶,许多人都只是简单地投茶入杯,注入开水,就可以品饮一整天了。”徐结根说:中国产量最大、产区最广、消费人群最多的都是绿茶,但传统的品饮方式却很难把绿茶的色、香、味、形最好地发挥出来。“相比较为完整的乌龙茶功夫茶具,适合冲泡绿茶的器具在市场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针对绿茶的特性,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专门用于冲泡绿茶的功夫茶具,分别采用玻璃、陶瓷、紫砂等不同材质,采用茶水分离的核心理念,用茶具把绿茶色绿、形美、汤鲜及新茶香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绿功夫”系列茶具同时推出的还有徐结根倡导的一种“赏、品、玩”的绿茶生活理念。“赏”即在用“绿功夫”茶具冲泡绿茶时,细细观察绿茶在水中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品”即品味绿茶清新的香气、鲜爽的茶汤和精美实用、个性品位的绿茶茶具;“玩”即玩味茶的滋味变化、玩味人与物之间的对话,玩味茶具的乐趣。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用绿茶专用功夫茶具――“绿功夫”来静心地泡一杯功夫绿茶,是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审美且具有艺术性的行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崇尚淡薄宁静生活的徐结根也是以这样一种态度实践着自己毕生与茶的宿命。
后记
冲茶的过程,仿若人生的旅程,或充满希望,或浸透苦涩,或冲动激情,或淡泊宁静……
但茶一入口,心情就释然开来:一辈子,就如同一杯茶,可体会百味,但是最后都合为香味。
看惯了茶叶浮沉,最后把握了人生浮沉;触惯了茶水的升温与降温,最后保持内心的恒温;
[关键词] 本土文化 主题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教育资源,我们试图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从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中科学地筛选和归纳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活动,使本土文化资源与主题探究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本土意识。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师幼整体性和谐发展;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范围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莲都区机关幼儿园大一班20名幼儿,其中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各种材料并进行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研经验,为研究活动积累材料。
三、过程分析
1、幼儿对本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
我们面向幼儿科学地设计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表,问卷从丽水的风光、历史、人文、特产等几大方面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幼儿对家乡的了解、熟悉程度。
2、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1)目标上的整合。
本着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原则,我们在制定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为准绳,尽量在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2)内容与形式的整合。
在研究中,我们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关心幼儿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形式,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目标的整合为基点,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
3、主题的建构与开展。
主题建构的原则应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有关专家认为,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是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我们在主题网络的架构与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这些原则。
丽水地处浙西南边陲,拥有多种香飘万家的绿色生态名茶、脍炙人口的椪柑和香菇等生态特产。并赢得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的美誉。缙云仙都黄帝祠宇,龙泉青瓷与古剑,青田石雕、云和木制品等,无不散发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幽香。丽水还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如防洪堤、缙云仙都、莲都东西岩、南明山摩崖题记、遂昌南尖岩以及各处的漂流等等无不体现了丽水的人杰地灵。针对丽水这些有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我们选择性地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摄影文化(摄影节、家乡的美景、小小摄影师〈摄影作品展〉)、茶文化(茶叶、茶的文化、丽水名茶)、家乡的特产(柑橘丰收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我爱母亲河(美丽的防洪堤、森林公园、环保小卫士)等,均历时半学年。
四、结果分析
(一)幼儿对本土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和熟悉
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在研究初期我们对幼儿开展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的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后,在对原有问卷进行问题的深化与补充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幼儿进行了本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经过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幼儿得到了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通过对幼儿的问卷及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发现幼儿对家乡的概念很模糊与淡薄,甚至有部分幼儿根本不了解家乡的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探索活动,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文化,慢慢强化了家乡的概念,并从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如在“摄影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应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幼儿参加“国际摄影文化节”后高涨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小小摄影师”的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并举办了幼儿摄影作品展。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幼儿手中的相机,镜头均采自丽水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人物、花草等,虽然拍摄的角度很幼稚,拍摄的镜头不尽美观,但这些却是幼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幼儿对家乡的美好观感和殷殷热情。
(三)师幼互动得到充分体现
良好的师幼互动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行为空间,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才能使他们主题探索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启发指导幼儿。例如在“茶文化”这一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带幼儿参观了茶园。回来的途中有一幼儿问:“树上的茶叶是绿的,但我们家的茶叶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针对幼儿的这一问题,我们又设计了炒茶、泡茶和品茶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通过录像和实地参观工人的炒茶工作,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尝过程。通过这些师幼互动活动,幼儿对茶文化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四)幼儿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较为完整的主题活动计划,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它的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交流、分享、合作多种形式,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幼儿了解了家乡资源的珍贵,使他们懂得了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
家乡丽水的文化资源无穷无尽,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在制定主题活动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无限的本土文化,所以如何选择本土文化资源为课程、为主题服务,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家乡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生动的教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主题开发、实施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比如在“我爱防洪堤”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和体验家乡防洪堤的美丽,并让幼儿在保护母亲河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亲近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观察力、审美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通过教育合力,能进行教师在幼儿园所不能充分开展的补充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主题的兴趣更浓了,对主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1.9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丰富的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在艺术领域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天真的语言。在活动中,他们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互相对话,表述欲望非常强烈。创新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已有较长的时间,期间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其发表了不少见解,但至今仍未有一个具有真正权威性的定义。我根据研究需要,引用了如下的概念:它是指独创、新颖、有突破,并具有科学性和一定价值的人的思想、行为及其物化的事物。其根本特征就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幼儿的角度讲:创新是指幼儿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的新的经验,其新与不新的评价并不是依据水准来进行的,而是幼儿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的突破。
1、内容的多样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
2、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艺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艺术领域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创造的潜能,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性艺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
3、实施有利创造的指导方法
在创造性艺术领域中,幼儿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艺术领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在“鱼”的主题表现中,有的幼儿会用“蜡笔”在纸上进行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先用橡皮泥捏出鱼或用纸剪出鱼,然后再进行描绘。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
二、主题活动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以“主题”形式开展,较为适宜。主题活动的时间,我通常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不定期更换。例如:美术活动中欣赏了漂亮的纸浆画,于是幼儿对纸浆画的形成与制作发生了兴趣。教师抓住时机,在美工区中创设了“纸浆是这样做成的”系列活动环境,背景墙将孩子们制作纸浆的过程照片一一展示,并让孩子们讨论以什么方式加以装饰,大家认为报纸是主要材料,于是将废旧报纸随意团皱张贴在照片周围,再拿起毛笔在皱报纸上渲染几笔色彩,一副富有艺术气息的美工区背景墙就此形成。随后,教师提供了粉碎机、各种形状的盘子模子等材料,孩子们自行设计了形色各异的纸浆画。结合当前班级正在进行的“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纸浆盘在隔壁的“美食屋”活动区派上了用场,用着自己制作的餐碟。
三、在活动中能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在区域游戏中,要让孩子从教师怀抱中解放出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幼儿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活动区的命名及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采用具体形象的图示。美工区的折纸图、废物制作成品图、各区域标志图、某项工作流程图、娃娃家的门牌号码、各个角色胸卡及各社会活动区、半成品制作图示等。在“茶吧”。孩子们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到“茶文化”有关知识,便用画笔将茶社饮茶的要求画下来,张贴于茶吧醒目处,提示同伴按照图示来茶吧游戏等,这些隐性的、融合在动作中的方式直观、明确,易于被幼儿接受,同时也增加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自主性、自理自治能力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注重心理环境使艺术领域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市当然也不落人后。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
对于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论文提纲格式。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优势,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以上谈到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优势,但是如何发挥发势?作者拟以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韩山师范学院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考虑到地方社会近几年急需这类人才,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这也得到我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有的作为校性选修课,有的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主要有:《潮汕历史文化》、《潮剧欣赏》、《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潮菜工艺学》、《潮州音乐合奏》、《潮州茶文化》等专业选修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等专业基础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论文提纲格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优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山师范学院还积极走出“象牙塔”,争取政府支持,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2011年,韩山师范学院决定实施“潮州市非遗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此举得到潮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优势,社团虽还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WANG Heng-an
(Hanshan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关键词 因性施教;女校;女子教育;女性修养;“四自”精神;华夏女子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14-03
“这里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接受知识,学习做人。做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人,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博学、博爱已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的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真情倾诉。
2015年7月,在北京市教委、西城区政府、西城区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导推动下。创办于1996年的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全面承办,更为现名。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完全女子中学,20年来,学校始终关注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探索适合女孩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建设提高女孩综合素养的校本课程。形成了具有女校特质的学校文化,为每一名女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让一批批女孩子在这里收获了成长和幸福。
一、明确“因性施教”办学理念。打造特色女子教育
学校创办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办有特色的女子教育。女校的特色是什么?仅仅是清一色的女孩吗。是校园环境布置得女性化吗?笔者认为,女校的特色应该体现在:有一套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适合于女孩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有一套女校独有的提高女孩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女校独有的学校文化环境。
华夏女中在办学之初即提出了“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因性施教”。即“素质教育+性别视角”,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融入社会性别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在认同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其健康的个性,使其成为既全面发展又个性鲜明、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因此。“全面发展”是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因性施教”是学校的教育视角,“优化个性”是个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华夏女中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学校植入实验中学坚持“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办学理念,更加倡导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提出以创办“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女子特色中学”为价值追求,并且将“培养高素质的,独立自信、智慧优雅的现代女性”作为育人目标,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和德育建设等多方面工作,促进女生全面发展。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量身定制特色课程,提升女生综合素养
为了实现促进每一个女孩发展的教育目标,华夏女中致力于建设具有女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为女孩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提高女性修养、培养生活技能、提升生活品位的校本n程。
1.基于女生特点需求。构筑多元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
20年来,华夏女中校本课程的探索经历了探索性实验、初步建构、开发与评价、适应调整等六个重要阶段。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2008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构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技能类四大类的校本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参与北京教育学院“国际理解”课程组,完成同名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明确定位:高中以“必选”为主,走“品牌课”之路:初中以“自选”为主,“必选”为辅。从学生兴趣出发。走多元发展之路。
表1:华夏女子中学校本课程体系
随着时展,我们不断丰富校本课程体系。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干部开发了“女性领导力”课程:依据学校小班化教学、生源锐减等现状。以及学生现状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尝试让学生自主开设“走进饮食文化”课程,增设学生自发自主社团:校友回馈学校开设了“女性形体艺术”“烘焙艺术”等课程。此外。我们还不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讲座,如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博雅讲堂等专题讲座,使学生通过多元丰富的课程的学习。提升素养、增长技能。
2.借助优质资源平台。完善促进女生高品质发展的课程建设
2015年9月之后,华夏女中融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的新理念,这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带来了新视野、新思路和新资源。
其一,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改进校本课程。首先。学校优先为深受学生欢迎、初见成果的课程新建专业教室。如茶艺教室、烘焙教室、形体教室等。其次,学校持续改进和新增课程,以服务学生个性发展。比如:将形体艺术引进女校,让女生懂得如何健康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形体。提升自己的形象气质:将物理、化学、生活美学等引进烘焙课。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科学意识,使其懂得创造生活的艺术:将传统文化与中国茶道相结合,持续改进茶艺与茶文化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培育优雅气质。再次,学校还利用新任教师资源。增设吟诵课程,将中国式读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借助实验中学优质教师资源,增设纸艺服装课程,让学生在审美与创造美的体验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现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借助实验中学承办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的契机。为纸艺服装课的女生提供向全世界展示女中学生优雅气质的机会。等等。
其二,借助优质教育平台,提高女生综合素养。首先,学校抓住一切机会,提供有益于优雅女生养成的条件。2015年。学校抓住北京市中考首次增加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计划的机会。参与到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实施“高中艺术素养班”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使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全免费享受高水平的舞蹈艺术素养教育。目前全校共有103人参加“艺术素养班”的学习。已经学习了芭蕾舞、爵士舞、身体运动学、舞蹈创作、舞蹈艺术鉴赏等课程,有效提升了女生的艺术素养。
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集团校的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开阔女生视野。例如:2016年6月6日。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华夏女中作为受邀单位。部分学生代表参与本次颁奖仪式。以女中人的情怀和视野关注国际女子教育的发展。诸如此类的活动。如出国游学、国内各种主题的学术考察,都有益于女中学生“独立、自信、智慧、优雅”特质的养成。
三、丰富女校文化,涵育独立自信、智慧优雅的现代女性
1.培养女生“四自”精神
我们针对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强调“四自”精神。即“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精神的培养。我们建立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德育课堂,请有影响力的专家给十几岁的女生讲解青春期遇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学校还通过现代成功女性榜样的现身说法。激励少女追求卓越,完善自我。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一名学生听课后在总结中写到:“吴青教授曾在成才女性课上告诉我们一句话。‘送你一个果子,只能受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可以受用一生’,我想这种子就是知识,就是自立、自强的精神,就是追求平等和发展的人生。我很愿意接受这粒种子,把它深深埋在心里。它一定会在我的躯体中生根、发芽。”
学校还定期组织班级进社区,建立与当地居委会的联谊制度,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更多地体验社会工作中的女性角色。同时,学生会建立竞选制度,团委会创办学生自己的刊物,组织适合女中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如形体、舞蹈、管乐、跆拳道风采展示……我们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四自”精神。
2.丰富女生道德情感
学校重视为女生创设内容丰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重视女生的道德体验,使她们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感悟。从而激发、丰富其道德情感,进一步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从2000年起,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母亲水窖”等系列环保活动,这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是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活动通过校内各种学生组织一届届传承下来,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塑造了女中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环境、关爱人类等美好品质。
从2001年新年庆祝活动开始。我们在校园内每隔两年开办一次名为“THE FIRST TIME”的模拟大市场。全校各个班级形成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经营方式的摊位。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每次学生设计的市场流通代金券都受到嘉宾的赞许:近百种促销广告。更是学生们语言表达、美术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展示。大市场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做成一件事情的酸甜苦辣,真正体验了一次创业的艰难,也帮她们树立了自信。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总结的过程是将体会升华的过程。后来。有的班级捐一亩树林,有的班级将钱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同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融入了对社会的奉献和对他人的关爱。使其上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体验。
3.形成女生健康人格
生活在千变万化社会环境中的学生,她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审美意识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有责任引导她们选择接受什么,通过管理规范其行为举止,发展其健康的个性,使其具备健康的人格。